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三十五章)02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三十五章尽虚空是莲座02
以此来升此位如许乖宜,入出如许不可说三昧之门,犹有寂用有限障,未得十地果位,后普贤菩萨大自在故。
普贤菩萨的境界有那么大,因此以普眼菩萨的境界看不见。普眼菩萨想爬到这个境界坐一坐,看看座位放在哪里都找不到!你说座位放在哪里?我们把东西放在哪里最找不到?把钥匙放在口袋里,结果东南西北到处拼命找,啊哈!原来在口袋,我们都有过这个经验,如果连这个经验都没有,这辈子好像白做人了!
世界上最妙的事,东西找不到不是在外面,而是在里面。譬如我们都晓得学佛要明心见性,这有什么难!凡是一个人活著一定有个心,有个性,可是你就是见不到,等于骑牛觅牛。找自己的东西最难!所以普眼菩萨找普贤菩萨的境界,永远找不到。
‘如许乖宜’,‘如许’是中国古文的形容词,意即‘无限’,等于现代白话‘很多’,不要把‘如许’解释成‘好像许可’。‘乖’是错误;‘宜’是合适,总而言之,不值自己心量的境界,像普眼菩萨拿眼睛去找,怎么都不对,反正就是不合适。
‘入出如许不可说三昧之门,犹有寂用有限障’,这样无限量的普贤境界,普眼菩萨为什么出出入入各种三昧都找不到?普眼是‘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法界是空的,可是‘妙有’却看不见,‘有’的这一面不懂,所以他只晓得寂用。只知‘空’的一面,是偏差、有限、有障碍的,没有认得十地果位,因普眼菩萨比警[普]贤菩萨差了一点。
后普贤善萨大自在故。普眼始终跟在普贤后面,普贤站在哪里看不见,因为普眼向外追求.换言之,他讲了半天,经典文字那么细腻的描述,普眼始终找个[不]到普贤,因为他向外驰求,不能回转来找自己。诸位要注意这些不只是理论。现在是讲教理,亦即经教,经教用故事表达也好,用理论表达也好,它的目的是使你了解自己。
梦想成真
故三求普贤,三重升进。却生想念,方始现身。
特别注意这一段,尤其是老前辈的朋友!他说这位普眼菩萨找普贤菩萨找了三次没有找到,不但普贤菩萨人在哪里找不到,他的莲花宝座、白象在哪里都不知道,连影子都没有。
‘三重升进’,一层一层深入去找,找不到,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合掌恳切祈求普贤菩萨慈悲现身。普眼菩萨最后走这个路子。
‘却生想念,方始现身’,普眼念头一动,佛经和《庄子》一样,多半是寓言故事,可以演电影、电视。昨天有位报馆社长打电话给我,告诉接电话的同学叫我一定要去看‘释迦牟尼佛’这部电影,这位同学说老师闭关不想去看,但他自己一定要看。结果他说糟得一蹋糊涂,简直是糟蹋佛教,所以又跑来一定要我去看看。
我说这个东西没什么糟蹋不糟蹋的,拿现有人世间的艺术文化表达形而上的圣贤境界,本来就非常困难,况且一股商业电影还有它生意上的考虑。现在要找一位释迦牟尼佛的演员还真找不到,不是面孔没有,而是面孔那种气质找不到。中国文化讲五百年出一个英雄,三百年出一个戏子,不容易!一个电影明星的成就是有他的气质的,好的电影明星,一身细胞都是戏,只要那么一动,戏就出来了!天生圣人,到哪里找?
我们回转来看普眼菩萨后来为什么找到普贤菩萨?注意一句话:‘却生想念,方始现身’,老前辈用功的同学注意上面有一句:‘犹有寂用有限障’,他偏于‘空’的那面去了!求普贤呈现都找不到。‘却生想念’,由真空中生妙有,性空中生缘起,‘方始现身’,当下就是。你以为‘当下空’才是,‘当下有’的这一面也是。光认识这一头,这一念过了,当下空了的就是,那只落在空的一边。反过来要当下起念,有用这一念就是它,知道真空妙有。所以他告诉你‘却生想念,方始现身’。
及说十三昧境界之事,意责彼十地犹有求于出世间,生死境界未得等于十方任用自在。
佛经上这样说,普眼菩萨一起念求普贤菩萨现身,普贤就站在普眼面前。普眼即恳求他什么是你普贤的境界?《华严经》说,普贤菩萨当时就告诉普眼十种三昧境界之事,普贤十大愿。普贤有十种行愿,十种三昧境界。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这段经典在表达什么意义?永明寿禅师告诉我们,‘意责彼十地犹有求于出世间’,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十地以前的菩萨,没有到达大彻大悟成佛的境界,心中还有所求、有所差别。求什么?出世间才是佛法,还有世间、出世间、生灭、生死不同的分别;实际上出世入世、生与死一样,涅 与生死,平等平等。责彼十地菩萨还有求于出世间生死的境界,未能得到平等境界,于十方任用自在。
大菩萨境界无所谓入世、出世,不出也不入叫‘平等境界’。如果还有出世与入世的差别,即非平等境界,佛学名词叫‘非平等的智量’,还没到平等智,还在差别心中。到达智慧平等无差别时,则‘十方任用自在’,天上人间、六道轮回任意寄居,所以地藏王菩萨可以在地狱中度众生,提婆达多可以在地狱中受三禅之乐,大菩萨是这个境界。
下一篇:黄念祖:阿弥陀佛现身在这个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