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旃陀的石窟艺术
我国的敦煌千佛洞壁画艺术,驰名世界,在古典艺术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在印度足以和它媲美的,为阿旃陀石窟艺术。阿旃陀的壁画、建筑与雕刻,驰誉遐迩,也同为世界艺坛所重视。并且两者都是古代佛教艺术的遗存,不论研究宗教、考古、民俗、艺术诸端,都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2000地位。因此世界上的著名学者,多往考察研究,发表不少专门的著作。我国访印文化代表团也曾往参观,致以极大的赞美。
阿旃陀石窟寺,位置在印度德干高原的一端,丘陵蔓衍,山路幽寂,中有溪流,弯环作马蹄的形状。此山古时称为文达雅山,在临流的悬崖,开凿石窟,作为佛殿僧房,排列在谷中。就现在所知道的,计共29窟。虽然没有我国的鸣沙石室营造数量之多,但它的艺术精工,却是同样非常可贵的。石窟寺今属海德拉巴德尼兹母土邦管理。阿旃陀的名字,起于古代的梵语“阿谨提耶”,义云“无想”。现距石窟寺四英里,有一小镇,即名阿旃陀,有如敦煌之与千佛洞一样。当石窟寺尚未发现以前,这个镇也寂寂无闻,本地的居民,都称这个石窟寺叫莱那,“莱那”为古代巴利语,也就是“洞”的意思。因为这个石洞的发现,阿旃陀的名字,才传播于世界,现在就以镇的名字作为这一群石窟的名称,艺术考古的学者们,开始称它为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因为地处闭塞,在百余年以前,还不大为外人所知道,也象我国的敦煌石室一样。虽然它的艺术宝藏,都极可珍贵,但直到近代,才被重新发现,为学术界所重视。
阿旃陀石窟,其早见于中国古代记录中的,为唐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在公元629年至645年,游学印度,于唐贞观12年,即公元638年,到了南印度的摩诃刺佗国。记中说:“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连嶂,重峦绝(左边山+右边献),爱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阿折罗(唐言所行)阿罗汉所建。罗汉,酉印度人也,……感生育之恩,怀业缘之致,将酬厚德,建此伽蓝。伽蓝大精舍,高百余尺,中有石佛象,高七十余尺,上有石盖七重,虚悬无缀,盖间相去,各三尺余。闻诸先志曰:斯乃罗汉愿力之所持也。……精舍四周,雕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证圣果之祯祥,入寂灭之灵应,巨细无遗,备尽镌镂。伽蓝门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闻之土俗曰:此象时大声吼,地为震动。昔陈那菩萨,多止此伽蓝。”这个记文在一千多年前,叙述了石窟的地位、造象、雕刻、建筑等等,以及土俗的传说,对于阿旃陀的研究,甚关重要。因此文献,而给探险者以诱导,并供给考古者以探查的根据,石窟的古代艺术,遂能够重显于世。欧洲学者布格斯等研究此文献,都以玄奘法师所记述的,就是现在的阿旃陀石窟。
印度阿旃陀的壁画、建筑与雕刻,驰誉遐迩,也同为世界艺坛所重视
下一篇:般若之光――拉卜楞唐卡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