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自我膨胀的背后,是我们与佛法背道而驰的开始
修行之路基本没有捷径可走,真正好的修行人,不仅是以佛法的字字句句克尽己守,而且修行的越好,越是谦卑自牧。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看见很多适得其反的一幕,很多人,可能因为各种各自的因缘与佛法结缘,更多的是因为遇到了生活重创之后,通过佛法的熏洗,慢慢抚平了受伤的心灵。从一步步认识佛法,了解佛法,到想要实修佛法,这当然是非常好,也是非常有福报的今生行为。可是往往现实中,称为佛教徒的虔诚和应有的卑躬一开始还比较明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且不说大家的闻思有多少质量,但是在实修这一方面,就会暴露出很多的不足。
不足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我们并没有把佛法真正的用来长守自心。很多人,在对于佛法的认知中,可能知识面稍微富足一些,或是有的人,在修行的丈量上,稍微的有点资历……可是,要是因为这些原因,就成为了大家自我膨胀的筹码,那可以说,基本不太能算作,真正懂得佛法的真实义。
佛法的修行,从来不是在给自我“添砖加瓦”,而是完全的层层分解自我,直到最后的彻底瓦解。
《法句经》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两位出身高贵家庭的比丘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娴熟于唱诵并弘扬经文。他教导众多比丘,而成为十八个比丘团体的指导老师。另一位比丘则在热切精进的修行之后,证得阿罗汉果,并且透过止观的禅修而证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证阿罗汉果的比丘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时,这两位比丘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反而轻视他的朋友,认为这老比丘对神圣的经藏所知不多,因此决定盘问他几个经藏的问题,佛陀知道他这种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会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于慈悲心就去探视两人,以避免熟悉经藏的比丘取笑他的朋友。佛陀并且亲自提出问题,他问熟悉经藏的比丘有关禅那和道果(透过禅修而得到的高级境界),熟悉经藏的比丘无法作答,因为他只知道教导别人,自己却不亲自修行。另一位比丘由于精进奉行佛法,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佛陀因此赞叹阿罗汉比丘,而对熟悉经藏的比丘不赞一词。
其他比丘不明白为何佛陀大力称赞证得阿罗汉果的老比丘,却没称赞他们的指导老师,佛陀向他们解释说,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丘,像牧牛人,只为牧牛而获得工资,而亲自奉行佛法的比丘,就像牛主人一样,享受牛的五种生产品,所以说,熟悉三藏的比丘只得到学生对他的服务,没有修行圣果的益处。而阿罗汉比丘虽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诵一些经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义。并且精进修行,克服了贪、 、痴,他的内心完全没有精神的烦恼,对今生与来世没有任何的执着,所以他真正获得修行的圣果。
由此看来,虽然经常诵念经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就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净行的法益。经文背诵虽不多,但确实奉行,灭除贪、 、痴,如实知见,内心清净,生生世世不再执着的人,才能真正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佛法的真修行者,好的修为,是会显现在内心越来越为谦卑和祥和,而自觉有修为,却常常以世俗心对人对事评头论足,而且还在自我的膨胀中感觉良好时,其实,此时,我们的内心已经跟真正的佛法开始背道而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