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观的十二因缘(1)

2017-10-23 藏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一直都在谈有关安忍心的修炼,在之前我曾指出,忍辱是六波罗蜜中的一项,也是菩萨道上的的主要修行。而我也说过,安忍心主要共分三种类型:接受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和痛苦;自愿让自己去承受与修行有关的痛苦、煎熬和磨难,以及发展和增进自己忍辱的能力,借以发展出个人对实相本质──像是各种环境的复杂性──的了解。这也包括对实相的究竟本质,例如空性等的澈悟。

有件事我尚未提及,那就是,理想的波罗蜜修行必须是完整的;也就是说每项修行之内,都必须包含其他五种波罗蜜的面向。例如,在修忍辱的例子中,鼓励他人也来修习安忍,这也是一种慷慨布施之举。第二点是,将自己修忍辱的基础奠立于诚实以及虔敬之上,因为这两者涉及安忍的道德戒律面向。第三点,当然是安忍。第四点是,为维持安忍心而做出一切努力时,都应把持甘之如饴的愉悦心情。第五是,当你致力于这类修行时,要维持一种心灵的专一,以及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能全神贯注的能力,并且维持在一心不乱的境界。这里面也包含了省察,这是一个人在修行安忍时的专注及专一面向。修行智慧波罗蜜是指一个人有能力辨别何谓适当或不适当,以及置身于特定处境时自己该做些什么事。这些全部都是智慧和心智能力,这也是在修忍辱波罗蜜时义务的一部分。这其中也可能包括证悟现象背后空性本质的智慧,如果你有这种境界的智慧的话。在修行其他波罗蜜时情况亦是如此。像是布施。在修行布施时,也必须完成所有其他的波罗蜜。而修持戒波罗蜜时也是如此,其他皆然。

当我们谈到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正念以及智慧,它们也可以在其他非菩萨道的修行者身上找到,这些人是倾向于寻求个人解脱﹝译注:即小乘解脱道﹞ 。他们修六波罗蜜的原因涉及了动机因素。为了让一个人的安忍心修习成为修忍辱波罗蜜,这当中所需的动机即生起菩提心。若是你修忍辱、布施等波罗蜜,都是由于菩提心的激励而起,誓愿欲获致能利益众生的证悟,那么你的修行才真正算是一种波罗蜜修行。

所有这些六波罗蜜的修行,若非与积聚福德有关,便是想要获得无上智慧。菩萨道上的修行之所以会分成智慧与方便这两种主要的范畴,是因为证悟佛性的果位状态,是以佛陀的两种化身来表达的,或称之为两种示现。其一为法身﹝dharmakaya﹞状态,它被视为佛陀本性的最究竟证悟,或称自我了悟﹝self-realization﹞。另一种相应称为色身﹝rupakaya﹞,这是佛陀随众智机变而以人身示现。这两种身相各有其不同的功能:法身状态犹如了悟到自我的完美境界;而色身﹝即形象身﹞是佛陀为了能利益众生,为使诸有情皆能亲近佛陀,特别应化所现的色身。其作用如同让众生沾饮佛法利益的一种互动媒介。我们现在谈的是,依显教经藏系统而成的大乘菩萨道修行法所呈现的概略性架构。大乘佛法旨在使人生起菩提心,致力于灵修之路,并且为救渡众生得解脱而誓愿证得完全开悟。然后,人们在抱持利益众生的动机下,发愿精进于菩萨道上修行六波罗蜜,而在过程中便结合了方便与智慧。之后再经过次第修行,证得十地菩萨的果位﹝ten Bodhisattva levels﹞,就能证悟最殊胜的菩提正果。这时候佛陀能够用法身或应化的色身出现。此乃大乘显教经藏系统里较常见的修行方法。

而显教经藏和密续金刚乘最大的差别在于:密续系统系植基于较深广层面上来理解方便与智慧的结合。而经藏系统中方便和智慧的统合,是在两种不同实体﹝entities﹞和认知事理中﹝cognitive events﹞来做理解。因此,要了解方便与智慧的结合,必须以其间的互补性着眼。这两者是彼此支援和相互补强的。但在密续的理解中,这个结合本身有着更深层的脉络。它的看法认为,在一个意识或心理事件中,方便和智慧两种面向都是圆满的﹝complete﹞。这两者并非截然不同的互补心灵状态,而是在每个认知的瞬间,会产生结合了智慧与方便这两者的同化作用﹝assimilation﹞。而此同化正是密续所有修行次第的形成根基。

密续中又分成不同的系统或流派,有时分为六层等级,但一般而言都是分成四部密法。而前三个等级的密法和无上瑜伽密间的差异,在于无上瑜伽密中会大量出现、强调「净光」的修行。这是前三种层级较低的密法中所缺乏的。

下一篇:以智慧对治嗔恨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