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旭大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玄义23

2019-03-13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八明如来藏性为众经体者。夫此藏性。乃众生本有性德。诸佛出世种种说法。无非欲令悟此藏性。一切别圆诸教。纵有种种异名如前所陈。究竟终无异体。但根利者。令速悟。根钝者。亦令渐悟耳。一切藏通诸教。虽且约如实空义。令出生死。而空义亦实不离此体。但根利者。令于空而见藏体。根钝者。先令证于偏空而密入此体耳。故不惟一实相印。是此体。而小乘三印。亦依此体而得成就。但远近纡直巧拙永异。如甸服侯服要服荒服。其去天子处有近远。其来朝觐路有夷险。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故得为诸经体也。

九为诸行体者又三意。初泛明诸行同异。二别明依经修行。三独显此经行法。

初意者。夫秉教修行。不出信法两行。两行并通四教。三藏信法。以藏性中空义为体。通教信法。以藏性空义兼含不空为体。别圆二教。并以如来藏性全体为体。又横论诸行。是六度四摄等。各就当教论体。若竖论诸行。藏通外内凡位。以相似空义为体。分证以去。以如实空义为体。别三十心。圆五品十信。皆以相似藏性为体。别地圆住以上。皆以如实藏性为体。横行有体。故广。竖行有体。故高。法华经云。其车高广。此之谓也。

二别明依经修行者。诸经多有别明行法。日制时。勤身策苦以期果证。此经亦然。今先约诸经所明。不出四种。所谓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也。常行名佛立三昧。出贤护经。常坐名一行三昧。出文殊般若经。半行半坐。如方等法华二种三昧。出方等法华二经。非行非坐。前三种三昧之所不摄。悉入此中。此复有二。一者依经所制三昧。如大悲心咒行法等。二者随自意三昧。是历法观察。如觉意三昧等。此四三昧。惟约大乘引证。而藏通教中。亦明常行等方法。若藏教四三昧。但用偏空义为体。通教四三昧。用空义为体。别圆四三昧。均用如来藏性为体。别行次第观于三义。圆行直下知其一体。是为异也。若三昧无体。便同无益苦行。纵使缘三宝境。孱有灭恶生善功能。而为益则微。为因则远。然行者虽不达此行体。而种种诸行。并不出于藏性之外。若无藏性。何处得有诸行。如无虚空。何处得有染净世界。故此藏性。为诸行体也。第三独显此经行法者。泛明信法二行。是二十五圆通门。离此藏性。决定无体。别明安立道场者。三七不寐。是制令常行。百日安居。是制令常坐。四种清净明诲。五缘中持戒清净。然香闲居。闲居静处及息缘务。选持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为师。令亲近教授知识。同会有一不清净者道场多不成就。令亲近同行知识。著新净衣。衣具足。但略不言饮食外护。理决不无也。心灭贪**。诃五欲及灭五盖。贪为上首。故独说之。端坐安居。必调五事。求最上乘。发菩萨愿。行五法。如此二十五种方便。各有事仪及以观法。具如止观广明。而坛仪供具。皆表不思议境。亦表圆具十乘。若不达此如来藏体。则诸行徒施。况端坐百日。尤为正修要务。乃一经宗体。茫然不辨。所秉戒律。未必成就。徒事观美。将欲何为。亦可叹也。然藏性威力。不可思议。如来教法。不可思议。密咒功能。不可思议。庶几见闻随喜。聊种远因云耳。明为诸行体竟。

十明为一切法体者。如来藏性。清净本然。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一切世出世法。何非全体如来藏性。经云。如水成冰。喻佛界九界也。又云。冰还成水。喻九界佛界也。冰水虽异。湿性何殊。十界虽分。藏性奚别。经云。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今谓诸相决定不从虚空外来。空无外故。则知诸相是虚空。虚空是诸相。虚空体非群相。则诸相亦体非群相矣。虚空不拒诸相发挥。则诸相亦不拒诸相发挥矣。虚空喻藏性。诸相喻七大等。当以法合云。藏性体非七大。七大亦体非七大矣。藏性不拒七大发挥。七大亦不拒七大发挥矣。是故藏性十界七大也。十界七大藏性也。是故精研七趣。详辨五魔。皆是如来藏性循业发现随缘之用。皆如来藏性清净本然不变之体。设无如来藏性。则无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设有微尘许法。当知是如来藏性全体大用。经云。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是如来成佛真体。普贤观云。毗卢遮那一切处。此之谓也。二显体竟。

下一篇: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三编(下)03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