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是什么?钱多就是福吗?
福是什么?俗世以为钱多是福,其实乱世钱太多常常成祸根。俗世又以为权大是福,其实权重的人自己忧深,也被别人怨得深。大富的人盈亏出入大,大贵的人升沉变化大,身心劳苦者居多,未必真能享福。
且看中国哲人给“有福”下的定义吧:
“有福是看山”。说到“看山”,许多人会否决:“我哪有工夫休息看山?”愈是没工夫的人,愈是需要休息看山的人。不能远离一些俗情,用花木中的趣味来陶适性情、纾解劳累的人,往往没有内心生活世界。所以,能在名利奔竞之外,做个烟霞泉石的主人,才是有福。
“心闲方是福”。基于锁事愈少人生才丰富的原理,拨开繁剧的琐事,挣脱缚人的尘网,达到“事了心了”的境地,算有福。不然,就把嗜欲淡下来,至少可以消弭灾祸,增加福气。懂得“随取随足”的处世哲学,才能心闲而受福最多。
行善就是福。为善心常安,为利心常劳。心劳是祸,心安是福。没福的人是不会行善,也不肯行善的。肯行善的人是天开启他的心扉,让他感受行善之乐。不肯行善的人是天关闭他的灵觉,让他吝于行善,自以为没有行善的能力与必要。有福没福,天性分出了两条路。
“人生常有小不如意,便是福”。常受委屈的人,懂得戒慎反省。懂得成事不易,不容易犯小人得志的毛病。凡事肯吃点小亏,才能体会出:亏人是祸,亏己是福。
“不执拗者有福”。性格就是命运,执拗不化,老憋着好胜好强一口气,容易以悲剧收场,因为胜人是祸,饶人是福。尤其在骨肉之际,夫妇之间,多留一分圆融浑厚,就多一分福,有人偏要在这里分个明白是非出来,一定福薄。
“谐俗才是福”。所谓“不能谐俗知非福”,谐俗指人际关系和谐,大凡相信“你好我也好”的人,人际关系才和谐,而心无愧怍的人会相信“你好我也好”,处世的趣味是从不愧不怍中产生出来的。也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无争于人,无憾于己”,精神才能真逸乐,心中才能真安亨。
“清净读书就是福”。能够扫净地,泡一壶茶,焚一支香,清清净净,已经是有福了。没福的人惊惊惶惶,颠倒妄想,总有百种理由让他清净不住。静坐之余还能读读书,才读一两句话,就觉得受用无穷的人,何等有福呀!身心有个栖泊处,生命有个安顿处,以书来养心,当然有福气。如果身体既健康,温饱又有余,资质也不太愚,再能加上满眼是秀发的儿女,左右是高雅的图书,天天正常顺利地过活,老天赐下的福还有比这更大的么?
代表性的是因果的概念。阐述了一定因与一定果的关系。果的表象直接透析了因的状态,而因的状态也预示了果的状态。由此,如果是着眼于“某一种果”。那么就要在“某一种”因上下功夫。由此,“福报”如果视其为“果”的话。就要在“福因”(善因)上入手。种善因,才会有善果的依据。
而大福报,则需要在果上达到非凡的程度。比如积善因,作别人不愿做的善事。做别人犹豫的善事,这样的善因也将是非同一般。但这并不是提倡好高骛远,如果平下心来坚持行善,哪怕微小,一点一滴的长期积累也会有可观的成就。所以不要蔑视小的善因。
善因种下,还需要保证庄稼不被破坏。例如有人行了善事,就觉得自己高人一头,功德无量。甚至到处宣说展示。生出了优越感,这就造成了“功劳负面化”的局面。本来是功劳,却成了催生傲慢心的土壤,结果是对于功德的抵消。所以学佛中很强调一个概念——“回向”,愿将功德回向给众生,而自己不占有功德。由此就有利于抵制“私心”。而如此一来,功德反而更大。因为越无私,反而越是功德。而且自己并不宣扬。而且还要发觉自己身上的傲慢,不耐烦以及淫念等等不善的习气,对峙他们,由此保护种下的善因不会被自己的这些习气恶念毁掉。
“福报”本身并不分好坏,用好了就会有积极的作用,用坏了就可能是痛苦的根源。以上面阐述的诸多表现来看,
“钱财”
如果用以吃喝嫖赌,杀食众生。甚至以自己的财富作为炫耀的资本,蔑视他人,奢华自傲。等等这些不善的心态心念,就会造下更多的“恶因”,这就成了“没钱少造恶,有钱广造恶”那么恶因导致的后果可想而知,由此钱财变成了助其堕落受难的促进剂。
而如果以钱财广积善因,广结善缘,资助贫苦病痛,助人脱险,救助待杀的生命,助印经典广宣善理,而且自己不高傲。如此一来便积累了更广大的善因,善因导致的后果也可想而知,而且善果现前,又将其转化为种善因的资源,由此其善果也将无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