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19
智觉(永明延寿大师)说,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都是毗卢遮那一佛示现的。认为毗卢遮那佛的内心,证了自受用,由五智成就。自己在中央法界是清净智,其他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那妙观察智,流出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那么一佛就是双现二土啊。所以清凉大师说,就是本师啊。
但是诸佛的说法,有多种不同,如今是依正都说,详细的如这部《阿弥陀经》,以及大本《无量寿经》《观经》中说的。
所谓多种,比如言说瞻仰,甚至香饭等都在说法。所以极乐世界,不但佛的金口说法,依报正报都是如此。如大本《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为诸菩萨声闻诸天世人,广宣大教,演说妙法,众生莫不欣然喜悦,心中得到解悟,各有所得。”又说:“东方恒河沙数的诸佛,各自派遣无量菩萨声闻,到阿弥陀佛那里,听说妙法。四方上下,也是如此。”这是正报说法。这部《阿弥陀经》的水鸟树林演畅妙法,以及大本《无量寿经》《观经》,如后面文字中详细引用的,这是依报说法。又大本《无量寿经》说,那极乐国莲华放出无量光,光中有无量的佛,每一诸佛,都说妙法。这是依正同时说法啊。
有的认为说法是佛的应身和报身,有的认为三身都在说,各随机缘见到不同。
所谓应身说法的,有人说,法身一向不说法,报身有时说有时不说,应身一定说。那么阿弥陀佛说法,应当是应身,但也兼有报身。如大本《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高出一切世间的身。《观经》,有六十万亿那由恒沙由旬的身,哪里一定是丈六的身。但是经上说,报身化身不是真佛,也不是说法的,怎么能一定说法身不说法呢?应当是随机缘见到,自有不同罢了。
可惜的是,经过万里百城,为了参访善产知识,登山航海,礼遍佛寺道场,怎么可以有万德如来现在说法,却漠然不顾,甘愿堕落为城东老母(不信受佛教),这就是名为可怜悯的人。
所谓万里,就是有僧人问大随禅师:“劫火燃起,不知这个坏不坏?”回答:“坏。”僧人说:“那么就随他去啊?”回答:“随他去。”僧怀疑不决,往返万里,广参善知识,才得到大开悟。所谓百城,就是善财童子南游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因此证明阿弥陀佛,是最上的善知识啊。登山航海,如登峨嵋山、航海去普陀山等,因此证明西方极乐世界,是最殊胜的道场啊。但是古人的长途跋涉,是为了亲近圣贤,今天的人奔驰,只是遥望影像。而且备经艰难险阻,不怕劳苦,却怎么有现在的慈尊,舍弃不去亲近,城东老母,与佛同城而不见佛,不是这一类吗?过去未来的佛,没法遇到,现在空过一生,所以可以怜悯。
按理说,那自性体自灵知,是“其土有佛”的意义。自性现今显现,是“现在说法”的意义。
早晚侍奉在佛的身边,不见佛的金容,整天坐在法筵上,听不到妙道,于是使魔王混在佛殿中,邪法乱了真正的宗旨。但只要能返照心的源头,佛法一时双双具足。
222别释
有二部分,(111)依报,(222)正报
(111)依报
有二部分,1111总名极乐,2222别示庄严
1111总名极乐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先解释依报,随顺上文,也使众生产生欢喜。所谓苦,就是逼恼的意义,是四谛(苦集灭道)的首位。所谓众苦,就是各经论开示有三苦,八苦,十苦,一百一十苦。又有二种生死,那变易生死也是苦,何况其它呢?因为苦事不止一种,所以叫众苦啊。所谓诸乐,就是如经上陈述的二种清净庄严,也因为乐事不止一种,所以叫诸乐啊。所谓极乐,就是因为各国苦乐有四种,有苦多乐少的,有苦乐各半的,有苦少乐多的,有无苦纯乐的。现今说的是第四种。
所谓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在最先,知道苦,才能断集、修道、证灭啊。所谓三苦,一是苦苦,是说受了有漏的身体,已经是苦,再加上种种的逼恼,就是苦上加苦啊。这是欲界的苦。二是坏苦,是说当欢乐变坏的时候,非常忧恼啊。这是色界的苦。三是行苦。这个苦处中,就是不苦不乐,念念迁移流动啊。这是无色界的苦。又欲界具有三苦,色界兼有后二种苦,无色界只有行苦,这是三苦啊。而极乐国离欲清净,就没有苦苦。依报正报常态不变,就没有坏苦。超过三界,就没有行苦。所谓八苦,就是生在胎狱,老态龙钟,病痛折磨,死的悲伤分别,爱是想聚合偏要分离,冤是想逃避偏要遇到,求是想得到偏要失去。甚至五阴(色受想行识)炽烈盛况,加上前面七个,名叫八苦啊。而极乐国是莲华化生,就没有生苦。寒暑不变化,就没有老苦。离了分段生死,就没有病苦。寿命无量,就没有死苦。没有父母妻子,就没有爱别离苦。与上等善人同会一处,就没有冤憎会苦。想要什么自然来,就没有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就没有五阴盛苦。所谓十苦,《菩萨藏经》说,一是生苦,二是老苦,以及十是生死流转苦。所谓百一十苦,《瑜伽师地论》说,一是无差别流转苦,二是欲苦、痴苦,以及五十五苦。其次九种苦,在九种苦中,又依次展开分成五十五种,总合为一百一十苦。现今那极乐国都没有啊。但都不超出三苦八苦,包括了种种苦。所谓二种生死,就是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所谓分段,就是四大合成的身体,有分齐段落,如前面八苦中说的。所谓变易,就是二乘菩萨,虽然离了分段,未免四相(生住异灭)迁流,修因不同果也不同,也叫做苦。那极乐国是莲华化生,一往生就不退,哪里担心二种苦啊。大本《无量寿经》说,极乐国听不到苦的名字,何况实际有苦?所以说“无有众苦”。所谓二种清净,《往生论》说,一是器世间清净,二是众生世间清净。就是依正二报,功德庄严,如下面的文字中,以及大本《无量寿经》《观经》的详辩。问:“《净名经》说,一切众生,就是寂灭相,不再有生灭。那么一切国土就是极乐相,哪里更有乐?如今讲苦乐,似乎违背了经文。”答:“贤首大师解释《净名经》的意思,认为众生迷惑颠倒,妄见生死,名叫在此岸。悟到生死是空,本来圆寂,就名叫彼岸。”如今也可以说因为迷惑颠倒,妄见五浊恶世,名叫住娑婆。悟到五浊恶世是空,本来清净,就名叫极乐。国土常净,众生自己迷惑,迷多悟少,示苦示乐,不得已啊。
苦乐相对照,正是用娑婆和极乐二土,比较殊胜和低劣,使众生有欢欣和厌离,如难易十种等。
所谓相对照,就是用这个极苦对那个极乐,一胜一劣,天壤差别分明,欣喜和厌离的心自然生起,取舍自然决定。所谓难易十种,就是慈云忏主,开示这娑婆土与那极乐土难易十种,如今用苦乐对照。一是这娑婆土有不常遇佛的苦,那极乐土没有,而只有华开见佛,常常能亲近的乐。二是这娑婆土有听不到说法的苦,那极乐土没有,而只有水鸟树林都宣说妙法的乐。三是极乐土没有恶友牵缠的苦,而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乐。四是极乐土没有群魔恼乱的苦,而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的乐。五是极乐土没有轮回不息的苦,而有横断生死,永脱轮回的乐。六是极乐土没有难免三途的苦,而有恶道永离,名字也听不到的乐。七是极乐土没有尘缘障道的苦,而有受用自然,不用经营的乐。八是极乐土没有寿命短促的苦,而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的乐。九是极乐土没有修行退失的苦,而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的乐。十是极乐土没有尘劫难成的苦,而有一生修行圆满,达到成办的乐。所谓等,就是如《安国钞》,开示极乐世界有二十四乐。《净土群疑论》,扩展为三十种利益。都是举出乐说明苦,举出利益说明损害,大意同前面一样,这里不多说了。
四种净土的苦乐,大略如天台教中说的。
所谓见惑思惑的轻重不同,凡圣同居土的苦乐不同。体析巧拙的不同,方便有余土的苦乐不同。次第一心的不同,实报庄严土的苦乐不同。分证究竟的不同,常寂光土的苦乐不同。文字繁琐不多说了。
问:“菩萨捐弃五欲(财色名食睡),虽然做轮王也不以为是乐理。怜悯众生,虽然是地狱也肯代众生受苦。怎么能舍度苦难众生,自己到乐土呢?”答:“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中有详细说明,还有更多取舍的说法,不可以不辩析。”
《净土十疑论》说:“菩萨没有得到无生法忍,不能度众生。比如驾破船救落水人,自己他人都淹死了。求生净土,证得无生忍后,回来这世间,救苦众生。才能成功。所以初心菩萨,必先舍弃这个娑婆苦处,往生那极乐处。”根据这个道理,那舍弃苦的,正是要救拔众生的苦。取极乐的,正是要给与众生的乐啊。自利利他,是菩萨道,哪里是二乘独善其身可比的呢?又所谓多说,圭峰大师解释《圆觉经》说:“种种取舍,都是轮回。”认为如舍弃这个娑婆,取那净土。而大梅禅师也说:“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所以现今辩析,这样的话,不是不极致,只要得到要旨就是醍醐,失了真意就成毒药。完全实行,哪里只是舍娑婆的垢,取极乐的净,算是取舍啊?就是认为我土惟心,而舍境取心,也是取舍啊。就是认为我无取舍,而舍这个有取舍,取那个无取舍,也是取舍啊,也是轮回生死的业啊。哪里知道理体是没有分割限制,事相是有差别的。理随事变,那么没有取舍处,取舍仿佛还在。事得理融,那么正当取舍时,完全没有取舍。所以菩萨虽然知道一切法平等不二,却示现苦乐境界,开启取舍门,权实双行,理事无碍。这个论先不说,你现在想一想,果然能够把糟糠腐臭作为饮食,不异于美味佳肴吗?把厕所茅坑作为床榻,不异于华丽厅堂吗?把树皮草叶作为衣服,不异于绫罗绸缎吗?把虎豹熊罴作为伴侣,不异于父母兄弟吗?冬天坐在冰雪中,不异于锦绣软垫吗?夏季烈日暴晒,不异于凉风吗?甚至地狱中的锉、烧、舂、磨,不异于入第三禅吗?异类中行走,不异于游戏吗?如果不是,一个真实凡夫,怎么能妄想把大圣人过量的境界作为自己的呢?痛快一时,流害无穷。听到这话,应当生起大悔恨,生起大觉悟,痛哭悲泣,求生净土。所以苕水禅师评论圭峰的《疏》说,欣厌取舍,虽然是迷真起妄,也能顺从佛的教导成功。只要知道全修就是性,那么,欣厌本来是空,何况净土法门,是诸佛共赞,往来法界,都是彰显唯心。依托那胜缘,快速登上宝觉,实在是众生归栖的正路,是圣人吸引众生的巧妙方便啊。
下一篇:悟道法师:改过必须先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