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才能真正见素抱朴
如果说字也有味道和颜色的话,那么素就是清淡和明净了。这个大概是普遍的共识。素原来就是本色、素色,原有、素食,另则为没有染色的生绢、事物之要素之意。说的都是些原来本质的东西。人的世界总是从素出发,渐渐就杂了,斑了,荤了,繁了,离原来越来越远,只是素还在那里,素是基础,是根本,好比没有生绢哪有各种彩缎锦罗呢,没有食物原材,哪来各种菜肴各色菜系呢,所以,像一棵树一样的,素一直在那里。
说起来素是自然自在自性的,老子说过见素抱朴,朴乃没有加工过的原木,外表单纯,内心朴素,素和朴都是一种自然的呈现,是不加以也无法遮盖的,更不会作为一种化妆式的方式来“素”,比如裸妆,既要妆,还要似不妆,当然或可视为人们对素保持的一种尊敬。不过,素,总还是自在表达的好,而非将之作为一种标榜和外部装饰。比如当今素食素生活素衣等等颇为阐扬,当是对欲望过炽的风气之反拨,也是对环保简单生活的践行,确值得倡扬并真正做起。如果说因为现代社会的某些消费/营销理念,而使之以比较时尚化的方式推广,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素食餐厅似乎渐有高档化的趋势,一点点炒什锦就要四五十元,一碗素面要三十多元,挡住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脚步,素食仿佛成了高端消费的象征,当然或许店家亦要纠偏过去人们通常以为的素食便宜的观念,精工细作的素食,艺术化的摆盘,让素食很高大上。如果说仿荤的素食其实还是暗渡了肉食者的口味,已经不那么“素”了,那么素食的高大上貌似以素的名义让渡给了高端消费,当然同时也满足了一把人性中的攀比心理,以及我也素食了的时尚标榜。去过几次类似的素食餐厅,装修雅致,餐具也雅致,无中式餐厅常见的那种喧哗,确乎让人心情舒适,不过想吃盘青菜是没有的,青菜再怎么炒也卖不出高价呀,当然一定要深度加工以及命名美丽的那些才显高档嘛。如此素食高端化,朴素的素,慢慢演绎成了锦衣夜行的奢华。比之土豪式的炫耀自然内敛不少,本质的心理不无相仿。
还有素衣,有的品牌价格极其昂贵。友人去过新开张的以非动物面料环保为理念设计的服装店,那些棉麻衣服动辄四五千,一般消费者恐怕绕道,走的还是高端路线。当然设计师的附加值要体现,但倘若环保理念的东西如此昂贵,普通消费者自然要选择不那么环保的物事了。如此,环保又会成为口号或者昂贵的代名词。好比前几年有个品牌曾推出“我不是塑料”麻布袋,惹得时尚者们纷纷以拥有一袋为荣,问题是时髦过后又弃之不用了,反而凭空里多了浪费。当然资本总有翻手为云之力将某种好的理念演绎成资本事件的,此亦如此,好比某些明星骑自行车宣传环保,其实家里停了几辆大排量汽车是一个理。
这样的素,是戴了素的面具。
素的好是原生态的。比如素人画家,没经过通常的美术专业训练,却凭着身心内在的感悟和勤勉,画出令人赞叹的作品。看过电影《花开花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法国小镇的女佣萨贺芬(后被誉为素朴派画家),白天帮佣,晚上作画,三餐不继,也要挤出铜板买最最便宜的颜料,猪血是颜料,泥土也是颜料,每晚在圣像的注视下画啊画,偶然为来此小住的德国收藏兼艺评家威廉伍德看到,于是生活改善,也声名远播,可惜一战始,收藏家因德国人身份逃离小镇,无力继续支持萨贺芬,一去暂无音讯。萨贺芬疯了,最后孤独死于养老院。电影让人唏嘘,那些深色底子上灿烂的树和树叶让人震撼,斑斓的树叶像一双双眼睛,看久了使人晕眩。不过有个问题也值得思索,当萨贺芬被人发现,为人称道,画作被收藏,她租了大房子,买了白色礼服(本来要在画展上秀的),当听到支持者无力支付钱款,画展也无法按期举行时(她曾在圣像前应诺的),精神完全垮了,疯癫由此始(现实真相不知是否如此,电影如此表现)。其实她还是她啊,那个喜欢坐在树上听风的女子,但被推崇的感觉似乎代替了曾经的素人之感。人性的幽微复杂也许正在于此吧。
素,比绚烂更不容易。好比人都知道饮食清淡多吃蔬菜利于健康,可是对各种口感还是难以抵抗,并以及时行乐安慰自己,浓油赤酱重辣酸香,鸡鸭鱼肉海鲜,香甜润滑入口即化,美味啊。不过转身又担心各种辅助口感的添加剂问题了,其实深想起来,除了一些食品生产者贪婪金钱昧良心之行,人们过度的口感追求或许也是蝴蝶效应中的一翅扑扇。再好比人也都知道返璞归真的好(素朴的生活状态),可是世事各种沾染,不说洗净,就是少点染色或褪掉沾染,或许也有三观和利益的纠结考量。
知道素,欢喜素,懂得素,践行素,其实是身心不断洗涤和归真的过程。素心,才能真正见素抱朴的。
文:龚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