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云:无量寿经53集文字稿
无量寿经(第53集)
刘老师复讲于2018年05月17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十四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这一品经文主要的内容是弥勒菩萨代表与会的大众,也可以说代表今天的我们接受世尊的开示。这一品经文也是弥勒菩萨提出的听经心得报告。经上所说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真实情况。如果这些真实情况不是佛为我们把它说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仍旧是迷惑颠倒的,很难觉察到这些事实的真相。弥勒菩萨听了世尊的开示以后,心开意解,与会的大众没有一个不生欢喜心的,包括今天的我们,听了也非常欢喜。
这就是这一品经文的主要内容。
下面请看具体经文: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先解释几个名词:
〔法王〕这个“王”是自由自在的意思。佛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所以称为法王。
〔尊超群圣〕“群圣”是指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圆教初地以上诸大圣人。佛为九法界的导师,超越一切圣人,而为至尊。
〔无量寿声〕是指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指这部《无量寿经》。
〔靡〕是无的意思。
〖佛语教戒〗
佛的教诫,范围非常之广。比如说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佛的所有教诫都可以包括在戒学之中。这里所说的“戒”不是狭义的五戒、八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等等,不局限于律仪戒,而是世尊所说的一切教诲都是“教戒”。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明了和遵守的。
〖甚深甚善〗
“深”是指理。
“善”是指方法。
理非常深,方法非常巧妙。尤其是我们这个念佛法门,理确实是非常深,它的方法确实是非常妙,所以才说这个法门契理、契机。
不管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净业三福。从我们净宗来说,老法师为我们提出了五个修学科目,那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老法师给我们提供的修学科目。
很多同修经常说学佛的功夫不得力,念佛的功夫不得力。那为什么我们不查找一下功夫不得力的原因呢?如果你不把这个原因查找出来,你就是成天喊功夫不得力,也解决不了功夫不得力的问题。你就是天天喊念佛功夫不得力,而且是越喊功夫越不得力。现在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功夫不得力的原因给它找出来。
我接触过的同修,可以这样说,他们念不念佛?念佛。而且有的人从形式上看,念佛念得还不错,为什么这样,照样功夫不得力呢?我给大家提四方面的参考意见,我们每个同修对对号。如果你能找出一条和你自己对上号了,我想,对你提高念佛功夫会有帮助的。
我总结了这么四条,就是大家为什么念佛功夫不得力。
第一条,一边念佛,一边造业。
我这么说,不知道同修们心里服不服气?是一边念佛,一边造业。因为念佛本来是消业障的,我们这样念佛,不但消不了业障,还能使业障继续增长。你们想,这样念佛,功夫怎么能得力?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原因,口里念佛,心里念着别人的过。
这个好多同修大概都能贴上边。这样的同修是,把自己看成一朵花,把别人看成马粪渣。他觉得我什么都好,你什么都不行。就这样,一边口里念佛,心里念着别人过的,你怎么念,你功夫都永远不会得力的。念上一万年,你功夫照样不得力。这是第二个原因,就是口里念佛,心里念别人的过。
第三个原因,恶念远远超过善念。
你自己掂量掂量,每天你从早晨眼睛一睁开,到晚上睡觉眼睛闭上,你回忆回忆这一天,你是恶念多还是善念多?咱们先不说你做的恶事多还是做的善事多,咱们先解决这个念的问题。
你想一想你自己,一天到晚是恶念多还是善念多?如果你恶念多于善念,你的念佛功夫当然是不得力的。
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求生净土的信心不坚定,愿心不切。
这是第四个原因。为什么信心不坚定,愿心不切呢?主要是对无常两个字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感觉不到无常随时都会到来的,要不怎么能叫无常呢。对于这两个字没有明确的认识,造成了念佛功夫的不得力。就是没有紧迫感,觉得我还有明天,我还有明年,我还有若干年,就是这个念头影响了你的念佛功夫。
我上面说了四点,只是给大家提一个参考性的意见,大家可以对照对照。除了四点以外,每个人还因人而异。可能是你的功夫不得力,不在这四条里边,但是它一定有别的原因造成你的念佛功夫不得力。
〖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这两句经文所含的含义特别的深广。尤其是这个“皆”字,我们一定不可以忽视。就是“皆蒙慈恩”的第一个字“皆”。
佛不但以《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六道众生,就连声闻、缘觉、诸佛菩萨也都是在这个法门的教导之内。听了这句话,可能有的同修有些不解,会说什么呢?说菩萨可以包括,怎么还可以把佛也包括进来呢?
大家想一想,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所说的“诸佛”是指什么范围?那里所说的诸佛是指圆教初住菩萨至等觉菩萨,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称作诸佛。为什么?圆教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是天台大师说的六即佛里的分证佛。他说的诸佛是指这些。如果以天台宗的教义而言,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别教佛、有圆教佛。除了圆教佛之外,其他诸佛皆见性不圆满。这句话,我们以前可能没太听说过,就是除了圆教佛之外,其他诸佛见性皆不圆满。不是说没有见性,是见性没有圆满,还是要接受释迦牟尼佛《无量寿经》的教导。所以,“皆蒙慈恩,解脱忧苦”包括的范围非常深、非常广,广到尽虚空遍法界,可见念佛法门真正的不可思议。
〖佛为法王〗
这是弥勒菩萨尊称本师释迦牟尼佛。
〖尊超群圣〗
这个“圣”是指十地菩萨。
通常我们讲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为十圣,加上等觉就是十一地,称为大圣。佛是超过十地,超过等觉菩萨,所以说“尊超群圣”。
〖光明彻照。洞达无极。〗
佛的智慧德能是究竟圆满的,六根的能力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大至虚空法界,小至极微尘,没有一样他见不到、听不到的,没有他的能力达不到的。所以说是“光明彻照。洞达无极”。
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需要跟大家说明。我们不能不知道,佛有这样殊胜圆满的智慧德能,我们众生有没有呢?我们众生的这个智慧德能和佛是无二无别的。所不同的是什么呢?佛的智慧德能能够显现出来,我们的智慧德能现在还没有显现出来。不是我们没有这种智慧德能,为什么有显现不出来?是因为障碍,障碍让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显露,或者是不能充分显露。
什么障碍呢?佛在经上讲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我们讲了这么多天,这个二障啊,常常我们是挂在嘴边上的。
有时候,也说三障。那这三障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三障不比二障多。因为三障都是从烦恼障里开出来的,就是它包括在烦恼障里。三障是指什么呢?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三障:
第一种叫惑障,这个惑障指什么?指迷惑、疑惑,这是一种障碍。
第二种叫业障,就是我们所说的造业,这个叫业障。
第三种叫报障,就是受果报。
那简单地说呢,是惑、业、报这三障,它都是包括在烦恼障当中。
我们有时候念佛、读经,常念“愿消三障诸烦恼”,说的就是这个。所以二障的范围广。这个三障呢,它不包含所知障,它都在烦恼障里。
假如说,我们能够把这个障碍消除,我们的能力就得到了恢复。二障从哪里来?佛告诉我们,是从妄想、执著而来。这个我们几乎天天都说,但是怎么样消除这个二障,确实是要我们下功夫的。
所以说,这一段经文,是赞叹佛的智慧德能,是赞叹佛的性德,同时也包含着赞叹我们一切众生自己的性德。我们的性德和佛无二无别,差别就是现在没有显露出来。没有显露的原因是因为有障碍。只要我们把障碍消除了,我们的智慧德能就显露出来了。
〖今得值佛〗
佛在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现在得到了人身,应该说不容易,所以我们要珍惜。六道之中人道最容易觉悟,人身可贵就贵在这里。因为人道最容易觉悟,所以它才可贵,这个人身。
这是第一难,是人身难得。
第二难,佛法难闻。我们有幸,今天也闻到了,多么难得、多么幸运。更幸运的是,我们闻到了佛法中最殊胜的念佛法门,通过认真地修学,我们今生一定能够一生成就。
在所有的法门中,唯有念佛法门能够教人一生成就。这个法门非常殊胜,没有一尊佛不赞叹,没有一尊佛不修学。
这两句话,大家要引起重视:没有一尊佛不赞叹,没有一尊佛不修学。
诸佛都赞叹,都修学,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什么理由不赞叹、不修学呢?这是佛法中最难闻到的,我们闻到了。
所以,弥勒菩萨说“复闻无量寿声”,这句话就是第三难。第三难是什么呢?无量寿声难闻。
我刚才前面讲的三个难。
第一难是人身难得。
第二个难,佛法难闻。
第三个难,无量寿声难闻。就是这句阿弥陀佛名号和《无量寿经》很难遇得到。
现在呢,弥勒菩萨在这里告诉与会大众,也是告诉我们,说这三难,与会的大众,包括今天的我们,已经都突破了。你说我们是不是非常非常幸运?这三难我们都突破了!
〖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是无限的欢喜。
这个“开”是指从前的心是闭塞的,现在茅塞顿开,你说这多么快乐!
这个“明”呢,是心地的污染,今天都清洗得干干净净的了,心地真正地光明了。
弥勒菩萨的这几句话,代表与会的大众,听释迦牟尼佛讲经的心得,也是当时听经大众的感受。弥勒菩萨他的心得报告,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代表与会大众的共同感受,也代表今天我们的感受。
看下面一段经文: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挂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我们先看前三句:〖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
弥勒菩萨把他的心得报告向佛报告之后,佛对他加以赞叹。在这个赞叹里面,又有殷切的教诲。
世间的善、出世间的善,什么善最大、最真实?佛告诉我们两个字――敬佛。敬佛是最大的善,是最真实的善。我们敬不敬佛?从表面上看,我们敬佛,那是形式上的敬佛。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把佛真正地放在心上。假如我们真的把佛放在心上,那差不多我们都要成佛了。因为“心是佛,佛是心”,你说你把佛放在心上,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呢?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教导我们什么?说穿了就是两个字,这是老法师告诉我们的,这两个字,一个是孝,一个是敬。能孝亲,能尊师,你做到这两点,佛法就圆满了。孝敬,“诚于中,形于外”。佛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心里还有妄念,这就是不敬。
这么说,你是不是就服气了?我说你不敬佛,你可能不服气。这句话告诉我们,说佛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现在心里还有妄念,这就是不敬。
不敬佛就是不孝。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都是孝敬。
从这两句经文里,我们才能知道,“敬于佛”是真正的大善。我们不但要从形式上敬佛,而且要从实质上真正地敬佛。
我们六道凡夫能够死心塌地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是“孝敬”,这就是平常讲的“老实念佛”。
这回大家对这个老实念佛的认识,是不是应该提高一个档次。
老实念佛就是敬佛。一天到晚,你心里只有阿弥陀佛,没有一个妄念,这就是那四个字“敬于佛者”。
老法师常常这样地劝勉我们:
一个人在世间,他的学业、事业成败的关键在老师。如果他能遇上一位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老师,成功的机会就很大。如果遇不到一位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老师,这一生要想成就,太难了。
什么人是真正的善知识?老法师告诉我们,你自己心目中最仰慕的那个人,最尊敬的那个人,这个人就是你的真正善知识,你真正的老师。因为你尊重他、佩服他,他所讲的话你才能完全接受,而且能照着做,这就是成功的道理。如果不是你心中仰慕的人,他的学问、道德再高,即使是古佛再来,他也度不了你。
因为什么?有这么一句话嘛,“佛不度无缘之人”。因为你和他没有缘,他度不了你。不是佛不度你,是他度不了你。这回我们大家是不是听明白了?
这句经文真正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
求学、求道,一定要有师承,这个师承太重要了。哪个是最好的师承?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其中只有一个不变的标准,就是前面说的,是你自己心目中仰慕的人,这是善知识,这是你的老师。
世出世间法,贵在一个敬字。有真诚的敬意,才能依教奉行,这是大善。这一条对我们每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重视师承,一定要选一个你心目中仰慕的善知识来做你的老师。
〖实当念佛〗
具足圆满孝敬的人,佛授予他最圆满、最真实的大法。
这句话我们不要忽视,一定要把它重视起来。
我再说一遍:
具足圆满孝敬的人,佛授予他最圆满、最真实的大法。
看看下面怎么样解释这两句话。
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具足圆满孝敬的人,佛不会劝你。因为什么?劝你你也听不进去,不劝你念佛。
如果你不是一个具足圆满孝敬的人,佛不劝你念佛。
因为什么呢?佛告诉你“实当念佛”,你会怎么想呢?你以为念佛是那些没有知识、没有文化老阿公、老阿婆的事情,这个事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这么有学问,我怎么也要念阿弥陀佛?
你心里不服气,你不接受,这就是没有孝敬。
佛教你什么呢?佛对这些人,他不教你念佛,不劝你念佛。他教你什么?你喜欢什么,佛就教你什么。比如说你喜欢研究,那佛教你什么呢?佛教你学文史,你天天用脑去研究。有不喜欢动脑的,佛教你参禅,一天到晚什么都不用想。佛的智慧无穷,方法照样无穷。我们在这里再次体会到了佛的大智大慧和他的妙法无穷。佛是用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方法来度不同的众生,这叫应机施教。
刚才说的是不具足圆满孝敬的人,佛是这样教的。
那具足圆满孝敬的人佛教你什么呢?佛为你开示,开示什么?开示第一真实圆满的法门。
你做到了圆满的孝敬,佛才为你开示第一真实圆满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劝你念佛。为什么?因为念佛法门是如来所说的第一法,《无量寿经》是如来所说的第一经。
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现在学佛、念佛,选择了净土念佛法门,绝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我们不要小瞧了自己,也不要小瞧了周围的念佛人。他们是具足了圆满孝敬的人,才能得到佛把第一法门给你开示出来。如果你不具备这个条件,佛是不给你开示这个法门的。现在佛为我们开示了,我们多么幸运!
〖截断狐疑〗
对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决定不要怀疑。
这里用“狐疑”,因为什么呢?因为狐狸是一种疑心很重的动物,所以一般是用狐疑来形容疑心重的人。
念佛人一定要把这个疑心断除,连根儿拔掉,这样你的信心才能够坚定。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以清净心念佛,才能感应道交。“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不用清净心念佛,你和佛不会感应道交的。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
这两句经文是告诉我们断除烦恼,对于世出世间的任何一法都没有贪爱,都没有欲望。
有欲望有贪爱,世缘的贪爱、贪恋你断不了,不能往生。
净土念佛法门是唯一可以带业往生的法门。但要说明白,只能带旧业,不能带新业。有人想,反正这个法门是可以带业往生的,那造点儿业又算得了什么,往生的时候带着就完了呗,也没什么影响。这个认识绝对是错误的,要赶快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否则会影响你的往生大事。
这个“爱欲”是什么?爱欲就是见思烦恼。
贪、 、痴、慢、疑是思烦恼,就是错误的思想。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是见烦恼。
大家想一想,错误的见解,见取见跟戒取见俗称成见。一是因上的成见,一是果上的成见。戒取是因上的,见取是果上的。这两类大烦恼都要“截断狐疑”,毫不犹豫地去掉。
“杜众恶源”
“杜”是杜绝。
佛教我们要时时刻刻防范恶缘。
不要以为小小的恶念没有关系,小小的过失也没有关系,殊不知,积小恶为大恶,积小过失为大过失。
古人修行讲求发现过失绝不会留到明天再改,也就是改过不过夜。如果留到明天再忏悔,已经忏悔不掉了。
真正用功的人,在断相续心上下功夫。一个恶念起来了,下一个念头就断了。决定不使恶念相续,这就叫做防微杜渐。
〖游步三界。无所挂碍。〗
“无所挂碍”就是得大自在了。
为什么得大自在了呢?因为“拔诸爱欲,杜众恶源”。心没有恶念,身没有恶行,口没有恶言,怎么能不自在呢?
〖开示正道〗
菩萨的事业简单地说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为众生“开示正道”。
这回大家明确了,佛菩萨的事业只有一件事儿,就是开示正道。因为要为众生开示正道,所以佛菩萨才倒驾慈航,回到三界之中。
大家都知道,“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里包括欲界天、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些地方都是佛菩萨游历之处,也都是佛菩萨教化的场所。菩萨们和哪个地方的众生有缘,就去示现教化,哪个地方众生的机缘成熟了,就去帮助他们,接引他们往生。
说说“开示”这两个字。
“开示”这两个字真的很不容易做到,看起来简单,但真不简单。
“开”是什么意思呢?
“开”是开启,把众生闭塞的心打开,使他们能够觉悟。
这么做,上根、利根的人,佛一开示他就觉悟了,这是上根利智的人。如果是中下根性的人,做不到,你就是把他的茅塞拔掉了,把他的心打开了,他还是不知道。那怎么办呢?佛菩萨必须示现给他看。
这个“示”,是不是包含这么两个意思:一个是指示。我说的更简单、更直白一些,这个“示”,就是菩萨要说出来,还要做出来。两个出来,就是要说出来,然后再做出来。这样使众生辨别真伪、邪正,辨别善恶、是非。
这个“示”的标准是什么?
你说什么,你做什么,它标准是什么呢?
标准是你一定要说正道,要做正道。
这“正道”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佛法里就是佛、法、僧三宝。
我们学佛,一开始就要“皈依三宝”。这个三宝是我们的“自性三宝”,也就是“觉、正、净”,就是本经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正道。“清净”是自性僧宝;“平等”是自性法宝;“觉”是自性佛宝。
如果我们向人家介绍佛教,介绍佛法,一定要介绍正道,“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千万千万别介绍错了,介绍错了会误导众生的。
〖度未度者〗
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就是还没有得度的这些人,就是对没有接触佛法、没有得度的人怎么办呢?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接触佛法的机会。这是第一种人,没接触过佛法的。
第二种,如果他已经接触了佛法,但是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要给他“开示正道”,要进行教导,要教导他、告诉他,佛教、佛法是佛陀的教育,不是宗教。一定要把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给大众。
佛陀的教育是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党派、超越宗教的。我们怎么能知道呢?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他参访的那些菩萨们,国籍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职业不同,他们都来学佛,都来接受佛陀的教育,而且都是在佛陀的教育下,修得了学位。菩萨是学位嘛,他们都修得了菩萨的学位。
举一个例子,其中有一位宗教徒――胜热婆罗门,他是婆罗门教的领导人,可见,这是超越宗教的。我们必须为人解释清楚,首先我们自己要平等,不要分别。认真贯彻落实老法师“世界宗教是一家”的正确理念。对于一切宗教,我们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比如说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以及其他宗教的信徒们,都乐意来修学,都来皈依三宝,来修学佛法,因为这是接受佛陀圆满的智慧教育。
你看这有多好,就是我们要向人家介绍佛法,我们自己的心一定要平等,不要有分别。哎呀,你是学这个的,他是学那个的,我是学佛教的,不可以有这样的分别。一定要落实老法师的“世界宗教是一家”的重要理念。
佛陀教育确实是没有界限的。如果我们这样说,我们是佛教、他是基督教、他是天主教等等,彼此互相诽谤,我们的清净心就失去了,我们的平等心也失去了。大家想一想,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教我们这个;老法师五十九年讲经说法,也没有教我们这个。
我们作为佛陀弟子,一定要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做,要按照我们的导师――老法师的教诲去做,我们要把佛法介绍给还不知道佛法的人。如果是有人想在这一生中得到成就,那怎么办呢?我们要把成就的方法告诉他。这就是菩萨的事业,是菩萨应该做的事情。
上面这一段经文不长,但字字句句都非常实用,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虽然我们现在不是菩萨,但是我们想学菩萨、想作菩萨。
只要我们认真学、认真做,我们学菩萨要学得像,我们要认真去做。我们要作真菩萨,真菩萨就要行菩萨道,就要做菩萨的事业,这样我们一定会成为真正的菩萨。
看下面一段经文: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看两个词语:
〔决断〕“决断”的意思就是坚决、果断。
〔忠信〕这个“忠”是尽职尽责;这个“信”是讲信用。
看前面的这几句: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
这是刚才我读那一段经文的前半部分。
我们先看这十句经文,这十句经文是告诉我们世间的真实状况。劝勉我们一定要发心,断恶修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现实?就是三界通苦。三界没有一界不苦的,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明了的认识。
三界通苦这是事实。世间人的所谓乐,实际上只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不是事实的真相,只是受苦的暂停而已。
这几句话很重要,我们所谓的那个乐,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不是事实真相,它只是受苦暂时地停顿一下而已,不是苦真的没有了。我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佛不是这样地提醒我们,我们自己可能认识不到,以为那还真是乐呢,这件事情就被我们疏忽了。
因为我们疏忽了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就导致我们对宇宙人生的许多错觉。这个词“错觉”。就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必然导致错误的行为和造作,这才产生了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怎么产生的?就是这么产生的。因为我们对宇宙人生产生了错觉,所以才导致了六道轮回的产生。
六道轮回有没有终了的时候?没有。但是佛大慈大悲,虽然是六道没有终了的时候,但是佛教给我们脱离六道轮回的方法。就看你认不认可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愿不愿意按照这个方法去做。
这里的“若曹”两字,就是指你们大家。
“十方人民”
不单是指娑婆世界,而是指十方一切诸佛世界。十方一切诸佛世界六道众生大致上都是这样的,和我们娑婆世界差不多。
“永劫以来”
从时间上说,是太长、太远了,长到没有办法计算。
“辗转五道”
这个“五道”,就是没有单说修罗道,和六道是一个概念。五道中,人道的寿命最短。在这里老法师说,多亏人道的寿命短,造作的罪恶还有限。如果是人道的寿命长,那恶业造得就多了,那才真的是“忧苦不绝。”
“生时苦痛”
这是佛给我们举几个例子。
“生时苦痛”,大家想一想,出生的时候痛不痛?苦不苦?可能我们把那个都忘了。老法师告诉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像什么呢?就像通过那个夹山地狱一样。大家想想,家里生了个小孩,为什么一出生他就哭呢?证明他不快乐。如果快乐,他就不会哭了。出生的小孩,没有一个是笑眯眯的。你们家里有小孩,你回想回想是不是这样?这是生苦啊,因为他苦他才哭,他不笑。
再说老苦、病苦、死苦,你说人谁能逃得过?
就说那个老苦吧,住在老人院,就是物质生活上得到了一些照顾,但他精神生活的苦没有办法解决。那是一种什么生活?是一种坐吃等死的生活,就像判了死刑,等着执行一样。尤其是他们看到身边的老人一个一个地走了,他就想,说不定哪天就轮到我自己了。你说这种痛苦的精神生活,不是物质生活所能弥补得了的。
老人晚年幸福,怎么样能让老人晚年幸福呢?是在年老的时候,有机会老人能跟年轻人生活在一起。大家注意了,我读了这一段我非常感动,因为我有切身体会。这是老法师告诉我们的,说老人的幸福,是在年老的时候,有机会经常跟年轻人生活在一起,他心情就愉快;见不到一个年轻人,他心里就会很悲哀。
我刚才说了一句:我有切身体会。因为在没来到这个道场之前,我在家里照顾老伴子,就他这种状态是三年半。这三年半的过程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俩在家,孩子们各有各的事情,隔一段时间回家来看看。后来看我实在是照顾不动他老爸了,孩子们就轮班来照顾。那一段时间,我的感觉就是,老伴子几乎一天不说一句话,就是呆呆地坐在一个大椅子上。你问他什么,目无表情,什么都不说,又没有办法带他下楼去溜达溜达。所以那三年半的生活,应该是非常苦的。没有个说话的人,只有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两个面对。我看着他,他看着我。
所以老法师说这一段话,我就觉得真是这么回事。现在来到了这个道场,老伴子身边有几个孩子经常围着他,陪着他聊天儿,逗他开心,唱歌、扭秧歌。我觉得我老伴子的性格和在家里那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也会笑了,也会说了。有时候还能说几句俏皮嗑儿逗大家笑。
因此我就觉得,老法师这段话说的太符合老人当前的状况了。所以我希望有父母、爷爷奶奶、有老人的年轻人们,如果不能和老人住在一起,你们最好能够经常回家,和老人聊聊天儿,他都会很开心的。有时候我就想,如果你陪老人一天,可能半个月,他那种兴奋点都是存在的。可能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完全理解老年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下面我们看看病苦。
病苦,我认为是所有的苦当中最难熬的。这个病苦,在我看来,它比死苦都难。因为人有病的时候,他那个过程,比如说,自己不能照顾自己了,需要别人照顾,这个本身就苦。因为他自己也不希望这样,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他病到那种程度了,必须有人照顾。他身体的那种病苦,只有他自己知道,没有病的人不太能理解。
接着下面说这个死苦。
人,包括一些动物,动物只是不会说话,在死亡的这个过程当中,他这个苦是无法想像的。老法师是这么说的,说这个苦啊,是无法想像的。生过病的人都知道,这个病苦是什么,这个死苦是什么,是什么滋味儿。很多人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表达不出来,他那种痛苦他无法表达出来。所以那种痛苦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真正地体味到。尽管他体味到了,他说不出来了。所以没有经历过病苦和死亡之苦的人,永远不会理解病苦是什么滋味,死苦是什么滋味。
现在,我更进一步理解了我姐姐刘素青老菩萨往生的时候,为什么要表两个往生的法。当时我也不太理解,现在我越来越理解了。是老菩萨太慈悲太慈悲了,因为她完全可以表一个法――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法就可以了。
她为什么要表第二个――痛苦的四大分离往生法呢?我问她,她告诉我,是为了众生做一个比较,让众生有一个选择。所以说,菩萨的慈悲,真是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家想一想,除了生老病死之苦之外,因为这几个苦,是我们本身的苦。在我们本身之外,还有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这不,加起来就是八苦。大家想想看,这个八苦我们谁能逃得过?你想逃都逃不掉。
只有我们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来去自由,最后我们那个病苦,我们那个老苦、死苦,它都不存在了。是有办法解决的,就是我们认不认可佛教给我们的办法,会不会把这个办法落实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
这些身内之苦、身外之苦,哪里有乐?这些都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事实真相。
“恶臭不净”
这一句不用我多说,人人都有切身体会。我们这个身体,仔细想想看,这个“恶臭不净”是不是事实的真相?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
“无可乐者”
这个世间哪有可乐之事呢?所有的一切万法刹那刹那在变,皆是无常。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没有一样是真实的。
〖宜自决断〗
这个“宜”是应该。
自己觉悟了、明白了,就应该下定决心,要做出一个决断,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下面的话,我们自己就知道了。什么选择是正确的选择呢?你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决断呢?
当然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最正确的决断。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这里。
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下一篇:方海权:如何才能回归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