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除去你的误解
证悟的心
证悟的心也称菩提心,梵文音译为「菩提祈他」(Bodhicitta)。「祈他」(citta)意为「心」,而「菩提」(Bodhi)是证悟的意思。菩提心也可以翻译成理解的心或是全然了解的心。
理解发展到最后的阶段,即是证悟。从各处获得的点滴理解,也是一种证悟,但并非全然的证悟。完全的理解即是全然的证悟。譬如我们知道如何泡一杯茶,这也是一种证悟,非常微小而平凡的证悟。如果你问我这是否算是证悟,答案是:「对,这是一种证悟。」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亦是证悟。可是,唯有通过了解自己的本性,即内在的普世真理,方能达致真实的证悟。所谓内在,并非指你的体外或体内,并非指一个地理位置,而是就在你里面。为什么我们总是说就在你里面呢?因为证悟必须在心里培养。这种全然的理解或证悟必定是以爱和慈悲的形态展现,因为在达致完全的理解后,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爱和慈悲与证悟从未分离,仿若火与温暖相随,水与湿气不离,二者自然而然一体显现。同样,成就圆满后,证悟自然到来,那时就不可能没有慈悲。
实际上,菩提心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借着慈悲和仁爱,透过训练自己的心来培养。菩提心或「证悟的心」可归为两种,相对菩提心与究竟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对普世真理的全面了解,而普世真理本身即是究竟菩提心。究竟菩提心可以从我们的内心逐步培养出来。相对菩提心也有许多方法可以培养。殊胜的经典与众圣者留下的丰富言教中,有许多是与培养菩提心有关的。但我仍想与你们分享一点个人经验。
理解众生的欲求
每个人都希望离苦得乐,在这方面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只是人类,世上所有众生都乘坐同一条希冀的船,期望幸福而逃避悲伤的船。我们很少想到甚至不明白这一点。也可能晓得这一点,但我们却不在乎这种众生皆有的欲求。
有一个基本的错误,就是我们只关心自己的欲求与自己拥有的一切。例如争执打架或夫妇朋友邻里间起冲突时,就会犯这个错误。每个人同样都有这种欲求,了解这一点会使你心平气和。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腾出一点空间去思索如何与周遭的状况妥协。你会到妥协的方法,因此得以改善现状。如果你不让自己有机会去思考并了解众生共同的欲求或生起欲求的平等权利,那么只会每况愈下。瞋怒无法止息,无法修持慈悲与仁爱,因为你根本无法容忍他人的所作所为。
修持忍辱是通往菩提心或证悟的主要道路,如果能够修持忍辱和宽容,就会有许多收获。如果连半点理解也没有,修持宽容就是件知易行难的事。
众生都有欲求的权利。所谓「权利」,指的是每个生命都有与生俱来的获得幸福的权利。所有生命都想趋向美好,都不想受苦。每个人的欲求都一样,你必须彻底理解这点,方能修持忍辱并培养宽容的心,否则无法宽容。若是勉强抑止自己不要生气,那么碰见问题时,还是会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
细想一下目前的生活,就会发现我们总按自己的喜好行事,而不让别人过他们想过的生活。我们不但难以随顺亦无法接受他人的意愿。即便有时能够妥协,令事情暂时顺利发展,但当情况反覆不定,而你又认为他人行为不端时,就无法接受了,因为这不符合你的期望和欲求。你期望整个世界事事都配合你的欲求,但却不愿配合他人的意愿。一个人期望整个世界配合自己的生活是非常自私的行为,也显露出这个修行人真正的弱点。对于修持慈悲来说,这是个特别大的障碍,因为两者皆是灵修教授的重要部分。
文:嘉旺竹巴法王来源:每日一禅微信下一篇:每天读一点,除去你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