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偷”走我的心?

2018-08-14 智慧人生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失踪的心

像婴儿那样安住

接下来我们从安住修的角度,直接观心。

全知麦彭仁波切讲:“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其实做很多研究、写很多论文,都不如向内观察自心所带来的认识多。印度著名的大成就者萨绕哈巴曾说:“舍离思与所思,住无思如幼婴。”无有所思,也无有思者,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自心观心,这样就会对心有所认识。

我们现在就可以观察自己的心,看它正处于内收的状态——昏沉,还是处于外散的状态——产生种种分别念?不论是什么状态,只要观察心的自性,心当下就会自解脱

全知麦彭仁波切约在7岁时造了《定解宝灯论》,里面讲到:“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之定解。”当我们仰望虚空时,虚空就是空的,同样的道理,心在产生种种分别念的同时,就是空性,其本性从未被遮障过。比如,当我们产生嗔心时,嗔心的自性如同虚空一样,从来没有被遮障。

正如《定解宝灯论》中所说,当我们反观自心时会发现,其实既没有要遣除的烦恼,也没有要成就的智慧,用正确的见解去观察本体,可以现前不可言说的真正智慧。又如《现观庄严论》中云:“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心中所产生的种种分别念,其实既没有可破,也没有可立,自心观察自心,就能认识实相本面。此外,《宝性论》等其他经论中也有类似的教言。

是谁“偷”走我的心?

认识心的本性,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呢?龙树菩萨的一个公案可以说明这一点。

龙树菩萨是一位比丘,每天需要乞食,于是,有位王妃便供养了尊者一只嵌满珠宝的金钵。虽然比丘不能持金银,但尊者对财富没有耽著,所以平时就用这个钵去乞食。

一个小偷看到了这个钵,心生贪念,跟在尊者身后,伺机盗取。尊者享用完钵中的食物之后,就直接把钵布施给了小偷。小偷不敢相信尊者把这么珍贵的宝物白白给他,尊者却说:“这个钵不算什么,我有更珍贵的宝物。”

听到这里,小偷又起了贪心,便向尊者索要这个更珍贵的宝物。于是,龙树菩萨便为他传了认识心性的窍诀,并要求他在每次行窃时,都要先用这个窍诀观心。

过了一段时间,小偷回到龙树菩萨面前,告诉尊者:“我每次行窃前一观心,立刻便没有了偷东西的意乐,所以我到现在什么都没偷到,该怎么办呢?”尊者告诉他:“那你就放弃这个窍诀吧。”小偷却说:“虽然偷不到东西,但这个窍诀令我的心里生起了前所未有的安乐,我是不会放弃它的!”

后来,这位小偷成了龙树菩萨一位出色的弟子。从这个公案所引申的道理来看,观心、认识心的本性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利益。

心,心无,心是明

我们不能把心的本性仅理解为空,它其实还有光明的部分。佛陀在第三转法轮中讲“自性光明”——虽然心之自性不成立,但所见所闻都如是存在,能真实地感觉到。显宗经典《般若经》中云:“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三摩地王经》中云:“犹如夜晚之水月,澄清无垢湖中现,然水月空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知。”水月无有自性,却又无欺而显现,同样的道理,心也是一样,显现的当下是空,空的当下又是显现,这叫做“现空双运”,也是一切万法的实相。

这样的道理,只有依靠上师的窍诀才能了知。印度、中国等地都曾出现过许多证悟万法实相的人,他们被称作证悟者、成就者,其中不仅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是真正远离了一切痛苦的补特伽罗。

摘自索达吉堪布美国天普大学演讲

《佛教空性的禅修》

一场水月

下一篇:烦恼使我们“假装”快乐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