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十三代祖师

2019-11-11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宋代的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记》中,除专叙天台宗以外,兼及禅宗、华严、法相、密宗、律宗五宗。净土不立宗而以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承远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延寿大师省常大师为莲社七祖。宗晓法师、志磐(pán)法师同是天台宗的学者,宗晓法师立莲社六祖,志磐法师立七祖(志磐在宗晓的排名基础上,略有删增,删除宗赜,增加承远大师与永明延寿大师,后人排列大致依志磐法师所述),这种排名只是为净土教提供师法楷模而已。当时还没有净土宗的称谓。

元朝东林寺普度法师,因为当时白莲教假借佛教别有作用,于是撰(zhuàn)《莲宗宝鉴》十卷,又著《庐山复教集》一卷,而自称白莲宗,但是却无定祖之说,仅在他的奏文上叙及宋高宗时子元禅师提倡念佛,撰有白莲忏法,并入内庭讲念佛大旨。自此以后,净土宗这个名称才得以通行,而定祖之说尚未确定。

到了清朝中叶,才将宗晓法师、志磐法师的莲社七祖和净土宗的名称相提并论,增加了明代的莲池大师为八祖。清道光间,悟开法师增推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又改推截流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师往生后,四众弟子加推其为十三祖。这样,净宗十三祖的谱系方告圆成。

1、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

远公大师(公元334~416年),东晋时代人,庐山白莲社创始者。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听后,远公悟彻真谛,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

远公二十四岁时,便开始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远公便援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方法,令听众清楚地领悟。远公著述宏富,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远公所著《法性论》,大加赞叹云:“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

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皈投到远公座下。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远公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

刺史桓伊发心建造东林寺,远公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晚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远公的德望,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中外僧俗,望风遥仰。“东向稽首,献心庐岳。”遥与北方长安消遥园,平分天下。

远公容貌威严,令人一见顿生敬畏之心。据传记载:时有慧义法师,以强正自命,不肯服人,对远公弟子慧宝说:“你们都是一班庸才,所以对于慧远推服得不得了。你们看我和他辩论。”及到听远公讲《法华经》时,屡次欲提出问题来问难,终因心情战栗,汗流浃背,一句也不敢问。另有谢灵运恃才傲物,一见远公,肃然心服。足见远公感格人心之威德。

东晋时代,佛法虽已不断地传入,然尚不完备。所以梵僧来华弘化者,仍然络绎不绝。远公感于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取经,得到诸多梵本佛经,遂于庐山置般若台译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

远公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共期西方。率众精进念佛,凿池种莲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莲花,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正确,莲社123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甚至有的还在现身中见佛,如刘遗民等。

据《远公别传》记载:远公在庐山的净修,非常精勤勇猛,曾于念佛三昧中,三次见到佛菩萨的胜相,然而远公从未向他人宣示,其后在般若台的东龛,刚刚从定起来,又见到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而于圆光之中,有无数化佛及观音势至等,同时还有慧持、昙顺、刘遗民等。于时阿弥陀佛对他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刘遗民等也曾趋前对远公禀言:“法师之志在吾之先,何来之迟也?”远公确知往生日期后,才将见到胜相的事实告知法净、慧宝等弟子。制订遗戒,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

远公大师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所宗,亦受国外僧众所钦敬。庐山之东林寺为当时南地佛教中心,与罗什大师所居止之长安中分天下。师于义熙十二年示寂,世寿八十三。后由唐、宋诸帝赐赠谥号“辨觉大师”“正觉大师”“圆悟大师”“等遍正觉圆悟大师”。为别于隋代净影寺之慧远,后世多称为“庐山慧远”。

2、净宗二祖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公元613~681年),唐代僧,号终南大师,为净土宗昙鸾、道绰派之集大成者。年少出家,早年修习《法华经》《维摩诘经》,后见西方变相与《观无量寿佛经》,心生欢喜,欣慕西方极乐世界,每常诵习十六观行冥心思惟,如法作观,未经数年,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举身投地。

贞观十五年,大师二十九岁,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见道绰禅师,蒙授《无量寿经》。见净土九品道场,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如救头燃。每入室长跪唱佛,不到力尽,终不休歇。寒冰天气念佛,亦要念到汗湿衣襟才止息。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

持戒品,纤毫不犯。心绝念于名闻利禄,从不举目而见女人。律己峻严,待人慈爱宽恕。凡美味佳肴都供养大众,粗粝饭食则留给自己。佛前灯常年不熄,三衣瓶钵,躬自持洗。从不与人聚谈世俗之事,恐怕耽误净业。大师念佛功深,成就殊胜。念一声佛,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百千声,便有十百千道光明从其口出,自证境界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对净业修持,特重专精,认为能否做到专精,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他说:“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诸见烦恼未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善导大师的著作中,对时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劝示。《观经四帖疏》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城。”

由于大师净土信念诚挚,德业隆盛,故四众弟子受其感化,而归心净土者不胜计数,其中也有难抑厌欣之情,以致舍身往生者。据传载,大师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大师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否?”大师答曰:“定生!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

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舍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逝。大师的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纪述。

大师自利成就,悲心不舍众生,几十年来,孜孜弘扬净土法门,所有的供奉都用来写《阿弥陀经》,达十万余卷,画西方净土变相三百余处。大师少时,偶见西方净土变相而引起愿生之心,推己及人,了知艺术的感染力与渗透力甚大,故致力于净宗艺术性的弘扬。

敦煌千佛洞中《观无量寿佛经》曼荼罗的成立,即是大师亲自作画,流传于世。举世共仰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据考即为大师之所监造。

大师于唐高宗永隆三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享寿六十九岁。大师遗着存世者共五部九卷,计为《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甚受净土宗重视,故经其阐扬而确立之净土宗,特称善导流,为唐代佛教特色之一,对净土宗影响至巨。

大师圣德高风,本迹不可测度。据《天竺往生略传》云,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我国莲池大师曰:“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

公元一九九年,日本学者橘瑞超等,于东土耳其斯坦吐峪沟(Toyuk,为高昌故址)附近,发现《往生礼赞偈》及《阿弥陀经》之断片,后者且附有师之发愿文,或即师所书写之阿弥陀经十万卷之一。

又《观无量寿佛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于八世纪时传入日本,流传甚广,日僧法然(源空)法师即依该书创立日本净土宗,并尊师为高祖。

3、净宗三祖承远大师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唐代僧。学道于成都唐公,二十四岁时,出蜀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法师剃度学道。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法师受具足戒,更于其座下学经律。闻慧日法师离京至广州,大师来谒,恭敬求法。慧日法师教示不可独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生。从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归衡山,于山之西南,建立精舍,号弥陀台,仅安置经像,精苦修道。有人供养食物则吃,无人供养则食野果花草,敝衣唯求御寒蔽体而已。慕名来求道的人,常见一人身形羸弱,尘垢满面,负薪担水,都以为是大师的侍者而轻慢之,及打听,方知那正是大师。大师万缘放下,精进念佛,得念佛三昧,常感圣境现前。

当时,法照大师在庐山修禅定。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一褴褛僧人侍立在佛侧,询知是南岳的承远大师。出定后,法照大师即往衡山面谒承远大师,悲喜流涕而受其教,转修净土。远近道俗亦闻其德业,前来亲近乞教。负布帛,斩木垒石,搭棚居住,并发心施金,营造殿宇。大师既不拒绝,也不营求,殿寺盖成,题名弥陀寺。营造殿宇的结余,都布施给饥饿病苦者。

大师教化众生,善立中道,随机设教。为了使众生早证道果,大师殷殷开示念佛法门,并将经教法语,弥陀名号,书写在大街小巷,镌刻在山岩溪谷,苦口婆心地劝勉众生念佛求生净土。从化者甚众,前后受法弟子千有余人。就中以比丘惠诠、智明、道侦、超然、法照大师等,皆入室之秀。后来,代宗皇帝奉法照大师为国师,便也推尊承远大师,顶礼有加,赐大师所住持的寺庙为般舟道场。

承远大师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十九日告别诸弟子,安祥示寂于弥陀寺,享年九十一岁。

4、净宗四祖法照大师

法照大师(公元747~821年),唐代僧,又称五会法师。身世事迹多不详。一说大师是南梁人,初由东吴来庐山,慕远公之芳踪,结西方道场,专修禅观。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大师侍于佛侧而大惊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岳衡山,师从承远大师受净土法,后始修念佛法门。

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南岳云峰,偶于钵中感见祥云高山与寺院,涧溪北面有一石门,内中有一寺庙,题有“大圣竹林寺”金字。大师见此景相虽然清晰,然内心尚疑是自己的幻觉。过了一段时间,于用斋时,又在钵中睹见五色祥云,楼阁台榭,还见文殊菩萨与诸圣众讲经说法。斋食用毕,景相方消失。大师咨询他僧,知是五台山的景象,遂萌朝拜五台的念头,然障缘甚多,未能成行。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夏天,大师于衡州湖东寺,启五会念佛道场。感五色彩云弥覆其寺,祥云中现出许多楼阁寺宇,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其身高大,满虚空中。参与法会的人都清楚地见到,个个欢喜踊跃顶礼。上述景象持续了四小时才消失。

大师于当晚,在念佛道场遇到一老人,老人对大师说:“法师曾发愿朝拜五台,为何迟迟不行呢?”大师回答:“障难甚多,路途遥远,怎么去得了呢?”老人说:“只要肯下决心,道路遥远崎岖又怎能挡得住呢?”说完,倏尔不见。大师又惊又喜,在佛像前重新发誓,待念佛法会期满,即当起程,纵然火聚冰河,终不退志。于是,偕同志数人慨然上路,旅途果然顺利。

大历五年四月五日,大师等数人到了五台山,蒙佛光照引,寻至大圣竹林寺,看见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端坐在讲堂狮子宝座上,为众说法,历历可闻。大师向二大菩萨恭敬顶礼后禀问:“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菩萨回答:“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大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菩萨开示:“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后,菩萨为大师摩顶,并为他授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

语讫,二位大圣互说偈颂。大师恭敬聆听,法喜充满,作礼而退。顷时,刚才的景物倏然隐去,大师心中倍增悲感,便在原地立石作记,用资纪念。后蒙一老梵僧的劝告,将所见所闻宣示诸道友,并在原地仿建一庄严的寺庙,名为竹林寺。

由是,大师精修净宗,用功尤勤,于并州行五会念佛法,教化信众念佛。五会念佛系依《无量寿经》卷上“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之文而创。唐代宗于长安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之声,遣使寻觅,至于太康,果见大师劝化之盛,遂敕迎入宫内,教宫人念佛。亦以五会音声曲调传之,敕号为国师。

按大师自述,此五会念佛实系阿弥陀佛亲授。大师传示的五会念佛法是:

第一会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会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会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会四字转急念:阿弥陀佛

大师赞言:修此法者,即于此生能离五浊烦恼,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能速成就五分法身。惜此五会念佛在末法只传五百年,现已绝响。

大历十二年,大师率弟子八人,在五台山修念佛,在东台睹见奇彩云光,文殊菩萨乘青毛狮子,当时天飘雪花,文殊菩萨的五色圆光,遍及山谷。大师一生修持念佛法门,精进勤苦,有诸多殊胜之感应,不胜备述。示寂后敕谥“大悟和尚”。或谓师为善导之后身,而尊之为莲宗第四祖。

大师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等问世流通。

5、净宗五祖少康大师

少康大师(?~805年),唐代僧。大师长到七岁还不曾讲话,一日,母亲带他到灵山寺拜佛,问他:“认识佛像不?”大师忽出言回答:“这是释迦牟尼佛。”母亲听了甚感惊诧,知道儿子宿具善根,便令儿子出家修道。十五岁受戒于越州嘉祥寺,广诵经论。后于洛阳白马寺读善导大师西方化导文,遂决心专修念佛。

大师南下到江陵,路遇一僧对他说:“你欲教化众生,应当去新定。”说完,倏尔而隐,闻见香光往西而去。大师到新定,人未从化。大师乞食得钱后,诱奖儿童说:“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给你一钱。”众儿童为钱故,争相而念。几个月后,念佛儿童剧增,大师又善巧引导,念十句给一钱。如是经过一年的劝化,新定地区大小贵贱念佛者,盈满道路。

大师见机缘成熟,便于乌龙山启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集大众午夜行道唱赞。每逢斋日,有三千余人云集。大师登高座,令四众弟子望其面门,即高声唱阿弥陀佛。每念一声,口中即出一佛,连诵十声,则出十佛,若连珠状。大师对大众说:“汝见佛者,决定往生。”众弟子听到这个授记,欣喜异常,念佛更勤。亦有少数未见者,悲感自责,因而加倍精进念佛。

唐贞元二十一年十月,少康大师预知时至,召集弟子作最后的嘱示:“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语讫,放光数道,奄然而化,后人称为后善导。

6、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僧,为净土宗六祖,亦为法眼宗三祖。自幼信佛,戒杀放生。钱文穆王时,大师作税务官,见鱼虾飞禽等,辄买放生。自己俸薪用完,即用官钱买之放生。后被告发,当坐死罪,押赴市曹处斩。文穆王派人视之,指令监刑人,若见犯人惧怕,即杀之,否则释放之。大师临刑镇静自若,面色不改。文穆王钦佩其胆识,便将大师免刑释放。

被释放后,大师投明州翠岩禅师出家,次参天台德韶国师,发明心要。受法嗣,为法眼宗嫡孙。

大师发愿求生西方,日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日暮时往别峰行道念佛,随从常数百人。清宵月明之夜,时闻螺贝天乐的音声。忠懿王敬重其德,闻此大为感动,叹言:“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遂为大师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赐号智觉禅师。

大师住永明十五年,弟子数千人。常为众人授菩萨戒,施食放生,泛爱慈柔。一切功德悉皆回向众生,以作往生净土之资粮。劝勉大众老实念佛,以身作则,坐断一切狂慧口舌,解散一切义学藩篱,精修万行,庄严净土。

永明大师亦为禅门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曾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著书,广搜博览,互相质疑,而成《宗镜录》一百卷。对当时各宗派间之宗旨分歧,持调和之态度。高丽王见此书,乃遣使叙弟子之礼,并派国僧三十六人前来学法,法眼之禅风遂盛行于海东。大师集大乘佛法为一身,融通各宗、会归净土,持律精严,欣求往生。其以华严一乘为究竟圆妙,以吾人灵明妙心为万法之本源,以西方净土为最终归宿,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宋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大师晨起,焚香辞告众人,趺坐而化,时年七十二岁。据云:永明大师乃阿弥陀佛示现。现今阿弥陀佛圣诞日乃以永明大师的出生日为准。

7、净宗七祖省常大师

省常大师(公元959~1020年),宋代僧。七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戒行谨严。大师的德业主要体现在自利成就与启建结社念佛。

大师钦慕庐山白莲社之遗风,于西湖边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后易名为净行社,盖取华严经净行品之意。有一百二十位公卿显贵参加,皆称净行社弟子。净行社还有八十比丘,一千大众,念佛精进不懈,往昔庐山白莲社之盛况于是再现。

大师严持戒律,才辩胜人,刺血书写《华严净行品》。每书一字,三拜三围绕,三称佛名,刊行千卷,分施千人。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数十年如一日。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于寺中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佛来了!”随之而化。当时在场的信众见到地面呈金色,良久方退,享年六十二岁。弟子奉全身建塔于鸟窠禅师之侧,世称钱塘白莲社主,又号昭庆圆净法师。

8、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公元1523~1615年),明代僧,讳宏,字佛慧,号莲池。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大师闻语感动,遂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于案头以自警策。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师决志出家修行,与妻子汤氏决别:“恩爱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重。”汤氏洒泪说:“君先走一步,我自会打算。”大师作一笔勾词弃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发。其妻随后也削发为尼。

大师受具足戒后,策仗游方,遍参知识。参学遍融禅师,老禅师教喻:“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大师拳拳服膺。后参笑岩宝祖,辞别向东昌的归途上,闻樵楼之鼓声忽然大悟。乃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幽绝,遂结茅卜居修念佛三昧。山中老虎时常伤害村民,大师慈悲为放瑜伽焰口,老虎不再患害百姓。亢旱年,村民恳请大师祈雨,大师手击木鱼,循田埂念佛,一时,雨下如注。村民及信众们自发地为大师建造禅堂寺院。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一大丛林。

大师是从永明延寿大师以来,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主唱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痛念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教下讲师,依文解义,说食不饱。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弥陀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大师以华严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诠释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义。由是,大师不主张阅藏,应一心念佛。

大师明因慎果,深悲末法众生,业深垢重,教纲衰灭,戒律松弛,此时修行,应以戒律为根本,以净业为指归。因而,大师整饬清规,在南北戒坛久禁不行的情况下,大师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大师为证明。已受戒者,半月诵《梵网经戒》及《比丘诸戒品》。其住持的道场,规条甚严,出《僧约十条》《修身十事》等示众。各堂执事职责详明,夜必巡警,击板唱佛名,声传山谷。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丝毫无错。大师策厉清规,严明梵行,并亲自著述,阐发戒律精义,以救末世疲弊之习。大师极力戒杀生、崇放生。寺前建有放生池,山中设有放生所,救赎潜游飞诸生物。大师《戒杀放生文》盛传于世。

大师朴实简淡,虚怀应物,貌相温和,声若洪钟,胸无崖岸。自奉俭朴,自有道场以来,未曾妄用一钱,凡有香俸盈余,便施散给其它寺庙的僧人。施衣药,救贫病,常行不倦。大师生平惜福,年老还是自己洗衣,净溺器,不劳烦侍者。终身一袭布衣,一顶麻布蚊帐用了几十年。

大师道隆德盛,感动当时。李太后遣内侍继紫袈裟白金问法要,大师书偈答曰:

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

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

喻如锦上花,重重美无尽。

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

修福不修慧,终非解脱因,

福慧二俱修,世出世第一。

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

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

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

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

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

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大师深感净宗念佛法门乃至简至易,普摄诸根,仰赖佛力,圆证菩提的无上大法,故殷殷普劝念佛往生净土。其言曰:“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

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

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

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

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

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大师一生精修,广弘净土,临终前半月预知往生的时间。到城中告别诸弟子及故旧朋友,只说:“吾将他往。”回寺用茶汤供养众僧,告诉大家明日将行。七月朔晚,大师示微疾,瞑目无语。城中诸弟子赶到,哀请留嘱,大师睁眼开示:“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说完,向西称佛名而逝。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世称云栖和尚、莲池大师;与紫柏尊者、憨山大师、益大师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大师著述甚丰,主要有《阿弥陀经疏钞》《云栖法汇》《竹窗随笔》《往生集》《净土疑释》等流行于世。

9、净宗九祖益大师

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明代僧,名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大师七岁即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誓灭佛老二教。开荤酒,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阅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幡然认识到以前的错谬,将所著的《辟佛论》付之一炬。

二十岁,批注《论语》,注至“天下归仁”文句时,不能下笔,废寝忘餐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其年冬,父亲亡故,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每日持诵佛名,尽焚文稿二千余篇。

二十三岁时,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觉”,心生疑团:为何有这样的大觉,竟如此推崇空界?闷绝无措,自感昏沉散乱颇重,功夫不能相续,遂于佛像前发四十八愿,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二十四岁时,梦中礼拜憨山大师,恳请上乘佛法。时憨山大师在曹溪,不能往从,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出家,命名智旭。

二十五岁时,入径山坐禅参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极处,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而了知这个身体,从无始劫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坚固妄想所现的影子,那那,念念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生的。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脚注。越一年,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

二十八岁时,母亲病笃,四肱不救,痛切肺肝,丧葬尽礼,誓住深山,掩关修道。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西方净土。尔后,多次结坛闭关念佛或持往生咒,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师身体力行,广学专弘,扭转当时轻视净土之势,莲风一时大振。

大师因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故其一生对地藏经法极为推重,后一度于九华山专修,礼地藏菩萨塔,铸地藏菩萨像,结百日坛,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五百万遍。

大师三十三岁那年冬季,温陵徐雨海居士向大师说及妙典《占察善恶业报经》。大师立刻派人专程前往云栖请得经本,一展读之,悲欣交集,特撰《读持回向偈》以记之。从此尤属意于《占察经》与占察忏法,且云:“此经诚末世救病神丹,不可不急流通。”

三十五岁时,大师自念再三翻读律藏,深知时弊多端,不忍随俗淆讹,共蚀如来正法。故依占察木轮相法及忏悔清净法,作八阄,并燃香十炷,一夏持咒加被。至自恣日,更燃顶香六炷,撰《自恣日拈阄文》,遂拈得菩萨沙弥阄。便于此年七月十五日正式退为菩萨沙弥,遂发心礼占察忏法,是年冬作《占察行法》一卷。

四十六岁时,大师因屡经精勤行忏,不得清净轮相,烦恼习气现起更觉异常,故发决定心,尽舍菩萨沙弥所有净戒,退作但三归依人。又发勇猛决定心,誓闭死关,定复清净轮相。自退作但三归依人以来,大师勤礼千佛、万佛及占察行法,终于在第二年(四十七岁)元旦获清净轮相,得比丘戒。

大师目睹当时律学多伪,禅徒空腹高心,不重视戒律,遂以弘律自任。撰述《毗尼集要》《梵网合注》。大师律解虽精,而自谓“烦恼习强,躬行多玷,故誓不为和尚”。“三业未净,谬有知律之名,名过于实”,引为“生平之耻”。

大师五十岁时,一日对成时师说:“吾昔年念念思复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西方耳。”成时师大骇,谓何不力复佛世芳规耶?久之,始知师在家发大菩提愿以为之本,出家一意宗乘,径山大悟后,彻见近世禅者之病,在绝无正知见,非在多知见。在不尊重波罗提木叉,非在着戒相也。故抹倒禅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兴。后决不可得,遂一意西驰。冀乘本愿轮,仗诸佛力,再来与拔。至于随时著述,竭力讲演,皆聊与有缘下圆顿种,非法界众生一时成佛,直下相应,太平无事之初志矣。

大师三十七岁时夏初讲演《占察经》,即有作疏之愿,奈病冗交沓,弗克如愿。五十二岁时,结夏北天目,究心毗尼,念末世欲得净戒,舍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途。六月,述《占察善恶业报经疏》。

大师《刻占察行法助缘疏》力赞此经云:“此《占察善恶业报经》,诚末世多障者之第一津梁也。坚净信菩萨殷勤劝请,释迦牟尼佛珍重付嘱。三根普利,四悉咸周,无障不除,无疑不破。三种轮相全依理以成事,故可即事达理。二种观道全即事而入理,未尝执理废事。又复详陈忏法,即取相即无生,初无歧指。开示称名,观法身观己身,顿同一致。乃至善安慰说,种种巧便不违实理。此二卷经,已收括一代时教之大纲,提挈性、相、禅宗之要领,曲尽佛祖为人之婆心矣。”

晚年《自像赞》云:“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由他讥,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悬知莲萼已标名,请君同上慈悲舴。”

五十七岁时,大师示疾,遗命身体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跏趺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师示寂后,弟子成时私谥“始日大师”之号。世称灵峰益大师,后人奉为净土宗第九祖。

圆寂三年后,门人如法荼毗。启龛,见大师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俱不坏。门徒不忍遵从遗命,便奉灵骨,建塔于灵峰。

大师其学兼通博涉,其行之苦急严峻,诚为末法时代第一大善知识。他注重行解相资,一生精进修行之余,前后阅律三遍,大乘经两遍,小乘经及大小论、两土撰述各一遍。著述宏富,凡四十余种。净宗著述主要有《弥陀要解》《灵峰宗论》以及大师亲选的《净土十要》等,都是净宗修学的经典之作。其《弥陀要解》尤独步千古,深契佛心。并撰《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用作后世众生涉猎佛典之指南。其律学著述有《毗尼事义集要》和《梵网合注》等。

10、净宗十祖截流大师

截流大师(公元1628~1682年),清代僧,字截流,讳行策。父名全昌,乃宜兴老儒,与憨山大师为友。憨山大师示寂后三年,一天晚上,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卧室,随后,大师出世,由此全昌为儿子取名为梦憨。

大师长大成人时,父母相继逝世,遂萌发修道的志向。二十三岁那年,投武林理安寺箬庵问公出家。出家后,精进修持,肋不至席地修了五年,契悟法源。

问公圆寂后,大师住报恩寺,遇同参道友息庵瑛师,劝大师修净土法门。又遇钱塘樵石法师,引导大师修习天台教观。大师与樵石法师同入净室,修法华三昧,宿慧顿然通达,穷彻佛教的精髓。

康熙三年,大师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康熙九年,大师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信从者日众。又尝起精进念佛七,有的念佛期长达三年。大师作《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甚为详明。不拣道俗,饶益众生,成就净业。大师于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九日示寂,时年五十五岁。

大师洞悉净业行人虽终日念佛,往生成就者鲜少的原因,对症投药,婆心切切。往生未保皆因爱桩未拔,情缆犹牢。唯贪爱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情爱一分疏淡,则净业一分成熟,于生死岸头庶得解脱。故敬劝净业行人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鸠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务。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诳语矣。

大师作《劝发真信》文云:净业行人须具真实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

11、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省庵大师(公元1686~1734年),清代僧,讳实贤,字思齐,号省庵。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大师自小就不吃荤腥,少年时便有出尘的志向。父亲早亡,母亲张氏知儿子宿具善根,便命其出家修道。七岁时,大师礼清凉庵僧容选为师。大师聪慧俊彦,经典过目不忘。十五岁剃度受戒,兼通世典,吟诗书法俱精,然并未顷刻忘怀生死大事。

有一天,大师到普仁寺,见一僧人仆地而死,大师瞿然悟世无常,修持益加精进,严持戒律,不离衣钵,日止一食,肋不贴席,终生不懈。后云游参学,庚寅年(公元1710年)二十四岁时依渠成法师与绍昙法师听教,昼夜研穷方等经典。越三年,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无不通贯。绍昙法师传大师灵峰四世天台正宗。

甲午年(公元1714年)二十八岁,叩灵鹫和尚于崇福,参“念佛是谁”话头,功夫绵密,凡历四月,恍然契悟,说:“我梦醒矣!”自那以后,应机无碍,才辩纵横。灵鹫和尚欲付以衣拂,大师不受,辞去。

后于真寂寺闭关,日阅三藏梵,夜夕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三年期满,寺众恭请大师讲《法华经》,大师升座开演,辞义犹如河悬泉涌,沛然莫御。自此,化缘日盛。

己亥春(公元1719年),诣四明阿育王山瞻礼舍利,先后五次燃指香供佛。每年佛涅盘日,讲演《遗教经》与《佛说阿弥陀经》,开示是心是佛的奥旨。三根普摄,法化洋溢。江浙一带的四众弟子,倾心归仰,历有十年。法筵之盛况,胜过诸方。

大师洞悉末法众生,根机钝劣,略有二类:一愚二狂。愚者茫然无解,固不待论;狂者妄意高远,轻视念佛法门,不肯自修。不知末法之世靠自力出离生死,罕闻有人。他痛斥狂禅,指归净土。对于一些发愿来生生到中国,童真出家修道广度众生的行人,大师斥之为愚执。阐明求生西方,总摄一切菩提誓愿,应专精念佛,先求自度,然后圆成菩提大愿

大师于末法世,建精进幢,以身作则,广行道化。谨遵莲池大师持戒念佛之遗风,一生以“行在梵网,志在西方”自励。净业堂规约,每日课堂,十时念佛,九时作观,一时礼拜,且规定黑、白半月诵菩萨戒本。

大师受请住持诸寺院,每进院规模范一新,清规肃穆,日讲《法华经》《首楞严经》诸部,执经请益者云集。后退隐杭城仙林寺,不出户庭,力修净业。继而受众弟子请,住持凤山梵天讲寺,于是屏绝诸缘,纯提净土,结长期念佛会,严立规约,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咸称是永明大师再来。先后住持古禅院十余载,得度弟子甚众。

至癸丑(公元1733年)佛成道日,大师对弟子说:“我于明年四月十四日长往矣。”自此,掩关寸香斋,规定昼夜持念十万声佛号。次年甲寅(公元1744年)四月二日出关,十二日,告知大众说:“吾十日前见西方三圣降临虚空,今再见矣,吾其生净土乎。”随即交待寺院事务,遍辞城中诸护法居士。侍者请大师书偈,大师书云:

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

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书讫,说:“我十四日定往生矣,你们准备为我集众念佛。”十三日,断饮食,敛目危坐,五更时沐浴更衣,面西趺坐。至巳时,远近道俗弟子集聚,涕泪膜拜说:“愿师住世度人。”大师复启目说:“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言讫,合掌称佛名而寂。一会儿,鼻筋下垂,面容颜色明润,到封龛时,容色不变。世寿四十九。

大师撰有《净土诗》《西方发愿文注》《劝发菩提心文》《续往生传》等流布于世。

12、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清代僧。讳际醒,一字讷堂,又号梦东。大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深感幻躯无常,发出世志。病患痊愈后,到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和尚剃发。第二年,受具足戒。

后参学诸方,听隆一法师讲《圆觉经》,晨夕研究诘问,精寻奥义,圆觉全经的大旨,了然于胸。又依慧岸法师听讲法相宗,深得妙要。后于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首楞严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圆解顿开,对于性相二宗,以及三观十乘的奥旨,了无滞碍。

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寺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嗣法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后来,接续广通寺,率众参禅,警策勉励后学,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声名播扬四方,宗风大振。

彻悟大师早年参禅得悟,因多诸病缘,思忖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悉归心净土,我何人斯,敢不皈命。又忆永明延寿大师乃禅门宗匠,每天持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况今末法,尤应修净业求生净土。由此便一意归心西方净土,专修专弘净宗。于是辍止参禅,专一念佛,将前十余年修禅语录积稿,付之一炬,弟子从灰烬中拨出若干则才得以流通。大师以后弘法,开示净土宗旨及启信发愿立行。

大师德业所感,参禅人亦多皆念佛。大师对禅净二宗明晓精奥,开导说法,辩才无碍。律己甚严,每日限定一尺香的时间会客,过时惟是礼佛念佛而已。大师与大众一道精进修持,莲风大扇,远近仰化,道俗归心。当时佛门中,彻悟大师为第一人。

大师教眼圆明,将“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楷定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并以此进一步演绎为净宗修持八大要领,认为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大师这段开示,理事圆融,既外慕诸圣,又内重己灵,自力、佛力、自性功德力,三力和合并运,成就殊胜净业。

师一生以求生净土为职事,一天持念十万声佛号,不欣世语。且以开悟禅师之资格,诠释禅净之本质内涵,比较二者的下手难易与功德大小,以此建立对净宗念佛法门的坚固信心。大师还将真信列为十种,认为修净业者,能具如是十种信心,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操左券: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

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何。

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坠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是有。

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嘉庆五年,大师退居红螺山资福寺,打算于兹终老。四众弟子依恋追随者甚众,大师为法为人,始终没有厌倦之心,于是便收留大众,与大众同甘同苦,担柴运水,泥壁补屋,遂成一念佛道场。

大师居红螺山十年,至嘉庆十五年二月,到万寿寺扫粹祖塔,辞别山外诸护法云:“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三月回到红螺山,命弟子预办荼毗事。交接住持位,告诫众人:“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圆寂前半月,大师觉身有微疾,即命大众助称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方而来。大师告众人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弟子恳劝大师住世,大师回答:“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

十二月十六日,大师指令设涅盘斋。十七日申刻,大师告众人说:“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大众称念佛号更厉更响。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大师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年,法腊四十有三。有《梦东禅师遗集》流通于世。

13、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公元1861~1941年),当代净土宗高僧。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幼随兄读儒书,颇以传承儒家圣学自任,应和韩欧辟佛之议。后来,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即投终南山南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

印祖出生六个月有眼疾,几近失明,后来虽痊愈,而目力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出家后,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帮着晾晒经书,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是即生了生脱死的要道。

印祖于受戒时,因善于书法,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眼睛发红如血灌。由此目病,乃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力书,仍然勉强支持。后眼疾竟得全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

印祖修净土,韬光敛迹,久而弥笃。二十六岁时,到红螺山资福寺净土道场,入堂念佛。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妙契佛心,净业大进。三十三岁时,应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请,护藏经南下,住法雨寺藏经楼闲寮,近二十载,励志精修,深入经藏。间或受寺众坚请,乃为讲净土经典,讲毕,旋即闭关。斋房书「念佛待死」以自勉,学行倍进。印祖出家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长期昼夜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亦早证念佛三昧。

晚年,大弘法化之余,于苏州报国寺方便闭关。1937年,于苏州灵岩山闭死关念佛,关中答一日本人的“近来动静”问题时,答云:“自到灵岩,任何名胜,均不往游,以志期往生,不以名胜介意故。”足证印祖一生行化,以身弘法,道盛德隆,感人至深。

1911年,大师五十二岁,高鹤年居士将大师文稿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人虽不知为谁,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徐蔚如、周孟由诸居士见之,叹誉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于是,一再搜集印祖文稿,刊为《印光法师文钞》,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及佛学界内部广为印制流通,印祖德名由此而腾誉海内外。

《文钞》实为印祖弘法之缘起。由读《文钞》而倾慕大师道德,竭望列于门墙的善男信女,日益增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来雁往而乞赐法名,二十余年,皈依印祖座下者,不计其数。即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士女,不胜枚举。

我国近代以来,欧风东渐,礼教陵夷,社会人士莫不以身心活泼为现代意识,遂致身口意三业,放荡恣肆,漫无忌惮。故印祖针砭时弊,力倡竭诚尽敬,惭愧自牧,以培净业行人之福基。生逢干戈不息、战祸连绵之际,而水旱天灾亦交迫迭至。

印祖悲心凄恻,广倡因果报应之说,以为因果者,圣人匡治天下、诸佛救度众生之大权。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

印祖生前流通《安士全书》《了凡四训》数百万册,足见其力倡因果之悲心。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上承古佛祖师之血脉,下契近代众生之根机,言言归宗,字字见谛。印祖剀切指陈: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出离生死的唯一要道。其与吴璧华书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从佛法与众生根机的对应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抉择。

印祖除了以文字般若与讲经说法的形式弘扬净宗外,还建立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亲自立定规约章程,为末法丛林之表范。印祖还创办弘化社,广印经书流通,二十余年,所印各种佛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广被中外。

印祖一生克苦俭仆,注重惜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非却而不受,即转送他人。如果是普通物品,便令交库房,与大家共享,决不自用。洒扫洗涤,事事躬自操作。受请外出讲开示,虽为备轿,亦不肯坐,以为折福故。

印祖自奉节俭,待人却甚为慈厚。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敬,悉皆代人广种福田,用于流通经籍,救济饥贫。凡闻何方被灾告急,必尽力提倡捐助,悲愍苦难众生,无以复加。

1930年冬,印祖略示微疾,促令办理妙真法师升座仪式,预知时至,多诸迹证。初三日晚,对大众开示:“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初四日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印祖坐床边呼水洗手毕,起立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走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即坐椅上,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

三时许,妙真和尚至。印祖吩咐:“你要维持道场,你要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自后即不复语,只唇动念佛而已,延至五时,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印祖一生潜修实证,淡泊平常,以文字因缘作人天眼目,利益叵测,人称大势至菩萨再来。其著作有《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丙子息灾法会法语等流通于世。

下一篇:仁清法师:大家应该相互勉励,树立起正知见来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