李宁:佛教智慧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启示

2016-08-19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李宁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精进与超越——试析佛教思想与体育精神的融通》。佛教思想与体育精神这个论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些牵强,体育怎么就跟佛教思想联系在一起了呢?佛教认为生命是无常的,它在某种意义上是反对人们对身体过分执著和贪恋,而体育运动从表面上看讲究身体和力量的锻炼。两者看上去是矛盾的,这就需要我们转换一下视角。

一方面,佛教也认为人的身体很难得,应该加以珍惜;另一方面,佛教强调精神修道,而体育运动并不是执着于身体,体育运动,本质上是通过身体的形式,磨练人的意志和毅力,让人建立生命的自信,把运动精神融入生活,激发超越自我的力量。在很多方面,体育运动可以从佛教思想中得到珍贵的启示。

“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运动追求不断进取和超越。但体育竞技的这种超越,离不开年复一年持之以恒的训练,这是人类追求卓越的表现,它也是一种生命的修行与锤炼。佛教认为众生皆具有佛性,“勇猛精进”,努力修行可以转迷成悟并最终成佛。“精进”是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的向道精神,这也是竞技体育的精神。“一心一意、锲而不舍”这八个字,我从事运动和商业这么多年,无论是作为运动员还是企业管理者,都是很难做到。

我想,克服懈怠、推延、畏难和急功近利,就是一种“精进”,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佛陀说连最小的虫蚁都有佛性,只要肯努力精进,一样可以成佛,体育运动也是这样,体育就是我们的“修身”,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到更好,都成为自己的最佳。

体育带有崇高精神的人类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金牌至上、取胜第一并不是体育运动的本质,体育运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和谐,一方面是运动员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和谐,另一方面是比赛过程的和谐,也就是竞争的和谐。体育比赛过程是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没有半点雕琢,人在运动过程中,是无我的,是超越个人意志的,进入一种空灵的忘我境界

志当存高远,心不外平常

什么是生命的美,也许无我忘我就是生命之美的最高体现。这种无我、忘我境界正如佛法启示“无我”。佛教中的“无我”,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解脱和自作主宰,认为我们日常的活动和言行,在“自我”笼罩下,常常作茧自缚。“无我”是恢复人本来的样子,宽容无争,让自然循因缘而演进,回归本来之无我。这种无我,就是运动给观众展示生命的自然之美,体育的美,生命的美。当我们领悟了体育的本质,就更能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充满喜悦、活在当下、体现真正自我的人。

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座右铭:“志当存高远,心不外平常。”佛教里禅宗认为人们要认识自我,自悟自性,需要“平常心”来面对种种境遇,去掉偏执恢复清净本性。平常心,并不是指一般认为的不重成败,它更体现出的是一种真实、单纯和自然的心态。竞技体育的平常心,就是回归到体育的本质,用单纯而宁静的心投入和享受体育。

平常心便是懂得珍惜当下,珍视人间万物,从容面对风雨,无忧无惧,无悔无怨。有句话说:“学问深时意自平。”竞技体育也一样,“练到深时意自平”,这时候,走进赛场,无论多重要的比赛、多大的场面,都能做到赵朴初老先生说的“安得心如大海,能风能浪空灵”。

去年奥运前夕国家宗教事务局有关领导在奥运祈福法会指出:“佛教的慈悲、和谐、和平等许多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是互融互通的。”从体育“修身”中“勇猛精进”,到运动员比赛时的“无我”,再到“安得心如大海,能风能浪空灵”的平常心,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竞技体育的启示。

如果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生活哲学,它所提倡的宽容、包容、和谐,它所倡导的尊重多元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佛教哲学与思想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可以说,建设一个和平、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是奥林匹克的目标,也是佛教的目标。

下一篇:【法眼看世间】无论离合 婚姻是一场修行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