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稻草、住酒桶,36国移民抢着住进这个苏格兰小镇..

2017-02-04 艺术人文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你住过酒桶建的房子吗?

稻草垒的墙壁靠得住吗?

别以为我们是在天方夜谭

这说的是21世纪苏格兰小镇的真实情况

而且的确有人住!

苏格兰北部有个叫芬霍恩的地方

走进镇子

你会发现在地球上难以找出第二个复制品

因为在这里基本上见不着一间不带绿色的房子

而且建材五花八门

“稻草屋”是会呼吸的建筑

紧实的稻草捆代替钢筋水泥作为墙面

白天吸热,夜里散热

还能自动调温呢

▲稻草屋

最有创意的莫过于

巨型威士忌酒桶造出的房子

人住在酒桶里?

在来到芬霍恩之前

可是怎么也无法想象的吧

当地盛产麦芽威士忌

废弃的威士忌大桶正好用来建造霍比特小屋

既有单间的酒桶小屋

还能精心设计两层独栋

▲威士忌酒桶屋

谁说成家立业必须三室两厅?

芬霍恩的房子虽不怎么符合一线大城市的要求

但贵在其独特之处

每间房子都有足够的对外窗

来保证充足的阳光

而且盖房子的过程中

不能够使用任何有毒的材料

太阳能板、地热发电、回收建材一点也不稀奇

石料、木头、稻草是最常见不过的建筑材料

▲移动屋

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理想房屋

难道是个住房博物馆?

其实不然

在芬霍恩生态村

绿色建筑是每家每户的标配

▲人们不用除草机,用最原始的方式来为房顶除草

谈到芬霍恩生态村这个小型地球村

可有段故事要说

它的建立

得感谢半个世纪前的

三位外乡人

▲俯瞰生态村

这里曾经是个热闹的港湾

往来船只络绎不绝

鱼儿上蹿下跳

然而,繁华自然也带来没落

当日不落帝国的光辉在这里渐渐消退

曾经热闹的港口城市逐渐隐匿于人前

1957年Peter、Eileen和Dorothy三人

来到苏格兰北部

从事酒店管理工作

▲图为Peter和Eileen工作过的酒店

可是5年后

工作合约期满

他们不得不离开

可是没有工作

而且没存多少钱

还带着Eileen和Peter的三个孩子

他们能去哪儿呢?

▲从左至右分别为:Eileen Caddy、Dorothy Maclean、Peter Caddy

芬霍恩海边村庄的拖车屋

成了他们的容身之所

虽能够遮阳避雨

但还得愁食不果腹

▲当时居住的拖车屋

于是Peter决定自己种菜

拖车屋附近多为沙地

土质十分干燥

作物不易存活

不过形势逼人

Peter只能硬着头皮撒下种子

本没抱太大希望

谁成想

竟有奇迹发生

种子冒芽了、长叶了、结果了

原以为“山穷水尽”

哪知是“柳暗花明”

大型植物陆陆续续活了下来

药草、花束越长越繁盛

几经口耳相传

园艺专家涌向镇子

也被他们的成果震惊了

难道这三人真是天赐有福之人?

还是深藏不露的种植大神?

不!

真相是,他们有个不成理由的理由:

冥想、静坐是他们每日雷打不动的功课

修行静思多年的结果是

Dorothy感觉自己能与植物对话

静静聆听它们的声音

▲一周前,Dorothy刚过完自己的97岁生日

自然能指导这些毫无经验的人

面对一片贫瘠的土地

如何运作好菜园

“作为自然之子

大自然的力量

细微到每一缕风

都是需要你去感受并接触的

体会每一株植物的精神

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

▲午后漫步丛林

此后,芬霍恩生态村声名远播

直到1972年,正式注册成为芬霍恩基金会

如今发展成为两个园区

来自阿根廷、比利时、丹麦、日本等36个国家的

500多人定居于此

除此之外

每年还有1000多人来此进行生活体验

芬霍恩生态村正在吸引更多人

一同来此地追求生活的永续

药草园,花园,草坪,池塘,森林

50多年的努力

让贫瘠的沙地变为富饶的腐殖土

占地44亩的Cullerne花园生机勃勃

两个塑料大棚里

产出丰富的水果和蔬菜

▲塑料大棚

生态村的居民更偏好素食

美好的下午茶时光

调制一杯杯花茶

从家里带来自制的果酱

好不惬意

▲生态村居民在阳光下享受午餐

之所以现在唤其为“生态村”

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三人自己耕种、

住移动拖车屋的习惯被保留下来

而是不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

居民都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1989年,生态村里建起第一座风力发电机

直到今天4座风力发电机在运作

实现了100%的能源供给

甚至还有余电可以卖给国家呢

生态村里的废水回收可以拿来作为范本

居民们通过植物

将臭气冲天的废水进行层层净化

成为可用来冲马桶或者浇花的干净水源

生态村会时不时邀请各国团队参观

共同讨论如何优化水源净化

芬霍恩搭建了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计划

整个生态村的碳量仅为英国全国平均量的一半

有研究表明

芬霍恩是有史以来

消耗资源与造成破坏最小的人类共同体

芬霍恩生态村追求生活的永续

并不仅仅在于自耕自种

能源的回收与再利用

这样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封闭的桃花源

也许是受三位创始人修行的影响

在芬霍恩

静默冥想、感受自然已然成了习惯

是每位居民在参与团体活动前必进行的仪式

就如同Dorothy一样

了解自己,倾听自然的声音

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芬霍恩有趣的一点是

虽然强调自我修行

但人性中的劣根是难以消除的

若是生态村居民发生摩擦

社区会找第三方进行仲裁

召开社区回忆

静心倾听、消弭隔阂

▲在进行团体活动前,会进行集体冥想

芬霍恩生态村有着其不凡的魅力

吸引来自多国的居民聚集在这里

但它也有避免不了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

居民平均年龄在60-70岁之间的生态村

为了变得“年轻”

会邀请学校、家庭、团队来进行生活体验

亲近自然与土地

定期举办工作坊、讲座

吸引了更多年轻血液的加入

在芬霍恩这个小型地球村里

似乎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感受到缓慢生活的惬意

当阳光四撒、海风拂面时

似乎不用过多犹豫便愿意融入其中

不同国家的移民聚集在这里

却没有文化、宗教的冲突声音

是什么消融了隔阂?

亲近土地、寻找自我

当人们以“自然之子”自居时

也许这就是答案

下一篇:鸡年种什么花,一年都开不败?还有一波好礼!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