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楞严法会开示
各位道友,特别是今天我们格外的因缘,正法眼藏,楞严道友,大家上午吉祥。因缘殊胜,我们今天,也可能是宿世有缘,今天再续前缘,在这个维摩讲堂来跟大家结一会儿这个楞严解义。那么从这个,因为我在咱们居士林这一直也在平时在讲《楞严经》,号称讲《楞严经》吧,惭愧得很,修学的也不好。那么可能是这个因缘相续,正好本来是佛学院已经放假了,结果咱们林里边,我们吴林长和咱们的干事小李居士就是跟我联系,也就是瞅准了,不知道恰好大家的这个楞严七也安排在这两天,所以就又中转之际再过来结个法缘,作个法供养,所以在此也非常的欢喜。
那我们有时候想想这个修行,修行我们常说随缘,很多时候这就是因缘从中自有安排。这个因缘巧安排,我们就索性修它个不安排,随顺这个因缘就可以了。所以此时此刻大家聚在这里,我又坐定法座,我们来同说一说这个楞严法义。那么关于这部经典,这部宝典,这部三藏之王,说实在的,真正要尝到楞严法味,是要明心见性、大开圆解的大善知识。那我们今日在此也不会白说,为什么呢?因为现前,大家在此我听我们同修说已经就读了一部了,已经读完一部了,正好中间有这个机缘,那么我们说现前就得这个首楞严大加持,所以说非常难得。在此也由衷地赞叹诸位同修,必将由此楞严王正因,将来得这个出世解脱之正果。所以今天我们也就时间关系,就上午这一段短时间,那么我们就也不说客气话,开门见山。
首先,诸位在此共修读诵《首楞严经》,第一个,要意识到这是一部法宝,难得,稀有难遇。比如说,我们挑几个片给大家切开展示一下。从它的翻译而言,就是历尽艰辛。当我们手捧起这部宝典的时候,字字句句皆是血泪,呕心沥血而成的。要知道这个《楞严经》当时在印度,在龙宫里面跟《华严经》是同藏在龙宫里面,但是它流通的因缘比《华严经》更为艰辛。就是说当时,我们大家都知道龙树菩萨吧,这是继我们本师释迦牟尼后对佛法,佛教上面最伟大的人物。龙树菩萨当时在印度入到龙宫里边以后,同时看见这个《楞严经》,把它背下来的;背下来,回到南阎浮提众生的这个人世间以后,就把它诵出来,把这部经典给读诵出来,流通起来。但是由于这个《楞严经》的魅力,就是使人爱不释手,它对于这个真相,宇宙万法,整个修因证果,从凡入圣,乃至这种完全纯粹不妥协丝丝入扣的这种阐述,就是任何经典都没有它这么有吸引力,从我们凡夫的差别相上来讲。
当然从一体的这个佛的本性上来讲,一切大乘经典都是平等的。所以说,出了龙宫虽然诵出来以后,但是被当时印度国王就视为镇国之宝,禁传国外,不让其他国家流通,就把这个因缘给截断了。那么后来就是我们这部宝典的翻译者,就是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中天竺印度的沙门叫做般剌密谛法师,这位大德,他依照他的愿力,两次曾经冒禁要把这个《楞严经》来流传带到我们东土震旦国。过不来,两次都不行。最后没办法,只好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把这个用非常小的字写在那个印度那种绢,就是 ,也就是我们说很薄很薄的像呢子一样的那个东西,这是当时印度,把它写在那个上面,剖开了胳膊,把它藏进去又缝起来,好上了以后,从海关,伤口平复申请出关,一直从水路到我们的光孝寺,就是现在广东首刹,当时叫制止寺。带到光孝寺以后,因缘具足,正好碰见当时我们的武则天武后废的一个宰相叫房融,丞相。
那么他到广州的时候,因缘一具足,两人一拍即合,把这个经,又把胳膊给割开了以后,把经文取出来。这么请来的。取出来以后,当时还是因为这个血迹包得太就是已经僵化了,取出来以后又剥不开,字都不清楚,又不知如何是好。还是房融的女儿她有智慧,告诉说用这个人的奶把它浸泡了以后,自然而然这个 片就展开了,字才清楚地看到。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可以说是一部血淋淋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所以我们要殷重佛法,要知道般剌密谛祖师他是这么个艰辛带过来的,为什么说百千万劫难遭遇呢。这是第一点。
再转一个镜头,第二点,大家都知道智者大师吧。我刚从这个天台山朝祖庭回来,智者大师号称东土释迦文,就是我们中国的释迦牟尼佛。是天台宗的开山祖师,就在现在浙江台州的天台山。我这次去了以后,还去朝拜他老人家的塔院,守塔的还是一个老和尚。旁边还有几个塔,上面立的碑,就是用那个青苔沁的很厚的石头把它给砌起来的。那么这个碑上面,我们稍微我不注意的时候走过去说,就是好像说这是谁家的这个野坟堆一样,仔细一看上面,还有这个荆溪湛然大师,章安灌顶大师。如果你们稍有了解,没有章安灌顶大师,智者大师的天台三大部我们就看不着。还有幽溪传灯大师,没有他,我们的《弥陀圆中钞》我们就学不到。就是整个佛教史上天台宗的一线祖师围绕在他的塔院周边,就安安静静地安息在那里。
所以为什么讲这个呢?我说这些超级祖师们,虽然他的色身融入法界,但是他的加持还依然在现前,只要你生起信心对接,就能够得到。为什么讲这个智者大师呢?就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位大祖师,他当时发明了这个天台宗的教法叫一心三观,是一个修禅观的一个修法,《摩诃止观》。他的这个著作被印度来的一个师父给看见了,他就说诶,很奇怪,说东土虽然没有,就是这个《楞严经》虽然没有传来,可是这个教义居然跟《楞严经》里面讲的如来藏,《楞严经》大家读过吧,妙觉明心嘛,明心见性就是这个妙明真心,说这个思想居然跟《楞严经》里面的一模一样。所以当时智者大师一听以后就开始发心奋发,整整在他现在的天台山有一个华顶,这是最高处,立了一个拜经台,十八载的岁月天天就礼拜《楞严经》,祈愿《楞严经》早日能够流传东土。你看这样的大祖师,可是因缘不具足,他依然还读不到诵不到首楞严法义。所以我们现在现前大家来了以后,我们居士林马上把这法宝呈出来,现前能够读诵,这是非常有大大大大福报的。这个也不是说我在这里煽情,每次我都想想说,现在的世界每况愈下,正在生住异灭中,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一个真的是喜忧参半,福报也大,但是业障也深,还能在这么一个道场来共修首楞严,确确实实无量劫来修的这个清净法缘,大家要珍惜这个法宝。这是再一个片段。
第三个,我们再换一个镜头,讲讲就是说历代祖师对《楞严经》的重视。就是刚才讲到说为什么国王都舍不得,把它藏在宫里,就是这个法宝,这个法义,人的本能的这种我执自私呀,一看到如此无上甚深的法义他就爱不释手,人间没有啊,不是佛从菩提树下证到圆满的大开圆解,称性流露,凡夫根本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自从楞严翻译到东土以后,历代祖师就是说,怎么讲,我们说一般外边的人没了解佛法,也不知道这个解脱自在的珍贵,禅定的这种甚深法义的这种妙用。他只是一味地说这是一个什么书的话,他尝不到这个感觉。这都足以说,大修行人对于宗教法义贯通了以后,再回头来看《楞严经》,就觉得它是一个百科全。就是一部小三藏,就是《楞严经》,浓缩在这里边了。
所以说它的这种法义、这种脉理就让历代祖师都欲罢不能,它就有一种超然的摄受力。当然对一般人我们刚才说了可能不能理解,但对于大德来讲,方才能够酣畅淋漓地掀开楞严经本,来进行自己角度或者应机显现的称性发挥,给它作注。如果我们要学读的话,如果你有时间也可以,像交光大师的《正脉疏》,这是《楞严经》最具有这个,正脉正脉,正确的正,法脉的脉,流的这个血脉的脉。还有这个通理法师的《指掌疏》。《正脉疏》它这么厚,比较繁琐,那么《指掌疏》就薄,上下才这么薄。《指掌疏》就是说为了让你一目了然,就把这个楞严法义给你疏理清楚。还有我们净土宗的第九代祖师 益大师,这也是著作等身的祖师,给它作了一个《楞严文句》,那也是用这个独创的见解,有时候他的对于楞严的这个贯文和发挥就是让你觉得,哎呀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是马上就能把你的见解提升到一个从未有的不到之处。这都是祖师们对于《楞严经》,历代祖师就每个人都会对楞严有自己的这个阐述观点。那我们现在从这个角度来讲,祖师们尚且如此重视,何况我们现在捧到手中呢。特别是圆瑛法师我们就知道了,上海有个圆明讲堂,近代的大德圆瑛法师,那么他在注释讲解《楞严经》的时候,每天一遇到问题就写一个条子贴在墙上,贴在墙上解决不了的就在那儿打坐禅思,然后一个一个地破解这个问题,最后满墙上的纸条都给揭下来揭光了,自己都累得吐血。
当然你看,历代祖师们都是重法轻身,就是轻这个色身,重这个妙法嘛。所以说这样的一部宝典,我们说正法眼藏,通常大家也都知道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那要这么说的话,还得先开悟才能成佛呢,你不开悟怎么成佛呢?就算你念佛念到极乐世界,也是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嘛,一定要明心见性呀。所以说这部经典,每宗每派都不敢把它据为己有。大家学这个你看,净土还有三经一论,天台宗依的是《法华经》,唯识宗依的是《解深密经》,但是这些经典它都是独属于这个宗派,重点阐述这个法义的。唯有《楞严经》它的这个全面到什么地步,每个宗派他都没办法据为己有,为什么,他方另外的宗派里面也有这样大范围的内容,面面俱到;但是每个宗派也不敢把它逍遥法外,就不敢说我这个宗派跟《楞严经》没关系。确实就在其中。就这么一部经典,所以它的摄受加持力极强。特别是我们现在甚至有人说《楞严经》是伪经,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有个文化叫枪打出头鸟,为什么?就是因为《楞严经》讲的太纯粹了,整个不要说这个天魔外道,这个像照妖宝镜一样马上就原形毕露,说神说鬼神叨叨的这些马上在《楞严经》里面无地自容了,没有地方嘛,给你揭穿、说破。甚至在这里边连二乘都认为是偏颇的,都认为是外道。就这么一部究竟的宝典。所以大家再去看,读到五十种阴魔,四种清净明诲以戒律为根本,完全是我们一代教法里面的信解行证次第。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人各陈自己过去修行的一路妙庄严路,怎么过来的,等等等等这些吧。总之呢,就因为它太出类拔萃,太优秀了,所以导致就要横加指责,魔王就出来首先毁的就是《楞严经》。所以大家要知道,正法灭的时候第一部是《楞严经》,第二部是《般舟三昧经》,这是在《法灭尽经》里面。我们现在今天来这个,大家来参与这个楞严法会,然后来一心端心正念地来读诵这个楞严宝典,那就说明我们自己对于这个楞严正法就赋予了自己的担当,这就叫做住持正法,就是要法轮常转呀。所以我说,一个随喜大家,二一个我们要殷重这部宝典。
那么讲到这个我就讲一下,再说几句说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心量来读诵这个《楞严经》。刚才大家也我们一起来这个加持的时候,说到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确实《楞严经》这个法义,从这个,《楞严经》我们待会儿稍微给大家贯解一下经题,就《楞严经》这个首楞严这个定,禅定这个大定,它确确实实是诸定之王嘛,首楞严三昧之王嘛,一切三昧都在首楞严三昧中包括进来,所以叫做无上。甚深,就是它对于,比如说有学过的话,里边有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等等这些,就是它对于这个接地气,我们平常人人都这么活着,但是它又猛醒,就提醒你的这个悟性,确确实实是让我们格外传神,耳目一亮的,所以可以说甚深。微妙就是说,它在二十五圆通中,一个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另一个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这两门修法恰恰就是我们,从来都是中国的传统禅净两门,所以说确实当之无愧。
那么我们诸位同修今天来读诵这个,我今见闻得受持嘛,读诵就是受持,大家都要把这部经典要受持好。怎么受持呢?第一个就是读诵受持。大家都在这里摊开这部经典在读诵。那么读的时候,大家想我们平常这个身体,我们为什么说你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口意,对吧,身口意三业都是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和罪的,都是在造。那么把这个法本掀开,我们这一字一句读过去的时候,大家知道这个宝典它是佛金口宣说的,所以我们在读诵的时候就等于说,我的口就是佛的口呀,你敢相信这个法么,我的意就是佛的意呀,那么我的身就是佛的身,当下就是楞严法宝就是佛的法身现前。读诵受持。大家一定要把这个信心提升到这个层面来,你的心有多坚、多深、多广,跟它对接,那么你这个无上甚深微妙法的受的功德就大,你的这个我今见闻得受持,受持就深。一切法以发心为究竟呀。第一点,读诵受持。
第二点叫恭敬受持,就是说撇开我们刚才讲到的这些,千辛万苦今天流传到现前我们的这个时空法界不说,那么就单单说当时佛讲的这部宝典,它是佛当时一个楞严法会,现场都有百万的人、天都在听。那么这一部宝典我们就知道,佛法要从恭敬中求。为什么那般剌密谛能把胳膊割开了,为什么?他也不是为了说这部经值钱呀。就是什么呢,他的皈依心是真切的。诸位曾经跪在佛前说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对吧。皈依法,尽形寿皈依佛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教典,是我所尊。所以说对这部宝典,我们就要生起无上的恭敬心,就跟佛一样的,翻开就是佛在讲开示呀,现前入的就是当场佛在灵山的,在这个祗桓精舍是吧,祗桓精舍的楞严法会呀。所以就要升到无上的恭敬心,你的心有多恭敬,那么他的加持就有多大,你的智慧就开的多广,你的业障就消的多多,这是并行的。所以我们受持,把心调得一定要恭敬,一定要恭敬,就要生起大的欢喜,就真的是就觉得亲见释迦牟尼佛现前说法一样,这样来恭敬。
第三个是法加持受持,就是《楞严经》讲的这个法,你要相信它对你的加持,身口意,你的身口意在读诵的时候,它的这个法义也就是让你的凡夫心就启动开圣智的这个机会,它是一个对接嘛。大家想想我们修行不就是说从迷悟,从染净,从凡圣,就是这么个跨越。所以在此我们就要用法加持,就是这部宝典翻开的时候,它今天就是我的本命元辰,就跟我当下活着的空气一样,如此的在我身心、身口意中,起这样的作用,这个信心也要调好。
当然再一个就是随闻入观受持。我不知道你们就是说翻开《楞严经》,有的如果大家稍微《楞严经》熟一点的,大概法义知道什么,那么不但说你在现前读诵的时候,你待会儿吃喝拉撒,始终你要锁定这个楞严法义,来起观,要起疑情反问,不断地就现前就说,比如说楞严里面的七处征心,心在哪里,待会儿我们讲。四种清净明诲,持戒要清净,楞严咒结的坛场,我们现前只要你在思惟楞严法义,你就在楞严坛场。所以这个叫随闻入观受持。
所有这些读诵受持,恭敬受持,法加持受持,随闻入观受持,最佳的状态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讲这个给大家,因为我们在读,就是超情离见受持。能听明白吧?怎么样超情离见嘛,十番显见里面。怎么样读诵经典呢?就要像祖师们讲的一样,读诵大乘法宝呀,我们常说装藏装藏,大家不是要给佛像装藏么,大家知道我们本身也是有佛性的,佛性不显就是这个藏没有装满。这个肉身也需要装藏,读诵佛典就是现前装这个如来无上正等正觉之藏,装到自己的色身之中,让法身显现,所以说超情离见。那么让法身显现,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法身不显现呢?就是我们有分别,有烦恼,在这儿读着经典,神游三千大千世界,那你怎么得利益呢?你入不了这个定境呀。
所以超情离见的这个读诵就是要告诉大家,在读的时候如对圣容,就是现场佛就是你的亲教师,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在现场,十方三世诸佛都在这儿监考,你就一个妄念都不能起,一个分别心都不要用,一字一字,这个字就盯着这个字,下个字还是就盯着下个字,过了这一句就是下一句,一句一句什么意思完全不去分别,就随着我们的鱼子,一嘀一嘀一嘀就这样,一句一句一句的。你不要怕这个法好像说,那我这样一读,我不是什么也不知道又不懂么?这个时候不要你懂呀,佛说的这个圣法你只管往进去贯,以这个佛的知见转成你现前凡夫知见,就转佛知见为我知见,这才叫我今见闻得受持。超情离见,就是要超越我们的凡情,离开我们的俗见。
我们现在在读的时候,每一句都会加入说这是什么意思?我应当如何理解?这都是错的。所以我想,诸位今天在这个我今见闻得受持,就是大家来受持这部宝典的时候就是要,最佳就是超情离见。你的功夫深,一个字一个字盯着,一个妄想都生不起来,念念都是楞严这个字句,念念都是清净不杂,那这是最佳状态,一个妄想都插不进来。当然如果你读的就是说有时候神儿走了,那也不要着急,回来了再盯着看。有一个诀窍就是什么呢?如果你走了,就是因为或者说你比较熟,那你就眼盯着它,其实你神儿走了。诀窍就是说,这个字不管是繁还是简,难还是易,认得还是认不得,你就一个字一个字盯着,盯着这个字的时候,下个字不看,到了下个字,前个字就不去管,就念念随着鱼子这么往下走,这是最佳受持。这个是最消业,最开发智慧了,要相信祖师的话,他们都是过来人。
所以我们在读诵受持的时候,希望大家如是生心,如是降伏其心。这就是我们来这个读诵《楞严经》这个法会,给大家提这么几点吧。当然我也惭愧,没有在这里跟大家共修,只能就凭设想,如果有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有利呢,随喜赞叹,法喜充满吧。这是说怎么样来受持。
那下面因为一早上的时间,总得用一点话来填满吧,都是多余的话,反正就是能相应一分算一分吧。大家要知道,我们理解一部经典,刚才讲的龙树菩萨,他看一部经,看经题就知道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在,今天必然我们说要我开示,我也没有开,所以没办法示,只能照着佛、祖师的说法,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吧。那么相信这也算个解行并进。解行并进是什么?意思你懂,然后放开了马上就去修。我们早上这么理解一下,下午或者待会儿中午开始,我们就一心一意读诵,这也算一个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就不会偏了。如果你意思不懂,或者说见解偏颇,那么你带着一种有求心,或者求这求那,一念夹杂心生起来,那就里面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所以我想时间关系,那我们怎么讲这部经?大概贯一下就是经题,提纲挈领。到底这部经讲的是个什么意思?它让我们处在一个什么状态?真正这个状态它是一个什么感觉?
这部经的全称叫作《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非常长。那我们在此就可以说简洁明快地给大家,首先我们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把它贯一下。大家不要觉得说这一个字一个字多繁琐,你要学会把它一串儿串来,融会贯通。一般我们理解大,说这个人个儿很大,对吧,这个房子很大,那就相对它肯定有小的,肯定有矮的,这就错了。这就属于我们凡夫层面的二元世界,这个拇指小,这个中指大,永远都是分别心,永远都是凡夫见。所以一开始为什么用大来启动这部经典来开解呢?就是我们学这部经典,领悟这个法义,你一定要大幅度地、大视野地、大量地提升自己的心量和这个见解,这是第一。
第二个,这个大它是超越了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大小之大,而且这个大它还有广的意思,就是面面俱到,没有一法不在其中。所以我们一般常用绝待圆融来形容这个大佛顶的大。绝待就是说你超越了所有,你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分别的,等等这些都不在此列了;圆融包容就是说,虽然不在此列,可是平常我们说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还全部就在其中,都是这个首楞严现前境界所囊括的万法之中的一法而已。这个一法,当下如果你的见解透过来,又是全体万法的表现,就是大。能理解吗?你理解不了,慢慢悟吧。下午读诵的时候你就,读完了以后,乃至首楞严法会散场了以后,你就回去参,为什么说大小之大不是真的大?超越了泯灭了大小之分别,才是叫作绝待之大,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我们这部经后面的首楞严定,才叫大定,所以说诸菩萨万行才叫大行,这个修证了义,修的才是这个了义的大法。所以这个大你理解不到,开不了这个题,那么后面就都会有局限,有这个偏颇。我这么讲能听得懂吗?
那么什么叫做佛呢?咱们今天不讲什么觉啊,自觉觉他啊,就记住佛就是一个正法眼藏,就是他看到整个宇宙万法真实状态就是这样子的,他没有带有一丝一毫的这个添油加醋、损减打折,就是这么原封不动地给你描绘说明出来。那么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首先你的发心就要正。我不知道你们大家扪心自问一下,我今天来参加楞严法会为什么?是为什么?一定要思察自己的发心。虽然过去有这个因缘,但是要知道,楞严开悟开悟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要成佛的,就这一条直通路,其它只要歪一点点,就不在这个正法眼藏的这个眼上面,看不清楚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来共修这个楞严法会,一个,不要求世间的什么回报,觉得有功德,将来有果报,或者家里有什么,都不要想这些,一心一意今天我读诵楞严,就是我的佛性又显,我要成就,种这个因,相续这个行,什么都不要求。更有的,如果说我们来修这个《楞严经》,那么你就要说什么叫作正啊?我们说一身正气,正气就是说,人家一看你就是觉得这个人敞亮,对吧,这个人豁达,这个人他没有一些邪门歪道的东西。那我们学佛也是这样,什么也不要求,求功德,求回报,乃至求神通,不要神呀鬼呀的。这个说到这里,为什么叫作正法眼藏?后面大家看到有五十种阴魔了吗?只要你一有一点点错,立马就着魔。可是这个凡夫呀,我自己也有感同身受,他就最买这个神通的帐。本来说甚至要相信因果轮回,要修解脱,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哪听到有个风声,有个消息,赶紧说这个人能看到前生。
昨天就有一个同修就给我,我也不知道是谁,手机上给我发信,说她本来好好的,有一个同事,结果呢,这个同事他年龄很小,是她的部下,慢慢两个人之间就觉得,她就觉得他跟其他的员工不一样。结果出去以后更碰到有一个人,说哪儿有一个女的能看得到前生后世因果,告诉她这是她过去世的儿子,一下子搞得她就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他了,说这你说是儿子吧,他前生是我的儿子,儿子应该亲生的儿子,结果这辈子又成了这个同事,而且来回发个短信还有点暧昧。那你说怎么处理呀?那我只有回答说,前生后世,前生在前生,后世在后世,大家知道吗?你就知道的一目了然,你有什么用啊?大家想过没有,你就知道说你前生跟他是什么,你上辈子在哪;我还常以为觉得我上辈子是浙江人呢,可这辈子就生到西北了呀;那你说有什么用么,只能丢脸觉得你修行轮回你都没出去,要不又再来了呀,除了这点你还有什么呢?所以我们来学正法眼藏,一定要正,正了以后才能得这个法。不要天天想偷鸡摸狗搞这些,没用嘛。那还她就跟我意思说,碰到一个有神通的人,那个都不是,要么是附体,要么就是鬼通妖通,哪有神通啊?所以大家一定要防范这个,这个不修行还可以,稍微修一点,如果你过去有一些某些缘法的话,你有一点异样的感觉出来了,一旦你想去显摆、卖弄、追求,天天计较这个,马上就偏的流的就是一塌糊涂。
所以我们说大佛,你要成佛,就要依着这个正法眼藏,佛说的这个正法眼藏,开悟成佛,六度万行,后面讲的,依照这个来,这样的话,你才能到顶,否则你就到不了顶,所以叫大佛顶。明白吧?我们的外道邪魔也有一些有本事呀,就他给你看到这个,说那个,天天说一说,一说说对了,那就把你揪走了。那可是大家看到我常说,就跟外道邪魔走到这儿已经很高了,对吧,好像比这儿高,可是你要到中间的这儿,到佛的这儿,你绕远了吧,你还得回来在这儿,这就都是冤枉路,到不了顶。所以我们要彻底理解这什么叫作大佛顶,就是要依着这个大法,绝待的这个正法,正法眼藏,才能够到顶,究竟圆满。如此之法,是每一位佛必由之路,是每一位佛度众生之必说法门,是所有众生成佛一定要依附的修行次第,所以叫做如来。如就是都是这个法;来就是,如来来这儿度化我们,我们从这儿又去那儿,来来回回,从凡到圣,从圣乘愿再来入凡;来来回回都离不开这个大佛顶正法,所以叫做如来。明白吧?
那么怎么这里叫做密因呢?这个密就是秘,当然这个为什么说,你看我们有时候一些外道,一说哎呀如来密因,就觉得这不知道有多么神秘,又开始舞神弄鬼了,用这个咒语咒心怎么就给它赋予无量的这种神秘主义。错了。这里的如来密因是什么呢?唯有这条路,你发现了就成正觉,迷失了就永在轮回。所以这个密,这个密密到什么程度了?天天在你眼前日用,你毫不知情。是这么个密,明白吧?就如同空气一样,我们总以为吃饭喝水最重要,不吃不喝就要死,可是空气离开一刹那即刻断气。可是谁能够理解空气,谁能够念念知道空气呢?这就是如来密因,密就在这里。学佛永远是敞亮的,是见得人的,没有藏着掖着的,搞神秘主义神神鬼鬼的,特别是这个首楞严。这样我们才能够修的是了义之法,而且始终在了义的水平上进行修法,这就叫修证了义,了义修证。是这么个意思。
一旦你能够悟到这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就是整个这个悟性出来了以后,那么大家想想,你的诸菩萨万行,就是所有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点点滴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个持戒、念佛、持咒、观想、礼拜、供养、布施,等等一切,都在这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的首楞严范围之内,念念不出这个首楞严定,首楞严就是大定。只要你见到这个心,明了这个心,见到这个性,那就放开了,吃喝拉撒嬉笑怒骂皆是修行。这个万行就是说整个之行,自然而然全在此列。就这么一部经典,这样的一种修证次第,这样的一种教理行果,所以叫做《楞严经》。大家可能对这个还是不能理解,什么叫做诸菩萨万行全在首楞严中体现呢?你们听过一句话叫做:全修在性,称性起修吗?听过啊,就等于说我们现在,我常用这个比喻,大家见到黄金吧,是吧,黄金,黄金也可以做成佛像,也可以把它做成摆件,也可以做成耳环戒指项链,也可以做成锅碗瓢盆,当然也可以把它做成马桶。
那么我们现在本来是一个清清静静纯正的99.99的黄金,可以最佳状态是要入到佛的供龛上去当这个紫金身佛的,但是我们现在把它做了马桶,明白吧。马桶就只能每天盛屎盛尿,贪嗔痴,财色名食睡。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面天天当马桶。可是你一旦发现了,原来我可以当佛,那么你就开始不甘心做马桶。首先一个什么呢,要把这个马桶金子给熔掉,对吧,然后再开始打造成一尊紫金身佛。但是从意识到马桶是可以做佛,到开始把马桶熔化,到一锤子千锤百炼的每一锤子下去敲成这个佛像,大家知道,从始至终金子的性有没有改?所以《楞严经》开悟就是首先让你见这块真金。然后虽然尽管是马桶,可是你已经知道它是金了,就永远再不动了,然后你所动的就是什么呢?在理上明,在事上修,所以叫做万善同修,而不离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就是念念,从马桶到佛像中,哪一念、哪一锤子、哪一动作能离得开金子的本质呢?这个金子的本质就叫做首楞严大定。任何情况,你再怎么动它,它的金性永远不会改变,刻意不得,没有转化,本来如此,必定如此,现前皆是。大家想想,这个法义非常妙,特别妙。我们每天追逐、不安、难受,可是一旦你发现难受全是因为是马桶的缘故,这个假象,而不是金子出了问题了,那你突然间,马桶又有何妨呢?戒指、项链、盆跟佛有区别吗?这就叫首楞严。说的能听懂吗?好,这就是给大家大概地贯讲一下经题,供养大家这个楞严法义。一部经文都在阐述这个道理。这就是说我们今天讲到的这个楞严法义,先给大家进行一个总贯。
下面就跟大家再说一说几个主题。《楞严经》的主题,我想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问心,第二个是显心,第三个是用心。
问,问候的问,问题的问。诸位学佛都脱口就会说,哎呀佛法是心法,万法唯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那么学习佛法,一开始都会知道说还有一部《心经》。《金刚经》里面说应如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不断地讲这个心。我们所有的祖师一辈子出家,舍生忘死,辞亲割爱,就为了明心见性。那到底什么是心呢?怎么样一个性呢?这个我们要从头说起。为什么《楞严经》里面说,真如本性,妙觉明心,就始终在强调这个东西。怎么从头说起呢?要回想我们的学佛之路。一开始我们总是说慢慢地接触,也不知道某一刻开始突然间动了心了。就是从呱呱坠地,爹妈取名,一叫就应,然后大家都是茁壮成长,慢慢地成家立业,你不是说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吗,娶妻生子,生儿育女,养老送终,就大概,谁的一辈子不是这样呢,大家想过没有?
假如你不是这样,那你就属于怪,别人就要说你很怪。所以这个学佛之路从一开始就很怪,为什么呢?一般我们都是人世间,大家都是贪嗔痴是人之常情,财色名食睡是我们的生活本能,那么你第一个动心就是要觉得这不对,要开始问,问心,说我怎么会成这样呢?人人皆这么个活法,那这个活法,这个步调一致是对不对?大队伍全往这儿走,走的对吗?所以我们一开始学佛,第一念你肯定动过心,不论在道场,乃至得到一本结缘的经书,或者碰到一个善知识法师给你说了几句,总归一下子就是宿世的善根所显发,甚至痛哭流涕等等,就动心了。不动心的话,永远入不了道。动心了以后你就要皈心,开始皈依三宝。为什么皈依?因为你搞不清楚为什么,生从何来呀,死到哪儿去呀,人为何物呀?谁能告诉我,你今天坐在这儿,怎么这会儿就坐在这儿?你看我的话音一落地,你想一想这个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就是说,全部这些都有关,跟心有关。就是我们自以为是的这个主观能动,念念在感觉的这个活着的感觉,它此时此刻的存在,它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它背后循着什么样的原理?它的本质、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你不带着这个心,你心到不了这儿,你的这个楞严门你根本就叩不开,那就只能也就确实是就这么跟着读一读凑个热闹了。所以第一个,我们就要进入这个问。
再进一步,我们刚才说开悟开悟,明心见性,那么我们就要感觉说,现前一念我们在哪儿?大家要想,现前一念,这个现前一念说时迟那时快,你看那么几下,猛醒一下,我们就是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跟蔫儿了一样,猛醒一下就是要醒呀。这就是皈心,开始皈依,我要弄清楚这个,皈依佛法僧的目标为什么?最后的功用是什么?皈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就是要见这个心呀。只有心光明打开了以后,才能见这个佛刹。所以你就要皈心。皈心了以后,随着我们慢慢地就开始信解行证了,学佛学得越想,哎呀就是这样的,因果不虚,轮回确认,越想越正合我意,原来如此,就不断地渐入佳境。我们以前不是常说,就跟一个泛舟渔翁误入桃花园深处一样,越学越上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慢慢地开始才能够提起这个疑情。为什么禅宗是直接上上上上根器,一般的人够不着。
虚云老和尚当时在云居山的时候,就他的行语,下面的弟子,这不关居士的事儿,就说亲自剃度的出家弟子和在道场里面的常随出家众,都跟不上。我们设想一下,就是说一个人,你看我们为什么觉得说大开圆解,或者这些祖师们折磨你的时候,你就是又爱又恨,这师父在折腾你的时候,他就是说一会儿用世间的情见把你安慰一下,你就感觉到很温暖。过了一会儿他又变了,即刻又无情,马上就凶狠,你又受不了。那过一会儿他又觉得完全跟没事人一样,你又感觉到,怎么能这样呢?为什么?就是他玩转了这个东西,始终心在这个道上;那么心在这个道上,念念这就我今见闻得受持,受得了,把持得住,他们在这个上面。那我们不在这个上面,感觉来了,正念提起来了,今天就法喜充满;感觉没有了,马上就蔫儿了,又是俗情凡见,又觉得这不对,这法师怎么怎么样,这个地方、这个道场不如法,就全是这些。这就是你跟不上。
所以首先我们就慢慢随着这个上面就要开始问,跟着这个走。那大家我们发现了没有,其实很多事情,我们以为人之常情的事情,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因为它整个一盘全是错觉。所以大家你看,在这个问心里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正是这个,那《楞严经》里边有一段,一开始的一段就叫做征心。大家读到你看,阿难,为什么说我们身在欲界,每一部经典都是这样匹配欲界的常法,阿难祈教这部楞严经典还是食和色,一个要吃东西,二一个淫欲,被摩登伽女摄在淫席,就由于这个戏剧性的开场,才拉开了整个佛讲楞严的序幕。那么在这个序幕拉开以后,第一出演的是什么呢?首先就是披头盖脸地把你的原来整个的见解全给你颠覆掉,常情、俗情全给你颠覆掉。所以大家看。
一开始就问心,心在哪里,七处征心。佛就问阿难说,说你既然你看你这会儿烦恼了,又觉得不入到如来的禅定之中,没有这个本事,那么我问你说你当时为什么要出家呀?阿难就傻乎乎地说,我就看见佛长得漂亮、庄严,我就跟着就出家了。说你用什么看的?当然是我用我的眼睛和我的心感受看的。这个时候就开示说,你这个人的主观活动之心,念念不停之念,这个妄想层面这种错觉,那这个什么是真心,在哪里,在妄想的层面,你怎么找,怎么描绘呢?佛在这里有一个诀窍,他来用这个反作用力,就反问你给我找,你给我找出来。你看,比如说首先,大家读到经里面都知道,阿难被问这个心在哪里的时候,他首先就执著说,那这个心一定是心透过我的眼睛才看见您老人家的面庞,庄严的三十二相,那肯定这个心就在我身体之内。
所以大家想想,我们现在的修行或者说对佛法的见解,都知道说佛法是心法,可是一说心,下意识地都会拍胸脯子。身体内在哪儿呀?你现在作意一下,我们灵灵动动、活活泼泼的这个感觉在里边吗?阿难就认为在里边。确确实实,呼嗵呼嗵跳动的一颗心脏在里边,可是这个活动的心脏,它有看东西的功能吗?没有。所以当时执著心在内,佛就反对他,我们现在也可以设想下,你以为我能思能想的这个感觉在我的肚子里面,在身体之内;可是如果我们的心在身体之内的话,对吧,那我们大家不是现在都坐在这个讲堂里面嘛,你们先看到的是谁?肯定是我吧,我这会儿在中间坐着嘛,然后才能看见旁边的门,对吧,再后才,出去以后才能 见外边的东西。
如果心在身内,那么这个心也当然同样应该先见内脏,而后见外境,对不对?可是我们的心现在能够见到肚子里面的肠胃和大肠、小肠、颈椎、肺、心脏,能见得到吗?不能。所以说心在内,怎么在内呢?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以为说我们每天认知的这些情形,我们的思惟作意,都是错的。错到什么程度呢?错到如此地步了,大家都,曾经以为非,现在都认为是了。自从我们一念无明翻入轮回,自从我们从光音天第一个众生堕下来,自从我们失去了本有的光明,开始吃地肥,开始养这个色身,最后男女行淫欲,胞胎出现,传宗接代的时候,所有的这些都认为应当是这样的。可是一旦反问,就经不起推敲,你看连个心在哪儿都找不着嘛。你现在谁能给我抓出来,把这个东西给我见一下,就放在这儿我看一看,在哪儿呢?不在内呀,在内的话就(应该)先见到内脏,可是见不到内脏,说明心决定不在身内。
那好,不在身内的话。那其次,我们再反问一下,那阿难就又说,那好吧,那心在外吧,不在内那肯定就在外嘛。可是大家要想想,如果我们能知能觉的这个感觉,如果真的这个觉照的心就在我们的身体之外的话,你自己用左手现在把自己右手掐一下,疼不疼?疼不疼?疼呀。那如果说这个感觉的心离开身体在外,掐的时候这个身怎么会有心的疼的感觉呢?你再问一问,怎么会有心的疼的感觉呢?这心在哪里?
好,既然不在内不在外,那么就只能说心在中间呗。那现在谁能给我说,你们肯定会觉得,宏海法师说他这会儿坐在这个房子的中间,可是前面的同修看我,我在你们后,后面的同修看我,我在他们前,左边的看我,我属于右,右边的看我,我属于左,中间在哪儿?谁能告诉我哪里有个定性的中间?所以你看这里说,执著心不在内外中间,后来祖师们把它浓缩的。那心在哪儿呀?
后来阿难他说,当然是有一个不执著处,心就是万法皆空,什么都是假的,不要执著了,该吃肉吃肉,该喝酒喝酒,不要用心,心是分别相,你太执著了。阿难就是说执心在没有一个执著。那佛就问了他了,如果这个执著没有执著,你何必还要说一个没执著呢?没有的东西我们会说吗?你看大家都知道,人,每天见的满眼都是人,所以我们才说人民,人世间,念念都离不开得说。如果没有的东西,你现在我们黑咕隆呼眼睛一闭说这是地球,他方国土外肯定有我们叫不上名的星球,你现在给我说那叫什么星球,谁知道呀?没有了你说什么呢?那么如果说有一个不执著,那么既然有一个不执著,已经有了,你怎么能说不执著呢?这就像我们说的诸法无常,你说诸法有无常,既然有无常,你怎么能说无常呢?你已确定了有一个无常永远常在,错了。所以这就是执心不在内外中间,也不在不可得处。这就是我们往往有时候容易听到的断灭空,妄谈般若,踏有谈空。见得多了,稍微看几句《心经》、《金刚经》、《楞严经》里边,就天天说心说性,不讲因果。
所以心在哪里呢?你看这个以前的祖师说,心不在内外中间,觅之了不可得;同样,心具造百界千如,就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他方国土,全是心的体现,心哪儿哪儿都是。这是除了七处征心以后,那么我们再开始,刚才叫问心。
再开始显心,心哪儿都是。《楞严经》里边讲了这么一个例子,第一个显见的时候就讲到,大家不是说我看东西嘛,对吧,那人之常情都是觉得我的眼睛一睁,一目了然。阿难就以为是这样的,就以为说看东西的一定是我的眼。佛开始为了给他显这个心在哪儿,就告诉他,那你的眼睛闭起来,你觉得能看见吗?大家觉得眼睛闭起来,你能见东西的这个功能在不在?在哪儿呢?在哪儿?眼睛睁开,眼睛闭上,眼睛睁开,眼睛闭上,明明睁开了看,闭上了看不见呀,阿难就这么以为的。这个时候佛就说,十番显见在《楞严经》里面最重要,其实真正的要开眼,学《楞严经》就在七处征心和十番显见上去作意用功,去问。佛就告诉他,你眼睛睁开的时候你是见明,眼睛闭上的时候你同样在见暗,不管睁开,不管闭上,不管在明在暗,你能见明和暗的这个见的功能有没有动过呀?到处都是呀。
大家再试一下眼睛闭起来,再试一下睁开,你感觉到有一个东西完全是如如不动的没有?就能见的这个见性,我们明心见性就要见这个,这就是佛性,每个人都有的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性,在我人来讲叫做佛性,在物来讲叫做法性,就是这个如如不动之性。你看,明摆着的事我们都不知道,佛这么一说,就像石破天惊一样。可是它依然如故,没有动过。所以我们看东西,你看,到底是什么看呢?就是这个性在看,这个性永远不散失。所以说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才叫做性。你学《楞严经》,显见是心非眼,一定要明白。你感觉一下。不要说这个见,再感觉一下闻。我不断地讲讲讲,这已经讲了一个小时了,大家一直在听我说听我说,那我们现在再沉静下来,不讲话,你耳朵闻声音的功能前后有改变吗?有随着讲话的时候好像就耳根听声音的功能就增强了吗?不讲话的时候你耳根听声音的功能就减弱了吗?没有,如如不动。这个见,见明见暗不动的见性,跟声高声低有声无声的闻性,是一个东西。由于我们把它妄分别在六根门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我们把它收集凝聚在一处,那就是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本性。明心见性就要明这个心,见这个性。
真正《楞严经》里边就告诉我们这个东西,就这么一滴狮子乳,你能不能揪得住。你揪得住了,那就跟穆桂英破了天门阵一样,马上这将令在手;你揪不住了,那你永远都是一败涂地。所以我们就练揪,就要练这个揪。这是显我们的性。
再换一个角度,这个性它还是不动的,不但是心,而且它永远都不动,为什么?大家看见我的手了吧,你看我的手,动不动?动了吧?有没有动吗?你看我。你们的心就动了。我这样说动不动?说不动。我这样说动不动?不动。然后我再等一下,有的人就HOLD不住了,就说动了,那就是因为心动了。这个手不管在卷,不管在舒,大家看我的手在动的时候,不管在正,不管在反,你见我手的这个见手的功能,认知手的这个主观能动的这个自我认知确定性有动过吗?没有动,这就是显见不动。手虽然在舒和卷,但是见性、我们的心性没有动,完全没有动。这就是性。
所以在这个《楞严经》里面讲到很有意思的一个事,就是讲到里面当时的国王叫做波斯匿王。你们有没有去过恒河?有去过恒河的。印度有一个什么风俗呢?就是说长大了小孩到三岁的时候,一定要他妈妈拖着他到恒河里面去接受个洗,受洗礼还是什么,具体反正就是一种当地的宗教习俗吧。那么当时佛陀在世的时代,大家想想,这个风气还很盛行。我们也一定要客观地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佛法并不如现在这么一统天下,印度的外道是非常多的,而且不一定佛法是占绝对优势,所以那个时候,佛陀讲法就是到处去弘化,都是去摄众,把他的道理讲得最究竟。所以我们有时候去朝拜印度,确确实实看见这个蓝毗尼,佛陀降生的地方,看见 树给孤独园,经书里提了它这么多次,看见恒河的时候,看见那个沙子的时候,都会激动,为什么?恒河沙数诸佛,就动不动就用它来作意,确确实实就一草一木、举手顾盼都成了加持。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在这个上面。这就叫加持。本来如果从印度人已经天天生活在河边,如果他没有佛法的信仰,没有加持。
那么这里在讲到一个什么情节呢?就是波斯匿王在场,他就问到释迦牟尼佛,他就觉得说哎呀,我现在已经老了,当时很小的时候,这个发黑,这个面是亮丽的,是饱满的,现在已经发白面皱,老态龙钟了,那跟佛陀就讨论一段这个人的生老病死的这个无奈。一开始说从三十到四十,四十不如三十,五十不如四十,六十又不如五十,现在是一天不如一天了。结果这个佛陀就问说,说好,那你一天不如一天,确实看来你现在老了不少了。那说,后来就问说,那你曾经看过恒河水吧?说恒河的水我天天见呀。说那你看见恒河的水怎么样呀?说恒河的水我三岁的时候跟我妈就见过。结果佛陀就问他,说三岁的时候见,那么你三岁的时候看这个恒河水,跟你现在已经五六七十了看恒河水,这个恒河水有没有变?你看恒河水,能看恒河水的这个作用功能,你的见性有没有老?没有老。三岁的时候能见恒河水的这个功能,和到了六十七十的时候还见恒河水的功能,见的一模一样,见的功能没有变。
大家要想想,从幼转老,念念生住异灭,念念生老病死的过程中,他有一个东西居然没变,就是见恒河水的见性没有变,听声音的闻性没有变,见明见暗的这个见永远在,没有变。这个见寂然不动,而且不灭,永远都是这个样子。这就是首楞严性。刚才讲到的,只要你悟到这个不动,那你任何动都在不动之中,任何修都在这个禅定之中修,这才叫做了义修证。现在我们就觅不到这个心,所以说我们的心是灭了,过了昨天,待会儿今天,待会儿我们散场了,就觉得这法会过去了,灭了。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个不动不动到什么地步呢?就是我这辈子死,下辈子生,依然这个性不动在。佛就是见到这个性,法身常住,遍一切处,叫做常寂光;随便起发挥作用,叫做实报庄严;到了这个世界来大做梦幻佛事,还是称着这个性不动,而不断地变魔术,就叫做乘愿再来,叫做三十二应,示现度化,就是这么个道理。你看一部《楞严经》就把它讲透了。
再一个,我们再从这个见性上来讲,大家再理解一下,你说我们常说的,说佛不是叫觉者吗?对不对,佛不是叫觉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正觉,遍觉,无上觉,本觉,始觉,究竟觉,我们都会说觉。那么大家想想,当然我们知道佛觉悟的时候他的这个觉,那现在凡夫有没有觉呢?有没有,凡夫有没有?有呀。凡夫是什么觉呀?是妄觉,是错觉,整个都是一种错觉。但是佛的正觉,遍觉,无上,除过它的修饰词,正,遍,无上,对吧,凡夫是妄觉,错觉,除过它的修饰词,妄和错,这个觉一样不一样呢?就是我们灵动的自己当下活着的感觉,跟佛成佛了以后灵动的这个佛性,就是现前我们活着、自以为知道的这个觉,大家知道吗?从来不变,生死之际不变,直至成佛不变,轮回到这个三途,到了地狱里边感受那种无尽的痛苦的那个觉,跟佛彻见法界事事无碍的觉一模一样,就是一个性,大家知道吗?只不过我们现在加入了错和妄,就成了凡夫境界了;一旦加入了正和遍,就是佛的法界,但是这个觉就从来没有变,没有动,没有散失过。
所以在《楞严经》里佛又说了,你看我的胳膊这样是朝下的吗?这样是朝上的吗?阿难就说,肯定大家都认为说胳膊朝上这是正的,胳膊朝下这就是反的了。佛就问他,朝上朝下反的时候,你的见性有正有反吗?我们的觉性同样如此,没有变,穿衣吃饭都是嘛,搬柴运水都是嘛,人在桥在,怎么说,桥流水不流,还是嘛。就是变你颠覆你的这个人之常情,那么就见这个本来面目。
今天我们讲这些,就是跟大家结缘的,现前我们还是得不到;但是得到的,就看你能提到几分了。听这个法不能用耳听,要用神听的,你把神提到几分,那你就听得相应,随文入观;如果你打哈欠,困得不行了,那你就打折扣了。这就叫无上甚深微妙法,完全取决于诸位,你的上能上到哪儿,你深能深到哪儿,你微妙能跟得到多少。所以这个见性你看,从来不散失,也没有从哪儿生起,所以也没有出处,大家发现了没有。
里面还有一个片段叫做显见不还,就是我们大家你看,今天为什么这么冷?因为现在是冬天,对吧。那我们进了屋为什么这么热?因为这里边有暖气。为什么窗口是明亮的?因为那里是玻璃。为什么这个下面是黑暗的?因为这里有罩子罩着。就是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它都有个缘起、缘由,对吧?但是大家再仔细观察、琢磨一下,反观一下,我不动的这个东西,大家说它从哪儿来?从哪儿来?这就是为什么觉里面有一个本觉,就是它没有来没有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你怎么能问它从哪儿来呢?就是因为一念无明,所以佛只能说无始时来,没有一个概念的点来。所以从这一档上我们就要知道说,这个见它还没有出处,所以它也没有还处,从来都是不动的。而且也没有杂处,就是我们看了任何东西,花红柳绿,对吧,当我们一目了然的时候,我们看的这个,能见的这个,有随着花红柳绿把它染成花红柳绿吗?没有。虽然你们男女老少,可是我一目了然,我这个东西没有随着因为你们男女老少我就有变。这就是显心,这个心在哪里。大家要好好琢磨,这个心在哪里。
可是这个心哪儿哪儿都是,到处都是。你的心能安在这个到处都是上吗?为什么净土法门要具信愿行呢?就是让你安呀,靠呀,靠到全体境界上,那现前就是念佛三昧,等于、完全等于首楞严大定。所以我们学的时候不要把它割裂开来。现前一念心性它在哪里?一念心性哪儿哪儿都是呀。大家来到这个法场来听闻这个今天的法义,那我问一下你的家在哪里?待会儿吃饭的斋堂在哪里?我们左顾右盼,我们看到这边,又看到这边,那看这边的时候,这边在哪里,看这边的时候,这边在哪里?我告诉诸位,我看这边的时候,看见的是娑婆,比如,那这边的极乐在不在呀?我看见的可能性有没有?它能超出我决定能转个头就看见它的范畴吗?这就是法界。法界从哪来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所以大家要知道,既然问心,为什么,处在妄的层面,永远见不到这个心。那么显心,只要你悟到恒顺,依住到这个、恒守着这个性,不动的这个性,不失的这个性,不变的这个性,不散的这个性,那么这就叫佛性。一切的他方国土都是在这里面显现的,这就叫做显心。这是第二个板块。
那么第三个板块就是给大家讲讲用心。我们要落实到这个实处,怎么用心。首先这里的第一点就是,大家看到这个修法里边不是有二十五圆通嘛,就是二十五圣。你看一开始有香严童子,他就什么也不干,就在那儿坐着坐着,突然间有比丘点沉香,他就说这个香从哪来?从木头来,为什么不点就没有?从这个烟中来,那么其它的烟点起来为什么没有香?他就最后就彻彻底底找不着这个香的出处,这个香是空的,就入了圆通法门了。所以这二十五个圣人就给当时的释迦牟尼佛各自陈述,当时他怎么修行的来时路,怎么成功,怎么入的圆通三昧。那我们首先都要知道,圆通也就是首楞严,也就是自在无碍,也就是妙觉明心如来藏。那里面观音菩萨他是怎么讲的呢?大家也可以尝试来,就依附着这个反闻闻自性,就刚才我们给大家讲的显心的这个性,他就始终依附着这个性,其他的不管不顾了,就往这儿靠,往这儿守,就不断地这样修观,修止。所以我们大家了解一下,这一段话可以跟大家稍微讲一下,以后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相对心里有个数了。
这里就是大概讲到说,观音菩萨给佛怎么讲他当时修行成就的呢?就是讲到说,先顶礼佛说,过去无数的恒河沙劫的时候,有一尊佛叫做观音如来,也叫观音,就是从闻性上面修成就的。那么当时他就给这个观音菩萨教了一个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就是从这个耳根闻性上来起修。这个在《悲华经》里还叫做闻思闻修金刚三昧,就是说咬着这个声音来下手。怎么咬着这个声音闻性来咬着这个声音下手?你看这里有一句话叫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什么呢?一开始他就,观音菩萨怎么修行大家知道,就守着这个刚才我们说的,能听东西,那么有声音的时候我听得到,没声音了,我能闻的这个功能还在,对吧,他就守着这个功能不动,先一开始。入流亡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所有的声音尘境他不分别,你外在就是原来的这个诽谤也罢,诅咒也罢,叹息也罢,哀怨也罢,赞叹也罢,歌颂也罢,一切的声音,他只把它当做一种声音,而不进行情绪上的了然分别,说这是对我有利的,这是在诽谤我的,他不去分别了,就开始就守着这个闻性,所以慢慢慢慢,一切声音都成了声音了。
上次我听到一个同修他就念佛嘛,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说后来就一切声音,汽车开的喇叭什么的都成了阿弥陀佛了。他就守着这个不动,在这种情况下就叫做入流亡所,入流就是反观,不受外在的声尘的任何语言概念所局限了,这叫做入流。出流的话就是说,我们说你的耳根意识随着外在的这个赞叹也罢,毁谤也罢,你就被它转了,难受了,这叫做出流。所以入流亡所就是把他外面观察外在的声音都锁定在一种闻性中,忘却了外在声音的境界,只是觉得就是一种动静相待的感觉。所以你看这里讲到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怎么样呢?就是说,随着这个观察力、观行力渐次增上了以后,外界的声尘不是是动的么,对吧,那他感觉到我在守的这个闻性这是静的,那么一静一动还是有两个相对相,还属于分别。在这种情况下,他慢慢你看就这里讲到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动静相,动是动,相是相,慢慢就合二为一,不生了,没有这个分别了。再往下,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你看,就是使自己进入一种极寂静的状态,这样的话不但没有动静分别,能闻的闻性,就是我恒守的这个闻性,和所闻的声尘的这个尘境的这个作用,慢慢也没有了,就把它消亡了。不但动静相、闻性没有了,甚至连我现在已经入到这个不生不灭,我能入,不生不灭的境界为我所入,对吧,连这个慢慢也没有了,所以叫做觉所觉空,空觉极圆,打成一片了。
最后是什么呢?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就是能空的智慧和所空的境界相对之时,也合二为一了,这个就叫做空所空,空,能空的智慧和所空的这个境界也灭掉了。最后达到了一个极致的时候,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就是生灭性完全灭掉了以后,彻底地见到这个真如本性,就是寂灭现前了,所以当时到这儿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你们有过这境界吗?有吗?没有的话,你虽然现在证不到悟不到,但是首先你要什么呀,请你相信它,信到。信根起来,就在信上大做文章,可以把信量转为证量。所以大家要知道,以信方便也可以入这个首楞严三昧的,一切法都是通的。你深信我读诵这个经典的时候,所有的境界现前就是首楞严大定,字字句句皆是首楞严三昧,六度万行之法皆是如来密因,现前在修正了义。就信它。
所以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你看,观音菩萨是如此,太虚大师当时在普陀山闭关的时候也是这样呀,坐了一会儿,突然前寺的钟声 地一响,就把他入定了,一下子把那个悟境出来了,就找不着北了,就不知道自己是宇宙万法还是万法是自己,找不着自己了,就打成一片了,这就叫做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所以圆瑛法师的讲堂叫做圆明讲堂。虚云老和尚在高 寺禅堂的时候就是被别人行堂倒茶,突然把手给烫了,杯子啪地打碎了,说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口难开。家破了就是我这个色身这个执著破掉了。人亡呢?人我分别没有了,自他一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现前了嘛。
所以你看《楞严经》里面这个也是,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就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现前就证到了。我们现在天天在那儿号称无缘大慈,就等于说,我跟你不是一家子,我把你看成一家子,咱们俩亲戚,我就是对我的儿子女儿老公一样对你,这就是好像说无缘大慈。是完全天然的不分别,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对你如同对我,我对我如同对你,没有情见,这才叫大慈大悲。普门示现就是这个,十方圆明。所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的核心就是这么得来的,你试一试。会试吗?那好吧,不会试的我只能就,把明的给大家说了,再把暗的也说出来吧。为什么呢?
再一个就是我们要讲到的用心了。心在哪里?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刚才讲到你看,一念又一念,我们每天的生活场景一幕又一幕全是念头凝固和积累的,正当一念显现在前的时候,另外一念在哪里?没了。那么一念又一念中,你属于哪一念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这个念虽然你找不着,这个念永远常在,你怎么用它呢?这是今天的核心,怎么用。怎么用呢?刚才讲的叫《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里不要忘了第二十四圆通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还在首楞严三昧里面,我们要把它通过来,不要给隔局。《念佛圆通章》大家都知道里面的内容吧?佛问圆通,我无选择,就是释迦牟尼佛你问我怎么得到这个耳根圆通的,前面那二十三个人都这么讲了,我可不会,我无选择。怎么样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大家都一般会关注到念佛就念阿弥陀佛,不知道,没有信量这个念是怎么一回事。《念佛圆通章》。所以我们这里就讲到,首先你要用心,既然你问心、显心了,你要用心,就要明白这个心是怎么个运作方法,它有多么大的能量,这个念头。
大家要深信我们现前一念,你此时此刻随着我的讲法,你都起心动念理解,它力量有多大啊。首先我们要明白念的状态,我在这个讲堂也再再地讲过,在其他地方也讲,大家深信现前一念呀。你现在想一想你们家,想得起来吗?我想我的寮房,马上就一目了然,丝丝入扣,一点都不会差,这个椅子凳子桌子在哪里,上面这个睡觉层和下面供佛的地方都明明白白,只要一念动,那个影像马上就凝固在脑海了,对不对?这就是念的状态。念,它念念都是这样的。你念天安门就是天安门,你念香港就是香港,你念上海就是上海。大家知道我们现前一切这种境界,都是过去无明之念,念成今天的这个凝固的现实了。所以反闻闻自性,我们可以把它套成反念念自性,反修修自性,反读读自性,反诵诵自性,都是一样的,明白吧。整个法界就是一个念法门。所以说一切唯心造,就是唯心念。这是念的状态,我们就要知道,咱们现前一念始终在,就在,它就是这么个样子,我们的起心动念念念不停,念念奔流不息。
那么第二个,我们还要知道念的容量有多大。因为我们自己现在一看,好像说就现前这个讲堂,就坐了这么多人,咱们在居士林内,就这么点儿,可是你刚才一动念的时候,你们家哗地就出来了,知道吧,这个天安门广场也哗地就出来了,长安街也哗地就出来了,这个广济寺、法源寺、广化寺都,只要你去过,哗地就出来了。大家想想,你这个念头里面就居然是随念所欲,想调什么就出什么。你的妄想,你的贪嗔痴,你恨的,你爱的,哪一个能离得开你的念来调动呢?那就说明什么?始终这些念头里面储藏了无量无边的可能性,无量无边的能量。大家想想这个念头它的容量有多大啊。《法华经》里面讲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就是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就是一切十方三世,讲白了,所有的国土,所有的众生,所有的正报,所有的依报,所有的精神,所有的物质,都在一念中随时可以具足,随时可以调遣,你想怎样就怎样。所以佛法的修行方法就是随念所欲,随心所欲,就这样。你看看,如此甚深又如此简洁。这就是念的容量,大家要记住,一念三千就是他方所有国土,上至兜率内院,东方琉璃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现前娑婆世界,二十八重天,三重地狱恶鬼,全在我们的念中具有它的可能性,一旦你的念往这儿圆,往这儿汇,它马上就显现,现前就给你出现,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发现了,《楞严经》里面讲的,这就叫做念。
那么你知道念的状态,你知道念的容量,你就要掌控这个念的走向,你往哪里走。因为我们每起一念,必落十法界,就是从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这是六道,六凡,包括阿罗汉、声闻、缘觉,乃至菩萨、佛,四法界,四圣,十法界全部是由念而成的,就看你。到了佛法界,就是你彻见这个无念心体,明心见性,证到真元。到了地狱法界,就是你这个念已经陋劣到用到极致,已经把它就是说冤枉到这个,轮回冤枉错认到极致了,那就到了无间地狱了。但凡我们日用之中每起一念,一定会落到这十法界,所以就看你起在哪儿。一代教法的法门就是念法门。说了,如果你起的是十恶业,特别猛烈,那你将来念就念在地狱了。如果你起的十恶业是半推半就,那你念就念在恶鬼法界了。如果你的念起的是不愿意又轻微地造作十恶业,那么你的念将来呈现的就是畜生法界。如果你的念跟五戒,杀、盗、淫、妄、酒不动相应,你的念完全依附在这个行为上了,身口意,那将来就在人上面,人道嘛。如果你的念跟五戒十善业相应,那么你将来就在生天,而且生的,你的业猛烈程度决定你二十八重天的高矮。
都是一样的。如果你以无我心念这个四谛法门,大家知道阿罗汉修的四谛法门吧,苦集灭道,都知道吧?你们都是老居士了,应该知道,都穿着海青搭着衣呢。四圣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阿罗汉修的,阿罗汉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这是以无我心与四谛法门相应,这个念将来生的就是阿罗汉法界。那么如果你与十二因缘相应,以无我心跟无明缘行、行缘识,你反观它修成功了,将来就在辟支佛缘觉法界。你以这个大慈大悲心跟六度万行相应,记住吗,六度万行相应在哪里啊?就在菩萨法界,观音菩萨、文殊、普贤、势至,现前就在这个称性发挥他的念。那么你以大慈大悲功德心、平等之心与南无阿弥陀佛相应,你的念将来就在诸佛法界,因果不坏。这就是念的走向,看你怎么控制。知道了吗?所以你说,我们都老觉得念阿弥陀佛,念佛念佛就是法门,就是唯一的这个整个,阿弥陀佛就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同样就是念佛法门,明白吧。这块儿要学会这样收放自如,了然于心,然后你怎么修怎么读都是畅快淋漓,正知正见。谁都出不了你这个万变不离其念。这就是念的走向。
下面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念的力量,大家一定要相信。因为我们现在觉得说,我就这么稍微琢磨想一下,难道就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就可以让山崩地裂,就可以让世界构成,就可以转化凡圣,有可能吗?一般我们众生都是觉得念的这个行,就是这个行业,好象我们造作了业了才觉得它的力量大,比如说我把它拿起来了,又再放下了;好像想一下这个力量很小。错了。一切的事业非念不成,就是没有念就成不了。你好比我们造罪吧,造恶业,对吧,如果你有心造作的话,你有心造这个恶业,用的心很大的念,那么可能是轻罪你就得得重报,你用心大,用念大啊。如果你造这个业造的是心不太重,可是这个罪很重,可是你当时的参与心很淡,那可能就是重报得轻受。行为再一样,可是念力的轻重不一样,果报就不一样。所以大家要相信念的力量。你看我们这个念在无记的时候,就是什么也不想,不善不恶的时候,旁边有人说一切戏论呀、是非呀,如果你心不在那儿,你死活记不住。他都说,我说话你怎么一点都不听呢?你不在意呀,他念不在那上面。如果你念在这个上面,你甭找借口,说我最近记忆力不好啦,老了上了年岁啦,如果你在意这个事,一句就入心,至死都不忘。这就是念,念力,念的力量。
所以在这个经典里面就讲过,有一个淫欲心很重的男子,他就不断地念这个淫欲,念得越来越坚固,最后念得就这个淫欲心化为猛烈火烧起来了,烧起来了以后,就整个他所在的这个神庙都火点着了,就一念淫心就这么重。你看有一个叫做什么比丘尼来着,就是淫欲火重,在那儿诽谤,突然间就是女根着了火了,把浑身就烧掉了,就入了地狱了,这就是淫念。
如果你清净修观,有一个月光童子,月光童子他每天就修这个水观,就观这个清净不动、波澜不动的水,每天就修这个,念头全部观这个水。结果他在屋里修法,他的侍者在那里捅了个窟窿一看,满屋子全是水。你看看这是念力呀。
印度有一个清辩论师,他跟一个外道当时辩论,辩论的这个外道就是固执已见,外道就执著到极致的时候,这个念力就催着他怎么样呢,这个外道就突然间化成一块顽石了。大家看看这个念头,就执著自己的见解,就跟这个清辩,佛门里面印度当时的十大论师嘛,清辩论师。化成石头以后,清辩法师把他的观点写在这块石头上,第二天居然一看,它还有它的对答,就在这个石头上显现出来说,你的这个不对,我是这么认为的。你看这个念力呀。最后久而久之又说了几句,那个石头自己叭地就爆了,整个这个吼声还在空中出现。这是佛门里面的真事,在印度当时的辩论场上,你看看人的这个念力有多大。那么我们念的力量,大家要想想有多大。这就叫念的力量。
当然,再一个我们还要学会念的紧急处理,这个才是真正我们可以说是才是净土法门的殊胜所在。紧急处是什么呀?哪里什么时候最紧急啊?什么时候?生死之际呀。这个念呀,我们一辈子已经固执地形成了以后,这辈子必须这么走了,很可能遭遇好一点,坏一点,但还是你。一旦生死的时候就是我们再重新洗牌了,乱世了,开始要出英雄了。这个时候人在生死之际,重新整合,你下辈子马上就要开始了,重新整合你的念头来描绘你下辈子坚固的世界和人生了,那么这个时候是最可以投机的时间。这个我们也要生起信心,为什么说临终十念的奥妙决窍在哪里呢?就是说生死之际转化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乱世出英豪,就看谁能够振臂一挥,立刻就能够得江山天下。所以我们说,人死的时候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业力、心力全是念。怎么大呢?业力相牵,如人负债,力强者先牵,那就看你这辈子的修行状态、水平了。临终能不能往生,你觉得能不能自在往生,看你平常遇境界的时候心得不得自在,这是叫业力。还有一种心力,怎么样呢?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如人负债,力强的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就那会儿如果你这辈子再开始乱相的时候,谁也做不了主啦,这个念往出来冒,那个念往上来抢,最后就看谁先冒出来,就跟那个打那个什么一样,就看谁,就抽签摇,看哪根先蹦出来,都有可能性。
这个时候,就看你有善知识临终振臂一挥,能不能十念往生。十念就可以往生。这就是为什么,念的状态、念的容量、念的走向、念的力量所决定念的紧急处理。大家要学会紧急处理。这就是平常积累,临终要提念。这都是解决生死的办法,念的紧急处理,等等这些。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么我们再修的时候就要学会以念,念阿弥陀佛来修,反闻闻自性的功夫结合,最妙了。你不要把它割裂分开了,二十五圆通其实都是一个法门。所以最后我们说落脚点是什么呢?就是用你的念,看你念什么了。你也不要问说你将来能不能往生,能不能解脱,能不能得自在,那看你这辈子你的念,每日所起之念跟哪一道的门相应,跟哪一道相应的多,那你将来安身立命就在哪一道。这就是《圆通章》里面给我们讲到的。
今天给大家讲几个主题:一个是,当然我们讲一下我们要殷重法宝;第二个要懂得如法受持;第三个要明解经题;第四个就是要学会这三个板块,一个要问心,常要修学法上要问,为什么要这样?我现前活着这是为什么要活着都要问。今天我到哪儿了?此时此刻读经的时候,我的目标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世?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皈依?我们每天这是图什么,干什么?这要问,一不问你就搞不清楚了。你不要以为说每天 吧 地在捻个珠子,还动不动什么都不好,谁的知见都不如你的正,人家修的都是错的;你根本就糊涂得不行。这要学会问。问了以后你会显,就是要闻思修,你要琢磨。你看这个性是原来不变的,不动的,就光耳根你仔细说,有声音我在闻,没声音的时候闻的性也没有变,这就是这个性,你就守着这个性,不管不顾地守着,就能出东西。既然守着的时候,怎么能最好的下手处呢?那就假借阿弥陀佛这个方便,用信愿行来庄严,把所有念的能量、念的走向、念的力量和念的内容,把它全方位立体式地给锁定,就让它如着自己的念这么走。这就叫所有的修行就这么简单,整个佛法就一滴狮子乳。所以你就学会什么是念,然后才能知道怎么样去念,然后才能知道什么叫真念佛。一代教法统归就是一个念佛法门。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般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