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导引版

2018-10-09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上净下界法师主讲

目 次

01.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开的!

02.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

03.净心与净土的思想,我们把它分成三大科来说明

04.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思想决定你的生命!

05.一切法趣佛号;一切法跟佛相应!

06.过去创造现在,现在也创造未来!

07.虽作恶业,速即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08.真正要把握的是你的未来!

09.生命的转化,转化的关键在哪里呢?

10.我们为什么要受戒,诸位知道吗?

11.我们怎么把善根启发起来呢?(一)

12.我们怎么把善根启发起来呢?(二)

13.一心具足染净二门,看你如何选择!

14.为什么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呢?

15.什么叫临终正念呢?

16.我们如何安住真如?

17.妄想的本质是什么呢?

18.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19.你把今生当真的,妄想怎么会放得过你呢?

20.我们想要改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愿意去改变!

21.佛陀告诉我们对治妄想最好的方法

22.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呢?

23.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事半而功倍!

24.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25.今生安乐重要?还是往生净土比较重要?

26.你要以真实的信心去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才能够现前!

27.你自己测试一下,你跟阿弥陀佛感应的力量有多大!

28.这叫做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

29.阿弥陀佛名号,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30.你必须走出你的妄想,百分之百的靠倒阿弥陀佛的本愿上!

31.念佛不能废除六波罗蜜,必须福慧双修!

32.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之--远离恶道

33.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用四个字来做代表叫:胜妙五尘!

34.弥勒净土跟阿弥陀佛净土的差别

35.改变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思想!

36.如何转变我们的思想呢?

37.极乐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么回事呢?

38.为什么说所受快乐如漏尽比丘呢?

39.极乐世界是在一种很自然的情况下修学

40.你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往生十方世界!

41.这一念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时,可以启动二种功德!

42.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

43.到了极乐世界,最后的修行结果是什么?

44.都 摄 六 根,净 念 相 继

45.所有的业,最容易得果报的就是增长业!

46.一个人没有正念真如,会有什么过失?

47.我们流转生死是我们自己操作错误

48.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49.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上净下界法师主讲

【01】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开的!

第一卷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大家请放掌。

这次学人受洛杉矶净宗学会会长的邀请,来跟大家讨论净土宗的理论跟修学的方法。那么这次的主题是净心与净土。这个主题的特色是什么?它的宗旨是什么?我们在上课之前,跟大家做一个说明。

当我们回顾中国佛教两千年的历史,我们会发觉中国佛教在两千年当中,是出了很多的祖师大德。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基本上是把大乘佛教是发扬光大了,这当中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宗派的建立。

祖师们把整个大乘的经典,根据它内容性质的不同,把它分成了大乘的八宗,这样让一个初学者,很快能够进入状况,他减少很多摸索的时间。因为佛法实在太广大了,你看基督教一本圣经,佛教是一百部的大藏经,可以说是一辈子学不懂,也学不完。那么在这甚深广大的佛法当中,祖师把它分成了大乘八宗,我们很快去选择自己相应的法门,很快的上路。

但是宗派的建立,给中国佛教带来了很大的力量,但是也有它的负面的影响,尤其到了明朝末年以后,宗派之间的一种门户之见。也就是说,宗派建立以后,它的门户之见的影响,就彼此之间不能够互相学习、不能互相融通。正如益大师说的:分河饮水。同一条河水,水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是东边饮水的人跟西边饮水的人,彼此不互相往来,叫分河饮水。

这种情况就构成整个佛教思想变成一种过度的区隔,而产生对立,这个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所以有鉴于此,永明延寿大师――净土宗第六祖,他提出了一种禅净双修的思考。

禅观的主轴是强调心灵的力量,透过止观把心力开展出来;净土宗是偏重佛力的,我们知道我们能够往生净土,是弥陀本愿的摄受。在永明大师之前,心力跟佛力是不互相往来的,强调心力的,就不强调佛力;强调佛力的,就忽略了心灵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所以到了永明大师他认为说: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开的。

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不可能主动救拔我们,一定要用心灵的力量去带动他的。你今天用一个录音带放佛号,这个录音机,它把佛号念一辈子,它也不可能够灭恶生善,它也不可能离苦得乐,为什么?因为录音机没有心灵的力量,它没有明了性。一个佛号一定要经过一个明了的心性,去推动,它才能产生一种强大的灭恶生善的效果。

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心灵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百多人打佛七,同样一句佛号,进入不同人的心中,产生不同的力量,因为心力是很重要!

事实上我们看永明延寿大师,他所提出禅净双修的思考,但是具体方法,其实永明延寿大师并没有清楚描绘出来,反倒是到了明末的益大师,他的代表著作《阿弥陀经要解》,他把禅净双修的思考,提出一个很明确方法,《弥陀要解》它提出了三力不可议。益大师告诉我们说:当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念一句佛号的时候,能念的心跟佛号一接触的时候,“啪”三种力量产生:第一个,心力不可思议;第二个,法力不可思议;第三个,佛力不可思议,三种力量同时现前。

那么在《弥陀要解》当中,它所强调的是什么呢?心力不可思议。它认为没有心力,就不可能有法力,也就不可能有佛力。在《弥陀要解》当中的心力是什么呢?就是自性功德力――我们真如本性的力量。

这个地方我们会描绘,我们为什么很多真实的真如力量,没有发挥出来?因为我们一直被妄想误导,我们被我们过去地错误的想象,不断的干扰。这个地方讲我们要怎么去开显真如的力量,把心灵的力量发挥出来。

第二个:法力。法力就是名号功德。我们有心力,没有阿弥陀佛的摄受,我们的修行是很多辛苦的――入道多辛苦。

由这个心力去启动法力,最后去感应弥陀的本愿功德力。

所以他以三种力量――自性功德力、名号功德力,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他以这三力来成就净土的庄严。你把这个三力搞清楚了,你大概《弥陀要解》的整个修行的理念,你就清楚了。

但是他的主轴思想是以心力为一个根源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定是释放一种心灵的皈依――你的信心、你的愿力、你念佛的专注力,信心、愿力跟专注力,这三种力量一定要释放,你的心里一定要释放出三种资粮,才能够启动弥陀的本愿功德,才能够成就净土的庄严。以心力来带动法力,以法力来感应佛力!

【02】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

我想没有一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是颠倒而能往生的,不可能。

不管你平常念佛念得多好,你临命终的时候,只要你心力不现前,你还活在心中的颠倒想,你就不可能往生,因为净土宗强调正念分明。

我们净土宗不管你的过去,你做过什么,但是它要求你临终的时候要保持正念,你临终的时候心力不现前――法力就不现前――佛力也就不现前。当然益大师也强调:临终的正念从什么地方来?从平常的正念而来。益大师说:没有平时的正念,你绝无临终的正念!

所以我们现在在念佛当中,除了把佛号念得清楚以外,你如何保持心中的正念,遇到所缘境,能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其实这一点是很重要!你生起颠倒了,就算佛号进入你的心中,也很难产生强大的力量。所有的佛号,一定在你正念分明的情况之下,才能够产生强大的接引的力量。

我再讲一次,没有一个人在颠倒当中往生的,不可能!因为阿弥陀佛没办法救你。

所以净土宗的感应道交是什么样呢?是我们准备好了,弥陀才来救我们。我们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面,太阳是照不进来的,我们一定是要走出房间,才能够去享受弥陀的光明,我们一定走出心中的妄想,佛陀才能够救拔我们。如果弥陀可以主动救拔我们,那我们不用打佛七了,我们等弥陀主动救拔我们。

所以我们今天在修净土宗,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他永远是居在一种被动的配合,你有一分的准备,他给你一分的功德;你有三分的准备,他给你三分的功德;你有十分的准备,他给你十分的功德。所以叫能感的是心,所应的是弥陀的大悲愿力,我们是能感,我们信愿行是能感,弥陀是能应。

所以弥陀的功德,他是一种被动的配合,他不能主动的去救拔我们,不可以。所以我们看那个感应道交是: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前半段是描绘佛菩萨的自受用的功德,自受用!菩萨的心是清凉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安住在毕竟空,所以外境怎么动,他心中不动,这个强调菩萨的自受用。但是菩萨的他受用,他怎么救拔我们呢?这句话很重要哦:众生心垢净,然后菩萨影现中。我们佛教的他力的加被,是有条件的加被,是你自己要――众生心垢净,然后才菩萨影现中。

阿弥陀佛不能够无条件的救拔我们,不可能,你要起颠倒的时候,他不可能说跑到你的心中,去把你从颠倒的妄想救出来,不可能。你要走出颠倒的妄想,弥陀才能产生加持。所以我们在修净土宗的人,你一定要很清楚这个因果关系,你自己要正念,你才能够启动佛力,启动法力的。

【03】净心与净土的思想,我们把它分成三大科来说明。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如何从一个净化内心,最后成就一个净化的净土,你自己要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工作,我们为了临终的正念,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我想这个事我们要准备,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的课程。

我们看讲义,净心与净土这个主轴思想,我们是根据《弥陀要解》,择其精要,把它编出来的。

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整个净土思想,是透过三力:心力、法力、佛力,我们把它分成三大科。

甲一、前言

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

我们谈到众生的心灵力量,到底我们心灵有哪些力量,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前面是讲心力不可思议,这段是讲佛力不可思议。

乙三、心力与佛力的结合

这一段是我们的主要重点了,我们如何把心力跟佛力做一个结合。也就是说我们如何透过心中的观照跟忆念,把弥陀的功德,把它启动起来。

我们刚刚强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但是你的心力是主动,佛力是被动配合的,所以我们自己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

净土宗你不要管佛陀在哪里,你说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那个都不重要,其实佛陀是遍满法界,他随时都存在的,你什么时候准备好,他就什么时候对你产生加持。佛陀的加持是超越时空的,他没有什么时间、空间的观念,所以重点不在于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重点在你准备好了没有?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我们看甲二、正文。

前言是简单的把心力跟佛的关系,做一个简介。第二个正文就是重点了,第一个是我们怎么来产生心力呢?我们在净土宗有三种心灵的力量,要建立起来:

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

念佛人,你对名号的功德,要有强烈皈依的心,不是只有听声音而已,你那个心跟佛号一接触的时候,那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善导大师说的:至心信乐。这个至心信乐的相貌,这个顺从本愿的相貌,我们到了本文再说明。总而言之,你要具足一种真实的信心。

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

很多人念佛,他是有信心没有愿力的。你说:诶,念阿弥陀佛,你到底要去哪里?去净土。那净土长的什么样子?他完全不知。我们不可能对一个陌生的东西,产生强大的愿力,这不可能,不合乎唯识学的逻辑,不可能!我们一定是了解了,才能够产生意乐、产生好乐。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你完全不知道的地方去,不可能。所以很多人是有信心,但是愿力不强,他对娑婆世界很熟悉,对极乐世界很生疏,这个是不吉祥的。

所以我们对于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你才能够产生一种往生的愿力,我一定要往生!这个往生的愿力,来自于一种智慧的观照。所以益大师把信心跟愿力,判作智慧的观照,这是属于观照力。

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那么信愿具足以后,我们就开始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就是开始去专注,培养自己的佛号。这个专注力,简单讲就是自己念,自己听,以这个音声来摄心。这个就是我们在净土宗,你要准备的三种的力量:信心、愿力,跟一种专注力,三种,也就是观照力跟专注力。

甲三、结劝

(分二:乙一、具足皈依之心;乙二、培养专注之念。)

净土宗的人,其实你念佛不表示说你是修净土了,你念佛也只是说你念佛而已了,你一定要有一种皈依的心,包括你对名号功德的信心,包括你对净土庄严的愿力,信愿具足,你才来念佛,你才可以说你是在修净土宗了。

所以这个皈依的心是很重要的,这个皈依的心包括你的信心,包括你的愿力。这个到了本文,我们都会详细的说明。

【04】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思想决定你的生命!

甲一、前言

(分三: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乙三、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乙一、 众生的心灵力量

(分二、丙一、创造生命;丙二、转化生命。)

丙一、创造生命

生命的产生,从佛教的角度,是说: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一样了,每一个人各有各的酸甜苦辣。

生命的出现,当然一般凡夫认为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你会活得很快乐,你会很痛苦,那表示你的运气好,或运气不好。所以在凡夫的思想是断灭的,他认为生命就像一片树叶,风一吹,然后就掉下一片树叶,这片树叶可能往东,也可能往西,但是没有任何理由,所以你生命只有今生嘛。所以在一般人思考当中,他没有来世的思想,也没有过去的思想,他认为生命只有今生,所以造成一种及时行乐的心态,这个我们叫断灭见。

那么外道在解释生命现象是一种常见,他认为生命是一个大有力的主宰者――比方说上帝、比方说神我,来控制我们。也就是说我们自己没办法决定,是上帝决定的,这个叫常见。

但是佛教的生命观是认为生命是有因缘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会在你生命中出现――你会遇到什么人、你会跟什么人结婚、他为什么做你的儿子、你为什么做这件工作?佛教说事出必有因,一定有过去的因缘,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现的,生命没有偶然这件事情。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有它背后的条件跟理由。

那么诸法因缘生,那我们可以再进一步的探讨:那什么是因缘呢?

我们看佛教的因缘观。从大乘的思想当中,认为生命的主因是心中的思想,那么它的助缘呢?就是我们所造的业力。这个地方在大小乘,解释因缘是有所不同的。

小乘的生命观是偏重业力,我们叫做业感缘起;大乘是偏重你的思想,它认为你的思想决定你的生命。

比方说你今生富贵,小乘的解释是认为说:你因为过去生有布施的善业,所以你富贵。小乘的思想是认为:今生的你,是过去的你创造出来的,所以你今生的快乐痛苦,基本上跟你今生没有绝对的关系,你今生快乐跟痛苦,不能怪今生的你,因为你今生是在承受果报。要怪怪谁呢?怪前生的你。所以佛教的因果观是三世的,过去跟现在这是一块,现在跟未来又是一块。所以从过去跟现在这一块呢,我们是怎么样呢?是在承受果报。这一块当然我们佛教是认命了,但是我们在认命当中,同时又在创造来生,所以身为今生,我们是在同时承受过去的业力,也同时在创造未来。所以从今生跟过去来说呢,这个叫受报;从今生跟来生来说呢,这一块叫造业。

那么从小乘的思想说:我们今生的快乐跟痛苦,是你过去的业力决定的。大乘不这样认为,大乘佛法认为:你的果报是你前生的思想创造出来的。你今生会富贵,你前生经常产生布施的思想。它认为行为不是重点,而是你面对这件事情,你的想法才是重点。所以在大小乘经典当中,强调业力的、强调思想的都有,但是你再看天台宗的判教,你会发觉,所有的经典,只要这个经典的层次是越高的,被判做圆教的、顿教的法门,都是强调心念的,万法唯心。这个经典是判的比较基础的,比方说《阿含》,层次比较低的会强调业力。

两个都对,都是佛说的,但是以天台宗的判教认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是方便说。在整个天台宗的思想,认为最圆满的思想应该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思想决定你的生命。

如果我们一直相信业力,这样有什么问题呢?你生命很难产生很大转变跟突破,你很难改变。

【05】一切法趣佛号,一切法跟佛相应!

修净土宗的人,他一定要强调生命是由思想来决定的。否则你很难解释一个人造了五逆十恶,临终十念怎么能够往生呢?那表示业性本空嘛!

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善导大师讲:那个至心信乐,你临终的时候把佛号现前的时候,那是不能动任何念头的,乃至于你说:啊,我是业障凡夫,我怎么敢往生?那就不行了――障碍。我们都是自己在障碍自己了,净土宗不能往生,跟阿弥陀佛都没有关系,跟别人都没关系。

所以净土宗是一个大乘的圆顿思想,你要相信:心力不可思议!我们过去一念的迷,生死浩然;我们相信我们临终的时候,一念悟,轮回顿息,整个生命就是以心力做主轴,你才可能带业往生的。

所以说在整个佛法当中,如果你有志于往生,你要绝对相信:生命是由你的心灵创造出来的。这不是靠嘴巴讲,你要很真实的相信:当我心念改变的时候,我的生命就改变了!因为为什么?因为我空法空。你临命终时候,当你的心安住佛号的时候,你要相信:诸法因缘不生,只有佛号生。因为你的心安住佛号。所以,天台宗是佛号为法界,一切法趣佛号,一切法跟佛号相应,其它九法界不现前。

如果你不相信你的心灵的力量可以主导你的生命,你临命终的时候,很麻烦。我们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我们有无量无边的过去,如果生命从今生才开始,这是很好修行的。你看阿赖耶识很可怕,学唯识学:恒转如暴流啊!我们过去的生命当中,累积很多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思想、负面的业力,我们每一个人是背负过去在修行,你逃不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饶不过你的,它会不断的给你妄想,过去你打过什么妄想,它还给你什么妄想。

所以说你在临命终的时候,你肯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想法,但是你怎么样能够把你的心念好好的掌控,不随妄转,印光大师所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所以说你要能够相信带业能够往生,就肯定要相信:生命是由你心灵的力量创造出来的。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说明,你的一个修净土宗的,对人生的基本正见,虽然说我们背负着过去的阿赖耶识,但是那都是一种虚妄相,《楞严经》说的,说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无量的生命当中,打那么多妄想,我们还可以成佛呢?因为妄想都不真实,它只是一个假相,它没办法染污你的清净本性。因为我们真如本性是真实的,真实的永远是真实的,虚妄的永远是虚妄的,不管你妄想打一千遍、一万遍,它还是虚妄的,这个是不能改变的。

所以昙鸾大师说:临终十念之所以往生,因为你安住真如嘛,保持正念嘛,那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你过去生打那么多妄想,它是一种虚妄的东西――真能破妄。

所以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你要掌握你的心念的时候,你心念没有掌握好,你就很麻烦了,因为它是生命的主导者。当然你临命终能够掌握心念,就表示你平常是操作的很熟悉的。

我刚刚有讲过,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包括你的临终的正念,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你平常不断的训练你自己,面对妄想的时候,你能够在妄想当中,走出你的妄想,能够不随妄转。

【06】过去创造现在,现在也创造未来!

我们知道生命的因缘是由心力创造出来的,我们看第三段,那么心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唯识学上说: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说我们的心,它通于善、恶、无记三性;这个界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受是感受――苦、乐、舍,三种感受。在整个生命当中,这个性当然是讲因地造业的因缘,感受是约着果报。也就是说:在三界当中,我们的内心是不断地变化的,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一下子到三恶道,一下到人天……完全是由心来主导的。

那么根、随、信,这个根是根本烦恼,随是随烦恼,这两个都是烦恼;这个信,信等就是这个善根。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心念在造业的过程中,是善恶掺杂的,有时候你早上起善念,晚上起恶念,它的念头也不是固定的,它是变化的。

看第二段: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那么它的造业力最强,它能够驱动你的身体,发动你的口业,去造作业力,所以你身体跟口只是个工具,其实真正能造业的是你的心。那么心造什么业呢?造这个引业。比较重的叫引业,比较轻的叫满业。这个业力呢,在临终的时候,就牵引我们去得果报。

这一段的整个主要的思想,是告诉我们说:我们的生命是由思想、由心念来决定的!你从你现在的果报,可以去检查你过去的思想。比方说你今生很富贵,你前生一定打了很多的布施的思想,你遇到物质的世界,你喜欢跟人家分享,你打了一种布施的思想;比方说你长得很庄严,你前生一定起了很多持戒的思想。所以说今生的你,是由你前生的思想创造的,当然我来生是怎么样呢?你也可以检查。一个人到了四十岁,除非你后面有很大的突破了,你大概来生的相貌,大概已经画得差不多了,四十岁!你今生当中你遇到外在的人事,你经常生起什么样的思想。你有一些财物,你很喜欢跟人家分享,你来生富贵的相貌已经画出来了;别人刺激你的时候,你不选择对立,你选择忍辱,你来生的庄严相貌大概画出来了。

所以说你在受果报的时候,同时也在创造来生,所以你今生的思想,其实已经在决定你来生的果报,所以它生命构成一种轮回性嘛,――过去创造现在,现在也创造未来。所以从你心中的想法,你大概可以预测来生你是怎么样的。

【07】虽作恶业,速即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叫商纣王,商纣王这个人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他有一位忠臣叫箕子。有一天,这位箕子这个大臣,在侍奉商纣王吃饭时,商纣王在吃饭的时候呢,他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相貌,就是他特别喜欢那个象牙做的筷子,他拿那个筷子在挟菜的时候,那种感受特别欢喜,箕子在旁边看得一清二楚。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从每一个动作事相当中,他会会事入理,他会看到你的内心状态,他也可以知道到底是什么道理。所以箕子看到以后,他是有智慧的,他不会看到这个表相,他问商纣王说:大王,您这双筷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说:我这双筷子是诸侯国来供养我的。箕子说:这双筷子是不吉祥的东西,你要赶快把它舍掉,否则会有亡国之祸。商纣王说:不就是一个筷子嘛!他不听,他不听这个箕子的劝谏。后来,不出所料果然走上了亡国。

当然有人就问箕子说:那你当初怎么知道这双筷子就会亡国呢?箕子说:我看到他那个用筷子的心态、表情,我看到他的内心的世界,他对那种筷子深深的执着

一个人的心开始住在外境的时候,它是产生一种强大的等流性,它不会停止的。所以你看只有佛弟子,他才能够自我反省、自我观照,他能够踩刹车。你看一般世间人,他造恶业的时候,他一直造下去――滚雪球嘛,肯定越造越重。

佛弟子听闻了道理之后,他会回光返照,自我反省。所以当箕子看到,箕子知道这个人肯定不会自我反省,他今天用这个筷子,过了几年他会觉得:诶呀,我这个碗不对劲了,这个碗跟筷子不配合了,要肯定找一个象牙做的碗;再过一段时间,他又觉得:诶呀,这个桌子跟碗也不配了,他要做一个高级的桌子;再过几年,他觉得房子跟桌子也不配,又肯定造一个华丽的屋子……到最后肯定亡国嘛。

所以他从小的地方的一个因缘,他看到整个生命的缘起,其实这个跟神通没有关系了,因为诸法因缘生嘛。

当然,生命的等流性,有对佛教徒是例外的,因为佛教徒他会自觉嘛,所以佛教徒跟非佛教徒差在哪里,诸位知道吗?说:你学佛以后你也造恶业,他没学佛也造恶业,不同!没有学佛的人造恶业,他没有一种回光返照的力量,他是一直造下去;学佛人他造恶业之后,他回去做功课,他会产生自我反省,他会产生自我调整,自觉――自省――自调。

所以你看菩萨戒,菩萨戒的精神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受了菩萨戒跟没有受菩萨戒?菩萨戒的根本思想不是说你――哦,我受了菩萨戒,我不造恶业,那你不造恶业,你就是佛陀了。受了菩萨戒的戒体,就是增上惭愧!

虽作恶业,速即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就是一个菩萨,他为什么他有菩萨戒体呢?他造恶业以后,他马上能够忏悔,他那个自我反省力量特强,他的观照力强,所以他未来得果报的时候,他不会那么重――虽堕恶趣,终不久留。

你看我们现在有些人,他得果报的时候,他业障现前,他八十八佛拜几部,诶,过去了!就是他因地的时候造恶业,他有惭愧心;你看有些人业障现前的时候,那个果报很坚固,他因为造业的时候很坚固,没有惭愧心。

所以说在整个生命当中,我们的内心当中,有很多负面的力量,我们必须要概括承受,我们过去生有很多邪恶的思想,这个你是逃不掉的。我们过去在造业的时候,烙下了很多邪恶的思想,但是我们学佛,我们有很多清净的善根,比方说我们的止观――观照力。那现在就是说我们今天怎么用善根,来面对我们的妄想,这是个问题了,你怎么把妄想转成善根。

这个就是怎么去改变我们的思想,造成生命的转化。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对于生命的转化,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说明。

【08】真正要把握的是你的未来!

第二卷

上一堂课我们讲到佛教的生命观,它是从因缘建立的,说诸法因缘生。佛教在解释因缘,佛陀是习惯把因缘分成三块来看,就是过去的因缘、现在的因缘,跟未来的因缘。我们看经典,佛陀在解释因缘,是分成三世的因缘来观察的。

那我们现在是叫做现在吧,那我们现在对望过去,就是过去跟现在这一块的因缘,我们叫做承受果报。佛教徒对于承受果报,你看佛陀的开示,只有让你看破――放下,佛陀不把心思放在这一块。说我很痛苦,我要干嘛干嘛,佛陀说你这浪费时间。所以下等人是活在过去,你活在过去不能改变啊,你能重回到过去,去改变你自己吗?不可能嘛!你能够回到昨天吗?当然不可能嘛!

所以下等人活在过去,中等人活在现在,上等人是活在未来。你真正是能够把握的是你未来嘛。你说我很痛苦,我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业力就能改变吗?不可能。所以说佛教徒埋怨是没有用,打妄想也没有用,该来会来。你说我这件事情到底做了以后,是成功还是失败,整天打妄想,它不会因为你打妄想而改变,你会成功就成功,你会失败就会失败,你打妄想是白打的,你用打妄想的心来好好持咒念佛,创造一个善业力――更好!

所以佛教徒对于今生的成败,尽心尽力,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佛教徒把今生的成败是要放下,因为这个是跟过去是有关系的。

我再讲一次:过去的业力你做不了主的,但是未来,你是可以做主的。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错用心,我们花太多的时间想要去改变过去,所以把你的生命浪费掉了,你忘了你应该是要去创造未来的,所以你把心思放错了,你把心思放在一个你根本不可能改变的地方去了。我们再讲一次,过去跟现在这一块,你不要费心了,该来就来,该走就走,该是我的业我承当,不该是我的业,我紧张也没有用。

所以我们对于过去只有一句话:概括承受――认命。只要你今生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不要把今生的成败得失看太重,因为这个前生都注定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今生的生命有一半的使命是来还债的,这一点你要认识,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打太多妄想,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但是,你说:佛教徒很消极,遇到什么事都认命。你说对了一半,佛教徒对于过去、现在这一块是很消极,但是他对创造未来,那可积极了!你积功累德――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在着眼未来嘛。

你一个人,你注意反省一下,你的心老是在想过去,这不吉祥,不吉祥!你看一天当中所想,都是跟昨天前天有关系的,这不吉祥。一个人你要经常想来生、想未来,你就有希望。

所以佛教徒要把心思放在未来这一块,净土宗是活在未来。

你看净土宗的最高指导原则是什么?

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他把今生当做客人,我们现在把它当真,到临终的时候走不开。所以净土宗的人,是时时刻刻是把心活在净土的,他把今生当做通往净土的一个跳板,他的心态是这种心态。你看我今暂做娑婆客,是不久莲池会上人――我今天要回家,我暂时住在这个旅馆,但是我的目的是要回家的。

所以在心态上的因缘观,过去生叫创造生命,过去的思想创造今生的你,你这块你就不要费心了,但是,转化生命就要注意了――你今生在受用果报的时候,你用什么样的思想来面对你的生命,这一点是你要注意的,因为这会影响到未来了。

所以我们看这个地方,那前面的过去创造今生这一块,这个我们就不谈了,了解一下就好了,认命了,但是问题在哪里呢?在于你怎么利用你今生的生命,去创造你来世的未来。

【09】生命的转化,转化的关键在哪里呢?

我们看,生命的转化,转化的关键在哪里呢?凡圣之别。就是圣人之所以成圣,凡夫之所以变成凡夫,关键就在流转门跟还灭门。

丙二、转化生命

什么叫流转门?他的内心世界是:触、作意、受、想、思。

触就是接触,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作意,然后产生一种感受,可能是快乐的感受,然后这种感受当中,你又打了很多的妄想,在这种妄想以后,就产生一种思,就是造作,你就开始去造作了。

凡夫的心念,是由你所接触的环境决定的。就是说:诶,我回到家的时候,我就开始放逸;我去佛堂我就用功,所以你的心是做不了主的,你的心由外境决定的,叫触。

你接触到三宝的因缘,你的善根就现前;你到了染污的环境,你就放逸,这些完全就触决定的嘛!

但是圣人他不是这样,身为一个修行人,他是以作意,再触、受、想、思,作意就是智慧的观照。我不管遇到什么环境,我自我要求,修行人的特点来自于他回光返照,他不向外攀缘。

诸位要知道,你一旦向外攀缘,你就跟过去的业力结合,外境是怎么产生的?那是过去的业力嘛。你一去攀缘外境,你就糟了么,那你被阿赖耶识――cacth,抓的死死的,你肯定活在阿赖耶识。你活在外境,你就生起很多的感受,生起很多的妄想,然后又继续造业,构成一种恶性循环:惑(烦恼)――造业,造业之后得果报,得果报之后又起另外一个烦恼……就是一种轮回性嘛。

为什么我们今天一生又一生在娑婆世界流转,到现在还是这副德性呢?就是我们活在一种生命的等流性、轮回性,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那你怎么可能改变呢?问题是你不想改变嘛,问题啊!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你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诸位知道什么情况吗?

你自己想要改变!没有其它情况,佛陀不能改变你,佛陀是说法让你了解,让你自己改变啊。佛陀能够进入到你内心,去改变你的妄想,不可能嘛!佛法的整个主轴思想在自觉啊,你要不觉悟,谁也救不了你,问题在这儿了。

所以你看佛有无量的功德,为什么以觉,佛者觉也,用觉悟来做根本?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他觉悟,才去布施;因为他觉悟,才去持戒;因为他觉悟,才修忍辱……他整个生命的波罗蜜的发动力,来自于――觉悟!

【10】我们为什么要受戒,诸位知道吗?

我们为什么要受戒,诸位知道吗?就是启动这个作意,去观照。你说:诶,我不受戒,我照样能够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我相信!我相信你不受戒,在某一个条件之下,你会做善事、你会起好念,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外境当中,都做好事,不可能!

所以受了戒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不管遇到什么环境,我一定要断恶、修善、度众生。你没有受戒是我想要断恶、修善、度众生,我想要!我想要就是说你做不了主了,外境决定的。没有受戒的时候,你可不要刺激我,你刺激我的话,我是会骂你的,就是没有受戒嘛。

受戒人不可以这样,受戒人那是自我要求了,你对我怎么样,那是你的事,我只对我自己负责。他就回光返照,你骂我,我认为说这是我的业,我该还还你,但是我要让这个业――stop!停止了,不能再相续下去了。所以受戒的人,他的特点来自于他在每一件人事上,多了一个回光返照,忆念他的戒体,就是不忘初心嘛。

所以受戒是怎么样呢?把你一个我想要断恶修善,把它提升到我一定要断恶修善。其实,净土宗也是这样,你不能老是活在我想要往生,我想要往生,那表示什么?表示你大概不会往生,因为你是有条件的嘛。你要假设你的环境,临终的时候环境很好嘛,你要假设有人帮你助念嘛,你要假设外境没有人刺激你嘛……所以我们净土宗的人,很少培养心力,我们的整个功德,完全取决于外境来决定嘛,你做不了主。

《楞严经》讲一个没有经过那种心灵训练的人,你永远是活得很被动,因为你活在触,你接触什么环境,你就起什么想法,那就是佛陀说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了。

所以我们现在要训练自己,我遇到事情,你要训练自己回光返照,自我反省,自觉、自省、自调,你经过观照力,你才能够把你的善根启动起来。

【11】我们怎么把善根启发起来呢?(一)

其实,我们现在善根足够用了,诸位知道吗?我们多生多劫以来,我们听闻很多的佛法,我们参加很多的共修,我们平常做很多定课,那些善根跑去哪呢?诸位知道吗?佛陀常常告诉我们叫金刚种子,善根是不会退失的,即便你造了什么恶业,它都不退失的。那我们无量劫来造了那么多的罪业,那可也造了很多善根,那些善根哪去了呢?

在睡觉!在阿赖耶识睡觉,唯识学讲种子,在那个地方睡觉。你现在必须把它唤醒,我们现在不是说要赶快去再造作善根,当然这个很重要,更重要就是说:你要把你心中原有的善根把它唤醒,就是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啊。

我们现在很少人去唤醒自己的善根,遇到事情――直接反应,你平常的习惯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你栽培的善根,对你一点都没有用嘛。

我们现在要习惯遇到事情――慢一点,所以《楞严经》说不迷、不取、不动,修行人不要反应太快,诸位知道吗?反应太快不好,因为反应太快你肯定跟你过去习气走。

如果你想改变的话,遇到事情先不要反应,先观照一下,把你的善根提升起来,先回光返照:你今生到底的目的是什么?

你是要求往生的。你有这个回光返照,你才可能把你的善根启发起来的。我们现在栽培很多善根,都没有拿出来用,都在睡觉,所以你看妄想做主――都是小人得志。

所以现在,我相信诸位善根,以你们的善根求生净土绰绰有余,重点就是说:我怎么把我的善根启发起来?你只要记住这四个字:回光返照,就好了。遇到事情,不要去管外境对错,你要告诉你自己:观照你的内心,向内心中求,你的善根就启发起来了。善根只要你观照它,它就起作用;你一不观照它,它就消失掉,你要向外攀缘,它就消失掉。

所以说佛陀开示了很多法药,但是我们吃进去以后,我们没有把它拿出来用,问题在这。你的戒定慧的善根,平常用的时间很少很少,我们会急着去栽培善根――听闻佛法,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去使用善根,使用善根比栽培善根更重要。你一天当中,你一生当中听经的时间很少,但你日常生活当中,你怎么去使用这些你已经栽培的善根,才是重点。

【12】我们怎么把善根启发起来呢?(二)

那怎么把善根启发起来呢?就是作意。不断的提醒自己:向内安住,所有的因缘法,都是你内心变现的。

这当中的作意力,主要就是向你的真如的佛性中,向内观照,就是一念心性。一念心性当中,天台宗提出空、假、中三观,空观――发明真空体性,观想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的本性是本来清净的,这是破除心中的妄想。

第二个向内观照:假观,观察你的内心,你只要念头一动,就有随缘的作用,那么开显你心性的功德――信愿持名、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个假观。

那么中观是把空观跟假观做一个平衡,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我们可以这样讲,空观主要是在空掉过去的想法。佛陀告诉我们,我们过去的想法大部分都不能用。所以你看修行人第一个是怎么样?大死一番。

佛陀告诉我们说:我们没有经过佛教训练的人,过去的想法都叫颠倒想。你可能是一个好人,但是好人不表示是个道人;你可能会生起善念,但是善念不表示正念。

所以佛教徒是什么?先空掉过去。

那么假观呢?是创造未来。忆念名号的功德、忆念净土的殊胜,把这个妄想破坏以后,重新建立一个念头,就是假观,由这个假观的因缘,来启动我们的信心,启动我们的愿力。

所以在内心当中,是有这个空观来否定过去,有假观来引导、创造未来,这是整个一个观照,主要是空、假、中三观,其实主要是空、假了,因为中观其实就是空假的平衡,就是一个安住真如,正念真如,第二个是顺从本愿。

【13】一心具足染净二门,看你如何选择!

我们看看附表,我们在生命当中,如何启动我们的善根呢?我们看这个附表第一。

首先我们把生命的现象作一个解释,说生命是怎么回事呢?有三个主题,唯识学分成异熟、思量、了境,就是我们的三种心态创造出来:

第一个,异熟,就第八识。

第八识它能够把过去的善恶的种子,把它成熟,把它转化成你今生的五蕴的身心――你是一个男人的五蕴身心、你是一个女人的五蕴身心,都是从你第八识变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事出必有因,你过去肯定有这个善恶种子,你才会有今生的身心世界的果报。

第二个,思量。

那么第八识把这个果报变现出来以后呢,第七意识的思量,它把今生世界产生一种坚固的执取,而执着有一个自我――你是一个女人,就以女人为自我;你是一个男人,就以男人为自我;你是一只蚂蚁,你就以蚂蚁为自我。那么我们在生命当中,不管你变现什么果报,我们肯定会在果报当中,产生一个自我意识,这个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的作用,当然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了。

第三个,了境。

第六意识呢,第六意识就是说:当这个果报也变现了,自我意识也产生了以后呢,它开始去明了外境、去受用外境。那么它受用外境的过程当中,它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它活在一种直觉性的受用。什么叫直觉呢?就是外境刺激你的时候,你感到快乐,你就一昧的追求;当外境的罪业因缘显现的时候,你产生痛苦,你就一昧的排斥,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这叫直觉性的反应。那你的生命又从第六意识,又回到第七意识,回到第八意识去了。

我们从第八识而来,你又回到第八识去,叫做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形成一种生命的轮回的力量,那就很糟糕了,你永远活在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到生老病死,又产生另外一个无明。

所以我们一个人最可怕的是怎么样?是活在你的直觉的等流思想。你的生命,每一天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在加强你一种轮回生死的力量。你看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跳脱不了自己的妄想?因为你平常就把它栽培起来,那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妄想是你自己栽培的,你把它变这么大了。

所以如果我们继续选择说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根据过去的思想来思考,那你要离开三界很难了,因为你不想改变啊,问题啊!

第二个选择,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开始――我现在不管外境怎么样,选择回光返照――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诶!生命产生变化了,你开始摆脱阿赖耶识了。

我们照另外一个情况,你看修习止观,进入到一种觉悟的佛性,开始向内。你的因缘,是从十二因缘当中,开始怎么样?逆转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我们以前生命叫做:顺生死流嘛,对不对?你只要你开始自我反省的时候,你就怎么样?逆生死流。你的生死力量慢慢淡泊、慢慢淡泊。所以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一念心性有二个开关,你的心同时具足一心二门,叫不二法门。

你遇到事情,你习惯性把所有的生命是向外攀缘――活在外境,就触,你启动了生死的门,生死之门打开了,你的来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生死轮回,没有第二种情况,因为你自己把这个生死的门打开了。

第二个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选择回光返照,你打开了解脱之门、菩提之门。

所以这二个门在心中是同时具足的,一心具足染净二门,看你要把哪一个门打开。

佛陀不能主动救拔我们,我们要知道,佛陀只有唯为说法令解脱。你看宗大师说: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

佛陀不能把功德输送给你,佛陀也不能够用他的甘露水洗你的罪业,你看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你在痛苦当中,佛陀也不能以他的大悲手把你的痛苦拔掉,他也不能把功德送给你,那佛陀出世干什么呢?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把他的真理宣扬出来,你自己听了以后,你自己自我反省,自我开启你解脱之门。

所以佛陀只是一个增上缘,你的生命要不要改变,是你自己说了算,是你自己决定的,看你要不要把你的善根启动起来。

【14】为什么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呢?

当我们启动善根的时候,我们开始往空观的清净心,往假观的庄严的净土心,往那个方向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你的生命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个,你选择向外攀缘,活在你的直觉性的想象,你打什么妄想,你就住在这个妄想跟它跑,那你就是轮回性;你遇到妄想的时候,你回光返照,不随妄转,忆佛念佛,你就启动了解脱之门。这一部分佛陀不能帮我们,所以生命是你自己决定的。

好,我们看附表第二,附表第二就讲得更清楚了,第六意识在受用外境的时候,这个了就是包括了受用跟想象,这个明了包括受用果报,第二个产生很多善恶的想象。

那么我们这一念心,你可能会产生流转门,就是随顺妄想,就是所谓的唯识所现跟唯识所住。唯识学把这个妄想的产生,分成两种:

第一个,唯识所现。

唯识所现在《楞严经》叫做循业发现。什么叫循业发现呢?比方说一盆水,我们的善业强,我们看到是水,善业强嘛;鬼道众生看到是火;天人看到是琉璃地。所以唯识所现就是说你的心识当中有善业,你看到的生命,生命是美好的;你有罪业,你看到的外境就是痛苦的。

你看我们同一个家人在住,一家人哦!吃同样的饭菜、住同样的房子,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这怎么解释呢?

这跟你内心的善恶业有关系。

所以唯识所现,这部分你不能做主;但是唯识所住,你不能住在你的妄想。

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产生一定的感受跟想象的时候,第一念不能怪你,所以佛法不责怪你第一念,所以佛陀制戒是从第二念制起。因为第一念是你过去的等流习性,从这个地方制你,强人所难,所有的戒律都是从第二念开始制定的,第一念――邪念,不犯戒。但是你妄想产生的时候,你没有产生回光返照,继续的、相续的安住在这个地方,开始制罪,第二念开始制罪,就是唯识所住。

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你说我修到没有妄想,那是骗人的了,那可能你没有发觉妄想,你连发觉妄想在哪里都没有发觉!我们是做到怎么样呢?不随妄转。不是说你没有妄想,等觉菩萨都还有点微细的妄想呢,只有佛不打妄想。我们是带业修行,怎么会没有妄想呢?阿赖耶识在那个后面,不断的释放妄想呢!

【15】什么叫临终正念呢?

什么叫临终正念呢?不是说临终不打妄想,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临终打妄想的时候,你自己能够回光返照,不随妄转,这叫正念分明。

正念分明不是没有妄想,是你自己能够做到不随妄转。

所以唯识所现是不可避免,当业力要显现果报的时候,显现妄想的时候,不可避免,但是你不能住在那个地方。那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启动自己的观照力,从止观当中,从空观忆念真如,启动自己真如的力量;假观来顺从本愿,来启动我们来世的往生。

在修行当中,安住是很重要,我们讲《金刚经》: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实安住力比调伏力更重要。我讲一个实际的公案,诸位参考一下,这个公案是我们在读佛学院时,我老和尚说给我们听的,他亲自看到的一个因缘。

说在过去上海,有一位林居士,这林居士他事业做得很大,到晚年以后,他修了净土。一个人修了净土以后呢,就开始思考来生的问题了,因为年纪大了,今天也活的差不多了,他已经不再思考今生了,开始为来生准备,他就开始要念佛了。他把他的财产拿了一部分,买了一个很大的地方,盖一个道场,叫颐园。他不但是买道场,他自己也每天参加共修,当然他共修也很精进了。

后来他晚年生了一场病,就往生了。临终的时候,因为他平常跟很多人结缘嘛,所以他结了很多善友,临终很多莲友帮他助念,他自己也回光返照自己的善根,外在的助缘也特别好,内因、外缘都具足,所以他正念现前,脸色非常的红润安祥。

但是后来发生什么事?因为他娶了两个太太,他跟大老婆基本上没什么感情,但他跟小老婆感情特好。那么在临终的时候,他小老婆刚好现前,他小老婆没怎么学佛了,就哭啊,说:哎呀,你不能往生啊!你走了之后,我怎么办?那么因为林居士平常对于小老婆的感情,没有对治,平常没有观照,所以他那个种子,是一种坚固的执取种子,都在的。诸位要知道,有种子、又有外境的刺激,心境结合,他肯定起现行。

所以这小老婆她的哭泣的声音,那种带有感情的哭泣的声音,就唤醒了林居士对这个小老婆的爱着,结果他当下就心念一变,这个相貌就改变了,脸色就不好看了,就往生了。往生以后,他儿子没多久做了一个梦,梦到说他投胎变一只小狗,他还把那个投胎的环境,后来他是投胎到香港去了,那个地方还描绘得很清楚,他儿子循着那个地方去找,还找到这只狗,把它要回来。说这只狗是白色的,头上有个黑点,后来他儿子就把它送到谛闲老法师的道场去放生

那么这个公案是说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平常打了很多妄想,但是也栽培了很多善根,问题是:你临终是善根起现行,还是妄想起现行?这部分我们做不了主。但是你今天就是说,关键点你知道安住真如。妄想不可怕,但是你如果坚固的住在妄想,它就变成很有力量。

所以说在这个地方,我们怎么样摆脱妄想的执取跟干扰,就关键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刚开始啊,其实在修行当中,先修空观哦,你要先做到不随妄转,然后再能够忆佛、念佛,这才坚固。

【16】我们如何安住真如?

我们看第三段,附表第三,一心三观,这个很重要哦!

我们怎么样去唤醒我们的善根――空、假、中三观。

第一个,我们看第一段,这是《楞严经》的一段经文,我先念第一段,大家请合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怎么安住。不管你修什么法门,你一定要安住真如。这个地方他先讲这个真,真如的心跟打妄想的心,其实二个是同时存在的,是不二的。

佛陀说:阿难,你还不了解,我们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这个妄想像什么呢?像空中飘浮的灰尘,它是不断的上上下下,不断变化的。这个妄想像什么呢?像魔术师所变化的虚妄之相,它是虚妄的假相,是不真实的。

那么这个虚妄又不真实的妄想,是从什么地方来呢?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因为你的业力的和合,所以就有这样的外境来刺激你。所以外境你不能怪它,因为你过去造这个业,业力和合的时候,它就出现这个妄想;当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妄想就消失掉了。所以它的相状是妄想,但是它的本质却是我们的妙觉明体,妙觉之体,妙明之体,是我们的真如佛性。

也就是说妄想你要不执取,它当下就是真如;你要执取,它就变成妄想。一念方动乌云遮,一念不生全体现。所以妄想跟真如两个是同一个东西――你起烦恼,你就变成魔王;你要回到佛堂,忆佛、念佛,你就变成佛陀,同样一个东西。

那么问题就是怎么转?我们怎样把妄想转成真如呢?

【17】妄想的本质是什么呢?

看下一段,妄想的本质是什么呢?

观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这是指五阴身心,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妄想是因缘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假相,妄想跟你过去的生命有关系,是你生命点点滴滴的一个累积了。

过去有一位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他跟一个女孩谈恋爱,谈了三年,准备要结婚的时候呢,突然间这个女孩,嫁给另外一个男众了,这个年轻人就受不了,就生病了,没办法接受。生病以后,因为他是心病,医生也看不好了,后来有一位行脚僧就走过他的门口,他的父母亲看到很高兴,就把这位出家人请到他们家里面,希望这位出家众,为这个年轻人开示。

这位行脚僧他一入定一观察――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他就对年轻人说:你先睡一觉,你很辛苦了,睡一觉吧。

这位年轻人睡觉的时候啊,在梦中就出现一个影像:他发觉他跑一个到大海的岸边,海边的一个沙滩,这个沙滩有一个女众的浮尸,这个女众可能是跳海自杀,这个尸体被海水打到岸边来。然后他看到有一个人向这个尸体这边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充满了悲悯的心,讲了一些祝福的话就走掉了;第二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也产生悲悯心,讲了一些祝福话,把他的夹克脱掉,就盖在女尸身上,也走了;第三个人走过来的时候,看到这个女尸,不但起悲悯的心,还挖了一个洞,把女尸埋好,恢复原状以后,又讲了很多祝福的话,他才走掉。

这个年轻人醒来之后,这个禅师就跟他讲说:你看到了喔!他说:你是第二个人,你当初看到这个女尸的因缘,你把你的夹克脱掉,盖在女尸身上,所以她陪你陪了三年,她现在嫁给第三个人,那个帮她埋尸的人,你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所以我们今生是怎么样呢?你今生跟什么人结什么缘、做什么事,事出必有因,我们是看不到过去而已了,当然我们也没有需要看到过去,反正认命就得了,你知道又怎么样,你知道也是要认命啊。知不知道不重要啊,你不知道要认命,你知道你还能怎么样,你知道也是要认命。

所以这个的因缘假相,它会不断的出现,但是假相不见得会干扰我们,你一执着,它就干扰你;你不执着,它自然会消失掉。

今生的因缘到底会不会产生障碍,是你决定的,唯识所现的时候,你要对它产生唯识所住,这个年轻人要没有遇到这位禅师,这个年轻人就糟糕了,他活在自己的妄想,他总是愤愤不平:为什么她会这样子?他走不出他的妄想,谁都救不了他。临命终的时候,你要生起一个妄想,你住在这个妄想,我告诉你:佛陀救不了你!

我们一定要有一定的方法,你要走出你心中的妄想,你才能够去受用弥陀的光明,这是很重要。

所以我们要知道,今生所出现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那在这个假相当中,我们怎么去安住呢?

【18】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看下一段,这一段很重要哦!

观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殊不能知,佛陀说啊,很多的生死凡夫,之所以一代一代的轮回啊,是因为他不知道在这个生灭去来的身心假相当中,它的背后的本质是如来藏性的――真如本性的,它是常住的、妙明的,是不动的、周圆的,具足四种功德: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它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真如佛性。那么在真如佛性当中,去看生命的去来、迷悟、生死,都了无所得。

这个地方非常重要!

佛陀在《楞严经》,把生命分成二部分:

一个叫因缘假相,一个叫真如佛性。

因缘假相是变化的,真如佛性是不动的,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那我们一般人是活在假相中,就活在过去的因缘,所以把我们牵着走,造成一种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过去造了一个业力,业力变成假相,又活在假相当中,又产生另外一个烦恼……

所以《楞严经》的观念,是告诉我们什么呢?把心带回家――从因缘的假相的安住,回到真如本性的安住。

这句话很重要,我再把它念一遍: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楞严经》的人生观,就是正念真如,就是说: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的假相。说:诶,我临终的时候,我凭什么能不随妄转?跟你心中安住的点有关系,你是不是安住了。我再讲一次,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你本来没有这些东西的,是后来才有的。

我在新加坡,有一个人,他特别喜欢他的小儿子,他对这个小儿子的假相,他肯定过去生结善缘嘛,他对这个小儿子的假相,就是永远也放不下,后来我告诉他说:其实你本来没有这个小儿子,你本来没有的。你本来有吗?你本来没有。

我们本来都没有这些东西的,我们要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楞严经》讲到一个观念,我们怎么看人生呢,才能够不会被它所转呢?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了。

《楞严经》在看今生,是认为今生的生命,是没头没尾,你本来没有,后来也没有,就现在有而已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嘛。你今生生命,本来就有的吗?不可能嘛,那就自然外道才自然有嘛,因缘有嘛!那么因缘有它是有时间性的哦,诸位要知道,你今生所有的东西,你本来是没有,你本来是清净本然,那是因为你造了很多业,业力去熏习真如,它虚妄显现嘛。

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是怎么样?本来没有,死亡以后也没有,后来也没有,所以生命是什么?没头没尾。

那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生命不是让你来受用的,生命是让你来历练的。如果你把今生的生命当真,那你临命终要往生就很难了,因为你跟今生的因缘,咬的死死的,你临终要把它拔开来,谈何容易呢?

如果你对今生的因缘假相还是咬的很紧,还是坚固的住在那个今生的假相,我告诉你临命终你要拔开它,你拔不开的。你说:诶,我平常咬的很紧,临终自然会松开,没有那回事情呢!你要慢慢松开对今生的执取呀。

所以在《楞严经》当中,它的人生观是认为: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从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当中对治烦恼;从本来就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从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这叫称性起修。这句话你们听懂吗?

我再讲一次,如果你认为本来有烦恼,再对治烦恼,那你会很辛苦了,那这个是事修没有理观,你不是它的对手。你不能站在烦恼是真实的,你本来就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那你糟了,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你今生修行的那些功夫,你根本是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你根本不是它的对手,所以智慧的观照很重要,这叫善巧,般若波罗蜜,就是善巧力啊。

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妄想,这就安住真如嘛。你要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妄想,它是缘生缘灭的嘛,你理它干什么呢?你今生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你本来有的,都是因缘的假相,你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未来总有一天也会变成没有。所以生命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让你从过程当中积功累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如此而已了。

所以你不断地这样正念真如,经常把心带回家,对今生的身心世界,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你临命终才可能正念分明。

放下你心中的执着是慢慢来的,理可顿悟,事要渐修。所以你要不断的回光返照,你本来无一物,从本无一物当中,建立你的生命观,这就是所谓的忆念真如。

【19】你把今生当真的,妄想怎么会放得过你呢?

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个忆念:忆念真如、忆念名号的功德,第三个忆念净土的庄严,三种忆念,达到临终的正念。

那么启发我们心灵的力量,第一个最重要就是忆念真如,你要不断的忆念真如,告诉你自己。忆念真如只有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诸位要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的生命的原点是什么?

以《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从真如佛性而来,我们从本来无一物的空性而来,我们也回到空性而去。当然,你说:诶,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前生的色身不是这个样子,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我们不是从前生的果报而来的,当然我们是从前生的业力而来,但不是从前生的果报而来。

我们是从什么地方来,诸位知道吗?你知道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吗?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本来无一物的,我们是从本来无一物而来!

你一个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你很难修行,你在这个因缘当中,你转不出去的,问题在这个地方,你转不出去,你找不到家嘛。严格的标准,你还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这个人修行是还没有上路啊,你还在市区中打转,你还找不到高速公路――入道多辛苦啊!

你一定要找到你的本来面目,你才能够生命产生根本的反转,你才能够在因缘假相当中,做到不迷、不取、不动,做你该做的事情。当然佛法也不是说:啊,我因缘假相是假的,那我把它就把否定。不对!不能执着,也不能否定,叫就路还家,该来让它来,但是你把它当做历练的对象。佛法不能够否定因缘,你逃不掉的,问题是你面对因缘的时候,你怎么样调整你的心态,这就转识成智了。

好,我们回到讲义,转化生命。

所以说我们今天讲到心灵的力量,主要是有两块:第一个,我们了解到我们是由过去的因缘所创造的,我们也了解到我们同时在创造未来。但是第一件事情,佛法要面对因缘之前,先把心带回家。我们不能马上去处理因缘,因为因缘太复杂,业力太强。我们是先修空观把心带回家以后,再重新面对因缘。你要先回家,否则你一开始就面对因缘,你肯定被因缘带着转了,这个力量太强了。

你要彻底的了解,你本来没有这个因缘,然后这只是一个因缘的暂时假相,你才有办法去处理。

所以空、假、中三观,第一个肯定先修空观,消灭你的执取,你才有资格修假观――面对因缘,借假修真。

所以《楞严经》中,佛陀在跟阿难尊者对话时,佛陀不断开示:阿难尊者啊,你不要老是活在现在的因缘。他经常问你: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从什么地方来?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时,那是什么?我们现在会被现前的因缘所迷惑嘛,你要先跳脱今生,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找到家,你才能够真实的安住,才能够不随妄转,这叫正念真如。

你生命的态度是在平常就要建立起来,你不是说:诶,我到临命终时再来想,不可能!你平常没有这样的作意,你临命终生不起这样的想法的。如果你不忆念真如,你临终的时候,所有任何一个妄想都可能影响到你,都可能干扰到你――因为你把今生当真了嘛,妄想怎么会放得过你呢?只要随便一个妄想就把你带走了,你的佛号就完了,佛陀不能救一个起颠倒的人。

所以你肯定要把今生是怎么回事,你彻底的了解了――我从空性而来,我也将往空性而去,今生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和合虚妄的假相。你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我本来没有这个色身、我本来没有这个想法。几十年后,我释净界的色身也没有了,我这个释净界的想法也没有了,跑到哪里去了,跑到空性而去,我从空性而来,也将往空性而去,所以今生只是一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你一定要建立这样的人生观,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因缘,你才能够不随妄转。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块――心灵的力量,或者讲真如的力量,这是我们第一件要做的忆念真如。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真如佛性――清净的佛性,都没有离开过我们,但是我们一直忽略它的存在,我们习惯跟着妄想走,这是不对的。

所以真如佛性只要你忆念它,它就产生作用。所有的善根都要你忆念它,它才能够产生作用的。如果你不忆念它,真如变成永远在睡眠状态,那就很可惜了。那你的心中就妄想做主了,你活在妄想,你生命就活在完全的不确定,你到底能不能往生?很难讲,就看你临终的因缘,你完全做不了主,你的生命你讲的都不算了。

所以我们要从生命的被动转成主动,就我说了算,那你肯定要把心带回家,你回到真如本性,你的生命就完全活在你自己――操之在我。外境干不干扰归你,我要不要安住,我要不要住在这个外境――归我!你就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哪,就印光大师常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觉照什么?觉照真如。

当然这个地方真如对我们来说,可能很生疏,但是你必须试着踏出第一步,其实它对我们永远不生疏,它生生世世陪着我们,只是我们一路以来,都忽略它的存在。你不断的遇到事情的时候,先想:诶,何其自性本来清净,我本来没有这个因缘,但是本来没有这个因缘,我还得要去面对它。

但是你先思考说,我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再来面对的时候,你的心是平静的,它不是执取的。

我很喜欢这个杯子,这杯子有没有错?没有错呢,它是一个业力的显现。但是我要告诉我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个杯子,是暂时的因缘显现的。你看这个心态就不同了,我本来就没有这个杯子,但是我也不排除这个杯子,我必须用这个杯子来修行,来喝水。

所以你必须从本来无一物当中去建立你的人生观,你不会执着,但是你也不用排斥,该怎么做你还怎么做,你临命终的时候,才能够不会被妄想所干扰,被妄想所cacth,就是做到不随妄转。

所以临终的正念不是没有妄想,我跟你保证,你临终肯定有很多很多的妄想,过去打的妄相、今生打的妄想,它一个都放不过你的,腊月三十算总账,你平常对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想法、对某件事有什么样的执取,它肯定都起现行,你对治不了,你只有告诉你自己:这些都是本来没有的,都不是你本来有的,你只有一个方法――把心带回家,没有其它的方法,就是不迷、不取、不动。

当然这个地方,有些人会比较生,但是如果你掌握这样的方法,对你来说,你会很快的从妄想里面跳出来,如果这个方法你没有用,你就从事相对治――妄想来,就用佛号来对治,那你肯定入道多辛苦。所以只有事修没有理观,那你到最后,你肯定不是它的对手,因为你念佛只有今生几十年的因缘,你妄想是无始劫打的妄想。

很多的修行是要掌握方法的,不能硬干的,我跟你保证,你不正念真如,你就是直接用佛号对治妄想,你会修得很辛苦,而且效果很差。你会觉得对治一个妄想,它出现一个,对治一个……你疲于奔命呐。你如果不用正念真如的方式,就表示你跟阿赖耶识宣战,你跟你无始劫来那个大仓库宣战,你能够调伏阿赖耶识吗?不可能嘛!我们过去有多少的生命,我们打了多少的妄想,你今生几十年的小小的功夫,就敢跟阿赖耶识宣战,那你肯定是失败的嘛。

所以佛法是要有善巧智慧的,但是你观察本来无一物的时候,你的心跟真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完全不同,那看外境完全是一个假相!那你完全从被动转成主动了,所以这一道方法――忆念真如,是很重要!它可以让你达到不随妄转,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

那这样的基础建立了,我们后面才讲到说:忆念名号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我们佛法是先破坏再建立了,佛法是先否定再肯定。

你一定是摆脱过去,你才有办法创造未来,如果你跟过去的妄想纠缠不清,你没有所谓的未来可言,你根本没有资格谈未来,那就不是你说了算了,那你过去是什么习惯你还怎么做了,那你活在过去的等流性,你哪有什么未来可言呢?那算命先生肯定把你算的死死的。

所以你正念真如,你才能够摆脱过去。一个人不摆脱过去,你没有资格讲开创未来,不是你做主的了。摆脱过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带回家――正念真如,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把你的真如本性唤醒,安住在真如,观察这人生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轻轻的走过去,就好了,不要太多的停留跟执着,该面对的面对,该做什么做什么,不要排斥它,但是也不能执着它。你要利用这个假相,来创造未来,积功累德。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先讲到如何发挥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灵的力量,就是真如的力量。有关法力跟佛力,我们后面的课再来说明。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20】我们想要改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愿意去改变!

第三卷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净土宗的修学特色,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门,我们一般的圣道门,所有的功德,都是靠你自己心灵的力量,去修六波罗蜜而成就的。净土法门的功德,包括我们现世的安乐,包括我们来生所受用的净土,完全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本愿的加持。

所以身为一个净土修学者,我们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感应道交,我们必须把我们心灵的力量,跟弥陀的大悲愿力,要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我们所做的就是这件事情,特别是在临命终的时候,所以我们自己的准备很重要。

我想我们身为一个净土修学者,我们不管佛陀是什么时候现前,其实佛陀是随时存在的,我们应该深信诸佛皆充满。所以当我们准备好的时候,佛陀是随时感应道交的。感应道交在祖师大德讲出一个譬喻说: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月亮其实是经常存在,但是当我们的水平静的时候,它自然映在我们水上面――所以我们自己做好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有一位西藏的喇嘛,他有一天去外面弘法,回程的时候,在一个小石头上面,救了一只小老鼠,是一只冻伤的小老鼠,他把这只小老鼠带回自己修行的山洞,给它食物、给它温暖,这个小老鼠又活了过来。所以从此以后,这只老鼠就陪着喇嘛上师一起修学,它也活得很快乐。

但是这个当中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喇嘛上师除了小老鼠以外,身边还养了一只猫,这只老鼠看到猫就浑身不自在。刚开始也是忍着,但是久了以后,它就跟上师说:师父啊,我实在对这只猫没办法接受,你可不可以用你的神通力,把我变成一只猫呢?那就圆满了。它的师父就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猫,诶,这个时候它就觉得那种恐惧消失掉了。

但是这只猫它有一天到外面去,看到一只大狗,它又很害怕,它回来又跟它师父求说:师父啊,你干脆把我变成一只大狗好了。它师父又把它变成一只狗。变成一只狗以后,它的恐惧也暂时消失了。但是这只狗有一天跑到森林当中,看到老虎时,它又很害怕,它说:师父啊,你干脆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得了!所以它师父又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大老虎,它就觉得自己很威风自在了,百兽之王啊,无所畏惧。

但是有一天,这只老虎它突然间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一进门看到猫的时候啊,它吓得浑身是汗,它觉得很奇怪:我已经变成一只大老虎了,为什么看到猫还害怕呢?它就问它师父。它师父说:我可以改变你的外表,但是我改变不了你的内心,你无始劫来对猫的恐惧,不是我神通可以改变的,那是你自己要突破的!

这个公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陀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跟能力,但是他唯一不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改变我们的内心,不可以!佛陀可以创造很多的因缘,他可以说很多很多的道理,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要自己去做的。佛陀不能改变我们,诸位要知道,佛陀是可以影响我们,佛陀创造很多让我们进步、成长的因缘,但是他唯一不能做的,就是说他来到我们的内心世界,去改变我们,这是做不到的。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改变,唯一的方法就是我们自己愿意改变!就是佛法讲诸法因缘生。

生命是有条件才会出现的,不是无中生有的,事出必有因。

佛教讲因缘,大乘佛法就是讲你的思想,每一个思想对于我们的生命,都有一种引导的力量。你看邪恶的思想,引导我们到三恶道去;善良的思想,引导我们到三善道去。那净土宗你要跟弥陀感应道交,也有它相应的思想,我们讲临终的正念。

【21】佛陀告诉我们对治妄想最好的方法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必须要具足三种主要的思想,或者讲三种忆念:

第一个,忆念真如;第二个,忆念弥陀;第三个,忆念净土。

上一堂课我们讲到心灵的力量,讲到忆念真如。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临终正念,最大的敌人,就是心中的妄想,我一再的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你的妄想。你平常可能不感觉它的存在,但是临终的时候,肯定要你的命,因为它放不过我们的。

阿赖耶识是我们一个大仓库,它会把我们过去当中所造的业,把我们过去当中所打的任何一个妄想,都记录下来,临终的时候它会跟你算账的,特别是我们很熟悉的妄想。你一天当中这个妄想,是经常出现的妄想,你要注意,这个叫做熟境界,临终肯定出现的。

所以我们必须有一套方法来化解,注意,我们不是讲断烦恼,是来化解你的妄想,你断不了它的。那么化解妄想的主要的思想观念,是来自印光大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妄想存在,但是你不要住在妄想,它对你就没有影响。

我们要能够不随妄转,你必须要看清楚妄想的本质。所有的过失就是来自于我们愚痴了,我们对妄想不认知,所以就马上就跟着它走了。

在《楞严经》上说我们要看到妄想的本质,必须有一个动作,就是你经常要回光返照。妄想最喜欢你顺着它向外攀缘,你一攀缘,它就有办法对治你了,它就有办法治你了,你就变成很被动,你肯定心随妄转。一个人的六根经常是向外攀缘的,你就被妄想牵着走了,你临终肯定是心随妄转,阿弥陀佛救不了你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自己要回光返照。在《楞严经》里面,佛陀经常告诉阿难尊者说,对治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要问妄想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妄想最怕这句话,因为妄想是没有根,它只是一个假相。

你说我今天跟外境接触,我产生了贪烦恼、烦恼,这是一个妄想,它不断的干扰着我,挥之不去,怎么办?你不要急着对治,你回光返照,你问这个妄想,你这个妄想是从什么地方来?

你说:诶,他刺激我的,从外境而来――他生。

佛陀说:不对!它是外境,它怎么能生起你的妄想呢?你内心跟外境这是两回事了,如果外境一定可以生,那为什么圣人,一切的圣贤遇到外境的时候,他不打这个妄想;如果外境一定可以生起妄想,那应该放诸四海皆准,但事实上圣人遇到这个境界,他心不动,所以说――他不能生。

你说是我自己生起的。那你没有外境刺激,你会生吗?自也不能生。

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也不能生,是故知无生。其实妄想的本质是本来是没有的,那只是我们过去的业力,成熟了,《楞严经》把它叫做循业发现。

你有这个业力,你看到这个因缘,你就打这个妄想;你要没有这个业力,你不可能打这个妄想的。

所以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是一个假相,在《楞严经》说,它是一个没头没尾的假相,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妄想打完了以后,它到哪里去了呢?那么在妄想还没有生起之前,它到底又在哪里呢?未生之前它在哪里?它生了以后――生已无住处,未生无潜处,所以妄想是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它只就是你业力成熟的当下,它会出现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了,所以它是没有根源的。

所以当我们忆念真如的时候,我们忆念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妄想消失了,就像太阳出来的时候,乌云就消失掉,乌云本来就没有自体的。所以忆念真如能够让我们做到不随妄转,我们没办法断妄想,但是当你不随妄转的时候,你提起佛号,你就有自在力了。

所以忆念真如,主要的目的是破除我们心中对妄想的执取。也就是说,妄想它生归它生,它去归它去,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就做这件事情就好了。当然这当中是一种智慧,因为不迷本身就是智慧,你要知道它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那是我个人的业力循业发现。

所以一个人要成长啊,你要保持你生命不断进步,你一定要经常向内回光返照。

一个人经常去攀缘外境,把所有的成败得失都归咎于外境的时候,你很难进步的,你永远活在过去,你昨天是怎么回事,你今天还是怎么回事,你明天肯定还是这种德性,生生世世就顺着这个生命的等流性在走。直到你遇到了佛法,知道开始回光返照,我们生命才正式改变。

所以在整个修学当中,我们要试着把我们的六根――回光,就是说它本来是向外的,心光是外泄的,《楞严经》讲心光外泄,把这个光――这个观照力,把它拉回来观照自己,其实都是我的心的业力显现出来的,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嘛。

即空――它本来是清净的;即假――因为我有这个业力,所以我显现这个妄想。所以我们妄想出现的时候,唯一的方法是去忏悔,因为这是我的业力,跟别人没有关系,他只是一个助缘而已了。你没有这个业力,你不可能产生这种不舒服的感受,不可能!

我们开始自我反省的时候,佛法讲自觉,这个最重要,自我觉悟。你不觉悟,佛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一个人要跳火坑,佛陀救不了你的。

自觉、自省――自我反省,自调,你就永远保持进步。保持进步是佛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我现在不够好,但是我不断的在往好的方向走,你这个人是充满了潜力,所以一个人要让生命保持一种向上的动力。我们最怕是一个人往下了,你学佛刚开始很不错,后来慢慢的变成平等,到最后越来越差。你越来越差我们会看不到你的未来,佛教是重视未来,你现在烦恼很重,你现在业障很重都没关系,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只要你不放弃努力,至少你是保持increasing,这个人是有希望了,他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所以我们在前面讲到心灵的力量,就是说我们心灵最大的力量,就是调伏妄想、安住真如,你能够不受妄想的牵引。所以我们常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都是自已障碍自己了。

所以从前面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当中,我们开始从妄想当中跑出来,走出你心中的妄想,面对弥陀的光明。你要走出来,你老是呆在房子里面,太阳是照不到你的,说实在,照不进来的。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力,但是你要走出你的妄想,你才可以感应道交的。这个是我们上一堂课,花了很多时间来解释,如何发挥我们心灵的力量。

【22】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呢?

我们今天这堂课开始,来说明佛陀对我们的加持力。前面讲自力,这个讲他力。

我们看讲义第四页,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佛陀的代表,我们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谁代表阿弥陀佛呢?净土宗的所观境是什么呢?

名号!

净土宗的阿弥陀佛的代表者是谁?就是那个音声,你自己所创造的音声,这叫名以召德。

当你创造一个音声的时候,这个音声就代表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因为它是一个音声佛事。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可以用任何方式出现,比方说色尘、比方说音声、比方说各式各样的六尘,但是音声是阿弥陀佛最主要的扮演角色,因为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容易受音声所影响,受音声所感动。所以你看我们佛教界,音声啊――持咒了、念佛了、唱梵呗……都是以音声来启发我们的善根。

那么阿弥陀佛的方法也是一样,他是以名号来代表他的功德,当我们的心跟这个名号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二种加持力:第一个,他力门;第二个,果地教。

他力门,是约着现世的安乐,所谓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果地教是约着临终的接引,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我们说明一下。

当我们的心去听到你的声音的时候,一句弥佛念诵听,念从心起,你自己要有皈依的心;声从口出,靠你嘴巴的振动,创造一个音声,然后音从耳入。所以当你自己创造一个音声,你听到你音声的时候,你跟阿弥陀佛已经产生一念的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

那么这个佛号的相应,代表什么意思呢?代表你的生命,已经产生二种功德的加持:第一个,你今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第二个,这句佛号已经对你往生产生一种接引的力量,为你往生做好一种加持的力量。

【23】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事半而功倍!

这样的一个传承,在净土宗其实它是两部分,我们说明一下。

龙树菩萨时代,就是佛灭度以后七百年,龙树菩萨他是把整个大乘佛法判做难行道跟易行道。难行道是唯靠自力,所以他修行是困难、长久,譬如我们讲步行、走路,那么这个是过程很困难、时间是很长;易行道是仰仗佛力,譬如坐船,它是顺利而短暂,过程顺利而短暂。

所以在龙树菩萨的时代,他的难行道、易行道的判教,他是鼓励大家念佛的,你看《十住毗婆沙论》,它也强调:多障众生念佛观。

但是早期的念佛,偏重在启动他力门。也就是说早期的念佛人,他不是求生净土的,他是在修止观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身心的障碍,乃至于外在的鬼神障,他忆念佛号,帮他破障,帮他消除业障,帮他破除障碍。

所以早期的思想当中,念佛并没有明确的求生净土的思想,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他只把弥陀的功德启发了一半,就是启发了他力加持这一块。至于临终的果地教,并没有明显的开启出来。

其实在《佛说阿弥陀经》也好,《观无量寿佛经》也好,这个净土的传承,是包括了现世的安乐,更重要的是包括来世的解脱,所谓的临终接引,包括十八愿十九愿,这两块。

那么果地教,这个果地是指什么呢?是净土的依正庄严。到了中国北魏的昙鸾大师,他的净土思想,开始提出了一个五浊恶世的概念。昙鸾大师在整个净土宗的贡献,是不可抹灭的,因为他认为念佛不应该只是消业障而已,更重要的是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那么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他认为这个时代叫末法时代。也就是说正法时代已经过去,相似法,就算是法不是很纯,起码是个像法时代,也过去了,我们正式进入了末法时期。末法时期就是一种五浊恶世的到来,就是我们身心世界的污浊的力量慢慢增长了。

这样会有两种情况出现:第一个,我们的善根是障深慧浅。我们之所以生长在末法时代,表示我们善根――浅薄,烦恼粗重,这是大家的共业;第二个,外在的邪恶因缘特多,包括软、硬二贼。硬贼就是他表面上障碍你修学佛法,做种种的障碍;软贼就是恩爱的眷属。他跟你过去生结了很多的善因缘,当然他喜欢你,你也喜欢他,这个也是障道――软贼。

那么也就是说,到了末法时代,我们本身的善根就浅薄了,而外在的环境对我们又产生一种不利的影响,正如印光大师说的譬如逆水中的鱼,这个鱼本身体力就羸弱了,而这个水又是逆水,所以我们不应该在三界继续的流转下去的,我们要正式的思考,应该到净土去,换一个好的环境来行菩萨道。那么这样的一个思考,就把净土宗的念佛从早期的只是消业障,就增加到求生净土的思想,所谓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所以他劝勉所有资粮位的初心菩萨,我们不应该在娑婆世界历练。他提出一个理由说:譬如小树未成。说这个树是一个幼苗,那么历经暴雨,终为所折。说你是一棵菩提幼苗,你一定要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历练,你讲这句话当然精神可嘉了,但是叫不自量力了,因为你是一棵幼苗,你放在那个暴风雨里面一吹折,结果这个幼苗善根就退转了。所以资粮位菩萨,不是你改变众生,是众生改变你,因为你的善根太薄弱。

所以到末法时代,昙鸾大师提出了一个净土的思想,到了印光大师就把这两个思想,把它结合起来――他力门、果地教。他说其实净土宗应该包括他力门――包括他力的加被、消业障,也应该包括了求生净土的思想,叫果地教。所以他提出了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说我们的心在念佛的时候,应该毫无选择的、全部的投入弥陀的功德海当中,所谓的跟阿弥陀佛结为一体,启动了他力门,也应该启动果地教。到了印光大师这个时代,就把念佛的定位就很清楚了,包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也包括了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而且到了末流,其实净土法门,更重要是偏重来生的,更重要!

其实修净土宗的人,一般来说跟修密宗的人是不太一样,净土宗对于今生的经营,是有限的,他大部分的时间是为了来生这一块做准备的,所以净土宗它把果地教看得比他力门更重要。

我们看修学的差别。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

第一个,偏重心力之修学――入道多辛苦。你完全仰仗自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你完全都不采用,你也不想跟他感应道交,那你是自己去面对无始的烦恼罪业,那你很辛苦。

第二个,偏重佛力之修学――修学多障碍。我们一昧的向外攀缘佛陀的功德,而不知道把自己准备好,那么你自己就很难去解脱你心中的妄想、障碍了,你会障碍重重。

最理想的方式是心力与佛力之结合,所谓的事半而功倍。我们一方面做正念真如的理观,调伏妄想不随妄转,一方面忆佛念佛,这样子就是我们说的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事半而功倍。

这个地方就是讲到佛陀有两种的加持力。

【24】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我们再看第三段,第三段就是正式的讲到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乙三、心力与佛力的结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段经文,益大师说是整个净土宗修学的纲要,就在这句话里面。

这句话把净土宗的因跟果讲得很清楚,我们看净土宗的因地是什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是净土的因,那么我们感应道交要做二件事:第一个忆佛,第二个念佛。

念佛是比较偏重在持名,一种止的专注力;忆佛是偏于二个:忆念名号的功德,第二个忆念净土的庄严。

忆念名号的功德,叫做成就信心;忆念净土的庄严,就成就往生的愿力。这二个都是属于忆佛。

由信愿的忆佛,而带动了持名的念佛,这三资粮这是一个我们净土的因。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看果地的功德: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所以念佛人主要是见佛,把阿弥陀佛的功德显现出来。这个见,也可以说是显现,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所以益大师说:净土宗的修学就是转他成自。就是把弥陀的功德,转成你内心的功德,透过你的忆佛、念佛,转他成自。你透过忆佛念佛,你就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你自然能够心开,业障消除,开启智慧。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是我们本来身体没有香气,但是我们到大殿去,跟香气接触,我们就可以把外在的香气,转成你自己身体的香气,这叫香光庄严。我们跟香在一起,跟光明在一起,我们身上也能够沾染香气跟光明。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净土宗的作意力就是忆佛、念佛,我们前面讲到作意,生命的改变来自于你如理作意。忆佛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念佛是一种禅定的专注。其实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属于《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其中一章,它这个忆佛是包括了内在的佛性,就是真如。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说,这个忆佛应该包括三种忆念:忆念真如、忆念弥陀、忆念净土。这个是整个净土宗的观照力,由这种观照的信愿,带动了持名的专注。前面那个观照是理观,这个是事修。

从净土宗的次第,是先有观照力,才有专注力的,这一点要知道。一个人是先有眼睛――你要确定你要往哪里去,才有脚的行动。我必须再讲一次很重要的观念:不是你念佛就表示你修净土宗,修净土宗跟念佛,没有直接的关系,你心中没有信愿,没有对名号产生强烈的信心,没有往生的愿力,你只就是念佛而已!

你看我在台湾,我遇到一位一贯道的道友,他问说:师父啊,你们寺庙有没有打佛七?我说:有啊,你想参加吗?他说:对啊,我想参加。那我说你对弥陀名号的功德,对净土的庄严,了解吗?他完全不相信!我说你不相信,你念佛干什么?他说:师父,你不知道啊,我做这个生意,工作很忙,但是我忙完以后我念佛,我心感到安定。他用念佛来安定内心。

那当然这样子,只是种下未来一个得度的善根,但是他今生想要产生强大的救拔力,不可能!因为他的心态没有准备好。所以这种念佛,我们不叫做净土宗的念佛,这个只是叫做念佛而已!因为他没有观照力,他这个佛号缺乏一种前导的力量,没有信心跟愿力两大引导力量。所以他没有这个引导的力量,他就不可能往弥陀的本愿去感应,顶多就是念佛让你来生有点福报,栽培点善根,如此而已。

所以前面的引导者,两大引导者,信心跟愿力,这个很重要。你要把每一句佛号都要引导到所谓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啊,要把每一句佛号,都投入到弥陀功德的大海当中,那你的信、愿是缺一不可了。

【25】今生安乐重要?还是往生净土比较重要?

在清朝有一位老菩萨,这老菩萨以前是做生意的,她先生往生的早,所以她一个人做生意,才把子女抚养长大,很辛苦啊。到晚年以后,她相信了净土法门,专心念佛,就把事业慢慢交给她的子女去做。

但她念了几年,她总是觉得不相应,总是觉得她心跟佛号,好像有点距离,就是没有那种心心相印、感应道交的感觉,然后她就请教她的师父,说:我为什么念佛那么久,佛号还是不相应呢?师父问说:那你是怎么念的?她说:我就是一边念佛,有时候就是儿子请教事情,就交代一些事情。她师父说:你没有真正的念佛,你心没有真实的去跟弥陀产生强烈的皈依,你还是活在你心中的攀缘跟妄想。那她怎么办呢?她师父说:你现在遇到任何事情,你要讲三个字:随他去!

随他去,要放下你心中的妄想嘛。就是说,这个老菩萨以前是住在妄想在念佛,所以佛号的加持力很有限。所以她后来就专随他去以后,她慢慢慢慢很多妄想但不随妄转以后,她开始真实的万缘放下,一心提起,后来没多久,就自在往生了。后来她把自已封为百不管,在《净土圣贤录》她称自己为百不管老人。

所以,修行人你要能够放下外境,更重要的你要放下你心中的妄想,走出你心中的妄想,面对弥陀的光明。所以你的心力是很重要,你的观照力。净土宗,我再讲一次,它把来生看得比今生重要。这件事情,不影响你往生的,你就可以做;这件事情做了之后,你今生会得到很大的快乐,但是会牺牲来生的,你就不能做了!你要当你面临抉择,今生安乐重要,还是往生重要的时候,就考验你自己对弥陀皈依的心。

所以净土行者,他是宁可要保持临终的正念,也要牺牲今生的安乐的,你要有这种决心的人,你才有资格叫做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所以你心态没有准备好,你佛号很难念得好。佛号是要念到跟佛心心相应的,不是说你数量多,数量多你的本质都是妄想,你一千个妄想还是妄想。不可能说我念一万个妄想,变成是真实的感应,不可能。妄想就是妄想,就像《楞严经》说的:你拿沙去煮饭,煮了半天叫热沙,因为本质是沙嘛。所以你没有产生真实皈依的心,你怎么感应道交呢?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嘛。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有观照力的引导,产生强烈的信愿,然后来带动这个佛号,这个才叫做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也能够成就今生临终的见佛,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也讲到心力跟佛力的结合,我们是用心力来启动佛力的,心是主动,佛力是被动。

【26】你要以真实的信心去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才能够现前!

甲二、正文

(分三: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前面的前言,只是把心力跟佛力的关系,做一种概略的介绍,这以下我们讲到正文有三科:第一个,观佛号功德以生信;第二个,观净土庄严以启愿力;第三个,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这就是信、愿、行。

我们的信心,主要是要去观察,观察名号的功德,才能够断疑生信的。在整个四十八愿当中,我们提出了五个地方来观察,就是我念佛,我怎么样对名号产生信心,而产生强烈的皈依呢?我们从四十八愿当中,我们提出五点的观察:

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五

丙一、消除灾障(光明无量愿 十二)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佛陀对我们众生的加持,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显神通,第二个是放光。放光是比较直接的,用光明来照射我们。

这段经文是说,设我得佛,就假设我成佛以后,我身上的光明,那么佛陀的光明有两种:一个是常光,一个是放光。

常光就是说他经常显现在身上的光明,比方说我们看佛像,他后面的头顶上面有一个圆圈,那个叫常光,那就是不管他放不放,它经常存在的就叫做常光。

第二个是放光,就是有特殊的因缘,众生有那个需要。一般都是佛陀说法之前,众生有障碍,佛陀放光;或者讲经到一半,这个难信之法,众生开始疑惑时,佛陀也放光,说你们要生起信心。这个叫放光,就是放的时候才有。

但这地方的光明是指什么?指的常光,就是阿弥陀佛,他恒常的身上的光明。这光明当然是有限量了,但即便是有限量,它最低的限量也不能够少于百千亿那由他(那由他也是一个亿),就是百千亿亿诸佛国者。

我们看佛陀在经典讲话的口气,都是以一个佛国、一个佛国为单位,那是很大的。一个佛国表示什么?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是能够照了百千亿亿的三千大千世界,假设不如此的话,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的光明,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它是无有限量。他的光明特别的广大,你看释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四十华里而已;阿弥陀佛的光明是百千亿亿诸佛国,它没有限量。

第二个,它没有障碍。我们一般的日月光明遇到墙壁,是照不过去的;阿弥陀佛的光明,它是可以通过墙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障碍它的。

第三个,它的光明是摄受众生。在台大电器有一位教授,他做一个实验说,他说你打坐的人,你身上有强大的能量,你会放出光明。他用电子仪器照,你没有打坐,身上光明是微弱的;你一打坐,身上光明很强;但是你一念佛的时候,那个光明更强。为什么?因为你某种程度是弥陀在照你的,有一部分的光明是弥陀给你的。

所以我们一般人,我们的光明不能跟众生分享,你打坐打的很好,那是你自己的光明;但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它是因为他本愿的力量,他可以跟众生分享,他能够摄受一切的念佛众生。

在《念佛感应录》中,讲到一个故事,说在四川有一片竹林子,竹林里住一个老人家,因为年轻人都到城市去工作,他就守在茅棚里面,每天编竹器过活。他有一天编着编着,到晚上的时候,他要睡觉的时候,突然间听到窗外有二个鬼在聊天,其中一个鬼说:啊呀,我明天要解脱了!另一个鬼问说:怎么回事呢?他说:明天有一个卖煤炭的,他早晨把煤炭卖了之后,他下午要走到这个地方,他肯定来这边喝水,我就趁这个机会把他拉下水,做我的替身,我就解脱了。另外一个鬼说:啊呀,那真是恭喜你了!这个编竹器的老人,他听得很清楚啊,这件事他听得很清楚啊。所以到了隔天,到了下午的时候,他一方面编竹器,就老是往窗外看,看看是不是有人过来。

到下午的时候,真的有一个人,挑了一些没有卖完的煤炭,就走到大石头旁,把担子一放,歇歇脚,歇完脚以后,就跑去水边喝水,但是喝了很久也没事,又走回来,又挑起煤炭又走掉了。

到了晚上,这个编竹器的人,他又一听,诶,二个鬼又在一起讲话了。一个鬼说:诶,你不是要解脱了吗?怎么还在呢?他说:啊呀,真是的!那个卖煤炭的人真的来了,他也跑到河边喝水,但是他喝一口水,就说:啊呀,这个水真好,阿弥陀佛!喝一口水――阿弥陀佛,那么他念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身上就放光,我不敢靠近啊,就把这个机会白白给错失了,喝水就喝水,干嘛要念阿弥陀佛呢!

所以说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应该这样讲,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本来就存在,四十八愿是本来存在的真实功德,所以我们这个不取正觉,意思就是说:假设我没有这种功德,这个功德力不能现前,我就不成佛。那么现在成佛了,所以这四十八种力量是经常存在的,也就是说你只要把你的因缘准备好,你就可以启动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实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开始摄受你,就感应道交嘛。好像说这个宝库经常存在,你掌握到它的密码,你就可以把门打开。那么这个密码是什么?就是佛号。

所以当我们念一句佛号时,我们要深深的相信,你已经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了。这是第一个观察――观察名号的功德。

【27】你自己测试一下,你跟阿弥陀佛感应的力量有多大!

第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我们看丙二的增长福德。

我们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设,是很重要的,因为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念佛,才会产生不同的功德。

那么我们所要建立的第一个心态,就是建立一种真实的信心,你要百分之百的相信,弥陀一定可以救拔你,这一点不能有一点的怀疑。

比方说在黑暗当中、在恐惧当中,你心中感到不安稳,这很正常。但是当你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还是感到不安稳,那表示你没有真正念佛,你还是活在你的妄想,你假设佛陀不能救拔你。

所以你可以自己测试一下,你跟阿弥陀佛的那种感应的力量,就是说当你到了一个非常不知道的黑暗当中,你心中恐惧的时候,你把你的本尊功德,佛号现出来试试看,你还恐惧吗?

如果你还是恐惧的,那表示你没有真正的皈依,很清楚了。

如果说你本来是恐惧的,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相信阿弥陀佛的光明,会把事情安排到最好,那你就是真实的皈依了,这个可以马上可以测试出来的。

当然,我们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我们对佛号不了解,所以在所有佛法里面,最大最大的过失跟障碍,就是愚痴!你可以烦恼重、你可以业障深,只要你真实的了解佛法的道理,佛法多的是良药,一定可以救拔你;但是你愚痴颠倒,你没有善根,佛陀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个善根最主要的就是信嘛,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以信为本。所以阿弥陀佛要对你产生加持的力量,阿弥陀佛的光明是随时存在的啊,但是你要有信心――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要真实的信心去念佛,阿弥陀佛光明才能够现前。所以这一点一定要知道,你的信心不能有任何的动摇,当然,这个要不断的提醒、不断的作意、不断的闻思,做心理建设。

【28】这叫做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

前面的是偏重在今生的消除灾障,这一段的经文是偏重在来世的福德。说这个人可能他念佛的时候,他并不是想要求生净土,他只是用念佛来增长福德、消除灾障的,那么这样子呢――闻名得福,还是有它的效果。我们看经文:

丙二、增长福德(闻名得福愿 四十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看弥陀是怎么发的愿。设我得佛,就是假设我得佛以后。那么当然他发愿那个时候,阿弥陀佛发愿那个当下,这以下的愿,只是一种虚愿,但是这个愿,因为弥陀成佛了,所以这以下已经变成一个实愿,一种真实的愿力,那可不是一句话而已,那是一种真实的功德。

他说在他方国土,什么叫他方呢?就是极乐世界以外的国土。他的根机是谁呢?是诸菩萨众,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这个地方应该包括了凡夫菩萨,也应该包括了圣位菩萨,但是从经文来看,是偏重、加持凡位的菩萨。

那么这些菩萨做什么事呢?闻我名字。这个闻,我们解释一下。这个闻,古人解释叫闻持,就是说你听闻以后,你是有一点信心,而且是怎么样?受持不失。不是说你听完,你平常心中佛号根本留不住的,你每一天一定有一定的佛号,肯定有一定的相续力,专注力相续力。也就是说这个佛号在你的内心世界,有某种程度的相续,叫做闻持。你对它有信心;第二个:你对它有一种忆持力,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那么你经常在共修当中,或者定课当中,能够把佛号受持而不失。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以下讲它的功德,在一期生命结束以后――生尊贵家。所谓尊贵家,在古人的解释当中,包括三种:第一个有权势;第二个有学问;第三个有财富,三种具足。那么你因为有权势、有财富、有学问,受到世人的恭敬、赞叹,就是生长在那种大富长者的家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段,古人解释说为什么阿弥陀佛要发这个愿呢?为什么需要福报大呢?因为在菩萨道当中,你福报大能够受人尊敬,有利于度化众生。

如果我们走声闻法,你看声闻人阿罗汉,你看他穿得都很简单,但是你看所有的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肯定身上是挂璎珞的。

在《佛说八大人觉经》上也讲到一个观念说:菩萨你不能让自己太贫穷。因为贫苦多怨,横结恶缘,你太贫穷人家看不起你,你很难弘扬佛法了,所以菩萨要福慧二足,因为你福报大,你讲话有摄受力了。那么你这种福报的力量,再加上你正法的智慧,这个法能够弘传出去了。

当然你福报要用对地方了,你用于放逸那就不对了,用福报来弘护正法。因为你福报大,你就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你宣扬佛法的时候,人家会容易听得进去,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我们要解释一下。在龙树菩萨说佛陀有二种功德:一者善根,二者福报。佛陀的善根是不能跟你分享的,你说你念佛以后,突然间阿弥陀佛把智慧送给你,不可能!智慧是不能输送的,比方说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比方说你对阿弥陀佛的愿力,这个善根这一部分,只要跟佛法闻思有关系的东西,佛陀不能输送给你;但是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佛陀在因地,所修的波罗蜜善业力,他的福报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等于是分享弥陀的福报。你平常也没有做什么布施、持戒……但是你每天念佛,即便你没有求生净土,但是你信心具足,而且有一定的定课,来生生尊贵家。

这个地方的福报,我们要简别一下,跟世间的福报还是有所不同。

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一个人没有发菩提心,没有成就空正见的菩萨,修习善业力,由善业力所成就的福报,是一种轮回性的。什么叫轮回性呢?因为我们在修福报善业的时候,在布施、持戒的过程当中,我们心中是夹杂爱取烦恼。我们多少期望因为这样的善业,而去招感来世的安乐,对来世的安乐有所期待。这样子就构成印光大师说的善中有恶,因为爱取烦恼就是一种恶法。那这有什么问题呢?

就是说我用有所求的心、有所得的心,来修善业,来生变成一个大富长者,但是你因地当中,因为善中夹杂恶念,你肯定会放逸,因为你前生就把因种下去了;那么一放逸,善根就退转,就造业了,到第三世就堕落到三恶道去,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三世怨。

就是说第一生造善,第二世的时候享受福报,但是放逸,第三生的时候堕落三恶道。印光大师说第三世的三恶道,其实是跟你第一世是有间接关系的,因为你修善的时候,夹杂着爱取。虽然说你第三世的堕落,是因为第二世的放逸引起的,但是你在因地的时候,第一世就种下去了。

所以在《楞严经》上说,我们凡夫修善叫轮回性的,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你刚开始造善的时候,夹杂恶念,你也没发觉;那第二世的时候,肯定会放逸;放逸的时候第三生,就堕落到三恶道;在三恶道的时候,你起惭愧心――恶中有善,因为你多少有善根,就起惭愧心,起惭愧心开始又修善,又从三恶道出来;三恶道出来以后,又开始修善,修善的时候又夹杂爱取,又开始放逸,又开始堕落,堕落以后起惭愧心……变成一种循环,人天三恶道的循环。

我们以有所得心来修学,就是在人天三恶道里面,不断的轮回,叫轮回性的善业。我们没办法做出一个完全百分之百清净的善业,不可能!因为我们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不具足。所以凡夫所修的善业,叫轮回性的善业,有三世怨的这个危机。

这个是约着我们业力成就的,那念佛成就的就不同了,当你是忆佛念佛所成就的福报,这个就不是轮回性,叫做菩提性,因为那是弥陀本愿摄受的,那这个福报是完全清净的,你得果报的时候不会放逸。

《楞严经》很重视因地的发心,你用什么心态来做事,你的结果是肯定不同的。《楞严经》说:你用沙去煮,煮得很久,叫热沙;你用米去煮,变成饭。所以在佛教当中,修善业是一回事,你的心态是很重要了,你心态的准备。

这个地方的福德,它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善业所成就的那种福德,而是因为闻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所成就的,所以这个地方的福报是清净的,是随顺于菩提的。也就是说你在福报现前的时候,你会用福报继续去积功累德,去增上的,这个叫做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这个福报是弥陀本愿摄受的福报,不是我们一般所修的善业那种轮回性的福报。

【29】阿弥陀佛名号,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丙三、善根坚固(闻名不退愿 四十七)

我们看第三科的善根坚固。前面是讲世间的福报,这里是讲出世的善根,就是说我们闻持名号,但是我们也不见得往生,那么对我们来生有什么好处呢?就成就这种不退转的善根。看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他所加被的根机,也是属于他方国土,就是极乐世界以外的国土的发菩提心的菩萨。

这个菩萨能够闻持,这个地方跟前面一样,他能够听闻以后,他有一定的时间的受持,受持我的名号,能够相续受持而不忘失,他就能够马上成就不退转,对无上菩提成就不退转。

我们在菩萨道上最严重的问题,凡位菩萨就是善根的退转。

你看我们学佛,刚开始的时候,看到三宝,很恭敬;慢慢慢慢看到三宝,就没有感觉了,好像觉得跟三宝有点距离,再过一段时间,三宝的因缘就消失掉了。因为什么?因为这个善根是生灭法,你不进就退嘛。就是说我们平常没有在三宝当中熏习,它慢慢善根就退转了。

在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我们听闻、受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成就不退转。

这个地方不退转,在益大师的《阿弥陀佛要解》当中,提出了四种不退:

第一个是位不退。就是初果圣人,入于圣流,不堕凡地,阶位不退;

第二个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他的菩提心坚固了,他的菩萨之行不退,他不堕落于二乘;

第三个是念不退。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中道的智慧不退。

那么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本来就是一般的判教把它判做三不退。但是益大师他又另外提出一个究竟不退。他说一个人经常念佛,老人家说:不论是至心、散心,不论你是有心、无心,或解、不解,对名号功德理解不理解,但弥陀名号一经耳根,假使千万亿劫,毕竟因斯而解脱。

也就是说,他这个究竟不退,我们看益大师解释这个不退,他是偏重在第四个――究竟不退。就是说阿弥陀佛的音声,它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只要你听到这个音声一次,这个音声它就从你的耳根,就侵入到你的阿赖耶识去了,变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代表什么意思呢?

你产生一种跟弥陀感应的力量,他的本愿在默默的加持你,当然,不一定在今生表现出来,但是你的生生世世流转当中,你跟阿弥陀佛中间就好像牵着一条线一样,你跟他因缘永远存在,叫究竟不退。

他说: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益大师说:就像一个人吃下金刚钻石,你吃下去,你没办法消化的,你一辈子放在肠胃里面的。就是佛号一历耳根――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究竟不退的公案:说是有一个老人家,他年纪大了之后,在家里面待着,他的子女对他也不孝顺,他就很感概了――辛苦了一辈子,年纪大了,还看子女的脸色呢!他就想出家了。想出家以后来到寺庙,这个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力来观察他的善根,这一看,诶,八万大劫都没有善根!佛陀说没有善根不能度化呢,度化也没有用,浪费时间,就请他回去。这个老人家哭得很厉害――我在家里面,子女不要我,僧团也不要我,就在外面哭。哭着哭着,佛陀就回来了,佛陀当然明知故问了,他说你为什么哭呢?他说:我想出家,里面的师父也不让我出家。佛陀说:那没关系,我亲自为你剃度。佛陀为他剃度,剃度以后呢,如法的修学,后来证得四果阿罗汉。

那么这个时候弟子就问了:佛陀,那不是说没有善根不能出家吗?佛陀说:他在八万大劫之前是有善根的,你们阿罗汉只看到八万大劫了,他八万大劫之前他是一个柴夫,上山砍柴的时候,遇到老虎跑到树上去,老虎一叫的时候,他突然念了一声南无佛,一入耳根,永为道种,所以他跟佛陀结下一个得度的因缘。

我们跟佛陀结缘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佛陀度化众生是看因缘,佛陀度化众生,有亲疏、浅深的差别。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诸法因缘生,你说:诶,这个老人家去寺庙出家,僧团不接受,他在外面哭,为什么哭着哭着,佛陀就刚好回来,为什么我们在外面哭的时候,佛陀不回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他跟佛陀有结缘,不是佛陀偏不偏心。你在三界流转当中,你跟佛陀完全没有结缘,这件事情就非常不吉祥!你可以烦恼重,你可以业障重,但是你跟三宝没有结缘,你就没有希望了,你完全没有希望了。我们宁可要你善根强,这个根利遮重都没关系,最怕的就是你完全没有善根,你就算你烦恼轻薄,你是世界上的好人,都没有用。

智者大师讲四种人嘛,根利遮轻最好――善根强,烦恼淡薄,这个人肯定马上成就圣道;第二个根钝遮重,这个最糟糕;第三个根钝遮轻――没有善根,但是他也没有什么烦恼,这世间的好人;那么第四种根利遮重――善根强,烦恼重,这个人还有救的。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跟阿弥陀佛结缘,跟十方诸佛结缘,最快的方式就是忆念他的名号,最快的方式!你要去供养他,你还得有机会?但是你把他的名号不断的忆念出来,创造一个音声,你听回去,这个叫做究竟不退。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在你未来的生命当中,在你因缘成熟的时候,佛陀就会出现,这个就是一种善根的加持。

【30】你必须走出你的妄想,百分之百的靠倒阿弥陀佛的本愿上!

丙四、十念必生(十念必生愿 十八)

我们看第十八愿:十念必生。

前面的消除灾障、增长福德、善根不退,都是约着我们没有往生的角度来说,约着在生死当中的一个离苦得乐,但以下的第十八、十九愿,就是说他不是只有信心而已,他必须有愿力,所以这个名号成就一种临终的接引,包括十八、十九的临终接引。前面的念佛都是偏重在信心,这以下是有愿力。

好,我们看第十八愿的十念必生愿。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十八愿在四十八愿中的地位太重要了,善导大师说叫愿王,是愿中之王,因为净土宗有第十八愿,才把净土宗变成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这句佛号的功德,能够普遍的加被到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因为有第十八愿的关系。所以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赞叹有加了,他认为这个是所有弥陀本愿的核心思想。所以这个愿,我们就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来说明。

善导大师把这段愿文分成三小段:第一个根机,第二个法门,第三个利益。先看根机。

这个愿它所加被的根机是谁呢?是十方众生。这十方众生,善导大师把它解释说,就是我们一般的罪恶生死凡夫,他加一个罪恶,不只是生死凡夫而已。他说这是什么呢?就是罪恶生死凡夫。说罪恶生死凡夫呢,是善恶掺杂。就是这个人,他平常遇到好因缘修善;但是遇到恶因缘的刺激,他可也是造恶,所以叫做善恶掺杂的罪恶生死凡夫。

这个地方是指他这个愿所加被的根机,他不是完全是造善哦,是是善恶掺杂的罪恶生死凡夫。

那么这个的人,他修什么法门呢?他修三个法门:第一个至心信乐,第二个欲生我国,第三个乃至十念。那么这信愿行三资粮当中,善导大师特别重视至心信乐,他认为这个是主轴的思想。

那么至心信乐这句话,善导大师用四个字来代表,叫做顺从本愿,跟印光大师一心归命的意思一样。他说念佛的时候,你的关键点是要放下自我意识,要完全把心百分之百的顺从弥陀的本愿,你不能有任何一个你自己的看法。

那么顺从本愿,善导大师他提出两个标准,什么叫顺从本愿呢?第一个,他说你要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就是说,你要好好的向内去反省一下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我们生生世世在三界当中,不断的流转,累积很多很多的生死罪业,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不吃饭也不睡觉,每天好好的拜忏修止观,修到我死为止,我还是不可能成就了。不是我要不要,根本没办法成就!就是你今生尽最大的努力,你还是不可能了生死的,这是第一个认识。

第二个,你要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你要百分之百相信我自己不能,谁能够帮助我呢?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他每一个愿都是为众生而发的,那么他一定可以救拔你到净土去,他一定要可以的。

这个地方顺从本愿,善导大师还提出两个障碍,就什么叫不顺从本愿呢?比方说:你念佛的时候:哎呀,我业障深生啊,我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你没有顺从本愿。你念佛还打妄想,你还活在妄想当中。比方说:你念佛的时候,你说:我福报不够,我不能往生。你没有顺从本愿,因为你活在你的妄想当中。

所以以善导大师的标准:你念佛的时候,不能有妄想的,即便有妄想,也不能住在妄想,要住在佛号。所以他这个顺从本愿的标准是很高的!那你对弥陀的本愿是完全的靠上去的。如果你心中还安住在妄想,以善导大师的标准,你没有真正的顺从本愿,你在抗拒本愿!是你自己抗拒本愿,不是弥陀本愿没办法救你哦,是你自己把你自己障住了――你抗拒本愿!

由于至心信乐的关系,也就是说你佛号一旦提起来的时候,你的心是百分之百的顺从,随顺服从弥陀的本愿力,完全皈依在阿弥陀佛本愿摄受之下。然后呢,你能够欲生我国,想要求生净土的愿力,然后乃至十念,这个乃至十念是指约着临终的十念,不过这个地方十念,昙鸾大师解释说:你也不一定是要刚好十声佛号了,就是一种相续的称念,一种相续的力量,乃至净业成就。这个十念看这个意思,应该时间不是很长了。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除非你是造了五逆的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或者是毁谤大乘佛法、拨无因果等等。一个是罪业,一个是邪见。

不过莲池大师说,这个四十八愿第十八愿,即便你造五逆十恶、毁谤正法,只要你能够忏悔,至心的忏悔,断相续心,还是可以往生的。

其实这个四十八愿,他就描绘出了净土宗的一个重要思考,就是随念往生的思想,就是从十八愿建立起来的。

也就是说净土宗它不重视佛号的多寡,你看乃至十念,即便说不是十句佛号,那从佛陀的口气来看,它不是很多句佛号。这个地方就是说,重点在随念往生――临终的正念现前的时候。所以这一个愿,历代祖师把它判做一个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划出一条红线,往生的最低最低的一个标准了,只有十句佛号。

但是这个标准的重点在于至心信乐,核心思想在于这四个字――产生一种强烈的皈依,他完全靠信愿。你看善导大师解释四十八愿,解释第十八愿你去看啊,他花了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来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他轻轻的带过去而已,老人家是认为这个愿的精髓思想在至心信乐,在顺从本愿那四个字。

也就是说,你必须要走出你的妄想,百分之百的靠倒在弥陀的本愿上,只要你活在妄想,你就不是顺从本愿,叫做抗拒本愿。

这个就是整个我们讲带业往生的主要的根据,所谓随念往生,带着业种。这个带业往生带业种,不能带现行,带业种。

我们再看第五的临终接引,这是第十九愿。

【31】念佛不能废除六波罗蜜,必须福慧双修!

丙五、临终接引(临终接引愿 十九)

前面的第十八愿,在中国祖师的判释,善导大师除外,善导大师认为这个十八愿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益大师及其他祖师,是认为这十念往生,是比较偏重于中、下根的,临终接引是比较偏重于上等根器的。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前面的十八愿,它所摄受的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但临终的时候,他却对弥陀的本愿功德,产生百分之百的皈依,他能够完全顺从本愿,他相信自己没有能力,相信弥陀一定可以救拔他,所以他能够念念之间感应道交。

那这个临终接引――这十九愿的态度是不同了,它的根机也不同。我们看: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是谁呢?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众生,这个菩萨他是有一种愿作佛之心,而且有愿度化众生之心。

菩提心有二种:一个是悲增上的菩提心,一个是智增上的菩提心,菩萨是有两种的。

智增上的菩提心,他的四弘誓愿是怎么发呢?他是从佛道无上誓愿成,他是以佛的功德为所观境,所以他只好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只好法门无量誓愿学、他只好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是以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他的主轴思想,他是以上求佛道为根本,这个人是智增上――法行人。也就是说,他虽然发了菩提心,他虽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初阶段他偏重在上求佛道,这种智增上的菩萨,他大部分的时间应该都在佛堂用功的多。

另外一种悲增上的菩萨,他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轴,他因为要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只好――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为利有情愿成佛,他的思考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引导的。这种人在共修的时间里面,看得到他的时间少,但是你到义工团队去看他,他大部分做义工了――悲增上菩萨。

总而言之,这二个菩萨都是发了菩提心,不管你是悲增上的、智增上的,而且你是怎么样?你不是发愿,你还有行动――修诸功德。那么他不断的积集六波罗蜜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以这福慧两种资粮――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他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他有这样理想的愿景,而且他还是有福德、智慧,有资粮力的菩萨。但是他看到五浊恶世――障深慧浅、充满了恶因缘,所以他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他的整个因缘是这样子的,跟前面的罪恶生死凡夫,临终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是不同的。

像这样的行者临寿终时,阿弥陀佛假设不跟莲池海会的诸大菩萨,包括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而现在其前的话呢,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的差别,在整个中国的十三代祖师传承当中,善导大师这一系,是偏重于第十八愿的。因为第十八愿而提出三业专修的思想――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皈依阿弥陀佛,三业专修,万修万人去。但是益大师跟莲池大师的看法,他认为他偏重十九愿,就强调圆修的思想――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六波罗蜜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合行的思想。他认为念佛不能够废除六波罗蜜,因为你要福慧双修的。

益大师说你为什么求生净土?你是为了成佛而去的嘛。那你现在你要成佛,你肯定要把你菩萨种性弄好。所以我们看在益大师的圆修思想,是以第十九愿为轴心,开展出以一门而圆摄百千法门的正助合行思想。

这没有什么对错了,你是什么根机的,你就修什么法门。

那么第十八愿,它的核心思想在哪里呢?在至心信乐,在信心;这第十九愿的核心思想在至心发愿,在愿力。还是有所偏重的,虽然三资粮都具足,但是二种思考模式不一样。一个是对阿弥陀佛本愿,百分之百的至心信乐;一个是对净土的庄严,产生强烈的好乐,一个是愿力,一个是信心。当然这就看你的根机,你适合十八愿,你适合十九愿,这两个都是阿弥陀佛发的愿,都可以!都可以启动弥陀的接引。

这个地方我们要简别专修、圆修,还有一个叫杂修。杂修就不可以了,就是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你的目标不明确,今天有人讲禅宗你就修禅宗,明天讲密宗你就修密宗,你对弥陀的信愿本身是不具足的,那这个就杂修了。

【32】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之远离恶道

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八

前面的五个愿,都是在观察名号功德。名号功德包括了我们现世的消灾、来世的福报善根,也包括临终的接引。这以下是对净土的观察,观净土庄严以启愿力,这个很重要!你往生的愿力,就是你对净土的了解,我们如果对净土很生疏,你的愿力不可能很真切的。

那我们怎么去观察净土的庄严呢?这以下提出了八点来观察。

丙一、远离恶道(不更恶道愿 二)

这是第一点远离恶道,这是四十八愿第二个愿:不更恶道愿。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在我成佛以后,极乐世界的天人,因为极乐世界是没有三恶道了,所以极乐世界只有二道,你到了极乐世界,要么你是天,要么你是人,在极乐世界待过以后,你寿命终了,然后你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假设又堕到了三恶道,又跑到地狱、饿鬼、畜生道的话,阿弥陀佛就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在你的生命当中,只要你去过一次极乐世界,一次就够了,你以后你不可能到三恶道去了,即便你过去生当中还有很多三恶道的罪业,那个罪业不能得果报――弥陀本愿的摄受。

在整个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佛陀在经典,你看大乘经典,佛陀是警告所有的菩萨:你不准堕三恶道。他的理由是什么,诸位知道吗?不是只有痛苦而已。说三恶道很痛苦,那菩萨受一点苦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关键在于善根的障碍,善根的遮障太厉害了。你们两个同时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两个同学嘛,一个人不小心到三恶道去了,你一出来以后,你的善根――面目全非了。

我们做一个人,在人道里面受一点苦,我们在苦当中会启发我们的出离心、道心。所以人世间的苦,某种程度会启发菩提心的,对善根是有加分效果;但是三恶道的是完全不同,三恶道的苦你真的是白受了,而且那个苦受完以后,你的善根还隐没了。

所以你看佛陀把三恶道判做八难之一。你从三恶道出来,你的善根就完全遮盖,就愚痴了。所以印光大师说:一个人从三恶道出来,很可能第二世会再堕落,第二世堕落可能性很大,因为他善根隐没了!

理论上,从自利的角度来看,你要证得初果以上,我们才能够永远的远离三恶道危机。也就是初果圣人,即便他过去还有杀、盗、淫、妄的罪业没有去受报,但是因为他初果的定共戒的力量,他也不可能到三恶道去。

那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即便你悲心特重,你要很快能够回入娑婆,回入娑婆以后呢,你三恶道的业也不可能得果报了,你要么在人间,要么在天上,你是有两种情况而已。这是第一个保证,这是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起码先离开痛苦,离开这种障道的因缘。

【33】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用四个字来做代表叫:胜妙五尘!

丙二、国土庄严(一切严净愿 二十七)

我们看第二个:国土庄严。前面是偏重在离苦,后面的七个愿,偏重在得乐。这个国土庄严,就是在二十七愿的一切严净愿。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这段愿文,把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把它做一个纲要式的描绘。

我们怎么去了解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呢?看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这国中天人是约着能受用的人;这一切万物是指他所受用的环境,这个偏重在环境――依报国土。它的环境是怎么回事呢?以下提出两点:第一个,约着它的本质;第二个,约着它的数量。

先看本质。它的本质是严,这个严是个总相,就是无量的庄严。极乐世界的庄严,它有三种功德(它的别相):

第一个,清净。我们娑婆世界的庄严是带有染污的,比如你看到珍宝,你会起贪染心,它那个庄严当中是不清净的,带动烦恼的;极乐世界的庄严是带动我们的善根的,带动我们戒定慧的,所以它是清净的。

第二个,极乐世界是光明。我们娑婆世界的珍宝不能放光,顶多你用光明照它,它能够反射光明;但极乐世界的珍宝,是能够主动放光的,所以极乐世界没有所谓的晚上这件事情,因为它所有的宝物都是放光的。

第三个是美丽,它特别美丽。

清净、光明、美丽,叫做庄严。它的形状跟颜色,也特别的殊胜奇特,为世间所稀有。总而言之,这个庄严是怎么回事呢?穷微极妙。就精纯微妙不可思议了,不但是不能用口业来称叹,乃至于不能用内心去思惟测量,这个地方是指它的本质。

看它的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这个众生就是往生的这些三乘的圣贤。即使他成就了天眼通,对于这样的依正庄严,也不能够很清楚的去明了。这个明了是约着内心,第六意识的明了;也不能用口业去陈述。也没办法去明白,也不能陈述它的名称、它的数目,有多么的广大。

也就是说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在受用这个果报的时候,叫做日用而不知。我们受用果报的时候,你说:诶,你到了极乐世界一趟,你描绘描绘给我听听看。描绘不出来,这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描绘不出来是什么意思,诸位知道吗?因为它是一种不思议境。我们过去生造了一个善业,这个善业得一个安乐的果报,这是可以描绘的;你到了天界去,天界是怎么回事,你可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是极乐世界是什么?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等于是一个凡夫的心,进入到弥陀的整个法身的涅功德海,你怎么描绘呢?佛的境界你有办法描绘吗?连等觉菩萨都不能描绘的。

所以这个果地教,我们要把果地教弄清楚,就是说我们一般的修学叫因地教,你修到什么程度,你就有多少果报――你有布施,你就有富贵报;你有持戒,就有尊贵身;你有忍辱,就有庄严,你有修就有,没有修就没有,叫做因地教,每一个果报,都要靠你自己一步一脚印的去修学。极乐世界叫果地教,就是它的功德是本来就成就的,弥陀的本愿功德海本来就成就的,我们是靠跟弥陀感应道交,而进入弥陀的功德海去受用的。所以,那个功德是没办法去称量、没办法去描绘的。

益大师把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把它用四个字做代表,叫胜妙五尘。益大师说这个殊胜是怎么回事呢?是约着它的安乐来说的。到了极乐世界,你有种种的庄严安乐叫殊胜;那么胜妙这个妙,这个微妙的意思呢?益大师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你接触这样的一种宝物的时候,它是演说妙法、增长善根。它有不退转的力量――你到了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在那个地方沐浴的时候,你自然增长你的善根;你到极乐世界,这个宝树之下经行的时候,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说我现在不想去佛堂拜佛,也不想去讲堂听阿弥陀佛开示,我想一个人静静的在树下经行――也是增长善根。

也就是说你眼睛所看到的色尘,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它在安乐当中,念念之间,在增长你的善根,所以叫做果地教。就是你进入到弥陀的一种殊胜的功德海当中,这个跟我们一般的有漏业力的国土是不同的。

【34】弥勒净土跟阿弥陀佛净土的差别

诸位你可以看果地教这个思想跟业感缘起的因地教,你可以比较,那个窥基大师不是有个《阿弥陀经通赞疏》吗,他解释极乐世界依报庄严的时候,他提出来,他说弥勒净土跟阿弥陀佛净土的差别,从依报环境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弥勒净土,它是业感缘起,它是兜率天,那是修十善业所成就的。所以你到弥勒净土,你有放逸的可能性!严格来说,弥勒净土不能讲净土,只有佛才叫净土嘛,三贤十地积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嘛。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他还没有降生,他还没有成佛了。所以弥勒净土,我们的定义就是:它是秽土中的净土。只是说因为有弥勒菩萨说法,相对于诸天来说,那种放逸的境界,弥勒净土好多了,因为他有弥勒菩萨说法。但是那个国土本身是个秽土,它的本质是个秽土,它是业感缘起,众生有漏业所感的。所以你到弥勒净土里面,你一不小心你会放逸的,它里面的天人、宫殿,你要是不小心的话,你会产生放逸贪爱的。

极乐世界不可能有这种事情发生,不可能!它的国土的本质不是我们业感所成就的,那是忆佛念佛而显现出来的,它不是业感缘起啊。

所以我希望大家把弥勒净土跟西方净土做一个简别,一个是纯粹的净土,是净土中的净土,是完全无漏的;一个是秽土中的净土,它们的本质是不同的。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慢慢的观察,再培养我们的信愿。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35】改变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思想!

第五卷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面,丙三、衣食自然。

佛陀在经典当中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这个水流是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它不可能停止的,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的。

那么主导这个水流的力量有两个力量,所以为什么这个水流有时候跑到人天去,有时候跑到三恶道去,是谁来主导这个水流的方向呢?

第一个,就是我们的业力。我们过去所造的身口意的善恶的业力,它会主导这个水流是往人天的方向跑,还是往三恶道的方向跑?但是业力的影响,它是一个表层的影响,它不是主要的因素,它毕竟是一个枝末的因素。

第二个最主要因素,就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思想,我们善恶的思想,思想是这个水流的主要的力量。

在大乘佛法的因缘观里面强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今生之所以富贵,因为我们过去生有布施的思想;我们今生之所以贫穷,因为过去对于财富喜欢自己占有,不喜欢跟人家分享,有悭贪的思想;我们今生之所以庄严,因为过去有忍辱的思想。所以我们的思想,是深深影响着我们生命的水流。

那么身为一个凡夫,这个水流有一个特点:就是说它有一种等流性,它有一种习惯性的力量。所以当我们没有学佛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是不可能改变的。你看看经典里面有讲到,很多人是前生喜欢生起什么思想,你今生还是生起什么思想――你前生是悭贪的习气,你今生还是悭贪;他前生喜欢布施,他今生还是喜欢布施,这个水流它是有一种等流力量的。

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佛法,你的生命才真正的改变,否则我们那个水流不可能改变的!你昨天是怎么回事,你今天还怎么回事;你今天是什么相貌,你明天还是什么相貌。我们从昨天、今天跟明天的观察,可以扩充为前世、今生、来生的观察。因为你今天是从昨天来的嘛,明天从今天来的,那么昨天、今天、明天的思考,把它扩大起来,就是前世、今生、来生了。

所以我们最有可能的改变就是遇到佛法以后,产生一种自我的觉悟、自我的观照。所以当我们遇到佛法,我们明白了生命的真理,知道生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创造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生命,唯一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思想,没有其它的选择。

当我们学佛以后,我们进入一种矛盾的状态,我们过去有一种等流性的思想,我们学佛以后,有一种觉悟的思想。所以我们学佛人经常是怎么样?真妄交攻。有些事情是我们喜欢做的,但是有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做的,所以我们往往在我喜欢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产生冲突。我喜欢做什么,那是过去的习气了;我应该做什么,这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所以当你的生命从一种我喜欢做什么,而提升到我应该做什么,你的生命开始进步了。如果你一天当中,你都活在我喜欢做什么,那你大概生命没什么变化了――你前生是生死轮回,你来世还是生死轮回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智慧的观照,你一定要告诉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现在不想去拜佛,但是我要强迫自己不能拜要它拜,因为我现在是拜佛时间到了,我一定要去拜佛。

所以我们修行,就是不断的跟自己的习气抗拒,跟自己过去所残留下来的等流习气,做一种抗拒、做一种转变,你必须克服你过去的思想。

【36】如何转变我们的思想呢?

从净土宗的思考来说,我们最大的障碍,这个思想里面,无量无边的邪恶的思想,对我们往生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贪念娑婆!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障碍。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救不了我们?阿弥陀佛花了很多时间,去准备这句佛号,他花了无量劫的时间,把所有的功德摄持在这句佛号,让我们来忆持,但是我们却不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启发起来,因为我们思想有障碍,我们贪念娑婆。所以我们必须透过观照力,把贪念娑婆的思想,转成一种欣求极乐的思想。

如果我们的思想不改变,你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不管你是什么宗派,都不能够否定诸法因缘生的真理,净土宗也不例外。如果我思想不改变,我也可以往生,那这样净土宗就不是佛教徒了,那表示诸法是他生――离开一念心,有一个外在的主导者,来主控我们的生命,那这跟上帝的思想是一样了。外道的感应道交是向外攀缘的,是你说了算,我的生命是你决定的,我要到天上去、我到地狱去,是某某人决定的――诸法是他生。佛教徒没有这种思想,外道才有这种思想。佛法告诉我们:诸法因缘生。这是所有大乘佛法,每一个宗派的一个共识。

你不相信诸法因缘生,你就不是佛教徒了。那么因缘是什么?就是你的思想。所以我们自己的思想准备好了,阿弥陀佛的光明才能够照耀我们。你自己要站起来,阿弥陀佛才能够对我们产生救拔的。

所以转变我们的思想,是变得很重要了。那我们思想应该怎么转变呢?我们从经典上学习,你必须生起三种的观照:

第一个,观照真如。真如本性在我们心中已经沉睡太久,所以禅宗常说:主人翁啊,赶快醒一醒啊,不能再睡下去了。我们内心当中,经常是认贼做父――把妄想当做我们的本来面目,其实妄想只是过去我们不断的去造作,留下的一种习气而已。所以当我们不断的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不断的忆念我本来无一物,那么这个妄想,它慢慢慢慢就会消失掉了。它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的假相。所以当我们不断的观照真如的时候,它就能够慢慢的熄灭妄想的力量,对我们临终的正念是有帮助的。

第二个,观照名号的功德。一个修净土宗的人,当你佛号现前的时候,你是百分之百的皈依,你要相信阿弥陀佛一定有足够的力量救拔你,你要训练你自己,对于名号是百分之百的皈依。净土宗没有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九十九你就失败了。

我要提醒大家一个观念,如果你求生净土,是还停留在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会往生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无始的妄想,你这种决心是不决定的,所以你看所有的祖师谈到信心,他都加一个要发起真实的信心,益大师说真实的信心,印光大师说要生起决定的信愿。

为什么要强调真实,为什么要强调决定呢?因为净土宗重视这个东西嘛,他感应道交的关键在这里啊!感应道交跟你念佛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跟你的皈依的心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从一种我想要往生,而提升到我一定要往生,你才有希望,净土宗的决心是没有百分之九十九这回事。

当然这个地方信心的栽培,你只有不断的观照,没有其它的方法,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佛陀也不可能送给我们。你透过不断的如理作意、如理观照,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我们提出了前面几点,它能够消除灾障、增长福报、增长我们的善根,临终的时候能够感应弥陀的接引,你不断的生起观照,诶,你就熟嘛。你对每一件事情,你不断的去思惟,就会产生一定的力量,这叫烁烁熏习。所以信心是从我们点点滴滴的观照,栽培起来的。透过对名号功德的关照,我们对阿弥陀佛的名号产生坚定的信心。

第三个,要对净土庄严的观照。这个地方有很多人忽略了,我们不要忘了我们念佛的目的,不是要消业障,我们是为了求生净土的。

净土宗的思考,以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他是怎么思考的?他的意思就是说,你看《弥陀要解》,他的整个净土的规划是:我们想要求生净土,但是我做不到,所以必须靠佛号的帮助。所以他是怎么样?他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的。很多人念佛他没有目标,说:诶,念佛干什么?他不知道,反正就是念佛。这种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念佛,佛号只是成就人天福报,你不可能成就净土,因为你没有往生的愿力嘛。

很多人对于净土的庄严,是非常的陌生的,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你陌生的地方,不可能,因为你陌生,你怎么可能产生意乐呢?诸位很多是从外面移民而来的,有从台湾过来的、有从中国过来的,你来美国之前,你对美国一无所知,你会来到美国吗?不可能嘛,你一定活在过去的等流性嘛。你一定要思惟美国的功德――这个地方民主、自由,依报环境也特别好,你一定思惟它的功德,才能够突破过去,移民到这个地方来嘛。

改变不是容易的了,如果你对净土的庄严是非常陌生,而你对娑婆世界是如此的熟悉,那你来生只有去一个地方,当然是去你熟悉的地方,熟境界嘛。所以我们对于一个陌生的东西,产生强大的愿力,这不合乎唯识学的思考,不可能。一定是熟悉,你才能产生好乐。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对净土的庄严,不断的去了解思惟,慢慢慢慢培养我们――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产生往生的愿力。

所以当我们的生命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过去怎么走,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改变不了过去,往者已矣啊,佛法是重视未来,你看看,佛教徒是重视未来的,来者可追了,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

我们必须要透过观照真如、观照名称的功德、观照净土的庄严,来为临终的正念做好准备。你三种准备,都准备好了,临终你佛号提起来,当下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因为你的心态准备了,阿弥陀佛的功德随时跟你感应道交。

所以净土宗你不要向外追求了,阿弥陀佛这一部分,他早就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没有?问题是你准备好了没有?众生心垢净,是菩萨影现中,这句话很重要,你准备好了,佛陀他随时准备跟你感应道交,他比我们还急。问题是他做不了主,他不可能改变我们,他比我们还紧张了,他的大悲心重嘛。

所以我们应该透过学习,慢慢的慢慢的透过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来修正自己的思想,这时候你再忆念佛号,你真实的百分之百的感应道交,现世消除灾障,临终往生净土。

所以我们这个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做好往生的准备。

好,这一段是讲到观察净土的庄严,来启发我们的愿力。

【37】极乐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么回事呢?

前面我们是讲到二科,净土的庄严,包括它能够远离恶道,第二个,它的国土庄严。这个地方讲到衣食的受用。衣食受用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我们一个凡夫到一个地方,一定要怎么样?穿衣吃饭。那么极乐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第三十八愿:衣服随念愿,它的描述。看经文:

丙三、衣食自然(衣服随念愿 三十八)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是说明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我们受用衣服跟饮食的情况。

说设我得佛,国中的天跟人,这两道的众生,他心中生起一种希望,什么希望呢?他希望穿某一种衣服,可能是拜佛的衣服,或者是休闲的衣服,或者是运动的衣服等等。这些衣服是怎么产生呢?随念即至。就是说你心中想要什么样的衣服,马上就心想事成,马上出现。这些衣服的格式相貌是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这个衣服是正如佛陀所称叹的如法的庄严的服装,它自然在身。这段经文的关键在自然二个字,就是你不用去造作、不用去追求。

假设在追求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去裁缝(决定布料的大小)、染治(决定颜色)、浣濯(穿过以后还要去洗涤的),那么不取正觉。

这段经文,对于法身菩萨可能帮助不大,但是对我们生死凡夫,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有穿衣吃饭的习惯。以我们娑婆世界来说,我们大概一生当中,福报特别大的不讲,正常人的福报,你大概把你一天当中八个小时的时间,大概就是为了人生的吃、穿、住三件事情。你为了解决今生的穿衣、吃饭、住宅的问题,你大概把你这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牺牲掉了。我想我们很少人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吧,你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换取美好的受用嘛。

智者大师把我们娑婆世界追求衣食的相貌,他讲出一个偈颂,描绘得很透彻。他说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为了让自己生活过得好一点,为了追求衣服、饮食、住宅的快乐,他说是诸欲求时苦,就是人生的受用,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是很辛苦的。因为你要追求,别人也得追求,这要竞争啊,你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神体力。

一个有成就的人,除了他的智慧之外,别人在休息的时候、在放松的时候,他必须要努力的去读书、工作的,付出的比别人还多,所以他是诸欲――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是辛苦的。等到你中年之后,你的目标达成了,你是不是高枕无忧呢?未必!得时多怖畏。福报大的人他不一定安定,因为他知道那个福报得来不易,但是要失去是很容易。

娑婆世界的福报是不安稳性的,你随时会破坏,可能你今天睡着了,明天起来你财产就少掉一半,有可能。因为我们生命是怎么样?诸行无常嘛。娑婆世界的生命是动态的,我们是活在动态的生命,不像佛陀是大般涅,是静态的,佛陀是昨天是这么回事,今天还这么回事,明天还是这么回事。佛陀的生命是一条线的,是常乐我净;我们凡夫是怎么样?生灭变化,虚伪无主。变化不可怕哦,生灭的变化不可怕,可怕在诸法无我。其实诸行无常不可怕,最可怕是那个无我。就是它要怎么变化,不是你说了算,你做不了主。

所以我们一个娑婆世界的人,是对明天没有安全感,因为你不知道你明天会变怎么样,你只知道你会变化,但是往好的方向变、往坏的方向变,你完全没有说话的余地――诸法无我,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性。所以你得到了快乐,你不见得安稳,你心中是得时多怖畏,你看福报越大的人,很多是要靠安眠药才睡得着觉了,他压力比我们大。所以你得到以后,你在快乐当中,你是带有怖畏的,不管你福报多大,你死亡到来时,你总有一天要失掉它。

生命的受用都是暂时的,人生只是个过客嘛,所以失时怀忧恼,你失掉的时候,你是忧愁苦恼。福报越大的人,死亡到来,他是痛苦比我们这些没有福报的人更厉害,因为他失掉的比我们更多。因为人生的结果都是一样,就是你什么也没带走,我什么也没带走,过程不一样,结果是一样。

所以当福报大的人失去的时候,死亡到来的时候,非常忧恼的。所以智者大师的结论是:一切无乐时。我们一切都没有快乐,你看追求的过程是辛苦的,得到的时候是怖畏的,失掉的时候是忧恼的,人生没有真正的快乐。因为它每一个快乐,都夹杂很多的障碍,你看你追求的时候,快乐夹杂着辛苦;得到的快乐,夹杂着担忧怖畏;你失掉的时候,忧愁苦恼。你这个追求的过程――得到以后、失掉以后,你找不到完全百分之百的安乐。

但极乐世界不同啊!所以阿弥陀佛看到这个问题,就知道众生为衣食的追求,不但浪费很多时间,把自己的心思弄得很辛苦、很担忧、很怖畏,所以说阿弥陀佛就规划他的国土,他的衣食叫自然在身,你不用追求,你没有追求你就不会产生执着,就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的衣服,你觉得你要换个衣服,你自然就换掉了;吃完东西,这个东西也自然消失掉了。这样子,就减少我们很多的起心动念,这叫衣食自然。

这个地方把极乐世界的衣食的受用,把它描绘出来。

【38】为什么说所受快乐如漏尽比丘呢?

我们看丙四的身心安乐。

前面的每一愿,都是在描绘所受用的这些依报环境,这个地方的愿是讲到正报的身心。极乐世界你得到的果报体,是怎么回事呢?乐如漏尽愿。看经文:

丙四、身心安乐(乐如漏尽愿 三十九)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就描绘说,当我们因为临终的时候信愿行三资粮,去感应弥陀的本愿,然后往生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你会得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是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一个五蕴身心。那么这个五蕴身心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这段经文就知道,你在极乐世界得一个果报啊,这个果报体是所受快乐,就是你色身跟内心,它所感受到的快乐,假设比不上漏尽比丘的话,是不取正觉。

在《无量寿经》里面说,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他的快乐呢,这个漏尽比丘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你一个人世间的国王跟转轮圣王比起来,那是乞丐跟国王的对比;转轮圣王跟诸天的天王比起来,那也是乞丐跟国王的对比;那么天王的快乐跟阿罗汉的灭尽定的快乐比起来,又是乞丐跟国王的对比;那么阿罗汉的灭尽定跟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比起来,又是乞丐跟国王的对比。

所以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怎么样?它是一种漏尽,就是安稳的;我们娑婆世界的快乐,它是不安稳的,所以我们娑婆世界叫做快乐,我们没有资格叫做安乐。安乐只有什么时候安乐,就是你修行佛法,你在拜佛的时候、打坐的时候,产生内心那个法喜,那种安定的法喜,你才有资格叫做安乐。你说:诶,我喜欢吃面条,我吃了以后很安乐。不对!那叫快乐。那怎么叫安乐呢?那是一种躁动相呢!因为有贪爱的烦恼在活动呢,对不对?

所以极乐世界它为什么叫漏尽比丘呢?就是那种快乐是一种寂静相,它随顺于涅相的一种快乐,它不像娑婆世界那种贪烦恼相应的快乐。我们娑婆世界叫做身心快乐,极乐世界叫做身心安乐,他安稳性的快乐。安稳性的快乐它是不障道的,娑婆世界的快乐是障道的,因为你快乐的过程当中是夹带烦恼的――障道。

所以你看我们娑婆世界常说一句话,佛陀说啊:富贵求道难。当然富贵没有错了,我们佛法说外境都没有错,问题是你在富贵的时候,你产生的快乐会产生贪爱的心,凡夫所有的问题就在这里了。你带一点贫穷,你有出离心。

但是富贵求道难这句话,到了极乐世界不成立,不能成立,极乐世界是富贵还是可以求道。因为他那种快乐是寂静相,阿弥陀佛提供你充足的饮食、住处,给你身心很多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又不会引生你的烦恼,就这样子的,就这种寂静的安乐。所以益大师说:我们观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极乐世界是醒梦者也。它是一个美好的安乐相貌,而且本身又是一种解脱相。

我们娑婆世界很难安乐道跟解脱道具足,很难哦!你要是快乐你就放逸;要追求快乐,你就必须要牺牲你的解脱;你要解脱,你就必须要减少饮食、减少睡眠,好好的克制自己,就要牺牲安乐。娑婆世界你要在跟快乐跟修道当中,选择一个,这是事实了,不管你福报多大,你选择了快乐,你就牺牲了解脱。因为你快乐,你肯定放逸嘛,你放逸的话,你就没办法都摄六根,你就没办法修行了。

只有极乐世界,它能够把安乐道跟解脱道结合在一起,它可以让你在快乐当中,念念的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是很特别的,是我们娑婆世界做不到的。

所以从这一愿,我们可以看到:他除了身心的快乐,还能够安稳的修道,这叫做身心安乐。

这个地方是讲正报,身心世界没有老病的障碍,而且内心当中,经常保持一种安稳的快乐,是这个意思。

【39】极乐世界是在一种很自然的情况下修学

我们看第五的闻法欢喜。前面是讲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你的衣食、住宅、正报身心是怎么回事。这一愿是讲圣道,你到极乐世界不是享受快乐而已,你是要增上的。增上的主要因素,当然是听闻佛法是重要的因素。那么我们看这个地方,极乐世界他在学习佛法的相貌是怎么回事呢?它是随愿闻法。看经文:

丙五、闻法欢喜(随愿闻法愿 四十六)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对于极乐世界的观察,我们看到了极乐世界是没有三恶道的,而且它的国土、住处,都是七宝所成,经常放出光明,衣食自然、身心安乐,这些都是属于有为的受用。这里正式讲到无为的圣道修学。

极乐世界的人,当他吃饱喝足了以后,他开始做些什么事呢?就是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他心中希望听闻,或者是他心中需要听闻哪些佛法,他的志向、他的希望,他马上能够得到――自然得闻。很自然的,在整个极乐世界的五尘当中,包括他眼睛所看到的色尘,耳根所听到的音声等等,都能够很自然的听闻到他所相应的法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讲得很清楚,说极乐世界的五尘叫做胜妙五尘。我们娑婆世界的五尘是业感缘起的,是有漏的业力,因为在我们以前造业的时候,心中是有贪爱的心,贪爱当来的果报了。我们为什么要持戒?因为希望透过持戒,让来生得到尊贵身;我们为什么要布施?因为透过布施,让来生有福报,所以心中是有贪爱的。所以这个贪爱的因地种下以后,我们来生得果报的时候,这个五尘就引生放逸。

诸位看看止观的书就知道,每一个修止观的人,都要息诸缘务,都要都摄六根。你看打佛七,你眼睛不能乱看,你一旦乱看,你的佛号就念不好了;你耳朵不能乱听,乱听的话,你佛号也念不好了。所有的止观都要都摄六根,没有一个例外。

你看禅宗,到了禅堂以后,那个话头一提起来,经行的时候,你眼睛乱看,那个纠察师――啪!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个砖块是你的?对啊,哪一个砖块是你的?他的目的就是打掉你的那个攀缘心,都摄六根嘛。

极乐世界你不用都摄六根,很奇怪,极乐世界的修行,它是:你眼睛看看这个花,诶,你看这个花以后,你智慧增上;耳朵听听这些音乐,听一听,诶,道业增上。因为极乐世界的整个佛法,是放在五尘当中,所以极乐世界是不用都摄六根,很奇怪,自然得闻,它是殊胜五尘嘛,殊胜微妙的五尘。你眼睛看一看以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耳朵听闻这个音乐以后呢,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古德说,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等于是进入佛的大般涅所变现的一个国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到佛陀的功德海,你还要都摄六根吗?不可能嘛!对不对?所以极乐世界,他是在一种很自然的情况下修学,我们娑婆世界修行,是很不自然,强迫自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强迫就是不自然嘛,我们不能随心所欲。我很想要看这个东西,不能看;我很想要听这个声音,不能听,你肯定要把六根――收摄,要回光返照。

但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当中,让你听闻佛法,让你增长善根。我们娑婆世界当然也可以听闻佛法,但是你听闻佛法的过程当中,是非常不自然,你要勉强自己的。

【40】你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往生十方世界!

接下来看具足五通,这个五通牵涉到我们整个果报的妙用。阿弥陀佛当初规划国土是认为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当然有些人他是不喜欢到处跑了,你可能只待在极乐世界,但是有些人喜欢到十方世界去遨游的,阿弥陀佛也考虑到这一点诸位的需要,所以他提供这个果报体,除了能够身心安乐、道业增上,他给你具足五通,有方便于你能够亲近十方诸佛,这是果报体的功能特别强大。看经文:

丙六、具足五通(神足无碍愿 九)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就是假设我成佛之后,国中天跟人,这两种众生,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他能够具足神足通,假设他不能够在短暂时间,一念顷就是很短暂的时间,这个神足通,它的最低的程度超越百千亿亿诸佛国,不取正觉。

这里的五通,它是以神足通做代表了。我们可能要用对比的方式,大家容易了解。

在娑婆世界的神足通,是由禅定生起的,一个阿罗汉,不是普通的阿罗汉,一个大阿罗汉哦,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比方说目犍连,比方说舍利弗尊者,他们的神通,能够飞越到一个佛国(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在听法的时候,他打一个妄想,他说佛的音声到底可以传到多远,他用神足通飞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他还听到佛的音声,结果他飞不回来,后来因为忆念佛陀的功德,他才飞回娑婆世界。所以一个阿罗汉的神足通,只能够飞越一个佛国,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他提供的果报体表示什么呢?他这果报体可以提供你遨游百千亿亿诸佛国者。

这个神足通,这个五通的意思,在古德解释四十八愿,说为什么阿弥陀佛,要规划这五种神通的果报呢?他说有二层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坚固我们的菩提善根。古德解释说,因为你有神通,有天眼通跟宿命通,可以预先知道众生的苦果,而厌离苦因;预先知道众生的乐果,而欣求乐因。你从神通当中,你在极乐世界,你看到了某一个人造业,结果当下堕落到三恶道去;你也看到某一个人在布施、持戒的时候,没多久他往生到天界去了。这时候,你对因果的因缘道理,更加的深信不疑。

当然我们对佛陀是有信心,他说的话,我们相信,但是你从实际上的印证,你的信心更加坚定。所以有神通的人,他能够看到众生的善因招感安乐的果报,恶因招感痛苦的果报,能够加强你的菩提心,对你修行的动力是有帮助的。

其次,他能够亲近十方诸佛,积集福慧资粮。有人批评极乐世界是狭隘的思想,说:诶,你到极乐世界,十方诸佛的国土你都不去,你单单往生极乐净土,你这不是自我设限吗?益大师说:你说的不对,你的想法是不对的。益大师他反驳这些错误的思想,就是用这个神足通,他说你生极乐世界就生十方世界嘛,因为它的果报体,提供你遨游十方世界。表面上我们到极乐世界,好像:哦,只亲近一尊佛陀。好像:诶,十方佛陀,你应该都全部皈依呀?你要广泛亲近十方诸佛啊,你怎么只有选择阿弥陀佛呢?

那是我们一个前方便嘛,我们先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极乐世界的神通力,是可以提供你到百千亿亿诸佛国。

所以益大师说生极乐,就等于生十方世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你表面上生到极乐世界,但是你的果报体,是可以到十方世界参学的,你喜欢到药师佛的地方参学……《佛说阿弥陀经》也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到吃饭的时候,还回来吃饭、经行。那你供养十方诸佛,当然十方诸佛跟你说法嘛,他也不会白白受你供养嘛。

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的所缘境是开阔的,因为它果报体特别强大,它的五通,我们今天只是举出神足通,那其它的神通力都不得了,那个果报体的那种功能,那是不可思议的。当然我们娑婆世界也有一点观念,你说我从台湾坐飞机,但是坐飞机要坐十几小时了,那神足通那不得了,一念即至。

所以具足五通,对于我们增长善根、亲近诸佛、修学法门,提供了很方便的一个果报。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

【41】这一念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时,可以启动二种功德!

第六卷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者,当我们的明了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可以启动二种功德:第一个,启动阿弥陀佛现世的加持,所谓的他力门; 第二个,启动果地教,能够得到临终往生。

但是这个地方都是要有条件的,所谓诸法因缘生,每一件事情出现,都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具足了对名号的信心,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去接触名号的时候,阿弥陀佛的确能够用他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来加持你,让你消灾免难,让你福报增长,的确是可以的,因为佛陀的福报是可以跟众生分享的,这件事做得到的,只要你信心具足;第二个,你必须具足往生的愿力。那这时候你愿力又具足,你就可以启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有关的往生净土的功德。

如果你只有信心没有愿力,你念佛只是消业障、增福报。所以说,我们必须透过对极乐世界依正的庄严,来培养我们对净土的好乐、对净土的欣求,是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够把佛号的功德,全部的把它启发出来,而不是启发一半而已。

【42】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

丙七、寿命久远(寿命无量愿 十三)

我们看第七的寿命久远。寿命久远这个对我们来说,相当相当的重要,非常重要!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他的愿是怎么发起的呢?说是极乐世界人民的寿命,如果是有限量(当然寿命是有限量,因为寿命是有为法,除了法身以外,凡夫的寿命肯定是有限量的),这个限量到底是多少呢?下至,就是它不能够低于百千亿亿劫,就是我们一般说是无量无边阿僧劫(例如: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假设不如此,不取正觉。

这个愿对我们来说是相当重要,所有东西的价值,必须以存在做基础,存在――才有价值。你说这个讲堂,诶,不错哦,灯光不错、空间也规划得很好,但是它所有的好,必须这个讲堂存在,一旦这个讲堂不存在了,它上面的灯光、它的格局、它的庄严,全都不存在了。所以古人说:寿者,福之基也。寿命是所有福报受用的基础,你说你福报很大,结果你死掉了,那什么都没有了嘛!

这个时候,我们当然很关心,就是我今天花了很多的时间,我减少我的饮食、减少我的睡眠,我拼到一个极乐世界的果报,这个果报体身心安乐、自然听闻佛法、具足五种神通,我受用这个果报的时间有多长呢?这个很重要啊,不能说我还没有成佛,这个受报就结束了。你看佛陀为什么不要我们到天上去,它时间太短,受用完了就掉下来。

那么这个寿命,当然对我们娑婆世界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就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的障碍。

我们资粮位的菩萨,所有的修行,从资粮位到加行位,这一关是最困难的。益大师说,我们整个成佛之道当中,吾人一大事因缘,三界生死,最难透脱,就是分段生死。

益大师说一个人把三界生死跳过去了,后面的成佛之道就一帆风顺了。其实我们在成佛之道过程当中最难的、最困难的就是从你凡夫跳跃三界这一块,是最难的,你后面跳过去以后,就像佛陀说的,就像船离开地心引力,你看我们船要离开陆地,前面这一块是最难的,它要把你吸回来,你要用力划,但是它离开地心引力以后,就自然的往前走了,风向就带着你往前走了。这一块就是我们的三界生死。

那么三界生死为什么难呢?因为它有分段生死把我们中断了。诸位想想看,你能够坐在这个地方听闻佛法,你没有善根行吗?你想想看。诸位是多生多劫听闻佛法栽培善根,我们身为一个法师,我们的功能就是一个小闹钟啊,我是唤醒你的善根。

那诸位有善根,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在这个地方,还是这副德性呢?因为我们前生很多很多的善根,被死亡中断了。你看你前生的时候,三十几岁遇到佛法――啊!恍然大悟,原来生命是这么回事!开始用功,到七十岁、八十岁,身心世界调得最好――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结果死掉了;死掉之后,来生又开始糊里糊涂,莫名其妙过日子,到了三十几岁又醒过来,在偶然机会听到某一个法师说法,把你善根唤醒了,又开始用功用功……到八十几岁又死掉了。你要修到什么时候?你这个水啊,煮快开了把它关掉,煮快开关掉……

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是中断,我们不能把每一世的善根,把它累积起来,这是一个问题啊!就是退转,就是死亡的问题,对我们太厉害,因为我们的寿命,太短了,一旦死亡,我们就忘掉了前生,隔阴之迷嘛!

所以有些人他要在三界里面,生生世世历练,我要提醒大家,你要注意死亡的问题。其实,很多西藏转世的喇嘛,他转到后面不见得比前世好,这是事实。真的!善根是会退化的,不见得你今生修得比前生好,不见得!诸位要知道,不见得。因为三界的生死当中,善根是不能累积的,你不要以为你今生修的比前生好,不一定,因为我们可能把前生的善根,会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前生有些善根,有些善根今生可能还在阿赖耶识的角落,墙角的地方,还没有启发起来,因为你没有因缘,你还没有遇到你相应的善知识,有可能的。所以死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障碍。

但是到了极乐世界就不同,极乐世界它的寿命够长,你可以把你每一天的善根,点点滴滴的累积起来。你说我这个人就喜欢懈怠,我走得比较慢,人家拜佛一百拜,我只能够拜五十拜,没关系!阿弥陀佛的寿命够你用了,正常的时间――三大阿僧劫,他给你无量无边阿僧劫,你慢慢来,没关系,你只要不离开极乐世界,你迟早到等觉菩萨。

所以说,我们在三界里面流转,就是有死亡问题,这第一;第二个,退转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什么?叫减劫,诸位知道吗?我们的劫有增劫、减劫,佛陀不在增劫出世,因为增劫的人我慢心特重。减劫就是什么?一代不如一代啊,善根一代不如一代。你看你儿子很不顺眼,对不对?你爸爸看你也很不顺眼啊,没办法,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个趋势,因为我们现在在减劫嘛,五浊恶世越来越浊呗。你看我们跟忏公师父比起来,我们很惭愧;但是我看到我的学生,我也觉得――看不顺眼,但是我推想忏公师父看我们也很不顺眼,这是没办法的。

诸位你们要知道,如果你对现在的三宝很失望,我保证你来生更失望!我不相信明天会更好,我不相信,这句话是骗人的,我认为这句话有误导众生的嫌疑,这句话不合乎佛陀说的末法时代,这个思考不对。来生不会更好,你要相信,所以你今生是唯一的希望。

如果你今生这个环境,你都冲不过去,你来生更难了,我不骗你。你来生遇到的善知识肯定比不上今生,你来生学佛的环境,肯定比今生障碍多,不要对来生有所期待哦,我跟你讲。你今生这样的因缘这么好你都冲不过去了,你来生更难了,因为它这个环境是怎么样?它是往堕落的方向在走,整个时代是往这种退转的方向走,这减劫嘛,这五浊恶世肯定是越来越浊的了,有可能物质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有可能,但是不随顺于圣道。

所以求生净土你要拖,你要拖对你没好处的,越早去就是越好,你虽然说:我善根强,怕啥?你善根强你也要有善知识的启发嘛,内因也要有外缘力嘛,你得有住持三宝来启发你,对不对?你看来生的住持三宝,太差的话,你空有善根,但是你所有的善根都在睡眠状态,没有人启发你,那你也是没有用了。你看看过去生,很多很多的大修行者,到隔世都退转了,他遇不到他相应的善知识嘛,他善根没办法启发啊。

所以,极乐世界它所提供的这个寿命,是很重要的,它能够让我们善根增长,不会因为死亡的问题产生中断。

【43】到了极乐世界,最后的修行结果是什么?

看第八功德圆满。功德圆满等于是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做一个总结。

前面是讲过程,你在过程当中你衣食自然、身心安乐、具足五通、寿命久远,那么这个地方讲到结果,我到了极乐世界,我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看经文:

丙八、功德圆满(一生补处愿 二十二)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是等于是把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民,他最后的结果,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描绘。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就是说在极乐世界以外的这些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以清净的信心跟坚定的愿力,在临终的时候来忆念我的名号,跟我的本愿功德感应道交,受生到净土来。

那么来到净土,他有二个选择了:第一个,究竟必至一生补处。有些人在极乐世界,他是希望能够长久待在极乐世界,这种人一般来说,偏重智慧增上的菩萨,就是他能够在极乐世界待着,他不急着回入娑婆度有情。

那么他在极乐世界一直待着,他可以把寿命全部用完为止,他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达到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比方说文殊菩萨、比方说普贤菩萨等等,他可以修到这种程度。当然他应该有时间也会亲近十方诸佛,又回到极乐世界。他等于是不急着度化众生,他以先成就圣道为先,这是属于智增上菩萨。

另外一个是大悲心特别重的菩萨,他是怎么样?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有些人大悲心特别重,他一到极乐世界,大概花开见佛悟无生以后,他就赶紧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度化他过去一些有缘的众生。这种人一回到娑婆世界,他是怎么回事呢?自在所化――他肯定具足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

教化众生有二个方便力,一个菩萨不是说你教化就教化,第一个你要有神通力,第二个你得有辩才了,这二个缺一不可。对于邪见众生,先显用神通,调伏他的高慢;对于比较理智的众生,说法――度化他。所以佛陀度化众生,就是靠神通和辩才两种。这就是所谓的自在所化。

为众生故,被弘誓铠:他以大悲利他的心,来依止四弘誓愿,入于生死的魔军当中,以四弘誓愿为这个铠甲,入于众生的生死魔军当中,干什么呢?一方面从自利的角度,积集自己的福德智慧两种功德;从利他的角度,来广泛的度化众生,来开启众生智慧――弘护正法,开人智慧,点亮众生心中光明。

那么这个菩萨是怎么做呢?具体是怎么体呢?什么叫积累德本,度脱一切这两句话,具体的是怎么实践呢?以下就解释这二句话,说游诸佛国,修菩萨行,这个菩萨到极乐世界参访过一次,他到十方诸佛国土修菩萨行。但他就做两件事:第一个,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亲近十方诸佛,修福修慧;第二个,来到苦恼的众生世界,开示度化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把众生的正知正见建立起来。所以你到极乐世界以后,你回入娑婆,你同时可以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同时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当你在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的时候,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说你从极乐世界回来的人,你有超越一般其他菩萨在这个诸地(就是十地),你跟其他十地菩萨相比,你有一个特点,叫做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所有菩萨的功德最为殊胜、最为难的就是普贤之德,时空无尽的愿力、时空无尽的善巧。

你看《华严经》赞叹菩萨的功德,它以普贤菩萨为根本,它说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说十方诸佛菩萨他的长子(就是马上要继承佛位)是什么?就是普贤之德。他每一个愿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们菩萨道是有时空障碍的,说我在美国弘法,我就不可能到新加坡去弘法。我们一般的凡夫菩萨,行菩萨道,是有空间、时间的障碍,普贤菩萨没有这种障碍,他时空无尽。

那么你到了极乐世界,回入娑婆以后,你能够很快的成就普贤之德,而普贤之德正是成佛的根本。普贤之德,他那种时空无尽的愿力,那种广大无边的善巧。

所以,到了极乐世界,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一直留在极乐世界待着,你就到等觉菩萨,你再回入娑婆,当然这个选择阿弥陀佛尊重;第二个,你说寿命太长了,我不要了,我赶紧要到娑婆世界去了,众生都等着我去度他,那么你回入娑婆的时候,你一方面游诸佛国,一方面度化众生,而你在极乐世界参学过以后,你具足其他菩萨所没有的普贤之德,你的愿力比别人强,你的神通辩才善巧也比别人好,这是弥陀本愿的摄受。

这里等于是把极乐世界的整个依正庄严,做一个总结。

【44】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看第三段,前面讲信心,其次讲愿力,第三个讲专注――信愿念佛。看经文:

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当我们开始观察名号的功德,产生信心,我们也如实的观察净土的庄严,产生愿力,那这表示什么?表示你有资格念佛了。你已经把心态准备好了,你有资格念佛了。那么怎么念佛呢?当然主要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先从点状的专注,然后到片状的相续。

专注力,印光大师提出了一个方法: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

我们念佛人有三个次第:念从心起。每一句佛号要从你内心的皈依心生起的,如果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你这个佛号是从嘴巴生起的,不对,口念弥陀心散乱,这个叫做佛号从嘴巴生起,不可以了。你念佛要从心起,声从口出,靠你嘴巴的振动,要创造音声。念佛的人一定要出声,因为它是以音声来代表阿弥陀佛的功德,它是你的皈依境,你却不出声,你不出声变法尘啊,第六意识法尘,法尘的话不是音声,不是所缘境。

我们看所有的经典,执持名号都是听音声的嘛,你自己不创造音声,那怎么办呢,你的所缘境在哪里呢?所以不管你是大声、小声,你起码要听得到你自己的声音,或者金刚持也可以,嘴巴振动,黄念祖老居士很强调金刚持,因为它不会太辛苦。你嘴巴振动都能够创造声相,如果你念佛连嘴巴都不振动,你很难摄心,那表示你的所观境是第意识的法尘,这个跟佛陀的开示是相违背的,佛陀是听音声哦,不是看法尘。因为法尘是暗钝相,很难捉摸的,音声它所缘境比较明亮。如果念佛人你嘴巴都不动,即使你静坐嘴巴都要动,止静的时候嘴巴都要轻轻的动。它要念,念从心起;要声从口出,要诵;第三个,听到你的声音。念佛人不要听别人的声音,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你听别人的声音,你的心向外攀缘。不管是一百个人念佛、二百个、三百个……你只听你自己的声音,这才是你的所观境。

当我们把这个佛号经过三种操作――念、诵、听以后,你听到你的声音,你叫做一念的相应,成就专注力;你把这个专注力,把它变成三三四。三三四诸位应该清楚了,让念佛有节奏――三句、三句、四句;三句、三句、四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停顿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四句,煞板,刚好形成一个循环。因为追顶念,没头没尾,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印光大师说的没有节奏,没有节奏不容易摄心,很难摄心。三三四它会构成一个节奏嘛,节奏的东西会把心摄住,它不容易跑掉。所以这个地方,印光大师说用三三四,把这个佛号摄住,让它不会跑掉。

总而言之,我们这个强调一个观念,就念佛你要有种信愿。念佛人你要把心力放进去,心力!心力不可思议。简单的说,就是念佛要带一点气势啊。

【45】所有的业,最容易得果报的就是增长业!

我现在考大家一个问题,考大家业力的问题,看大家佛法学的怎么样,业感缘起,最基础的业力的问题。

唯识学讲这个业有增长业跟不增长业,如果有一个人念佛他是,比说我们打佛七了,他第一天念一百声,第二天念二百声,第三天念三百声……第七天念七百声,他的业是增长的,这是某甲;某乙刚好相反,他第一天念七百声,第二天变六百声,第三天变五百声……最后一天变一百声。他们二个数量是不是一样,你觉得某甲容易往生还是某乙?

对,某甲。

为什么?因为他在造增长业。唯识学上说,哪一种业最容易得果报?增长业!他的业越造越大,那个势头就越大。所以越靠近临命终的业,越容易得果报,因他业越造越大。

你看忏悔为什么把业对治?因为忏悔以后,他次数在减少嘛,变成不增长业嘛。诸位要知道,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你是越做越多,不管善业恶业,你要注意,它肯定临终会得果报,会现前,你造一个业是越造越多、越造越多、越造越多……

念佛人啊,如果你去年是念三千声,今年变成二千声,明年、后年一千声,这是不吉祥啊,越念越少呗,你越念越没有气势,越念越没有力量?所以你必须让你的整个业是怎么?造增长业。念佛你要有一种意乐,当然气势不是说你念大声就有气势,那个不是这样,心灵的那种皈依的心要强。

所以念佛人你要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的进步。我们不希望大家进步很快,但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总而言之,让你生命是变成活水了。修行最怕,因为老参最怕,一潭死水,念起来没感觉,糟糕了!我要提醒大家,我们不是进步,就是退步。发心容易,相续难,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即使初学者,要冲很容易,你看跑道里面跑,刚开始跑很快的,不一定就能够早到呢。

所以你必须让你自己一个念佛人,每一天都保持意乐,每天进步一点点,重点不在于那个数量,而是那种心态,你是不断的在增长,你就有希望。你必须让净土的念佛,变成增长业。在唯识学上说,所有的业,最容易得果报的就是增长业,越造越多,你的势头越造越大。如果你念佛是越念越没有滋味,那就糟糕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熏习,让你对阿弥陀佛的功德、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功德,要不断的产生意乐,不要把佛号念的好像很沉闷――好像有念,又好像没有念;好像没有念,又好像有念,糟糕了!你没有那个气势,那这个是不吉祥的,不吉祥!因为所有的业都是心所造,那个心的意乐失掉了,这个业的力量薄弱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要提醒大家,我们必须让业变成增长业。你必须对佛号永远保持欢喜心,对往生净土永远保持好乐的心,这个是很重要,不管用什么方法,可以多多听闻经典、看看祖师的开示……总而言之,你要保持一种强大的信心跟愿力,你就有希望,如果这两个心态没有了,你念佛就糟糕了,没有力量了。信愿是前导,益大师讲了,信愿是一个前导者,这两个前导者失掉了,佛号就没有方向了,可能变成人天福报了。

【46】一个人没有正念真如,会有什么过失?

我们把附表四跟五把它解释一下。附表四是讲正念真如,为什么要正念真如呢,提出它的理由。这段是《楞严经》,说一个人他依止妄想的过失。

这个地方有两大段,第一段举过出由,先举出它的过失,说明它的原由,总共四小段。看经文: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如果一个人没有正念真如,只活在心中的妄想,会有什么过失?有四种过失:

第一个,凡夫的过失。

一切众生,这个地方众生是偏重造恶的凡夫,他无始劫来,他根据自己的习气。种种颠倒,这个地方是起烦恼,业种是讲造业,自然是讲果报,他依循内心的烦恼去造业,后来得到痛苦的果报,就像恶叉聚,恶叉聚是印度的水果,一生出就是三个果子同时具足。比喻惑业苦,有一个就有其它两个,凡夫活在邪恶的妄想当中。

第二个,二乘之过。

诸修行人,这个地方是讲二乘人,他思惟四谛十二因缘,他不能够成就无上圆满的佛果,他也是活在妄想,他活在法执的妄想,活在偏空的妄想,他也没有真正去忆念真如。以大乘佛法来说,二乘人还是打妄想。

第三个,外道之过。

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这个是讲造善凡夫。那么造善凡夫为了追求人天果报,追求感应神通,变成魔王、变成眷属。他虽然行布施、持戒、忍辱,但是心中还是有所执着、有所得。

这三种人,就是不知道内心两种根本,而错乱修习,譬如煮沙欲成嘉馔。你把沙当成饭煮,煮一辈子毕竟是沙,因为你还是活在妄想当中。

【47】我们流转生死是我们自己操作错误

这二种根本是什么呢?我们看下面经文。看经文: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两种根本,先看生死的根本,就是众生的生死根本是什么?攀缘心。攀缘心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先产生一个感受,如果你是善业起现行,你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如果你是罪业起现行,你产生痛苦的感受。感受之后,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象,唯识学上说名言分别,就是想象,然后你就住在想象当中,以它当做你的本来面目,就跟着你的想象走。

所以我们一般人是跟着感觉走,跟着自己的想象走,这个就是标准的攀缘心。《楞严经》的正念真如,就是要走出你心中的妄想,你要走的出来,不随妄转。

这个不随妄转,就是我们无始劫来菩提涅的清净的根本,就清净心。

这个清净心是怎么回事呢?是识精元明,能生诸缘,就是我们一念的清净心,由于过去业力的熏习,所产生的妄想,这个妄想所不能攀缘到的就是清净心。

妄想可以攀缘所有的事情,你看我们凡夫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他可以创造太空仓、创造飞机……什么都可以想得到,但是他一辈子想不到他有真如本性。为什么?因为他向外攀缘,他怎么找得到呢!一个人没有听闻佛法,他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创造出来,但是他永远找不到真如佛性,因为方向错误,真如佛性是要回光返照的。

所以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众生因为遗失这清净的本性,虽然终日在那个地方活动,却不能够自我觉悟、回光返照――枉入诸趣。

这个枉字,特别重要,就是冤枉的流转生死。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说生死为什么冤枉呢?从《楞严经》的角度来看,我们流转生死是不正常的,不应该流转生死的,就是心性本来不应该流转生死的,它是清净本然啊!以《楞严经》的角度,我们流转生死是我们自己操作错误,我们不应该这样子的啊!

【48】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古德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一个人迷惑颠倒的时候,一下到人间,一下到天上,他跟着自己的妄想走,跟着妄想走就是好的妄想带他到天上去,不好的妄想带三恶道去,再好一点的妄想,带到偏空涅,但是本质都是妄想,没办法成佛。因为本质是妄想,你本质是沙,你怎么煮出饭呢?但是醒过来的时候――空空无大千。

那有人就问了: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那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生死转回到底有没有,诸位道一句,有没有?

答案是,很难讲!很难讲嘛。

你要继续跟着妄想走,对你来说就是有嘛;你要觉悟了,就没有嘛,就这么回事,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对不对?你还是喜欢活在妄想,那对你肯定是有,来生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你;你开始回光返照,妄想慢慢消失了,你三界的生死就慢慢消失了,所以有没有生死轮回,是你决定的呗,是你说了算啊。

有一位禅师,他晚上在禅堂打坐完以后,要回寮房休息。走着走着,回到房间之前,不小心“呱唧”,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他一想:啊呀,糟糕了,我踩死一只蛤蟆。他感到非常惭愧,回去以后不敢马上睡觉,就在佛堂忏悔拜佛,拜完以后睡觉的时候,感到不安又恐惧,总觉得那只蛤蟆的灵魂,不断的对他哀怨,向他抱怨,说:你走路怎么不小心一点,把我踩死了。所以一夜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早上,早早起来做早课,早课也没做好。天亮的时候,他的徒弟在那里扫地,说:啊呀,师父啊,您门前怎么有一个踩烂的茄子呀?他听到以后――通身清凉!

你看他昨天一整晚,一直活在心中的妄想,住在自己的妄想中,其实我们凡夫难道不是这样吗?活在你的妄想吗?

所以《楞严经》教导说,你要问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它也不是外境给你的,也不是自己生起的,那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妄想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妄想本来就没有,那是因缘的假相,你不随它转,它就消失掉了。但是如果你住在妄想,它可厉害了,它就辗转增胜,那你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了。

所以正念真如就是说,你必须走出妄想,你才能够面对弥陀的光明。

我们看最后附表第五,我们这次净土宗的修学,有三种忆念,就是你必须要去观照三个:

第一个,忆念真如。破除妄想、开显真实。这个有助于我们保持正念。

第二个,忆念弥陀。我们在这个地方提出五点:光明无量、增长福德、善根坚固、十念必生、临终接引。就是包括现世的安乐、临终的往生,阿弥陀佛的名号都帮你准备好了,你只要用信心去忆念他就好了,其它你都不要想了,忆念弥陀的功德,产生百分之百的信心。

第三个,忆念净土。产生百分之百的愿力。

我们到了净土有什么好处呢?有八种好处:远离恶道、国土庄严、衣食自然、身心安乐、闻法欢喜、具足五通、寿命久远、功德圆满。

你透过这三种忆念,你就可以念念之间之间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了。这三个忆念准备好,佛号一带动起来,就马上就相应了。

【49】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甲三、结劝

(分二:乙一、具足皈依之心。乙二、培养专注之念。)

我们看总结的地方。总而言之,我们念佛有二个重点:第一个,你要具足皈依之心;第二个,培养专注之念。具足皈依之心就是信愿,你要深信一句佛号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所以智慧无量;无量寿,所以福德无量。

乙一、具足皈依之心

所以这个佛号,它的譬喻就是怎么样?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这个地方就是说,佛号是一种真实的功德,虽然我们造了很多罪业,但是罪业是虚妄的。

所以昙鸾大师解释十念必生,他说我们无始劫来,造了很多的生死罪业,怎么十念就能把它消灭?昙鸾大师说:因为你以前造业是用虚妄的心,攀缘虚妄的境,心境和合造了虚妄的业,不管你造了多少,它的本质还是虚妄的;而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弥陀的真实功德,所以你用真实的心,忆念真实的功德,它的本质就是真实的,虽然少,但它是真实的――真能破妄!好比说这一个房间黑暗了很久,不管你黑暗多久――千年的暗室,一灯即明,光明能够破除黑暗嘛,对不对?

所以你相信你念佛是怎么样?随顺本性、随顺真如、随顺弥陀的本愿。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妄想是违背本性的,以《法华经》来说,它是离家出走的小孩子,你忆念真如是把心带回家,不管怎么弄,你的本性还是清净的。

所以,在念佛的时候,你是用一种随顺本性的心来念佛。所以这个地方要知道,我们念佛的时候,这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你即使造了很多的生死罪业,它毕竟都是一种虚妄的境界,真实是可以破除虚妄的,就好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一样,不管这个黑暗有多久。

乙二、培养专注之念

当我们的信愿栽培起来之后,我们念佛就容易了。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我们产生强烈的皈依,就以一句佛号当做法中之王。所有的法门都可以往生,但是称念阿弥陀佛是最直截了当的法门,他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无边的功德妙义,所以临终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不要去在乎这人世间短暂的因缘,人世间是梦幻泡影,不管你今生过得满不满意了,它总会过去,它只是一个过程,人世间没有必要去执着的,好坏都是一场梦而已,重点是你来生要去哪里比较重要!

好,我们这一堂课就跟大家学习到这个地方,回向!

说明:本讲记原文取之网络,佛弟子吴旭东进行分段小题目的编辑和再校对,旨在方便学长们学习。当中可能还会存在错误之处,敬请各位学长批评指正。阿弥陀佛!

末学联系方式:

电话:180 2019 9287

微信:wxdamtf

qq: 497647428

邮箱:497647428@qq.com

末学 旭东 合十

2015年7月22日

 净心与净土 上净下界法师 讲于美国

下一篇: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讲记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