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个不敢懈怠的理由
收到一个女生的留言,说是春节假期结束回来上班很烦恼,很想放下一切去流浪一场,于是问我,趁着自己年轻,做这个决定可不可以?
我回复说,其实你并不是想真的去流浪一场,你只是不想上班,想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偷懒的理由罢了。
曾几何时,我自己的思路也一度跟这个姑娘一样,觉得工作很累,继而推论出生活很多烦恼,继而进一步是觉得在大城市里压力大,再上升到人生很痛苦这件事情。
于是最后我自己得出的结论是,我想逃离这个浮躁的快节奏的世界,我想去过一场隐世的生活。
现在回过头来,且不说如果脱离了工作这件事情如何养活自己,光是让自己陷入“人生为何如此痛苦”这件事情的思考就是很折磨人的事情,而且更不用说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家人负责一类的事宜了。
不过我不能否认过去的我也是这般陷入迷茫中的,那个时候的自己习惯性地把生活中遇到的小事放大到整个人生的角度去想,所以才对徒增很多的压力和烦恼。
那么这种难题怎么解决呢?
很简单,就是把问题具体化,把细节罗列出来,找出核心病因再去医治就好。
顺着这个逻辑,我开始反推自己工作为什么会让自己心烦的原因,一是因为自己的职场积累不够,一切工作因为不够熟练,所以不被认可,于是心理上很受挫折;二是因为我所在的部门领导是个很听话的好领导,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这样的风格让我适应起来很吃力。
这两个原因带给我了我双重负担,于是我每天上班很不开心,在座位上坐立不安,而像我这种遇上核心烦恼的人,是很难用一顿美食或者一件好衣安慰自己暂时忘记忧虑的,因为我时刻都会在心里想着这件事情。
寝食难安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以后,我就知道我要行动起来了。
于是我一方面安慰自己要慢慢积累职场技能,多跟职场里的老同事学习,另外自己也会花多一些时间去通过加班或者上课去提升自己。
另一方面关于人际关系的部分,我开始有心地盯着办公室里的机会,看看其他部门有没有空余的岗位出来,不久之后我就申请调到了另外一个部门,还遇上了一个跟我风格很相配的领导。
按照这个逻辑,后来每一次在工作中遇上令自己不舒服的部分,我都开始学会了理性地给自己进行梳理,这个法则就是往小避大。
具体来说就是,比如是薪资上的数字匹配不上自己的付出,那就想办法去提高薪水;比如说是跟部门同事的关系不好,那就想办法去调节这个状态;再比如说是自己的具体工作繁琐重复没有成就感,那就想办法在工作中寻找出一点乐趣来。
这些调节是你一开始要去行动的,要一步步地把问题去细化然后解决,如果到了最后无法调节的地步,那么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另谋他就了。
这个时候你自己已经在心里说服了自己,根本不会出现那种所谓的左右摆摇的纠结。
以上就是往小处看的部分。
至于“避大”的部分,说白了就是不要太轻易把生活中的琐碎一瞬间就上升到人生很痛苦这个概念。
作为一个成年人,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学会接受生活本身就是艰辛的,而不是去逃避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遇上难题的时候,不会动不动就想着离家出走,归隐山林,甚至是离开人世。
厌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它会让你变得连信仰都会慢慢失去。
我经历过这个不好的阶段,所以现在一方面是让自己学会接受这个世界不好的部分,接受人生而痛苦的部分,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不再让自己陷入一个痛苦纠结的思考魔咒里。
对于我这样情绪比较丰富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简化自己的思考,说得简单就是要学会傻一些,快乐就笑,难过就哭,渴了喝水,没钱就滚去赚钱,仅此而已。
以前我遇上很多过来人的前辈告诉我,傻人有傻福,当时我不明白,自己在心里也愿意不接受,可是后来成长的日子里我才越发深刻地体会到,大智若愚得是一件多么难得的品格。
以前自己还在上学的时候,有一个现象很是让我觉得疑惑,就是每次到了节假日前夕,或者是一节自习课到了临近下课三五分钟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就嚷嚷着很激动,“下午就放假了/一会就下课了,我现在就不想看书了。”
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人是坐在教室里的,可是心早就飞出了千里之外。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不是每个小孩都是习惯于专注的,大部分的孩子在完成一件比较耗费心力跟体力,比如学习这件事情的时候,到达了一定时间就会疲惫起来,继而心里烦躁跟偷懒的那一头小恶魔就跳出来,开始干扰自己的心绪。
也就是说,人是有惰性的,这是人性的本能。
后来工作以后,上班的周围也是这般场景一模一样的再现,比如每个周五到来的时候,基本上到了下午身边几个同事就坐不住了,都在商量着晚上去哪里聚餐,周末去哪里玩耍,然后我也开始被牵引着躁动不安起来。
我记得有一年公司年会,下午要召开公司的表彰大会,晚上就是去附近的餐厅吃饭,于是我照样那天去到办公室安排上午要做的工作任务,顺便把因为下午年会占据时间的工作提前完成了,一切跟平常没什么差别。
一开始我觉得没有什么的,直到我身边走过一个打印文件的女生嘴里小声地哼了一句,领导们今天都不在,也不用那么卖力地啦,涨工资的事情也不是这半天的表现就能给你提上去的啦!
她半开玩笑地说完就走了,这一刻我才意识到,那天上午我很像一个怪人,周围的一众同事要么是茶水间里休息聊天,要么是电脑前面玩着游戏,大家都很有默契地闲了下来,然后等着下午的年会议程开始,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照常是真的在工作中。
我并不是那种刻意强调要去为了公司为了领导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我自己在平时的工作里也学会了劳逸结合,只是对于我而言,我并不会因为今天下午就放假了,此刻还有半天工作的我因为兴奋,于是干脆也停止工作下来。
对于我而言,工作这件事情是平和的,时间到了我就下班离开,此刻坐在办公室里的我该干嘛还是干嘛,很少会出现那种我坐在这个格子间里,可是我的心早就不在这个地方的状态。
很早以前我就明白,既然无法离开,那不如就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这个逻辑上升到人生观,就是如果无法脱离当前的困局,那就不如先把能完成的事项先去做了。
可是我身边有很多人跟我有过这样的抱怨,说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不想在这里上班,以及就像前面那个留言的女生告诉我的一样,恨不得有一种想死的冲动。
我以前遇上了这种情况,也会喜欢安慰一番,毕竟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如今我的安慰会换一种方式,我说你除了抱怨之外,还得想一下怎么解决下一步的问题才是。
我的闺蜜W小姐的工作是审计,每天在深圳南山的对接项目客户的公司办公,她每天夜里12点下班,回到家里是1点,来不及洗澡已经累倒在床上,第二天早上8点照样去上班。
这样的状态从她研究生毕业入职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一年多。
我问她,你打算怎么办?
她回答,一是看在钱的份上,我还忍得过去;二是看在技能积累的份上,因为在这一行起码做了三年以上才能成为熟手,三年一过,我就跳槽。
她说,每次挺不下去的时候,我只需要脑袋里蹦出这两个念头,那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我于是问,那我需要做些什么呢?
每天听我叫苦一下就够了。
也是因为这样,我从来不担心她的工作状态,也不会担心她未来的工作规划,她心里是有谱的人,我只需要作为一个朋友随时给一些心灵上的关怀与安慰就好。
人总是需要寻找一个理由给自己做出每一个决定的,但是随着自己成熟起来之后,我不再喜欢用逃避的方式去寻找理由。
比如说以前我会因为不喜欢上班,然后扩展到想要去流浪,现在的我更喜欢用正向的方式去寻找理由,比如说如果这一份工作不好,那么我要开始为自己尝试着积攒换一份工作的资本了。
寻找一个不敢懈怠的理由,这也是一件需要方法逻辑的事情。
一是我们要寻找切合实际的理由。
我们知道很多的励志故事里,比如王思聪都那么有钱了可是还是如此努力,有些女生明明那么漂亮了可是还是那么上进,我们听过无数“明明可以靠脸,但是偏偏要靠才华吃饭”以及“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样的鸡汤能量,可是我们总是三分鸡血过后,依旧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后来我才意识到,那些别人的故事里,有着很多无法复制的部分,有着很多时代机会、社会趋势以及运气的成分。
因为无法模仿,单纯看着别人一个个比自己牛逼,这种对比不仅无法让自己学会努力起来,反而会产生更多的挫败感,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从这以后,我就自己学会了放下,不去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跟过去那个不够成熟的自己对比。
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可是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人因为都过多把重心落在了关注“那些成功的人为什么能够成功”这件事情上,而很少专注于真的“成为更好的自己”,没有前者的放下,又哪来后者的精进勇猛呢?
寻找切合实际的理由,这一点的适用逻辑就是经常观察一下那些跟你一同起跑线上的人。
你的同学你的朋友,他们如果跟你是一样的起点,一样的背景,一样的资源,但是如今的步伐超过了你,那么你就要开始反思自己,继而开始行动起来要让自己不可懈怠了才是。
二是我们要寻找那些熟悉的身边榜样。
所谓熟悉的榜样,就是那些你认识的身边人,他们人生里的某一部分是你所熟悉的,你可以具象地看得到他是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的,这样你的切身体会才会更深一些。
因为开始写文章以后,我会遇上很多跟我一样的写作者,每次我们交流的起来的时候都会互相打趣,生病的时候打着吊瓶还在赶稿,蹲厕所的时候想热点想创意想主题,旅途奔波中也在赶稿,刚刚哭过一场擦干眼泪继续赶稿……没有经历过这些片段的,都还称不上叫做自媒体运营者。
在认识萧秋水老师以前,我早就知道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的她,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工作中,她的文章都是在候机候车的时候赶出来的。
每次看到她说,“虽然也想拖到第二天,可是心里会下意识的告诉自己,这样是不可以的。”我总会忏愧万分,觉得自己太懒。
我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同时做着好几份工作的朋友,我以前也会赞叹说,我无法想象她自己开着一家公司,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另外还有时间拿来健身、写作、看书、旅行种种。
与其用鲁迅先生说的那个“海绵挤水”的时间理论来说服自己,我现在更加倾向于给自己一个理由,“她也可以不去做这些,只是她不愿意而已。”
我们存活于世,总是需要一个信念的,这个信念落实到具体的生活本身,就是要给自己寻找到一个细小的理由,比如说因为这一家餐厅的三杯鸡很好吃,因为这一家烘培店的提拉米苏很好吃,于是我们选择前往。
同样的逻辑,我们会因为自己想变得更好,于是不想懈怠下来;我们会因为身边那些人很是努力,于是我们不应该让自己堕落偷懒。
如今的我安慰起别人,也总是一副过来人的语气,说对于工作这件事情,其实不存在极其地恨某一家公司或者某一个同事的程度,放到漫长的人生长河里,这些不过是属于自己的过客而已,不应该上升到影响自己对于人生态度的绝对因素。
可是我也明白,每个人都是需要经历的,因为只有经历过,才有感同身受的理解资本,也才能从自己具象地解决难题的步骤里获得真正的成长。
那些年里我觉得自己是职场里的异类,我的兢兢业业会被别人取笑说是无用功,可是后来我才知道,越是人群躁动的氛围里,专注这件事显得更为可贵。
按照毛姆先生的悲观逻辑来说,若是你的快乐感不再那么强烈,那么你的痛苦也一样不再那么揪心。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真正理解,说服自己的理由,别人的建议永远比不过你内在的那份衡量标准来得重要。
来源: 她在江湖漂下一篇:最好的风水是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