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快乐的八个秘诀
一、秘诀简介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部藏传佛教的论典——《修心八颂》。
在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将已趋衰落的大乘佛法重新弘扬开来。阿底峡尊者有六大弟子,其中有一位叫博朵瓦,《修心八颂》就是博朵瓦的弟子朗日塘巴造的。
《修心八颂》问世以来,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藏地的寺院、学校,甚至普通人家里,随处可以看到这八个偈颂。表面上,这个似乎很简单,然而其中的甚深意义,我们可能终生都学不尽。
记得我刚出家时,上师给我传讲了这个法,当时自己还年轻,也比较傲慢,觉得这几个颂词应该很好懂。可是后来,我才发现自己错了,在之后的近30年里,每次重温这个法,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今天,你们头一回接触这个法,也许个别人觉得:“这没什么稀奇的,我能写出更好的颂词。”然而事实上,这个教言非常殊胜,它是圣者的智慧结晶,根本不同于凡夫分别念拼凑的文字。所以,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打消轻慢之心。
《修心八颂》宣说的,大多是圣者的行境,严格来讲,出家人都很难做到这些要求,何况各位被世间的俗务缠身,不可能有太多时间修行佛法,所以,我并不奢望大家100%做到其中的要求。不过,即使无法完全做到,大家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实在不行,也可以按照这些偈颂发愿。在《修心八颂》中,每个偈颂开头都是:“愿我……”,这其实就是一种发愿文。如果你觉得这些发愿非常好,可以将它贴在显眼的地方,经常用它提醒自己。
《修心八颂》是真正的幸福秘笈。生而为人,谁不想获得幸福呢?然而,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付诸实际行动,否则,光嘴上说“我要幸福”是没用的。如果大家能按照《修心八颂》调整自心,我敢保证各位的幸福感会日益提升。
或许有人怀疑:“这个法只有短短八个偈颂,有那么殊胜吗?”其实,所谓的秘诀,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开显最甚深的意义,就像一把小钥匙便可以打开大门一样。所以,大家千万别小看了这八个偈颂。
在藏地,高僧大德们极为重视《修心八颂》。我所在的喇荣五明佛学院,有近万僧人,出家人必须背诵的三部论典中,《修心八颂》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学院的创始人——法王晋美彭措仁波切明确要求的。
二、秘诀详说
(一)
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
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愿我以殊胜如意宝般的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珍爱轮回中的一切有情。
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大家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团体,如果里面每个人都怀着自私自利心,这种团体就不会有温暖和安全感。因此,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应该不分国家、民族、地域,平等关爱一切众生。
如意宝,是古代的一种宝珠,这种宝珠极为殊胜——无论你希求什么,它都能满愿。同样,珍爱所有众生的心就像如意宝一样,能出生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这种心进一步升华,就是大乘佛法的心髓——菩提心。
谈到珍爱众生,不得不提到杀生。杀生是世间最恶劣的行为,一方面这会欠下可怕的命债,一方面也是没有爱心的表现。在世间,凡是稍微有点素质的人,都不会随便杀生。我看过这样一条新闻:在澳洲举行的一次网球比赛中,一个运动员回球时,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了一只小鸟,小鸟当即坠地。那个运动员立即中断了比赛,跑到小鸟落地处,跪在小鸟的尸体前,在胸前不断地划着十字……
只有懂得了大乘佛法的精髓,才明白珍爱众生之心是何等重要。大乘佛法认为,之所以要珍爱一切众生,是因为一切众生都对自己有过恩德。这个道理并不难懂,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饭、用的资具,哪个是无因无缘而来的?哪个不是蕴含着无数人的汗水?
其实,只需稍加斟酌,我们便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一切痛苦源于珍爱自我,一切快乐源于珍爱众生。因此,如果我们把爱的方向从自身转移到他人,痛苦就会越来越少,幸福也会越来越多。
如果有些人顽固地执著:“凭什么我要爱一切人?他们又不是我的同胞、家人!”这就是智慧不成熟的表现。事实上,暂且不谈佛教的观点,即便站在科学的角度,我们也应该爱一切人。现代科学发现,不论哪个种族的人,99%的DNA结构都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平等爱一切人,不应该和别人产生隔阂,更不应该和别人发生冲突。
(二)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
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愿我交往任何人时,将自己看得比对方低下,诚心诚意尊重对方,将爱心奉献给对方。
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素养。《礼记》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然而,现在许多人非常傲慢,一点都不懂得尊重他人。尤其是某些成功人士,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不管走路还是说话,始终是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还有些“官二代”、“富二代”,自打从娘胎生下来,就在鲜花和掌声中度过,自恃家中有钱有势,对别人总是不屑一顾。这样非常不好,人应该时刻保持谦卑的心态,如果因为在财富、智慧方面有过人之处而傲慢自大,这就是大乘佛法所呵责之处。
听我这样一讲,个别人或许想不通:“我明明是领导,为什么非要在别人面前显得卑下?”其实,所谓的谦虚、卑下,不是要你舍弃领导的身份,而是要求内心保持谦卑。
因为缺少谦卑,内心就有傲慢一大堆,许多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成功。现在有些人学历特别高——硕士、博士、博士后,听起来很不错,可是因为缺乏对别人的尊重心,打起交道来就是另一种感觉了。
所以,在学校里不光要学知识,也要学如何做人。所谓的做人,也不是表面形式。现在有些素质教育只教人怎样微笑、鞠躬、走路,不教如何尊重别人,这不算真正的素质教育。
我始终认为,像尊重他人、自甘卑下这样的善心,在大乘佛法中才有圆满宣说。大乘处处强调善心,在大乘提倡的善心中,最根本的是大悲心、大慈心和菩提心。所谓大悲心,是将一切众生从痛苦中救拔出来的善心。所谓大慈心,是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的善心。所谓菩提心,是在大慈心和大悲心的前提下,希望众生获得佛果的善心。佛教的历史上,无数高僧大德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演绎了大乘行者的光辉形象,由于内心具有圆满的善心,所以在接触众生的过程中,他们随时随地散发出慈悲的光芒。
学习这个颂词后,大家要想到:今后无论面对任何人,自己都不应该傲慢。其实,身为轮回中的凡夫,即便有一些暂时的圆满,也没什么可傲慢的。以有钱来说,这根本不值得傲慢:一方面有钱不等于功德,另一方面钱是无常的,今天你腰缠万贯,也许一夜之间就会沦为穷光蛋。前几天有人在网上爆料,说广州某贪官有22套房产。消息一传开,该官员立即被免职,他的资产也马上被查封。
在我接触的人当中,有些人傲慢心特别重,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其实,这些人应该想想: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或许有那么一天,自己会沦落到极其悲惨的境地,那个时候该如何面对现实呢?
凡夫人往往以这样那样的资本而心生傲慢。龙树菩萨曾说过,有些人以才华而傲慢,有些人以相貌而傲慢,有些人以财富而傲慢,有些人以地位而傲慢。在座各位如果有这些心态,我建议你们多看看历史,看看那些威德超群、洪福齐天的大人物最后是什么结局,这样就能打消内心的傲慢。
在这里,我要顺便提醒某些人:当你兴旺发达的时候,不要过于陶醉,以至于忘了体贴、关爱身边的人。有一个官员对我说:“虽然工作非常忙,但每周日上午我都会陪陪家人。因为我想,如果只顾着工作,一点都不管家人,自己以后肯定会后悔。所以我规定:不管再怎么忙,在一个星期中,必须给家人留半天时间。”我认为这种做法挺好,值得许多人学习。
相比世间层面,佛教对体贴、关爱他人有更高要求。大家要努力实践这种精神,不要认为佛教的要求太高了,自己根本做不到。即使我们做不到100%,做到20%、10%,甚至5%,也是可以的,不能因为做不到最好,就彻底不做了。像米拉日巴、印光大师等大德的境界,我们不要说一辈子,一百辈子也不一定做得到,但只要自己不断努力,也可以逐渐接近他们的境界。
(三)
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愿我恒时观察自心,当烦恼和妄念刚生起时,就认识到这些非理作意会毁坏自他,立即强行断除它们。
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极其炽盛。如《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当生起烦恼时,一个人会丧失惭愧心,甚至会无恶不作。对此,培根在《论贪婪》中说得非常清楚:“贪婪者为了煮熟自己的一颗鸡蛋,不惜烧掉邻居的一座房子。”
看看如今的社会,到处是豆腐渣工程、毒奶粉、地沟油,以至于人们连走路、吃饭、喝水都没有了安全感。造成这种悲剧,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因果,一方面就是因为贪婪等烦恼炽盛。
在烦恼的驱使下,还会爆发个人、家庭、民族乃至国家间的大大小小战争。昨天在上海街头,我看到两个小贩为蝇头小利而打仗,虽然他们打得不厉害,只是用苹果互相砸,但也算一场小战了。
要摧毁烦恼,最好的办法是培养利他心。如果我们经常想着别人的苦乐,经常关心别人,自相续中的烦恼很快会灭尽,当烦恼灭尽后,痛苦也就不复存在了。
(四)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
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当见到恶劣众生因造罪业而遭受剧苦时,愿我犹如遇到宝藏一样,以难得之心珍爱他们。
现在的社会太缺少爱了,人们都不愿意管别人的事。刚才我讲到两个小贩打仗,当时围观的人不少,可是没有一个去劝架。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事,然而从性质上讲,和前一阵子的“小悦悦事件”是一样的。
当发现金矿时,勘探队员会非常高兴。大乘行者的心态则不同,遇到发财的机会时,他们不会欣喜若狂,而看到饥饿者、残疾人、乞丐等可怜众生时,他们会觉得非常难得,会想方设法帮助这些众生。
大乘的爱心是最伟大的爱。世间的爱心是这样的,今天哪里发生灾难了,才想到去奉献爱心,比如汶川大地震期间,许多人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然而灾难一过,就不管他们了。站在大乘的角度,这种偶尔的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随时随地帮助可怜的众生。
在座各位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大乘的善心?”恐怕不一定有。看见可怜众生时,你不但不帮助,也许会想:“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活该受罪……”如果是这种心态,跟大乘的发心就相去甚远了。
当然,要一下子转变串习已久的观念,达到大乘的思想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我希望,今后大家要往这方面努力,要尽量以善心对待一切人和事,不要总是抱着负面心态。如果你经常心怀嗔恨,经常面若冰霜,经常对他人发脾气,不要说来世的果报,即生中也不会收获幸福。
在培养善心时,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去年,我在佛教徒中提倡“日行一善”。大家也不妨试着做一做,每天至少做一件有益于自他的善事:看见腿脚不方便的人,过去搀扶一下;别人骂自己时,尽量忍一忍;对别人产生烦恼时,马上调整自心……长此以往,自己的心一定会逐渐贤善起来。
(五)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
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对于以嫉妒心非理诽谤自己的人,愿我心甘情愿地取受亏损和失败,将利益和胜利奉献给他。
这个偈颂加持非常大。《大圆满前行》中有一则公案:以前,恰卡瓦格西到甲向瓦格西家,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偈颂。他感觉非常稀有,便问:“这是什么法?”甲向瓦格西说:“这是朗日塘巴尊者造的《修心八颂》。”听到此话,恰卡瓦格西迫不及待地想求得此法。不幸的是,当时朗日塘巴尊者已经圆寂了。后来恰卡瓦想尽办法,在夏日瓦格西前求得了《修心八颂》。依此法修持六年后,彻底断除了对自我的爱执。
世间有这样的观念:“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作为世间人,持这些理念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站在大乘的角度,就不能有这种心态了,对于非理损害自己的人,我们更应该以慈悲忍辱心去对待。
大乘佛法处处强调吃亏、忍辱。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乍一听这个偈颂,有些人可能想:“如果干什么都是‘亏损失败自取受’,那还怎么活下去啊?”这种顾虑是多余的。修行是讲次第的,对凡夫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来行持,暂时并不需要所有的事情都吃亏。
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源于对自我的爱执。在佛法中,有各种根除我执的窍诀。比如别人骂你时,你可以观想:这些声音就像空谷回声一样,对自己无利无害,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善于运用这些窍诀,许多烦恼就无从生起了。
其实,这个偈颂不仅是修心的窍诀,也是为人处事的良方。当遇到他人的谩骂或者诽谤时,是针锋相对地回击,还是以这个方法化解?肯定后者的效果更好。
大家可以试想:本来你没有做对不起人家的事,可是人家硬说你做了,是对方说一句自己顶一句,还是自己先忍着,等对方气消了再解释呢?聪明人一想就知道,当然是后一种方法明智。
由此我想到,在大乘佛法中有许多为人处世的秘诀,不过,这些秘诀掌握在少数智者手中,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佛法重在行持,对于“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这样的理念,大家要努力去实践。刚开始做起来,也许感觉有一定困难,但只要长期坚持,逐渐就会得心应手。
除了自己行持,大家还要将这种理念传播给他人。有的老师在做善法时,要求每个学生捐一元钱,这种做法非常好。事情看似不大,却能培养学生的爱心。这种爱心扩展开来,延伸到周围的人,延伸到整个社会,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往昔我曾经利益某人并对其寄以厚望,纵然此人以非理手段陷害自己,愿我也将其视为善知识。
对世间人来说,如果曾经帮助过某人,对方反过来害自己,自己还要把他当作善知识,这根本是做不到的。在座各位学过《东郭先生和狼》,在这种教育的熏染下,大家都觉得坏人必须被干掉。其实,这种理念并不究竟。如果想培养真正的爱心,对于忘恩负义者,我们更应该以善心来对待。
在如今的社会,忘恩负义之辈特别多。有些老板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个人,当这个人有了能力时,不但不回报老板,反而把客户和资源带跑了。以世间眼光看,这种人非常可恨,可是按照大乘佛法的理念,我们不但不应该恨这种人,还要把他们当作善知识。这,就是大乘的崇高境界。
在佛教的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都以实际行动,完美地展现了这种境界。印光大师无论遇到任何逆缘,都以一个“忍”字来应对。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即便遇到再恶劣的众生,也不会怨恨对方。
作为高尚之士,要尽量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淡忘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不过在现实中,许多人恰恰相反:昨天别人帮了你,今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几年前别人说了你一句,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这样非常不好。今后,大家要转变这种习气,心里不要装着太多怨恨,如果怨气太多了,不说其他,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七)
愿我直接或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
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愿我直接或者间接将利益和安乐奉献给一切老母有情,自己默默承受他们的苦难。
此处宣说的,就是世间的换位思维。当然,换位思维范围有限,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换位,而佛法的换位思维范围无限,是将安乐奉献给一切众生,自己承受一切众生的痛苦。
颂词中讲到,直接或者间接利益老母有情。所谓直接利益众生,比如富人拿钱做慈善,医生治疗病人的疾病,老师解除学生的愚痴。所谓间接利益众生,是通过各种方便,让众生逐渐离开痛苦。不管直接还是间接利益众生,我们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
从究竟上讲,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事。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个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汽车抛锚而被困在野外。正当他焦急万分时,有个骑马的男子路过。见到这种情况,男子二话不说,用马将汽车拖到附近的小镇上。事后,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掏出钱,准备酬谢对方。男子拒绝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每次都将这句话转述给被帮助者。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洪水困在一个孤岛上,一个少年冒着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居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说过无数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这个时候,克雷斯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原来,自己串起的这根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人,最后又还给了自己!
关于利他即利自,在大乘佛法中有透彻的宣说。藏传佛教一部叫《入菩萨行论》的论典,其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这个教言讲得非常清楚:利益他人只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自私自利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今天,大家也许是头一回听说大乘的利他理念,感觉可能比较陌生,但只要慢慢观察、慢慢思考,逐渐就会接受,也会知道这种理念的可贵。
(八)
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
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
愿我的一切所行不被世间八法的分别念所染污,了知万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中如梦幻泡影,从而无有任何执著,远离一切束缚,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所谓世间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一般的人都愿意得到利、誉、称、乐,不愿意得到衰、毁、讥、苦。每个人观察一下自己,肯定都对这八种法有强烈的执著,如此就是痛苦的因。如果我们学习了《金刚经》,悟到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能远离世间八法的束缚。
三、结语
在座各位过去对大乘佛法不太了解,通过今天这堂课,一方面是给大家播下善根,一方面是帮助大家打开思路,让你认识到大乘佛法的根本是利他。
利他不仅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理念,也是全人类必不可缺的理念。如今是21世纪,我想,即使到了30世纪,人类照样需要它,这种思想依然不会被淘汰。
在朗日塘巴尊者造的八个偈颂中,从各个侧面圆满地宣说了大乘的利他理念,只要我们按照这些秘诀行持,一定可以有效地提升幸福感。有些人虽然没有学过大乘佛法,可是因为他们实践了这些理念,所以生活中充满了幸福。特蕾莎修女就是如此,她18岁当了修女,之后便开始利益他人,虽然物质生活极其简单,可是她的生命中没有任何痛苦,唯有喜乐。像特蕾莎修女一样,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爱心人士,他们将生命完全投入于利他,结果无一例外,得到的都是痛苦的减少和幸福的增加。
有些人没发现这个要点,总是抱怨:“为什么我这么不幸?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上级对我不公平?为什么下级对我不恭敬?……”这样的抱怨非常不明智。对这种人,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想快乐就另当别论,想快乐,就停止怨天尤人,从现在开始培养利他心吧!
虽然我修行很差,不过,通过翻阅大乘经论,自己深深感到: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谁有了这种理念,谁就会过得充实快乐。我认识一些善心人士,因为始终想着帮助众生,所以他们的生活中几乎没有痛苦,晚上睡觉也特别香。试想,如果他们一直想着自己,可能就没那么快乐了,也许梦中还忙着跟别人争斗、拼杀……
学习自他快乐的八个秘诀后,如果大家经常思维这些道理,慢慢就会感悟到其中的奥妙,这种感悟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今天,我们给每个人都发了《修心八颂》,希望大家像对待如意宝一样珍视这些秘诀,不要觉得:“这张纸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张佛教的宣传品而已,这样的宣传品到处都有,甚至乘车、行路时,也经常有人派发这种宣传品。”如果这样想,那就太可惜了。
总之,希望大家生起利他心,有了这种善心,什么事情都好办。当然,凡夫的利他心跟菩萨的利他心有一定距离,我对各位要求不高,暂时达不到菩萨的境界没关系,只要能在减少自私自利、增上利他心方面有所进步,哪怕前进一步,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下一篇:达真堪布:修行人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