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认知自己,用慈悲接纳他人
在金刚乘中对弟子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清净观。
流转轮回之因
自无始轮回以来,我们在多生多劫当中积淀了根深蒂固的串习习气,这是我们不断流转于轮回的恶因,也是我们追求解脱道路上的巨大阻碍。其中最主要的内在障碍,就是观察别人的缺点、议论他人的是非,而这恰恰是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事情。
如何才能做到不观察他人缺点,同时又发现自己的问题呢?
这对我们的修行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话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在无始轮回中我们内心充盈着许多的负面情绪,被无明、分别念、妄想以及颠倒的思想充满着,所以我们根本很少能发现自身行为、思想、语言上的缺点。这些因素直接将我们束缚于轮回之中,一世比一世更泥足深陷,一世比一世更漂泊流转,陷入无尽苦海而无法自拔。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首先在于消除我们内心的无明和我执。由于我们过度的自我保护,或者说是对自我的认识不清,导致了无明的产生。而有了无明的种子,我执就会在其基础上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在无明和我执强而有力的推动与支配下,我们通常会产生两种特别主观的成见:
一方面,我们习惯于议论他人的是非,观察他人的缺点而拒绝承认他人的优点,甚至会进一步生起嗔恨、我慢、嫉妒等种种烦恼来排斥他人;
另一方面,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把自己当成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特别保护、特别珍爱,甚至是过分的认可,却对他人抱持严重排斥的态度呢?
这是由于我们对自我太过珍爱、贪欲炙热,却易对他人生起嗔恨、排斥抗拒。也就是说,我们主要是受到贪欲和嗔恨的操控,而这两种烦恼却都是建立在愚痴和无明基础上的。
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
认可自己的存在,就自然了解他人的存在。从自己和他人的存在中产生贪执和嗔恨。由于这些关系,导致了轮回中的一切过患。
也就是说,自我和他人是对立的,由于无明的力量,我们产生了对自我的认可,之后就有了他人的存在,因为有了自我和他人的区别,自然就会有对自我的保护和对他人排斥的区别对待。接下来,我们就会开始不间断的造业了——我们在保护自己,让自己更加完美、幸福、快乐时,所有支持我们的人、事、物,就归属于我们贪爱的对象、贪欲的对镜;而那些阻碍我们的人、事、物,就归属于我们生起嗔恨心的对镜。于是,我们的贪欲和嗔恨就永无休止、无有间断的茁壮发展,我们自己也被推动着跌入轮回的流转之中,生生世世,无有穷尽。
如果想要获得解脱,唯一的条件就是破除无明。在破除无明之前,先决条件是要破除我们对自我的过分珍爱、对自我的主观认同,同时要减少、消除对他人的排斥和嗔恨心。而在破除自我珍爱和主观认识之前,首先我们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无始以来,由于无明和贪嗔痴等原因,我们不仅把自己的优点当成优点,也会把自己的缺点也当成优点来对待。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地位、担任何种角色,哪怕仅是有人拿一根手指指着我们,我们都无法坦然接受。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自我保护、自我认可的意识太强烈了。
趋乐避苦与自他平等
佛法告诉我们,自他是平等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很完美,要能想到他人也一样很完美;当我们觉得他人有缺点时,要能想到自己也一样有缺点。同样是陷落于轮回的凡夫,为什么我们有优点而他人没有?“因为我是我”;为什么他人有缺点而我没有?“因为他是他”——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想法。大家一样的被无明蒙蔽、被我执束缚、被烦恼折磨、被痛苦煎熬,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完美。一切众生皆平等,不仅是在优缺点的方面他人和我们都是平等的,在追求快乐和远离痛苦的感受上也是平等的。
我们追求快乐,为什么他人不需要快乐?我们不愿意遭受痛苦,他人为什么要遭受痛苦?我们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口腹之欲而去伤害一个生命,将它活生生的杀掉,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为什么它们就可以随意被杀害呢?“因为我是我,所以丝毫不可以受到伤害,因为它是它所以我可以去杀掉它”,除了这个理由之外就没有其他理由存在了,我们认为的原因就是这样。但事实上,我们现在是人而它们是无辜生命,但谁都无法保证我们将永远是人。
当轮回的循环开始流转时,大家都平等了。世间万千生命各式各样,但因果的法则是平等的;一切万法形形色色,但无常的规则是平等的。最公平、公正的“法律”就是无常、因果和死亡。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都离不开无常;无论是什么样的苦乐感受都躲不开因果;无论是谁都逃不开死亡。在生死规则、因果规律、苦乐感受、佛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无有例外。所以我们要了解大家都是平等的,平等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观念。
慈悲中的接纳力量
身处轮回之中,我们一切的所作所为都离不开无明、离不开妄想,这是我们的修行无法进步的主要障碍,更是无法获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是无明的表现,习惯观察他人的短处是妄想的习气;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是智慧的征兆,不去观察他人的短处是慈悲的体悟。正因为我们凡夫缺乏慈悲与智慧,所以会习以为常地挑剔他人的短处,却永远找不出自己的缺点。而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以智慧来认识自己,以慈悲来接纳他人。
我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在他人眼中的我们并不如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通常,他人观察我们会更全面、更清晰,譬如我们自己看自己只用两只眼睛在观察,如果有五个人看我们的话就有十只眼睛在观察;他人观察我们会更全面,我们自己观察自己通常仅有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一个角度出发,而其他五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五个不同角度来观察。我们自己从一个角度看自己可能是完美的,而别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缺点。由于我们对自我的保护,从无始以来就习惯于执着自我、过分珍爱自我,所以哪怕别人对我们提出一点点的意见,我们都会不满意;当别人对我们有一点点议论的时候,我们就会生气,内心会对对方有些不满甚至敌意;即使别人真的看到并指出我们的缺点时,我们也会抵触,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把自己的缺点当成优点了。我们不仅把自己的缺点当成优点,而且还固执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所以谁都无法破除我们这种不正确的观点。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智慧不够,无法彻底认清自己。
当我们习惯去观察他人缺点时,这正是说明了我们内心的慈悲不够,可以说是很少。譬如一个母亲疼爱自己的孩子,她是无法发现孩子的缺点的,因为母亲对孩子太疼爱了,将全部精神都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面,所以没有一个母亲会观察到孩子的缺点。
同样,我们习惯去观察别人的缺点就说明了我们的慈悲心不够。当我们看到他人缺点时就会排斥,就会自然的远离,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也会非常在意,一直无法忘却、放不下,严重时甚至无法接纳他人,产生矛盾、相互争斗,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太投入于观察他人缺点了,我们对他人没有同情和悲悯之心。当一个人内心充满着满慈悲时,尽管他可能做不到不看他人的缺点,但他能接纳他人的缺点;而没有慈悲心的人就会很反感,进而厌恶对方,引起争斗等等。
慈悲之中有接纳的力量,当我们对众生抱着仁慈、友爱的心去关心对待时,即使我们会看到缺点,内心也不会反感,因为我们能够接纳他人,因为我们心里有对他人慈悲的情感,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缺点而能接纳之时,缺点尽管还存在,但不会引发恶的结果。对方慢慢也会有一种感受,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进而慢慢改正缺点,慢慢被感化。由于慈悲和接纳,我们内心会接纳厌恶的人进而慢慢将他转变成可爱的人,嗔恨心逐渐消失了,怎么还会有人对可爱的人生起嗔恨呢?
同样,当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时,我们也不会那么激动,而是进行理智的观察并自我反省。如果我们真的有他人所说的缺点,那我们就努力改正。缺点越少、进步就越大,最终对方将会变成是我们的善知识一样的恩人了。由此,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对他人的认识、接受度也会有所提高,当自己内心之中不好的方面逐渐被消除时,自然就会成为一个平易近人的人。这时,我们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仅仅通过我们行为、思想的表现就能够感染他人,这便是更有力量的表现。
认清自己突破自我
现在很多的聪明人不听他人说什么,而是主要看你做什么。当我们能够真正落实到行动的时,别人自然会恭敬你,这时我们的行为就会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而这并不仅是因为有文化、有学历、口才好,和有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等原因,而是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道德修养,自然表现出的行动力量。譬如一个人常常喜好议论他人缺点,在与他相处时的人也会情不自禁的更起劲的议论他人的缺点,丝毫不会感到畏惧或不安;而如果一个人从来不说他人的坏话,那别人自然也不会在这样的人面前说他人的坏话,因为这个人不说他人坏话的行为很有感染力,他不需要告诉别人说你们不要议论他人的缺点,只需通过自己不说他人缺点的行为、修养,就自然能感染他人,让别人也不敢、也不会去议论他人的缺点。因为他自己真正做到这样了,真正的自我净化了。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造业。当看到他人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将注意力放到观察他人的缺点之上,而希望自己能在他人面前呈现非常优美的一面,在这个当下我们就已经造业了。
往往对自我的保护力越大,对解脱的阻碍力就越大;对他人缺点的观察力越强,造业就越可怕。因为我们在观察他人时,精神、眼光都集中在对方的缺点之上,所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我们的“储存卡”里都是存着他们的缺点。如同从网上下载资料一样,如果下载的都是不好的东西,那电脑的储存卡里也都是不好的东西,病毒也就越来越多。
人都有善恶两面,我们内心中存在着善恶两个小人一直在吵架、辩论,是要行善还是造恶?该怎么做、怎么说、怎么看?选择权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正如释迦牟尼佛亲口说:
“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
我们自己为自己选择善恶的方向,我们自己完全可以决定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时,不会有其他人,哪怕是佛陀也不会告诉我们说一定要这么做、不能那么做。佛陀只告诉了我们如何是善,如何为恶,行善的人会获得快乐,造恶的人会遭遇痛苦,佛陀也只能将这人生、宇宙的真理如实地告诉我们,而无法替我们做出任何决定。
我们眼睛是盯着别人的优点还是缺点、是以正面还是负面的心态去看待他人,这完全依靠我们自己去“掌舵”,依靠我们自己来掌握心的方向。佛陀告诉我们:
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是自己的救星。
一切都是由当下的自己决定的,然后由自己的行为、思想、语言来操作。而行为、思想、语言是往善恶哪个方向发展,这都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缺点,最终受到损失的其实不是他人,而是我们自己。一旦我们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总是思考、衡量、判断他人缺点时,此时我们自己的思想也会受污染,真正失败、受到严重损失的反而是我们自己。言语也是一样,很多人一开口说话就是在说别人如何如何,全都是这样的话题,无形之中就造了很可怕的业。尊贵的法王也曾开示:
“议论他人过错,马上就成为自己生起烦恼、增长烦恼的因与缘,也令他人生起烦恼。”
做为一个学佛人,我们必须要把自己善恶的两面都了解,而不是一味地去摧毁一切、摧毁所有的自己。我们内心有正的一面也有负的的一面,正的一面要逐渐展现出来,负的一面要努力推翻、毁灭。但是,认清自我、自我摧毁并不是折磨自己或是让我们自卑。现在我们内心中善恶的两个小人混在一起,分辨不清,好像双胞胎一样,通常负的一方会更加有力量,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支持它、依赖它,对他充满着感情,链接非常坚固。我们以前一直听它的,现在马上破除它就很难。如同很长时间信赖某人,他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一旦我们开始反对他,那他肯定是无法接受的,而后就会拼命挣扎了。但是如果我们勇猛精进的修持佛法,就会很容易破除了,因为坏的一面的存在是无有根据的。所谓“邪不压正”,不好的一面就是邪的东西,好的一面是正的,只要我们愿意在善心方面好好努力,正面的能量一定会得到发挥,负面的能量即是我们的贪嗔痴总有一天会逐渐消亡,因为它本身就是假的东西。正面的东西也有很多的支持如教证、理证,假的东西没有人支持,只是我们固执的一直在保护它,我们太相信它了,我们一直被它牵着鼻子走,被它主宰,被它左右。所以我们将负面的东西破坏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清净观与内在的修持
我们学佛的主要原因是要获得佛一样的境界,达到佛一样完美的、至高无上的成就,而成佛的先决条件就是菩提心。如《正法集经》云:
“世尊,菩萨不需要学众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持、善达一法,彼已掌握一切佛法。云何一法?即此大悲心也。”
谁的心中具备大悲心,谁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是从哪里建立的?即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这是菩提心修持的次第。
首先要了解自他平等,我们自己有优点,也认识到他人有优点;我们看到他人的缺点,也要承认自己也是有缺点的;我们追求快乐,就一定要想到他人也一样的希求快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愿意遭受痛苦,其他众生也都不愿遭受痛苦。从这个观点来了解自他平等,之后我们就不会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也不会将自己的缺点推到他人身上。
自他平等之后,进一步要做到自他交换,将自己的快乐给予他人,而他人的痛苦由自己来承担,这才是菩萨的行为。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自己承担他人的痛苦,将自己所有的一切不求回报的奉献给众生,这就是自他交换的菩萨。
在自他交换的力量之上,就是自轻他重。如果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就不可能做到自轻他重,而当我们清楚认识自己之后就能以智慧来观察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对自我的重视和保护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在生活、工作之中,任何的生存之道无不是依赖他人的,无不是他人在为我们付出、奉献、帮助。学佛修行更是如此,如同我们之前所说,如果我们要成佛首先就要成为一个菩萨,成为菩萨所要修持的六度般若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修、智慧,有了这样的六度万行之后才能圆满成为菩萨的资粮,而这些修持都离不开他人。
如果离开了他人那就根本无法圆满布施般若密,所以我们的福德资粮都是依靠他人而圆满的。自轻他重之中“他重”的原因是:一切的成就都是依靠他人的力量、因他人的存在而圆满的;“自轻”是因为导致我们一直在轮回中遭受痛苦、折磨、煎熬的原因,就是无穷无尽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力量。我们自己是所有轮回中所受痛苦的来源,而他人是我们所得一切快乐和功德的来源。《入行论》中说:
世间诸多灾难,
一切恐惧、痛苦、都是从“我”生出!
我该拿这个恶魔怎么办?
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观察他人的缺点,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了解自他平等。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缺点,将“他人的缺点”和“我们看到了他人的缺点”这两者放在秤上秤一下的话,是没有一个轻重差别的。因为他人有缺点,也是因为我们自心不够清净,如果我们自心清净又怎么会看到他人的缺点呢?佛菩萨永远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在佛菩萨的眼中会把这个世界看做是完美的,所有众生都是诸佛一样。佛经记载说:
众生内心污染和清净的程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千差万别。如一杯水,地狱众生看到的是铁汁;饿鬼众生看到的是脓血;畜生众生看到的是住处;人类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甘露;八地菩萨看到的是佛母玛玛格;佛陀看到的是圆满大法界。
内心越污染,所见现象越恶劣;内心越清净,所见现象越庄严。我们从中国传统故事中也能看到,古时候的苏东坡把佛印看成是牛粪一样,而佛印将苏东坡视为佛菩萨一样。从此可以得知,佛印修行得非常好,非常清净,可以说是六根都清净了才找不到别人的毛病,而看对方如同佛菩萨一般。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的缺点,那么究竟是对方的缺点严重,还是我们六根不清净的缺点严重呢?我们从来都没有发现,我们自己眼根不清净才是导致我们看到别人缺点的原因。我们要慢慢从这个观点来推翻自己,要长时间的、时时刻刻的关照自心,时时刻刻的自我反省。自我反省的时候,我们对内在的关照越久、越深入,内在的优点就越能展现出来。
如果我们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说明我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意味着不认识自心本性。此时,我们看到的宇宙和生命都是假相、缺陷、不圆满。当我们能真正认识自心的本性时,就会发现自己是佛;当我们发现自己是佛陀时,就会发现处处皆是清净刹土,人人皆是如来佛。这就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道理。由此我们随时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清净,当我们自己做到完美的时候,世间一切就都是完美的,这即是“心净则万事净”的道理了。
修行人和不学佛的俗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
俗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在往外散乱,包括观察别人的缺点等等;修行人并不跟随眼耳鼻舌身,而是依靠意念来观察自心,往内观察。
由此可见,当我们看到别人缺点的时候,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当下不是修行人,自己不具备修行人的条件,修行人是要依靠意识来内观,而不是往外观察的,不是随从于眼耳鼻舌身,眼睛怎么看我们的心就怎么想,眼睛看到怎么样一个东西之后我们就会怎样去判断。
另外,我们每个人对于优缺点的定义都有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一个规范和标准,不同的只是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依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很难让每个人都认同一个优点或者缺点。譬如,同样一个人站在这里,对我来说他有缺点,因为他背对着我;而你会说他有优点,因为他是面对着你,这究竟是缺点还是优点呢?如果是缺点,那么应该所有人都一样看得到、认同这个缺点才对,但现实不是这样的。可能我们认为这个人的某一点是缺点,而其他人很可能认为这是一个优点;我们认为是敌人的人,别人可能会当做是朋友。因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有人都承认是优点或者缺点的特质,所以世界上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缺点或者优点,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敌人或者朋友,一切都只是相对而言。会有这样的认知差异,很大程度是因为因缘的不同。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因、没有果、无有因、无有缘的。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个人的缺点,看他那么不顺眼?很可能是因为过去世我们跟他结过恶缘,这个恶缘还没有彻底消失,现在我们看到他还是心里不舒服、不顺眼,这些都是跟我们的业力有关。由于我们有业力的存在,由于我们自身和他人的因缘存在,所以哪怕是亲密如同父子或母女,所接触相同的人之中有父母喜欢的人,但子女不一定喜欢;子女喜欢的人父母又不一定喜欢;父母相处特别好的朋友对子女来说不一定能相处得好;子女相处很好的朋友与父母又不一定能相处得好。就算是如此亲近的人,在面对社会、接触社会的时候也都会有不同的反应、感受和结果。这一切都是因缘造成的。
反省与实修
在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并不需要特别在意和过度的执着他人,在与他人发生摩擦和矛盾时不能认为全都是对方的过错,而要认清是自他双方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这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我们的耳朵、眼睛等等都依存着意识、依靠着心,但事实上,我们的心是靠不住的。心里有无明、无知、颠倒、错乱的成分,所以心本来就是靠不住的。譬如今天我们觉得这个人不好,而昨天我们还认为这个人是很好的,为什么今天就会觉得他不好了呢?这分明是我们自心有问题。如果心没有问题,那怎么会昨天判断他很好,今天就不好了呢?这说明我们的心是靠不住的。心建立在无明之上,心是无明的产物。譬如一棵有着毒根的树,不论它的花果枝叶多么的漂亮、多么的茂盛,树根是有毒的话,那其上生长出来的果实一定会有毒的成分。同样的道理,既然凡夫的心建立在无明之上,那其上所生长的眼、耳、鼻、舌、身、意无一不是无明的产物。
之前我们强调,学佛要依靠智慧来内观自身,抽掉内心的“毒根”,这个“毒根”指的就是无明。轮回之中,一系列的痛苦都是依着无明的力量而存在的。
佛陀说,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靠不住的。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为了超越所有凡夫的感官、意识。
从无始以来,我们的五蕴都与无明紧密无间,思想中充满着各种迷惑、错乱、颠倒的成分,再加上肉眼的局限性,导致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几乎没有精确度,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又怎么可以肆意的评论他人的是非对错呢?在佛菩萨眼里,我们的所作所为就像瞎子摸象的故事中的人们一样,如此愚蠢,并且一味地坚守各自的观点不肯退让,进而互相嗔恨,纠纷和争斗不断。在未获得佛果之前,我们绝不可以轻易地评判他人的是非,也不可以肆意地诽谤或指责他人,否则会产生严重的罪业、引发不堪设想的后果。不看别人的缺点、不听别人的是非、不判断别人的对错,才会使得我们自心清净,使我们的修行有所成就。
在金刚乘中对弟子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清净观。如果我们一直固守着“他人身上的优点远不如自己多”这样的观点,那是无法保持清净观的。把他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个可爱的人,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清净观。否则明明不喜欢他人却还要强迫自己观想出来一个清净观,那是非常困难的。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反省自己,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这么多佛教理论知识,却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参了多年的禅、持咒,却没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又在哪里?
下一篇:给老年人在生活中修持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