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深入《群书治要》认识中华文化

2014-10-29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诸位来宾、诸位家人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特别感恩主办方给后学一个向大家汇报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群书治要》的机会。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的题目是「深入《群书治要》认识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九问,也就是我们一般通常人对学习传统文化比较容易提出的九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何谓有知识没文化?这个文化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字构成的。首先我们看什么是文?文就是文章、文字、礼乐、古乐、曲调,包括文艺、雕塑等等。这个化就是人受教而变化,它的本意是教行的意思。凡是以道业诲人为教,人接受此道业而变化气质,以远过迁善,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若干变革,这个变革就称为化。所以文化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等文艺形式变化人的气质,以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我们明白文化两个字的意思,我们就举一个例子,比如以文字来说,看到这个文字能够对我们有帮助,对我们的修为有提升。中国古代的汉字都是一个智慧的符号,比如说我们看这个耻字,它是一个耳朵的「耳」加一个「心」字,《说文解字》上解释说,「耻,辱也。从心耳声」。什么意思?告诉我们这个羞耻心,是每当我们闻听别人说我们的过失而心生惭愧,表现在外面就是面红耳赤。所以这个耻是人心有所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感受。正是因为如此,孟子对耻这个字特别的强调,他说「耻之於人大矣」,耻这一个字对一个人太重要、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因为得到了这个字,有羞耻心的人他就会成圣成贤,而把耻这个字给忘记的人,最后就沦落得离禽兽不远了。

在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上对这个字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说,「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於禽兽而不自知也。」让我们想一想古代的圣贤人,比如说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们和我们同样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百世的师表?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人,一提到他们还非常的尊重,愿意向他们学习,而我自己呢?却是一身瓦裂。这个瓦裂指的是什么?这个瓦裂就是指陶制的器皿,比如说陶制的杯子、陶制的碗等等,但是这个杯子和碗却破裂了,结果怎么样?一文不值。耽染尘情,过分的放纵於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偷偷的做著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将要沦落为禽兽而不知不觉,相反还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看了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一个人在没有成圣成贤之前都是凡人,都是普通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习气毛病。但是圣贤人和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就是他做错了事他有羞耻心,他感觉到不好意思,「知耻近乎勇」,他进而能够改正自己的过失,最后成为圣人、成为贤人、成为万世师表。而那个普通的人却和圣贤人恰恰相反,他做错了事情不知道回头、不知道羞耻、不知道忏悔,最后就一天一天的为习气所控制,最后就沦落为禽兽。所以,你看我们看了这一个字,就给我们的修学很大的提升,告诉我们要志在圣贤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挑战,这样或者那样的考验;而且你愈是在哪一方面薄弱,就是愈有什么方面的东西来诱惑你;而且一个人修行的层次、程度愈高,愈想提升的时候,所遇到的考验也就愈严格。就像我们从小上学一样,上小学的时候,小学生的考题就比较简单,比较容易通过,但是你要到大学的时候,考博士的时候,这个考题就愈来愈难。如果你能够层层的都通过,那你在修行的路上才能够畅通无阻。如果通不过去,那可能几十年的修学也都毁於一旦。

看了这一个字告诉我们,文化就是以文字或者文章、文艺等等的形式来教导人转恶为善、转凡为圣。在《礼记》上也说了这样一句话,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你看这个鹦鹉会学舌,但是虽然鹦鹉能够讲话,也不离飞鸟之身;猩猩有的时候智力也很高,也会学人讲话,虽然它能够学人讲话,也不离禽兽之身。现在的人不懂得礼,不懂得用礼来节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虽然能够讲话,不也堕落得离禽兽不远、变成了会讲话的衣冠禽兽了吗?所以这一句话确实值得我们警醒。我们中国古人经常说,「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为什么?因为古人所读的书都是圣贤之书,都是告诉你怎么样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怎么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以你读这样的书,自然而然的就成为君子,进而成为圣贤。所以三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古人还说,如果你读《论语》之前是什么样的人,读《论语》之后还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论语》就是不曾读。读《论语》是为了什么目的?它是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於大圣大贤。圣贤之书不是让我们拿来做文章,来研究它的理论体系的,拿来评教授、写博士论文的。是拿来做什么的?是拿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以怎么样读才能读出味道、读出法喜?读一句书便要反之於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於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也就是我们读了一句话就要反省自己,我是不是能这样做到?做一件事的时候就要问一下自己,古圣先贤面临这样的境界是如何做的?这样做才是读书。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贵在变化人的气质,转恶为善。

习总书记在前几次的重要讲话中也多次强调,他说「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告诉了我们,文化的本质和灵魂在於道德,确实应该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所以什么叫有知识没有文化?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学《弟子规》,很多人知道《弟子规》非常的有效果,很多的班主任老师就要求学生要把《弟子规》给背诵,不仅如此,还要能够默写。有的班级全班的同学都能够把《弟子规》默写下来,一个字都不错,但是《弟子规》前面的四句话却没有做到,前面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前面的四句话没有做到,这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再比如,我们从小就喜欢学唐诗,有一句唐诗大家耳熟能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我们考试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首诗默写下来,也可以把它倒背如流,但是我们吃饭的时候,白花花的大米还有馒头就随意的丢弃在垃圾桶里,这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很多的知识分子,这句话很有味道,知识分子如果没有力行传统文化,就变成了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於农业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当代社会是不是还能够起作用?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我们看《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这个《易经》它有三个含义。它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变易的意思、变化的意思,告诉你这个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变化莫测、变化无穷的,所以你要懂得与时俱进,你要懂得变通。第二个含义,这个《易经》的易字就是不易、不变的意思,告诉你虽然现象是变化莫测的,但是有一个不易的、不变的规律,只要你掌握了这个不易的、不变的规律,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承下来的、可以继承的,就是这一个不易的、不变的道。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就像我们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自古至今没有一天是变化的,这个道是不变的。所以我们之所以肯定的说,传统文化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在中国适用,在西方国家、在世界也都适用,因为这个东西是称性的,它讲的是不易的规律。《易经》的第三个含义就是简易、简单的意思。中国古人讲「大道至简」,真正深刻的道理都是以非常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我们现在都在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我们古人自古以来都是用核心价值观来教导人们的。这个核心价值观概括的还非常的简单,把它概括成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比如说这个五常,仁义礼智信,它概括得非常简单,每一个规范只有一个字,所以它易记易行,千百年来都成为中国人所奉行的价值观。四维,管子提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像支撑这一个房子的四根大柱子一样。我们知道管子他是被誉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即使是一个法家的代表人物,还特别重视礼义廉耻的道德教育。还有八德,一种说法是朱熹提出来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一种提法是孙中山先生所概括的,那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把两种八德的说法重复的去掉,最后概括了十二个字,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可以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东西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所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恒常不变的道理,在农业社会是如此,在今天也依然是如此。

所以在《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上就提出,「人弃常则妖兴」。常是什么?就是五常大道,就是伦常道德。如果人们再不讲仁义礼智信了,再不讲四维八德了,这个妖就兴起来了。什么叫妖?就是奇奇怪怪的、不正常的现象就出现了。比如说父子有亲,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现在出现了儿子杀父母的现象;兄弟之间应该是友爱、合作、团结、互助,但是现在兄弟之间起了纷争,为一点点财产就把对方送上了法庭,这就叫妖。夫妻本来应该恩爱,同甘共苦,但是现在夫妻同床异梦,因为一点点的财产也都背叛了对方,这也就叫妖。所以伦常大道不讲了,这些怪异的现象就产生。再比如,我们古圣先贤提出了很多治国的理念。比如说我们现在都在讲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怎么样才能够使社会和谐?我们看《论语》上记载,孔老夫子到魏国去考察,他的弟子冉有给他驾车子,孔老夫子就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了。冉有就问,说人口已经很稠密了,还应该做什么?孔老夫子回答了两个字「富之」,就是要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说已经使人们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孔老夫子又回答了二个字「教之」,要给他们以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和本分。所以你看促进社会和谐非常的容易,只要把这四个字做到了,按著富之、教之的步骤来进行就很好了。

所以很多人认为,儒家让我们饿著肚子去讲道德教育,这个是不现实的,人们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谁有时间给你讲道德?其实孔老夫子他非常的平实,孟老夫子他讲话也都是从实际出发。比如说我们看《孟子》上就有这样一句话,他说现在我们所规定的分配制度、田产制度,让人上不足以侍奉父母,下不足以照顾妻子儿女;年头好的时候每一年都奔波辛苦,到年头不好的时候就免不了饿死、冻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死里逃生还来不及,谁有功夫给你讲道德、明礼义?所以儒家从来没有撇开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讲道德教育,反而认为解决温饱问题,一定的物质条件,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像孔老夫子他也说,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诸位朋友,谁不喜欢富与贵的地位?当然我们相信,也有很多人视钱财、视权势如粪土,但是从社会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喜欢追求富贵的地位。比如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在这里召开这个学习传统文化的论坛,那也有很多大富长者要慷慨捐助。如果没有这么多的钱,我们想汇聚在一堂学习传统文化、祭祀祖先,也都是不可能的,是吧!所以富和贵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他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如果通过不道义的、不正确的、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它,我宁愿不处於富贵的地位。所以孔老夫子所反对的是不讲求道德的富贵的追求。在《论语》上孔老夫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通过不道义的方式让我获得富贵的地位,这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第一,天边的浮云离我很远,和我毫不相关;第二,也是提醒我们,通过不道义的方式获得的富贵,就像浮云一样聚散无常,你是不能够长久的保持的。所以他们所反对的全都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富与贵的地位。这一点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

我们现在之所以出现了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腐败问题,都是因为什么原因?都是因为人们追求富贵不择手段。这就是《孟子》上所说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从上面的领导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是在交相的争夺利益,结果怎么样?结果就会出现笑贫不笑娼的现象。为了追求财富不择手段,甚至置别人的性命、健康於不顾,丧尽了天良。这些问题出现也是因为失去了道德教育的结果。

再比如,中国古人讲管理,认为最高层次的管理不是不敢欺,也不是不能欺,而是不忍欺。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包括政府的管理,还都以能够达到不敢欺、不能欺而沾沾自喜。所以我们中国人特别的好学,但是因为学习的时候没有智慧,不加选择,就走了很多的冤枉路,缴了很多不必要的学费。比如说有一群企业家要学企业管理。诸位朋友,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在哪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在中国。但是很多中国人没有文化自信,认为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在美国、在欧洲、在日本。所以有一群企业家为了去学最先进的管理,坐了飞机万里迢迢飞到了美国,要向通用公司学管理。通用公司的人很谦虚,他说我们这一套管理都是从日本丰田公司那里学来的,你们不如直接去日本学得更加彻底。结果这一群企业家又坐了飞机万里迢迢的从美国飞到了日本。但是他们下了飞机,来到了丰田公司的大门口,还没有进门,就看到在门口赫然写著几个大字,他们还都认得。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在日本战后,凡是稍有成就的企业家,可以说无不是熟读《论语》。比如说被誉为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日本的企业之父、日本的金融之王的涩泽荣一,就是一手执《论语》、一手执算盘,开创了日本儒家式的企业经营之风。他写的《论语与算盘》至今仍然为企业家们所信奉、学习。

我们看早在《史记》上就记载著,西门豹去治邺县的时候,他把法律设计得很严苛,只要老百姓一触犯法律就给以严惩,结果怎么样?老百姓被吓得战战兢兢,没有人敢欺骗他,他达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郑国的子产,他做郑国的宰相,他把法律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设计得很严密、很合理,结果老百姓想欺骗他都做不到,一想欺骗他就被发现,他达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他把仁爱忠恕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而且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最后他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

子贱有一位同学叫巫马期,他很想知道子贱治理单父到底有多好,於是他就乘著夜色,到单父来微服私访。结果看到一个人在夜色下捕鱼,但是很奇怪的是,这个人捕上了很多鱼,看了一看,又把它们给放回到河里去了。巫马期就觉得很奇怪,於是就走上前去问,他说我看您捕鱼,为什么捕上了很多鱼,看了一看却又把它们给放回到河里了?这个人怎么回答的?他说,我们的长官子贱告诉我们,不要去捕捞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他的生态意识非常的强,还在生长中的小鱼没有到一定的尺寸是不允许去捕捞的。而我刚才所捕捞上来的那些恰恰是还在生长中的小鱼,所以我又把它们给放回到河里去了。巫马期听了之后非常的感慨,回来向孔子禀告,说子贱治理单父,能够做到即使没有人监管,在夜色下捕鱼,也就像严刑峻法就在身边一样,不知道他是靠什么方法达到了如此的境界。孔老夫子说,子贱曾经告诉我,他说一个人对身边人的至诚恭敬之心,自然而然的会波及到远方,他就是把这种方式运用到管理之中。你看子贱做为一个地方官,可能这个捕鱼的人没有见过他,但是子贱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心,能够为大家所了解、所认同,大家知道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老百姓的长远利益打算的,所以他愿意去配合,对他毫不怀疑。所以孔老夫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必须让人们信任政府,你所制定的政策大家才愿意去配合。

这一种管理方式被松下幸之助学到了,他成为经营之神;被稻盛和夫学到了,他在短短的七十多天,就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而且在一年之后,就使日本的航空公司成为所有航空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个。当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就很谦虚的说,其实我不过是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经验运用到管理之中而已,正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读过孔子、孟子这些圣贤人的著作,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这些圣贤人的话已经过时了,已经不管用了,但是事实证明,愈是在困难的时候,这些圣贤人的话愈有用。稻盛和夫其实就是把《孟子》上的一句话运用到管理之中。哪一句话?那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告诉我们人民是最重要的,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於一个企业而言,员工是最重要的,所以企业有了收益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回馈员工,然后再用於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最后才想到领导者自己。这样一种理念,怎么不让他的员工竭忠尽智?所以「得人心者得天下」,稻盛和夫就是把这一句话运用开来,所以获得了成就。这些例子就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仅仅在古代适用,在农业社会适用,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依然适用。

第三个问题,中国近现代以后的经济、科技相对於西方发展缓慢,这是不是因为中华文化落后的原因而导致的?

我们都知道,在近现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相比确实是处於落后挨打的境地,结果很多人把这个原因就错误的归结到传统文化上。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原因,而是因为我们抛弃了传统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清朝的时候,康干盛世,这个君主都有一个传统,那就是要延请儒释道的大德到宫廷之中讲经,皇帝带著群臣都要一起来学习。所以从上到下他们的观念高度的统一,大家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心为公,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所以这个时候国家特别的强盛。但是到慈禧太后的时候,她也每一天去听讲经,但是每一天好像儒释道的这些大德都是在说她,都是在骂她,她听不下去了,最后她就把宫廷讲经的传统给废弃了。结果,《孟子》上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一个人一定是自己先侮辱了自己,才让别人来侮辱他;「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一个家庭也一定是内部有了纷争,不团结了,才让别人看到了有机可乘,破坏了你的家庭;「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一个国家也是因为有内乱了,才让别的国家看到了机会,乘虚而入。所以当内部不团结,自私自利的心都生起的时候,大家都是见利忘义,这个时候才让外国人看到了机会。所以才挑起了鸦片战争,才使清朝打败了,从此以后就走上落后挨打的局面。这是因为抛弃了中华文化所导致的。

当然,我们相对於西方的科技发展而言,确实好像没有西方的科技发展。这是什么原因?其实,李约瑟先生他研究中国科技史,他写了一本书叫《剑桥中国科技史》,对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非常的赞叹。但是他就问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欧洲?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之问。这个问题一直也没有给予很好的解答。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的科技发展相对於西方而缓慢?因为中国发展经济、发展科技背后的哲学理念叫中庸,因为它知道过犹不及。比如说我们看《易经》有一句话,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什么意思?我们看这个自然界的现象,有日就有月,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所以古人常用太极图来表示阴阳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就意味著阴阳失去了平均。阴阳失去了平均会怎么样?那就是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我们发展科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发展到顶端的时候,那就是人类的毁灭。所以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像我们三国时期就有木牛流马,非常发达的这种工具,可以运输粮食等等货物,但是古人把它给毁弃了,没有让它留传下来。在东汉的时候就有了滑翔机,但是古人也没有让它留传下来。为什么?因为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科技发展到顶端就是人类的毁灭。

人类过去在自然界面前,面对自然是无能为力的。那么现在又发明了科技这个东西,结果导致的是人类在科技发展面前同样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什么故事?就是我们人类看到一群山羊集体去自杀,跳崖。结果人就觉得很好奇,说这群山羊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这么想不开要集体跳崖自杀?然后他们就去探讨原因,一研究才发现,原来这群山羊并没有想到去自杀,它们只是在草原上吃草而已。但是为了吃到比别的山羊更加鲜美的水草,有一些山羊就很聪明,它们就跑起来,跑到这群山羊的前面,因为前面的水草没有山羊动过,非常的鲜美。落后的山羊看到了也不甘示弱,它们也会跑起来,跑到他们前面的山羊的前面,吃到那个更加丰美的水草。结果就这样这群山羊就你追我赶,在草原上莫名其妙的奔跑起来。但是它们在奔跑的时候互不相让,就忘记了要去吃草的这个目的,最后愈跑愈快、愈跑愈快,最后跑到了山崖面前收不住脚,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这群山羊集体跳崖自杀了。

诸位朋友,这一个故事确实很发人深思。请问我们今天发展经济、发展科技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经常说,那是为了提高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我们想一想,人做为动物要在地球上生活下去,最起码的物质需要是什么?那就是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结果我们发展经济、发展科技的结果,污染了水,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地下水,资源面临著贫乏,南北极的冰在迅速的溶化,很多的大陆都即将淹没在水平面之下,请问我们连干净的水和新鲜的空气都喝不到、呼吸不到了,我们发展经济、发展科技的意义何在?所以中国的近现代以来经济科技发展缓慢,并不是因为它的文化落后於西方国家,而是因为中国古人他更有远见,不想过早的使人类走上绝境、走上灭亡,这个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汤恩比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他就这样说,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更危险的时代,这种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是人类自己招致的,特别是核武器的发明,让他看到科技发展给人类招致的灭顶之灾。所以,如果人把自己的技术滥用於利己主义、邪门歪道和罪恶目的,就有致命的危险。正因如此,它才远比地震、火山爆发、暴风、洪水、干旱、病毒、细菌,还有鲨鱼和猛虎,更加危险。但是诸位朋友,我们认识到这种危险了吗?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种危险。怎么看出来的?比如说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当SARS流行的时候,当各种病菌肆虐的时候,我们全国上下严阵以待,如临大敌。当然这样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与此相比,由人心的堕落所导致的种种社会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是汤恩比先生提醒我们,其实由於人的利己主义而滥用技术所导致的灾难比这些自然灾害更加危险。这个是我们看到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传统文化是愚民的精神鸦片吗?

因为我们经过了十年文革,当然也经过了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把传统文化当成是统治阶级愚昧被统治阶级的精神鸦片。实际上我们深入经典就发现,这是一个大大的误解。为什么是误解?比如说我们看「大学」,《四书》上的「大学」就说,「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告诉我们从最高的领导者到最底下的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为最根本的,首先是领导者,然后才是一般的百姓。所以道德教育不是首先讲给老百姓的,而是最高领导者首先去学习,他身体力行表现出这些美德,上行而下效,人们自然会跟著去学习。所以我们打开四书五经发现,几乎没有哪几句话是说给被统治者的,几乎都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所以你怎么能说它是愚昧人们的精神鸦片?如果是愚昧人们的精神鸦片的话,那一定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被人识破,肯定也起不到效果。

我们看现在有很多的企业推广《弟子规》,有的企业做得很成功,把企业建设成和谐企业、幸福企业。但是有的企业做著做著员工就懈怠了,就提不起精神了。什么原因?我们总结那些成功的企业的经验,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一把手工程,都是这个领导者,也就是它的董事长、总经理,率先学习《弟子规》,然后用《弟子规》落实在生活之中,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然后才在企业去推广,所以收到了效果。我们再看一看,传统文化它不是愚民的精神鸦片。我们在《群书治要.礼记》上也读到,它说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他所命令的,而是服从他的行为,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下级属下一定有比他更加喜欢的。所以上级领导喜好和厌恶的事情就不能够不谨慎,为什么?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所以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上行而下效,身教重於言教,这才是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

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得力,就是我们认为道德教育是给老百姓讲的,做为领导者可以不学。在十八大之后,弘扬传统文化的风气日益高涨,什么原因?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上行下效的效果,那就是因为

下一篇:刘余莉:深入《群书治要》认识中华文化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