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福报的真相

2018-07-02 藏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福报确实非常重要,有福报的人和没福报的人差别非常大,有福报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做许多善事,而没有福报的人费尽力气却连一件善事也无法成办。

主持人:

我们此次活动名为“上海MBA商道智慧讲堂”,旨在借助与诸多智者、先行者以及成功人士的交流,向诸位传递更多商业以及人生方面的智慧能量。

在座的MBA从业人士,在各自的企业中、岗位上不断地发挥着光和热,但是当人生走到一定阶段时,不论工作、家庭还是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烦恼和困惑。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在接下来的讲座中,希望各位从堪布的话语中,获取更多对提升人生有所帮助的智慧,以此在自己的事业、家庭、人生中,找到一些方向性的指示。

下面就让我们聆听堪布的精彩演讲――

刚才主持人说,今天讲座的目的是要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不过这并非易事,因为任何一种智慧,都不是短暂时间中能够获得的,尤其一些甚深的智慧,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和深挖,才能积淀于心。

一、精神财富的匮乏

・快乐在心

在座各位,看起来都是成功人士,虽然我对你们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但从你们的形象、身份等来观察,你们可能在很多方面远远超过一些人。对此,你们或许认同,或许否认。但实际上,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应该有一颗知足心。

古人云:“富在知足,贵在人敬。”真正的“富贵”是什么?一方面是自己对工作、生活等有一种满足,另一方面是拥有他人的尊敬。

在座的有些人面对工作与生活时,感觉有压力,甚至产生种种焦虑与恐惧,其实要知道这在凡夫人在所难免,世上很多人常常都是与担忧为伴的――担心失去最爱的人,担心容颜逐渐衰老,担心生命走到尽头……

实际上大家应该欢喜和自信。为什么?我们都清楚,新闻中常常报道世界上每天有多少多少人死去,而我们既没有罹患癌症,也没有遭遇横祸,能吃、能穿、能说话,这就是一种幸运。

如果今天我们真的站在生命的终点,就会发现:以前自己非常执著的很多事,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活着就是成功,就是幸福,只要能活着即便当乞丐也心满意足。这样一观察就能明白,自己之前的很多抱怨和不满,都是没有调整好心态所致。其实人快乐与否,关键在心,不在外在。

・精神与物质的失衡

我们国家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物质文明突飞猛进,个别西方国家两三百年中取得的物质文明进步,我们在短暂时间中就获得了。然而我们的精神文明却远远滞后了,非但没有提升,反而在很多方面严重下滑,比如人的道德。

当一个社会的精神跟物质不相匹配时,就会出现病态,甚而无法正常运转。所以,发展经济固然无可厚非,但提升人的内在,诸如智慧以及慈悲,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人的欲望越来越膨胀、嗔心越来越沉重、心态越来越浮躁,那么即便富可敌国,也难逃痛苦。

观察如今大城市的人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生活与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相比,如同处在天堂一般,然而很多人的内心却笼罩着痛苦的阴霾,甚至有些人痛不欲生而选择了自杀

二、最重要的财富是福报

・外财富,内财富

如今的人们常常将财富跟金钱划等号,其实这不尽合理。财富有外内两种:外财富,指一个人拥有的钱财、轿车等外在物质,也是一般人所谓的福报;内财富,指一个人内在的涵养、造诣,诸如智慧、信心等素质。

绝大多数人总觉得有钱人就是有福人,没钱的人即便具有智慧等内在功德,也难以得到他人的敬重,他自己也缺乏自信。但实际上真正给人带来快乐的并非外财富,而是内财富――不可否认,外财富确实给生活带来种种便利,但如果仅仅拥有外财富,而缺乏心灵调节的能力,那么当内心起现苦恼时,必定是束手无策,只能深陷其中。比如有的人为了几百块钱起早摸黑地劳作,一旦没有得到就伤心难过,有的人为了几千块钱而奔波,还有人为了几万块钱,甚至几千万、几亿或几十亿而奋斗,没有达成所愿时同样会痛苦忧伤。因几百块而痛苦与因几十亿而痛苦,就痛苦的滋味而言,没有什么差别。

一切内外财富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种呢?有人认为是智慧,有人认为是精进,有人认为是技术,有人觉得相貌最为关键,还有人主张具有福报才是当务之急……种种观点不一而足。

佛陀在《佛说国王五人经》中讲过一个故事,往昔有位国王,他有五个王子,个个具有特长:一个王子的智慧最高超,一个王子的工巧最精湛,一个王子的相貌最庄严,一个王子精进最超胜,一个王子的福报最为深厚。他们都自认是最优秀的,因此常常争论不休。后来,福报第一的王子成为释迦牟尼佛,智慧第一的成为舍利子,工巧第一的成为阿那律,相貌第一的成为阿难……由此看来,福报确实最为重要。

福报并非仅仅凭借今生的勤奋就能完全获得,比如有的人一生辛苦拼搏,但却始终贫困潦倒、生活不顺,这就说明除了即生的努力,福报还有背后隐蔽的因缘

・是自己没福报吃热饭

很多人在工作中、家庭里常常抱怨,“这个人不对,那个人有错”,认为都是别人错了,而自己无可挑剔。这其实不合理。

我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法师曾经到一座寺院参学,那里的院长要求僧人每天念完经后才可以吃饭,虽然饭九点多就煮好了,却要等到十一点多才能吃,那时饭已经凉了,吃了凉饭导致很多人上吐下泻。

后来这位法师拜访广钦老和尚时,抱怨道:“我们那个院长总是让我们吃冷饭冷菜。”

结果广钦老和尚大喝:“住口。不要讲别人用冷饭给你吃,要说你没有福报吃热饭。”

表面上广钦老和尚说的好像不对,明明是别人让饭放冷了,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老和尚的话的确有道理。

生活中有些人看所有人都是坏人,这其实是自己戴了“这是坏人”的有色眼镜,导致眼睛已经不清净了,同时,也不能认为自己十全十美,什么烦恼、毛病都没有,如果真是这样当然好,但这样的人在现实中也难觅一二。

索达吉堪布语录

世间上所有的好事,都会有一个尽头。你一定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聪明的人会用今生的福报,去培养生生世世的福报。

三、福报背后的因缘

福报既然如此重要,如何才能获得呢?世上的事物都由因缘造就,福报也不例外,那么首先了解一下因缘的道理。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很多现代家庭中,夫妻矛盾频发,而不论热战还是冷战,都是导致世界不和平的根本因素,因为即便外面的世界很平静,但如果家庭中战火纷飞,那么人心的感觉依然是:这个世界不和平、不安全。

家庭中的争吵,究其根源就是双方缺乏包容――各自都在心里想:“我是对的,所以必须不留情面地回击他(她)”。结果给对方造成伤害的同时,自己也需要承受痛苦,这其实就反映出佛教所讲的因果律。

这种因果律有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比如我用拳头捶打墙壁,虽然墙壁没有要回我一拳的意识,但依靠自然规律,我的手还是像被还了一拳,很疼痛。同样,如果我们善待别人、帮助别人,那么得到的回报必定是快乐与幸福;反之,如果嫉恨别人、伤害别人,那么得到的也会是痛苦与惆怅,这是一种反作用力,一种自然的因果律。

如今科学界所讲的“吸引力法则”,本质上也是佛教的因果律。

什么是吸引力法则?举例而言,如果我很吝啬,不愿把钱财布施给任何人,这叫“穷人心态”,以这种心态就会吸引来贫穷;如果我非常慷慨、宽容,经常布施别人财物,给予别人帮助,这叫“富人心态”,以这种心态会吸引来财富。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吸引力法则,这些“科学因果论”可能更加侧重于观察今世中的因果关联,而佛教的因果论,则会探究更加长远的因缘果报

・四个道理

佛教中讲到四种理:作用理、观待理、证成理与法尔理。这四理也可以很好地诠释因果律。

作用理是从因分析:一旦积聚了因就必定会产生果。观待理则是从果分析:任何果法都由因而生,与因密切关联。比如人与人发生争吵时,虽然都指责对方不对,但其实双方都有错,所以双方都要承受由此带来的痛苦。

作用理和观待理,依靠证成理可以证明――明显的部分用现量成立,隐藏的部分用比量成立。

如果问:为什么行善善报、作恶得恶报呢?这就是一种法尔理,如同种下毒种子长出毒果、种下妙种子结出妙果一样。

・看不见的因缘

生活中,很多人常会陷入困惑:“我没有种这个因,为什么会遭受这个果?”实际上,你今生也许没有种,但是前世种了。这方面的道理很深奥,如果没有深入微细层面观察,一直凭借肤浅的分别心来分析,可能就会满腹疑团。

我特别希望年轻人认真学习因果律,因为这样,你们生活中的很多困惑就能迎刃而解。

比如两个人同时创业,启动资金都有100万,一番打拼后的结果是:一个人一夜成名,一个人却一败涂地。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何在?从表面上如何观察,都看不出其中的端倪,这时就要分析深层的因缘,才能找出原因所在。

就好比三块地,农民花费同样的工夫去耕作,阳光、水分、空气等因缘也相同,但是一块地的庄稼生长茂盛,另一块地庄稼长势一般,还有一块地根本没有长出庄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那就不得不观察一下种子,如果地里根本没有播下种子,那么即使肉眼可见的因缘都具足,也永远不可能出现果法。与此类似,每件事的因缘,除了肉眼可见的之外,还有看不见的深层因素。

现在很多人在面对人和事时,只是围绕看得见、听得到、想得出的浅层面进行观察,这是很局限的,因为人眼只能看清一定范围内的事物,再远就望尘莫及;人耳只是能听到一定距离内的声音,再远就无能为力;人心中想到的东西,也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每当我置身于城市鳞次栉比的楼群之中,都愈发感觉人类的渺小,正因为这样,人类不能盲信自己的感官。实际上人类不了知的真理,不必说有关整个宇宙的,即便是自身方面的,也比比皆是――比如对于前后世的存在,很多人就丝毫不了知,有的人甚至矢口否认;再比如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很多人也是一窍不通的,甚至轻率地排斥。

有人常说:“你们佛教认为善有善报。”其实不能认为“善有善报”是佛教独树一帜的观点,如果佛教秉持一种唯有自己承认、却跟科学以及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观点,那佛教就是邪教,不成正教了。但这是绝不可能的。佛教所抉择的观点,不仅有理论的依据,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如果去实修实证,更会有直观的体悟。

四、福报的源泉是心

福报的因缘是什么?福报的因缘不在别处,就在心中――人心中种种贤善的品德,人一旦拥有这些品德,不仅今生快乐,来世也会幸福。

・心灵训练

在座诸位所学的知识大多关乎外在物质,很少涉及内在精神,因为精神领域的知识,可能除了宗教学院讲授,在一般的高等院校中很少传讲。然而,物质和精神之中,精神却更为重要。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是匮乏的,那么即便他拥有非常丰裕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幸福,甚至会深陷痛苦,乃至走上自我毁灭之路,有这个可能性;相反,如果这个人精神非常富足,那么即便物质上不很充裕,依然可以怡然自乐、处事不惊。在西方一些金融风暴中,有的企业家资金都损失殆尽了,但因为内心非常坚强,能够重振旗鼓,最后也有很多再创辉煌的。

在我自己修行、生活的经历中,我发现心灵的训练对于当前的企业家、知识分子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心态,或者具备一定的佛教修行境界,那么即便面对常人难以承受的可怕之事,心中也会有所依托,知道如何解决,跟一般人的巨大差异就会显现出来。比如家庭出现变故时,如果善于调整心态,就会想:一切都是无常的,家人的心态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坦然接受呢?

我们可以发现,有时一些突发性灾难出现时,大家就非常恐慌,感叹世事无常,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在百年之内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世间。既然如此,有没有为离开作些准备呢?

佛教中会提前对死亡做一些训练。训练得好的人死亡时,对于应对之策可以运用自如;训练得不太好的人,虽然不能熟练使用这些方法,但因为毕竟接受过训练,就像接受过培训的军人到了战场上一样,还是会多一分把握。

不仅是死亡,对于人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境与挫折,都需要有所准备。虽然很多人梦想着一切美好、顺心,每天心里这样想、口里这样说,但实际上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不可能从小到老一直顺顺利利,所以要有两手准备。

我看到现在很多创业的人,都只在好的方面规划,坏的方面从不考虑,比如一直盘算着“我这样能赚多少钱,赚来的钱再怎么投资……”,但实际上对于不好的方面也同样要有所打算,“万一没有成功该怎么办?”就像学驾驶的人,面对平坦宽敞的路如何开,要训练;面对狭窄坎坷的路如何开,也需要训练。

其实每个人都是人生路上的驾驶员,而这条路并不都是坦途大道,有时冷不丁会冒出一个急转弯,如果你提前心中有所防备,那么到时就能轻松应对。

总之,提升心灵的素质至关重要,而这其中的要点,我归纳为两个――增长智慧、培养慈悲。

・增长智慧

人需要智慧,如果不具备智慧,人生的路上可能会举步维艰,面对任何事都懵懵懂懂、迷迷糊糊,最后陷入生活的泥水坑。而这种智慧,不仅仅是对世间专业知识及各类知识的通晓,还包括对出世间真理的洞达。

要获得智慧,需要长期的学习与积累。当然人与人也有很大差异,有些人与生俱来就心智敏锐,而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呆头呆脑,记性不好、做事粗心,一旦上了年纪,记忆更加下降,加之科技日新月异,似乎都难以跟上时代。

如今的社会表面看来通信、交通等都非常发达,但这到底是提升还是退化?比如很多人整天沉溺于手机中,然而手机上纷至沓来的信息中,可能80%对你的人生没有多大作用。同样,人们耳边应接不暇的声音,比如各种流行歌曲,对人生也没有益处。在这种时代,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具备智慧取舍的能力――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什么对自己真正有用。现在很多人心中想要的特别多,但真的需要吗?好像从没思考过。

有些人买一栋房或买一辆车时,其实并不是出于需要,而是因为虚荣,“其他人都有,我为什么没有?我没有,就比不上他们了”,但是买房、买车的压力,你也不得不承受了。

所以,很多时候压力不是社会给的,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找的――自己的欲望过度膨胀招来的。实际上我们不需要跟别人竞赛,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路,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

・培养慈悲

现代人还需要培养的是爱心,有了爱心,自然会散发出温暖。

当然,有些爱是一种自私、占有、控制的心态,这很危险,因为当这种爱越来越增长时,被爱的人也就被控制得越来越紧,最后彻底失去自由。对方没有了自由就会痛苦,这种痛苦积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最终导致自他俱伤。原来的爱就演变成了恨。

如果真正是无私、无条件地爱别人,就一定会给对方留下空间,而且会把对方带到接近真理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给他(她)带来幸福,自己也会获得安乐。

我希望在座的很多成功人士能够常常行持善法,做一些正能量的事。人生在世,不应只是为自己而活,而应当散发光和爱温暖周围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很祥和。当然,这也不是强迫你们去行善,如果能明白一些因果道理,就会自然发起行善的愿望

五、结语

如果运用智慧观察,就会发现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个人造下怎样的业,就要承受怎样的果报,丝毫不会错乱。因此我们在取舍因果、行善断恶方面要小心翼翼,如果能做到这样,今生和来世都会充满光明。

佛陀曾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讲:“乐修福业人,今世来世乐。”愿意修福德、造善业的人,即生快乐,来世也会幸福。这个道理,对佛法知之甚少的人不一定理解,但真正去靠近真理时,就会逐渐明白其中的深义。

下一篇: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2)修行是要更加随顺别人,更加让他人生起欢喜心,这叫利益众生,这叫修行,这叫学法。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