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南关厢素食馆为公益组织“造血”

2015-03-12 素食资讯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商业运作的公益素食馆,依然吸引了许多爱心市民。

百位股东众筹百万两个多月净利润4万多元

今年1月1日正式开张至今,海宁南关厢素食馆居然有4万多元净利润,还是在春节时放假一周的情况下。

之前,参与“众筹”的100位股东几乎都做好了心理准备,起码得摸爬滚打3个月,再贴半年钱,才可能盈利。

这家素食馆由一群义工发起创办,在民政部门注册了民办非企业单位,初衷是通过商业运作模式,为公益活动“造血”。“海宁义工没有财政拨款,但是做公益需要经费。”公益素食馆发起人、海宁义工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柴国荣说。

“公益项目,公开账目,成本运作,不分红利。”秉承这个原则,素食馆每个月的结余都转到海宁市慈善总会的账号,再用于公益活动的支出。目前,4万多元善款先后为1万份腊八粥、救助患病女义工支出3万多元。记者黄安琪

受助的独居老人常来帮衬

每人25元,吃小火锅另加15元,“光盘”返5元。素食馆66个座位,每天接待人次400多,每天营业额万元左右。为什么生意这么好?各地公益组织来参观取经时发问。股东们最大的感慨是:“海宁做公益的群众基础好。”

有一对七旬老夫妻,几乎天天光顾素食馆。见得多了,义工问老先生:“是不是特别好吃?”老先生答,比家里煮的好吃,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你们对我们这么好,别的帮不上……”原来,老夫妻孩子不在身边,海宁义工曾在“敲门行动”中慰问过他们。

像这样的顾客,来素食馆的还有不少。这打消了股东们原先的顾虑——原来做公益,资源都是免费的,现在是商业行为,大家愿意掏钱吗?那有没有人质疑他们打着公益旗号赚钱?柴国荣说,3年来,海宁义工早就获得深厚信任。原来做活动,市民索要捐赠发票;现在,市民说“不用了,我相信你们”。

第一次涉足餐饮行业的义工们,接下来思考的是持续经营。当初推广时,股东们认为要提倡“健康环保”,并且专门在大厅里设计了中厅吸引年轻人,效果都蛮不错。素食馆打算继续提升:菜品要更新,质量不能滑坡,安排顾客有序进餐,不要让人心里不舒服……

工作人员从义工中产生

待遇比同行略高

其实,海宁义工这个群体里,有60%的人是自己做企业的。经营自己的企业和运作公益素食馆,有什么不同?柴国荣说:“心态不一样,商人无利不起早,但素食馆不是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的,我们更看重传播义工精神,影响更多人。现在素食馆有两位理事负责,他们是重点培养的义工领导人。”

什么是“义工精神”?柴国荣解释:公益只是生活方式的一小部分,不应该成为负担。比如加入义工,可以是因为好玩,可以是为了影响孩子,也可以是为了认识更多人。素食馆有9位专职人员,大部分是从义工中产生的。他们的薪酬待遇按市场规则来,目前“比行业标准还高一点,不能让做公益的人流汗又流血嘛”。

素食馆盈利,是“造血”的第一步。素食馆工作人员每天在微信群里向所有股东公布当天账目,包括用餐人数、赠券、团购券数量、营业额等。

股东们计划,接下来几个月的利润用来给注册义工买保险。海宁义工2011年成立,从最早一批义工100多人发展到今天5000多人,注册义工近千人。以往,这笔费用向个人筹募资金,很不稳定。比如企业效益不好了,或个人不热衷捐款了,再上门筹资“蛮尴尬的”。

爱心汇聚下的公益众筹

素食馆位于海宁南关厢古街,店铺租金一年17万元。打算通过商业手段解决问题的海宁义工,没有特意去申请补助。“既然要推到市场上去,我们也不想用道德绑架别人。”柴国荣说。不过,素食馆从筹备之初,就汇聚了众人爱心。

刚开始萌生开素食馆想法时,几位发起人打算每人出十几二十万元筹资。股东之一的许晗峰写了条帖子发在微信、微博上,晚上10点多发出,等到次日凌晨时已有36人报名。明知无利可图,但短短3天里共89位股东入股82万元,最后100位股东筹资100万元,在合同上一一签名。

接着,先有设计公司主动提出免费设计;3家装修公司竞标,原计划62万元的预案最终以30万元“公益价”成交;灵隐寺附近一家素食店,不仅帮忙免费培训员工,还派出厨师长到海宁,把学徒全教会了……感到震撼的同时,海宁义工也更加坚信:不要让少数人奉献很多,要让更多人付出一点点。

下一篇:布达哈有机素食餐厅—有机纯素、中西合璧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