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国还差的空气是怎么治好的?
中国的雾霾真的把外国人给吓住了。跟天朝上国比起来,他们真是没见过世面啊。在他们看来,PM2.5达到两位数简直就是世界末日了。
中国的雾霾真的把外国人给吓住了。
跟天朝上国比起来,他们真是没见过世面啊。在他们看来,PM2.5达到两位数简直就是世界末日了。这话有点夸张,可也没夸张到哪儿去。2013年3月,英国空气质量的官员艾米莉·康诺利接待一群来自中国的客人时,忧虑重重地说,现在伦敦的PM2.5年均数值已经达到20了,"对于我们而言很严重"。根据欧盟的标准,伦敦现在是欧洲空气质量最糟糕的首都。
这些人是在开玩笑吧。对中国人而言,这样的天气绝对是救世主的厚赐啊。
当下中国,正遭遇到其他发达国家曾经遭遇到的难题。浓厚难散、混合着硫酸盐、硝酸盐、钠、镁、铝、铁、铅、锌、铜等细微颗粒物的空气阴影,重压在全国一半城市的上空。甚至,这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颗粒物,都已经漂洋过海,侵扰到了日本、美国。
面对国内的民意和国际形象的压力,中国终于决定开始一场激进的空气治理行动。这个时候,来回顾英国、日本、美国的一些城市曾走过的治污过程,自有其借鉴意义--虽然,这些城市依然有各自的空气烦恼。
这样的污染北京学不会
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对1952年印象深刻。这一年的春天,她的父亲突然病逝,这个年仅25岁的女人,成为大英帝国的国王。等到这年的冬天,她遭遇了继位后的一次重大危机,整个伦敦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
12月5日,她站在窗口,外面几乎什么也看不到。那天伦敦市区的能见度仅为4米多,最严重时,能见度为零。富含二氧化碳,氢氯酸,粉糠剂混合物和硫磺酸的烟雾将人们包裹其中,随着呼吸,进入人体。农场主把牲口运到伦敦市中心的市场里,本打算卖个好价钱,结果发现他们呼吸困难,一些不那么强壮的最终窒息而死。脆弱的人类,更是难以忍受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资料显示,有1.2万人因这次污染事件而死亡。
就在雾霾围困欧陆,毒害人命时,另一片满是化学颗粒的愁云笼罩在与伦敦隔海相望的美国上空。也是1952年,"对经济发展引发的一次地震"由加州发生。
这是媒体上的一种形象说法,指的是这一年加州理工大学化学教授利耶·哈根-斯密特公布的一份报告。这位教授研究发现,汽车和石油成了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的主要空气污染源。
事实上,整个二战期间,这座城市就一直被烟雾占领。当时人们还怀疑是日本对美国本土发动了化学攻势。但直到1952年,人们才把目光焦距到美国人最喜欢的汽车身上。当时,洛杉矶的空气也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状况,三年之后的1955年9月份,一场严重的雾霾压城,两天里,超过400个65岁以上的老人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
发生在英美的这一切距离日本人还是太远了,对这个在二战中变成废墟一片、满目疮痍的国家而言,发展才是第一要务,经济才是重中之重。就在洛杉矶的老人们慢慢在1955年的浓雾中衰竭死亡时,日本四日市的第一座炼油厂投产了,此后八年里,该市相继建造了三个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周围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化工厂。
浓烈的黑雾,从烟囱里冒出,四下扩散,弥漫在毫不知情的市民上空。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大量的硫氧化物、碳氢化物、氮氧化物和飘尘等污染物,使整座城市终年黄烟弥漫,恶臭刺鼻。到1961年,历史上以"四日市哮喘"闻名的疾病开始大面积爆发。
其他城市也好不到哪里去。大阪,因为煤烟污染,获得了"烟都"称号。而首都东京的冬天,因为燃煤采暖而排出的废气,横亘在天空和城市之间,太阳难得一见。
太阳也看不见人们。那段时间,若从太空俯瞰地球,亚洲、欧洲、美洲这三个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大都被灰色的阴影覆盖。人类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黄金时代,但也迎来了大气污染最为危险的时刻。
2.7万美元巨款治污
危险迫在眉睫,但政府却动力不足,排污的企业也多方阻挠。雾霾笼罩的城市里,一场与利益集团的拉锯战也在进行。
1956年,《清洁空气法》出炉。但是,这部法律在实施阶段,遭到了很大阻力。彼时伦敦家庭取暖主要靠烧煤,不让烧了,大家自然不乐意。对工厂和城市来说,要将生产设备换成更环保的,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资本家自然多般拖延。
只是,1952年的万人丧命的惨剧刚过去不久,要求改变的声音和动力,远比阻力要大,英国尚能缓慢推动空气变革。而在美国和日本,就没那么简单了。
利耶·哈根-斯密特那份引起经济界动荡的报告公布不久,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很快提出反驳称,汽车尾气会立刻会从大气中消失,根本不可能悬浮在城市上空影响人们健康。而壳牌等石油巨头也资助研究机构,寻找到所谓证据,否定了斯密特的那份报告。时任加州州长面对民众的抱怨,则回应称:"忍忍就过去了。"
表面上看,美国的反应甚至比英国还要更快一些。1955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出台第一部治理空气污染的法律《空气污染控制法》,要求联邦政府为地方治理空气污染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两年后,洛杉矶收到联邦政府用于治理大气污染的3.7万美元。这可真是一笔巨款,如果拿这些钱来购买福特刚刚出产的Edsel轿车,估计能买到30辆。
日本的情况同样不乐观。1960年代,日本政界与商界的联系过于紧密,尤其是选举过程中,许多政界人物需要企业界、行业协会进行支持,才能获得足够选票。这致使在污染越来越厉害的时候,政客们也受制于财团,而无所作为。一直到1970年代,日本政府才在国内压力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下,开始正视环境问题。
日本作对了什么
2013年12月12日,北京又迎来一个难得的好天气,日本驻华使馆经济部(环境)一等书记官井上直己在使馆内部向记者讲述了日本人治理大气污染的坎坷过程。那一天,距离日本大使馆300米的美国驻华使馆公布的空气检测指数,PM2.5一直处于50左右。
"当时一些状况跟现在中国的情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井上直己告诉记者。虽然日本空气污染从1960年代就已经很严重,但直到1971年,日本才成立了环境厅。"日本环境厅设立的时候,离国会议事堂很近,三百米左右,但是雾霾严重时,从房间里是看不到国会建筑的。"
与政府的迟缓相比,担忧自身健康的民众更快的行动起来。1967年,9名罹患哮喘病的四日市市民,将石油提炼公司、电力公司等6家企业告上法院,要求公司停止运转并赔偿损失。
诉讼时间极为漫长,这期间也经历了无数明争暗斗。一直持续了4年10个月,法院才最终做出判决,虽然没有支持原告提出的工厂停止运转的请求,但却支持了所有的赔偿请求。
日本国民迅速效仿,多地都出现了类似的诉讼。"支付赔偿金对企业来说也是负担,这是一种成本。"井上直己说,加上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改善排污设备需要支付的成本,"这两个相比较的话,企业慢慢选择加强环境治理。"
日本人民在法庭里与企业家当庭相向,美国人民则走上街头,直接向政治家表达不满。1970年4月22日,全美国共2O00万人参加了环境保护大游行。国会当天被迫休会,因为大部分议员都去参加游行和集会了。纽约市市长也下令,这座城市最为繁华的曼哈顿第五大道禁止车辆通行,把空间留给集会者。这场被誉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互动,最终起到了效果,迫使共和党民主党联合起来推动环境立法。抗议的发起者将这一天命名为"地球日"。
这些,中国可否能学会?
治理污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在洛杉矶,时好时坏的空气持续了很多年。据《雾霾之城--洛杉矶雾霾史》一书,一直到2007年,洛杉矶人才呼吸到没有烟尘的空气,见到持续长久的蓝天白云。此时,距离洛杉矶成立统一的空气污染防治部门,已经过去整整60年了。
同样经过60多年后,伦敦依然在为空气的质量而发愁。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曾说过,伦敦空气污染80%的原因是汽车尾气排放。他也一直在拿伦敦的交通开刀,收取拥堵费限制私家车进市区,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绿色出行。他甚至以身作则,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但是凭借着平均指数为20的PM2.5数据,这座城市也一直难以摆脱欧洲污染最严重首都的帽子。
而当记者询问井上直己,日本治理大气污染用了多长时间时,这个谨慎的日本年轻人沉思良久却没有给出一个具体时间,他只是强调,虽然工厂排污已经得到了根治,但日本又在面临着新的问题。"2000年以后,机动车的排放成为一个新的污染物。"井上直己说,已经有了相当治理经验的日本政府,这一次,做出了迅速反应,通过旧车淘汰、提高发动机排污标准等一系列措施,开始应对机动车之害。
但是现在,他们还将面临另一个头痛的问题:漂浮在中国大气中的颗粒物,已经远渡重洋,到了日韩上空,甚至连美国环保署署长吉娜·麦卡锡也公开宣称"中国排放的污染正在吹向美国西海岸"。
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世界上再次遇到了大面积的空气污染难题。日本、美国的环保专家和官员们,开始不断的访问北京,与中国的官员们交流经验,探讨技术合作的可能。
这一次,中国能否少走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或许要等到几十年后,我们才能确定。
下一篇:烧香会污染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