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生活的第几层?
现在很多人都把财富、事业、学习、爱情……当作生活的根本。这些是生活吗?也是。因为所谓的“生活”,就是为了生存,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但这种生活不仅人类有,地球上的很多动物也有,它们为了生存,也要吃东西、干活、学习、繁衍后代……为自身的生存而活着。
我小时候在山上放牛,经常能看到刚出生的小牛。它们从来到这个世间起,日日夜夜都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中。自己也会努力成长,晚上好好睡觉,白天寻找吃的。
这就是动物的“生活”,为了不饿死,能延续后代。但作为更高级的人类,我们的“生活”,是否应该有所不同?
除了赚钱、成家、立业……之外,更重要的,我们应该思考人生。但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时间思考。
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回顾过去的生活,不管是外在世界,还是自己内心,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像上海,城市的建筑风格也好,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好,向前推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肯定和现在不一样;往后再过几百年,会变成什么样也很难说。
从一个角度看,生活在高速发展,应该是进步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好像一代不如一代,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肤浅、庸俗化。从我们那代人,50后、60后……到今天的90后、00后,观念早就变了。
刚才有个70后的知识分子就在跟我讲,他无法接受孩子现在的思维方式。之前送孩子出国留学,原本希望他能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想,给全家的生活也带来一些提升。但是没想到,孩子回国之后,想法跟自己格格不入,追求所谓的“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愿被父母、老师管着。有时候想聊聊找工作、找对象的事,但孩子特别反感,说:“按照国外的理念,每个人都有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们最好不要参与意见。我就想活得洒脱、自在,这才是我要的幸福。”于是,他跟孩子之间就发生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甚至不知道这个家将来会变成怎样。
这类问题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会发生得更加频繁和激烈,因为时代变得太快。
几十年前,在我的家乡,人们了解知识主要通过报纸,因为认字的人少,会读报纸算是比较不错的。后来慢慢有了电报、广播、电视、电话。记得一些记载上说,当时国与国之间联系都靠电报,甚至像中美建交之前,相互对话还需要打电报给“第三国”来中转。
但现在,电报早就过时了,家家进入网络时代,孩子们接受的知识和教育,不再仅仅来自于父母、老师、教科书,他们每天要从手机、电脑上接收全球范围的大量信息,而且一个比一个吸引眼球、震动人心,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他们的想法和心态,跟上个世纪保守、传统的父辈相比,已经截然不同。
可能你们还不太关注这些,但等以后再关注,也许会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所以现在就要思考,尤其要从根本上观察:大家眼下追求的这种“生活”,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如果仅仅是“为自身的生存而活着”,说实话,这种追求是比较低的。
佛教把修行人分了几种层次:低层的,偏重自我解脱,是小乘;高层的,想让天下无边的众生都获得解脱,是大乘。
我觉得生活也可以分几种层次:比较低层的,只求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包括一些工地的工人、田里的农民、山上的牧民,他们可能没什么文化,靠干体力活养家糊口;比较高层的,有一技之长,掌握了某些科学技术或传统技艺,能让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更高层次的,是社会上公认有智慧、有道德的精英人士,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应该不仅仅是这些。否则,不管哪个层次的人,都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而活着,谁又来维护和帮助这个世界?
所以有些人会为了自己的员工,或者工作涉及到的人,成百上千乃至万数,为了他们而活着;有些人则不仅想利益人类,还想利益许许多多的动物,乃至为所有的生命而活着,这样的生活更有价值。
人们总认为,要从外界得到点什么,才活得成功、幸福。但多年的佛法经验告诉我,生活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自我的成功和幸福,更体现在对社会和国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对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做出了怎样的利益。
人活着,如果能帮助别人,就是有意义的,当他离开世间,其他人会记住他,为此而悲痛;如果只是浑浑噩噩、自私自利地活着,给周围造成负面的影响和痛苦,甚至杀害很多的生命,那么他的离开,也会成为其他生命的喜讯。
摘自索达吉堪布上海外国语大学演讲
《探寻生活的另一种价值》
下一篇:平时喜欢打扮的人,修行能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