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喜欢布施的人都因为不注重生活的这一些行持,都能把寿命折到只有三十五岁
摘自《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第13集
2010/9/15
西中文化教育中心
在宋朝有一个读书人叫符仲信,他乐善好施、喜欢布施。结果三十五岁的时候生病,刚好到了阴间。曾经让他帮助过的人看到他很惊讶说,「恩公,你怎么会现在就到阴曹地府来了?」就请教旁边的冥官(阴间的官员),他很喜欢布施,怎么会三十五岁就到阴间来了?结果这个冥官就说到,这个符先生本来是饥寒的命、是很贫穷的,但是因为他喜欢布施,他这一生可以白手起家积累些福报。但是因为他有两个不好的习惯:第一个不烧香,第二个都睡到比较晚。这些人一听了很惊讶,就这两件小事。这个冥官又讲到,他本来是活到五十九岁,现在只能活到三十五岁,就因为这两件事,把他的福报、寿命给折掉。
这个我们冷静细细分析,小事可以见一个人的心地。「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假如心地在某些方面是错误的,却让人看起来像个善人,那个都是伪善。心地真善,应该一切行为都善。我们修行很怕落到伪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现在学习的人都是为了给别人看,好看用而已,没从心地隐微处默默洗涤。
不烧香,心里没有祖先,没有天地鬼神,这个孝敬就不足了。晚起,我们说的「饱暖思淫欲」,一个人晚起之后,他的邪思邪念就会特别多,所以意恶就会很重。俞净意公是读书人,比我们的学问不知多多少倍,他修了一辈子,到了中年穷困潦倒,还不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里。灶神告诉他,「意恶太重,专务虚名」。这个意恶就多,贪痴慢疑都是意恶。
我们今天面对主管,是是是,好好好,表面上看起来很恭敬,背地里懒惰,甚至于是骂自己的主管,这个损阴德,都损得非常大。我们学《了凡四训》知道,「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你们怎么都没有反应?我们是不是《了凡四训》还要再重学一遍?你们也没反应,不觉得,「我们都学过了」。学过了,你看,好像恍若隔世,我念的时候,你们好像第一次听一样。这个学,每一句要领纳在心中,拳拳服膺,不然都是落印象,很难在这一生得利益。「公修公得,婆修婆得」,领导不对那是他的事,我们自己不守伦常,那是我们自己造业。我们自己真正守本分,自有我们的福慧双修,谁能障碍得了我们?这理要想通,就不怨天尤人。
真正的德行在哪?父母不好,我依然是个孝子;老师不好,我依然是圣贤的好学生;领导不好,我依然是尽忠职守的忠臣,这才见出可贵处。你说,得要领导好,得要父母好,我才能好,那叫分别执着,那叫挑境界,那跟修行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是在顺境福报当中产生贪求。「我喜欢的人事物,我才接受」,那不叫贪求,不然叫什么?顺境不好修,一顺了,喜欢这个人,喜欢这件事;不接受那个人,不接受那件事。顺境淘汰人,我们自己不知不觉心性在产生执着点,我们假如不很冷静观照发觉不了。所以,灶神爷提醒俞公,习气使然,浑然不知,不清楚自己问题出在哪儿。
刚刚给我们提到的也是《汇编》里面的故事,这个符仲信,他一生也是喜欢布施,可是这些生活放纵了自己,都在折福,自己不知道。所以这一些曾经受他帮助的人,了解到这个情况非常警惕:这么喜欢布施的人都因为不注重生活的这一些行持,都能把寿命折到只有三十五岁,那我们怎么敢再轻易放纵自己的习气跟欲望?这一些道理、故事,我们得多学多看,不然到时候,觉得自己修得不错,结果果报又不好,还骂佛菩萨、骂古圣先贤,那罪上又加一条了。这个绝对是真理,我们不能怀疑。所以老祖宗提醒我们:任何不如意、没有好的结果,都要回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态度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