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2
(1)特示持名为要
有二部分,11较论要约,22究明利益
11较论要约
又因为愿门广大,贵在知先,观法深奥玄妙,尤其应当守约。知先就是务必往生极乐国,守约就是只持名念佛。举起那名号啊,就兼有众德而俱备,专持名号啊,统领百行没有遗漏。
就是前面的大本《观经》,比较而论,知道持名尤为重要啊。所谓广大,就是因为四十八愿,包含幽显,统括圣凡,广大恢宏,茫无边际,进入后必有渐进的过程,所以贵在知先。古语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谓深玄,就是因为分为十六门,事修不止一端。而又妙观精微,初发心修行的达不到,操作必须得到要领,所以应当守约。孟子说:“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运用简单影响广博是善道)为什么说知先?就是往生极乐国,亲近奉事如来,这样的大愿,才可以希求。“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求愿往生极乐世界是当务之急啊。为什么说守约?实在因为观虽然有十六法,说到佛便都包含了。佛虽然至极,但惟心就是。现今听到佛名,一心执持,可算是至简至易,功夫不繁琐。而万法惟心,因为心清净,什么事不办呢? 那间的运想,依报正报仿佛在眼前,动念要往生,便登上极乐国。虽然是难成的观法,不修习就成功了,所以持名念佛,守持尤为要约啊。天如老说:“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就是啊。”所谓称念佛名,佛有无量德。现在只是这四字名号,就已经完全包括,因为弥陀就是全体一心。心包众德,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 ,百千万的名字,这一名都包含没有不尽的。所谓专持佛名,众生学佛,也有无量修行的法。现在只是这持名一法,就已完全包括,因为持名就是持这一心。心包含种种修行,四谛六度,以及八万四千恒沙微尘一切行门,没有包含不尽。所以名叫守约。
22究明利益
有三部分,(11)因成,(22)果证,(33)总结
(11)因成
从此就万虑咸休,究极就是一心不乱。
不念佛之前,念念都是尘劳。所谓一 那间,有九百个念头生灭。生住异灭,各有头绪,无量无边,天眼看不到,名叫万虑啊。这个万虑就是,甲念头灭乙念头又生起,刚去又返回。千方百计要除去,始终不能成功。现今用持名的力量,正念刚举起,杂想自然除去。比如狮子出洞窟,百兽都潜藏,太阳升起,千林万木失去白霜,名叫咸休啊。所以永明说“有人数息,觉观不休,念佛称名,即破觉观”,这是验证啊。休了又休,穷尽到源头根本,所以说究极。至于一心不乱,就是成就念佛三昧。
(22)果证
应知不离半步,宝池涌现四色的华,不出庭院,金地环绕七重的树,处处是弥陀说法,时时有莲花化生,珍禽与鸟儿和谐鸣唱,宫殿与茅屋都放光彩。
既然证得一心不乱,才知道莲华行树,种种的庄严,并不是在心外。何必耳听佛言,才是弥陀说法,娑婆的印坏,才是净土文成了呢?那么珍禽庶鸟,宫殿茅屋,哪有劣哪有优?哪有净哪有秽?所以说西方净土在眼前啊。
(33)总结
正是由于念空真念,往生到极乐无生境界,念佛就是念心。生到那里不离这里,心佛众生是一体,中流两岸都不住,所以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承接上面的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达到一心,那么念极而空,无念之念,就是真念。又念的本体本来是空,念实际没有念,名叫真念啊。所谓生是无生,明白了生的体相不可得,那么生而不生,不生而生,这就是用念佛心入无生忍,如后面教起中的辩析。所以知道整天念佛,就是整天念心,热烈求往生,其实寂然没有往生了。所谓心佛众生,经上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因为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诸佛心内的众生,念众生心中的诸佛啊,所以说是一体。所谓中流两岸,这里是娑婆世界,那里是极乐世界。开始是厌离苦欣求乐,接着是苦乐双亡,最后是也不执着非苦非乐。所谓苦乐二边不执着,中道达到了啊。“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意义就是这样。那么禅宗净土,殊途同归,因为不离自心,就是佛了,就是禅了。那执着禅而诽谤净土的,是诽谤自己的本心啊,是诽谤佛啊,是自己诽谤禅啊,也是不深思而已了。
(4)广显持名所被
这是理上的一心,完全属于上智人,也关联事相,曲折地为了钝根众生。
理事一心,详细见后文再说。现今说自性唯心,正是指经中理一心不乱的言论罢了。上智的人能够承当,钝根众生不能领会接受的。所以这一心,不只是专门主要说理而且也是关联事。因为事一心,人人都可行,所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做啊。如天普盖大地,也像大地普遍托起万物,大造化中,没有例外。
(三)感时
有三部分,1总叹,2别叹,3结叹
1总叹
无奈的是守着愚劣的人,执著事修而不听义理。小聪明的人,执着义理而事修就废了。执著事而迷失理,类似启蒙儿童读古圣人的书。执着义理而忘了事修,就比如贫穷的人得到富豪家的契约。
上文说佛的慈悲双双覆盖智和愚,现在说众生不能体会佛意。有善妙的教导,没有善于学的,所以可叹啊。守愚的,甘愿愚劣,小聪明的,其实不慧。因为事是依理产生的,理是靠事彰显的,事理相互依存,不可以偏废,执著这个或执着那个,都是弊病罢了。蒙童比喻完全愚昧的人,昏稚未开,只能读文字,完全不懂意义。所谓整天念佛,不知念佛的是谁啊。贫士比喻小聪明的人,昔日有穷人,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契约,见上面写有田园宫室,金银粮食,种种的数目,非常欢喜,自认为是巨富了。不知数他人的宝物,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所谓虽然知道“即佛即心”,但有分别的妄心不是佛啊。所以从理上说是没有可念的,从事上说在没有可念中我固然念。因为念就是无念,所以理事双修,就是从本智而求佛智,那然后才是大智啊。
2别叹
但是执著事而念佛能相继不断,不会虚废往生莲品的功夫,执着理而自心其实没有明了,反而会有目的落空的祸。
上文从两方面揭示两方面毛病,现在对二病,更进一步揭示。那执著事相而信心不迫切的,固然不用说了。假使专持名号,念念相继,没有间断,虽然不明白很深的道理,也能成就往生了。品位纵然低下,往生是必定了。所谓读书人考科举名在榜尾也算不错,只恐怕榜上没有名罢了。怎么能用守愚指责呢?甚至执着理而心确实明了的,也不必说了。假使放任狂慧奔驰,沉迷在顽虚中,对于自己的本心,还没有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那危害不小。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一切都空,拨无因果,自以为是招惹祸殃)的啊。问:为什么不责怪钝根的人,反而贬抑利根呢?答:利根人恃才高傲,常以为远远胜过钝根人。现今要这样说,使他们知道画虎不成反类犬,反而差了一等,希望他们知道错,回心转意念佛。这不是贬抑他们,实在是怜惜他们罢了。
3结叹
于是使佛垂手接引的殷勤白费了,如慈母一样倚门空望。众生上辜佛的教化。下辜负自己的灵性。今生以及多生,一误就成了百误,甘心在苦趣中受苦,在死门束手无策,没有人救没有家回归,可悲可痛。
所谓垂手,古语说:“嫂溺援之以手。”(孟子语,意思是嫂子落水也要救援)所谓倚门,王孙贾(战国时期人)的母亲说:“你早上出去一直不回来,我就倚门而望。”今天的众生沉没在苦海中,佛的救援就如垂手向深渊,众生背离觉性合向尘俗,佛的惦念就如倚门望子。救援虽然殷切,惦念虽然迫切,众生沉睡不起,远去不回,这就是辜负了佛的教化啊。所谓下负,凡是有情众生,定当作佛。所以佛才教导持名念佛,要人念我自心,成就我的自性佛。但是漠然不信,难道不是辜负自己的灵性吗?所谓今生多生,就是生生世世堕落,没有穷尽啊。所谓一误百误,就是这一生错过净土法门,多劫难逢啊。入苦趣,就像蝇蛆落在茅厕中。赴死门,就像牛羊临进屠场被杀,没有办法救拔,没有依靠,难道不悲哀吗?
(四)述意
有三部分,1愧己不德,2明己所尚,3原己释经
1愧己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