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云:无量寿经58集文字稿

2018-10-24 大德居士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十六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这一品经文,是接着上一品经文而来的,世尊为我们显示恶因恶报,教导我们应该提高警觉,要知道戒畏。经文的末后劝我们要正心诚意,不忘修学的功夫,这样才不至于失败,不至于后悔。世尊的慈心苦口溢于文句,感人至深,真的是佛恩难报。

我们看下面的经文: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这一段经文是佛告诉弥勒菩萨以及与会的大众,前面所说的五恶、五痛、五烧,这个苦报是因果报应,辗转相生。因结果,果生因,循环无有了期,越往后越痛苦。佛在这里特别地警惕我们,如果众生敢犯五恶,将来必定堕入恶道,长劫受苦,很难出离。

这一段经文是以因果相生的事实来教导我们:五恶是因,五痛是现世苦报,五烧是后世恶报。

〔烧〕是形容地狱的恶报。

无论是哪一类的地狱,即使是寒冰地狱,它所现的相也是一片火光,所以称为“烧”。为什么地狱现大火呢?地狱是因为恨心感召而来的,恚就是火。

看下面一句经文:

〖辗转相生〗

造恶因者,必定要受恶报。受恶报时,他心里又不甘心,因为不甘心,他的恚心就更加炽烈,造的业也就更重了。所以,堕恶道之后很难出离。因为什么呢?

因为他不甘心受报。就像世间人生下来贫穷下贱,受五痛之苦,他就不甘心。心生怨恨,怨天尤人。这样的心境,他就是又再造作新的恶业。他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受的苦报是自己前世所作的业因,他不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因为他自己前世不修福,你怎么能怪别人呢?但是那些不相信前生后世的人,他就只看眼前这一段儿,所以怨天尤人的心就生起来了。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恶道因果是“辗转相生”。

看下面两句经文:

〖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这个“历”是经历。

什么人敢这么做呢?愚痴之人,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的人,他就敢怨天尤人。

明了事实真相的人,决定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这个果报是自作自受。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恶报受完了,善因成熟了,善果就现前了。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看下面一段经文: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然。】

由于过去造作五恶,所以现在就遭受苦报。病苦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所以这个痛苦是非常难过的。

我们看下面这几个词语:

第一个词语是:

〔愁痛〕是忧悲苦恼叫“愁痛”。

〔酷毒〕是残酷狠毒。

〔自相然〕是受自己的业力所感,内心的贪、、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

看下面这四句经文: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

“或其今世”讲的是五痛,是说今世的苦痛。

“先被病殃”就是遭受到严重的病苦。这种病苦是“死生不得”,痛苦异常。就像我们常说的老人病、植物人,都属于这种情况。

因为这种病基本上是治不好的。所以,如果他们的福报大,可能一二十年也走不掉;福报小的,可能三五年就走了。如果我们学佛人明白这个道理,怎么办呢?要劝他舍财布施,就是把他每年的医药费都布施掉。这样呢,可能他走得就快一些了,因为他福报就享完了。如果不用这种方法,那他就会长年地躺在床上,那个罪真的是很难遭的。

有病的人遭罪,照顾他的人也很遭罪。但是有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总是舍不得把他的钱财,把他的医药费布施出去。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然。〗

这四句经文是说,或者在他命终的时候堕入了三恶道,他的相貌非常不好看。我们大家送往生都知道,如果临命终的人,他的相貌很好,你就可以断定,他绝不会堕三恶道。因为堕三恶道他怨恨,不知所措,所以他的面貌一定是“愁痛酷毒。自相然”。

他这个“然”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他内心里发生的。是贪、、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是从内发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佛在这里为我们说出恶业的果报,使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处处要小心谨慎,时时警惕自己不要造作恶业。

看下面经文: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看几个词语:

〔困剧〕“困”是无法摆脱的困苦,“剧”是剧烈的报复。

〔曲直〕也就是有理和无理,是与非。这个“曲”是不合理的意思。

〔磨灭〕就是消灭。

看这四句经文: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一切众生在这个世界不可能没有冤家,不可能没有债主。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在六道里不知道与多少众生结下了冤仇,也不知道欠了多少众生的债。这些个冤亲债主因缘际会时,虽然不认识,也要讨债还债。

佛在这里把这件事情给我们说破了,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我们这一生不如意的事情很多,特别是人事环境,不如意的就更突出一些。

佛是这样教导我们的,让我们处处要忍让,忍让是还债、是解怨。

这个道理我们可能过去没听说过,忍让是还债,是解怨,不要认真,不要计较。《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执著的!有什么好计较的!能忍让,冤家就化解。

人家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如果要名儿,名让给他;要利,把利也给他。要什么都给他。他要的,我们不要;我们要的,正是他不要的。

我们要什么?我们要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我们要的。修道人与世人没有冲突,彼此能够相安无事。所以,这些个怨结、债务慢慢地就可以化解了,慢慢地就消除掉了。

佛又告诉我们,我们修行,念念都要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为什么天天要回向、念念要回向?还债解怨嘛。这样菩提道上才能够一帆风顺。回向偈要从心里发出来,口念没有用,心、口要相应。

回向偈明明教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两句回向偈把冤亲都包括在内了。

正因为我们要解决这个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才要认真努力地修行。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努力地精进?为了报恩、为了还债。恩不报、债不还,往生不了西方极乐世界

后面这两句话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精进努力修行?为了报恩、为了还债。恩不报、债不还,往生不了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还要注意那些微小的磨擦。如果这些微小的磨擦处理不好,处理不及时,小磨擦就会发展成大磨擦,再继续发展就会“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

造作恶业的根源不外乎两个字“贪、著”。

“贪”是贪欲,“著”是执著,而且是坚固地执著,尤其是对于“财色”更是贪得无厌。

古往今来,为色、为财家破人亡,乃至于国家毁灭,这在历史上是都能看得到的。

“不肯施惠”。大家想一想,有几个人能把财色这件事情看穿。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回向品里看到了菩萨的布施,不但是身外之物能够施舍,即使是这个身体也欢喜布施,身体是内财。唯有菩萨知道,这个色身不是我,是我所,所以身也能舍,何况是身外之物呢?

世间人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对于自己的色身坚固地执著,以为这个色身就是我,产生了坚固的我执。有了我执,身外所有之物他都想据为己有,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观念。外面的一切都能据为己有吗?根本不可能,这只是人的妄念而已。他所得到的和所失去的是不成比例的,纵然是得到了,也是暂时地得到,保不长久的。

为什么得到了又保不长久呢?大家想一想,你这个色身不能长住啊!你会老的,你会死的。死了以后,哪一样儿是你的,哪一样儿你能带得去?这么一说,大家就听明白了吧。所以哪一样东西你能够长期占有呢,永久不失去呢?没有。

这就像古德所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能带得去的就是你的恶业、你的善业、你的净业。

“各欲自快。无复曲直”。我们凡夫啊,皆有这种愚痴。怎么样儿呢?就是唯利是图,不畏因果,不讲道义,利令智昏,甚至伤害国家、伤害社会。

比如说,被追逃的那一百名红通人员,不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吗?他们为了自己所谓的一点点小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大利益,这些是“痴欲所迫”。由愚痴而生贪,造极重的恶业。“厚己争利”,特别是看我们今天的社会,人们所崇尚的是竞争,能有几个人明了这其中的事实真相?假如说,人人都竞争,这个社会怎么能安定?世界怎么能和平?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大家想一想,所谓的这个“富贵荣华”和快意之事,它不是争来的,它是命里有的。你命里有,你不争也有;你命里没有,你争也争不来。即便是争来了,不久便会失去。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

这两句经文是说,不懂得忍辱,不知道继续修福。荣华富贵是你过去生中所修财布施得的果报。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财富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容貌美丽,六根完具,健康长寿,这是修忍辱的果报。这个可能很多同修不太知道,就是人,他容貌美丽,六根完具,健康长寿,这是他在过去生中修忍辱的果报。前生修因,今生一定得到果报。如果你得到了果报之后,你忘记了继续修,你果报享受完之后就没有了,所以佛劝导我们要知道修善。

一个真正有觉悟的人决定不求人天福报。他知道人天福报是最危险的享受,一不小心,转眼就堕入了三途。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决定不求福报。这一段话大家听懂了没有,我们应该求什么,不应该求什么?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享福的日子不长久,很快就过去了。因为享福的时候,不但不会再继续修福,反而造业,造业的结果就折福。比如说,你有六十年的福报,由于你作威作福,就折了一半,三十年你就享受完了。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教我们要惜福。自己有福,又知道惜福,还知道继续修福,你的福报可以保持一生,终身不衰。

如果你不知道惜福,福报在少壮的时候就享尽了,到晚年你就凄惨了。

看下面一段经文: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看下面的名词:

〔天道〕是指自然之理。

〔施张〕指运行。

〔纠举〕是纠正,检举。

〔茕茕〕指孤独无依。

〔忪忪〕是指惊惶失措。

“天道”是指自然之理,也就是因果定律。因缘果报是自然的,没有人来做主宰,没有人安排。

你仔细地体会一下,所有的现象都出不了因果定律。

往大处看,十法界是自然的,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完全是自心变现的,真的是自作自受。

范围缩小一点儿看,六道轮回也是我们自己造的。

再缩小一点儿看,我们这一生的生活环境,还是自己造的。这个人对我不好,那个环境觉得不自在,这些实际上都是你自己造的。不是过去造的,就是现在造的。

总而言之,是你自己造的,不能怪别人。小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大到十法界,都属于。

〖天道施张〗

这里的“施”是施展。

里的“张”是扩张。

〖自然纠举〗

“纠举”就不是有人主宰。

“纠”是纠察。

“举”是举罪,把罪过举出来,此乃自然之理。

〖茕茕忪忪〗

这是孤独无依,惊慌失措的样子。

〖当入其中〗

是说善因就感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

〖古今有是〗

宇宙之间有十法界,有六道三途之事,作恶不幸堕入三途,真的是“痛哉可伤”。

诸佛菩萨们看在眼里,非常悲伤,有没有办法救呢?没有。因为果报是自作自受,佛菩萨也没有办法代他受苦。

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明了。

看下面一段经文: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

佛在这里说:你们已经得到了佛的教诲,就应该深入地思惟、体会,各自端身正意地依教奉行,终身都不可以懈怠。应当尊重圣贤,敬重善知识,尊师重道,以仁慈博爱对待一切众生。更应愿求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拔断六道生死众恶的根本。六道生死众恶的根本是什么呢?是贪著五欲六尘,以及妄想、分别等烦恼,这是六道生死众恶的根本。

这样就能离开三途的苦恼,以及忧怖苦痛的六道轮回。

这是佛在教我们脱离六道轮回的方法,我们要把它记住!

下面两个词语:

〔端守〕是指恭敬地接受佛的教诲,并且依教奉行。

〔博爱〕指广泛、平等、慈悲地对待一切众生。

看下面一句:

〖汝等得佛经语〗

这里的“得佛经语”,不是指别的经,正是指这一部《无量寿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多次宣讲这部经之后,有五种原译本流传下来了,老居士的这个会集本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的最完备的一个版本,被称之为《无量寿经》的最善本,所以,“得佛经语”,也可以说指的就是这个会集本。

〖熟思惟之〗

要把《无量寿经》读熟,要明白佛说的道理,要记住佛的教诲,并且要依教奉行。

〖各自端守。终身不怠。〗

这两句经文是再一次告诉我们,必须要依教奉行。佛讲的这些教训,我们都要做到。佛讲的我们众生所犯的毛病,我们都要认真反省。这一部经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就是我们端正心、端正身依靠的准则。

“终身不怠”

“怠”是懈怠。我们要尽形寿地精进,一时一刻都不能懈怠。

关于懈怠,大家想一想,我们有多少人是“终身不怠”?有多少人能做到一时一刻都不懈怠?如果过去我们没有做到,今后要努力做到了。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

这一段经文是讲什么呢?是讲处世、待人、接物的标准。佛讲得多么具体、多么详细,真是看得见、摸得着,如果我们再做不到,真是很遗憾了!

我们与人接触,先要知道“尊圣敬善”。

“圣”是指诸佛菩萨;

“善”是指世间的善知识、善人、善事、好人好事,我们都要敬重,要尊敬他们。

这两句话的含义就是孝亲尊师,把孝敬扩大到一切圣贤。

这是佛教我们应该怎样处世、怎样待人、怎样接物。

我觉得正是我们当前所欠缺的。

我们真的不会处世,不会待人,不会接物。现在佛教给我们,我们要好好地向佛学习。

“仁慈博爱”

“仁”是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不可以自私自利。

慈悲心、博爱心都是从这个“仁”字生出来的。

“博爱”不但要爱人,而且要爱护一切众生。

不但要爱护一切有情众生,而且要爱护一切无情众生,只有这样,你的慈悲心才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大慈大悲是佛心之体。佛心平等慈悲。

因为慈悲,才会平等;因为平等,才会真正慈悲。所以对一切众生要没有差别,平等地关怀和爱护。

“仁慈博爱”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应该有的正确的心态。这种心态是称性的心态,是自性本具的,没有丝毫的勉强做作。

佛教我们“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

“生死众恶之本”是什么?就是妄想、执著。

我们依这一部经修学,肯定承认,这部经是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所宣说的第一经。

善导大师说:

“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弥陀的本愿海是什么?我们多次讲过,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

可以这样说,除了一句阿弥陀佛是正念之外,其他的念都是邪念。

这话有几个人能够相信?我们在座的同修们,你们相信这句话吗?为什么说其他的念头都是邪念呢?为什么说唯独一句阿弥陀佛是正念呢?佛是这么给我们解答的。

因为念佛能往生不退成佛,因为念佛能拔断生死根本,因为念佛能出离六道轮回,一生不退成佛。你说这一念是不是正念?其他所有的念头儿都办不到。那些念头儿都障碍不退成佛的大因缘。所以说,凡是障碍这个大因缘的都是邪念。这样解释,同修们是否听明白、听清楚了?

佛说一切经都是对不相信念佛法门的人说的。我记得前段时间,我曾经说过这句话:佛说一切经都是对不相信念佛法门的人说的。

如果要是相信这个法门,佛就不用说一切经了。因为不相信这个法门,佛才再应机施教,再委曲婉转地诱导你。直说你接受不了嘛,所以就委曲婉转地诱导你,到最后还是归到这一部经。一切法门引导你入华藏世界,到了华藏世界,最后还是教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拐个弯儿嘛。

《华严经》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们听了这句话,受不受点儿启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但是我们要知道,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一生当中想入华藏世界的人,在历史上没有看到几个。那就是告诉我们,去华藏世界相当的不容易,可见修行证果是多么难!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五欲六尘扰乱六根,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所不能比的,谁有能力在现在这个境界里不动心?如果在这个境界里起心动念,你的功夫决定不能成就

轮回不是容易超越的,生死不是简单可以了断的,唯有老实念佛才能办得到,这是净土念佛法门最最殊胜、最最不可思议之处。

学佛人要把自己的目标认识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拔断生死根本。

记住:我们的目标就是拔断生死根本,超越三界六道。

三界六道是“忧怖苦痛之道”。

“怖”是恐怖的意思。

“忧”是忧虑。

“苦痛之道”就是指六道。

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为我们今生修学的最重要的一件大事,这是我们修学的真正目标,千万不要把目标弄错了。

看下面经文: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佛劝导我们,作善哪个第一?哪个是第一善呢?这个“第一”涵盖世出世间一切法,就是万法都包括了。哪个是第一呢?

〖当自端心〗

“端”是端正。“端心”就是八正道的正心。

什么是正心呢?就是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真心、就是正心。除此之外,如果还有其他的法门,还有其他的东西夹杂在里面,这个心就是不端。因为佛说其他法门,是为了度众生所设的权巧方便,它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只有这一部经,只有这一句佛号

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解》引用隋唐大德的说法,讲得很清楚,即使是《华严》《法华》,也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华严》和《法华》也是佛的权说、方便说,最后导入净土法门的才是真实说。将来的时代是《无量寿经》的时代,一直到佛法灭尽,就靠这一部经了。

我记得刘素青老菩萨往生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半夜零点钟,她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长达六十句的代弥陀传真音的偈颂。其中有两句是这样说的:

末法九千此部经

一句弥陀定乾坤

因为这首偈颂的第一句是:

弥陀慈尊传真音

所以我们有理由完全相信,这首偈颂是刘素青老菩萨代佛传真音。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尽显无余。我们能以这部经自行化他,这就是端心,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第一善。

〖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这几句经文的意义非常深广。

“端”的标准就是阿弥陀佛的行谊,学佛之人的三业都应该像佛一样。

“端身”是只礼阿弥陀佛。礼一佛即是礼一切诸佛如来,不要再分别,不要再执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眼观阿弥陀佛,口念念不忘佛,鼻闻供香,耳听佛号,这就是端身。

身、口、意三业“皆当自端”。

经云:“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不要用别人来约束,要自己检点自己。

佛告诉我们,末法时期一定要弘扬大乘,才能普度众生。佛的善巧方便是无机不摄,是普度一切众生。

后面这一句话我想再重说一遍,末法时期一定要弘扬大乘才能普度众生。

为什么我要重说一句这个话?就是现在,在市面儿上流传的,有很多都是那种小册子,不是佛的大乘。传播这些小册子,容易误导众生。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这里的“善”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觉心。

《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是本经大善的标准,我们的身心都要与此相应。

这回我们知道什么是第一善了吧。

〖勿随嗜欲〗

告诉我们,万万不可以随顺自己的贪心,随顺自己的嗜好。

这里面的“嗜欲”是指烦恼习气。告诉我们,不要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

〖不犯诸恶〗

这一句是指身业。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守法,不可以造作诸恶。

〖言色当和〗

这一句是口业。就是我们的言语,对别人要和颜悦色。

〖身行当专〗

这是佛的真心全体显露。就这四个字,看看这个评价多么高!

“身行当专”,这是佛的真心全体显露。

不厌其烦,一样儿一样儿地嘱咐。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苦口婆心地劝导我们,修行证果,成功的秘诀就是身行要专一。

大家能不能体悟到佛的大慈大悲?真的是慈悲至极了!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一句是讲佛弟子生活的风度。注意“风度”。

佛经里讲威仪,世法里讲风度。就是说,不论是行、住、坐、卧,所表现出来的仪态要安详、要缓慢,不要仓促、不要慌张。

我们看看自己,我们平时讲不讲究风度?我们的风度是什么样的风度,是不是众生学习的好榜样?

看下面几句经文: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佛在这里告诉我们说,如果我们做事仓皇失措,将来一定会失败,或者是后悔;如果我们所行不慎重、不真实的话,修行的功夫就会丧失殆尽、前功尽弃了。所以这个风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后要讲究威仪、讲究风度。

〔仓卒〕是急促和草率的意思。

〔谛〕是慎重、真实的意思。

〔亡其功夫〕:“亡”是丧失,“功夫”是指我们修持的功力。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这两句经文是说:

行持上不稳重,表示心不定。如果心是定的,你的行动一定是非常稳重的,不会表现得慌慌张张。做事仓皇失措,总难免失败与后悔。因为佛告诉我们,如果你做事慌张,你将来这个事情一定会做失败。失败了,你就会后悔的。

最后两句经文是: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如果你的所行不慎重、不如理、不如法,我们修持的功夫就会丧失掉。

这里的“谛”是真实。

如果不是真实的修行,心不真诚,行持言语不真诚,所用的功夫全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这叫迷惑颠倒,盲修瞎练。

我看到最后这一个词语盲修瞎练,我就想到,我们的同修们,有多少人就是到现在,仍然还是在盲修瞎练。该清醒了,一定要看看佛是怎么教诲我们的,不要再盲修瞎练了。

这一品经文就讲到这里。

下面和大家说一说这一品经文的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这一品经文,世尊继续为我们解释恶因恶报的事实真相。

用因果相生的事实来教导我们:五恶是因,五痛是现世苦报,五烧是后世恶报。

第二个要点,学佛人要仁慈博爱。

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不可以自私自利。慈悲心、博爱心都是从仁出生的。博爱不但要爱人,还要爱护一切众生;不但要爱护一切有情众生,还要爱护一切无情众生。这样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第三个要点,大慈大悲是佛心之体。

佛心平等慈悲。因为慈悲才会平等,因为平等才会真正慈悲。对一切众生没有差别,平等地关心爱护,这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应该有的心态。这种心态是称性的,是自性本具的。

第四个要点,佛说一切经都是对不信念佛法门的人说的,是方便说。

要是众生相信念佛法门,佛就不用说所有一切经了。因为众生不相信这个法门,佛才再应机施教,用八万四千法门委曲婉转地诱导你,到最后还是归到《无量寿经》。八万四千法门引导你入华藏世界,到了华藏世界,最后还是教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有的航班是直飞,直接到达目的地;有的航班是中途要落地一下,然后再起飞,才能到最后的目的地。你说哪一个更快捷?我们现在修学净土念佛法门,就是坐的直飞班机。你看这个直飞班机,好不好?妙不妙?直接不直接?

这个要点就和同修们说完了。

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下一篇:刘素云:无量寿经57集文字稿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