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80后珠宝鉴定师,连续3年自费赴非洲反盗猎,曾靠吃腐肉为生
他是第一批进入津巴布韦的中国反盗猎志愿者,
自15年起连续3年,自费执行国际反盗猎任务。
从被质疑为卧底、盗猎者,
到建立马纳波尔斯国家公园唯一一个拥有固定营地的公益组织:
他签过生死状,在50℃高温下巡逻,
每天面对来自盗猎者和野生动物的双重威胁;
没有足够食物补给,就靠吃腐肉存活……
“作为一名珠宝鉴定师,我的手曾摸过无数的生物宝石材料,象牙、河马牙、犀角……过去,我从未感受到它们生命的温度,当走近这些动物后,这温度烫到了我,愿我们每一个人,对它们都心存敬畏。”
2015年11月,正在非洲津巴布韦马纳波尔斯国家公园执行义务反盗猎的张广瑞在微信朋友圈写到。来自天津的80后小伙张广瑞,作为反盗猎组织的骨干,连续三年自费赴津执行国际反盗猎任务。
象牙盗猎行为的日益猖獗,让非洲象陷入50年内可能灭绝的危机,而中国曾作为世界最大的象牙消费国,在国际社会备受诟病。为改变这种错误的印象,一支中国民间的志愿队伍远赴非洲参加反盗猎。
2017年11月12日,第五期非洲反盗猎出征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是张广瑞第四次参加,他们于15日从北京出发,明年4月15日结束。作为领队的张广瑞,当接过反盗猎旗帜时说:“心知路途遥远,但吾辈已在路上,行动虽缓,可不曾间断。”
张广瑞2006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珠宝鉴定师,并做珠宝贸易。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只身凭借勇气和热血参与到了地震的救灾中。救援工作结束后,张广瑞加入了蓝天救援队,开始大量学习救援知识,并亲身投入到地震、水灾等实际救援工作中。
▲2017年11月15日,张广瑞一行人到达津巴布韦首都机场。
2012年发生在天津的“东方白鹳投毒”事件让热衷公益的张广瑞开始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多年的救援经验让张广瑞具备野外生存技能并熟知各种器械设备。2015年,张广瑞成为第一批进入津巴布韦的中国反盗猎志愿者。
津巴布韦是非洲象最集中的国家之一,境内有大约8万至10万头大象。20世纪末期,国家经济下滑迫使更多的贫困者从事盗猎活动,再加上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资金不足、设备陈旧,使得盗猎行为愈加猖獗。有关机构估计每年大约有1200头大象被盗杀。
初到津巴布韦时,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反盗猎并不是我拿抢去丛林里就可以工作了,首先要拿到津巴布韦政府的许可,每一发子弹,每一件设备,都需要向政府申请。由于没有先例,各种材料的审批并没有顺利通过,几个中国人在这出事怎么办。”
在克服蛮荒的生存条件的同时,他们还要应对西方NGO组织的质疑,认为张广瑞一行人是来买象牙的,是盗猎者、卧底。整整三个月,他们都在为得到当地的认可而奔波。
▲11月19日,刚刚到保护区的张广瑞和队友一起打扫营地。
第一批志愿者在津的努力,为他们下次赴津铺好了道路,张广瑞再次参加了第二批非洲反盗猎。他们的行动逐步得到了津巴布韦官方及社会各界的信任,反盗猎团队获得了在公园建立固定营地,开展反盗猎工作的许可,成为在这个公园唯一拥有固定营地的公益组织。
“很多人以为盗猎象牙就是直接把象牙锯下来,其实没这么简单,要从象的颧骨位置,把脸切开后连牙髓一起把牙切下来,整个过程非常残忍,取完象牙大象是不可能活着的。”如今盗猎者多选择用氰化物毒杀象群,旱季时去动物集中的地方,现场到处是动物尸体,空气中弥漫着腐臭的气味。
▲图为队员们住的帐篷,由于蚊虫很多,每张床都必须挂蚊帐。
张广瑞所在的马纳波尔斯国家公园位于津巴布韦北部的赞比西河谷,距首都哈拉雷近500公里,拥有密集的野生动物种群。队员们在丛林里安营扎地,进入营地前,每个队员都要签生死状。最高气温达50℃,营地没有干净水,只能用河水冲凉。所需物资半月补给一次,雨季路被雨水冲断,无法正常补给物资,“最严重时半月的食物吃了一个半月,到最后只能把腐烂的臭肉腌着吃。”
营地是开放的,这意味着身边每天都充斥着危险。晚上能经常听到狮子在营区周围整夜地叫,白天野狗在营区外奔跑,大象偶尔会来营区里觅食……除了动物威胁,也会有盗猎者晚上潜入营地将他们的设备偷走。傍晚,张广瑞和队友在营地里练习摔跤,不远处便有几头正在觅食的大象。
每天早上五点左右天刚亮,他们便起床开始工作。“现在正值雨季,盗猎者多,早晚我们驾驶三角翼在空中巡逻,以前没有三角翼时,当发现可疑信息,卫队可能要进丛林持续走几天去寻找,而现在只需要飞到空中观察。”当发现盗猎者时,他们不会直接动手,会通知保护区卫队来处理。
营区里网络不发达,除了日常巡逻外,空闲时只能自己找些娱乐活动来打发时间。给大象拍拍照片,跟当地人学语言,打扫卫生、做手工活等等,队员们的伙食也都是自己做。
11月15日,对于张广瑞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津巴布韦哈拉雷街头尽是装甲车与军人,数十万民众上街游行。而正在这一天,张广瑞一行人到达哈拉雷,突发的情况令他们始料未及。张广瑞作为领队,首先要保证队员们的人身安全。后来张广瑞在朋友圈写到:“感谢各位朋友的惦念,巧合的是经历了一个时代的变革……”
▲志愿者在试飞动力三角翼。
中国志愿者的到来不仅提高了保护区的巡逻效率,也带来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冲锋舟,动力三角翼,微光夜视、热成像仪,直升机等。这三年里,在志愿者和保护区卫队的努力配合下,没有发生一起盗猎事件。
▲11月11日,青岛,等待装船的物资。
在去津巴布韦前,他们通过网上筹款等方式,采购了大量物资。在华裔朋友的帮助下,物资将搭载开往津巴布韦的货船海陆联运到保护区,而他们自己的往返都是自费的。张广瑞说:“这批物资里有棕垫、凉席等,能够让队员在近50℃高温的环境下生活得相对舒适。”
▲图为张广瑞和当地卫队队员进行水上巡逻。
在出发前他们做了相关的心理培训,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了。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难免让他们之间出现分歧,他们要忍受生理和心理双重的煎熬。“再好的同伴,回来后彼此都是一句话也不想讲,在丛林与现代社会失去联系的那段时间,把这辈子的话都说完了。”
“当我第一次穿梭在象群中时,很难想象它们是怎么从一个小家伙长成那么大,十年后它们生活得如何,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后它们又是什么状态,眼前的这一切便是责任。”
张广瑞之所以一直坚持,是希望让中国人知道在非洲草原深处还有这样一群保护着世界共同财产的非洲卫队朋友,让当地人知道中国人来非洲不只是来买象牙,让这个地方永远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