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净土决疑论

2019-03-28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第一讲)

各位同学,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请大家放掌。各位晚上吉祥。今天又是周一,面向我们闻思讲堂、大觉世间正法学堂所有的同修们,并到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课程。因为此前闻思讲堂在周三,正法学堂在周一,现在在线上还有一个直播法,大家也都在听《观经四帖疏》。那我们就把这两个学法因缘调至一致到周一,以后开始学习。

总的学习内容还是《印光法师文钞》,一方面也相续了闻思讲堂的老课程,对《印祖文钞》的讲解;另一方面,正法学堂刚刚讲完《净土或问》,是一个新的起点,所以跟大家在这里先明了一下。

今天我们再开始新的学习征程,闻法功德,特别是里边有一些老的因缘、老弟子、老听法众,这个法缘一结大概有近十年的时光了。听闻佛法,因为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出现,不管是一直以来比较勇猛精进的,或者在途中偶尔有个小闪失,乃至因为更多的世缘迫使我们有些遗忘,反正种种诸如此类的,都必须用法来把它继续,来把它捡回来。

所以我们现在来讲,我个人觉得,最保本的就是我们这几个微信群里边,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具体的课程,比较实在。所以希望大家还是继续发心,依旧这样不动声色,然后内心相续的发心,一起来听闻有关于净土法门,祖师爷们的开示

今天我们讲《印祖文钞》中的一篇叫《净土决疑论》,相信大家在我们义工菩萨的预告中,也有一些了解了,它收在《印光法师文钞》的正篇中。

关于这篇论文,大家要知道,印光法师当时在写的时候,还没有名满教内外,是他与这个菩提心引发而成的,也可以说是自力的功德已经得到了。因为当时他的法席还没有开,法席虽然没有开,但是龙天护法在运作,让他度生的因缘就要呼之欲出了。因为印光法师在法雨寺阅藏闭关韬养的功德已经成了气候,所以当时有几篇非常重要的论文,比如我们学过的《宗教不宜混滥论》;另外还有一个《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包括这篇《净土决疑论》;都在这个时期,也就是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写完的。

我们有的也知道,民国年间是一个佛教的回温期,出现了很多的高僧,乃至居士大德。其中有一位叫高鹤年居士,在当时来说是很有影响的护法。护法一般来说很有钱,习惯上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认知。实际上护法最难的,不是光有财力或者人脉关系,乃至他会动用一些影响力来制造一些弘化的因缘,这都不是最难的。护法最难的是具足佛法的正信、正眼、正知见,如果你没有这个的话,前面的东西有时候会害事的。

高鹤年居士他是有佛法正见的人,这点非常的起作用,所以他在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的时候,来到普陀山的法雨寺(我现在也在普陀山,真的是因缘便是如此)来参拜当时的印光法师。在告别的时候,他把老和尚的几篇论文给请走了,请走以后就刊发在当时上海的一个佛教杂志《佛学丛报》上。这几篇论文发表后一下子引发了大众的目光,说‘还有这样的人天眼目’。所以当时一时之际,像传老也赞叹说:“法幢高揭,慧日初露。”要露出来了,这也可以说是众生福报吧。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蒙文钞开示,也肇始于当时,一个是人的因缘,高鹤年居士;另一个是事的因缘,就是这个《佛学丛报》;第三个当时弘化地点的因缘,也是很有名的上海滩。所以大家都眼前一亮,看了以后非常的法喜充满,于是这个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才开始了他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的实际行动。

我们先说说印祖,已经数次对印祖的讲解赞不绝口了,莲宗十三祖、大势至菩萨再来、道圣德隆、文字三昧,总之说起印祖无一不是高山仰止的。那我们今天换个角度吧,因为中国人总是喜欢盖棺定论,歌功颂德,反正是一个精神领袖,一个大成就者嘛,他在这个水月光中又一场,这样的一个弘化因缘已经演完了,已经完美的谢幕了,大家就不去挑刺。因为跟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环境,没有什么同步的交涉,所以大家尽情歌颂就好了。

那我们今天想把他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和尚来看看。从刚开始甚至是诽谤佛法的,后来回心出家为僧的年轻人,一路的修学,证得解脱之道,往生之道。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心思带进来,为什么要说这个法呢?大家也要知道,印祖说了净土法门,在咱们这儿五浊恶世所有的境缘,所有生活的情状,全部都是阐扬净土和劝大家赶紧往生。

假如印祖生活在当下,就是我们现在生活所处的时代,纵然他还是如此的行履,我想呀,也许还是觉得他老人家一无是处。说白了如果印祖现世还活着,也不一定能够讨好。为什么说这个话呢?就是需要我们反思现在所谓的行者吧,或者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家众生的共业,和这种人性的劣性,为什么说五浊情状愈演愈烈。

印祖那会儿一开始他不接受众生皈依,也比较特立独行,好多人要见他,他还说:‘见面不如闻名,不要来了’。有的人也要给他寄个东西,或者寄个贺卡,他说:‘不要,这么远的路程费这些心思干嘛,有什么好寄的。’那这样的性格在我们现在看来,又说他很固执,不慈悲。他当时去上海受邀法会的时候,先写信给邀请会,把怎么住、怎么吃都交代清楚,什么时候一碗面,什么时候几个馒头,不能多炒菜,不能专车接、专车送,如果专车来了,他扭头就走,先把这些都写的清清楚楚。

要是身处在我们现在环境来看的话,哎呀,又觉得不给大家机会,不给众生培福,不恒顺众生,一定就这样。当时印祖跟一个身份比较重要的人士一块儿吃饭的时候,对方剩了一点饭菜,他即刻不客气当场就说:‘你有多大的福报,敢这么浪费。’甚至当时民国年间所谓的元首还送他一块赞颂他的匾,他轻轻的就放到二楼,根本就没有挂在客厅,惹眼处,那要是现在的话可不是这样。

所以这样的一个老和尚,不讲情面,那现在人看的话,他就不善人情世故呗,又要说他不圆融,多少人劝师父们要圆融是要害死人的。特别他有一个弟子叫马契西,非要给他做传,赞叹他是菩萨再来。印祖一封又一封的写信给他,说你如果再不把这个传给我毁掉,咱们从此绝交。那现在看的话不顾师徒情深,师父太过分了。

所以跟大家讲,印祖要是在现在,我估计也很难当十三祖,就是一个倔老和尚。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福薄,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我们现在的情形,能够听闻讲解《印祖文钞》真的已经算是不赖了。佛都说了,于此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说此难信之法。所以我们今天把他当一个老和尚来讲,老和尚是既苦又孤的,特别是真正的高僧大德。其实印祖一辈子也很苦,眼睛的毛病很严重,后来给别人写信校对稍微辛苦一点儿,整个眼睛就肿的发红,看不见,全凭念佛念好的。但是后来法务太多了,又老犯,疼。出家的时候还被哥哥给找回去,费尽了周折。

而且跟大家讲,就算当时住在普陀山的法雨寺,我们从文钞中来看的话,印祖当时道业成就,阅藏差别智也开了,开始弘化。可是后来不相应又走了,离开法雨寺,原因是当时寺院里大家推选一个住持,印祖不赞赏他,在知见上或者在行履上有分歧,他不相应就走了。当然也是因为他的因缘要出现在灵岩山,可是从相上显现的这老和尚他就这样。当时上海护国法会时候,见的人说话说多了,整个口都烂掉了,说明他身体也不是很好。日本人还非要给他送《藏经》,大家想想,老和尚当时得顶着多大的压力拒绝,不要。

我们现在在文钞中老看到他说:‘我要去闭关啦,大概年后总在什么地方’。实际上那会儿他是准备去香港闭关,但为什么后来没去成呢?当然也是慈悲,因为度化的因缘在江浙沪,更主要的是供养他闭关(香港)找地的弟子,据说是个做酒买卖的,是酤酒的。印祖就说:‘除非你不做酒的生意,我才去,你做酒的生意,那我不去’。由于这个原因没有成行。

和大家说了这么多,这大成就者一样都是苦,都是不顺。那我们想想他老人家在阅藏时,在闭关中,又对治了自己多少的烦恼习气,面对自己毫不留情,我们只是不知道而已。那天我在发微信还说:‘老和尚们都是苦哈哈、孤零零的,十分不顺,但是法喜充满着这么渐行渐深过来的,背后修证的功夫为什么能够深不见底呢,因为确确实实烦恼有多深重,菩提就有多高广。’

我们讲《净土决疑论》,参考的也是传印长老的一个注释本子,传印长老那会儿出家的时候,大家要知道,啥都没带,就背着一套《印祖文钞》,心一横出家为僧了。这就是高僧大德,有这么一招就已经具足了这种功德。这是我们了解一下《净土决疑论》的作者和注释者,传老的注释我们是参考一下,大家也众所周知,在此就不多讲。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还是依照以往讲一下《净土决疑论》这个论的题目。我们一直在讲净土,大家也都说要往生净土,相信净土。但是我们有没有细思量过,为什么有净土,怎么出现的净土?何以故我们要往生净土?最直接的表达相对染土而言,极乐世界也是相对娑婆世界而言,一切的染净,实际上真的都是为众生心所现而成的,这是一个铁定的真理。所以说净土,就是心净则国土净;染土,就是因为土染,所以我们心染。从染到净的跨越,超凡入圣,转染成净,就称之为“度”。所以说净土,有的大德也在这样念了嘛,曾经正确的叫做“净度”。据说这是一种正确的说法,那我们现在因为学久了,习惯了,净土就净土。

咱们现在说一千道一万的净土,具体指的就是极乐世界这个国土。虽然有无量的诸佛净土,但是因为我们处在娑婆,它跟极乐世界有一个天然的因缘关系,这个大家一定要牢记,一定要有这个承担精神,我们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它是有天然的因缘的。既然可以进行凡圣的成功转化,那就可以就近往生,圆满佛果。所以讲净土从法上而言,它是这样的一个方便;这样的一个国土,是从依报上而言;这样的一个莲池海会三圣的圣境,是从正报而言;这样的一个清净无染法界,是从心地上而言;所有的这些一言以称就叫净土,净度,《净土决疑论》。

我们接受度化,受度的根本法是什么呢?就是通达,对吧。能够在理论上沟通无碍,能够在操作上成功到达。那说了这么久,都知道需要一个信法,信心,相信。但是现实中相对于信,我们的问题就是有疑。大家今天在此,我们各自也扪心,对净土真一点儿怀疑都没有吗?肯定有的呀,如果没有你现在就在极乐世界了。那有的人怀疑,我们自己还能扪心反观得到;有的人怀疑或者巨大的这种障碍,这种特别坚厚的烦恼呢,他自己还观不到。所以有时候这种怀疑心呀,一个是我们能主动地有认知;一个完全被动,就是不经意之间,可能它潜藏在那里;这些都是障道的因缘,障往生。

所以印祖在这里,他就在此造这个论,以决断众疑,让众生决定生信,故名《净土决疑论》。“决”一个是叫断除的意思,断除疑惑。烦恼覆盖着,我们显现出来这种障碍,断除不了。无明顿起,我们回归不到这个本有的故乡,所以断除疑惑,就是要我们走出这个误区,要回到本位,断除疑惑,要我们圆满生信;这个“决”还有圆满的意思;一个是断除,另外一个是圆满,断除疑惑,圆满信心。

但是大家要知道,断疑自然就生信。这个信心也不是我们刻意的把它制造加工信出来的,你深信的同时,疑惑就断了。你断疑的同时,信心就生了,不必还要多此一举。所以这个决疑论的“决”,不论你断疑下手或者生信、起步,两头占着一头,就能得这个两头的功德。所以,这里的决疑也包含着决信的同等内容,决疑、决信,《净土决疑论》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净土决信论》。

我们讲到疑,此前也跟大家讲过《净土十疑论》、《净土惑问》里面也都有这些法义,疑有各种各样的。比如有两种,一个是他不能够生起信相,完全不感兴趣,不能够跟净土有这个殊胜的法缘。但是最麻烦是什么呢?虽然信而不深,太浅。特别是我们在因缘中肯定也会碰到这些,你信的很浅,其实他的疑惑就很深,好像不追究,不讨论,反正他也不反对,似乎在信。但是只要仔细一想,他就疑虑重重,过不了。

另外一种,就是自以为信吧,一旦有这个世缘的阻碍,或者理论上不通了,他心里就像没有主心骨了一样,自己在那儿捣鼓、摇摆,这都属于信而不深,没笃定。

再另外说两种,比如在事相上迷了,那么就会昧理,这种怀疑。比如说十万亿佛土能到吗?仔细一想宇宙这么大,我们现在又通过望远镜、显微镜制造出来好多宏观、微观的世界,这十万亿佛土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到这个星、那个星都不知道要几亿光年。那我们实实在在,地球上活灵灵的生活成这样,难道净土就在十万亿国土外,这个星球也罢或者宇宙,它的相状真有这么好吗?真能到吗?既然同在一个宇宙,怎么会就有染净之别呢?难道他们不也是一个星球上的生物而已吗?这就叫迷事昧理,就是不知道唯心所现的根本法,一味地追求世相上的推敲。

另外有一种就是执理废事的疑,说是唯心所现,但是他不知道一切所现的现象,都是这个心性本身,他会不到这上面来。这个心性具足,就抛开现前的事来操作,那等于说事相上要去行持这个信愿的动力和念佛深功德,所以这样的话,就不能够彻底承担和相应这个殊胜的法门。当时印祖就开了法眼,看到这个此情此景,生了大慈悯心了,才造这部论典,决疑起信,可以说代佛宣扬、纠偏、匡正之《净土决疑论》。

我们此前也给大家讲过这个论的意思,我们也学经律论三藏,说白了,论典绝不是议论纷纷,再说一遍,它就是让我们熄灭下来自己怀疑的念头和理论上的推敲,生决定的信心,这就叫论典。

以上算是对《净土决疑论》名题字面上的讲解。这部论,传老在解释的时候也是从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显体就是这部论典它是契理的,它跟佛说的步调是一致的,根本道理完全是吻合的,是一部功德的船筏。就是原料是一模一样,但是印祖依他的因缘和技巧,特别制造了这么一个船筏,可以让我们到解脱之岸,借文字来诠释佛陀的真理,借文字来阐述真理,真理也是文字的表达,所以他相应的这部论的体,释名显体也是跟佛法一个体。

那么这个论的宗旨是以信、愿、行,还是老生常谈为宗旨义趣。他的力用,让我们断疑生信为作用,它属于大乘法、菩萨法、属于圆顿教。我们从几个方面,大家还是依照老的模式来了解一下。

下面开始,我们进入到正文来讲解吧。从正文的讲解来讲,开场白就告诉大家,净土法门契机契理的巨大优势。契机来讲,我们常说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叫万病总治的阿伽陀药,什么根机都契。契理的话,十方诸佛所赞,千经万论所指,许多成就者所证,也就是人家真的都往生了。前面总的一部分话,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第一句话是用药做了一个比喻。那想到药,在佛教里面,大家到了大殿三生佛,一定会有药师佛,《药师经》也读过,我们也讲佛法是药。因为我们在人世间有生病这种现象,所以才有治病用药这个法门,这也是个法门。各种病就会有无数的药,如果你四大不调,总是病,那么就要调停四大,这就是药的功效,所以不论什么药,从治病来定药的优良。我们身体四大不调的时候,用的是物质的药。可是我们心的四大不调的时候用的是法药,什么叫心的四大不调呢?贪嗔痴具足,信解行证起不来,这就要用法药。

所以一开始说:“药无贵贱,愈病者良”。第二句紧接着:“法无优劣,契机则妙。”不管是良药也罢,妙法也罢,不在贵贱、优劣上定好坏,要对症契机。

其实开口就这样的一句比喻,实际上是非常生活化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药的贵贱下意识的来定药的好坏。现在只要条件好一点的子女,父母生病了,全部都上好药,进口药,药效很大的。有些家长给小孩看病,也总是直接就用贵的。不是曾经有句话‘不求对着,只求贵的。’真是如此。

我自己那会儿应该是燃香疤吧,溃烂了,在法源寺住着,就近的某医院包扎了好几次,每次用的都是英国进口的纱布,疗伤的药水,我记得一次包扎就要一千八百多。后来那个护士看我大概是出家人,她也生起一种恻隐之心吧,第二次过了第三次时候,她说:‘算了,我给你换一个药吧。’花了十一块多,效果比前面还好。你看就是这样。

所以修法也同样如此,我们多少的精力被用做舍本逐末,甚至用在攀比、嫉妒、是非中了,说这个经书法宝,那个传承法门,相互攻击,而不得上道入门。为什么?根本的要点,就是修法不对机,与吃药不对症,一个道理。

所以在佛法中,佛陀当时都是观机设教,他应缘来度化,不会乱投药,他一定能够收到成效。所以我们现在看经典,是结集出来的经典,用这些文字把当时的现场临摹出来,用文字这样表达这个情境,然后我们现在不断的靠近,这样的一种相应,就是相入相摄吧。

可是当时在现场听佛讲法的,一听就信,就证,现证圣人,一听就证。我们现在因为自己的根性不够了,一听说,这个可能吗?老听到经文里边末尾,这个当机者马上就入圣位,入不退转,无生法忍。我跟大家讲,这是可能的。就如同我们现在有时候善根有一点的人,他一听法马上就茅塞顿开,相应了。大家要知道,人家当时他的烦恼薄到什么程度,一听法,就这个法的加被,一念思维起来就相应,这个烦恼无明马上就顿落了,当时事实情景就是这样。

所以印祖说:“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

他直接锁定“则皆可证道”。不是说皆可生信心,皆可培植善根,皆可种未来得度之种,不是。曾经的听法众“皆可证道”,我们这里要明确,佛在世的时候是如此。

但是释迦牟尼佛入灭后,我们都知道正法有五百年,乃至到了像法时代,只有佛的遗教,这个遗教通指的是十二部教,不是指的《遗教三经》。人们通过思维修行还能够获得果证,就是还能够实现解脱,这里指的“在昔之时”就是在曾经。

那我们这里做一个理解,“在昔之时”一方面是指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为什么说“知识如林”,常随弟子都千二百五十人,走哪儿跟哪儿,乌央乌央的一千多号人呀。而且都是善知识,几乎都是圣僧,“如林”就是成群结队的都是阿罗汉,都是菩萨僧。里面有多闻第一、教化第一、神通第一等等诸如此类的,反正让人一去亲近就能够得真实利益,为什么?他们有实证的功夫。人家都现证了,现量见到了。

我们现在看某些经典,真的感觉到如此的炫丽离奇,不能理解和不能感受触摸,为什么?人家那会儿同步都看到了。比如佛带着阿难上天去了,这还不算太玄的;有时候又带着弟子到他方国土里边,去礼拜另外国土里面的佛,在那儿讲法。这是佛和他的弟子们当时都现证、现见的,所以在他们来讲他们的世界就那样呢。所以这里讲到“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

当然我们还要提醒一下,尽管如此,他们还看不到净土法门。就这些亲近的弟子们,问都不知道,还有一个极乐世界净土法门,有这么一个得度方法。但是这也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这么多实证的圣僧、罗汉,这是指“在昔之时”。

第二个印祖更为确切表达的意思是,法水东流传到东土以后,进入像法时期。那么在像法时期,虽然修证中已经差了好多了,就是证果的人很少了,跳出生死三界的很少。可是开悟的大有人在,为什么这里特别说开悟的人大有人在,就算“知识如林”呢?因为开悟的人他给别人分享佛法,不会误导众生,不会祸害大家,他怎么说都能带着大家上道。

甚至也有很多乘愿再来的菩萨,那会儿我们学佛的行者,大家还有福报,亲眼目睹常随其学,比如各个宗门的大祖师开宗立派。

我们现在回忆过去,仰望这些大的巨匠,尊师们、大禅师、大圣僧,都有这样的功德。

所以那个时候,不仅是刚开始的翻译时期,后来的兴盛时期,乃至宗派相继建立的时期,都可以说是“知识如林”,善知识很多呀,一群一群的就叫知识如林。

什么叫知识?至少有这样的功德,一个是他自己就是利根,他对佛法已经有天然的悟性;另外一个行持上,他也可以做人天的表率、师范;甚至偶尔还可以露一露神通,可以摄这个难调的众生;乃至他的法缘殊胜,广结法缘、圣缘。当然全部具足了更好,只要占着一头,就算善知识了,对于我们现在来讲更是如此。“知识如林”特别是以前的丛林道场里面,大家都是一心向道。那么必然会有这种大祖师,要么是主法和尚,或者是默默无闻隐在其中,反正他就是这样来成就大众的法身慧命。

所以这里说:“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就是随着这些过来人,他们的修学体系特色,他修学成就了,把自己擅长的来时路这样施设出来,让大家一样在这个道路、这个轨迹上也淌过去,到“家”。这不就是领众修学,这就是“知识如林”,这是这一句话(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 。

头一个是用药来做一个比喻,我们再看下一句,下面就明了我们现在这个时机不妙。大家要知道印祖生活还是上个世纪,那时候民国年间。说实在的,人家那个时候的时代、根机、情状,要比我们现在要强的多。那个时代上世纪还有点敬畏之心,大家对礼仪、传统还是有感觉的。

我们现在这个情况,根本不知道什么传统、优良的文化、做人的道德,根本不知道,觉得不应该,甚至不买账。后来因为思潮一吹,这个西风(西方的文化),印祖常说‘欧风东渐’,欧洲文化入侵,我们整个百多年,也真是不好的学来了,好的又没相应。

所以:“即今之世,人根陋劣”。就是学佛入道根性没有保障。什么叫“人根陋劣”?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障深福浅。唱的时候都会唱:‘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你这个智慧明了不了,就是因为障;因为造的业,那么这个业没有尽,你得受报,业障导致受报就报障。造业的时候是贪的烦恼多,报的时候又是嗔烦恼多,总归在因缘果报的流水线上的时候,一直伴随着愚痴的烦恼,所以我们说障深嘛。

怎么讲福浅呢?现在不管是世间福报和出世间福报,确实是都太浅了。世间的福报就说我们物资的受用吧,不管是吃的、穿的,越来越陋劣。吃的大家有目共睹,食品都知道饮苦食毒。

穿的现在好像是款式、设计呀,在这些方面摆弄的更多了。告诉大家,我们僧衣现在也是这样。僧衣没有什么款,就颜色给你调配,可是实际上很多心术不正的商家,做的这个布料太差。记得我那会儿在五台山磕完头了,出汗很多,也不知道我们同行的法师行的什么法,他说‘我们的衣服老旧,衣服破的一路磨得不能再穿了,算了烧掉吧,也算消业。’

我当时记得一个破短褂,袖子磨损,那就烧掉算了吧,烧着烧着最后烧出来一团就跟沥青一样,铺柏油马路那个柏油。你说多可怕呀!说明这衣服都是化工原料做的。棉的、麻的、纯的我们都没福报受用,越来越劣了。吃穿用度,甚至包括人的情感。大家要知道情感投入,它也是一种福报,现在多少人有真心呢,下意识的是先想自己,还是先想别人呢。世间的福报就很典型,稍微分析一下。

那出世间的福报更少了,我们天天喊着口号:‘三宝,三宝,不以三宝为宝嘛。’不知道何许时也,佛教、僧人的形象越来越残缺,明清小说里边的那些和尚都是坏蛋,不堪,失去了本来面貌。

像这里说:“人根陋劣,知识希少”,当然一方面是遇不到善知识。遇不到善知识,根本的表现其实并非没有,而是我们认不出来。为什么说末法时期圣人隐没了,隐没是什么意思?他一直在,我们视而不见,福报不够支撑不了你能够亲近这样的法缘,认识到他的内德,没办法。而且特别是信心不足,就不能够观功嘛,只喜欢观过。

现在我们观过心已经成了一个常态了,大家知道所谓的善知识,有时候善知识的业习中,那我们到了末法时期情状了,他也有他的业习,也有一些习气是混在他的功德中的呀。你不能够抛开取舍,那么全盘否定,就没有具德的善知识,所以说“知识希少”。

当然这一个同步的出现的状况就是恶知识居多,太多了。一方面我们就喜欢这个玄妙,迎合这些邪门外道的多;再一个他们也不必考虑传扬正法,就只要当下能够控制人心,让你入教、入伙就行了;第三个方面也有一些所谓的“居士”,并不是真正的“居士”。一开始也很虔诚,甚至精进的学法,后来他大概过去世也结了一些因缘吧,种了一些种子,结果他因缘一下子展开了,还有点人脉,所有的人用敬仰之心来跟他接触,一开始还觉得不好意思,慢慢的开始觉得在道了,久久迷失了,就把自己当一个教主。

前段时间好像一个视频,转的很火,有一个年轻导游他带了三四个人,在寺庙里给大家讲,他讲的确实是特别溜。(我这自以为讲的溜,也觉得人家这个口才更利。)他当时就讲到:‘佛就是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结合现实生活中,说的可好了。当时我还挺欣赏,不管他的身份,更方便的跟这些游客接触。唉呦!阿弥陀佛!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在某一个视频看,完全变了,神态也变了,眼光也变了,已经坐到法座上,旁边挂着另外宗派的一个大的成就者,众所周知的,然后说是代他,他坐在主位正位法座上开始收皈依弟子。而且明显感觉到他整体的相貌、气场,已经开始要完蛋了,邪门了。

现在都是这种人也出来,然后还有一些人愚痴的也认可,不懂得受三宝之法。所以魔头太多了,大家也没有择法眼。心灵法门就不用说了,到现在还有人问我墓林僧,前些年的一个邪师,还跟他有缘,还非常的痴迷。

今天也说点越份的话吧,为什么说现在的状态:“人根陋劣。知识希少”呢,大家要知道,纵然有,有的善知识看上去也比较陋劣。为什么?因为时代就是陋劣的,他没有全分的善知识给我们看、展现。所以刚才讲到了观功,为什么呢?他也有好多习气重、特别重,不如法

讲到这里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比我们吃苹果,现在问题是新鲜的苹果没有了,只有蔫儿了的苹果,皮上蔫儿了一点儿,那你吃不吃呢;甚至蔫儿的都没有,有烂了口的苹果,烂了口你只能把烂的这块给它切掉、去掉、挖掉,把剩下那一半儿吃了,那总还有苹果的营养,总比不吃强,虽然它烂掉了,它毕竟还是个苹果。是烂了的苹果。这就是我们讲到的“人根陋劣”,这是大家一起劣,“知识希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正报、依报、人心共业里边,只有唯有只能就能靠这个横超法。所以:“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说到这儿再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但是能说明问题。比如我们女众生孩子,曾经的年代大家都是顺顺畅畅的生出来,要是剖腹产的话,已经很麻烦了。现在呢,顺产这回事几乎已经没了,几乎没了,产不出来了,那怎么办?生不出来全等死嘛,没办法,只能剖腹产还能活。这就叫“若舍净土,则莫有解脱”决定是这样子。虽然简单粗暴,好像不适合的比喻,但是它说明的问题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来学修净土,他入道就容易,修持也容易,而且大靠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特别是不负其他法门,他是总持的。你舍净土真的不如取净土,皆在其中。如果我们舍净土了,那么其他的几乎是不能圆满的,这也不是说的过分话。

印祖常说:‘菩萨舍此法门,不能够圆成佛果,不能够度化众生。’我们心相应进来了以后,你修着修着,身心彻底的跟净土同步,你才发现真是如此,欲罢不能。你净土有了,那么其他的也会显现的。实际上,我不晓得有的人会有没有这样的相应啊,就是你净土有了,你修其他的也行,其他的也显现的就是净土的修法,这就叫随修。

前面讲的说“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是随修一法皆不出净土,净土没有,那就等于你弄一个破的网,看上去一直在撒网,但是不断的撒,依然捞不着东西,就是这意思。所以说:“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今天我们大概从印祖老和尚,然后这个论题,前面的这两句,可以说是总明净土法门的契机、契理,内容上跟大家做一个了解和分享,那么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法的就听到这里,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

下一篇:宏海法师:佛法的时间观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