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禅修——“止观”的修法

2016-09-09 藏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我们可运用两种禅定形式来思惟和禅观:首先谈的是「观」。此种禅定先要熟悉自己所选择的目标,不论是喜欢的车子或你所追求的慈悲及安忍心,这些都透过理性的分析来培养。这时不只是专注于某个主题,而是藉由不断运用分析的能力,来使自己对所选择的物象产生一种亲密感或同理心。在我们灵修中需要培养探索不同物象的能力时,会强调利用这种禅定方式。有些目标是针对佛教徒修行,有些则否。然而,一旦借着这类分析方法而对物象生出熟悉感,那么重要的是必须藉由「止」的方法,继续把注意力专注在此物象上,让禅定能达到更深入的境界

第二种方式是「止」的修行。这表示我们将心念专注于所选的对象上,不做任何分析或思惟。例如,在修链慈悲心时,我们要培养同理心,努力体察他们所经验的痛苦。这些是靠着分析式的方法来进行。但是,当慈悲心生起,发现禅修已积极改变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时,我们心神就专注在那份情感上,不再运用思惟的方法。这样做能深化我们的慈悲心。当发现自己慈悲心减弱时,我们可以再进行,以加强自己的同情心和关切,然后再回到「止」的修行。

当修链得更娴熟之后,就能够悠游于两种禅定方式之间,以增进你想获得的特质。它能到达某个境界,让我们能随自己的希望,将心念不断专注于目标上,这个「禅修的对象」不一定需要是我「看得见」的东西。就某种意义而言,一个人要融合自己的心与目标以培养这份亲近感。 「止」就像其他的禅定方式,并非本质上即属美善,相反的,我们所专注的对象,以及内心所抱持的动机,决定了我们禅定的灵性品质。若我们心念专注于慈悲,那么这种修行是道德的。若专注于愤怒则否。

我们必须以有系统的方式禅修,培养逐渐熟习所缘境的能力。听闻与修习才德具足老师的教诲,也是此过程中重要的一部份。我们要思惟自己所学习或听闻,彻底地检查它们,让心中生起的任何困惑、误解或怀疑都扫除一空。这过程本身有助于改变心灵。然后,当我们将心力贯注于目标时,我们的心便能够用自身所希望的方式与目标融合。

在我们试着修习更深奥精微的佛教哲学前,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心思专注在较简单的主题上。这样做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分析能力,并依然专注于思惟的课题,像是寻求世人离苦得乐的解药、自性本空的空性等。

人类的灵性之旅是条漫长道路。我们必须谨慎选择自己的道路,确保它包含所有能引导我们达到目标的方法。旅程有时崎岖险阻,我们必须知道如何沉稳下来、放慢脚步,进行深入的冥思,同时也不忘关怀邻居的困难或整体大环境受污染的社会议题。

下一篇:修行之路,为何以皈依三宝为首要条件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