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根活佛:远离是非静心修行
西藏的本教就是“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所传的教法,也被称为“古象雄佛法”,其历史距今约一万八千年。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古象雄文化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然而,我们翻阅着西藏的史书,其中却记载着赤松德赞与印度佛教徒灭本教的历史,每次我看到此都能感同身受到当时本教大师们所承受的巨大磨难,灭本教的藏王与印度佛教徒们不仅对于本教加以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摧残了上万人的家,还有伤害到上千人的生命。我曾困惑过,那时赫赫有名的本教大师们都是名不虚传的大德,各个神通广大,他们为何不用神通来加以反击那些灭本教之人呢?直到我读到那些高僧大德们的传记时,才解开了这个疑惑,那是本教大德们在修忍辱,并且不想由此造成更大的灾难而涉及到更加多的无辜者!
随着历史长河的延伸回到现代,我接触到一些堪布、活佛、法王、格西、咒师、法师、居士们,口中滔滔不绝地说着本教的坏话,把假说真,把真说假,可以说是颠倒黑白,是非混淆。我望着这些能言善辩、巧舌利嘴之人,心中只是静静的体会着他们的才能。古时候的本教大德如此,近代的本教大德们也是如此反应---不争不辩不解释。我与八位金刚师父,从来没有写过关于本教与其它宗派之间冲突争端的解释。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因为我们都是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修行人。
原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赵朴初先生,在其书中解释老子《道德经》中的最后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以理解为:诽谤乱编,说出一万条理由也是远离真谛,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那些经常纠结在与其它宗派争辩、诽谤、说三道四之人,皆是被俗事困扰图添烦恼,非修行人所为。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信言不美”之意,诚实的言语,未必悦耳动听,真实可信的言语不华美,此言对我感触甚深;“美言不信”之意,华美的言语不可信,好听的话未必是诚实的言语。我还在佛学院学习之时,看过许多早期本教大师们写的书籍,措辞朴实,文笔简单不雕琢,更无华丽词语,甚至赞美的言语,然而句句切中要害,一语道破,久久回荡让人反思难忘,帮我改变掉坏习气。再看现代的一些堪布、专家、法师等学者,讲法之时滔滔不绝,花言巧语,能言善辩,听者当时是觉得句句在理,但内心深处毫无感动,结果就是左耳进,右耳出了。
“善者不辩”的意思,世间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巧言善辩。我们在社会里经常遇到讲信用,遵守承诺,厚道忠诚,孝顺父母,帮助贫穷的善良人,从来不说甜言蜜语、巧言令色的话,然而句句属实;“辩者不善”的意思,巧言善辩的人不善良,言下之意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有种人,常常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孝顺、厚道、忠诚,还有助人的善举,那些人所言未必是实话。
“知者不博”的意思,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求知识广博,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因为,聪明的人容易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因此学不到真正的大道理及自然大道。世界上不缺聪明人,但缺少博大学问的人。比如,在本教来说,历代出现过无数的聪明人,但真正学佛修行而成就虹化的大师只有几万人。现实生活中也一样,聪明的人很多,但博大学问的人并不多;“博者不知”的意思,有广博知识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见,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我曾经收有两个弟子,一位是天才的聪明人,一位是厚道而略显笨拙的人,俩人的差距很大,厚道弟子学一年的功课,聪明弟子只用一个月便学会。他们俩人跟我学佛五年,厚道弟子成为本教佛学院的老师,聪明弟子还是没有学问的僧人。人生的学问重在于勤奋,而不在于聪明。
这段《道德经》总体而言,“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法则是利于众人而不妄加伤害;圣人的法则是施惠众人而不与人争夺。”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雍仲本教”就是以人为“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大乘佛法。一切真理与正道,唯有真正用心去实修,方能真正领悟。真正的修行者或有道德者,定会自觉远离高谈阔论的是非之地,活在当下,静心修行!
文:生根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