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译文:
佛陀一路破执至此,又怕众生落入断灭空见的陷阱之中,所以抽丝剥茧,好比一手推着,一手挡着,无非要众生当下自悟。
须菩提!你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来不以具足相的缘故,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你决不可以认为,如来因不以具足相而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如果生起这样的想法,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就会说诸法断灭,认为不须要有什么善法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不着法相,也不着断灭相。
讲话:
二十六分以前,佛陀演说真空离相之理,如前文中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见十七分);说法者无法可说(见二十一分);实无众生如来灭度(见二十五分);无有少法可得菩提(见二十二分);不应以色以音声见如来(见二十六分)。如此性空之妙理,不过去人执有之心,以显平等自性。佛陀恐须菩提及后末世众生不达此意,拨无生佛因果等法,落入断灭知见,茫茫荡荡造三途殃祸。
佛陀在二十六分中,扫荡所有妄想,为我们拔除执着有相之心。真空之理已显,引我们离有见的爱水,又恐我们偏执一边,又堕入空见的火坑。于是从二十七分开始,佛陀以「妙有”之道,令其知真空和妙有如鸟之双翼,人之双足,行道之福慧资粮,不可住着一方,知空有交融一体,尔后入中道第一义谛。
一、不住离相因果俨然。
此分佛陀谆谆诫勉行者,不可生心动念,如来不以具足的圆满色身,而得到无上菩提。要吾人不可生起「离相”的念头,不可执着这个「离相”之念。前文所言,不可以色以音声见如来,是破众生有见有相的妄想,而不是无因无果的外道知见。佛陀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非断非常,如执有,为增益谤;执无,为损灭谤。
菩萨行者,发无上菩提心,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无见如芥子许。执有行善,虽未离我等四相,得无漏果,但是能保任人天的福报,若逢善知识教,可从有漏转为无漏。着空见者,口诵心不行,依凡夫法,造生死业。又以断灭邪见,为他人说,以盲导盲,入三途恶道,难有脱期。所谓有见可医,空病难治。
《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九:
布施增长大福德,忍辱一切怨仇无。
善人弃舍于诸非,离欲自然得解脱。
《普曜经》卷七:
常兴愍哀,和众诤讼。
必当开通,解脱之门。
《福力太子因缘经》卷四:
福者广布大名称,能见多闻及智慧;
见者咸生爱乐心,又能获得闻持念。
《华严经》卷九:
以大慈悲心,随顺世间行。
悉于一切法,解达空无我。
福慧悲智于因地修行,不可废弃,三世诸佛的三身四智,皆由悲心开发。佛陀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为众生舍骨髓付头目。身心寸寸割截,不起 恨之念,由空无智行菩萨业,空有依存,因果俨然。
有一天,有个弟子郑重其事地问子仪水月禅师:「佛陀入灭,归向何处呢?”子仪水月说:「真归无所归。”这弟子不肯罢休,追问道:「他究竟会去哪里?”子仪说:「熟透的红果殒落于劲风,繁茂的花叶凋零于素秋。”弟子反问:「那么师父您百年后会到哪里去呢?”子仪水月说:「你若欲知我归处,东西南北柳成丝。”
世间的色身生灭,犹如熟果殒落,繁华凋零,不可抗拒的因缘法则,佛陀的色身亦无法避免老病死亡。佛陀应世的色身入灭,但是法身遍及法界,东西南北红花绿柳都是清净法身的裸露。佛陀本无来去之相,应化世间的出家、苦行、弘法、涅 ,都是令众生息妄修心,自证自见平等空寂之体。如《法华经.方便品》: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诸佛出现于世,唯有一大事因缘,令众生开佛知见故,示佛知见故,悟佛知见故,入佛知见道故。开发众生本具平等清净之知见,示导生佛无有高下之知见,悟解诸佛无住无相之知见。入佛无有世俗境界,空有融摄,事理无碍,第一义谛之知见。
佛陀应世度化,谈有论空,种种三乘十地法,皆为方便示教,令众生见闻得利,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优婆塞戒经》说:
菩萨当云何供养三宝?善男子,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若以一钱至无量宝,若以一花至无量花,若以一香至无量香,若以一偈赞至无量偈赞,若以一礼至无量礼,若一时中乃至无量时,若独作若共人作,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若我现在及涅 后,等无差别。
至心以一钱或一香或一华或一偈或一礼,恭敬尊重三宝之功德,即使佛陀入灭,等无差别。佛陀要吾人不以具足相见如来,旨在有所施作时,不住色声六尘,而不是坐在俱空境上,于三宝处不行供养尊重,于严熟佛土的功德不播善因。吾人莫作离相断见,谓如来在得到无上菩提,不具足圆满的色身。
过去有一位老和尚发心要建一座庙,于是在市街上诵经念佛,经过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心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卖烧饼的钱给他吧!
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子捐了钱,个个心生惭愧,自忖:「卖烧饼的小孩都知道发心做功德,难道我们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钱的,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呀!”
小孩子一回去因为交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解雇了,因为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只好流浪街头,终于沦为乞丐。天天不但三餐不继,而且头上长了癞痢,眼睛也污瞎了,正当贫病交迫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来。而老法师因为修持得道,已证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就在当天晚上召集徒众,交代大众:「明天有本寺的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洒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传人一问,知客师父疑惑的答:「没有什么大护法光临呀!”
老和尚诘问道:「难道今天什么人都没有来吗?”
「什么人都没有呀!只有……只有一个小小瞎眼乞丐罢了,他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赶走了。”
老和尚一声大喝:「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赶快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
知客师父闻声惊愕,面有难色,又不敢违抗住持的吩咐,只得立刻下山追寻。幸而小瞎子脚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子瞎子迎进寺里恭谨招待,百般呵护,让他在寺里住了下来。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出了事,一个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就有许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你们说说看,好心哪里有好报?这世上哪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小孩子本来卖烧饼为生,日子过得好好的,偏偏做了那个功德以后就交上噩运,先是被解雇当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好心哪里有好报?”
话越传越盛,终于传到老和尚的耳中。有一天老和尚就召集村民大众开示,把这件三世因果的公案作一了结。
「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世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应受跌进厕所淹毙的报应。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提前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历历不爽,岂可以凡夫心凡夫眼视之量之?因果炯炯昭彰,岂是善恶无有报应?”
卖烧饼的小孩,一念慈悲行布施,即消三世罪业,吾人在理解《金刚经》的般若空理时,要解佛所说,事理不废,空有相融,做一个不受世间妄相所惑,胸中亦不住纤毫的离相意念,如深潭寂然不动,山鸟往还无迹,霞光流云游行无痕。
二、发菩提心不生断灭
佛陀教诫吾人,莫作是念,此念即为于诸法,不应生断灭见,更不可演说断灭法。佛陀于此分三次告诫尊者,旨在说明如来之空性,非同外道除有入空之空,亦非二乘人证偏空之空。此如来正宗法门,不住有,方名妙有;空不滞空,始曰真空。既超空有,复离断常,为中道实相,平等之法性。因此,发起无上菩提心者,眼不逐色,心不住六尘,以无住心,行六度四摄,广兴佛事,饶益众生。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
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心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 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了知诸相非相,心自无念,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即可断罪业,以无修之修,竭尽烦恼河,横渡生死浪,圆成诸佛功行,以寂照不动,现神通妙用无穷。
《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 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若有人能持经教,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功德譬如虚空,无量无边。所谓真正听受读诵,是解悟无相妙理,以观照力息妄想攀缘心,降心离相后,以此纯净无染的体性,广求福慧,开化菩萨入六度功业,严熟佛土。说离相为治众生执有为实的深重染习,不住离相之念,为免众生堕入断灭的深坑。
从前,有个渔妇到种花的朋友家做客,渔妇在市场卖完鱼,便带着空蓝子来了,朋友请她一起睡在花房里,可是由于花香馥郁的缘故,她始终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朋友见她如此,问她:「 为什么辗转难眠呢?”渔妇道:「我也不知道,大概是花太香吧!使我睡不好!请你把我的鱼篮拿来好吗?或许这样我才能入睡。”
朋友把鱼篮交给她,她将它摆在身边,闻着鱼篮的腥臭味,一下子就入睡,直到天明。
众生的染习,就像故事中的渔妇,日夜与腥臭为伍,闻到袭人的花香,反而无法安睡。所以佛陀才会说,我若具说此经功德,有人狐疑不信,心即狂乱,如何信受奉持?众生习气刚强,深爱诸有,佛陀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三乘十地贤圣方便法,遣诸攀缘。狂心止尽,才悟道往昔以秽为净,认假作真,日夜颠倒无明,与臭秽相染互习,不闻诸佛善法花香。佛陀不论谈空说有,都是令吾人出一切攀缘结使之家,独脱无累,寂然自在。《善慧大士语录》卷二:
事出家者,出悭家、出贪家、出 家、出杀害家、出食 众生家、出偷盗家、出邪 家、出损他利己家、出绮言妄语家、出恶口两舌家、出嫉贤妒能家、出憎爱家、出怨亲家、出互争胜劣家、出相凌易家、出相斗打家、出贡高家、出我人家、出不慈孝家、出无惭无愧家、出违恩背义家、出不谦让家、出诽谤家、出毁訾家、出世间非道理家、出不恭敬家、出六尘家、出一切诸慢家、出我慢家、出邪慢家、出 慢家、出高慢家、出不如慢家、山慢慢家、出增上慢家、出多闻广知家、出持戒慢家、出禅定慢家、出师慢家、出僧慢家、出贵慢家、出富慢家、出端正慢家、出丈夫慢家、出势力慢家、出妓能慢家、出火宅慢家、出三界家、出一切有为诸结家,是名事出家。
佛陀以般若无上法,告诫吾人出一切有求有相家,出执有滞空家,从中体会无高无下,真如平等法。悟平等法,珍重己灵,不轻一切众生,拂净五蕴假相,六尘染污,自然能深解般若义趣,休心息虑,不被五欲钩牵,如盲若聋。
从前有个姓尹的富翁,一心想要扩大自己的财富,每天指使仆役们四处奔走或劳作,使得他们从早到晚不得休息。
有个老仆役,白天做工时累得他呻吟痛呼,晚上昏沉疲倦,酣睡如泥。夜夜梦见自己做了国王,在宫殿楼观之中宴饮游玩,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谁也不敢违逆他,醒来后依然被驱役指使。有人见他如此劳苦,便去安慰。老仆役却说:「人生不过百年,日夜各占一半。我白天做奴仆,要说辛苦实在是够辛苦的了;但我晚间做国王,享受无比的快乐,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尹氏费尽心机,处心积虑地操持家业,弄得身心疲惫不堪。每到夜晚,也是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下入睡,天天梦见自己是别人的奴仆,来回奔跑,劳作不已,被主人数落、责骂、鞭打、凌辱。睡梦中的痛苦呻吟,直到天亮才停息下来。
尹氏为此非常痛苦,就去询问他的朋友有什么办法。朋友说:「你的地位使你受人尊崇,你的财富多得几世都用不尽,白天做主人,梦中作仆人,苦痛与享乐轮回循环,这是很公平的,人生哪里有现实和梦境都随心如意?”
一半主人,一半仆人。尹氏的处心积虑,苛薄地驱使仆役,积集财富,因果循还不已。就像我们日用之中,巧心思量,放逐六根,满足我们的五欲,享乐时,痛苦也接踵而来,我们迎接光明的功德天女,黑 天女也相随不离。世间是一半一半的,不执于一半,统合全体,我们才能透彻假相,从中看到生命的实相。
护圣居静从南堂禅师处得悟之后,有一天上堂说法。
「参禅者要明白一个关键,就是南堂所说的:最初一句和末后一句,要是能够领悟,就了却一生大事!”
「如果悟不得,我再说个南堂十门,方便你们弃迷入悟,用这十门来印证自己。这十门是:一、须信有教外别传。二、须知有教外别传。三、须懂无情说法与有情说法无二。四、须见性如观掌中之物。五、须具有抉择法眼。六、须行鸟道玄路。七、须文武兼济。八、须摧邪显正。九、须大机大用。十、须向异类中行。
护圣又告诉徒众说:「你们谁能解得十门,就可称为祖师,应受天下人礼拜。如果做不到,阎王老子就不会放过你。”
多年跋山越岭,枉作风尘剑客,不知见性如掌中物,原和自身不曾相离。困于色尘染污,以致法眼未开,盲 不辨邪正,如何自见满室闪亮辉煌的珠宝呢?
禅门中有句话:你没有拄杖子,我给你拄杖子,你已经有了拄杖子,我就夺却你手中的拄杖子。佛陀说离一切相显真空理,真空已显,再夺去你的真空境。眼不逐色,何妨花红柳绿;耳不循声,一任莺啼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