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小吃:陈学林面馆、食来运转素食店
最爱那既能快速果腹却又滋味无穷的街边小吃,寻寻觅觅中经常会摸不着地儿,那么,走起——随本报记者走访市区街头的路边摊,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来绘制一幅带有盐城本土特色的小吃地图。欢迎读者朋友参与进来,指点迷津,点赞吐槽。
陈学林面馆
一碗浇头研究30多年
小吃名称:香卤大排面
美食坐标:潘黄街道镇中路
【品尝感受】
热乎乎的汤面配上一大块色泽红亮的大排,外加几棵绿油油的小青菜,汤红叶绿,撩人食欲。炸过之后的大排不仅块头大,口感嫩滑,肉质细软,而且外面裹着的面皮也能恰到好处地给大排增添一些嚼劲;一口下去,汁香味浓,味道咸甜适宜;面条晶莹透亮,细长但很有劲道,弹力十足,入口爽滑,浇头浓郁厚重的口感融入到了每一根面中。
嚼劲十足的面,解馋过瘾的大排,浓香扑鼻的鲜汤,虽然不是什么饕餮大餐,但就是这碗看似简单的大排面,便可让你大快朵颐。
【小吃故事】
陈学林大排面在市区远近闻名,不少市民慕名而来。走进店堂,店中偌大的面馆简介很是引人注目。“香卤大排面创于1980年,由大排盖浇面进化而成。”这碗有30多年历史大排面的制作人陈学林,从年轻的小伙子做到50多岁的大叔,时间改变了人,也改变了面条的口味,他用学习的态度,品尝各地知名的面条,取长补短尽力完善这碗面。
“我家以前在新西门路上开了20多年店,刚开始时就是虾皮汤,后来改进浇点炒好的茶干,那时一碗面条才1角2分钱。”回忆起当初刚开的面馆,陈学林说,面条的浇头做得极其简单,直到遇到上海春江饭店大师严玉奇,经过他的点拨,将红案上的功夫运用到面条的浇头上,这才有了红汤面。
“扬州的面食很出名,肯定要去学习,而大排面在上海更出名,我也要去品尝学习。”陈学林走出去品尝各地面条,他发现江南人吃面条的浇头偏甜,并不太适合盐城人的口味。后来,他学习人家精髓,研制出适合本地人的口味。同样盐城街头只要出现口碑好的面条,陈学林必定要去品尝,只为学习。
“无骨不香、无鸡不鲜、无肚不白。”陈学林说,这就是香卤大排面的汤汁精髓,汤汁厚重、鲜美而不油腻。所用的面条也是自家制作的,跟市面上的面条不同的是,他做的面条,放在汤中半个小时仍然像刚出锅时那样劲道。曾经也遭人怀疑是否放了胶,直到给人家看如何制作后,才彻底释疑。
陈学林做面条30多年,对面条、浇头也研制了30多年,如今他的儿子也和他一起做面条。店里墙上挂着各种奖牌,店里生意可以用火爆来形容,但他们父子俩对目前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人们的口味却是千变万化的,要想不被淘汰,必须要学习,推陈出新。”
食来运转素食店
用感恩的心做素食
小吃名称:打油糕
美食坐标:市区耿伙菜场东侧20米
【品尝感受】
傍晚时分,路过市区耿伙菜场东侧,白烟袅袅传来淡淡香气,青红透过雾气格外显眼,引得路人想一探究竟。走近,半透明的糕衬得青红丝耀眼无比,忍不住买上一块尝尝。
滚烫的打油糕烫得人左手右手不停地互换,糕体松软,层次清晰。吹着热气咬上一口,甜润可口,绵软糯口,淡淡清香引人入胜,藏在其中的葡萄干给清甜的糕增添了酸甜的乐趣。丰厚的层次咬在口中就是松软的口感,虽说千层是夸张,但若是想一层层揭开却是毫不含糊。早晚之时,甜腻适口的打油糕用来果腹再合适不过了。
【小吃故事】
乍一看“食来运转”店名,还以为出自成语“时来运转”,但店主陈琪箐称,她家所取的店名虽与成语谐音,但与成语的意思毫无关系。这个店名是她和老公遇到的真实事情所得来的。
陈琪箐介绍,她吃素已经有3年多,她老公吃素也有1年多了。吃素后,本来体质不好的夫妻俩体质得到很大的改善。“我们俩开始吃素后,身体变好,这就是食来运转嘛,不过这个‘食’指的是素食。”陈琪箐说,夫妻俩开始吃素食后发现,在外面买东西吃时,很难买到真正的素食,他们便想开一家素食店,把他们的好运带给他人。
“我在扬州时,朋友带了大明寺的松子烧麦给我吃,当时很惊讶素烧卖也能做得这么好吃,就觉得大明寺做素食的功夫特别好,想到那儿学习制作方法。”陈琪箐经过熟人介绍进入了大明寺学习制作各种素食小点,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她掌握了多种素食点心的制作方法,回到了老家,于去年7月份开了“食来运转”小店。
“传统打油糕用的是猪油,而我们家用的就是非转基因色拉油。”陈琪箐说,像烧麦、包子、打油糕这些传统点心都会用到猪油,口味才会好。要想用素油也能做出好的口味,那是要下一番真工夫的。“用的食材一定要新鲜,素油与食材本来的味道融合才能有美味的口感,这也是关键。”
“我家的包子每天当顿都要卖完,过了时间就会发酸,口感变差。”陈琪箐说,店里的打油糕等面食采用的都是老面发酵,又不含有防腐剂之类的添加剂,不耐储存,这是弊端,不过也正因如此它才是健康的饮食。
陈琪箐的老公正在后厨切各种水果。“他在做酵素,我们以后准备用水果酵素发酵面团,丰富素食点心的营养。”陈琪箐说,店面的地址选得有些偏,但她相信通过夫妻俩的努力,有信心将素食点心推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