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郎加上师:佛教的“御怒法门”是改变自心
对于这本谈论该如何对治情绪及培养安忍性情的书,把它论证中的一些纲要性原则做个说明,应可更有助于一般读者了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某种可称为心性可塑性的信仰,亦即相信人类心性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这个原则可以由对心理学和心智运作模式的复杂理解得到印证。寂天菩萨和嘉瓦仁波切的论证并未脱离历史悠久的佛教心理学和心灵哲学的范畴,这些教义与哲思对人类五识的运作都有详尽的析论。一般而言,由此观点来审视心灵,是将它放在一个复杂、灵活的架构下来培析,在这个层面中,人类心理的认知及感情面向被视为一个整合体。因此,当这两位大师告诉我们该如何对治愤怒等情绪时,他们其实并不主张用压抑的方式。佛教徒和现代心理学理论都同意,若是一味压抑怒意,只会对身心造成戕害。佛教的御怒法门,是以斩草除根的方式将愤怒的根基除去。换言之,寂天菩萨和嘉瓦仁波切采用的方式,是重新导正我们性格的发展方向,使我们渐渐修链到对事物不再产生强烈情绪应的境界。这是本书所提倡的对治之道背后,各位应该要了解的精义。这个要旨很简单:调伏你的心性。寂天菩萨用了一个极佳的譬喻来强调这种内在修链的重要性。
我怎么可能觅得足够皮革,
来达到完全覆盖大地目的?
但如今只要靴底有块革垫,
那不就等同于覆盖了大地?
这就好比凭我一人之力,
无法完全摒除外在干扰;
但我能调伏自己的心,
那又何需费神对治其他? ﹝第五章13-14颂﹞
这两段颂文当然和《法句经》中佛陀的著名经论的十分神似。
这颗心是如此幽微难辨,
随心所起意念纷至沓来;
但智者就懂得调伏心性,
训练有素的心性带来大喜悦。 ﹝第35颂﹞
寂天菩萨称此基本的佛教修行为「护持心性」,他在《入菩萨行》的第五品中对此有大篇幅的讨论。
文:扎西郎加上师下一篇:有信念的人无难事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