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坐姿大有学问 图解佛造像坐姿
1,佛像的体姿,大致而言,以坐像、立像、卧像构成。 坐像又可分为结跏跌坐、半跏跌坐、善跏跌坐、交脚倚坐、游戏坐、自在坐等多种。每种坐法不同,所隐寓的内涵各相异。以下简单介绍下佛像坐像较常见的几种坐姿。
2,结跏趺坐,亦称“金刚坐”,因佛禅定时常用此坐势,故又名“禅定坐”。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因此修行坐禅者经常采取这种坐法。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证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结跏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这种坐法又可细分为二种,先以右足押左股,再以左足押右股,双手的上下秩序也是以左上者,称之为降魔坐;反之则称为吉祥坐。
3,半跏趺坐,不同于结跏趺坐,一脚藏于下,一脚外露。
4,善跏趺坐,即身体端坐于座上,两脚自然下垂。
5,交脚倚坐,两腿下垂相交于座前。早期的弥勒菩萨像,都取交脚倚坐之姿。
6,游戏坐,这种坐姿是一腿曲盘,另一腿下垂座前,呈半跏坐。
7,半跏思惟坐,仅有一足上盘,另一足垂放而下,一手指颊、低首侧身的冥想沉思状。半跏思惟坐不见于印度,而流行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其意义一是佛为菩萨时思惟众生苦的造像:一是弥勒菩萨的思惟像。
8,自在坐,右膝曲起,左足半趺,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撑于膝后;或有右膝曲起,左足垂下,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抚于座上,呈自在舒坦之坐姿。自在坐姿早期出现于印度阿姜塔石窟的龙王像,后相传唐代周 创作自在坐姿的水月观音,宋代以后成为菩萨像的流行形式。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