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汉子原媛:4年屡进高原无人区,拍摄中国自然纪录片破壁之作

2017-01-03 低碳环保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从2011年第一镜第一次开拍藏羚羊冬季求偶,到2016年底正式成片。5年时间里,《自然的力量》摄制组走过高山海洋,讲述这个北有驯鹿南有大象的野性中国!

▲《自然的力量》预告片,时长3分11秒,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自2012年加入《自然的力量》摄制组,高原组导演原媛几年来带着团队频繁往来于高原。迁徙、产犊……只要高原上一有故事发生,他们便扛着摄像机向前,一待就是40多天,好不容易有了两天休息,又得整装待发。“一切都得顺应自然的规律”,原媛说。

在她看来,“自然的力量”,首先表现在规律上,力量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这种无形的规律引导着每一只动物的行为,呈现出百年、甚至千年不变的风景。

做一名旁观者就够了

顺应自然的规律出发,也顺应着自然的规律拍摄。在《自然的力量》拍摄过程中,原媛首要坚持的一点便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干扰动物本身的行为和生活”。

遇上小藏羚羊站起来的片刻,摄影师会悄悄把摄像机放在它前面,然后人赶紧跑开,拿着大机器在远处拍。

野生动物有野生动物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生老病死都不需人类干涉,人类只是一名旁观者。

“我们只是观察、记录下来,把信息传递给不了解的人,让很多人对自然产生好奇和热爱,这样就很好了。”

自然总会回馈有心人

野外拍摄,一切都充满着未知。在藏羚羊产犊季,他们再次出发前往西藏羌塘无人区。虽然在出发前就知道,拍摄藏羚羊产犊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真到了实地,却更加傻眼。

▲布置拍摄地点,等待迁徙的藏羚羊

一片荒原,几千只藏羚羊,全是母羊,谁能知道哪只藏羚羊要产犊了呢?团队里的摄影师,一名五大三粗的西北大汉,只得天天对着待产的母羊。一看到草窝里趴着一只母羊,便无比兴奋。

等了许久,母羊却拍拍屁股就走了,这是常有的事儿。

整日的等待没有结果,但是不经意间的偶遇却成就了这一产犊的影像。幸运地拍到产犊场景后,摄影师实在太激动,拷贝后把这块存储器抱在怀里有半年之久,生怕会出事。

原以为希望渺茫的事儿,就这样成了。“只要你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大自然就会回馈你的。”原媛导演如是说。

站在一线的野保员

藏东南地区,珠峰脚下,青海湖、三江源、阿尔金无人区、羌塘无人区……高原组走过的都是那些罕有人至的地方,而一路指引他们的则是长期生活在此地的牧民——野保员。

“野保员生活在一线,是最了解环境的人。他们似乎天生自带雷达,知道什么时候天气好适合拍摄,哪里会有藏羚羊出现,野牦牛会从哪座山头下来。”

▲次仁巴旦,17岁,他是年龄最小的野保员

原媛导演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野牦牛的视觉和嗅觉都非常灵敏,人类很难接近。有次摄制组行车途中幸运地碰上了一群野牦牛带着小牦牛在侧方位缓步前行,更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看到车竟然没跑远,几乎视而不见。简直比天上掉馅饼还要运气!

正跟到一个山丘,这群牦牛突然消失在了坡起的线下。车子不敢直接下坡去追,只能沿着侧方位继续前行,走了200米不到,就遇到了一个拐点。野牦牛是向左走了,还是向右?谁也不知道。

▲高原上的野牦牛

摄制团队都猜是左,只有野保员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向右”,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下,车向左开了100多米,然而什么都没有,于是赶紧掉头,向右驶去……

雪山前,雪线之下,母牦牛带着小牦牛神情悠闲地缓慢前行,队伍中还混进了一只白点的家牛,看到这珍贵的一幕,摄影师激动地呼吸都急促了……

▲团队拍摄工作中

“只有野保员认为这群牦牛向右走了,这根本没法解释为什么,只能说他长期生活在这个地方,天地有灵,他能感受到不同寻常的气场。”

后期整合,导演的必修课

原媛大学时的专业是制片发行管理,原本会走上给剧组算账、做发行的道路,但是她在上学期间发现自己对影像创作更感兴趣。2001年大学毕业,进入《见证》栏目组,这是她初次接触纪录片拍摄,“太有魅力了!拍摄的都是真实的人生和故事,这些百味杂陈的人生,超出人的想象之外,编都编不出来”,从那时起,她便坚定要走一条路:做长片纪录片。

此后,她陆续参与了《黄埔军校》、《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牦牛》、《我从新疆来》等几部比较大型的纪录片拍摄。《自然的力量》是她第一次尝试自然生态方向。

“总导演李文举十年前就拍过《森林之歌》,反响很好。我们一起合作了好几年,对彼此的工作方式都很熟悉,他在做这个选题时,我就讲,一定要参与这个!”

作为高原组的负责人,野生动物在什么时间点、如何活动,原媛必须了然于心,并且据此制定拍摄计划,每天拍摄结束后,都要对素材有全面的了解,哪些场景还没拍到,后期该如何组建素材?

任何一部纪录片都需要后期的整合,但此整合“可不是坐在那儿编个故事就能想出来的。”在青海湖拍摄湟鱼洄游之前,原媛需要和众多专家对谈,了解湟鱼何时洄游,途中会遇到哪些外在环境的阻挠。

等在河口准备捕食的水鸟,游不过去的浅滩,无法跳跃的高坝建筑……所有的阻挠情况也许得分7、8次拍摄完成,但是后期得在一个故事中进行总结。

“我们要做的, 即是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在这个生存环境下的动物与植物。”为了拍到水鸟捕食的所有细节,最后呈现在屏幕上的几分钟,团队每天3、4点钟起来,前后蹲守了一个礼拜。

虽未尽善尽美,但全心全意

《自然的力量》被誉为中国原创自然类纪录片的破壁之作。

5年时间,行程数十万公里,500多天野外拍摄期,包括核心团队中的摄影师、导演、助理导演、录音师,一些动物爱好者、常年做动物公益的人、野外指导在内的四、五十个人,组成整个拍摄团队。新疆组、海洋组、高山组、高原组和机动组分赴中国各地。

原媛坦言,可能因为技术、因为经验,这部纪录片不够完美,但每一分努力和诚意都在画面中,相信观众也能看到。

原媛认为,中国的纪录片处于一个起步的时代,虽然能人辈出,但是资源却不够集中,不少自然类的爱好者其实拥有很高的拍摄水准和认知水平。“通过我们这批人的积累和努力,能够吸引这些力量,做得更好,这就是意义所在。”

▲雪莲

12月31日,2016年最后一天,《自然的力量》将在央视开播,镜头深入到中国最人迹罕至的角落,山河壮丽,呈现出前所未见的美丽中国!

来源:重返森林

下一篇:摄影师妈妈为2岁儿子,种下开心花园,记录童年最美好的样子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