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第11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前面几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法华经》的序分,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正宗分。正宗分是从第二品《方便品》,到第十七品《分别功德品》的十九行的偈子,总共是十五品半,我们先来学习《方便品》。
《方便品》在本经当中非常重要, 益大师说《方便品》是“一经之正宗,万法之都会”,由此可见,《方便品》把整部的《法华经》以及全部的佛法都包括在内了。一切万法都会在这个“方便”二字上,开始的证信序,证信的是这个“方便”;发起序,发起的是这个“方便”,下一品《譬喻品》,是譬喻的这个“方便”,乃至到了后面的流通分,流通的也是这个“方便”,可见这个方便意义深远。下面我们就来解释《方便品》的品题方便二字。
方便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方是方法、便是用,意思是说,众生是什么样的机,就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调教众生。诸佛度化众生,都要先观察众生是什么样的机缘,如果是小乘机的话,给他说大乘法,那不对机。比如佛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让他们明白受生死苦的原因是什么,帮助他们出三界、了生死苦。但是,这并不是佛的本怀,佛的本怀不只是让众生出三界,这只是个方便,是随众生的好乐而用的方法,用的权巧方便。
众生最初发心学佛,并不一定都是想成佛的,有的是想来生富贵,有的是想生天享福报,有的是想开悟,有的是想出三界不再受苦。佛对不同要求的众生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像对人天根机的众生说人天法,对二乘根机的众生说声闻缘觉法。但是佛说的这些法并不是佛的本怀,是随众生的好乐而施以的方法,这就是方便。对于方便的这种解释,可以解释《法华经》以外的其他经典,比如《华严经》《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等,但是不是现在《方便品》的品意,这是第一种解释。
我们再看第二种,把方便解释为门。我们想想,门的作用是能通,通过门可以进入真实,就像经中所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这个方便门是为真实做的方便。没有方便之门,真实如何来显呢?所以第二种解释,就是方便为门、示真实相,为真实做方便的。
方便门有很多种,但是方便门所通的只有一个,就是真实。这个方便是为真实作门的,方便的这种含义,可以来解释其他的经典,不能用来解释《法华经》。这里还是这样,方便为门不适合《法华经》。
第三种,方是秘、便是妙。妙达于方,即是真秘,什么意思呢?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前四十年所说的法都是方便,不是真实,都是佛应未成熟根机而设的权便法,为的是引导众生进入真实之教。
到了法华会上,佛以权便法显真实义。就是没有方便怎么现真实?真实是佛所亲证的、是不能说的,必须加以方便,方便显真实。所以到了法华会上,佛开权显实,方便本身就是真实,这就是第三种,方便就是真实。就像 益大师在《台宗会义》中说:“低头举手,皆成佛道,方便善权,皆真实也”。
有了这种了解,我们再来解释方便。方是秘的意思、便是妙,妙达于方,即是真秘。妙就是真实,方是权巧方便。妙达于方,就是权实不二,方便即真实,方便真实不二,这样解释方便,才是《法华经》中方便品的真正的意义、《方便品》的意义所在。我们这里《方便品》的意义我们重复一下,就是权实不二,方便即真实。好,下面我们看经文: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尔时,就是文殊菩萨回答完毕之时。三昧 这个前面讲过,就是佛入的无量义处三昧,讲完《无量义经》之后,佛入无量义处三昧。安详,就是慢慢的缓缓的,起,就是佛出定,安详而起,这是显示出佛得自在力、佛定非常殊胜。佛入定后,不会因为周围的惊扰而出定,所以佛是自己从定中安详而起,非常的自在。在文殊菩萨回答完弥勒菩萨的疑问之时,佛从无量义处三昧安详而起,也就是说,佛安详的出定了。
可能有人心里会有这样的疑问,佛不是常在定中吗?为什么这里还要出定呢?有以下四种的因缘。第一、往昔诸佛在讲《法华经》之前,都要先讲《无量义经》,然后入定,出定之后说《法华经》。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在说《法华经》之前要先说《无量义经》,入无量义处三昧,从三昧起,再说《法华经》,佛佛道同,这是第一个原因。
下面的三个原因都是佛悲悯众生。佛要说法就要观理观机,这样说法才不会说错,怎样观理观机呢?就要入定。大家都知道,二乘观众生机的时候就要入定,不入定他观不到。而佛是那伽常在定,他这里入定出定,是示现给大众看的,是为了增长大家的信心,为了增长大家听法有信心。大家看到佛入定出定,就会相信佛说的法不会有错,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佛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什么是寂而常照呢?就是佛不动于座现诸威仪;那么照而常寂呢?就是佛虽然现种种神变说法,但是他是在定中,佛说法是在定中说法的。佛尚且示现入定才说法,像我们现在的这些散心这些众生说法,那说真的,也要先自净其心。先心要清净了,清净了才能得三宝加持,这样我们说法才不会有错误的。
第四、佛入定是自己安心实相,出定是说法让众生能够安心实相。是这四种原因,所以说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告舍利弗。法华会上,有菩萨、声闻、天人、天龙八部,佛不告别人,这里只告舍利弗,这是为什么呢?窥基大师在《法华玄赞》中解释说:“不告余人,独告舍利弗者,随深智慧与如来相应故,谓舍利弗声闻之中最为上品,智慧利根一闻即解,最先悟入,佛凡说法必应根机,由彼智慧最为第一,根法相符故名相应,相应者随顺义,非是智慧相似名为相应,根合佛法名相应,故不告菩萨”。这段的意思是说,佛不告其他人而只告舍利弗,是因为舍利弗的智慧利根和佛所说的法相应。佛凡说法,都是应根机而说,佛现在要说《法华经》,舍利弗的根机与《法华经》相应。而大菩萨们的智慧,我们看,虽然很高,但是这里说了,不是智慧相似名为相应,应该是根合佛法名相应,所以佛只告根机与佛法相应的舍利弗,而不告菩萨。意思是说,不能单只是智慧,应该是根机和佛法名相应,根合佛法名相应,所以这里只告舍利弗。
在《大智度论》中讲了五种不告菩萨的原因,我们也来解释一下。佛说《法华经》的本意是为声闻而说的,声闻证了阿罗汉,了分段生死,出了三界,进入化城,佛要将他们引入宝所,也就是帮他们进一步的成就佛道,因此为声闻说《法华经》。既然是为声闻所说,所以在这里不告菩萨告舍利弗;第二、佛要让声闻回小向大,回向大菩提。菩萨已经发了大心,所以现在要告舍利弗,不告菩萨;第三是佛告舍利弗,是为了让声闻不怯弱。因为发大心是需要拿出勇气的,就像我们讲过舍利弗的公案,他发菩提心之后,天人为了考验他,向他来乞眼,最后他没有通过,心退度了,所以发大心是需要勇气,是需要力量的;第四、佛是为了让其他人也能善思念。像其他的阿罗汉,听到佛告舍利弗,就会想,虽然佛没有告诉我,但是告舍利弗也和我是一样的,都是声闻类,所以我们就要注意听了,阿罗汉们就会发心学习佛所讲的法。如果这里佛告菩萨,阿罗汉们就会觉得和自己无关,不会特意的用心去听了;第五、是佛为了让舍利弗以及其他的声闻不起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之心。他们的那个所作已办是很有限的,还有很多事情没办,还没有发大心,还没有了变易生死,这是佛不告菩萨而告舍利弗的五种原因。
由此可知,《法华经》中的告舍利弗,和其他经中的告舍利弗是不一样的。我们看,从《阿含经》直到《般若经》,佛告舍利弗的地方很多,《阿含经》中的告,是为了发起生灭法轮而告;在《方等经》中是弹偏斥小,为了呵斥而告;《般若经》中,是为了加被舍利弗为菩萨说法而告。这些都与《法华经》中的告不一样,《法华经》是为了开小合大而告的。以下是佛对舍利弗所说的。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这是称叹佛的实智。实智就是佛所证得的契合实相真理的智慧。佛的实智甚深无量,甚深是纵向来说, 益大师在《台宗会义》中说:“佛的实智,竖彻如理之底”,如理就是真如之理,真如之理哪有底呢,所以说佛的实智甚深;无量是横向来说,佛的实智 横穷法界之边,法界哪有边呢,所以说佛的实智甚深无量、深高横广,这是佛的实智。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这是称叹佛的权智。权智也叫方便智,佛的实智甚深无量,那么佛的权智也是甚为深广的。难解难入,就是用来称叹权智的。权是方便,是进入中道的门,进入中道就称为实,在进入中道之前都称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