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自问是别人身矮还是你心矮
当我们看见别人的残缺时,正是我们内心残缺不完整的写照
祇树给孤独园里有一位比丘名叫跋提,由于个子矮小,所以大家就戏称他为矮个儿跋提。有些不懂尊重的年轻比丘,经常拉他的鼻子、耳朵或拍打他的头。并嘲笑他“大叔,你好吗?快乐吗?比丘的生活烦不烦啊?”但跋提心地非常善良,从来不会生气、也不会想要反驳。他的内心和神情都十分宁静安祥。
佛陀知道跋提如此有耐心时,就对一些比丘说:“阿罗汉永不发脾气,也不会去苛责他人,也不会瞋恨别人。阿罗汉就像一座山一样,山不会因为风吹而有所晃动,阿罗汉也不会因为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而动摇!” 此时,其它的比丘才知跋提已经证得阿罗汉果。
世间的聪明人很多,但行为与言语的表现却多数属于肤浅。那种自命不凡的自我表现力和力争艳压群芳的姿态,让更多外相、地位、财富、家庭等等看似不如己的对象,被定义为弱势或等闲之辈。聪明人的特点在于急于肯定自己和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而否定他人价值的存在,以此方式来为自己“足下增高”。
话语的傲慢与行为的强势、利落、不退让、假情义、虚寒问暖,来凸显自我的聪明过人。等闲视之或负才傲物,是日久相处后给人的印象。聪明人试图拓宽自己所有的道路,不惜场场费力表演,但成功和失败的几率,不是前者甚于后者。反而更多的现实例子告诉我们,聪明反被聪明误,其结局往往是,当你把每个都自认为是“才学过人”的对象当作傻子时,其实别人也是这么看你的,故事的收场反而是以失败或不如意告终。
人与人的相处是需要互相认可和尊重的,因为作为人的共业体,现在每个个体都想方设法肯定“自我”的存在性,让“我执”膨胀。心理的较量在于谁对谁更礼让,从而让被礼让的那一方感觉舒坦,如此他也会选择适当的退让,来表达对你给予他肯定的答谢。大智若愚者往往是内心沉稳,懂得博弈,适时而收的强者。他们没有锋芒毕露的彰显,反而有时候会以一个看似为弱势或低人一等的形象示人。
无论我们修行与否,分别的概念总是从“我”的角度,去评论美丑、好坏、高矮、穷富等等。未接触佛法的大众,攀比、争锋、不可一世会有,可是作为修行佛法的佛子们,一叶障目凭己所见定论的颠倒也时时再现。自认为学佛时间稍许长些,就对入门不久的同修论资排辈。有时候自己是否实修不清楚,但指点江山的架势早已摆出。
我们都喜好以貌取人,来肯定或否定第一印象。外相不是一切,真正的内在也不是一两眼就能看出的。用高矮做个比喻,往往我们肉眼所分别的矮子,身高虽不比常人,但矮子中往往有心灵善良和行动伟大的巨人。
其实不管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什么,当下的分别如果偏于贬义,那是我们内心傲慢的矮子在做怪。如果所见偏于褒义,可喜的是内心的良善,在逐步规划我们人格和品行的完善。不要轻视我们之外的任何人、事、物,眼见并非为实。
佛法告知我们万物皆同根,只因形体有异,各怀心志而已。万法皆同源,只因表象不同,但殊途同归。众生平等,无分你我。
当我们看见别人的残缺时,正是我们内心残缺不完整的写照。到底是人矮还是心矮,需要大家扪心自问!
下一篇:怎样才能免于苦难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