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讲“不分别”,并不是要大家都不辨善恶

2017-12-26 藏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与其苦苦辨别那言思到不了的去处,不如从低处着手,一步步来:普通人的“不分别”主要指减少贪婪、嗔恨、欺骗、嫉妒、狐疑、谄曲等等恶分别念。

这是佛法中被世人误解较多的一个问题。不分别,是说胜义谛法界本性非伺察寻思之心所能了达,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证到,思维不到。

圣者菩萨在入根本慧定时,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中,分别心不起;出定后,虽知一切显现如梦如幻,依然谨慎地取舍因果、断恶行善,精进积累福慧资粮。

初学者入座禅修时,一般先反复思维、辨析法义,有了一定解悟时,在此解悟中稍稍安住,然后再思维辨析,再安住,如此思维修和安住修交替进行。出座后在日常行住坐卧间,要依照莲师的教言:见解比天空还高,行为上取舍因果善恶比粉末还细。时常记得提起正念烦恼分别自然减少。

你看佛法讲“不分别”,并不是要大家都不辨善恶。实际上,普通人你要他不起分别心,也是做不到的,与其苦苦辨别那言思到不了的去处,不如从低处着手,一步步来:普通人的“不分别”主要指减少贪婪、嗔恨、欺骗、嫉妒、狐疑、谄曲等等恶分别念。在此基础上,凡夫修行者的“不分别”主要指禅修中的安住修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空性的定解。然后再逐步增上,达到圣者菩萨的“不分别”境界

佛陀二转法轮宣讲无相般若法门,为破除弟子们对现相的实执而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处“虚妄”主要指空性、非实有。

待弟子根机成熟,实执减轻后,佛陀三转法轮开示空的光明面,进一步抉择了实相、现相相同的能知所知为真实,不同的为虚妄。

具体而言,清净了业障佛菩萨智慧以及这种智慧所了达的融于一味一体的实相现相,具有真实、了义、不变自性等特征,是空性但不虚妄的。

凡夫与菩萨出定时的分别念以及在这种分别念前形成的与实相相异的现相,具有假立、幻变、非了义等特征,因而是虚妄的。

我们看到的一切是因缘和合的显现,而千头万绪的因缘之所以如此这般显现,是业力和习气决定的。拿我们自己来说,这副身体是由无数粒子、细胞等组成的,单个粒子刹那生灭,无数粒子一直在刹那成相、刹那消失中,这堆粒子为什么每一刹那新成的相,都是我现在的样子,而不是其它形象?比如头上有角,或是变成另一个人的样子?这是因为“我的身体”这个相的显现,随我的业力和习气变化,当业力和习气只有非常细微的变化时,我的样子和身体的功能也只会很细微地改变,不可能前一刹那还是个普通脑袋,后一刹那就长出角来。

由于六道众生的业和习气不同,各自身心世界的显现便不同。比如人见到的水,在地狱众生眼中是铁浆,饿鬼眼中是脓血,某些旁生眼中是房屋,天人眼中是甘露。由此也就可知,并无实有不变的外境,只有相对于众生的业和习气的不同现相。

就现相而言,以每一道众生正常的眼识所见为正确。眼识正常的人见到的水,对人来说就是水。如果有人说他见到的是脓血,八成是他出现了幻觉。人只能见到人道众生的业力习气范围内的东西,见不到其它道众生的所见。同样,每一道众生的所见都只限于自己业力习气的外现。

从现相、实相的角度说,每一道众生心识前有各自的现相,业障越轻的众生,所见越接近实相。也就是说,人眼中的水比饿鬼眼中的脓血更趋近于真实,天人眼中的甘露又比人见到的水更接近真实,而大佛子眼中见到的佛母坛城则更接近实相。

我们通过修行,净化自相续,见闻觉知将越来越趋近实相。

下一篇:浊世里一定不能忘记坚持修行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