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6

2019-08-14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2藏教等摄

有三部分,(1)藏摄,(2)教摄,(3)分摄

(1)藏摄

已知佛说这部《阿弥陀经》,有这样的因。不知这部经在藏教分中,是什么摄属?藏有二类。一是三藏,二是二藏。最初三藏是,一修多罗藏(经藏)。二毗奈耶藏(律藏)。三阿毗达磨藏(论藏)。现今这部经,是修多罗摄。各经也有互相摄的,这部经不同其它。

梵语修多罗,这里叫契经,又叫经藏。开解见后面的释题中。毗奈耶,这里叫调伏,就是律藏。阿毗达磨,这里叫对法,就是论藏。上面二个俱有多种意义,不是重要的不说了。所谓修多罗摄,因为这部经在经律论三藏中,属于经藏。所谓互摄,如《华严经》就是经摄而兼有律论,因为“十藏等品”显示有戒律,“问明等品”显示有论议。《梵网经》却是律摄而兼有经,因为“心地品”以上,广谈菩萨阶位,其余的可以类推。这部《阿弥陀经》不兼有戒律,也没有论议,从始至终,专说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说不同其它啊。

所谓二藏,一是菩萨藏,二是声闻藏。现今这部经,是菩萨藏摄。也有互摄的,这部经不同其它。

菩萨和声闻,详见后面的释文中。所谓藏分为二,因为经有大乘小乘,所以二藏分摄。如果人有三乘,也可以分为三。因为缘觉人大多不依经教,就归入声闻,所以只有二藏。现今菩萨藏摄,这部经演说大乘,如依正庄严,信愿往生等,都是自利利他的菩萨和净佛国土,以及教化众生之道。所谓互摄,如《华严经》是菩萨藏摄,也通声闻,因为能包含无量乘。现今这部《阿弥陀经》是“二乘种不生”,所以说不同其它。有人问:“怎么经文中,那佛有声闻弟子?”答:“这是暂时有最终没有。”到下面的释文中会辩析。又问:“讨厌苦趋向乐,似乎是专门自利,怎么名叫菩萨?”答:“求生净土,正是为了见佛闻法,得到无生法忍后,还要回这世间来,救苦众生,这是菩萨行,不是声闻道。如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中说的。”

(2)教摄

所谓教,依贤首宗(华严宗)判教分为五类,就是小、始、终、顿、圆。现今这部经,是顿教所摄,又兼通前后二教。

所谓五教,一小乘教,只说人空,纵然说一点法空,也不明显。因为依据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没有穷尽法源。二大乘始教,由第二时起,只说明空,第三时主要说三乘,不许定性阐提(没有善根的)成佛,没有穷尽大乘至极的道理,所以名为始。有成佛有不成佛的,又名叫分教。所说的佛法是广谈法相,很少涉及法性。说到性,也是相数。因为依据生灭八识,建立生死以及涅的因等义类。三大乘终教。由讲中道妙有起,定性阐提,都应当作佛,才穷尽了大乘至极的道理,所以名为终。因为契合实理,又名叫实教。所说佛法是多谈法性,很少涉及法相。说到相,也是会归性。因为依据如来藏八识,随缘成立等义类。四顿教,总是不说法相,只说真性,一念不生,就名为佛,没有渐次。五圆教,统摄前四教,圆满具足。说的只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穷无尽。以上详细的如《华严玄》中分析的,恐怕嫌烦不多说了。说顿教摄,如后面义理中的辩析,也通前后。通前面的终教,因为一切众生念佛,一定成佛,就是定性阐提都作佛。通后面的圆教,也在义理中辩析。

(3)分摄

所谓分,就是十二分教。如修多罗(经)、夜(偈颂)等。现今这部经,属于修多罗、优陀那,这两部分摄。

所谓分,就是分类。因为一代时教,分门别类,各有所属啊。夜,这里叫重颂。优陀那,这里叫无问自说。十二部,恐怕嫌烦不多说了。说两部分摄,一是修多罗摄,因为是契经。二是优陀那摄,因为不等请问,佛自己告诉舍利佛的。

3义理深广

有三部分,(1)摄顿,(2)分圆,(3)旁通

(1)摄顿

已经知道这部《阿弥陀经》属于顿教,少部分属于圆教。不知它的义理,又有哪些?先说明这部经属于顿教,因为说持名念佛就能往生,疾超阶位速证佛果,没有迂回曲折,真正属于顿教。

真正属于顿教的道理是,因为博地凡夫,想要登上圣贤地位,事修很难,道路很远。如今只要持名念佛,就能往生。既然往生了,就是不退菩萨,可算是弹指间圆成佛道,一生办成。就如将宝位,直接传授给凡庸,不用经历阶级,不是渐教迂回曲折能比的。所以属于顿教的道理。

有人发难问:“顿教一念不生,就名为佛。五法三自性都是空,八识二无我都消除。如今持名念佛,这是有念,怎么是顿教?”答:“因为一心不乱,就是无念。如果有念,就不是一心。只要能一心,什么法不寂灭?”

所谓五法,就是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如如。所谓三自性,名,相,是妄计性。妄想,是缘起性。正智,如如,是圆成性。所谓八识,就是阿赖耶,末那,以及眼耳鼻舌身等六识,合起来成八。所谓二无我,就是人无我,法无我。以上也都是属于五法中,详细的见《入楞伽》等经。全部空全部消除,所谓佛身无为,不落入各教。一念不生,就名为佛,是顿教的旨意啊。现今说念佛,那么称念佛号属于名,面对佛身属于相,忆念那佛属于妄想。纵然是净念相继,入三摩地,也属于正智如如。而又分别这个佛,属于六识情执。能念所念,属于人法。还没有消除有我,何况无我也消除呢?那教法的空都消除,这里都有,因为有念,所以被质疑不是顿法。所谓无念,实在因为一心不乱。那么不因为有心念,不因为无心念,不因为也有也无心念,不因为非有非无心念。离了这四句,更有什么念?虽然名叫念佛,其实是无念的念啊。念而无念,这是一心。这样的心,心没有那个心,勉强叫做一。尚且没有一相,哪里有所谓五者三者八者二者?那么一心不乱,与一念不生没有区别,怎么不是顿?

(2)分圆

所谓分属圆教。圆的意义,就是四法界(事,理,理事,事事)中,前三个通各教,后一个唯独属于圆教。现今这部《阿弥陀经》,圆教完全包括了。这部经部分属于圆教,占一小部分,所以是分属圆教。

所谓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这三法界各教所有。四事事无碍法界,只有《华严》一经有,名为别教一乘。因为事理无碍,是同顿同终的,事事无碍,是不同顿终的,是特别的同教一乘,所以名为别,不是藏通别圆的别啊。现今说这部《阿弥陀经》分属圆教,因为《华严经》完全是圆教,这部经占了一小部分,粗略说有十点。一点是《华严经》器世界的微尘毫毛,有形无形,全都演出妙法言音。这部《阿弥陀经》的水鸟树林,都在宣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法门。二点是《华严经》世界的一微尘中,具足十方法界,有无尽的庄严。这就如大本《无量寿经》说,在宝树中,见十方佛,犹如镜子中的影像。三点是《华严经》的不动寂场,遍周法界,所以说体相如本没有差别,无量无边全都周遍。这就是大本《无量寿经》说的,阿弥陀佛常在西方,却也遍满十方。四点是《华严经》的比喻有药王树,如果有见到的,眼睛得清净,甚至耳鼻六根,没有不清净的。众生见佛,也是如此。因为见到圆觉佛,听到普门法,神力如此,这部《阿弥陀经》中阿弥陀佛的道场宝树,见到的听到的,也是六根清净。五点是《华严经》中八难众生超越十地的阶位。这部《阿弥陀经》的地狱鬼畜,只要念佛,都能往生净土。六点是《华严经》一就是一切。如来能在一身现出不可说佛微尘数的佛头,每一头有口有舌,每一舌有音声,甚至文字句义,充满法界。这就如大本《无量寿经》说的,极乐国有无量宝华。每一华中,放出三十六亿那由他(数量单位)百千光明。每一光明,现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佛,普为十方说一切法。七点是《华严经》的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双双显现两种相。这就如《观经》说的,阿弥陀佛现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长度单位)的身,而又见到丈六的身,在池水上。八点是《华严经》以卢舍那佛为教主。这就如清凉国师说的,阿弥陀佛就是本师卢舍那佛。九点是《华严经》名为大不可思议,《净名》(维摩诘经)等经名为小不可思议。这部《阿弥陀经》也名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十点是《华严经》教化的对象,就是凡夫心,转成诸佛的不动智。这部《阿弥陀经》不过是称名念佛,佛就现前。这就等同《净名》等经,同是《华严经》一类。圆教完全包括这部《阿弥陀经》,这部《阿弥陀经》部分属于圆教。因为是部分的意义,所以名为分圆啊。

下一篇:圣安法师:猫魂人梦索命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