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走南闯北,拍摄中国60万公里,他镜头下的山水..
48岁拿相机
一拍就是11年
愤怒的云、远古的树
恩施崖居、草原之魂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孙静文
可谓是真正的大器晚成
发源于大兴安岭的绰尔河
是嫩江的最大支流
河谷两岸留着大自然的惊世之作
――“绰尔河大壁画”
4万多平方米的石柱
形态各异、鬼斧神工
而为它拍摄第一张照片的人
就是今天的主人公
孙静文
当过武术教练、出过武术专著
48岁以前的孙静文
身上最显著的标签该是
“舞刀弄枪的东北大汉”?
然而,2005年6月
一次珠穆朗玛峰自驾之行
让他从此一头扎进了摄影里
用镜头代替拳头
去诠释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那天,他在珠峰脚下大本营
偶遇了一群韩国登山队员
天高山阔
珠峰肃穆
他们停下了登山的脚步
正在举行告别仪式
悼念5名因为雪崩而遇难的队员
阴沉的天色下衬着照片里年轻的脸庞
风声呼呼
人声静默
看到这一幕
孙静文下意识地举起胸前的傻瓜相机
按下快门
《珠峰脚下的告别》
这是他摄影路上的第一张照片
入选了2007年全国摄影艺术展
从此这个粗犷的汉子
有了细腻的心思:
“要记录感人心灵的东西”
胆子大、会武术
一辆帕拉丁、一台相机
孙静文骄傲地提起:
“学摄影前三年,除了广西、海南、广东
基本上全国的名山大川我都走遍了!”
那时的他作为一名初学者
不例外地会去追逐奇观异景
用镜头呈现无数场视觉盛宴
拍出的片怎么看都美的
然而,美则美矣
总缺了点什么!
2008年他有了答案
那一年汶川地震后他进入灾区拍摄
目睹了太多永生难忘的场景
天地的强势、人类的渺小
生命的绽放与消逝
那时他的心没有一刻不在难受着
可也因此懂得
摄影不只是让人看见是什么
而是让人懂得发生了什么
从此他的照片会讲故事
即使是满屏的自然风光
也能爆发出令心灵一震的感情色彩
伊春大平台
来自远古的呼唤
压抑的乌云与盛放的杜鹃
在空旷大地上彰显强烈生命张力
岩石粗犷、湿地柔美、林间苍莽
伊春大平台的春季有着最令人难以忘却的景色
绵延十几里的兴安杜鹃林
从黑色的玄武岩中绽放
近看,朵朵花瓣娇美
远看,团团花束紧簇
孙静文镜头下的5月的伊春
不同于一般春季照的明媚
水上林、丛中花
厚重的苔藓覆盖着火山岩
古生植物似乎低诵着远古的传说
仿佛是一个历史的漩涡
要把旁观者统统卷进来
森林之歌
年轮刻着回忆
春天的葱郁与宁静
秋日的斑驳与衰落
火山爆发?
繁盛凋零?
四季轮回?
任你沧桑,它变的只有年轮
恩施崖居
有人,才有灵气
孙静文最期待
自然风光很美又有人生活的地方
单有自然风光,略显单调
仅有人声鼎沸,略显嘈杂
恩施崖居就很妙
几乎人家隐居般藏在山间
居住、劳作、歇憩
似乎天生与此地契合
从未想过人与自然能以这样的方式
和谐共生
人点缀了自然
自然纳入了人类
不存在谁打扰了谁的问题
孙静文总说:
有人在生活
山水才有了灵气
因此他拍新疆的草原
要怎样才能拍出草原的魂?
当生命出现时
这片山河有了灵气
他拍2009年甘肃大旱
离黄河仅14公里的土地寸寸龟裂、沙尘飞扬
若只是干旱要怎样与我产生关联?
可当妇人踩在土地上
人类的无助感同身受
“用脚步丈量生命,用镜头诠释岁月”
孙静文刚开始摄影时曾立下如此壮语
摄影是场一个人的修行
11年它自驾走了60多万公里
照片装满了5个T的硬盘
他的摄影之路走得并不久
可他拍的片子
太多人愿意看
究竟原因
或许是因为人们看的不仅是这一张图
而是图后的人吧
他曾经拍美而奇的景
后来随缘看到什么便拍什么
如今他要定个主题
拍出隐藏在镜头后的那个自己
曾有人戏称他镜头下的天空是
“恐怖主义天空”
天与地强烈的反差冲击
彰显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宣泄
即使视觉上昏沉阴暗
却是作品内涵最好的诠释
在孙静文的作品中
不缺人、也不少自然风光
而在自然环境愈发恶劣的今天
他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点思考:
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共处?
依旧物尽其用?
还是两相安生、互不打扰?
他提供了第三个选择:
相互融合、却不互相伤害
就像恩施土家人逐穴而居般
自然与生命根源的气场本就相投
人类天生离不开自然
而自然也需要生命的存在
只是“便利”让人渐渐迷失了相处之道
他更像是一名旁观者
去寻找并呈现出另一种答案
关乎人与自然的发展
也关乎生命态度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