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魁:包子与幸福
作者/秦东魁
一
早晨上班,身后有对中年夫妇和我一路,一路听到他们细细碎碎地在聊天,很有趣。
男:“一会吃包子吧,好不好?”
女:“好啊。”
男:“吃肉的还是素的?”
女:“肉的吧,肉的好吃。”
男:“那就要两个肉的,素的想吃吗?”
女:“也有点想吃,你想吃吗?”
男:“我也想,一会我先去占座,你去买包子。”
……
就是这些琐碎得再也不能琐碎的事,但两个人始终有商有量,不急不躁。我不禁回头看,真的是扔到人堆里便找不到的两个普通人,模样普通,衣着普通,但面色平和,笑容温和。或许我有点武断,我觉得凭他们的交谈方式,他们一定是一对恩爱夫妻。虽然我只看到了有关他们生活的最简单的一个片段,但这个片段所蕴含的意义和所具有的象征,却令人深思。
二
我有个表姨,老两口都八十多岁了,说话就是这样,他说什么,她都觉得好,有道理;她要做什么,他都支持。就算有不同意见,也是商量着来。听他们说话,有一种温润的松弛感。不像我爹和我娘说话,身为旁观者都要替他们捏一把汗,因为你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吵起来。他们讲话永远不投机,你往东我往西这种都是小case,动不动就翻扯出陈年旧账互相指责才是常态,此种婚姻也一辈子磕磕碰碰地过来了,但要说婚姻质量,绝对谈不上。
可能有人觉得他们说的都是一些小事,谈得来算不得什么。可如果换一种心态来交谈,就算这样的小事都可能跑偏。比如这样:
男:“一会儿吃包子,行吗?”
女:“就知道吃包子、吃包子,你就不能换个花样吗?”
男:“那你说吃什么,每次都让我说,说了你还不同意。”
女:“你是我老公,连我爱吃什么都不知道,我还有什么可说的?”
男:“那我爱吃什么你知道吗,凭什么每次都得依着你?”
……
以上对话可不是虚构,而是我的一位亲戚和他老婆的真实生活场景。他和我抱怨,他们之间经常连最简单的吃饭都很难达成共识。这里的包子可以任意替换成饺子、馒头、面条,这都不重要,反正就是什么都得听她的。而且她还不明示,让他自己猜。你让她先说她还没说意见。猜不对了就不高兴,上升到爱不爱她的高度,借题发挥,不依不饶的。天长日久,这样的小摩擦,就可能变成了大问题。
三
我还在包子铺听过这样的对话:
女:“吃包子吧?”
男:“到包子铺不吃包子吃什么啊?”
女:“吃肉的行吗?”
男:“不知道天热少吃肉馅啊?不新鲜。没常识!”
女:“那就吃素的。”
男:“别磨叽了,快点,都快迟到了,没点儿时间观念。”
……
看看,每句话后面都跟着疑问、指责、批判,两个人最终耷拉着脸吃完这顿饭。他的负能量太强大了,强大到连我这旁边听到的人,心情都很压抑,恨不得赶紧离开这个负能量覆盖的区域。
任何小细节都能变成伤害,只要两个人都存了一颗互相不耐烦的心。任何小细节也都能体现出恩爱,因为唯有被感情浸透了整个生活,才可能会有每一刻的心平气和。夫妻关系也是如此,无需将爱总是挂在嘴边,只要把所有的细节都摆平,比如一天三顿吃什么饭,放假是看电影还是看录像,到底是早起散步还是晚上遛弯儿这些小事,大家都能做到夫妻同心,有商有量,那么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一对恩爱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