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14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嗔」,是狰狞忿怒的样子,「恚」,是心中存在的忿恨;其害之大,前面已说了很多。
佛遗教说:「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法句经上说:「能制自恚,如制奔车;善为御心,去暗入明。」
在百喻经上,有一段关于嗔恚的故事,是很有趣的:
有一个地方,集合了很多的人在批评一个人,他们都在批评著某某一个人:
「那个人虽有德行,却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发怒,二是行动轻躁。」
大家都是这样的批评著,恰巧这些话被那个人听到了,他从后门外走来:
「你们是说的什么?」
那个人这样讲了以后,就把批评他的那个人摔倒在地上。
「为什么要如此粗暴?」大家都这样责问他。
「俺什么时候容易发怒?什么时候行动轻躁?我本来不是这样,你们乱批评,所以非打你们不成!」
这样一说,傍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他虽自己说不会怒的,不会怒的,可是,易怒倒底是人之常情,要压制是不能够的。
又百喻经上有一段同样意思的故事:
某一个地方,有一个池塘,里面的水干涸了,有两只雁见到一个龟吃不到水而苦得很,雁就向龟说道:
「龟呀!你可以衔一根树枝,我们衔著树枝的两端飞起来,把你带到有水的地方去。可是,你可千万不能讲话呀!」
那个龟听了,就衔了一根树枝,两个雁就衔了两端飞起来了。当他们经过一个村庄的时候,下面村庄上的小孩子看了都说:
「喔唷!龟被雁衔去了!」
龟听了这句话后,忽然的大怒起来:
「你们知道些什么事?」
话刚出口,龟就跌落到地上死了。
我们嗔恚的根本,就是由我执而起,不肯输给人家的原故。
嗔,是有对方的,向人冲动生起的一种恶性情感,但对方不一定同样的生起嗔。只要悟到没有对方,则嗔的烦恼自然也就消失了。常念观世音,知道根境是一。能够根境圆通,就没有我与对方,则嗔怒也就不会生起,更没有忍耐的必要。如果一心称名,常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就是想嗔也嗔不起来了。
佛在杂宝藏经中,有这样戒嗔恚的话:
「得胜增怨,负时增忧;不争胜负,其乐第一!」
不争胜负,是安住在自他平等的观念之上,是战胜了嗔恚的心。这个自他平等的观念,可说是观世音菩萨所示,在你发怒时,如果诚心称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则心能安住于慈忍,不起憎恶,嗔恚也就消失了。
过去有一位将军,气量非常的狭小,有一点小事,就对部下发脾气,他的夫人也没有办法,以此引为很大的苦恼。然而这位将军对于佛教倒非常信仰,他虽然称颂佛菩萨的圣号,但又对于称念佛菩萨的功德,能得光明遍照,触光柔软的法乐利益,有点怀疑。可是,有一天早晨,他的夫人为了一点小事不适合他的意,他就带了嗔恚的心,到佛前去称念佛菩萨的圣号。当他开口称念的时候,忽然觉得过去气量小与浅见是不对的,往昔皆非的心,不觉油然而生。同时,心地平和,被欢喜之光所照,他心下才恍然明白,这就是光明遍照,触光柔软的法乐。
这种境界,就是常念恭敬,便得离嗔的现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