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阿弥陀经导读

2018-10-09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净界法师

001.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它到底有什么特色?

002.我们在学佛,到底什么是佛呢?

003.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因果的相续!

004.在生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

005.我们看佛陀是在什么情况会欢喜呢?

006.无量光、无量寿代表什么意思呢?

007.佛陀所宣说的道理,是不随时空改变的!

008.整部经简单的讲,就是信、愿、持名 !

009.弥陀的加持是随时存在的,这个我们要有信心!

010. 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

011.你在娑婆世界打滚得愈久,你要出去就愈困难!

012.极乐世界整个安乐的果报,具足三种功德

013. 我们应该要发愿,来引导我们的生命!

014. 他总是在想:到临终的时候有人开示就够了

015. 执持名号: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

016.信愿具足是不是有判定的标准?

017.同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功德是不同的!

018.有这五种的交待,就能够证明《本经》的真实性!

019.他们为什么叫大阿罗汉?

020. 舍利弗尊者身为一个阿罗汉,他的智慧辩才特别高

021.目犍连尊者在僧团的特色,就是他的神通特别的巧妙

022.是迦叶尊者,把佛陀一生所说的经典跟律典加以结集

023. 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

024.为什么在秽土的时候声闻众要排前面呢?

025.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026.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

027. 益大师用信、愿、持名来统摄一部《阿弥陀经》

028.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

029.是什么样的因缘,有资格安立极乐这个名称呢?

030.娑婆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完全是痛苦的,没有快乐的感受!

031.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它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032.修行的共同相貌,就是身安则道隆!

033.你心中的归依处──莲华庄严!

034. 莲华跟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有互动的力量!

035.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

036.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037.你可以不求生净土,但是你不能毁谤净土!

038.净土法门的道次第,第一个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信心

039.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040.这个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真实义了!

041.整个修行的理论就是要你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042.为什么念佛,就可以把弥陀的功德转成我的功德呢?

043.极乐国土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尘,构成了三种庄严!

044.你的神足通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045.在极乐国土,你跟十方诸佛,乃至娑婆世界是隔而不隔!

046. 我那个果报体能够造什么业?

047. 这是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048. 极乐世界的众生,他能够经常的听闻佛法!

049. 以无常无我的智慧,来破除我见的颠倒!

050.很多让你栽跟斗的重大过失,都跟金钱有关系!

051.你要知道你嫉妒他是伤害了你自己!

052.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

053.弥勒净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054.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你没办法改变自己!

055. 我们很难克服自己的烦恼!

056.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057.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058. 有情、无情同宣妙法的真实义!

059.修行人有什么事情,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060.没有善根你会坐在这里?

061. 发一个脾气,善根全部消失掉!

062.我们能够蒙弥陀的光明所照射,使令我们身心调柔!

63. 这些往生的众生,他的寿命有多少呢?

64.你要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65.《阿弥陀经》主要的修行特色,就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的名号

66.你不了解佛号,你能够归依它吗?

67.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声闻弟子?

68.极乐国土总相跟别相的差异

69.能念所念性空寂,你就正式的跟弥感应道交!

70.阿跋致,这个不退转的内涵,由浅入深有三个

71.有情无情同宣妙法,就产生了不退转!

72.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

73.只要有上师因为这个法而成就,这个法就是清净的

74.这句佛号具足三种功德力,你要深信不疑!

75.你要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来生你到底要去哪里?

76.你应该在心中,许下你生命的誓愿!

77.我们很难跟光明长时间在一起!

78. 善知识的方便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增上缘

79. 你真正要注意的是分段生死这一关

80.诸位知道在娑婆世界什么叫做安乐的果报吗?

81.不是说你想修行,你就可以修行!

82.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一)

83. 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二)

84.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三)

85. 只有听到你自己的声音,你的心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

86.你知道如何拜佛念佛吗?

87.他念佛数目念得不多,但是他强调一心不乱

88. 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有三种状态

89. 这 句 话 太 重 要 了 !!!

90. 在执持名号的时候,我们有三种念佛

91.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就好,为什么要调伏烦恼呢?

92. 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93.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94.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否还会遇到恶因缘现前?

95.这就是自永明延寿大师以后所强调的法门!

96. 念佛法门的殊胜,在于它能够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97. 六方诸佛以欢喜心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

98. 汝等众生要相信《本经》所说的一切功德

99. 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100. 每一尊佛度化众生,是选择性的度化

101. 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能够往生到观世音菩萨的国土吗?

102.念佛真正的功德是什么?

103.释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当生、已发愿则已生【一】

104. 释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当生、已发愿则已生【二】

105. 释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当生、已发愿则已生【三】

106.为什么你要产生决定的信愿?

107.佛陀所说的甚难希有之事,指的是二件事

108.娑婆国土的特色,叫五浊恶世

109.很少有一个菩萨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精进的

110.如果执持名号不是唯一的方法?

111.佛陀说甚难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死尽偷心!

112.一定要有静中修的基础,才能够历缘对境的历练

113.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114.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115.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能不能往生?

116.初学者经论的学习,我建议大家要偏重断恶!

117.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否就是佛性?

118. 净土法门最怕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001】

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它到底有什么特色?

净界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第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家请放掌。

我们这次结夏安居,要跟大家研究的课程是《净土学概要》。

在讲这个课程之前,我们先作二点的说明。

第一点,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程?说明研究的目的。

这个净土的念佛法门,在我们中国佛教历代祖师的赞叹、弘传之下,可以说弘传得非常的广泛。我相信几乎每一个佛弟子,多多少少都有念佛的经验,所以古人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就可知道这个念佛法门,普遍在整个大众当中,是很多人修学的。

但是我们仔细的去了解,在这么多念佛人当中,真正对净土的教义,有真实了解的人非常的少。大部分的人虽然嘴巴念佛,但是对净土的教义、对名号的功德,都只是片断式的粗浅认识。

我们对于所归依的境,就是你念佛,虽然你心中对佛号是真实的归依,但是你对于所归依的佛号了解得不够透彻,这个时候,佛号在你心中运转,产生调伏感应的力量,就相对的薄弱。

所以益大师说:信既不深,行亦无力,悠悠泛泛,一事无成。

就是说,我们虽然很认真的念佛,但是我们对于所归依的佛号,它的真实相是什么不了解,所以产生的力量就很薄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们的确有需要很认真的──我们不要作片断的了解,我们要很真实的去探讨净土宗的教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念阿弥陀佛的这句佛号,它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真实义?我们应该好好的了解清楚。

这就是我们这三个月的时间,希望透过这样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这个就是我们开净土学的目的,就是让你了解什么是阿弥陀佛。

第二点,我们说明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它到底有什么特色?

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内心的本性是想要离苦得乐。虽然有时候我们颠倒,造了很多罪业让自己痛苦,但是我们想要离苦得乐的本性是没有改变的。

我们想离苦得乐,我们要知道一个生死的问题:因为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我们在三界当中受生,只要你三界的受生不停止,你的痛苦是不会停止的,因为你每一次的受生,都累积很多老病死折磨的痛苦。

所以,当我们开始思惟生命的离苦得乐,我们开始思惟三界的轮回应该如何来出离?

出离三界,我们有二个选择:

一个是用圣道门,就是仰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靠你内心的戒定慧,来断烦恼而出离三界。

但是这样的方式,是要经过多生多劫的,所以古德说这是难行道。

另外一个,就是你仰仗佛力的加被而往生净土,这个法门是一生可以成办的,所以我们叫易行道。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的选择:你可以持〈大悲咒〉、你可以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你可以念嗡玛尼贝美,都可以。在这么多佛菩萨的法门当中,你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特色呢?

如果站在消业障、增福报的角度,阿弥陀佛是没有特色的,是一样的,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要消业障、增福报,那你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都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如果你是站在了生脱死、要出离三界的角度,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有不共的特色。

就是说,今天你对来生的抉择是要远离三界的话,这句佛号对你的意义就重大了,因为它提供你一个很特别的捷径,是其他法门所没有的──就是有弥陀本愿的摄受。

所以我们在修这个法门之前,你要知道有什么样的特色?

它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这个是你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找不到的地方,这是它特别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了解阿弥陀佛之前,先了解他的特色。所以我们在讲这个课之前,先让大家先了解一下这二点。

我们这一次的净土学有三个主题:第一个是《阿弥陀经》,第二个是《净土十疑论》,第三个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阿弥陀经》跟《净土十疑论》,是偏重在教义的研究;这个《念佛圆通章》是偏重在修行的方法。我们希望透过这三个课程,让大家能够全盘的了解净土宗的教义跟修行。

好,我们先看第一个主题,请打开《讲义》第一页: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这以下的《讲义》,是学人根据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摘录出来的,把它汇编成导读。我们看《讲义》第一页:

○将释此经,大分为四 ┌壹、解释经题

├贰、经文大意

├参、随文解释

└肆、结示劝修 今初

我们研究这一部经有四个主题:

第一个解释经题。这个经题就是解释一部经的要义,所以我们应该先了解;

第二个经文大意。我们在正式进入经文之前,先扼要的说明《本经》的修学纲要;

第三个随文解释。正式的就着经文来解释其中的义理;

第四个结示劝修。我们讲完经文以后,引用古德的二个偈颂,把经文作一个总结。

弥陀经导读--001

【002】

我们在学佛,到底什么是佛呢?

净界法师

我们先看第一科:

壹、解释经题

佛说阿弥陀经

这个经题,在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是分二部分:第一个是别名,第二个是通名。

这个别就是各别,每一部经的各别名称。

《本经》的经题有六个字,前面五个字是别名,这五个字我们分成三段:第一个是佛,第二个是说,第三个是阿弥陀。

我们先解释这个佛:

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经常说我们在学佛,到底什么是佛呢?简单的讲,就是你心中觉悟的智慧。

也就是说,你在没有学佛之前,虽然你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你学佛之前做慈善事业,跟你学佛以后做慈善事业,有什么差别呢?就是你学佛以后,你在造作善法的时候,心中有一道光明的智慧来引导你,就是这个地方有差别,就是你心中是依止觉悟来断恶修善。

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佛的特色就在于觉悟。

觉悟在大乘佛法有三个涵义:

第一个是自觉。就是你自己内心智慧的观照,你透过闻思的智慧所产生的观照力,这个叫自觉。

第二个是觉他。前面的自觉是约着智慧,这个觉他是约大悲。你心中的黑暗点起了一道光明,你看清楚了生命的真相──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你很清楚。但是一切众生还在颠倒当中,这个时候你用你的大悲心跟善巧方便,把众生心中的光明点亮起来,这个叫觉他,这个是大悲跟善巧。

第三个觉行圆满,当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自身的觉悟跟对众生的帮助都圆满了,这个叫觉行圆满,也叫作佛。

弥陀经导读--002

【003】

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因果的相续!

净界法师

这个觉的意思,我们再作一个说明。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状态是跟着感觉走,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你想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完全是活在直觉当中的,就是心随妄转。

你今天遇到什么人事、你突然间有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就带着你去做什么事,你是没有办法作主的,你心随妄转,由妄想来作主。

我们学佛以后,开始明白道理,这个佛法道理的观照有三层:

第一个是因果的道理。

就是每一个人生命当中,他的果报体是有差别的:你看这个人他看起来很有福报、财富很多,但是他多病;这个人身体很健康,但是贫穷: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果报是各式各样。

这个差别,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以佛法来说是有它的因缘──诸法因缘生。

什么是因缘呢?简单的讲就是业力,所以我们讲:万般都是业,半点不由人。

这个因果道理的意思就是说,它是一个隔世的招感,不是今生的。你今生的果报,是前生造作的业所创造的;那你得到这个果报,你又造一个业,这个业又创造你来生的果报。

所以,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创造来生的你,这个就是佛法说的三世因果。

那这个三世因果,就构成一个无量生命的水流,也就是说,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因果的相续。

所以我们刚开始观照生命的真相,第一个就是看到因果的道理,这因果的道理告诉我们应该要避免造恶,因为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而且你喜欢有安乐、希望有安乐的资具出现,你就应该修善。

所以对因果道理的了解,强迫我们去反省自己、去断恶修善,而这断恶修善的动力,来自于对真理的理解,所以我们刚开始的觉悟是觉悟因果。

弥陀经导读--003

【004】

在生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

净界法师

第二个是觉悟空性

如果我们的了解只是在因果的有相分别,我们会感到心是非常躁动不安的,因为你都是在善恶的对立、得失当中打转;所以我们了解因果以后,开始修习我空观,观察生命的本质是无常生灭的,在生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所谓的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比如说:你前生是一只蚂蚁,今生变成一个人。你前生做蚂蚁的时候,你前生有蚂蚁的色身外表、有蚂蚁的心态;由于这个业力的熏习,你今生变成一个人的色身、人的心态:这二个果报体,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完全改变了,因为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是完全不同的。

你前生做蚂蚁的时候,是很卑贱的,整天就是工作;你今生做人的时候,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不应该在生命的流动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这是我们心中的妄想,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透过无常、无我智慧的观察,知道生命的本质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在整个生灭变化当中,没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没有。

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我空真理的时候,我们内心开始产生一种寂静的力量,这个时候就慢慢趋向于涅的境界

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二层真理,就是空性的真理。

因果的道理是有相的,空性的道理是无相的,在大乘佛法来说都是偏一边的,所以我们第三个要了解的是真如的道理──

中道的实相。

我们开始了解到,其实整个法界的缘起,是我们一念心所创造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内心的本性是空性的,但是它一动就是十法界的因缘,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整个生命,在我们内心当中,是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到整个生命的流动,每一个点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时候,你就同时观照到有相的因果跟无相的空性,这样子我们就开始趋向于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菩萨道。

这个就是在整个佛法当中,我们必须觉悟的三层道理:

业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这个就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

外道也做慈善事业、佛弟子也做慈善事业,外道做慈善事业只是仰仗一分的信心,我们在信心当中,还多一层智慧,这个就是觉。

这个觉悟是佛的总相。

这个地方的佛有他的别相,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本经》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

这个地方是说明能说之人。

弥陀经导读--004

【005】

我们看佛陀是在什么情况会欢喜呢?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说字:

这个说,我们一般的理解叫宣说;但是在益大师的注解,这个说是悦所怀也,这个地方有欢喜的意思,就是佛陀当时的心情是用欢喜的心情来宣说的。

我们如果看经典,你会知道佛陀的情绪是非常稳定的,佛陀的喜怒哀乐几乎是完全脱离的;所以佛陀会起欢喜心,一定有他的特殊因缘。

我们看佛陀是在什么情况会欢喜呢?

因为佛以度生为怀,现在众生成佛的因缘成熟了,佛陀宣说净土难信之法,使令众生依止法门而解脱,所以佛陀欢喜。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众生成佛机熟。

我们都知道,成佛的因缘是很难成就的,我们一般人修学佛法,顶多成就人天果报、成就偏空涅,要成就佛果是很难的。

但这个地方的意思,在古德的注解上说:这个众生指的是谁呢?

就是我们在研究净土以后,你全盘的了解净土法门的整个缘起,你也了解阿弥陀佛圣号所代表的意义,然后你对这一句佛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那表示你的成佛因缘成熟了,也表示你无量劫生死轮回的痛苦即将结束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佛陀是代众生而欢喜,就是你得度的因缘成熟了,这个就是佛陀在宣说的时候,当时的心情。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005

【006】

无量光、无量寿代表什么意思呢?

净界法师

那释迦牟尼佛到底宣说什么道理呢?

这个阿弥陀,所说之人。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当中,他所宣说的就是阿弥陀。

这个阿弥陀是印度话,阿翻成中文叫做无,弥陀翻成中文叫做量,所以这个阿弥陀等于是一种无量的功德。

这无量的功德,在《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把它解释成二个重点:一个是无量光,一个是无量寿。

这无量光、无量寿,在益大师的解释:这等于是整个阿弥陀佛法身的功德。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整部《阿弥陀经》,就是介绍无量光、无量寿二个主题。

无量光代表什么意思呢?

无量光代表空间的无量,从净土宗的角度,代表的是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七宝池、八功德水、种种的依报庄严,都是无量光而生的;

这个无量寿代表的是一个长远的正报寿命。

也就是说我现在这个明了的心识,是非常的躁动不安、非常的苦恼;但是我们的心跟弥陀的圣号一接触的时候,哦!产生了二种力量:

第一个是无量光。也就是说你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圣号一接触的时候,你对未来的生命,创造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七宝池、八功德水就在你念佛当中,念念的成就。

第二个,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成就一个长远的正报寿命──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就是你未来的生命是无量的生命。

所以你在极乐世界所成就的依正庄严,其实是由这一句无量光、无量寿所成就的,这个我们到经文的时候会详细的说明,为什么整段经文都是在解释无量光、无量寿,那这个是整个阿弥陀佛功德一个核心的价值,就是无量光、无量寿。

那这个道理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到经文再详细说明。

阿弥陀我们前面介绍他的意义,这个地方是说明他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净土的导师,他因地的时候发四十八愿,接引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而永阶不退者也。

这个地方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永阶不退。

很多人对净土的了解,是非常粗浅的,他以为说:极乐世界跟诸天是一样的,你看诸天也是很多宫殿、黄金铺地、很多的鸟在那个地方唱歌。

但是他忽略了──极乐世界的特色在于不退转,这是诸天做不到的。

你到天上去,你把天福享尽的时候,你会掉下来;你到极乐世界去,你享受安乐的时候,你是往上升的:这是一个不同的力量。

我们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心中很清楚,成佛之道不是一生一世可以完成的,我相信大家都有心里准备,这是要长期抗战的,如果你有志于成佛的话,那你要下定决心面对无量的生死。

当然你说生死会有很多老病死的痛苦,我相信很多人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对我们产生遮障的就是退转的问题,你今生的正念不能相续到来生,这是一个最大的困扰。

你看宋朝的秦桧,诸位读过历史都知道,秦桧因为个人的私欲,杀了很多的众生,这个人在世间上是大坏人。但是印光大师说:秦桧的前生,是一个雁荡山的苦行僧,他前生是修习持戒苦行的。

所以我们很难想像他前生是这么一个有正念的修行者,来生遇到富贵果报刺激的时候,是如此的放逸。

所以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就是……,比如说:在诸位心中,你现在的念头,多分来说是正念比较多、妄想比较少。

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个真相:你现在的心念,在你内心的深处,只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你现在的心,是第六意识的生灭心,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大的仓库叫阿赖耶识。

你今生因为持戒的关系、因为听闻佛法的关系,把阿赖耶识当中的善根刺激表现出来;但是你的阿赖耶识当中,还有很多很多杂染的种子潜伏在那里。也就是说你现在的心态,只是你内心的一部分而已,不是全部。

那你现在的生命死亡以后,你来生又换另外一个环境的刺激,他会带动另外一个心识,这就是为什么你前生跟今生的心态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因为你的阿赖耶识、你的心有很多很多的功能,有杂染的种子、有清净的种子:你现在现出来的是你最好的这部分,就是你阿赖耶识最好的这一部分;但并不表示你每一生都是这样子的,这个就是为什么在资粮位的菩萨很容易退转的理由。

当我们在逆境的时候,我们启发善根、生起惭愧心、努力的修学,在修学当中,积集了善恶,来生福报会变得很大;福报一大,就刺激了烦恼,又开始把善业给花掉,在花掉善业的时候,同时造了很多罪业到三恶道去;到了三恶道,又开始起惭愧心、开始积集善业,如是的展转: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资粮位的菩萨一直在流转的原因。

就是死亡把我们的生命中断了。你二十岁出家,活到八十岁,修了六十年;死掉以后,来生重新开始。

你来生要是没有遇到三宝,又开始放逸,又完蛋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当我们在思惟净土的时候,你要知道净土在你生命当中所代表的意义是不退转,它给你一个很长的寿命,你不用因为死亡的因素而中断你的修行。

我们现在一个最大的困扰,就是每一生的生命没有办法把它加起来,就像煮开水一样,煮一煮,听到声音把它关掉,然后水冷却了;再把它打开,煮一煮,还没煮滚,又把它关掉:你一辈子没有办法把这个水煮滚!这个分段生死对我们来说,障碍太大,我们没有足够的生命,把整个修行一次完成!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研究净土的时候,要知道净土的特色,来自于你在那个地方有无量的寿命,而且可以见佛闻法

这个意方是讲到阿弥陀的无量光、无量寿,他的一个特色在于不退转。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006

【007】

佛陀所宣说的道理,是不随时空改变的!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经字,经是通名通于一切经典:

一切金口通名为经。此有五义:一、结蔓; 释通名 二、显示;三、绳墨;四、出生;五、涌泉

──糅合《弥陀要解》──

这个【经】,就是佛陀的金口,这个黄金是不变的意思,佛陀所宣说的道理,是不随时空改变的。

这个【经】在《阿毗达磨杂集论》提出五层意思,这五层意思我们可以配天台智者大师的教行理三经。

这个结蔓跟显示是教经。

这个教法为什么叫结蔓呢?

就是这一棵树长了很多花,但是这个花是散落满地的,我们用线把这个花串起来,变成一个有用的花蔓。

也就是说,佛陀宣说经典的时候,可能是在不同的地方宣说的,佛灭度以后,佛弟子把它结集起来,就好像把这个花蔓串起来一样,叫做结蔓,这个地方是说明教法生起的因缘。

第二个显示,这个显示是说明教法的功用。

这个语言文字的教法,我们内心当中不断的听闻思惟,就会显示很多很多的真理。

我们经常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你不断的去思惟,哦!你的心中就会出现一道我空、法空的光明的真理出现。

这个经、这个语言文字,跟你读报章杂志不同,显示真理,这个是约着教经。

这个行经叫绳墨,这个绳墨就是修行的一个标准,在经典当中,佛陀很明确的告诉你: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绳墨,行为的标准,叫行经。

这个理经有二个:一个是出生,一个是涌泉。

我们依止佛陀的言教去修行,就能够出生种种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第五个涌泉,我们在读诵经典的时候,它所产生的福德、智慧,就像泉水一样,白天、晚上不断的涌出,是没有止尽的。

所以这个经,我们一般说是无量义,你读一次跟读二次、三次、四次,每一次遍遍不同,他这个心就像涌泉一样,每一次有每一次的体会。这是讲到经的意思。

这个就是《佛说阿弥陀经》。

我们简单作一个总结:释迦牟尼佛以欢喜心,来介绍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净土因果。

弥陀经导读--007

【008】

整部经简单的讲,就是信、愿、持名 !

净界法师

解释《本经》有四个主题,我们前面已经解释经题;现在正式说明经文大意。经文大意我们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总标,第二科是别释。首先我们把《本经》的修学纲要作一个总说,我们看益大师《要解》的一段文:

甲一、总标

这个地方分成三段,我先看第一段。

这个信、愿、持名是本经的修学纲要,一个人能够往生净土,其实是有三种资粮:第一个是信,你对阿弥陀佛的加持力要有信心;第二个你要有愿,你要有往生的愿力;第三个你要有一定的时间来持名忆念弥陀的圣号:整部经简单的讲,就是信、愿、持名。

这个信愿跟持名的相互关系,到底是什么呢?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这个信愿它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所以益大师说:真实的信愿,来自于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是依赖你对经典透彻的了解以后,来断除你心中的疑根。

比如说:你这个人对净土法门完全不了解,你就直接去念佛,你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是不相信的。你对于你所归依的境,完全不了解,你能够信愿具足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修净土,不是一种盲目的冲动,而是很真实的把生命的真相掏开来,这个净土法门它所扮演的特色是什么?你很清楚的,然后你开始发起信心、发起愿力。

所以这个信愿,它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力。这个持名它是一个行行,其实这个持名就是一种禅定力、专注力,你对佛号专注的力量: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专注力。那这二种力量,在整个净土当中,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

我们往下看: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

如果我今天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有资格往生,主要的因素就看他的信愿,就是你对这句佛号、对净土强烈的归依心是不是具足,所以你对弥陀功德的归依,是决定你是不是往生的因素。至于你往生以后,你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靠你念佛的浅深,你这个佛号是由专注到成片、到一心不乱,一心以后有很多种,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就是说明信愿跟持名,一个是决定你是不是能够往生,一个是决定你的品位高下。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一贯道的信徒,一贯道的人他也是念佛,后来我跟他们谈:你念阿弥陀佛,你相不相信阿弥陀佛这句话,他对你有救拔的力量?他完全不相信。那你念阿弥陀佛干什么?他说:我一天忙碌下来,心里很散乱,我觉得念佛可以马上把心静下来。(呵呵)他念佛是把这个心静下来。那你念佛、念大悲咒是一样的。如果你只是要把心静下来,那你念桌子也是一样的(众笑),你只是摄心而已,你忽略那个佛力本愿的摄受!

那我问大家:像他这种人,他对弥陀的归依根本不够,他可以往生吗?不可能的!印光大师说:这种人念佛,就是得到人天的果报,把这个摩尼宝珠变成糖果吃掉。他念佛也是有功德的,但是跟往生是扯不上关系的。

我们讲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弥陀对你释放出一种加持力,那你也要把手伸出来。你把这个佛号拿来当作摄心的方便,你怎么能够往生呢?你根本信愿不具足!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佛号了解,你的心境才能够真实的通身靠倒。就像那个小孩子,你看三岁小孩子,他根本站不起来,他就整个身体倒在父母的身上。一个人会把整个生命交给一句佛号上,他对佛号要彻底了解,否则做不到的。

我曾经听一位老和尚说,这位老和尚是一个净土宗的大德,他现在还在,他一生打过四十八次的佛七。我去参访他,我说:老和尚啊!你老人家打了这么多佛七、念这么多佛,你有什么心得?他说:念佛容易,信愿难。内行人讲内行话。

诸位每一个人在晚课的时候,嘴巴也是念佛;但是你内心当中,真实能够放下万缘,一心归命?不多!这是说这个信愿理观是很难的,但是事修是容易的。

诸位要知道,信愿是一个根本,它决定你是不是能够往生;这个持名是一个枝末,它是决定你的品位而已。这句话是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的,印光大师在文章也讲到这句话,他说:这句话是三世不疑的铁证。所以这句话是很重要的。

我们看第三段: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所以这个信愿的观照,是一个生命的指导,你很清楚你来生要去哪里;而且你心中对你现前的佛号,产生真实的归依,这是一种方向的指导。那你在念佛的时候,那种专注力是一个实际的行动,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跟脚一样,一个是看清楚方向,一个是实际的行动,这二个是缺一不可的。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本经》的纲要──信愿跟持名的关系作一个说明。

弥陀经导读--008

【009】

弥陀的加持是随时存在的,这个我们要有信心!

净界法师

前面的信愿跟持名,是偏重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以下我们把信愿跟持名三资粮的意思,各别展开来说明:什么是信?什么是愿?什么是持名?我们先看信的部分:

乙一、信

每一个法门的修行,都是以信心作根本,而且每一个法门所信的是有一点差异的。站在往生净土的角度,你要生起三种信心:

第一个弥陀大愿力,就是佛力不可思议,你对弥陀本愿的摄受,要完全有信心,你相信他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你,你要相信这件事;

第二个自性功德力,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你那个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

第三个是名号功德力,你所念的这个佛号,法力不可思议。

这个弥陀的力量是能应,那我们心中念佛的是能感,好像月亮高挂在空中,我们把水准备好的时候,这个月亮的光明就会映在我们的水中,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感应道交。这三种力量,到经文的时候,是很多很多次的说明,说是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三种力量所成就的功德。

这个地方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

修净土的人,第一个你要对弥陀的救拔力有信心,就是弥陀的本愿力。我们平常也发很多愿,我希望怎么怎么地──我希望我一生都不要生病、我希望我怎么怎么地。但是我们发了愿以后,其实我们很难实践,因为我们这个愿没有资粮,没有福德智慧的资粮来加持这个愿,所以我们平常发的愿叫空愿。

在整个佛法当中,一个咒愿力要产生力量,要有二种力量的加持:一个是三昧力,一个是法身力。

我们先讲三昧力。在经论当中讲到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森林里面,有一个修道的仙人,这位仙人他成就了四禅,他入定的时候,内心有殊胜的三昧乐,他不用睡觉、也不用饮食;但是他从禅定出来的时候,跟我们完全一样,也要吃饭、也要睡觉,所以他就去吃一些山中的水果。有一天他从禅定出来,去采水果的时候,因为这一天下雨,结果不小心跌倒,把脚摔伤了。有禅定的人在禅定的时候,他是不会起烦恼的,他有所谓的定共戒;但是他从禅定出来以后,他的烦恼是继续活动的,所以他起了嗔心,就咒愿说:从今以后,这个国家十二年不准下雨。那不得了,他这个咒愿力的背后,有四禅的加持力,果然龙王就不敢下雨了。

没有下雨是很严重的,这个国家的国王就紧张了:这几个月都没有下雨,怎么办呢?就把大臣找过来:是不是寡人的德行有亏啊?我是不是要向上天来忏悔?就请巫师来卜卦。结果卜卦出来说:不是国王你德行有亏,是森林当中有一个修道仙人,他出来采水果的时候,跌倒了,生气了,就咒愿十二年不准下雨。这个国王很紧张了说:这十二年不能下雨,那国家的人民怎么生存呢?就请大臣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这时候有一个智慧大臣说:国王!你不要紧张,他的咒愿之所以有力量,是来自他禅定的加持;只要我们破坏他的禅定,他这个咒愿的力量就会消失。

所以国王就派一个淫女,到山中破坏他的梵行。梵行被破坏以后,禅定失掉,天空就开始下雨。

这个公案的意思就是说:一个成就四禅的人,他产生的咒愿──十二年不准下雨,就有这种加持力。当然禅定是生灭法,它所产生的加持力,有时间、空间的限制。

但是佛陀法身产生的咒愿,能够遍十方众生。我们阿弥陀佛所发的愿,他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是弥陀的大愿当中,最重要的第十八愿。身为一个佛陀,在他的清净法身当中,对十方的众生宣布:哪一个众生临终忆念我的圣号十念,我一定会现前来救拔你。当他宣布的时候,这个力量就开始存在法界当中,随时跟我们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经常说:深信诸佛皆充满,也就是说弥陀的加持是随时存在的,这个我们要有信心。我们相信在这个宇宙当中,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就是弥陀的本愿力。

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能应的。

弥陀经导读--009

【010】

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

净界法师

第二个,我们要建立名号的功德力。

法身的加持,必须要有因缘的引导,就是弥陀的法身是遍一切处,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是有所得的心,怎么跟法身接触呢?这当中要有个桥梁,好像有一个仓库装了很多珍宝,你要有钥匙才打得开。我们众生的心是苦恼的心,弥陀的大愿力是清净的愿,这中间必须有一个桥梁来作引导,而这个桥梁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所以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如果没有这个名号,比如说我不念阿弥陀佛,这个法界的加持力你根本进不去,所以我们要相信我们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

这个佛号,印光大师说:它有什么功能呢?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它能够引导众生的心,投入阿弥陀佛广大的功德海当中,所以第二个我们要相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第三个,我们要相信自信功德不可思议,就是我能念的现前一念心性不可思议。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自性功德力,它是一种清净的心。就是我们的心有二种:一种是妄想心,这个妄想心当然不能讲自性,这个性就是不能改变。就是我们的心,有很多很多生灭的得失,要用这个我空观、法空观,把这个得失的心拨开来以后,显出那一念清净明了的心性,这个叫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

这三种力量,其实你实际修行的时候,只有二种力量,因为这个弥陀大愿力跟名号功德力,二个是在一起的,到最后的时候,名号功德就代表本愿功德。

所以你刚开始在念佛的时候,你等于是建立二种信心:第一个,你相信能念的心不可思议;第二个,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这二种力量。

在净土宗的传承当中,有二派的说法:善导大师、印光大师这一系,他们在修归依的时候,比较偏重在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但是永明延寿大师、六祖延寿大师、莲池大师、益大师,他们所偏重的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议。这二个地方怎么会通呢?

如果你是一个信行人,或者你以后弘扬净土法门的时候,你看到的都是一些对教理不了解的,那我觉得你要先强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对这句佛号通身靠倒;但是如果你遇到的是法行人,那你要强调自性功德,因为你这个心是根本,其实弥陀的加被是增上缘:所以这二个是根机的不同。

但是从大乘的究竟义来说,应该是以自性功德力为根本,以名号功德的加被当增上缘。

天台的幽溪大师讲一句话值得我们思惟,他说: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号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他说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

这句话你要是把它参透了,你就知道它的关系。现前一念心性虽然具足无量的功德,但是要托彼名号来当做增上缘。所以这这个地方我们要相信,我们这一念心本身也是不可思议,有成就弥陀功德的可能性;但是要假藉名号的加持,来当增上缘。

这个就是我们在念佛之前,你要具足的信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所以念念之间成就无量光、无量寿。

弥陀经导读--010

【011】

你在娑婆世界打滚得愈久,你要出去就愈困难!

净界法师

乙二、愿

有了信心以后要发愿,净土的愿是二个: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

我们相信佛法以后,我们就相信有来生的观念,相信生命是无止尽的水流。如果你不相信有来生,那你就不需要什么发愿不发愿,你就即时行乐;但是你相信有来生以后,你应该为来生作一个规划跟布局,因为你要面对。我们还未到涅之前,我们来生事实上只有二种选择:

第一个,你继续在娑婆世界受生,继续行你的菩萨道;

第二个,你选择到极乐世界去。

那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呢?我们应该观察观察。假设你今天选择娑婆世界,我把今生布施、持戒的善业,全部投生到娑婆世界,成就一个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地方你要注意,这个地方有三种障碍,任何人不能避免。

第一个烦恼障:

即使你今生是修习善业,来生成就一个安乐的果报──你身体健康、眷属如意、福报很大;但是你很难避免生起贪嗔的烦恼,安乐果报的刺激,很容易启发我们的贪欲。贪欲是没有止尽的;当我们的贪欲碰到障碍,当我贪不到的时候就起嗔恚;而贪嗔的本身就是愚痴。贪嗔痴的烦恼是一种躁动相,它障碍安乐、障碍圣道,而所有的安乐都必须以寂静作基础,你一个人躁动不安,谈什么安乐呢?所以烦恼障碍我们的安乐,这第一个,当然也障碍我们的圣道。

第二个业障:

我们过去造了善业、也造了恶业,这个罪业的力量,使令我们感到不安稳。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平常有事没事的时候,就是觉得内心不安稳,这种人就应该修忏,有罪业。

第三个报障:

你今天得到这个果报体,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它有老病死的问题。

衰老的时候身体虚弱,不要说拜佛,你连走路都会有问题;第二个病痛,这个是最可怕的,这个老死还不是很严重,这个病痛是遍于年轻人、遍于老年人;最后死亡。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个娑婆世界得这个果报体,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任何人所不能避免的,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种恶梦,是一个痛苦的梦;而最可怕的是这个梦还是一种添梦,你在娑婆世界每一次的流转,产生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缘行,你每走一次,这十二因缘的等流力量就加强一分。

所以你在娑婆世界打滚得愈久,你要出去就愈困难,因为你每一次受生,又产生很多的执取,虽然你也修空观化解一部分,但是你执取的部分也是很多。

所以我必须提醒大家,你今天不跳出三界,你拖得愈久,对你是愈不利,因为添梦这个梦愈做是愈糊涂,要醒过来更困难。

弥陀经导读--011

【012】

极乐世界整个安乐的果报,具足三种功德

净界法师

娑婆安乐的果报,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

我们也承认娑婆世界有一些安乐的果报,当然要承认,你说没有安乐的果报,那佛陀怎么说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呢?如果娑婆世界没有安乐的果报,那你修善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娑婆世界安乐果报,这个甜美的食物,有三种毒药:

第一个烦恼障,你在受用安乐的时候你会起烦恼;

第二个业障,烦恼活动久了以后就会造罪业;

第三个报障,就会有老病死的问题。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其实娑婆世界是一个充满障碍的世界。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欣求极乐!

极乐世界整个安乐的果报,具足三种功德。

第一个法身德:

这个法身德是对远离报障来说,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没有老病死的问题,它提供你无量的寿命,在你一生当中,你不会衰老、你也不会有病痛。你在极乐世界,你一百岁的时候可以拜佛,你一千岁、一万岁照样可以拜佛,你可以到十方世界供养十方诸佛,你要修福修慧,你的色身不会障碍你,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我们年轻人可能感觉不到,你要是到了大概六十岁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做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这个果报体的障碍是很严重的。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没有报障。

第二个般若德:

这个很重要,极乐世界的安乐果报当中,跟诸天最大差别──他能够见佛闻法。我们在娑婆世界可以闻法,但是你见不到佛。在整个善知识当中,佛是最殊胜圆满的善知识,一个人能够亲自亲近佛陀,那是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以你能够见到佛陀,你就很容易有出离的因缘,他知道你的根机、知道怎么教化你。所以我们心中能够远离烦恼障,这个般若德你能够没有生起烦恼的因缘。

第三个解脱德:

你不会有造作罪业的因缘,这个是远离业障。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益大师的思惟:

极乐世界好梦者也,极乐世界醒梦者也。

极乐世界它提供你身心安乐的果报,而在这个安乐当中,你又能够渐渐的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增长你大乘的善根,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的果报体,的确是我们来生非常好的归依处。

弥陀经导读--012

【013】

我们应该要发愿,来引导我们的生命!

净界法师

我们到了经文的时候,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当中,三次劝我们应当要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劝我们三次。

我们看佛陀在经典上,他讲一件事情,大部分都只讲一次。你要听,听;你要不听,也没办法。很严重很严重的,再重复一次,讲二次;要讲三次,那是最严重的──事不过三。

但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众生发愿求生净土,在《本经》短短的经文里面劝了三次!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思惟。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整个净土成败的关键,就在这个发愿。

一棵树平常是往东边倾倒,你把它砍断,它就往东边倒下去;它是往西边倾倒,你把它砍断,它就往西边倒下去。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愿望,其实有时候你自己不知道,而这个愿望对你来说,会产生引导的力量。

就是你今生不要只知道修资粮,你要知道你这个资粮的方向在哪里?

一个人,如果你从来不知道你心中所发的愿,那你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资粮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你布施、持戒、忍辱,这是一个强大的资粮,但是你可知道这个资粮的去处在哪里?

你说:我这个人是无所求,我也不发愿。其实你嘴巴说不发愿,你心中还是有愿望的,没有人是没有愿望的,除了阿罗汉在涅当中以外。

所以我们应该要发愿,来引导我们的生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弥陀经导读--013

【014】

他总是在想:到临终的时候有人开示就够了

净界法师

在古德的开示上说:修习净土的愿力,一般人有二个毛病。

第一种人,他执着在有相的因缘,这种人大部分是人天种姓的,他修了很多的福报,又布施、持戒;但是他修福报的时候,对安乐的果报产生执着:这种人你要他厌离娑婆是很困难的。因为他对娑婆世界有所期待,他看到了这个甜美的食物,但是没看到甜美食物的背后有毒药。

所以一般来说,喜欢修福报的人,你要注意厌离娑婆,这个地方是一个问题。

第二种人是偏重在无相的空性,有些人一天到晚没事的时候一静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就从这个因缘当中,脱离了因缘法,进入到无相的平等法界去,他不是一天,他是长时间的没事就进入到这种平等的法界,在他心中:娑婆世界不可得、极乐世界也不可得,所谓的痛苦不可得、安乐也不可得。这种人你要他欣求极乐有困难,因为他没有想要追求什么的欲望

但是古德说:一个经常修空观的人,会忽略一个现实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业力的问题,你这个空观的下面,有很多很多生死的业力在那个地方活动。

所以我们一个人修空观以后,就忽略了生死业力的可怕。

所以我们应该要好好的去思惟:虽然一切法空,但是在空中,有它的即空、即假,这个假有它因缘的灵动。

其实这个净土法门,我们讲真的,这个净土宗是偏重在假观。它要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都是要有相分别,那你要产生一个强烈的厌离、强烈的欣求。但是益大师提醒大家:这样的取舍是随顺于无上菩提,是正确的。益大师说:你执着不取不舍,这也是一种执着。这个净土是取舍以后,慢慢慢慢的,由取舍慢慢趋向于不取舍。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在未来生命当中,你要思惟‘你来生要去哪里?’这件事情是你在生前就要注意的。

我发觉我们修净土的人,很多人做法是令人遗憾的,他念佛念了很久,但是他从来没有思惟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关系,他总是想:到临终的时候有人开示就够了。

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要知道:我们心中的妄想是如此的坚固,不可能三言两语就可以改变的,这一定是你在静坐的时候,每天的思惟,然后你整个生命的方向,每天微调一点微调一点,把这整个生命的树,慢慢慢慢的往西方倾倒,这样子就对了;而这样倾倒的方向,来自于你在静中对娑婆世界、极乐世界的思惟。

弥陀经导读--014

【015】

执持名号: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

净界法师

前面的信愿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好,我们看持名:

乙三、持名

一、执持名号─一句弥陀念诵听─专注力

二、一心不乱─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续力

──糅合《弥陀要解》──

这个持名叫做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当然是从执持名号下手。

这个执持,就是把东西抓住了,比如说我把这个扶持给抓住;但是这个地方的抓住,是要抓住佛号,你的心要抓住佛号。怎么抓呢?

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佛号是我们的归依境。

那这个归依境,我们怎么跟佛号接触呢?怎么把它执持住呢?印光大师说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念,念从心起。

很多人念佛的时候,是念从嘴巴起,嘴巴念佛,心里不念佛,那你这个佛号从嘴巴生起──是不对的。你的佛号要从心生起,你心中的归依、心中的如理作意,来创造佛号。

第二个诵,当你心中生起佛号的时候,还没有声相,要靠嘴巴的震动,那么声从口出,创造一个因相。

有些人念佛的时候,他不出声音的,其实这样子话,你就没有办法去忆念佛号了。你不出声,这个佛号是法尘;你出声变成声尘。而我要提醒大家:念佛法门它的所缘境是声尘,不是一个法尘,它是用声音来当所缘境的。那你自己不创造声音,你这个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没有地方安住!所以你不管大声、小声,你多少要出声,这叫诵。

第三个听,你自己创造的声音,自己把它听回去,你这样子构成一个专注力。

简单的讲,执持名号就是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然后把你自己创造的声音听回去。这样的一个专注,慢慢的达到一心不乱,而十句成片三三四,我们可以把十句佛号当一片,然后分成三段──三三四、三三四,这样子构成一个韵调,这个韵调的运转,能够把心摄住,妄想插不进来。

比如说:你念佛的时候追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无头无尾的,没有韵调,你这个佛号就跑掉了。

所以这个执持名号,就是要有一个韵调,使令这个点状的力量变成片状的力量。

这个就是持名。

弥陀经导读--015

【016】

信愿具足是不是有判定的标准?

净界法师

这个信愿是理观,持名是一种事修;但是你实际在操作的时候,你真的在念佛的时候,这三个是一体的,一句佛号信愿具足。

一句佛号信愿具足这句话,我们说明一下。

一个初学者,你刚开始要重视信愿。

讲实在话,你对这个净土法门不了解,你是没有资格念佛的,因为你这个佛号没有方向,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佛号它的方向在哪里?

所以你刚开始在修净土,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你要先培养信愿,对名号功德的信心、对净土法门的发愿,这二个资粮要先准备起来。

就像你要走路,你要先把眼睛打开来,你要知道你要去哪里,你才有资格走路。

所以初学者,先成就信愿;等到你信愿成就以后再念佛,你会发现信愿跟持名是分不开的。你因为有信愿、有归依的心,所以你愿意念佛,诶,佛号念久了以后,你发觉又加强你的信愿,这二个是相辅相成的。

念佛的这个信愿我们讲一下,我们刚刚讲这个愿,这个愿是一个生命的方向,就是说,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信愿具足呢?

比如我讲我信愿具足,你也讲你信愿具足,这个是不是有判定的标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你明了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如果你的生命很重视结果──事情成败得失的这个结果你还是很重视,那你的信愿还没有具足。如果你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的时候,你不在乎结果,你在乎过程,重点是我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开始回光返照你的起心动念,而不是去看外境的成败,那表示你信愿具足。

为什么这样判断呢?

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你对娑婆世界的成败得失还看得很重,那表示你的心还有所住;你的心有所住,娑婆世界对你就产生一定的牵动力量,你的心跟娑婆世界还是绑得紧紧的,你怎么说是厌离娑婆呢?一个人发了愿以后,他的心是往极乐世界倾倒的时候,他开始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所以我们不要忽略心的信愿问题。

所以古德说为什么要重视信愿?

因为:自性若迷,佛何可救?佛救不了你的。

说净土法门为什么重视信愿呢?因为你这个观照力颠倒了,你这个佛号就没有方向了。我讲实在话,佛号有再大的加持力,你一个人颠颠倒倒、贪恋娑婆,佛是救不了你的,这个佛号只是人天福报。这句佛号只有在觉悟的心中,才能产生大的感应力量。

所以我一再强调托彼名号,显我自性,你自性颠倒的时候,佛号对你没有用。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研究《本经》之前,你看《阿弥陀经》这么多,为什么它信愿讲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篇幅?‘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信愿讲了整部经文的三分之二?就是因为你的观照力是往生的重点。

所以益大师说:信愿具足,临终只要十念就可以往生。

每一句佛号,念念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每一句佛号都是真实的。你信愿不具足,你心中颠颠倒倒的,就算你把佛号念得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也。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要注意你的方向在哪里,这个是关键。

弥陀经导读--016

【017】

同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功德是不同的!

净界法师

我们这次讲解《阿弥陀经》,总共有四大科,现在是第三大科随顺经文来解释其中的义理。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净土宗,它在整个大乘八宗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种佛力加被的法门,要按照密宗的说法,它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身为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它一个修行的特点,简单的说就是要你能够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在净土宗当中,不管你是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观想,你的所观境都是弥陀的功德,因为这个法门的重点是要你跟弥陀感应道交。

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弥陀的功德甚深广大,谁能够代表阿弥陀佛的功德呢?

如果从《本经》的开示,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名以召德,以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来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

所以印光大师讲得好:我们在忆念佛号的时候,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就是一种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所以我们古德说:阿弥陀佛的圣号叫万德洪名,但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在念佛的时候,他的功德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同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功德是不同的。

我们大致上可以把念佛分成二种功德。

第一种就是信愿不具足,有些人念佛他只是追求一种离苦得乐的心情,他现在有痛苦;或者他追求健康、长寿、富贵的安乐:他以离苦得乐的心情来念佛,他不想求往生的。这样子佛号对他产生的力量,是一种灭恶生善的力量,但是不能产生往生不退的力量。如果是这样的心情,你念阿弥陀佛跟念持〈大悲咒〉、念观世音菩萨,效果是完全一样的,这万德洪名它的特质、它一个特殊本愿加持的力量,就表现不出来了,所以这样的念佛叫做成就世间的福报。

第二种人念佛的心情,他是对来生有所期望的,他是为了要成就往生、成就佛道而念佛。这样一个信愿具足的心情,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就启动了弥陀的加持力,不但能够现生业障消除,更重要是能够往生不退,它能够刺激弥陀本愿的摄受,产生一种救拔的力量,你这样的念佛,就变成出世间的一种功德。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讲,同样一个月亮映在不同的水中,这个月亮的光明是不一样的。同一个道理,同样是万德洪名,每一个人在念佛的时候,它对你的加持力,是世间的福报、还是出世间的圣道,那就因人而异了。

所以我们前面讲到,这个关键点在于信愿具足。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这个佛号对我们的加持力,是一种能够带业往生的、能够超越三界的力量,那我们在念佛之前,要好好的培养我们心中的信愿,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你没有把心理准备好,你突然间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很难把佛号的功德全部开启出来。

所以我们的确有需要好好的来了解一下,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净土法门是怎么样的一个解释。

我们常说:‘闻经达理,断疑生信。’真实的信心,来自于对经文的了解,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抉择,而断除心中的疑惑;而不是说人云亦云,你叫我往生我就往生,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的确有需要心平气和的来了解经文──到底净土法门是怎么一回事?

弥陀经导读--017

【018】

有这五种的交待,就能够证明《本经》的真实性!

净界法师

我们先解释《弥陀经》法会说法的时间跟处所,这个地方先标出五种成就,先说明前面的五种成就。

我们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这段经文是先说明《本经》的五种成就,

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一页。这以下的《补充讲表》是学人完全恭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首先我们先看:

○附表一─六种成就

如是──标信顺。

我闻──标师承。

一时──标机感。

佛───标教主。

舍卫等─标说经处也。

六种当中,我们先讲五种。

第一个,如是─标信顺:这个如就是恒常不变,就是这个道理是不会随时空改变的;这个是就是真实不虚,它是随顺真实相的,不是我们凡夫的妄想捏造出来的。

在经典之首标如是,是说明这以下的经文是真实不虚的、是恒常不变的,值得我们弟子来相信随顺。

佛灭度以后,佛陀要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的时候标如是,主要的目的,是要简别佛法跟世间道理的差别。因为世间的道理是随时空改变的,所以你看现代的人去买科技电脑的书,他一定要看出版的时间,超过五年的书就不能买了,因为这个理论已经不适用了。但是我们对经典的研究,你今生的了解是这样,你来生还是照这样的道理来学习的,它是生生世世不会改变,所以只有佛法有资格称为如跟是。

所以佛陀就教敕阿难尊者,以后在结集我经典的时候,前面要贯上如是,来简别它不是世间的学问。这个地方是属于信成就,信心的信。

第二个,我们看我闻:我闻是标出它的师承,这个地方的我是标出阿难尊者,就是佛灭度以后,阿难尊者是负责结集的上座。为什么要标我闻呢?因为阿难尊者多闻强记,佛陀灭度以后,他升座以后,能够把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在座的五百位阿罗汉,就产生很多的疑惑:阿难尊者是不是已经成佛了?有人以为说: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又重新生起了?产生这么多的疑惑,也就会产生很多的争执。所以阿难尊者在讲经之前,尊重佛陀的教敕,就是我闻,就是这以下所说的道理,不是我觉悟的,是我如是闻,而我如是宣说的,是我亲自亲从佛闻,而我如是的把它宣说出来,不是我阿难尊者有这种智慧、有这个道理能够觉悟真理的。

所以这个如是我闻,等于是破除了众生的疑惑跟争执,那这个地方是说明闻成就。

第三个,一时─标机感: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法会的时间,这个法会的时间就是众生的根机去招感佛陀的说法,那个机感相应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经典上不明显的说出时间呢?因为参加法会的众生是不同类的,你看有天人、阿修罗、鬼神、蟒蛇,众生的业力是不同,他的时间相也是不同。你看四天王一昼夜,人间就五十年;四天王过二天,我们一个人就死亡了。所以在这么多参加的众生当中,我们实在不知道时间该怎么确定,所以就用一时,就是说在这么一个机感相应的时候,去招感佛陀的说法。

第四个,佛是标教主,就是以下的经文,不是菩萨宣说的、也不是阿罗汉宣说、也不是天人宣说的,是智慧圆满的佛陀所宣说的,这个地方讲主成就。

第五个,舍卫等标说经也,这个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是标出法会的处所。

所以我们在讲经、研究经典之前,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诶,这部经是怎么来的呢?

如是我闻。是在什么时候讲的呢?是在一时的时候讲的。是在什么地方讲的呢?是舍卫国树给孤独园讲的。是谁说的呢?是佛说的。有这五种的交待,就能够证明《本经》的真实性,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以这五种法门来成就信心,这叫做五种成就。

弥陀经导读--018

【019】

他们为什么叫大阿罗汉?

净界法师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

戊一、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在声闻众当中,我们先看第一科明类标数,说明声闻的类别跟他的数目。

与大比丘僧是说参加法会的类别都是比丘僧,这个比丘僧简单的说,就是剃发染衣,现出清净的幢相。为什么加一个大呢?佛法的大都是一种赞叹,就是质胜量广,名之为大。就是它有广大殊胜的戒定慧功德,他不是外表现出僧相,他的内心有这种广大殊胜的戒定慧,所以叫做大。

这个比丘僧有多少呢?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千二百个比丘,是佛陀成道以后,最初的僧团。这个僧团的结构,主要有三类:

第一个是佛陀度的三迦叶,三个兄弟,还有他的眷属;

第二个是舍利弗尊者,还有他的徒弟;

第三个是目犍连尊者,还有他的徒弟。

这三个团体加起来,就构成了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僧,也就是佛成道以后最初的僧团。这个僧团经常的跟随在佛陀的身边,到处去游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常随众。现在佛陀讲《弥陀经》的时候,这些大比丘的常随众,就跟随在旁边听闻。这个地方是先标出他的类别跟数目。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前面的经文是着重在外表的描述,他是现出僧相,他的数目是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以下是正式说明他内心的功德。这些大比丘僧有什么功德呢?皆是大阿罗汉,这是第一个功德。

阿罗汉翻成中文,简单的说就是无生。

这个比丘僧在观察五蕴身心的时候,他观察无常、无我的道理,就证得我空真如,从我空当中,就趣入无生的真理。也就是说,他整个三界生死的力量,这十二因缘的力量被破坏了,所以他在来生当中,不再招感三界的果报,这叫无生。

这个无生为什么加一个大呢?就是说,他不但证得我空的真理,他还成就种种的禅定,所以他能够在禅定当中,成就三明、六通、八解脱,这是简别他不是慧解脱,他是俱解脱的阿罗汉,所以叫大阿罗汉。

这个地方是形容前面的大比丘僧,他内心有无生跟禅定二种功德,所以叫做大阿罗汉,这是赞叹他们第一种功德。

第二个功德,众所知识。这个知识,闻名叫知,见面叫做识:你听过这个法师的名称叫做知,你亲自跟他见过面叫识。

一般的阿罗汉的心情,他在我空的真理当中,是不想跟人群接触的:很多阿罗汉去托钵以后,回到僧团,他脚洗一洗就入灭尽定了。入灭尽定以后,他七天出来(因为他七天不出来,他身体就破坏,所以他昼夜七天出来),他出来以后再去托钵,吃完饭再入定七天,他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等待涅的到来,那这个地方就不能说是众所知识了。

这个地方众所知识是说:从佛转轮,广利人天,名称普闻。也就是说这些大阿罗汉,经常帮助佛陀到处宣化真理,所以在整个印度当中,很多的国王、大臣,乃至诸天,对这些阿罗汉都是有所知、有所识的,这些人可以说是名称普闻。像我们知道的忏公师父一样,是众所知识。这个地方是赞叹阿罗汉的大悲心,他们在等待涅之余,也做了一些帮助众生的事情。

这个地方是表位叹德,赞叹这些阿罗汉的智慧、禅定跟大悲的功德。

弥陀经导读--019

【020】

舍利弗尊者身为一个阿罗汉,他的智慧辩才特别高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三段列上首名:

戊三、列上首名

这一千二百五十人众太多了,也不能全部列出来,所以就只列出十六个代表,我们把它念一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罗、离婆多、周利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在《本经》当中,结集经典的人,先列出十六位代表性的大弟子,这些大弟子们的通称叫做长老,这个长老是贯穿下面十六个弟子。

什么叫长老呢?德腊俱尊,故名长老。他的戒腊高,而且他有戒定慧的功德,德腊俱尊。

在这十六个大弟子当中,值得我们了解的有三位,在佛世的僧团当中,有三位大弟子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舍利弗尊者、摩诃目犍连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所以我们简单的介绍这三位尊者平常一些特殊的行为就好。

首先我们介绍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尊者身为一个阿罗汉,他在僧团当中的特色,就是他的智慧辩才特别高。在经论上说舍利弗尊者对于法义,能够善知开合,他能够把一个法义作广泛的宣说、也可以作一个简单扼要的宣说,他有这样一个智慧的辩才,因为他有这样的智慧辩才,经常能够破除外道的邪见。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佛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佛没有出世之前它就存在了,在这个婆罗门教当中有一个教授师,他对古代整个《吠陀》跟《奥义》的经典非常通达,而且能够善巧说法,所以在整个婆罗门教当中,对这位教授师非常的尊重。

有一次一位弟子跟教授师说:老师啊!您在我们僧团能够讲这么微妙的法义,非常的值得赞叹;但是你今天如果向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挑战,能够把他们调伏而信我们的婆罗门教,那就更好了。

这位教授师说:这个没有什么困难,我可以跟佛陀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辩论,把他折伏。婆罗门的弟子说:老师,我们不要这样子做,凡事有一个渐次的,我们不要一下子找舍利弗,我们先找佛陀弟子最笨的周利陀伽,你把他辩嬴了,我们再慢慢的往上慢慢的调伏。这位教授师说:说得有道理。

这位教授师就到僧团:我要找周利陀伽辩论。身为一个阿罗汉,他的内心是跟我空的真理相应,他心中无所畏惧,你要跟我辩论,我就跟你辩论。

周利陀伽就出来跟外道的教授师辩论。周利陀伽虽然能够通达四谛,但是他很多因缘的假观是不清楚的,所以这个教授师用《奥义》的经典来问难很多因缘法的时候,周利陀伽就回答不出来。

回答不出来怎么办呢?阿罗汉这时候就显神通,周利陀伽就飞到虚空当中,结跏趺坐、放大光明,现出广大的身相。这个时候外道一看:唉呀,这是一个圣人!内心生起恭敬心。但是你让我生起恭敬心,你道理没有讲清楚,我还是不能够解除疑惑,他就静待周利陀伽的开示。但是周利陀伽一直回答不出来(众笑),就僵在那个地方。

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在寮房里面打坐,天耳遥闻,知道这个外道的得度因缘成熟了,就用神通跟周利陀伽的身体对调,住在周利陀伽的身体,以善知开合的辩才回答他的问题。结果这位教授师就非常欢喜说:佛陀的弟子周利陀伽尚且有这种智慧,那其他人还得了!于是就归依了佛陀,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舍利弗尊者在僧团当中,他的定位就是经常能够教化外道。

我们出家众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你自己的定位。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舍利弗尊者。

弥陀经导读--020

【021】

目犍连尊者在僧团的特色,就是他的神通特别的巧妙

净界法师

好,我们介绍第二个──摩诃目犍连。

目犍连尊者在僧团的特色,就是他的神通特别的巧妙。每一个有禅定的阿罗汉当然都有神通,但是目犍连尊者的神通在经典上说:他能够随心自在。这个是不容易的。他心中怎么想,那个相貌马上能够变出来。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有一些喜庆的事情,所以就办了一个无遮的供僧大会。这个地方的僧众,不单是佛弟子,连外道的出家众也全部的被邀请来应供。

这个时候,外道听到这个消息,就议论纷纷说:我们现在信徒愈来愈少,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宣扬真理,我们这些王宫大臣的信徒,都跑到释迦牟尼佛那边去了,现在是我们争回面子的大好机会。他们说:如果今天在国王应供的时候,我们能够早一点去,因为佛弟子有戒律,明相未出之前不能外出,我们早一点到应供的地方,我们坐在前面,佛陀就坐在后面,应供的时候,我们代表大众为国王回向,这样子我们是何等的光荣!

外道在议论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在禅定当中知道这件事情,他就如是的思惟:这世间上有凡夫跟圣人的差别,凡圣是应该有所区别的。万一那个时候这些凡夫外道都坐在上座,佛陀坐在下座,乃至阿罗汉坐在更下座,这件事情非常不庄严,我必须阻止。

所以目犍连尊者就显神通,当外道在天黑的时候摸黑赶去应供,但是在应供的路途当中,有一条很大的河,那是要坐船才能过去的。目犍连尊者就用神通,使令这条大河波涛汹涌,任何的船只都过不去。所以外道虽然提前到,但是过不去。等到明相现了以后,佛陀带着这些阿罗汉,威仪具足的慢慢走到河边,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就现出一条像彩虹一样的桥,引导佛陀跟诸大阿罗汉慢慢的走过去,所以应供的时候就坐在上座。

等到结斋以后,伟大的佛陀就代表大众为国王回向,就现出非常庄严的凡圣差别。所以目犍连尊者的神通,他的特色是折伏外道的慢心。

在这个僧团当中,我们研究佛弟子要分成二部分:佛在世的时候,僧团的代表是舍利弗、目犍连,一个是智慧第一、一个是神通第一。弟子们有些欢喜道理的,你显神通对他没有什么帮助,那这个只是怪力乱神而已,所以讲道理的就跟随舍利弗;有些人喜欢神通的,就跟随目犍连尊者。

所以这二位大弟子在佛世的时候,不管是领众修行、或者是对外弘化,可以说是整个僧团的二大代表。

弥陀经导读--021

【022】

是迦叶尊者,把佛陀一生所说的经典跟律典加以结集

净界法师

但是诸佛常法,所有的大弟子都必须要先佛陀灭度,所谓的泰山将崩,大石先坠,你看一座山要崩下来之前,上面的石头会先掉下来。所以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灭度之前就灭度了。这样子讲,当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整个弟子几乎是群龙无首,这个地方值得我注意的是迦叶尊者。

迦叶尊者在佛在世的时候是非常低调的,他是修苦行,他一人就独住在坟墓旁边、或山边、篱下,思惟无常、无我的道理。

但是佛陀灭度以后,整个僧团陷入混乱状态,这个时候诸阿罗汉把迦叶尊者请回僧团,由迦叶尊者统领整个僧团的纲纪。

迦叶尊者回到僧团之前,因为在回到僧团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六群比丘,他问六群比丘说:现在僧团的情况怎么样?六群比丘说:我们现在很高兴,佛陀在世的时候告诉我们这件事情不能做、那件事情不能做,对我们产生很多的约束;现在可好了,没有人管我们了。

这句话刺激了迦叶尊者,他知道有重要的事情要办,所以他回到僧团以后,提出二点的说明:

第一点,佛陀的舍利子,这个是居士的事情,我们出家众不要去干预,由王宫大臣、龙王去承办佛陀的舍利子就好。

第二点,他击椎把所有的阿罗汉集合起来说:我们现在不要急着入灭,因为佛陀灭度以后,很多阿罗汉都跟着灭度,对人生没有任何期待,一个月亮走了以后,旁边的星星已经没有存在价值。

迦叶尊者在椎集众的时候说:我们现在有重要的事情做,要把佛陀一生所说的经典跟律典加以结集,才能够灭度。

这个时候就结集了五百位阿罗汉,在佛灭度的第一个结夏安居,在历史上成立第一个结集叫‘五百结集’,这对整个正法的住世,作出一个伟大的贡献,这是值得我们一提的──摩诃迦叶尊者。

弥陀经导读--022

【023】

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

净界法师

丁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前面是讲到声闻,是小乘的修学者;以下讲大乘的菩萨。

菩萨翻成中文叫觉有情,摩诃萨是质胜量广的意思。

我们一般人可以称为菩萨,但是我们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

这个菩萨贯上摩诃萨,表示他是一个圣位的菩萨、或者说是法身以上的菩萨,所以才有资格称为菩萨摩诃萨。

这以下列出四个代表:

第一个是文殊师利法王子:这大家容易理解,就是文殊菩萨

第二个是阿逸多菩萨:阿逸多翻成中文叫慈氏,就是弥勒菩萨的意思。

弥勒菩萨在这个地方听法,有他特殊的意义。我们看经典,弥勒菩萨是悲心很重,他也是一位出家菩萨,但是他跟居士的互动很频繁。

我们看经典上,佛陀在讲经的时候,弥勒菩萨在座的不多;但是讲《弥陀经》的时候,弥勒菩萨他到了现场。莲池大师跟益大师对于弥勒菩萨莅临《弥陀经》法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说:这个地方有一层深义。怎么说呢?

莲池大师说: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说弥勒菩萨在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的时候,他为什么突然莅临了?因为他要得到这个传承,他以后的龙华三会一定会讲这部经的。

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是讲经三百余会,所以我们身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觉得很光荣,他是一位很精进的佛陀。

弥勒菩萨是三会,讲三次经:你要能觉悟,觉悟;你要不觉悟,那也没办法。但是他讲龙华三会的时候,他一定会讲《弥陀经》的。

所以你看这个经题,我们前面讲《佛说阿弥陀经》,这是玄奘大师的翻译;其实在《本经》的流通分里面,释迦牟尼佛已经对《本经》安立了一个经题,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赞叹弥陀本愿的功德,是一切诸佛所弘传、护念的法门,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等于是十方诸佛所共同流通的法门。

你看有些佛出世,讲《法华经》《楞严经》;但是有些佛不讲;但是净土法门他们一定会讲。所以弥勒菩萨的莅临,这个地方有法门流通后世的一个真实义。

第三个乾陀诃提菩萨:乾陀诃提翻成中文叫不休息,这个地方指的是大悲心,他的大悲心特别重,他舍不得休息。

第四个常精进菩萨:前面的乾陀诃提是约大悲,这个地方是约自利。

什么叫‘常精进’呢?安住法性,勤修方便。他一方面摄用归体,安住在一念的清净心;一方面依体起用,依止一念心性,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来庄严一念的法性:所以叫做常精进菩萨。

弥陀经导读--023

【024】

为什么在秽土的时候声闻众要排前面呢?

净界法师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这个地方是说明与会的菩萨众,莲池大师在这个地方开示说:佛陀的说法有二种处所,一个是在秽土,一个是在净土。

如果是在秽土的话,他参加的大众,声闻众是排前面,菩萨是排后面的。

但是如果佛陀是在净土说法,像《华严经》,他的法会很多的处所都是在净土,如果在净土说法的时候,菩萨是排前面,声闻是排后面。

因为《本经》的说法是在娑婆世界,所以它把声闻众排前面。

那为什么在秽土的时候声闻众要排前面呢?

益大师提出三个理由:

因为声闻众是出世相,不管他有没有修行,他外表现出的是三世诸佛的相状;你看菩萨有的是出家、有的是在家,这个形状太复杂:为了尊重他的一个僧相,所以排在前面。

第二个常随从故,这些声闻众是经常跟随佛陀而住的,所以也值得尊重。

第三个佛法赖僧传故,因为这个僧众在秽土,有住持正法、续佛慧命的功德。

这个地方是说明声闻众排前面的理由。

在经典上,有一次文殊菩萨遇到了迦叶尊者,文殊菩萨是菩萨,他的功德是超过迦叶尊者的,但是他请迦叶尊者走在前面。为什么呢?

因为你现的是僧相,我是居士相,所以你排在前面。为什么?

因为‘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依止这三个理由,对声闻众就多了一分的尊重。

这个地方是说明:为什么在介绍大众的时候,声闻众排前面的理由。

弥陀经导读--024

【025】

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净界法师

丁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这是讲到声闻跟菩萨以外的天人众,这个地方是讲到释提桓因、还有诸天、还有大众俱。

这个大众俱就是有很多,你看注解就知道:包括阿修罗、鬼神、畜生、蟒神、夜叉等等都在里面。

智者大师解释这一段的时候说:大家同样是在佛法栽培善根,为什么参加的人有些是现声闻相、有些现菩萨相、有些现鬼神相呢?

这个地方他就作一个说明,他说佛弟子有二种的差别:一个是戒,持戒有差别;第二个乘,你佛法善根有差别:这样子讲就产生了四种的差别。

第一个是戒急乘缓:你过去生持戒很庄严,但是你对佛法的听闻完全没有兴趣,你未来的果报会怎么样呢?你成就人天的尊贵身,但是你听法的时候就不现前,你以后就没有听闻佛法的因缘,就没有得度的因缘,这叫做戒急乘缓。

第二个是戒缓乘急:就是说你在佛法当中,好乐佛法,栽培善根;但是你持戒太松散。很多道理你明白,但是你不持戒,遇到境界刺激的时候,你是心随妄转。你未来的果报就得到一个卑贱身,就得到四只脚的;但是因为你在佛法栽培善根,诶,佛陀说法的时候,你还是可以莅临,戒缓乘急,用卑贱身来听法。

第三个是戒乘俱急:你因地持戒庄严,好乐佛法,等到佛陀说法的时候,你用人天的尊贵身来听法,这是最好的。

第四个是戒乘俱缓:这是最糟糕的,你堕落到三恶道去,也没有听闻佛法的因缘。

所以一切法是因缘生。

我们作一个总结,我们看到这些大众来参加,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

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你希望你来生有好的福德,希望得到尊贵的色身,你一定要持戒;但是你希望在这个尊贵身的时候,有解脱的因缘,那你就要栽培光明的智慧:所以持戒跟智慧这二个是缺一不可,一个是安乐之本,一个是解脱之门。

弥陀经导读--025

【026】

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

净界法师

乙二、别序(发起序)

这个是序分的第二科,讲到发起序,就是讲到发起一部经的因缘。我们先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前面的通序是一般的说明,我们从一般性当中,很难看出《本经》的内涵是什么;但是别序就不同了,一个读经的人到别序的时候,就能够读出一些《本经》重要的消息。

这个发起序,身为佛陀,他的内心观察宇宙现象的时候是认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一切法的本来面目是寂灭相的。所以基于这个理由,佛陀决定是不能主动说法的,就是一切法寂灭相,你要说法那不是多一事吗?所以佛陀只有在众生有疑问、或有状况以后,为了对治才说法的。

比如说:《楞严经》,阿难尊者去托钵,结果误入淫室,这个时候佛陀讲首楞严大定法门来对治;《观无量寿佛经》,是阿世王杀父弑母,韦提希夫人很苦恼,佛陀告诉她观佛三昧的法门,安住她的内心:所以佛陀的说法,都是要有因缘才能宣说的。

那《本经》是什么因缘呢?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这个地方很特别。事实上,《本经》的体裁是无问自说。

事实上在声闻众、菩萨众、诸天大众集会的时候,没有人发生什么事情、也没有人提出任何疑问,而佛陀主动的告诉长老舍利弗二件事情。在这个地方,莲池大师、益大师归纳出这个地方有二层深义:为什么大家没有问,佛陀这么主动的说法?这好像违背了佛陀说法的常轨!这个地方,它的背后当然有它的理由。

第一个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

你说一个生死凡夫,一个十法界最尊的佛,这个地方差了四个法界,那你的心跟佛的心要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件事情不可思议。我们很难理解一个苦恼凡夫的心跟清净的大悲心,这二个心能够接触,我们很难理解。不要说很难理解,这阿罗汉、菩萨都很难理解。因为很难理解,所以就没有人能够发问。没有人能发问,那佛陀怎么办呢?佛陀只好主动的宣说。这个法门没有人能问,但这个法门事实上对众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佛陀只好无问自说,因为法门太高了,无人能问,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这个法门三根普被,万病总治,所以不待发起。

我们所有的法,都是你要有这种根机,你才能够修行的。你看持戒也好、修天台、唯识止观也好,你没有这个根机,你修这个法门反而产生障碍的。

但是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众生都可以修学,所以它不拣别根机,所以它就不必有特殊的因缘来启动。

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大家一片平静的时候,主动告诉长老舍利弗呢?

因为这个法门太深了,没有人能够问。而这个法门是能够通于一切修学的,所以佛陀主动告诉长老舍利弗。

弥陀经导读--026

【027】

益大师用信、愿、持名来统摄一部《阿弥陀经》

净界法师

因为这个法门太深了,没有人能够问。而这个法门是能够通于一切修学的,所以佛陀主动告诉长老舍利弗。

说什么事呢?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这个是指我们娑婆世界,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方,这个西方是指方向,它的距离是十万亿佛土。

这个地方有二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益大师说:这个发起序,是整个《阿弥陀经》的大纲;后面的正宗分,其实都是在发明二件事:

第一个有世界名曰极乐,第二个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所以你读到这部经,如果你是会读经的人,你就能够事先了解后面的消息。

这二句话,一般粗浅的解释就是说:有世界名曰极乐,是约着依报的庄严,讲到净土的依报,这依报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国土极乐世界;第二个正报庄严,这个国土有什么呢?有佛陀在那个地方说法:就讲到依报、正报的庄严。这样讲是很粗浅的。

从历代祖师的注解上说,又有二层的深义:

第一个,从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依报庄严,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净土安乐的功德,你在极乐世界有很多很多安乐的相貌出现;

第二个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是说明净土清净的功德,你在这个安乐的环境当中,更重要的是你能够见佛、闻法,这个是我们在三界很难遇到的。

我们在娑婆世界可以闻法,但是你见不到佛,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见到的是佛像,我们见不到佛的本尊。

这样讲的话,这段经文等于是说明净土的二大功德:

第一个是安乐的功德,

第二个是清净的功德。

也有这样的说法。

其次,益大师在解释这段经文的时候,他认为这段经文是描绘出整部净土的修学,所谓信、愿、持名的三资粮。

怎么说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就是说明三资粮呢?我们看益大师怎么解释。

益大师在解释《本经》,你会发觉:他是用信、愿、持名来掌控整个经文,你看序分的时候,他把别序判作信、愿、持名;正宗分的时候也是信、愿、持名;流通分也是劝信流通、劝愿流通、劝行流通。

换句话说,益大师用信、愿、持名来统摄一部《阿弥陀经》。

这个信、愿、持名在别序当中,我们读经文好像不明显;但是大智慧的益大师,他就看出来了。

我们解释一下。这段经文当中,佛陀讲到二种有,这个有就是存在的意思,这个事情是存在的,不是捏造出来的。

这个二有就是依报的有跟正报的有,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个地方是说出在空间上的确是有一个国土、有一个佛陀在那个地方存在,这是第一点。

讲完以后又说明今现在说法,这个现在又说明它的时间相。在整个法界当中,有时间相,这是横的坐标;又有空间相:时空的和合就产生一种信心。

有些禅宗的大德说:佛陀讲西方净土是不存在的。那不存在你怎么说呢?禅宗大德说:我们一念心迷,当下就是娑婆;我们一念心悟,当下就是净土:离开一念心性,没有净土可言。

当然我们从观心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说法是合理的;虽然这样,但是你不能否定因缘的存在,因为佛陀在这段经文讲得很清楚:‘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今现在说法。’我们看这一段经文,佛陀一点都不含糊的,很清楚的说出净土的时间、空间相的存在。

所以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呢?

劝信。

我们身为一个弟子,对佛陀说法的心态,只有四个字──依教奉行;因为佛陀说法是不增不减的,佛陀看到一件事情,他在描述的时候,他不会增加一点点、也不会减少一点点,所以他的法有资格称为如是。你说阿罗汉有时候看错、菩萨有时候智慧不够也会看错。

这个地方,佛陀很清楚的说明二有的存在跟时间的现在,那就值得我们所有佛弟子们生起信心──这个净土、这个佛陀是存在的。

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这个世界不但存在,它的名号安立为极乐,这个地方就有一种希望我们发愿的意思。因为身为有情众生,我们希望离苦得乐,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就应该把净土当作你未来生命的一个目标;

所以有世界名曰极乐,从秘密义来说,就有劝我们发愿的意思。

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

好,我现在相信净土的存在,我也很希望能够去受用这样的一个依正庄严,那应该怎么办呢?

佛号阿弥陀,告诉你心中的一个所缘境,你要去,你一定要有一个因地的归依处,你就以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来当作你的所缘境,所以这个地方就有劝持名妙行。

所以祖把这段经文,从秘密义来说,其实已经把信、愿、持名的纲要描绘出来了。

弥陀经导读--027

【028】

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

净界法师

讲完信、愿、持名,佛陀为什么又讲今现在说法呢?

这个地方有一层意思:为了要简别前面依报的极乐世界跟正报的阿弥陀佛这二种的存在,它不是过去已灭,也不是未来未成。

我们佛弟子听到了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这个都是我们好乐的。

我们希望一个安乐的国土、我们希望能够亲近佛陀,但是这个国土跟佛陀是不是过去已灭?哦,这个国土现在已经消失了,佛陀讲的是过去式!或者说这个国土是有一个菩萨,他心中发了愿,他现在正在修六波罗蜜、正在庄严这个国土,这个国土还没有成就,正在庄严,是未来未成吗?过去已灭、未来未成这二种疑惑,佛陀标出这个时间相──今现在说法,是说明现在式,是劝我们要把握时机,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今现在说法的意思就是说,它的目的是在破除二层障碍:

第一个,我们产生过去已灭,未来未成的疑惑,这个地方我们容易清楚;

第二个,我们一般人相信净土的存在,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悠悠泛泛,内心不决定,这是很多人的毛病。

说我现在知道极乐世界的存在,那个地方是一个安乐的国土,而且是一个有佛陀住世的国土;但是感觉上就是不急着往生──不要急,反正以后还有机会。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当中有很多因缘,有些因缘你放弃了以后,对你是无伤大雅;但是有的因缘你丧失了以后,你是损失惨重,就是有些重要的因缘。一切法因缘生,但是有些人他能够在重要的时机,掌握了因缘,这个时候他成就大的功德。

所以这个地方今现在说法者,益大师为什么特别标出来?

就是说,你现在一口气还在的时候,你还有权力可以抉择;但是你一口气不来的时候,你就丧失了这个机会。

你说:我今生不急。结果你来生可能到天上去了、也可能到三恶道去了,天上、三恶道这个地方听法就很难了,一个是太放逸、一个是太痛苦。

等到你这么一折腾,再来到人间的时候,哇!净土法门消失掉了,因为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那时候你的成佛之道,你只有一条选择──完全仗自己的力量,你要面对你无量的烦恼、罪业,还有无量无边生死果报的折磨,你丧失了选择净土的机会!

所以在《智度论》上龙树菩萨劝我们修行人: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

一个修行人除了精进以外,你要掌握你生命重要的因缘是很重要的。

因为阿弥陀佛发这个愿创造了这个国土,你今天不把它当做一回事;等到这个国土消失了,你觉得:唉呀!我应该到一个比较好修行的地方去,这个娑婆世界实在障碍太多了,搞得我把精神体力都耗损掉了,也没有什么成就。那个时候你怎么办呢?你等待下一个法藏比丘再发愿,他又思惟五劫、开始尘点劫的修行、再创造一个净土。那这个中间,你等待的时间就不得了。

所以这个地方今现在说法,就是你应该要掌握时机──一个人掌握时机是很重要的,有这一层的意思。

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个经文读出来,我们看佛陀很少讲时间相,佛陀讲大乘经典,几乎是超越时空的;但是讲《本经》的时候,佛陀特别把这个时间相、这个点讲出来──今现在说法,这是很特别的。那这就表示说,这个时间的掌控,对修净土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今生往生跟来生往生是不同的,因为你的来生充满了不确定!

那这个地方,我们把今现在这个现在二个字开出来。

好,我们回到经文。

这一段经文,身为发起序,一个有智慧的人,对这段经文就能够了解这一部经的一些纲要跟消息了,就是《本经》事实上是讲二件事情:一个讲到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第二个讲正报庄严;一个讲安乐的功德,第二个讲清净的功德:这整个功德会归起来就是信、愿、持名。

弥陀经导读--028

【029】

是什么样的因缘,有资格安立极乐这个名称呢?

净界法师

正宗分有三段,先看第一段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你要修学净土法门,第一个要先建立一个真实而不退转的信心。

这个信心的来源,益大师的开示,是先对依报、正报有一个了解,才能够建立信心。

在这个地方,我们先介绍依报,先介绍极乐世界,我们心中所归依的境这个国土的庄严。

那介绍国土庄严有二段:一、征释;二、广释。

先简略的说明,再详细的说明。先看征释,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在以下的经文当中,佛陀都是用问答的方式,等于是自问自答,因为净土妙门不可思议,说实在是没有人能问,所以佛陀只好自己提出问,自己回答。

佛陀招呼舍利弗说:这个彼土,这个西方净土,是什么样的因缘,有资格安立极乐这个名称呢?

大家如果读过大乘经典,佛陀有二大功德:第一个是法身的功德,第二个是净土的功德,法身是正报,净土是依报。不管是佛陀的法身、或者是净土,只要安立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是诠释一个真实的功德。

我们讲南无普光佛、南无普明佛、南无普净佛,一个佛陀安立一个名号,他没有真实功德是不能安立这个名号的,这跟我们凡夫是不同。

你说你的法号听起来很庄严,你的法号叫做什么什么的,有些在家居士叫长寿,其实他不见得长寿,是不是?你的名子叫富贵,你也不见得有福报:这往往都是师长对你的期望吗!而这个名号不能代表你真实的功德。

但是佛菩萨不是这样,他敢安立这个名称,这个名称是名以召德,他没有这个真实的功德是不能安立这个名称的。

所以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就问说:在这么多无量的佛陀当中,为什么他的国土有资格安立做极乐呢?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个地方有什么真实的内涵?

佛陀问舍利弗这个问题。当然舍利弗没有办法回答,佛陀只好自己回答。

我们看第八页,佛陀从二方面回答极乐这个问题:第一个是约能受用的众生,第二个是约所受用的国土。

比如说我们现在想要到一个道场,我们要到义德寺结夏安居,你要先打听一下义德寺所受用的国土怎么样──它大殿怎么样、寮房怎么样、斋堂怎么样、它的依报国土怎么样?第二个,住在义德寺的住众他的身心状态怎么样──他是苦苦恼恼?还是很安乐?(呵──)(众笑)这个是很正常的吗?对不对!我们介绍一个国土,一定是能受用的众生、所受用的国土,那这是人之常情。释迦牟尼佛就根据这样的一个想法,先介绍能受用的众生,我们看经文:

戊二、释二 己一、约能受用释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个国土之所以安立做极乐,因为往生这里的众生,他的五蕴身心状态有一个特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在他一期生命当中,没有痛苦的感受,而且有种种清净安乐的感受,这个是它安立极乐的第一个理由。

弥陀经导读--029

【030】

娑婆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完全是痛苦的,没有快乐的感受!

净界法师

益大师解释经文,他习惯性用对比的方式,我们看第一段:

我们先讲我们住在娑婆世界的身心状态。

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的生命是有苦受跟乐受,娑婆世界你很难十全十美,你有这一部分如意安乐的果报,你就有另外一分不如意:你看福报很大,身体却不好;你身体很健康,但是为了衣食而奔忙。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是业报身,是业力所招感的一个身心。

如果我们今天反省一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在造业的时候,你不是一天都全部造善业,哪有一个人白天、晚上全部都是造善业呢?你可能大部分的时间造善业,但偶尔也会起一些恶念。我们一般是造了善业、也造了恶业,这善恶业夹杂在阿赖耶识当中;所以你得果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出来了。

你有一些果报让你如意,有些果报让你不如意了,这个很正常。

甚至于我们可以说娑婆世界是苦多乐少:我们过去没有学佛的时候,造的罪业是多,偶尔造造善业,所以苦乐相杂;但是说身心世界的果报是苦乐相杂,这样的认识是很粗浅的。

如果从本质上来看,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你不如意的果报是痛苦──短命、多病、贫穷等等,这让我们感到逼迫、不称心如意,这个容易理解。

乐是坏苦不久住故,这个地方,包括修行人也很难参透。

说我过去造了善业──富贵从布施中来、尊贵从持戒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你得到这个富贵、庄严的果报,你应该感到满意了吧?不对!其实这个快乐的感受,本身就是苦。

为什么?因为他有无常败坏的危机。你得到这个安乐的果报,你心有一种不安全感在里面,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破坏?说你这间房子盖得很漂亮,但是这间房子盖在地震带上,你哪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这间房子被破坏了!

所以我们凡夫对果报体是有所执着,心有所住,当你对快乐的果报产生习惯性的执着,等它消失以后,你就会很痛苦。所以说快乐的果报,因为有一种不安稳性,所以这个就是苦,这个诸位要参透的。

第三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

你说我也没有什么快乐、也没有什么痛苦,安住在一个平等的舍受,其实这个也是苦。

为什么?因为它这种流动性,相对涅来说,也是一种不寂静的痛苦,这个是很微细的。

总而言之,娑婆世界如果从本质上来说──完全是痛苦的,没有快乐的感受。

弥陀经导读--030

【031】

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它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没有所谓的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的对立,所以有资格称为极乐。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在了解净土,请大家不要用一般业果的思想来思惟,因为它不是业报身。

如果你能够思惟印光大师说的这句话──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顺着这句话去了解,你就会知道净土法门是怎么一回事──

是我们凡夫去受用佛陀法身的功德。

所以《智度论》上说:佛陀的法身,他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受用;智慧善根是不能共享的。

所以,娑婆世界是业报身,极乐世界叫做意生身。

业报身它的问题点在哪里?

它的果报体是对立的,有得有失,所以我们娑婆世界一般性的思考是对立的。

你看我们讲快乐: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

你看你追求一个功德,你压力很大,患得患失:得到以后,你心中也感到很怖畏,随时怕失掉;失掉的时候,忧愁苦恼。所以我们不是得就是失、不是失就是得,你得到也是忧愁恐怖、失掉也是痛苦。

极乐世界的果报体,身为佛的法身,他的相貌叫做一真法界,照《华严经》说,他是没有对立的。

所以你到极乐世界,你看到黄金铺地、看到宫殿楼阁,你没有产生好坏的差别:哦,这宫殿很漂亮!你绝对没有这种想法,你的思考是离开对立的,因为他那个果报体非是业力所感。

我们一般是有所得的心,不是造善、就是造恶,所以你得果报的时候也是对立的思考,所以我们娑婆世界是二分法。

我们现在的苦恼,是因为我们很难跳脱二分法那个强大的业力,你因地的时候也是二分法,你要嘛做、要嘛不做,这个是善、这个是恶,我们凡夫很难安住在中道的,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很难有这种大乘的中道思想,去成就一个无漏国土,很难!

我们一般的因地思考是二分的:做比较好、不做比较不好,或者做、要嘛不做,得到这个、放弃那个,你因地的时候是这个想法,你得果报的时候也是二分法,你很难跳脱这二分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形成一个强大的苦恼跟忧愁的力量。

所以我们在研究国土的时候,娑婆世界是业感的果报,是二分法;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它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在研究苦乐的时候,就是说你在极乐世界看到美好的东西,你不会说这个东西很漂亮,你不会生起这个念头,它不会让你起这个念头,一真法界哪有什么对立!

弥陀经导读--031

【032】

修行的共同相貌,就是身安则道隆!

净界法师

第二个,我们看所受用的国土:

己二、约所受用释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这个地方,益大师说这个叫做住处庄严,所居住的处所。

这个极乐国土的宫殿,我们所居住的宫殿有二种:极乐世界有地上的宫殿跟树上的宫殿,这个地方讲树上宫殿。这个树上宫殿有七重行树,先讲这个宝树,这个宝树上面有很多的枝叶华果,在这个枝叶当中有珍珠所成的罗网,这个宫殿就挂在罗网的中间;在这个地方有栏(栏就是栏干)来当做一个界标。

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有树、罗网、宫殿、栏干,一层宝树一层栏干、一层宝树一层栏干,如是展转,乃至到七。这个意思不是说极乐世界只有七重,而是拿出七的单位来加以说明。这个地方指的是外观的庄严。

其次我们看它材质的庄严──皆是四宝周匝围绕:这个极乐世界我们所住的房舍,四边是金、银、琉璃、玻璃四种珍宝所围绕,把它串连而成的,所以这是这个国土有资格称为极乐的第二个理由。

佛陀在介绍这个依报国土的时候,先介绍处所,因为我们一个人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处所,你看你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大殿、就是在寮房、斋堂,你偶尔到外面去,所以在处所的时间特别的多。

莲池大师在这一段经文的时候说: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介绍净土的时候,不直接介绍净土所成就的这种见佛闻法的圣道功德;而是先介绍这种自属的安乐果报呢?

莲池大师说:净土法门摄受的是三根普被的不同众生。你要是上根的法身菩萨,当然所谓的快乐痛苦对他来说是无所谓;但是就着某一个层次来说,净土法门它所摄受的,大部分都是带业往生的生死凡夫。

身为一个有所得的凡夫,他修行的共同相貌,就是身安则道隆。

如果我们回忆自己的修行,不要说是在净土,你要是在秽土,你的心情也是这样,你看你一生当中、你出家的生涯当中,有时候是动荡不安,环境也特别差,九二一大地震以后,房子倒了也没有地方住了,人事的干扰刺激也特别的厉害──你能够修行吗?你没办法修行。你身心都不安稳,你怎么能够修止观呢?所有高深的止观,一定是身心安定──环境很安定,人跟人之间也不互相触恼,这个时候才可以修行。

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介绍净土的时候,他前面不先讲清净的功德,先讲安乐?因为他一定要先把处所弄好,人跟人之间不会互相干扰,才能够讲到进一步的增上。

所以这个地方是先一个略说,把净土能受用的众生跟所受用的国土作一个略说。

弥陀经导读--032

【033】

你心中的归依处──莲华庄严!

净界法师

己一、释生处妙

广释当中先讲到所受,把这个所受用的国土开出来,我们先看生处妙: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 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前面讲的是住处庄严,这个地方我们讲生处庄严。这个地方有三段。

我们先看池水庄严:极乐国土有七宝池,七宝所成的池,这个池上面有八种功德的水(这八功德水我们就不解释了),这八种功德的水充满其中,数量很多,而且这个池的底部不是污泥,是金色的细沙所成的,阳光照射,闪闪发光。

在这个七宝池四边的阶道,是由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这个地方是先介绍池水的庄严。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水当然是最重要的,你一天当中没有电,你还可以生活,如果没有水,你就没有办法生存了,所以介绍极乐世界有须要先介绍水,这是八功德水。

第二个楼阁庄严: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前面的楼阁是介绍树上的楼阁,这个地方是讲地上的楼阁。地上的楼阁,益大师说:这个地方包括住处──居住的处所,也包括弥陀说法的处所,这个是讲楼阁庄严。

第三段是本段的重点,池中莲华,这个地方讲莲华庄严:极乐世界的莲华是大如车轮,这个车轮是指转轮圣王的轮宝,有四十由旬。这个莲华当中,有很多的颜色,这个地方讲出四种代表:青色的放出青光,黄色的放出黄光,赤色的放出赤光,白色的放出白光。

我们娑婆世界的莲华是不能放光的,只有颜色;极乐世界是青色的放出青光,乃至白色的放出白光,而且是微妙香洁。微妙指的是外表的形状,香洁指的是它内在的味道。

这段经文当中,其实是讲三种庄严:池水、宫殿、莲华,它的重点在莲华庄严。因为你到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受生的第一个处所,是先到莲华去的。

所以莲池大师说:在整个依报的观想当中,我们可以观想大地的黄金铺地、也可以观想宫殿的庄严、也可以观想宝树、八功德水等等;但是所有的观想当中,莲华的观想是最重要的。莲池大师举出很多的古德开示说:其实在整个修行当中,比如说你拜佛,你观想你在莲华上面拜佛;打坐,你观想你在莲华上面打坐。为什么?

因为它就是你在中阴身的时候,你要投胎的一个心中的归依处──莲华庄严。

弥陀经导读--033

【034】

莲华跟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有互动的力量!

净界法师

我们讲《净土圣贤录》的一个实际公案,宋朝宋哲宗的从父荆王,这荆王有一个夫人叫越国夫人,这越国夫人平常是修学净土,她带领很多婢女经常的念佛共修。其中有一个婢女常常懈怠,借故不来参加。这个越国夫人就呵责这个婢女,这个婢女被诃责以后生起惭愧心,就很精进的念佛,念了三年。有一天这个婢女在寮房当中安然坐化,而且整个房间充满香气。

我们知道,一个人念佛念到最后,能烧出舍利子算不错了,但还不是非常好,你能够念到临终的时候放出香气,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个时候,大家:诶,这个婢女往生了。但是越国夫人就跑到这个婢女面前说:你是不是往生,我不敢论断;如果你真的往生,今天晚上我睡觉的时候,请你给我一点消息。(哈哈)后来果然在睡觉的时候,这个婢女就到越国夫人的梦境里面,跟她见面说:夫人!首先感谢您的鼓励,我今天才有这个成就。越国夫人说:你是不是往生净土?我真的往生啊。越国夫人说:你真的往生了,你可不可以带我到净土去看一看?我每天晚上做晚课的时候,诵《阿弥陀经》,心中也能够生起一点意境,但是能够亲自见到总是比较好。(哈哈)这个婢女就带她到极乐世界去了。

在《净土圣贤录》上说:是经过一座桥,一座半圆形的桥,然后这座桥下就是经典说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水面上有一朵一朵的莲华,而这些莲华都放着光明的,而且莲华上面都挂上每一个人的名字。(哈哈)有的莲华非常的茂盛、有的莲华很枯萎。

这个时候越国夫人就问说:为什么莲华有的茂盛、有的枯萎呢?婢女说: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当他发愿往生以后,就会有一朵莲华在那个地方,挂上你的名字。如果你这一天很精进的打佛七,诶,这个莲华就得到你佛号的滋养,就会慢慢的扩大;你这段时间很忙,你忘了念佛啊,这个莲华失去滋养,就慢慢枯萎了:是这么回事。

越国夫人说:那我的莲华有没有在这个地方呢?人总是有所得嘛,以自我为中心。你的莲华?有啊!在这个地方。就带她去看:哇!她的莲华长得非常茂盛、非常光明。越国夫人在这个梦境得到信心以后,她后来又念了一年,有一天早上预知时至,把身体洗干净,到佛堂拈香,把这个香一放到佛前的时候,就站着往生了。不可思议啊,一个在家居士能够修到站着往生!佛力加被啊!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莲华跟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有互动的力量,这莲华的开合就表示我们的资粮力。

所以在这个地方,莲池大师说:这个地方莲华的一个特色,就是因果的招感──因果同时。你在娑婆世界因地栽培的时候,你果地的莲华已经在那里变化了,所以你不要以为你往生的时候莲华才来,其实这个莲华,是你平常在佛堂栽培的时候,就在那个地方准备好了,这个叫做因果同时。

弥陀经导读--034

【035】

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

净界法师

这个莲华的开合我们讲一下。

身为净土法门,从修行的角度,你首先要先在八功德水栽培一朵属于你自己的莲华,这个莲华当然你用买的是没有用的,因为极乐世界的莲华是不能买的,是你要先发愿。

有些人他修行不发愿的,你说我顺其自然,其实你不可能顺其自然。你心中不发愿,你心中还是有愿,就是你过去的希望,你就在娑婆世界投胎。

我们一个人,你如果读过唯识学你就知道: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强大的水流,恒转如瀑流。如果你不想改变,你的生命只有一种情况──活在过去,你过去的力量推动你去随业流转。

其实讲实在话,我们的心中随时是有目标的,只是太微细你不知道。

所谓的设定目标,就是改变你过去世的等流习惯。没有人说是不设定目标的,除了阿罗汉他完全是空、无相、无愿,那是圣人才无愿,凡夫的心中一定是有所住。

所以你刚开始要先清楚:你来生要去哪里?这件事情很重要的。

我一再强调:你来生要去哪里,你不能等到临命终才决定的,不可以的!这个力量太薄弱。你早一点决定,你从今以后就往那个方向驱动,你的莲华就开始滋长;你到临终的时候才决定,这个莲华开得太小,就来不及了。

所以首先你要设定一个真实往生的愿力,这是第一点,先在八功德水成就一朵莲华,就是信愿具足;

第二个,想办法把莲华变得光芒、茂盛,那就是持名的功夫了。

这个信愿是你平常在佛堂、在上课的时候培养,你真正念佛的时候,那是没有办法培养信愿的,一句佛号提起来的时候、止观双运的时候,是没有在思惟事情的。

那念佛怎么念呢?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二点要注意:一个是你能念的心、一个是你所念的佛号,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地方就牵涉到理观跟事修的差别。

如果说你在念佛的时候、你开始修理观的时候,就是说你开始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这句佛号的时候、你起理观的时候,你是摄用归体──能念的心观察我空、法空的智慧,这个时候你回归到你现前一念心性,这时你是跟我空、法空的真如相应,那是一种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能念的心不可思议。

有时候你从能念的心出来,哦,注意到这句佛号──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这个时候这句佛号无量光、无量寿,念念成就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所以你实际在操作佛号的时候,你不是入你的心性,就是出来安住在佛号,二件事而已,就是禅净双修。

所以智者大师说: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弥陀经导读--035

【036】

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净界法师

智者大师说: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什么叫做禅?简单的讲就是真空妙有。

有些人以为禅就是完全的摄用归体,完全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三昧,对因缘所生法完全无住!其实你完全修无住,从大乘的角度,你还是很浅。

你如果了解到大乘佛法的真实义,大乘佛法所追求的不是空性,是万德庄严,这个空只是破除遮障的一个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每一个有志于大乘佛法的人,都是追求未来的法身跟净土。

当然你有二种选择:

第一个,你自力成就,我完全靠我的本事,以六波罗蜜来成就我未来的净土,也是可以,值得赞叹;

第二个,你选择仰仗佛力,先到弥陀的净土,然后在那个地方成就你自己的净土,就是《本经》说的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因为娑婆世界充满太多的不确定。

总而言之,你在整个念佛当中:一个就是回归到你一念能念的心;第二个,从心里面出来,用一句佛号让你安住。

这种意境呢,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出一句话:

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当我们依体起用的时候,一一理性,真空的理性当中全体是佛号,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但是一一庄严你回光返照的时候,又是全体理性──真空妙有、禅净双修、理事无碍。

我们一个初学者,一般念佛人,大部分是向外的。你看一般在家居士念佛,他很少修理观的,他刚开始是住在生灭法;但是慢慢慢慢的,时间久了以后,他了解到能念的心:哦,原来我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我这念心跟十方诸佛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时候他会注意──能念的心不可思议,这是第二个阶段。

刚开始会注意所念的佛不可思议,因为他没有办法观照摩诃般若波罗蜜,他遇到事情,只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通身靠倒。

这样也不错,反正你妄想多,我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以佛号来对治妄想,刚开始是事修。

慢慢的,你开始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理观能够破障,就注意到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这第二个阶段。

到第三个阶段的时候,你又开始注意佛号,又从心性出来。

所以我们在修习念佛止观的时候,你就是有二个处所:

第一个是摄用归体,回归到一念心性;

第二个是依体起用,安住在佛号。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你临终的时候,你心中的所缘境只有二个:一个是真如三昧,一个是万德洪名。

你学那么多的经论,你临终的时候、正式操作的时候、功夫提起来的时候、一念心性的时候,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

从这个地方,以我空、法空的真如三昧破除所有的障碍,在破障的无住当中,生起一句佛号,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叫做真空妙有,那个就是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大家好好体会体会。

我必须告诉大家一个修行的观念:大乘佛法的修学,他跟小乘最大的差别,诸位知道是什么吗?

小乘的修学是对立的──生灭次第,以空来破有;

大乘的修学永远是走中道的路。

如果诸位去看大乘的经典就知道,佛陀讲无住,他一定讲生心;他讲犹如莲华不着水,他一定也讲亦如日月不住空;他告诉你要放下,他一定告诉你要彻底承当:他永远是中道的,走第三条路。

所以我们念佛也是这个道理──真空妙有,一方面安住无住,一方面生心,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在整个理观、事修的互动当中,是有一个业力在引导的──就是往生净土的愿力。这样子你的莲华就慢慢在八功德水当中,成就功德庄严。

弥陀经导读--036

【037】

你可以不求生净土,但是你不能毁谤净土!

净界法师

下面我们回答三个问题:

问:有修空观的人说:极乐世界是念佛人在说的,是你一念心所产生的,根本没有极乐世界。请问念佛的行者应如何解说?

答:最好的就是依止圣言量,《阿弥陀经》上说: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段经文请你解释给我听听看!

你说没有极乐世界,那佛陀讲出二种有,而且还说出今现在说法这个时间相,时间相、空间相具足了。

当然你如果连《阿弥陀经》都不相信,那我们只好保持默然了,就这样子。因为我们没有共识,你连大乘经典都不相信,那这个大家没有共识。

就是说你可以不求生净土,但是你不能毁谤净土。

这个菩萨道你有很多选择,这是你的权力;但是佛陀所宣说的真相,你不能否定,因为这是谤法。

就是说我相信有净土存在,但是跟我的生命规划不符,那我们也是尊重。

所以选择是一回事,毁谤又是一回事,希望大家能够厘清。

就是说真相归真相,抉择归抉择,我希望大家把这二个分清楚。

问:十善业里面的不贪、不嗔、不痴,在未断见思惑的凡夫阶位,要做到什么程度,才合乎十善业?

答:十善业当然不能讲断贪嗔痴,断贪嗔痴那是圣人的境界,它的意思是调伏贪嗔痴,不贪的意思就是调伏。

就是在人天的善法当中,是把贪嗔痴分成合理的贪嗔痴跟不合理的贪嗔痴。套一句儒家的话,就是礼,或者我们讲戒,合乎戒律的贪嗔痴。

你应该得到的,比如说我们吃饭,这个桌上的饭菜,是你身为出家众应该得到的,你对前面的饭菜起贪嗔痴合理;这个厨房是十方的僧物,你对厨房的东西起贪嗔痴,那就是不可以的。

所以从十善业的角度,业果合理的贪嗔痴是可以接受的,就是你要守你的本分。

如果你连十善业都要断贪嗔痴,那你跟圣人一样了!所以它这个地方的贪嗔痴断的程度,是克己复礼,我们没有断烦恼之前,你要用你的理性,来克制你的烦恼。

你今天的生命,在团体当中你是站在什么阶位?你有你应尽的权力跟义务,这个就是你合理的权力跟义务,这一部分的贪嗔痴,在人天业果是不断的。

但是你今天站在这个阶位,你追求你不该得到的东西,这个就是要断的。

问: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该如何作观?尤其是后面?

答:这个无我相跟无人相是修我空观,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修法空观。

这个众生相就是因缘所生法,是一个空间;寿者相是时间:时空和合就是一个法。

这个法空观,小乘没有这样的传承。大乘佛法修学法空观,它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你一切法是心所生,你心一动,这个因缘法就出来,所谓的生死、涅、杂染法、清净法,就一念心所变现。

所以你要把法会归到你一念心,你就很容易知道一切法是无自性,这个道理我们在《摄论》就讲得很清楚了,你把《摄论》的所知依、所知相看一看就容易清楚。

弥陀经导读--037

【038】

净土法门的道次第,第一个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信心

净界法师

己二、结示佛力

《本经》有三大科,第一大科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释迦牟尼佛在介绍净土的时候,是介绍净土果地的功德,这当中包括了正报的庄严跟依报的庄严。讲这二种庄严的目的,是要启发我们的信心。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过程当中,我们很多地方要等同声闻来修学的。

譬如说:我们一个初心的菩萨,刚开始是偏重在断恶,虽然我要修学三聚净戒,但是断恶是一个基础,在断恶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是息诸缘务、严守净戒、调伏烦恼。

所以从一个资粮位的初心菩萨来看,我们感觉初心菩萨好像跟声闻人非常相似,但是他心中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声闻人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偏空的涅,而我们虽然断恶,但是我们心中的目标,是要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

什么是万德庄严呢?

简单的讲就是依报的庄严跟正报的庄严。

所以我们可以讲一句话说:整个菩萨道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你未来生命的依正庄严。

从大乘佛法的教授当中,我们有二种选择:

第一个,我们选择自力的法门,你完全仰仗你六波罗蜜的功德,点点滴滴的创造你来生的依报正报,这样的方法要经过多生多劫的修行,你要排除很多的遮障,所以这个叫难行道;

第二个,你选择佛力加被的法门,你能够使这一念心跟弥陀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创造一个依正庄严,这种方法叫做易行道,因为你今生可以成就。

《本经》在教授这个法门的时候,它所强调的是佛力加被所成就的依正庄严。

在修这个法门的道次第,第一个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信心。

弥陀经导读--038

【039】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净界法师

到底我们要生起什么信心呢?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清楚。好,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个结示,在《本经》当中有四段,这是第一段的结示。

这个结示的内涵,有功德跟庄严二个,这当中也解释整个净土的因果──净土的一个殊圣的因果。

这个庄严是约着果报来说,这个地方的庄严,指的是前面所说的──住处的庄严跟生处的庄严。

这个住处庄严我们前面说过了──七重栏、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个宝树上的楼阁;第二个生处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八功德水里面有很多青、黄、赤、白微妙香洁的莲华:这种的庄严,都是你未来依报果地的庄严。

这个庄严是怎么来的呢?是由功德所成就。

所以这个功德是整个净土的因地,这功德指的是三种的功德力。也就是说你现在在佛堂当中很虔诚的念一句阿弥陀佛,你在心中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哦!这个时候已经创造了三种功德:

第一个是佛的功德,第二个是法的功德,第三个是心力的功德──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

你每一句佛号所创造的这三种加持力,就念念的创造出你未来生命住处庄严跟生处庄严。

这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我们看益大师对这一段功德的开示:

我们在念每一句佛号的时候,都会有三种的功德,这当中我们先看第一个,从佛所成就的功德来说:

前面讲到住处的宫殿庄严,生处的八功德水、莲华的庄严,这个功德庄严是怎么有的呢?

从佛陀这部分来说,是阿弥陀佛在法藏比丘的时候,在那一念的清净心当中,立下了大愿跟大行,这个大就是广大殊胜的意思。

法藏比丘,他用五劫的时间思惟,参考了一百一十一个佛土的庄严,摄取他们的优点,立下一个广大的誓愿。立下誓愿以后,从那个时候开始从空出假,多生多次的来到人间:或者示现菩萨身、或者示现声闻僧等等,来实践他六波罗蜜的整个功德,以这个大行来成就他的大愿,就叫做称性功德,因为他整个功德都是一念的心所变现的。

这样子讲,就成就了四种的净土,来摄受十方一切凡圣,凡圣都能够往生。这样子有人会问说:前面的宫殿庄严跟莲华是怎么有的呢?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佛的本愿所成就的。

所以我们看〈佛国品〉,〈佛国品〉是专门讲到佛陀怎么从法身来创造应化身

法身是无形相的,不能够跟众生接触,所以佛陀要利益众生,一定要创造一个依报跟正报。佛陀要创造依报跟正报之前,是要先发愿的,以愿导行。

比如说这个法身菩萨,他因地的时候,身体有很多的病痛苦恼,他发愿说:以后我成佛的时候,我国土的众生不能够有任何的病痛──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这个菩萨在修行的时候,他的环境水质非常的脏,他身受水质的痛苦,他发愿说:以后我国土的水,要具足八种的功德。

就是说从初地开始,你就有资格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开始规划你的净土,因为你没有净土,你没有办法摄受众生。

那你在成就净土之前,你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一定要动一个念头,要许下你未来净土的远景──一个愿望,或者说是一个规划,你希望你的净土,正报怎么样、依报怎么样。总而言之,你许下的愿望愈多,你要成就的这一期应化身的时间就愈长,你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多。

所以为什么我们会讲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它的宝树、楼阁住处会这么庄严?受生处所的处所是莲华化生,有这么庄严?那就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的称性功德之所成就,因为他过去有发这个愿,而且用六波罗蜜来满足他的愿,所以现在这个果报出现了。

所以古人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当然如果从法身来说,每一尊佛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件事,阿弥陀佛在他这一期应化身的功德当中,他非常用心的来构划这一期的应化身,非常用心的。

诸位读读《无量寿经》就知道,他是很认真的参考很多国土的优点才发愿的,他不是随便发愿的。

所以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是赞叹阿弥陀佛他对这一期应化身所做的努力,的确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庄严的时候,你一定要想到这是弥陀的本愿所成就的,这第一个。

弥陀经导读--039

【040】

这个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真实义了!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二点,第二点是约着众生。

说这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那我们众生凭什么能够受用呢?这个地方就必须说明它的道理了。

这个地方的道理是不容易了解的,但是这个道理你要了解的时候,你就了解了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真实义,什么叫做无量光、什么叫做无量寿,你就明白了,你就有资格能够念佛了。

我们看看益大师怎么说。

复次,身为一个阿弥陀佛,他不但要把国土创造出来,他还必须把众生接引到他的国土去,所以他必须要施设方便。

所以我们看,佛陀所发的愿,你不能只是上求佛道,你还得要下化众生。你发那么多的愿,结果没有人能够去,那有什么用呢!

所以佛陀是以他的四十八大愿,来做众生多善根之因,以他的六波罗蜜,来做众生多福德之缘。

我们经常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必须要多善根、多福德。

身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凭什么积集多善根、多福德来庄严这样的一个净土呢?

简单的说,就是阿弥陀佛把他自己的多善根这种善根的力量,加持在这一句佛号上;同时也把他所成就的六波罗蜜的多福德,也同时加持在这一句佛号上。使令我们一个生死凡夫妄想的心,跟这句佛号一接触的时候,哦,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真实义了。

我希望我们在了解佛功德的时候,我们尽量撇开凡夫这种阿赖耶识的思考,尽量用真如的思考。

诸位如果研究唯识学,你会知道阿赖耶识是一个对立的思考,它是一个二分的思考──善恶、生灭,种种的对立。

这种佛的功德,是一真法界的、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的,所以你看《观经》,《观无量寿佛经》讲到十六观──观佛的相好、观佛的莲华、观佛陀的白毫光等等。这十六观不是你十六观都要成就,你如果成就一个观,其它的观都成就。为什么?

古德说:佛的功德是不可以切割的。不是说一个功德把它切割成十六份,你完成这部分,成就这部分,不是这个意思的。你只要接触到佛陀一部分的功德,你就成就佛的所有功德。

所以说,阿弥陀佛你观想他的相状也好、观想他的名号也好,它都是总持弥陀的多善根、多福德,因为佛陀的多善根、多福德,他就是把它摄持在这一句佛号上。

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号一接触的时候,也就念念的成就,转成我们自己凡夫这一部分的功德,而这种功德,都是已经成就的,不是现在成就、或者当来成就。

弥陀经导读--040

【041】

整个修行的理论就是要你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净界法师

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号一接触的时候,也就念念的成就,转成我们自己凡夫这一部分的功德,而这种功德,都是已经成就的,不是现在成就、或者当来成就。

这句话我们说明一下。

为什么说是已成就呢?

假设我们今天是走自力法门,那个叫因地教。

你说我现在布施、我现在持戒,那你这个布施、持戒的因地,对望未来来说,也可说是成就一种功德庄严,你未来的依正二报,在你每一念的持戒当中,点点滴滴的成就,但是这样的成就是当来成就,现在是不会出现的,因为自力法门是你自己要成就的,所以这样子只是一种种子、一种功能。

但是净土法门不同,净土法门是一个现成的功德、已经成就的功德,它等待你来感应道交的,所以这个叫做他利门、果地教,是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然后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这每一个愿都加持在这一句佛号当中,只要你跟这句佛号一接触,你就能够得到这句佛号的引导,而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所以善导大师说:我们要了解净土的依正功德,你就要了解弥陀的四十八大愿,你要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弥陀的依正庄严;我们要了解四十八大愿,你就要了解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如果没有十念往生的接引,没有众生可以去,那有净土跟没有净土对我们来说是一样的,因为你也不能受用!所以第十八大愿又是重点。

但是你把第十八愿再加以详细的会归,善导大师说:就是会归到一句佛号。

所以我们要了解净土法门,你要用《华严经》的思考──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当它一为无量的时候,那是极乐国土成就广大的依正庄严;当它无量为一的时候,是摄受在这句佛号当中。

所以你能够掌控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样的道理,你就知道为什么你只是在佛堂当中念佛,你就为你来生成就这么多依正庄严的道理。

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上说:净土的功德,如果你不仰仗佛力,你不要说是生死凡夫不能去到净土,连阿罗汉也不能去,因为阿罗汉的神通只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西方是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阿罗汉都去不成。

《文钞》上有些人说:我不想念佛,我也不想观想、观像,我完全不想凭弥陀的本愿功德的加持;但是我很想到净土去,比如说我靠我的持戒、靠我的布施、靠我的禅定力,以我自己的六度回向净土,可不可以?印光大师说:不行,因为你没有触动弥陀本愿的加持,你根本没有办法去。不要说你没办法去,连阿罗汉都没有办法去。

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传承、都有它缘起的道理。

净土宗的道理就是,它是一个他力门、果地教。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净土法门一言以蔽之,整个修行的理论就是要你──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要想尽任何办法跟陀佛的功德接触,或者你观想弥陀的相好庄严、或者观像、或者持名,就是说你必须跟弥陀的功德感应了以后,你才能够成就这种如是的功德庄严。

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众生如何把弥陀所成就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就是靠着持名的力量。

弥陀经导读--041

【042】

为什么念佛,就可以把弥陀的功德转成我的功德呢?

净界法师

好,第三段是重点了:

这个地方有人问:我是业障凡夫,弥陀是万德庄严,为什么我这么业障的心去接触这句佛号,就可以把弥陀的功德转成我的功德呢?我是一个人法界,阿弥陀佛是一个佛法界,我们差了四个法界,为什么我们只是靠着佛号这个桥梁,就能够把佛的功德转到我的功德,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个地方就说明不二法门这个甚深的道理。

因为在成就净土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以弥陀的功德,当做一个增上缘;以我们一念的清净心,当做一个亲因缘。

也就是说,在修净土法门,你一个根本的信心,要建立在全佛即生、全他即自这种不二的道理,所谓的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真如思想,才能相信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我们凡夫思想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自性执,我们认为我这一念明了的心中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是恒常住不变异的、不能改变的,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一样。

当我们心中有很坚固的自我意识时,我们用自我意识来思惟佛的功德,我们觉得高不可攀,因为我是有自性的、佛也是有自性的,这怎么感应道交呢?没有办法感应道交的!

我们讲一句话,如果你不能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不可能相信感应道交,因为这个感应道交的道理没有办法建立──我是有真实性的、佛也是有真实性的,他跟你怎么感应道交呢?没办法感应道交的。

所以古德常讲一句话: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净土感应道交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平等不二的思想,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不二法门,《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

这个地方就是说,如果你要相信什么叫做感应道交,你的心必须要调整一下,连你现在的妄想心也没办法相信。那怎么办呢?

你这时候回光返照你这一念心,有很多善念、恶念,这种对立的生灭心,我们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个如梦如幻对立的心拨开来,你会看到你内心深处,那一念清净明了的心性,是一个如的境界。然后你在用这样的道理,去观察阿弥陀佛的内心状态:哦!刚开始你看到他有六波罗蜜──布施的善根、持戒的善根,乃至般若波罗蜜的善根。

你把这个如梦如幻的庄严也拨开来,你也看到阿弥陀佛的那一念生住的心,是如的状态,所以一如无二如,这样子就感应道交了。

这个时候你相信──什么叫做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道理,这件事情是可以建立的。

我们在思惟凡夫跟佛的时候,你不能用对立的思考,对立的思考你很难建立净土的信心。你一定要把心带回家,然后在那个平等不二的心性当中,你的心性很自然跟佛的心性感应道交,在这个情况下把佛号提起来。

这三种功德力,我们在研究教理的时候,我们说:哦,你念一句佛号,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但是你真正在操作的时候、念佛的时候,这二种力量你要相信,二种力量而已。因为佛力不可思议,这个你不用去担心,弥陀本愿这个是现成的东西,这个是能应,他随时跟你感应,这是深信诸佛皆充满,你在念佛之前就要相信,你要相信这个法界当中,的确有弥陀的本愿功德存在;

但是你真正念佛的时候是二种力量,益大师说:能念的心本自离过绝非,本自不可思议;第二个你所念的佛,本自具足万德,也是不可思议:所以能念所念都不可思议,就这样成就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所以我们常说禅净双修。

有时候我摄用归体的时候,我们念佛的时候,回归到现前一念的清净心。为什么呢?破除遮障。你说念佛的时候妄想很多,这个时候你摄用归体,你回归到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议;等到你心平静以后,从空出假,再注意所念的佛不可思议,开始成就功德。

所以安住在理观的时候,是约着破除遮障;安住在佛号的时候,是成就功德。

所以《本经》的第一大段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到底这里要你生起什么信心?

佛陀讲这么多──莲华、八功德水、宫殿,他要你生起什么信心?知道吗?

就是你相信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能念的心,有成就这种功德的可能性;你所念的佛,它本身是总持弥陀的功德,也有成就这种功德的可能性:当你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一接触的时候,就这样子就成就了,你要相信这件事情,就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所以讲托彼名号,显我自性,就是要你相信这个道理。

就是说这个功德、庄严是你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我们讲信,相信十德能:第一个、净土的真实性;第二个、净土的功德性;最重要是净土的可能性:这是你可以做到、可以庄严的。

这里是说明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

总而言之,在《本经》当中的结构,都先讲到果地功德,再会归到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那这二种不可思议,再跟弥陀的本愿功德感应道交,就是这样创造你的功德庄严,《本经》要你深信不已。

弥陀经导读--042

【043】

极乐国土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尘,构成了三种庄严!

净界法师

前面的经文是针对所受用的国土来说,这个地方是包括能受。

能够受用果报的是我们众生的五蕴身心,当然主要是以心为主。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能受用的心去接触所受用的依报国土,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相貌?把这个能受跟所受合起来加以说明。

这当中有二科,我们看第一科‘约五根五尘明受用’,广泛的讲到当我们五根接触五尘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受用相貌。我们看第一段的正明: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段的经文,我们分成二段来说明,第一段是证明胜妙五尘,讲到我们在极乐国土所受用的这种殊胜微妙的五尘;第二段别释五种神通,讲到极乐世界的果报体,能够受用五种神通。

我们先看第一段:又舍利弗,佛陀这时候又招呼舍利弗,讲到了极乐世界其中的一种情况。

说是彼佛国土,常作天乐,这以下讲到有三种庄严,这个地方是讲到虚空的庄严。

虚空庄严,是讲到极乐世界的虚空,有很多很多的乐器,而这种乐器能够不弹自鸣,演出很多微妙悦耳的音声,叫做天乐,这是虚空庄严。

第二个黄金为地,这个地方讲大地庄严,它整个大地是琉璃跟黄金的和合所构成的。

前面的虚空庄严是讲到声尘(声音的声)的殊胜;这个地方是讲色尘跟触尘,色跟触。

这个地方的大地庄严,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通赞疏》里面解释说:为什么念佛人能够招感清净的黄金做大地呢?因为念佛人内心清净,所以招感大地的庄严。

如果诸位看看东南亚国家跟美国、欧洲,你就知道那个大地的庄严不同,有些地方它的大地很肮脏、有些大地很干净,这就可以看出他前生心念染净的差别。

所以你要看看你所招感的大地,你就知道你前生是一个什么相貌!

所以念佛的人,经常用佛号来调伏现行的烦恼,所以招感这种清净的大地。

第三个庄严叫做环境庄严: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虚空是讲到上面的庄严,大地是下面的庄严,这个环境是中间的庄严。

在这个中间,不管是白天的昼三时、晚上的夜三时,这个空中经常雨天曼陀罗华。这个曼陀罗华翻成中文叫做白华,这个是从颜色来说。

窥基大师的《通赞疏》的解释是适意华,他是约功能来说,就是这个华你看到以后,会感到舒适如意,这曼陀罗华。这个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是约着香尘跟味尘来说。

所以这段经文等于是说到极乐国土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尘,构成了三种的庄严。这是第一段的经文。

弥陀经导读--043

【044】

你的神足通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二段: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

这个极乐国土的众生,就在这个清旦,清旦就是明相刚现的时候、清晨的时候,就拿著衣,这个衣就是用布所做成的袋子,把曼陀罗华装起来。干什么呢?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到他方,这个他方是指其他世界的佛,不是阿弥陀佛,他方的十万亿个佛,供养完以后,才回到极乐国土吃早餐,乃至于经行。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从舍利弗到雨天曼陀罗华这个地方,都是讲极乐国土一种果报的受用:你到极乐世界,你能够有好的住处,你受生的环境非常干净,你的身心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约着果报的受用。

这段经文以后,它讲到你造业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一个果报体,它的功能有二个:一个是造业,一个是受果。比如说你现在这个五蕴的身心:第一个,你在承受一种果报,可能是安乐、也可能是痛苦;第二个,你依止这个果报体又造了一个业力。

极乐国土也不例外,我们在受用安乐果报的时候,我们会在意说:那这个安乐的果报,到底是创造一些什么业力?这个地方是讲造业。造业当中,这个地方特别强调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益大师的开示:

极乐国土的造业,这个地方供养有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二种。我们先看看极乐国土怎么修习福德资粮?

身为资粮位的菩萨,心中梦寐以求的就是二种资粮: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智慧。这个地方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有三层的道理,值得我们去了解。首先我看第一段:

我们读到经文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是什么道理?哦,第一层道理,你就知道极乐世界的众生,有不可思议的神足通,他要是没有神足通,他怎么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呢?这个神足通是什么相貌呢?

不离彼土,常遍十方。

他本身的果报体,安住在极乐国土,而他的分身常遍十方。

所以莲池大师说:这是一种殊胜的意生身。阿罗汉的意生身叫入三昧乐意生身;他这个意生身叫做觉法自性意生身,是菩萨的意生身,所以他不用经过太多的时间,就能够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个地方的神足通我们作一个说明。我们要修习福德,有时空间会有障碍,你有这个想法,但是你不一定做得到,因为你有距离的问题。

在经论上说:一个大阿罗汉,要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像舍利弗、目犍连这种大阿罗汉,他的神足通能够到达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你看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在听法的时候,他突然想要测试佛的音声到达什么境界,他用神足通一直飞一直飞,飞到其他的佛世界去了。另一个佛世界的菩萨很高大,他看起来就像一只小虫一样,这时另外一尊佛就对菩萨说:你不要轻视他,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他为了要测试佛的音声而跑来这里。结果他到其他世界的时候,听到释迦牟尼佛的音声,还是非常清楚,但是这时候他却回不来。后来那尊佛就告诉他:你要忆念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你才回得去。

一个三明、六通、八解脱的阿罗汉,他的神足通只能到达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你往生净土,阿弥陀佛的本愿,他所提供的果报体,产生一种强大的功能,你的神足通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就是说它能够缩短你很多空间上的障碍。

这个地方,我们在读这段经文的时候,你要读出这一层意思,就是他正报的身心,神足通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第一点。

弥陀经导读--044

【045】

在极乐国土,你跟十方诸佛,乃至娑婆世界是隔而不隔!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二层意思:

这个地方有人就问:极乐的众生,他怎么知道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呢?他怎么知道哪一个地方有佛出世呢?哪一个地方没有佛出世呢?这个地方,我们看这一段意思,他的依报国土也要提供非常清楚的资讯。

我们从这段经文,也可以知道一个道理:就是说极乐国土在空间上的声、尘、或者在时间上整个刹那刹那的过去,极乐世界的时空跟十方三宝的时空,是贯彻无碍的,贯彻无碍的意思就是它是相通的。

这一点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讲得比较详细。莲池大师引用《无量寿经》说:因为极乐国土的宝树,上面有很多的树叶,这树叶当中,能够看到十方诸佛在教化众生的情况。

所以我现在在拜南无普光佛、南无普明佛、南无普净佛,我感到非常欢喜,我很想要真实的供养普光佛,当然你要有神足通,不然你也去不成;而且你要知道普光佛在哪一个国土教化。

极乐国土的这个国土,它可以提供你这么一个正确的资讯。

前面神足通,是讲到你的正报有神足通的功能;这个地方,讲依报国土宝树的树叶,它提供你十方诸佛教化众生的状况。

好,我们看总结:

我们现在的生命面临二个抉择:

第一个,你把今生布施、持戒的善业,全部回归到娑婆世界。

那你身为一个资粮位的菩萨,你还要面对你过去的烦恼跟业力,所以你必须要承当你过去错误所带来的后遗症,是浊重恶障:你必须要去克服你心中的烦恼业力、内心的躁动不安;而且你的果报体也是有种种的遮障,不要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你要到哪里去供养一个法王都有困难,你经常会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很想亲近某一个善知识,但是我就是很多的障碍。

所以你在娑婆世界,你跟十方诸佛菩萨接触的因缘,是有很多很多的障碍。

虽然你很有心亲近三宝,但是你深受过去业力的影响,因为你不能摆脱你过去的错误所带给你今生的这些遮障的力量,你要承当。

好,我们今天很冷静的把今生的善业回归到净土,阿弥陀佛国土当中的本愿,它所提供我们的果报体是功德甚深:你这个正报的身心具足神通,依报的国土清楚的提供你十方诸佛的资讯,所以你跟十方诸佛,乃至娑婆世界是隔而不隔,完全没有距离上的障碍,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资粮位的菩萨,好好的去思惟这个道理。

弥陀经导读--045

【046】

我那个果报体能够造什么业?

净界法师

我们在选择一个果报体的时候,我们观察的重点有二个:一个是关于受用的问题,一个是造业的问题。

身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很强调的是受用,因为毕竟身安则道隆。

为什么我们要远离三恶道呢?因为三恶道的果报太苦恼了,让我们躁动不安,所以这个受用会影响到我们内心的平静与否。

所以我们在抉择来生的果报体,受用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极乐国土的受用,我们到这个地方的研究,它有住处的庄严、生住的庄严,有三种庄严。

【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我们可以确定它那个果报的受用,是一种安乐的环境。

第二个,就是我那个果报体能够造什么业?

为什么我今天身为一个菩萨,佛陀遮止我们往生到欲界天去?佛陀警告菩萨不能往生欲界天,因为欲界天虽然果报受用很安乐,但是那个地方也是造杀盗淫妄的罪业,你在那个果报体,是把你前生的善业全部耗损以后,然后就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了,你不能积集资粮!

所以那个生命对你有什么意义呢?就是浪费你的福报,使令你内心放逸堕落而已。

所以极乐世界它提供你一个安乐的果报,更重要的是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它能够让你在这样的安乐当中,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当然这个地方所讲的是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我们看经文的总结: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好,现在我们想:身为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是我们经常梦寐以求的。

那我们想: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到呢?要如何做到呢?

是要如是的三种功德,就能够成就如是的庄严。

你在佛堂当中念佛的时候,你能够深信你能念的心本自不可思议,你也深信你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念念之间你就做得到,你未来的果报体这个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土的果报就会出现,你深信不已。

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一个很大的差别:小乘佛法偏重智慧,他修无常、无我的智慧,他不偏重修福德;但是大乘佛法为了要广度众生,他修智慧、要修福德,叫二足尊,你一定要二只脚才站得平稳。因为有福德,你才有堪能性。

弥陀经导读--046

【047】

这是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净界法师

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一个很大的差别:小乘佛法偏重智慧,他修无常、无我的智慧,他不偏重修福德;但是大乘佛法为了要广度众生,他修智慧、要修福德,叫二足尊,你一定要二只脚才站得平稳。因为有福德,你才有堪能性。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灭度以后一百年,印度有一个转轮圣王出现叫阿育王,阿育王这个人是佛陀在经典预言的转轮圣王,他的威德力,把整个五印度统一了,当然这个过程当中造了很多杀业,后来他归依三宝,就至诚的忏悔他的杀业。

有一次他想:我如果能够向佛陀的舍利子忏悔,这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这个时候他就问大臣说:佛陀灭度以后,那些舍利子都跑到哪里去了?大臣们说:佛陀的舍利子大部分都被龙王请走,都到龙宫去了。阿育王就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身为一个转轮圣王,我有这个资格跟龙王要一点舍利子,这不为过的。

他就浩浩荡荡带着广大的三军,到大海旁边呐喊,叫龙王出来见他,而龙王根本就不甩他,他也没办法,难到你要到大海去跟他理论吗!他只好回来。

回来以后他很沮丧,就找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一个阿罗汉,那阿罗汉一入定就知道怎么一回事。这个阿罗汉就跟阿育王说:大王啊,你是一个国王,他是一个龙王,你不要小看这个龙王,这个龙王因为过去生持戒不清净,堕入龙身,但是这个龙王前生喜欢修福报,他这个龙福报修得很大,他的福报比你还大,所以你叫他出来,他不会甩你的。

阿育王不服气的说:我是转轮圣王,它只是一个龙王,它的福报怎么会比我大呢?阿罗汉说:你要不相信,你用二个同样一公斤的黄金,一个打造成你阿育王的形相,一个打造成龙王的形相,你放在天秤上看哪一个重?同样是一公斤的!当这个相状一出现的时候,诶,果然龙王的形状比较重。这个阿育王就服气了,福报不可思议,同样一公斤,二个是一样重的,但是相状变化的时候,龙王就比较重。

阿育王心中求舍利子的心非常的切,他就问他师父说:师父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急速的增长我的福德?因为我要赶快折伏这个龙王,我要请到舍利子。

他师父说:有二个方法是最快的,第一个供养大众师,佛陀灭度以后,这个大众师住持正法,是大福田;第二个修习十善业。一个是布施、一个是持戒。你从现在开始,你的话不要随便讲、行为要注意、起心动念都要注意,这样子是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当然,一个人心中有目标以后,他修行善业的力量是很强大,他就赶快收摄自己的身口意、供养大众师。后来二个天秤一样重了,再继续的用功下去,阿育王的重量已经超过龙王。

那个时候他师父说:你不要带大军队去,这样是没有用的,你只要带着一个侍者去就好,龙王就会出来见你。这个时候阿育王到了大海旁边,三弹指,龙王就出现了。龙王出现当然不是现龙的身体,是变现一个年轻人的样子,就跟阿育王问讯说:大王!你有什么指示啊?他说:我要请一些舍利子。龙王就分一部分的舍利子给阿育王。

我们现在思惟缘起:刚开始阿育王到大海去叫嚣的时候,为什么龙王不为所动?后来的三弹指,龙王听到这个声音就不安了,为什么?因为阿育王那个三弹指,有他强大布施、持戒福德力量的心力灌在里面。

我跟诸位讲一句实在的话:就着解脱的角度,那是智慧的问题;如果你有一个愿望要到众生的世界,在一个没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法,要让众生归依你、相信你所说的话,我告诉大家──你的福德非常重要,因为福德是有堪能性的。

大家会想:在积集福德资粮的时候,什么是最殊胜的福田呢?那当然是佛陀,十法界中佛陀的福田是最殊胜的。龙树菩萨说:一个众生如果能够生长在佛世,亲自供养佛陀,不但有来世的安乐,你今生就会有安乐的果报出现,不用到来生。

我们一般的持戒,你说持戒成就尊贵身,但是你现在不一定尊贵!因为你现在持戒是得来世福。

但是你供佛的时候,你今生的福报就会出现。为什么?龙树菩萨说:因为供佛会使令你心强境胜。因为你看到佛陀,那个境界太殊胜了,会刺激你强大的布施心,能布施的心强,所布施的境界也殊胜。

那你在娑婆世界,你不可能供佛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身为一个资粮位的菩萨,我们要积集福德资粮,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果报体的功能是很重要的。

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去思惟,就是说我们在极乐世界的安乐果报当中,我们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能够快速的成就自己在菩萨道所需要的广大福德资粮。

而这样的一个功德果报,是在念念的念佛当中,念念的成就的,我们对这件事情要深信不疑。

弥陀经导读--047

【048】

极乐世界的众生,他能够经常的听闻佛法!

净界法师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二

前面的受用是广泛的约五根、五尘,这个地方是单独约耳根声尘。为什么要有这一段的经文呢?

益大师说:因为娑婆世界的根机,耳根最利。所以这个五尘当中,我们在平常当中会发觉:声音对我们的影响是最严重的。

你看到一个颜色,它不一定会扰动你的心;但是你要是听到一个音声,你就受不了了。就是娑婆世界的耳根,它很容易被音声所触动。所以释迦牟尼佛既然是为娑婆世界的众生介绍极乐世界,当然也要把极乐世界的声音,特别的开展出来,就是在五尘当中,特别把声尘这一部分开展出来,因为娑婆世界就是这样子的一个相貌。

庚一、别明二 辛一、化有情声二 壬一、鸟音法利

别明当中分二科:第一个是有情的声音,一个有明了性的有情所发出的;第二个是无情的声音。先看有情的声音,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鸟音法利,我们看经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个地方,我们开始探讨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造业的功能。

前面我们讲到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是偏重在修习福德资粮;这以下的鸟音法利,就说明极乐世界的众生,他能够广泛的积集智慧的资粮。

这个鸟音法利有三段:第一段是说明鸟的形状,第二段说明鸟的音声,第三段说明他所得到的利益。先看鸟的形状。

复次舍利弗,佛陀招呼了舍利弗,讲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他的果报、造业的情况。说极乐世界的国土,经常有很多奇妙杂色之鸟。奇妙是指他的形状非常的美妙;杂色是指他的种类繁多,有很多很多的种类,不是只有一种。在这么多的种类当中,以下的经文简单的提出六种:

白鹤、孔雀、鹦鹉,这个大家容易理解;舍利,舍利翻成中文叫鹭(秋天的秋,下面一个鸟字;路是道路的路,下面一个鸟字。);迦陵频伽,迦陵频伽翻成中文叫妙音,这个鸟能演奏出美妙的音声;共命之鸟,这个鸟是一个身体二个头。

到这个地方,是讲出极乐世界的鸟外表的形状。这以下说明他释放出什么样的音声: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这些鸟在白天、或者晚上的时候,会演出柔和高雅的音声。这个音声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他代替佛陀来宣扬三十七道品。这个众生听到这些音声以后,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能够对佛法僧三宝,产生强烈归依的心情。

这个地方是说明极乐世界的众生,他能够经常的听闻佛法,来积集智慧资粮。

弥陀经导读--048

【049】

以无常、无我的智慧,来破除我见的颠倒!

净界法师

有关三十七道品,我们看附表第六:

佛法的因缘观,主要就是苦、集、灭、道,有杂染的因果、有清净的因果。清净的果指的是涅,通往涅的道路呢,就是这个道,这个道就是通达义,能够从生死通往涅,这个道有三十七个法门,所以叫做三十七道品,这以下我们简要的说明一下就好了。

三十七道品当中,有修行的方法跟修行的次第二大类。修行的方法,当然正修是四念处,它的助行就是四正勤跟四如意足。

我们先看四念处,这个四念处就是四种观照的智慧,用来破除四种的颠倒。

佛法的道理是说,我们一个人会起烦恼──你为什么会起贪烦恼、嗔烦恼、嫉妒心、高慢心呢?因为你心中有颠倒,所以你会起烦恼。你要是不起颠倒,你不可能会有烦恼。

你说为什么佛菩萨没有烦恼?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颠倒。

所以你只对治烦恼是不够的,你要先把烦恼的根源消灭,因为烦恼的根源来自于颠倒。

我们对身心世界,产生一种习惯性的颠倒,就是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所以我们应该要去修正这种颠倒。

这四种颠倒,我们分成二类: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从受用上而生起的颠倒,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从知见上而产生的颠倒。

受用当中有所受用跟能受用,所受用是身,能受用的是受。

身为有情众生,我们所受用的第一个就是你的色身。

你说:诶,外面的环境。外面的环境只是其次的,依报;真正的正报,还是你自己这个色身眼耳鼻舌身。我们过去的业力创造这个色身的时候,可能是男人身、或者女人身,我们习惯性的想法会认为这个色身是清净美妙的。

因为这样的颠倒,就产生爱着的心理,当我们爱着自己叫身见,爱着别人的身体叫淫欲。这怎么办呢?

佛陀说:要修习观照,来看到真相。我们应该观察我们的色身,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

就是说你先观察内身的不净,再观察外身的不净。就是这个不净观是先观察内身,就是你先把你自己的这一层皮剥开来、把你的肉也剥开来,你看到你自己色身内部是心、肝、脾、肺、肾、脓血、屎尿等等,我们从身体的内部,找不到一个干净的东西,我们只是被外面这一层皮所迷惑。所以我们要看到内身的不净,这是第一点,你要相信你的内身是没有干净的东西存在的。

第二个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这个不净不是经常留在里面,它会透过九孔,白天晚上流出不净物,所以你外表的外相也是不净。

所以我们经常思惟内相不净、外相不净,慢慢慢慢我们就会看到我们色身的真相──它是一个不清净的臭皮囊。这个时候你心中的身见跟淫欲的烦恼就自然淡薄,因为你的烦恼是从颠倒引生的,你消灭了颠倒,就消灭了它的作用。

第一个,就是你要对你所受用的色身,这个不净的颠倒加以对治。

第二个,你这个能受用的受,观受是苦。

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感受,比如说一个喜欢睡觉的人,他为什么喜欢睡觉呢?其实他不是喜欢睡觉,因为你的心跟睡觉接触的时候,会产生快乐的感受,你是喜欢那个睡觉的感受。说:诶,你为什么喜欢吃东西呢?因为你喜欢吃东西所产生的那个乐受。

但事实上我们要思惟:其实这个受完全是痛苦的,痛苦的果报是苦、安乐的感受是无常败坏之苦、不苦不乐是迁流之苦,所以感受是谈不上快乐的。所以这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对治我们受用上的贪爱烦恼,这个是比较粗的。

其次,我们要对治我们知见上的烦恼,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有一个我执,我们所受用的法有法执,所以我们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观察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能念的心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所念的法是唯心所现的,也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无常、无我的智慧,就破除我见的颠倒。

所以一个是对治贪爱的烦恼,一个是对治我见的颠倒,这个就是一个出离三界的法门。

弥陀经导读--049

【050】

很多让你栽跟斗的重大过失,都跟金钱有关系!

净界法师

当我们修习四念处以后,接下来要修助行四正勤。

四正勤有四个法门,使令我们不断的进步,这四个法门可以会归为二种:一个是断恶,一个是修善。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是你身口意的恶法,我们对恶法是有二个态度:

第一个,已生的恶法令断,我们要面对自己身口意已经出现的恶法,这个要让它赶快的消灭。

一个人要消灭恶法,我觉得一个人一天当中,你再怎么忙,你一天当中至少要有一段时间,自我反省一下、自我反省一下。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所有的重大的过失,都不是突然出现的,都是点点滴滴累积而成的。

你说我每天反省自己,我明天也会出现恶法?没有错!但是一个经常反省自己的人,起码你一生当中会远离重大的过错。

一个人会造作重大的罪业,都会有一些征兆出现?如果你在小过失产生的时候,就马上的对治,你就不会有重大的过失。

所以我们面对恶法的第一个条件,是先面对已经出现的恶法。那你怎么知道呢?你说我靠善知识的提醒,但是别人讲话你不一定接受(呵──)。现代的人不喜欢听别人说不好听的话,所以最后的方法是自我反省。

你用经论的道理、用戒律的法,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我们每天要反省一下自己,不要老是看别人。

第一个是对已生的恶法令断,第二个是对未生的恶法令不生。

前面是讲止观,后面是讲持戒。我们一个人的行为,是要有一点标准、一些章法。当然佛陀所制定的戒法──声闻戒、菩萨戒,都是为你构建一层保护网。

我前几年到莲音寺的斋戒学会上课的时候,有一天我上完课,五点多,要跟忏公师父告假要回净律寺。以前的话,我们跟忏公师父拜完就走了,那一天忏公师父请我坐下来,我就知道他有话要跟我说了。

他说:我们身为一个法师要过三关:第一个财关,第二个色关,第三个名关。

你说这么多戒都很重要,但是你要知道哪些是重点。不要说做法师,你要行菩萨道,你金钱的问题要特别注意,很多让你栽斗的重大过失,都跟金钱有关系。

第二个色关,跟女色有关系,男女色要注意。

第三个名关,跟名声有关系,一个人喜欢出锋头,你也容易栽斗。一个人太出锋头、名声太大,你就容易躁动不安,你很难静下来。

当然你说我们的戒法很多,但是你是要抓住重点的话,财、色、名这三关是重点。

所以我们讲未生的恶法,我希望我们修行人,心中要画一条标准线,在标准线以外的,我们可以随缘;在标准线以内的,你要坚决说不。一个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这个地方你要清楚,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做的。

那这个是对恶法的态度。

弥陀经导读--050

【051】

你要知道你嫉妒他是伤害了你自己!

净界法师

对善法呢,未生善法令生,已生的善法令增长。

一个人不要得少为足,继续的用功。

不过这个地方的善法我们说明一下。这个未生的善法令生,大家很容易忽略。

你看有些人,他进步很快很容易,你三年前看他没有这种功德,他现在有这种功德了;有些人你三年前看他是这付德行,你三年后看到他还是这付德行,好像这个善法要在他身上生起很困难。为什么你知道吗?

一切法因缘生,而因缘主要就是心的问题,就是我们不要保持一个嫉妒心。

我们凡夫内心的自我意识,会把自我抬高──高举,然后我们希望所有的荣耀都归于我。结果我们看到别人有功德的时候,我们习惯性是不耐他荣,结果我们跟这个善法结恶缘,伤害自己。

一天拜一千拜我做不到,我一天只拜二百拜,没关系啊,我随喜你的功德、我赞叹你,我现在不能成就这个功德,我先跟这个善法结善缘总可以吧!

我讲一句实在话,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善法是无量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今生修习所有的善法,不可能!你不要说广大的波罗蜜,你光持戒,你也不可能每一条戒都持得很清净,不可能的,人的心力是有限,我们只能做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这部分。

就是说誓修一切善那是一个理想,我们可能在无量的善法当中,有一些前生的善根,这一部分的善法你特别厉害;但是有很多善法你做不到怎么办呢?我建议大家:你可以先保持一个随喜、赞叹的心情,为你的来生布局,因为你要成佛,这些善法你迟早要成就的。

比如说我嫉妒他,你要知道你嫉妒他是伤害了你自己,他今天在拜佛、持戒、打坐,你心中毁谤他、嫉妒他,你来生要修这个善法的时候,你就知道怕了。

你看有些人他听经的时候,诶,有人在讲《法华经》,他就能够去听了。有人在讲《法华经》,你很想去听,你不是肚子痛、就是腰痛,要不然就是车子突然没有油了,你的障碍一大堆。

所以我们修学善法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很顺畅,有些人有障碍?就是有这个毁谤。所以我们在面对善法的时候,即使没有生起的善法,都要保持随喜,这个叫做四正勤。

这个四正勤简单的讲,就是精进的断恶修善;然后再修四如意足,欲勤心观,成就禅定。四念处的智慧当然是正修,善法的资粮跟禅定的摄持是助行,然后它的道次第有四个:

五根,慢慢慢慢我们对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四种智慧,产生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根,这是外凡的资粮位,产生善根;

五力,这个五力就是破恶了,信心破除疑惑,乃至智慧破除愚痴,这是内凡的加行位;

七菩提分是见道位;八圣道分是修道位。

所以它整个修行,以四念处、四正勤、四足意足为修行,通过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的次第。

弥陀经导读--051

【052】

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

净界法师

这个地方是讲鸟音法利,就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有时候会想要亲近佛陀,就到法堂听阿弥陀佛开示佛法的道理;有时候我们想要暂时的远离人群,就可以到树林去散步,诶,你也没有错过听法的因缘,因为在树林当中经常有鸟类,他也是为你说三十七道品的法门。

所以他在极乐世界当中,他的听法因缘不一定要依止人,鸟类也可以说法,是这个道理。

壬二、征释略显

这个地方把鸟类的由来作一个说明,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段经文事实上有二段:第一段是征问,第二段是再加以解释。

我们看征问。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在娑婆世界,我们看到一只鸟,我们第一个念头──它是罪业所感;但是在极乐世界你看到这些鸟类,你就要注意了,他不是罪业所感。为什么呢?

所以者何?这提出它的理由,因为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这娑婆世界是有六道轮回,但极乐世界只有二道,极乐世界你要嘛不往生,要嘛就是天、就是人,它没有三恶道的果报。

佛陀就告诉舍利弗说:极乐国土尚且没有恶道的名称,何况有恶道的真实果报呢?既然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那这些鸟是怎么来的呢?这是一个问题。

佛陀就回答说: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些鸟都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依止他的大悲愿力而变现出来的,所以他不是业力所招感的,是法身所变现的。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佛陀的功德,会归出来就是清净法身,佛陀的法身有福德资粮、有智慧资粮。佛陀的福德资粮是可以跟众生共同受用,佛陀可以把他的福德资粮回向给众生,让众生共同的受用;但是智慧的善根,不能跟众生分享。

阿弥陀佛等于是以他的大悲愿力,把他过去修的六波罗蜜所成就福德的这一部分资粮,变现成种种的鸟类,来跟我们一起受用,所以这个地方讲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一个道理:在唯识学上这个色法有二种:一个叫业果色,一个叫定果色。

比如说你今生为什么长这个德行呢?这是跟业力有关系,因为你前生造了很多很多的业,这些业都存在阿赖耶识当中,其中某一部分业的组合起了现行,就变成你现在这个样子,这叫业果色。

身为业果色,当业力消失、或者你当中有强大的忏悔、或者你有广大善业进去的时候,业力改变,你的颜色就会改变。

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属于业力所变现的色法,这是第一个。

你说为什么会有这朵花呢?这就是业力所变现的。

第二种叫定果色,又叫做定自在所生色,是佛菩萨禅定的三昧力所变现出来的。

你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他中年以后生了一个儿子,晚年得子所以特别宠爱,这个儿子长得很可爱,慢慢慢慢长大了。这个公子哥他也不用工作,就有衣食的受用。这个公子经常跟有钱的公子到处玩,有一天就参观马戏的表演,在马戏表演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一个女孩子。他回去告诉他的母亲说:我要跟这个女孩子结婚。

他母亲说:不可以啊,我们是一个贵族,这个女孩子是一个贱族,怎么能够结婚呢?这个公子说:我要不跟她结婚,我的生命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了。这个母亲没办法,就请媒人跟马戏团的主人沟通:我们的公子要娶你们家的小女孩。马戏团的主人说:不可以啊,你们是贵族,我们是贱族,我们不可以通婚。

媒人就回来报告。母亲就说:你看吧,我就跟你说你不能跟她结婚。这公子说:我要是不跟她结婚,我现在就不能吃饭了。就准备要饿死。母亲没办法,就再准备更厚重的礼,去拜访马戏团的主人,这个主人就被她感动了,说:这样子好了,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你要娶我们家的女孩,你要来参加我们的表演,把我们这些马戏都学会了,你才可以娶我们的女孩。

诶,一个人心中有愿望的时候,他不能做要他做(哈──)(众笑),他就参加这个马戏团。诶,很快的就把这个技术都学会了;学会以后参加考试,很快的技术都考过了。最后的一关是空中走索,在虚空当中有一条钢索,要拿着一根竹竿这样走过去,他本来是很熟练的,但是后来因为体力不支,走到一半的时候,他的脚开始颤抖,眼看马上就要掉下去了,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出现了,目犍连尊者说:你现在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掉下去死掉,不要说娶女孩子,你连生命都没有了;第二个,你跟我出家(哈──)(众笑),我保障你安全。

这个公子他一想:诶,我要是不答应他的话,我马上就会死掉!好吧,就答应吧。答应了以后,目犍连尊者以他的三昧力,把下面的钢索,变成一个大地,让这个公子很快的走过去。他走过去的时候,他能够感受到大地的颜色、触尘,整个就像大地的感觉一般的走过去。下面的人就欢呼:唉呀!你怎么走这么快呢?马上要把女孩子嫁给他。

这公子说:不要了,爱是苦本,我差一点因为这样而牺牲生命。后来就跟目犍连尊者出家,还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那个公子在走的过程当中,他的确受用到大地的果报,但是别人看到的是一条钢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叫做定自在所生色。

定自在所生色在唯识学上说有二种的差别:第一个是八地以前的菩萨,他可以把大地变成黄金,但这只是暂时的,它本质没有改变,可能经过十年、二十年后,黄金又会变成大地;如果是八地以上的菩萨,那就不同了,他以他的福德力、加上他的咒愿力,把大地变成黄金,这个地方的大地就永远是黄金,永远不会改变。

身为阿弥陀佛他的咒愿力,变现这么多的鸟类,这个极乐国土当然是不可思议,不要说八地菩萨,他是佛陀!

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我们再三的强调,这个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

弥陀经导读--052

【053】

弥勒净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净界法师

我们这一次讲《阿弥陀经》,主要参考的注解有三个:最主要的是益大师,我们整个义理、架构都是根据祖的;在消文这部分,我们参考二个,一个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另外一个是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通赞疏》。

因为窥基大师的注解,有些部分有他的特色。窥基大师在讲经文的时候,他曾经列出弥勒净土跟西方净土的十种差别,这个地方我们不详细说明,我们讲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它讲净跟秽的差别,清净跟污秽的差别。

窥基大师说国土有三种:一个是秽土,我们现在所生长的环境就是秽土,福报大的人放逸、福报小的人痛苦。

这个痛苦的人,等到他把痛苦受完以后,他福报变大,换他放逸了,就这样不断的轮回,这个叫做秽土。

第二种叫秽土中的净土,这是讲弥勒净土,弥勒净土的本质是个秽土,因为它是业力所感。

你如果生到兜率天去,你看到宫殿、看到楼阁、看到鸟类,我保证你不会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一定是心随境转。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果报体是业力所感的,业力所感我们说是二分法,对立的嘛!你不是产生厌恶、就是产生贪爱,二种情况而已,不是贪就是嗔。

那弥勒净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在诸天当中,有一个弥勒菩萨在那个地方说法,有菩萨说法就能够引生众生生起正念;但是你离开了弥勒菩萨说法的地方到外面去,你就完了,因为它不是个净土,所以叫做秽土中的净土。

就是说它的本质是个秽土,它是有漏善业所感的一种秽土;但是因为有弥勒菩萨的住世,有弥勒菩萨的说法,所以说叫做净土:它是秽土中的净土。

所以古德说:三贤十地居果报,唯佛一人生净土。三贤十地的这个菩萨,菩萨不能讲净土,菩萨叫做庄严净土,你一个菩萨怎么可以说是净土呢!你现在是在积集资粮,准备要成就你未来的净土而已,所以叫做庄严净土。

世间上只有一个人生净土,那就是佛,唯佛一人生净土。

所以这个地方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就是说明它是一个纯净土。

所以国土有三种:第一个是秽土;第二个是秽土中的净土;第三个是纯净土,西方净土就是纯净土。

你到极乐世界去,所有的果报没有一个是业力所生的,全部都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所变现的,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

弥陀经导读--053

【054】

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你没办法改变自己!

净界法师

我们简单作一个总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相信有来生,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主要的是面对现在,你在观照的时候,你不可能观照过去、未来,现在是现量的境界。

但是你在观察内心的时候,其实你要注意二个问题:

第一个,你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你要回顾你的过去,你要知道你现在的内心状态──我这部分烦恼比较重、这部分善根比较强,你就会知道你过去哪个业造得特别多。

虽然过去是不能改变,你说:过去不能改变,未来是充满无量可能性,我们应该多重视未来吧?

我们要知道,你回顾过去,可以产生反省。

所以我们第一个要注意──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很重要。

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你没办法改变自己,你连自己都不了解你的相貌,你怎么改变自己!

你怎么知道要把修行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

我要告诉大家,每一个人修行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因为佛法的药是要治病,你的病跟他的病不一样,你为什么跟他吃同样的药呢?所以你要先了解自己,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更重要──你将往哪里而去?作好你的生命规划。

所有的菩萨,没有一个菩萨说一天过一天,到那个时候再说,没有一个菩萨这样!一定是先发愿再修行,没有一个菩萨是运气好刚好成就这个功德,没有这个菩萨。

我不知诸位的来生是不是规划好了,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你早一点成就你的目标,你就知道你修行的方向,否则你就像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今天这个、明天那个,到最后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看看极乐国土,它能够让你在生命当中,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积集广大的智慧资粮,这个是不可思议!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你看!经常的能够听闻法义,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我们的生命有很多的选择,一切法因缘生,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个因缘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一个人会有些错误的判断;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点──有些重要的因素你不能犯错。

有些小小的因缘,错了没有什么大不了,错了就错了,因为我智慧不够;但是有些重大的抉择,你犯错以后,你到来生,我告诉你:你后悔都没有用。有些东西你犯错,忏悔改过就可以,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有些东西你犯错了以后,你就算后悔都没有用。因缘过去,就不再回来了。

所以我们应该在你今生生命还在、你还有选择权利的时候,你最好静下来想一想:你将往哪里而去?

既然我们还有无量的生命,我们就要面对。

而且我们暂时不能到涅去,我们的选择其实不多,只有二种选择: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

到底你该何去何从?

我觉得你现在就要决定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弥陀经导读--054

【055】

我们很难克服自己的烦恼!

净界法师

我简单的回答二个问题。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俱解脱的阿罗汉跟慧解脱的阿罗汉有何不同?

答:当然阿罗汉就叫做解脱。

阿罗汉的智慧是相同的,都是证得我空的真理,所谓无生的道理。

慧解脱的阿罗汉他的禅定比较薄弱,他可能是在未到地定的时候,修我空观而成就阿罗汉;因为禅定不够,所以他的神通道力是不够的。

你问这个阿罗汉:明天会不会下雨?他不知道(呵呵),他也不知道,因为他是慧解脱的阿罗汉。

但是有的阿罗汉有神通,那这是因为禅定的不同,所以俱解脱就是他有禅定,所以他有三明、六通、八解脱,主要的差别在禅定。

问:法师慈悲,弟子的常住是男女共住的道场,弟子有另外一个道友是独住的,请弟子跟她共住。这个道友未出家以前是信仰一贯道,出家以后将原本所供奉的金母娘娘供在佛菩萨的旁边。请示法师:出家人这样做如法吗?有没有犯到戒律?弟子心中有一些挂碍,不知道可不可以跟她共住?

答:你这个道友以前是一贯道,出家以后把她所归依的境金母娘娘放在佛菩萨的旁边。如果她把金母娘娘当成佛菩萨的护法,我觉得是无可厚非。

现在我比较关心的是,不是她把金母娘娘放在佛菩萨的旁边,而是她的心中有没有一贯道的思想在里面?

就是她外道的思想是不是改变了,是这个问题。

佛法不排斥外道,但是你要先建立佛法的根本知见,你要先通达佛法的我空、法空、现前一念心性的道理,通达诸法实相;所有的外道法门、基督教的《圣经》,都是一个方便。

如果你刚出家的时候,没有彻底的大死一番,你就学外道法,你很容易受外道的影响。

我个人的感觉是这样:其实你刚出家不要独住,你最好出家十年以后才去独住。

诸位知道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谁吗?是你自己,我们很难克服自己的烦恼。

你说我每天一定要什么时候拜佛、什么时候听经、什么时候静坐,你把这个目标设定以后,你要知道,你修行的过程当中,你不是在一个空白的内心修行,你是在一个染满很多妄想烦恼的心中修行,它不断的干扰你、障碍你,你不可能每一次都这么守规矩的去做定课。

大众则不同,这个板打了,你不能去要他去,因为你没有选择余地,大众的威德力,依众靠众。除非你的修行已经养成一个习惯性,修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时间到了,我就知道什么时间该拜佛、什么时间该打坐、什么时间该看经典,你整个生命的时钟,跟在家居士那整个因缘完全脱离了,你可以说是从外表到内心,道道地地的是出家人了,那你可以住茅蓬,因为你在大众修行跟个人修行完全一样。

如果你的身心世界没有彻底的扭转,我建议你住大众的僧团,它会使令你在心中在正念以外,当你跟烦恼刚好打成平手的时候,外面有一道大众的力量加持你,有时候这第三种力量是很重要的。

因为,有一个力量说我要去拜佛;另外一个声音说我不要拜佛,今天休息一下;二种声音在抗拒的时候,第三种声音会出现,就是打板的声音会出现(众笑):这时候把你纠缠不清、刚好是平等的力量,加你一把力量,诶,你就过去了。

其实往往修行在一念之间,但是这个念受了很多因缘的影响,包括你平常止观的力量、包括你过去熏习的烦恼,这二种互相抗拒,再加上第三种外在僧团的加持力。

你去住茅蓬,你只有一种力量──你心中的正念力。

所以如果你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力,忏公师父讲一句话说:住茅蓬那是一念之间的问题。

这句话讲得很含蓄,但是有深义──一念之间。为什么一念之间呢?

住茅蓬的话,谁能够管你呢?你想想看!你是一个大比丘,谁管得住你!

你在僧团当中,你动了一个念头,你不一定做得到,就算你动了一个恶念,你不一定能够做,因为它有很多的遮障。

你住茅蓬,你要做什么,如果一个念失控,你就去做了,你就完了。

因为你太多的遮障都把它撤离以后,你得到了自由,但是你也失去了保障,你要想想看。

世间上的事情,往往是二面的,它障碍你自由,但是它也保护你,这当中的取舍,就看你的功力到什么程度。

当然我不能回答你是独住好、或者是僧团好,那要看你自己的程度。

弥陀经导读--055

【056】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净界法师

我们这一科讲到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从《本经》的介绍,我们修习净土,第一个法门就是你要对极乐世界生起真实而不可破坏的信心。

这个信心的内容,从《本经》的经文上来观察,有二个主要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对果地功德的信心,第二是对因地修行的信心。

这个果地的功德,我们可以从二部分来建立信心。

第一个,极乐世界是一种受用殊胜:

在极乐世界的众生,你那个明了的心识,跟外在人事因缘接触的时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是说它提供你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安稳的身心世界。

这样的一种情况,莲池大师解释说:凡夫的修学必须要身安,而后道隆。

就是我凡夫的心情,在动荡扰乱的环境,戒定慧是很难增上的。

就是说你虽然很用功,但是环境动荡,你用功的功德,跟这个动荡的情况刚好抵消掉而已。

所以,初心菩萨一定要先求身心的安稳,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规划的,就是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身心世界,就是一个安稳的世界,这个我们叫做受用殊胜。

第二个叫做造业殊胜:

我们今天到了极乐世界,它不共于诸天的一个最大的特别,就是它能够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二种的资粮。

你看经文当中,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地方可看出极乐世界在积集福德资粮这一部分是特别的殊胜。

到了经文的后面,有情无情同宣妙法,你到极乐世界去,经常能够听闻佛法,增长智慧的善根。

所以我们在思惟极乐世界果地功德的时候,你可以知道它的受用殊胜,第二个它的造业殊胜。

所以我们在抉择一个果报体的时候,受用跟造业都很重要。

就是从经文当中,首先我们要深信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是十方世界所少有的──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因为它所提供的果报体,受用特别殊胜;所积集的这种福、智慧二种资粮,也特别的殊胜。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思惟果地功德的时候,要建立一个这样的信心。

其次,我们要生起对净土因地的信心。这么一个殊胜的果地,是怎么成就的呢?

《本经》当中强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就是你在佛堂当中,能念的心本自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亦不可思议,就在能念、所念相应的时候,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个事情你要深信不疑。

我们后面讲到:在执持之前,你应该有的心理建设,就是你要相信果地功德不可思议、因地的名号也不可思议。

所以你看在经文当中,佛陀四次的告诉我们: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他讲这段经文干什么呢?

第一个,告诉你极乐世界的果地庄严,是你要深信的;

第二个,它因地的名号功德,也不可思议:合起来,极乐国土能够成就如是的功德之所庄严,佛陀重复了四次来作总结,就是要你一再一再的去建立对净土因果的信心。

弥陀经导读--056

【057】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净界法师

辛二、化无情声

积集智慧的资粮,《本经》讲到二种因缘:第一个是有情的声音,一个有明了性的鸟类,所发出的佛法的声音;以下讲到没有明了性的无情,也会发出声音。

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段经文,我们分二段:第一段是正明化无情声,第二段是示所得利益。

先看无情的声音: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

这个地方,首先讲出这个无情的声音是怎么来的。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在极乐世界有一个情况,就是经常会有微风吹动,微细的风吹来吹去。

吹动什么东西呢?

它吹动宝树及宝树上的罗网,就发出了微妙的声音。

我们前面说过,前面鸟类的说法,是极乐世界的众生在森林当中经行的时候,听到鸟类的说法,所以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段经文的宝树罗网,前面说过是众生居住的处所,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众生,他在自己的寮房里面,可能在那里静坐、或者经行,他并没有到森林里去经行,他是在自己的寮房里面,他也能够听到一些声音,就是微风吹动的宝树,也带动宝树上珍宝所成的罗网发出了微妙的声音,这种声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特别的微妙、特别的丰盛。

这个地方先说出声音的由来,以下说明这个声音听到以后有什么利益?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身为一个极乐世界的众生,他在寮房里面经行的时候,他听到这样的声音,就很自然的,这个自然古德解释说任运,他就很任运的、不假作意的,就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一种正念的心情。

弥陀经导读--057

【058】

有情、无情同宣妙法的真实义!

净界法师

看益大师对这段经文的开示:

我们在读经文的时候,我们在森林当中看到鸟类的说法、在寮房当中听到微风所吹动的声音,这当中其实有它甚深的涵义的。

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益大师把这段经文开权显实,他说我们从这一段经文,可以明白一个道理:

极乐世界的微风它所吹动的宝树罗网这个声音,我们就可以知道极乐世界的真相,就是这个声音广泛的去观察,就知道乃至于整个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假法实法,这个假法就是法尘,就你在极乐世界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中的影像,这个实法就是前五尘。

这样子讲,我们可以知道极乐世界的整个色声香味触,这整个五尘的境界,其实就是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也就是说,整个极乐世界是弥陀的清净法身所变现的,它绝对不是业力所感的世界。

这个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我们也可以参考莲池大师的《疏钞》,他引用龙树菩萨的《智度论》说:世间上有三种珍贵的稀有的宝物:

第一个叫人宝,就是转轮圣王所拥有的摩尼宝珠,人宝能够使令你所求如愿。你现在希望有一台车子,你向这个摩尼宝珠祈求,它就现出一台车子;你需要一栋房子,它就现出一栋房子。这叫做人,就是在人当中最殊胜的宝物,就是摩尼宝珠。

再高一级叫天宝,就是天人由于过去的善业,它有这个宫殿,天人依止这个宫殿之宝,能够成办事业。这个天人来到娑婆世界要供养佛陀,它的宫殿之宝,就能够来到娑婆世界,作这样的往返。

第三种是最殊胜的叫佛宝,他能够到十方世界宣扬佛法。

第一个是所求如愿;第二个是成办事业;第三个最重要的是他宣扬佛法,开启你心中的智慧光明。

所以莲池大师说:极乐世界处处是佛宝。你看到这个微风吹动的宝树,这个就是佛宝。为什么?它就是在为你说法。你看到这个鸟,他不是畜生,他也是佛宝,为什么呢?他也是在为你宣扬佛法。

所以从这一段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我们可以体验到:极乐世界的人民,他不但是一种安稳的果报体;重要的是你在极乐世界经常的能跟佛宝接触,也就是你整个大乘的智慧善根,你一天一天的过去,就一天一天的增长,这个是我们所关心的。

这就是有情、无情同宣妙法这段经文的真实义。

弥陀经导读--058

【059】

修行人有什么事情,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净界法师

我们身为一个修行者,经常会注意自己内心的状态,很快你就知道内心当中,有二种重要的功能:一个是妄想的功能,一个是你正念的功能,如果你有在观照内心你就知道。

你说:怎么知道有这二种功能呢?

你回忆一下你平常的生活,你遇到须要重大抉择的时候,你就听到你内心深处,有二种声音出现,保证!

第一个是妄想,就是表层的声音,告诉你:这件事情该怎么做。当然这个妄想,你就不要随顺它。

第二个是你在佛法当中、课堂当中听闻佛法,产生一种观照的抉择力,这个就是你的善根。

所以我们一般人跟人事一接触的时候,你的内心会出现二种声音的。

第一个出来的直觉,一定是妄想,大部分是妄想。然后你静下来拜拜佛,想想看,慢一点不要动。

所以,修行人有什么事情,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因为你内心的善根,还没有释放一个声音出来。

那就是说,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就是善根跟妄想不断的对治。

但是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我们不要奢望妄想不要来干扰你,不可能的,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加强你的善根。

这个房间有很多黑暗,你不可能让黑暗不出现,你唯一能作的就是加强光明。而这个光明的出现,就是靠佛宝的力量。

弥陀经导读--059

【060】

没有善根你会坐在这里?

净界法师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居士叫做因儒童居士,这个居士信奉婆罗门教,生长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后来他喜欢上一个女众,跟这个女众就要结婚了。

在结婚的当天,释迦牟尼佛领着阿难尊者到他结婚的地方去托钵。这个因儒童婆罗门是一个大富贵的家族,他结婚可就不是小事,他请了很多婆罗门的师父,到他家来应供。

这个时候,佛陀就告诉阿难尊者:你去跟这些婆罗门法师说:因儒童今天得度的因缘成熟了。阿难尊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就到了因儒童的门前,跟那些婆罗门法师说:我的老师佛陀说:今天因儒童得度的因缘成熟了。

婆罗门的那些法师听了以后,就哈哈大笑说:佛陀讲话,实在太过自夸了。因儒童明明今天要结婚,他马上要结婚了,你怎么说他得度的因缘成熟了呢?他是结婚要过世俗生活的。当大家哈哈大笑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的师长就说:我们不能轻视佛陀的话,我听说佛陀所说的话都会灵验的。大家就产生警觉:那怎么办呢?因儒童是我们婆罗门的大护法,他要是被佛陀度走,那就麻烦了。

好,有办法,大家手牵手,就把因儒童围绕七圈。大家心想:只要能够让结婚典礼顺利的过去,诶,这件事情就好了。在结婚之前,按照婆罗门的规矩,要先礼拜大梵天,跟他们根本的上师、根本的本尊礼拜,来祈求福报。

因儒童进入坛场以后,很虔诚的礼拜太阳。他拜了几拜以后,太阳当中出现一个老人的影像,他就:诶,很有感应哦!就继续拜下去,这个老人影像愈来愈扩大,来到他的面前──白发苍苍,手持手杖。

这个时候大梵天就跟因儒童说:因儒童你们家今天这么热闹,是怎么回事呢?因儒童有点不好意思说:唉呀,大梵天!我今天要结婚了。大梵天就问因儒童说:你结婚花了多少钱?他说:我花了三千金。大梵天就问他说:你这三千金是怎么分配的?我一千金是准备今天的饭菜,另外一千金就是供养前来参加的婆罗门法师,第三个一千金是给女方的聘金。

这个大梵天王听了以后说:因儒童你前面二个事情,我觉得做得很满意,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你这第三个一千金给女方做聘金,我觉得做得不恰当。

因儒童说:怎么会不恰当呢?大梵天王说:你没有仔细的想清楚,你用一千金来娶一个女众,要想想看:她的头发值多少钱?她的眼睛值多少钱?她嘴巴里面的口水值多少钱?然后你把她的身体剥开,你看她里面的心、肝、脾、肺、肾、脓、血、屎、尿值多少钱?

我们一般人是活在妄想当中,但是妄想当中后面有一个善根,他一回光返照的时候,就触动了他的善根。

这个时候一触动、一回光返照,当下证得初果。然后看到大梵天很感激,拜下去的时候,大梵天现出本来面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佛陀就抓住因儒童的手,就在大家感到很错愕的当下,就从天空飞到僧团去了,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

今天从因儒童得度的因缘,我们可以了解一个真相:因儒童在他这一期生命当中,他的烦恼是现前,但是他为什么能够从烦恼当中解脱出来?

当然你会说他有善根,他有善根这个我们要承认,但是有善根的不是因儒童而已,很多人都有善根,我们应该要了解他遇到了佛宝。

也就是说:你有善根,但是你必须要遇到佛宝,你才能够把善根启发起来。

其实在座的诸位哪一个没有善根?没有善根你会坐在这里?

弥陀经导读--060

【061】

发一个脾气,善根全部消失掉!

净界法师

但是我们为什么经常被妄想缠绕,挥之不去呢?

就是我们娑婆世界佛宝的力量太薄弱了,大部分遇到的都是妄想的境界。

你如果研究唯识,你就知道众生的悲哀在哪里,这个种现相熏的。

我们过去打了一个妄想,一个虚妄的心识造了业力,结果这个虚妄的业力又成就一个虚妄的果报──境由心生。结果这个虚妄的果报,又牵动你虚妄的妄想,境由心生,你又心随境转,就造成一个恶性的循环。

我们过去都是用妄想来造业,得一个虚妄的果报;现在这个虚妄的果报,又让你打妄想。

我不知道诸位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跟人事因缘接触的时候,你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还是自然生起无明妄想之心?

我告诉诸位好了,你要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至少要三十分钟的用功,你不是自然,你是非常不自然。你要到佛堂去,看到佛像──不能拜要他拜,刚开始是勉强自己,拜了几拜,诶,慢慢顺了。顺了以后,心中的正念变成主人,但是妄想还在,这个时候你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心中念你的佛,继续的拜。差不多三十分钟以后,诶,心中的善根正式的现前,妄想开始退到后面去,要三十分钟,才能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然后你从佛堂出来的时候,你花一小时用功,遇到一个不如意的人事,发一个脾气,善根全部消失掉。

娑婆世界就是这样,因为你活在一个虚妄的环境。

诸位要知道,你不是生长在当体就是弥陀的三身、四德,不是!我们现在生长的环境是一个虚妄的环境。所以这个地方,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件事情:成佛之道,你所选择的环境,对你善根的增长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今天选择一个不好的环境,你在修行当中,你光是为了抵消这个环境所产生的干扰,你一天的功课刚好跟这个抵消,打成平手而已,今天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这样算不错了。

所以这段经文,你不要去忽略,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正如莲池大师说的:极乐世界到处都是佛宝,它基本上不会刺激你产生妄想的因缘,那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

到这个地方,是把极乐世界它如何能够栽培智慧的善根,从有情、无情的同宣妙法,大家就知道一个大纲了。

弥陀经导读--061

【62】

我们能够蒙弥陀的光明所照射,使令我们身心调柔!

净界法师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第三段的总结,我们前面说过了,这个地方就是要我们修归依,你要相信极乐世界的果地庄严,这个地方的庄严是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样的庄严,是你在名号的功德当中念念成就。

所以这段经文的消文是说:舍利弗你要知道,极乐世界是成就如是的念佛功德之所庄严,你要深信不疑。这个地方是把我们这个信心作个总结。

前面整个经文都是扣着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的国土,来说明极乐世界因果的殊胜;这以下我们开始关心,这个国土到底住了什么样的人?

一个正报一个有明了性的人,这个地方讲到人的殊胜。

这个正报的殊胜有二段:第一个征释名号,第二个别释主伴。

我们看征释名号,先有一段的征问,看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本经》的不可思议,几乎没有人可以问。

我们看经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能够发问的,也就是说没有人敢讲话,其实从头到尾都是释迦牟尼佛在自问自答。

佛陀招呼舍利弗说:你的意思怎么样?极乐世界的佛是什么因缘能够安立做阿弥陀呢?提出这个问。

当然这个问题舍利弗是不能回答,佛陀就自己回答:

回答当中有二段:第一个是讲到光明,第二个讲到寿命。我们看光明: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彼佛,我们要知道这个地方的佛,指的是应化身,就是由清净的法身,依止这个愿力,当然也包括他六波罗蜜的资粮所创造的一期的应化身。阿弥陀佛的应化身,他的光明特色是无量,阿弥陀就是光明无量,这第一个。

什么叫光明无量呢?这以下有二个重点:

第一个,它是无所障碍的,它的本质是没有障碍。

你看我们世间上的日月光明,遇到墙壁的时候,光明就照不过去了,它会被物质所障碍;但是阿弥陀佛的光明,任何的东西乃至须弥山,都不能障碍弥陀的光明,它是无所障碍。

第二个,它的量照十方国,这个是很特别的。

释迦牟尼佛的光明,他旁边的光明,所谓的常光,释迦牟尼佛是照一由旬。所以你如果离释迦牟尼佛超过一由旬,你就看不到他的光明。阿弥陀佛的光明是照十方国,所以他的量也特别广。

所以他的质是无所障碍,他的量是照十方国。身为一个应化身,他具足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所以他有资格称为阿弥陀──光明无量。

这一段经文,古德解释说:佛陀对众生的教化,有二个方便:

第一个是说法,这个人没有什么遮障,直接说法来启动他的善根;

第二个,众生有他的善根,也有他的遮障,所以佛陀先显神通,而佛陀所显的神通,主要的就是放光。

所以《无量寿经》上说:我们能够蒙弥陀的光明所照射,使令我们身心调柔。

你看一个初学者,我们出家众最清楚了,你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刚出家、还是修行的老参。

你看这个人个性刚强,内心紧绷,这个人的业障还没有忏除到一个程度,一个人业障消除的第一个特色──身心调柔,如果诸位拜过忏你就知道,罪业现前的人,他的内心刚强,刚强的时候,你跟他讲佛法,没有用的。

所以佛陀先放光明,来为他破障,所以这个光明有破障的作用。当然每一个佛都有光明,但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特别殊胜──照十方国。

台大有一个电机系的博士,他作一个实验,就是一个人在磁场当中去测试:平常打妄想的人,你的身体没什么光明;但是你要是专注,诶,你的身体就有光明;如果你在专注当中又念阿弥陀佛,那你的光明更大。

这个时候大家想:那你这个光明是从哪里来的呢?

就是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诸位要知道,《念佛感应》里面讲到一个公案:有一个人他到黑暗的地方,那栋房子有很多鬼神,后来他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他身体放光,当然他自己看不到,鬼神看得到,这个时候鬼神就不敢靠近他。

所以我们心中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你跟佛号一感应道交的时候,这个时候弥陀的光明开始加持你。

所以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在整个十方佛当中的第一个特色──他的光明特别殊胜,这是第一点。

弥陀经导读--062

【63】

这些往生的众生,他的寿命有多少呢?

净界法师

我们在修本尊相应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的本尊他的特殊功德在哪里?第一个他的光明,第二个他的寿命,我们看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故名阿弥陀。】

我们修净土的人,当然以阿弥陀佛当你的本尊的所观境。本尊的功德除了光明以外,第二个是他的寿命特别殊胜,我们看经文。

佛陀招呼了舍利弗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这个地方的彼佛指的是应化身的佛,阿弥陀佛应化身的寿命,下面这一段很重要──及其人民,就是这些往生的众生,他的寿命有多少呢?

是无量、无边、阿僧劫。

这个无量、无边、阿僧三个都是很大很大的数目,但是再怎么大,这个都是有量的无量,只是说这个数量太大了。

当然这一段经文,我们比较关心的应该是彼佛寿命,及其人民,这个人民的寿命对我们很重要。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极乐国土的果地功德,我们前面说过,它是受用的殊胜、它是造业的殊胜。

我们在研究到这个地方,我们会关心:那他的寿命有多长?因为所有的功德,一定要以寿命作基础。

比如说你现在身心很快乐、修行也得力,但是你没有寿命,你死掉了,这些功德都消失了。

所以我们关心阿弥陀佛提供我们的这个寿命,是不是够长?就是无量无边阿僧劫。

诸位如果今天是选择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其实你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你知道吗?

并不是娑婆世界对你的干扰,这个干扰,你只要正念现前,都不是问题;你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寿命的问题,这个分段生死,对你产生的伤害太大。

你二十岁出家,修到八十岁,修了六十年,正是你修行的黄金时段,但是你死掉了。死掉以后,投生在印度,好不容易又被找到了,开始修行,修行到正好的时候,又死掉了,又投生到法国去了。你光是这样死来死去(众笑),你这个修行没有办法串连,你的修行被片段的切开来,所以你现在一加一不是等于二,你变成什么时候都要重新开始。

我讲这句话是有事实根据的,你看藏系的仁波切转世,当然转世优秀的人很多;但是失败的例子也很多。

我不要讲是什么名字,但是你去查查看,在西藏的上师当中,他不断的转世以后,他今生表现比以前差的有很多,非常的多呢。为什么?这个死亡,他光是这样转来转去,转到他内心都糊涂了。

所以我们不要忽略分段生死的障碍,就是说,我们今生可以好好的用功,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极乐世界的寿命,但是我们希望一劳永逸,我不希望再受到分段生死的干扰。

所以阿弥陀佛知道在资粮位的菩萨,有分段生死这个死亡的问题,所以他在发愿的时候,也特别的规划寿命。

就是彼佛寿命,当然阿弥陀佛的住世也很重要,我们寿命在、佛陀不在也不可以,阿弥陀佛的寿命跟我们的寿命,都是无量无边阿僧劫,使令你在整个修行当中,能够很顺利的从头到尾不断的用功,乃至到等觉菩萨,你不用再受死亡的干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看:哦,这个果报体一劳永逸了,我拼个一次,但是不要重复在那个地方死亡。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在归依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你要知道:第一个,他的光明殊胜,他随时用光明来加持你;第二个,他的寿命殊胜。

弥陀经导读--063

【64】

你要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净界法师

我们看看益大师有什么比较深入的开示:

这当中有二段:第一段是总标,第二段是别释。

我们先看第一段:

这一段是先说明为什么在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要介绍本经的功德?因为本经当中是很明确的指示你要执持名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然后呢?执持名号。

也就是说在修行净土当中,我们对弥陀的信心跟愿力是一个根本法门,可以说是一个共通的法门;但是它的下手,你怎么跟弥陀感应道交,其实每一部经讲的是有差异的。

像无量寿经,它强调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然后心心回向净土。你看观经,它强调你要观想阿弥陀佛,是观。你看普贤行愿品,你修十大愿王,然后导归极乐.

但是你看本经,所有的法门只字不提,什么法门都不提,只告诉你一个法门──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当然这个法门,我们觉得:哦,这个太简单了,你要我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句佛号。

既然我把我的生命,全部靠在这个佛号上,那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确有需要介绍这个名号的相貌。

这个地方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把名号的功德──无量光、无量寿介绍出来?

因为要你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如果我们今天对名号不了解,你敢说你临终的时候,你这句佛号提起来,你真的能够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很难啦!

你念没有几句,没有感应,就改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没有感应,改念地藏王菩萨:完蛋了,三心两意。

不是佛号没有办法救拔你,是你那个能念的心、那个归依的心生不起来。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在内忧外患的时候能够执持名号呢?就是你对名号的真实了解。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有须要来解释这个名号。

这个名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别释:

我们前面说过,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阿弥陀本来意思其实就是无量功德,但是释迦牟尼佛把他浓缩成二大功德:第一个是光明,第二个是寿命。

到底这句佛号所代表的真实义是什么呢?我们往下看。

光明就是空间的无量,寿命是时间的无量,当我们把无量的时间跟无量的空间合起来的时候,哦,阿弥陀佛功德的真相就出来了,就是一个清净法身的法界体。

诸位想想看,你知道的事情有什么是时空无量的?你说须弥山很大,它再怎么大,它有它的空间相;它再怎么大,它有它的时间相,它一段时间就会消失掉了。

什么东西能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呢?就是弥陀的清净法身。

所以,以下这句话就很重要了: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阿弥陀佛以他的清净法身,变现弥陀果地的功德,又把这个清净法身,变现一个清净因地的名号。

所以我们这样子讲,极乐世界若因、若果,都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

弥陀经导读--064

【65】

《阿弥陀经》主要的修行特色,就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的名号

净界法师

附表八──征释名号。

《本经》的修行,它的重点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

谁代表阿弥陀佛呢?

你说阿弥陀佛的法身是没有形象的,阿弥陀佛的应化身是存在十万亿佛土外的,那我们怎么去归依阿弥陀佛的功德呢?

从《本经》的开示,就是以名号来总持弥陀的功德。

所以《阿弥陀经》主要的修行特色,就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的名号。

既然要我们归依阿弥陀佛的名号,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有需要解释──你所归依的境,它特殊的功德在哪里。

所以这个地方,讲阿弥陀佛的圣号,它是无量光、无量寿的一个功德,它所代表的是弥陀的清净法界体,所以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圣号,是弥陀清净法身所流露出来的,如果我们今天去忆阿弥陀佛的佛号,等于是忆念弥陀清净的法身一样,所以说是始本不二,生佛不二。

总而言之,我们在念佛的当下,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地方是把念佛法门的一个因果标出来。

这一念相应是一个因地,一念佛是念佛的果地功德,就是说当我们在执持名号的时候,这个佛号在我们的心中运转的时候,一句佛号念诵听,当你听到自己声音的时候,叫做一念相应,虽然这个相应的时间这么短暂,但是在你的生命当中已经产生了变化,就是你在你的心中,已经积集了一念极乐世界功德的力量,乃至念念的相续,念念的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个地方,就正式的标出《本经》的无上因果。

我想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基本的观念──一切法因缘生,不管你是什么宗派、不管你是大小乘,如果你不肯定一切法因缘生,那你就不是佛教徒。

这个因缘生有所谓的因跟果,好,我们先看极乐世界的果地。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它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

你看你今天的极乐世界,你在那个地方的活动范围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范围多广!它的正报寿命,是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所以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国土。

那你今天说:好,我不念阿弥陀佛,但是我很想成就这样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那你怎么办呢?

你说:我靠布施、持戒。

不可以!

因为我们凡夫在布施、持戒的时候,心中是有所得。

你布施的时候,可以像普贤菩萨――念念相应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吗?

你持戒的时候,你是有对象的持戒、你是有时间性的持戒;你睡觉的时候,你就不能持戒了。

那你在积集因地的时候有时空的限制,你怎么招感没有时空限制的果地功德呢?

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离开了弥陀的圣号、离开佛陀所施设的因缘,你不可能成就这个果地的功德,因为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国土。

弥陀经导读--065

【066】

你不了解佛号,你能够归依它吗?

净界法师

我讲一个念佛的公案给大家参考,这个公案出自《念佛法要》,讲到一个居士叫杨莲航。

这个居士他是民国初年的人,他生长在一个很贫困的小村庄,慢慢长大以后,年轻的时候,跟着家族做一些卖杂货的小生意。后来,这个村庄来了一位法师,成立一个念佛的莲社,他就参加念佛,也经常听法师讲净土的开示,他听了以后起欢喜心,所以他定期去参加念佛共修。

后来他结婚生子,三十岁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这个病很严重。因为生病,所以没有参加念佛共修,在家里面休养,躺在床上。家人就杀鸡、杀鸭来给他补身体,就造了杀业。这个杨莲航居士就觉得很奇怪,它一吃荤以后,整个神识愈来愈暗钝、愈来愈暗钝,他自己也不知道有这个罪业。然后念佛会的莲友,看他很久没有来参加念佛,三五个就去找他,看看是怎么回事。一看,唉呦!生病了。

大家谈了以后,莲友就跟他讲说:你现在是关键时刻,你绝对不要再去造杀业了。

这个时候,一个人念佛有善根,一听到这样的情况,他的善根就启发了,就合掌向佛菩萨忏悔,就跟他家人讲:从今以后,不要再送荤的东西给我吃了。

这个时候,莲友就帮他助念,助念了三天,也没有死掉,莲友有家事就准备回去。杨莲航居士就醒过来说:你们先不要走,我的寿命还没有尽,你们再多念几天。莲友说:好吧,再念三天吧。再念到第二天的时候,杨莲航居士本来是嘴巴随大家念,突然间眼睛打开来,就看着佛像讲了三句话:

‘好莲花!好宝池!好光明!’

然后看着佛像就安然往生了。

诸位要知道,我们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不可能说谎的,你平常可以说谎,你临命终的时候没有能力说谎,你从他临终最后一个念头所讲的话,肯定是往生极乐世界。

后来他往生以后,八个小时头顶发热。

今天我们从果地来推他的因地,杨莲航居士他现在在极乐世界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他的活动范围很广,他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劫,他现在受用这个果报,他凭什么受用这个果报呢?

诸位想一想!你看他的一生,他没有做多广大的布施、也没有说持戒多么的精进,他只有参加一个念佛的共修会!

所以我们不要忽略这个名号的无量光、无量寿,因为它是弥陀的法身所创造出来的。

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不是所有修行的法门它的功德是一样的,不是的。

所以从往生净土的角度,这句佛号代表特殊的加持力。

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征释名号’?因为它是你心中的归依境。你不了解佛号,你能够归依它吗?我不相信。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必须说明佛号的无量光、无量寿。因为无量光,所以你以后能够招感广大的国土;因为它无量寿,所以能够招感你广大的寿命:因果才能够相随,所以这个‘征释名号’是这一层的意思。

弥陀经导读--066

【67】

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声闻弟子?

净界法师

到这个地方征释名号,讲到正报庄严的第一个,我们在看第二段别释主伴:

丁二、别释主伴 己一、主

这一段就正式说明极乐国土它的人,这些人的庄严,这个主就是佛的庄严,这个伴是菩萨庄严。

我们先看主庄严: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这个地方是说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阿僧的寿命,他现在已经用了多少寿命呢?他才用掉十劫。所以这段经文是说今现在说法,他是一个存在于现在的佛。

当然佛的住世很重要,我们举娑婆世界来说: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我们叫正法时代;佛陀灭度愈久,这个法就从像法变成末法。

那你说:诶,修行靠自己,佛住不住世跟你有什么关系?

你不要说没有关系,你离佛陀的时间愈远,你的环境愈差。你要是不相信,你回想一下:你刚出家的时候修行环境比较好,还是现在比较好?是不是!

所以我们修行的环境是离佛陀住世愈远,这个环境就愈差。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今天释迦牟尼佛介绍阿弥陀佛的时候,他这个时间才十劫,而他的寿命有无量无边阿僧劫,所以他是一个现在住世的佛,也就是阿弥陀佛国土现在是一个正法时代。

这段经文是说明佛的庄严,这以下我们看伴的庄严。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当然极乐国土不是只有佛,他旁边还有很多的大菩萨。

佛陀说:舍利弗,彼佛的身边有很多很多的声闻弟子,这些声闻弟子都不是初果、二果、三果,都是大阿罗汉,而且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大菩萨也是这么的围绕在阿弥陀佛的身边。

这个地方经文的重点,就是这个声闻弟子。

阿弥陀佛国土是一个大乘善根的国土,所以你不发菩提心,基本上你是不能往生的,因为它不摄受二乘人。它不摄受二乘人,那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声闻弟子?这个地方就会有这个问题。

益大师解释说:这些声闻弟子在娑婆世界的时候,是数世修学小乘,临终回小向大,他本来都是修习小乘法的,后来在临终之前发起了大乘,而且念佛,而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因为他小乘的等流性太强,所以他华开的时候,佛陀随顺众生的根机而为他说法,所以华开见佛悟无生。

无生,有大乘无生跟小乘无生,他在这个地方是证得小乘的无生。所以若从果位的论断,是证得小乘的果位,但是他已经回小向大了,也可以说是一个菩萨;但是他的小乘善根强,所以佛陀先为他讲小乘法,先证小乘的果位,是这样子的。

当然诸位都是发大乘心,所以阿弥陀佛为你说法的时候,自然是说大乘法。

这个地方是说明声闻弟子为什么在座的一个理由。

到这里,是把极乐世界所居住的人──佛跟菩萨作一个说明。

弥陀经导读--067

【68】

极乐国土总相跟别相的差异

净界法师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个地方是最后一段的结示。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念念成就的,这个你要深信不疑。

极乐世界的因果,前面也有大致的说明;这一段是更详细的把极乐世界因跟果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结示极乐国土功德庄严之因缘:

重重结示:

在《本经》当中有四番的结示,依报有三番,正报有一番,主要是让我们生起信心,相信极乐世界的功德。

我们可以从二方面来相信:

从佛陀的受用来说,是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

就是说极乐国土从佛陀创造的这一部分,当然是弥陀因地的愿力,还有他的六波罗蜜,从佛陀的清净法身变现出来,这个是佛陀所成就的。

从众生所成就的这部分来说,是众生的净业所感、唯识所变。

这个地方的净业,从《本经》来说是信、愿、持名。

我们不但是信、愿、持名,我们还有很多的助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时候,这个所谓的善根福德加持在这个佛号,我们也变现一个极乐国土。

但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唯识所变跟种智所现的差异。

种智它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你讲到识的时候,众生的识那就有很多的差别。

你跟你的同学二个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那你就问: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我们二个到八功德水去喝八功德水,你认为这个甜味会完全一样吗?

不会一样的。

你在娑婆世界的时候,你一天拜二百拜、他拜一百拜(呵──),到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就会有差异。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前面说的是一个总相的分析:哦,极乐世界的果报,它受用殊胜,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有情无情同宣妙法;但是这个地方,其实是有浅深的层次。

为什么呢?

既然是唯识,这个识就是跟业力有关系,我们讲业力所熏习的叫识,是不是!这跟你因地造业有关系。

所以我们在《本经》当中,只能作一个定性的分析,定量的话就看你自己的资粮。

这样讲的话,我们怎么去理解《本经》呢?

我们要把‘佛心’跟‘生心’相互的对照。

佛陀的心所创造的极乐国土,那是一个总相的国土;众生在因地的时候,虽然都是念佛求生净土,但是每一个人因地的福德资粮是有差异的:所以从总相当中,每一个又得到自己的差别相。怎么理解呢?

我们看下面的譬喻‘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阿弥陀佛的国土叫做本质,每一个众生去接触这个国土的时候,得到自己的影像,就好像在一间房子里面有很多的灯泡:这个地方有很多的灯泡,这个灯泡从总相来说是‘似一’,你很难分清楚照在我手上的光明是从哪一个灯炮所照的,这个光明互含互摄;但是‘各遍’,它们的光明各有各的独立体相。

极乐世界的人民亦复如是,虽然大家都是在受用八功德水、七宝池,但是他有他的差别相,所以极乐世界严格来说是无量品。

所以从道理上来说,‘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虽然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所变现,这个理是没有差别;但是每一个众生因地的资粮不同,所以一心真如所变现的果地功德自然有差异。

所以说,我希望我们在了解《本经》的时候,分二部分。

第一个,总相的了解: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这样是一个总相的了解;

第二个,别相的了解:每一个功德的浅深,跟你的持名有关系、跟你的资粮有关系。

光是往生的品位,有些人华开的时间早、有些人华开的时间晚,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的因缘还是有很多的差异。

这段经文的意思,益大师说: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极乐国土总相跟别相的差异。

弥陀经导读--068

【69】

能念所念性空寂,你就正式的跟弥感应道交!

净界法师

到这里,首先我们对于所归依的阿弥陀佛的功德,先建立一个信心──包括果地功德的信心跟因地的信心。

这个信心我们再解释一下。

这个信心有三力不可思议,有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

佛力不可思议这一分部,是我们不用担心的,弥陀所成就的这一部分,你只要相信就好。

所以真正在修行的时候,主要的信心是二个:一个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议,一个所念的法不可思议。

但是我们在建立信心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偏差,我们要调整一下。

有些人是执事昧理,完全重视佛号,他的心老是向外攀缘,这种人在念佛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差错,就是他那个感应道交是向外追求的,到最后不是跟你的本尊感应道交,是跟谁感应道交你知道吗?

跟鬼神感应道交了,因为他忽略了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这个感应是向外追求。

所以如果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你一天到晚只重视所念的佛,那你的心是出去了。

所以一个人完全重视事相上的信心是有问题的。

也有人完全重视理性的信心,我能念的心跟十方诸佛、跟阿弥陀佛没有差别,完全重视能念的心不可思议,忽略了所念的佛,这种人也不可以,执理废事,那你也没有办法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大家在念佛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把真空跟妙有平衡一下。虽然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但是所念的佛不离开你一念心性;虽然是一念心性,但可也是历历分明。

我讲一个偈颂给大家体会一下,益大师说:你在念佛的时候去观想一个意境,你就不会偏差。

益大师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虽然是真空的理性,但是佛号历历分明;虽然历历分明,但是你心中不会向外攀缘,还是回归到一念心性:这个时候能念所念性空寂,你就正式的跟弥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在信心的时候,除了因果的信心,理事的调和也要注意──因果、理事、自他六种信心,详细的说明可以看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把这个三力不可思议,开展为六信,你好好体会就会知道。

弥陀经导读--069

【70】

阿跋致,这个不退转的内涵,由浅入深有三个

净界法师

这个是我们修净土的第二个功德──发愿,发愿当中有二段经文:第一段是揭示无上因缘,第二段是特劝净土殊胜。

从经文的内涵来看,第一段的揭示无上因缘,这个因缘是偏重在依报的因缘,这极乐世界的五尘,它产生佛法的力量,法力的熏习力,产生不退转,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净土的殊胜,这个是偏重在正报的因缘,你往生净土以后,有佛跟菩萨诸上善人的摄受,使令你能够功德增上。

所以第一段是偏重在法力,第二段是偏重在佛跟僧。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佛陀以这个大乘三宝的加持,来劝我们往生净土,因为它能够不退转、又能够增上。我们先看第一段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说。】

这段经文可分为二段:第一段是新生不退众,新往生的不退;第二段是补处位高重,补处菩萨位高。

佛陀劝我们往生的第一个理由是说:舍利弗!你要知道,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这个阿跋致翻成中文叫不退转。

莲池大师说:什么叫不退转呢?

就是它的功德特别的坚固。

那是哪些人功德特别坚固呢?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众生生者,皆是这个皆是二个字很重要。

什么叫皆是?

就是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乃至你五逆十恶往生的,都能够成就不退转,这是第一个,那这个地方是约新往生的,就是一些新生。

那你要是在那个地方待久了呢?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有这些等觉菩萨,而且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勉强来说,只能够以无量无边阿僧来表达。

○附表十──释‘众生皆是阿跋致’

这个地方,把极乐世界不退转的相貌加以解释:

阿跋致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不退转,这个不退转的内涵,由浅入深有三个。

第一个是位不退,这个位就是无漏的圣位,你内心的戒定慧叫做位。

你入了圣人的法性之流,你不再堕入凡夫的烦恼,这个地方在圣道门来说是初果的圣人。

初果的圣人跟我们最大的差别:他们的内心叫道共戒,我们凡夫的持戒叫律仪戒。律仪戒是靠愿望来执持我们的戒体,也就是你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你忆念你自己的愿望,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个初果的圣人,是在整个愿望当中,又产生了无漏的道力。

所以你看初果圣人,他死亡以后,假设没有往生净土,在这个秽土当中,他生长在一个杀羊的家庭,他的父亲拿刀子强迫他去杀羊,他宁死不从。

当然他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他也没有遇到佛法,他为什么不杀羊他也不知道,他心中就很清楚这件事情不能做,我宁死也不做这件事情,他对恶法的抗拒是任运生起的,当然他遇到佛法,他就知道为什么。

所以初果的圣人,他心中永远不再起凡夫的颠倒,这是第一个,叫位不退。

行不退,那就更难了,这个是菩萨的妙行,他永远不堕入到二乘,这个更难了,这个人要断思惑了。

第三个念不退,这个人要心心流入萨婆若『萨婆若译曰一切智』海,他的每一个念头都跟即空、即假、即中中道的正念相应。

弥陀经导读--070

【71】

有情无情同宣妙法,就产生了不退转!

净界法师

这个不退转有三种,我们看要成就不退转的差别。

首先假设我们选择自力:这个位不退,简单的说你必须要断见惑;这个行不退,你必须要断思惑。

一个菩萨你还有烦恼,你就很容易退转。所以你要不退转,你的菩萨道要不退转,你必须要没有烦恼,要到破无明、见法身要念不退。

也就是说你在娑婆世界的修行是要次第的成就,断一个烦恼成就一个功德、断一个烦恼成就一个功德,这个是娑婆世界。

但净土法门不同:所以我们讲极乐世界是‘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

诸位在座很多是唯识学、天台宗的大师,请你把净土宗的这些众生判个教吧!(哈哈)

你说他是圣人,他烦恼没断,他有烦恼的种子;你说他是凡夫,你看他的身口意,诶,他表现出来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你说他到底是什么阶位呢?你有没有办法判教呢?

你说他是圣人也不对、你说他是凡夫也不对,所以极乐世界的众生我们是没有办法判教的,不能用我们现在的方法去判教的。

没有办法判教,怎么会有这样特殊的功德呢?

就是因地,第一个他依止能念的心,他依止一念的清净心,当他一个能归依的心,他所归依的佛号也不可思议,能念、所念相应的时候,跟弥陀的大愿感应,所以三力不可思议所成就。

所以诸位要知道,净土法门是一个他力法门、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我们不能用圣道的名相来判教。

我们回到《讲义》,这个地方诸位可以参考古德的解释;不过总而言之,这个地方是‘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

这个地方,我们如果从凡夫的角度来看,你说他是一个圣人,他心中还有很多很多贪嗔痴的种子在里面,潜伏在那个地方睡眠,所以你不能说他是圣人;但是你说他是一个凡夫,他又表现出这种身口意的殊胜。

为什么呢?

主要就是他环境的殊胜、佛宝的殊胜,到处有情无情同宣妙法,就产生了不退转。

弥陀经导读--071

【72】

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

净界法师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有一个猎人,他在森林当中打猎,捉到了一只六牙白象,他就把这只白象献给国王,国王很欢喜,就赏他很多的黄金。

这只白象有什么特色呢?这只白象非常的勇敢,在跟别的国家打仗的时候,它勇往直前,所有的箭射它,它是不退转的。

平常没有战争的时候,国王就把这只白象好好的供养起来。国家当中,要是有人犯了死罪,就把这个死刑犯丢到这只白象前面,白象过去一脚就把他踩死。

后来有一天,白象所居住的环境发生了火灾,就把这只白象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住。换了一个环境没多久以后,哦,这只白象的个性改变了,把死刑犯丢过去,它并没有踩死他,只是过去用鼻子闻闻他、拍拍他的肩膀就走了。

这个时候,养白象的人感到很奇怪,就报告国王,国王很惊讶,而且很恐怖,说:这样不可以啊,白象是要保护我们的国家,它的个性从凶暴转成调柔,如果让其他国家知道,那还得了!

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个智慧大臣就说:国王啊!这件事情很简单,白象的个性本来是很凶暴,为什么变成调柔呢?你想想看!它换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旁边刚好有一个僧团,整天做早晚课(众笑),白象整天听到早晚课的声音,净法熏习,所以它的个性就变调柔了。

国王说:那怎么办呢?很简单,再换一个地方,把它送到屠宰场的旁边去,整天让它听杀羊、杀牛的声音,它的个性就会变化。诶,果然把它送到那个地方以后,它凶暴的个性又发作了。

我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请你们回答我:这只白象的个性,到底是凶暴的个性、还是调柔的个性呢?为什么它有多重的性格?它这只白象,有时候凶暴、有时候调柔,到底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们可以告诉我吗?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相貌,其实是一个阿赖耶识,我希望大家不要被你现在的心态所骗了,你现在的心态是无量的种子其中的一个种子起现行,如果我们今天往内心的深处再观进去,看到你内心的潜意识,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大海,有很多干净的海水、也有很多肮脏的海水,浩浩三藏不可穷;但是这个海水要变成波浪,渊深七浪境为风,境界风一吹,就知道哪一个水会生起波浪。

你说你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我的回答是:看环境而定。

你从小生长在一个染污的环境(当然初果以上位不退的菩萨我们不讲),就是资粮位的菩萨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凡夫是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跟环境一接触的时候,我们不能够无住,一定有所住,有所住就受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修行为什么一定要依止僧团,你为什么不到西门町去修行?(众笑)你到西门町修行,纵使你整天拜佛,那个功力受外境影响而抵消掉。

所以忏公师父常说: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你在山中睡觉,你总有睡醒的时候吧!对不对!睡醒的时候,你看你早课、晚课、吃饭的时候念供养,整天都在三宝当中。

我们讲一句实在话,凡夫的烦恼是不能刺激的,只有圣人你可以刺激他。

所以很多人说:我在娑婆世界历事练心,其实如果你是一个生死凡夫,你没有资格讲这一句话。生死凡夫的善根是要保护,诸位读读智者大师的《小止观》,他修止观的时候要二十五个前方便,要息诸缘务、要有人供养你衣食具足、你要能够持戒清净,你要在很多的条件之下,才能够产生止观的正念,你不是到都市就可以修小止观的,不可以的。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劝我们往生呢?当然前面讲到很多,但是他告诉你重点在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你在那整个佛法的熏习当中,你的正念特别的坚固,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就是说我们今天一个资粮位的菩萨,在整个阿赖耶识的大海当中,我们栽培一个佛法的善根,刚开始这个幼苗要在温室中栽培,你不能在风雨当中、台风的时候栽培幼苗,不可以的,它禁不起摧残的。等到这个幼苗慢慢茁壮了,你把它拿到台风下面去历练,越历练越强壮。你到极乐世界去成就法身菩萨,来到娑婆世界,你要怎么历练全部没问题,你心中无住。现在不可以,现在我们没有功力去抗拒这种外在的影响。

弥陀经导读--072

【73】

只要有上师因为这个法而成就,这个法就是清净的

净界法师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阿弥陀经》是一部相当重要的经典,尤其对众生的帮助更是殊胜,请问为何在五百结集的时候没有结集出来?而是在佛灭度以后,才由部派中展转传出?一位净土的行者,对他人的质疑,应该如何解释?

答:现代人一个问题,他习惯用考据的方式、用历史辩证的方式来研究佛法,这样子是很危险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印度是一个非常不重视历史的国家,印度人很重视口传,他文字记载很少,而且你看印度的历史很短,没有几篇,他不重视历史的。我们不能因为历史没有记载,就认为它不存在,这样的假设太过大胆。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义德寺,义德寺有它存在的时间跟空间,它有它一定的存在相。假设义德寺在台湾佛教几百年,都没有重要的文献出现,等到一千年后,有人研究台湾佛教,说义德寺不存在。为什么?没有文献嘛!你认为这样合理吗?

所以用文献来推论这个东西的存不存在,我觉得太过于大胆。比如说我们净律寺,假设我们净律寺都没有留下任何的文献,一千年后,大家研究净律寺──这个地方根本不存在嘛!哦,突然间有一个地方出现一个净律寺的文献,哦,从后人蹦出来的?所以我们学佛法不能用文献。

我告诉大家一个修行的方法,修学佛法是要靠传承,对上师的传承。

我觉得修习佛法,不能够没有宗教的情操。现在很多大乘经典都被质疑,西藏法王就曾经为如来藏的思想作出他的看法,他说:现在大乘佛法最容易被质疑的,不是中观跟唯识,因为这个都是思议境,你很容易从你对立的思考推论出来。

现在在大乘佛法,面临最大的考验,就是这种不思议境,特别是真如的思想、这种名号功德,所谓的本尊相应法,这种不可思议的东西,最容易被质疑,因为它没有办法用凡夫的思考去推论。

西藏法王曾经为大圆满、大手印这个如来藏思想解释说:你要抉择一个法是不是清净,你要看它的人──只要有上师因为这个法而成就,这个法就是清净的,否则他怎么能够成就?

所以当我们要抉择一个法的时候,你要看人、看他的传承。我觉得法王的思考是对的,他说:很多人修大圆满、如来藏的思想,到最后临终的时候,是化成七彩往生的。你能够质疑这个法门吗?如果这个法门有问题、这个法门是颠倒的、是不清净的,他为什么能够成就?

所以我希望我们在修大乘佛法,不要忽略了过去、现在、未来,一个人不能忘本,你要有自己的传承。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中国佛教,或者讲台湾佛教,我们比西藏佛教最大的失败是,西藏佛教对他自己的上师、传承,非常尊重,他要是提起他的上师、他的传承,他们是赞叹,所以他们能够把他们祖师的东西留下来,好好的奉行得到利益。

我们现在华人的佛教,对上师讲什么是不在乎的。我们如果离开了祖师的传承,你想想看,你离开了二千年的中国佛教,你靠你今生摸索,你活了六十岁,你是六十年的经验。你能够很虔诚恭敬的依止上师,你把中国佛教二千年的智慧都加在你的身上!

所以今天,我们学佛带一点信仰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要相信你的上师。这个法门有这么多的人成就,智者大师、益大师、莲池大师,表示这个法门是清净的。别人用考据,那是你们的事情。如果这个法门不清净,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成就呢?心实法,法也实心嘛!心法不二嘛。你从这个成就清净的心,就可以知道这个法是殊胜的。

所以我觉得你现在要建立信心,你首先要建立你对于你的上师、祖师传承的信心。如果你对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完全没有信心,那你净土法门没有办法修,你没有根。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是直线的,它不是点状的东西,它是一条线的。

如果你把这个地方切断了,你跟祖师的地方脱钩了以后,你的信心建立不起来,你伤害的是自己。

所以这个地方,诸位值得深思,就是说你接不接祖师的东西,对你有很大的影响,当然诸位要想一想该怎么做。

现在佛教界是众说纷纭、各说各话,那你如何找到一条你自己的路?你如何把祖师的东西、把这条线接到你的生命当中?这么多祖师,其中……,你说你不修净土也无所谓,你要接天台、唯识,那你要跟祖师的线接上;你跟祖师的线接不上,那你是一个无根的浮萍,你很难修行下去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就太孤独了,你的信心也太危险了。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去想想看。

弥陀经导读--073

【74】

这句佛号具足三种功德力,你要深信不疑!

净界法师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我们前面再三的强调,净土法门的特色,是一种他力门果地教。

身为一个他力的法门,也就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你整个修行的重点,简单的讲,就是要你能够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怎么能够一心归命呢?从《本经》的说明,就是我们要具足三种资粮:

第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愿力,第三个是持名。

首先我们要先建立对净土因果的信心,你在念佛之前,你要先相信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个,你对因地的信心:你在修本尊相应法的时候,首先你要先确定你的归依境,什么是你所归依的所缘境。

在大乘佛法的传承当中,有二种的所缘境:第一个是以弥陀的相好──依正二报的相好,也就是透过这个观想的方式,你把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在心中把它现出来,来当作你的所缘境。这种观想的方式,相对来说是困难度比较高,特别是在临命终的时候,功夫是很难得力的。

所以在《观经》当中,在净土宗的传承,可以说善导大师弘传以后,就很少人再弘传了。

第二个是从《无量寿经》跟《本经》的说明,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做你的归依境,也就是说你要一心归命阿弥陀佛。

但是谁代表阿弥陀佛呢?当然我们刚开始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弥陀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但是清净的法身不是我们凡夫所能见闻觉知的,所以不能当归依境,因为你不能够跟他接触,你就不能当归依境。

所以在《本经》当中,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那个声音。

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要深信每一句佛号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它会产生三种的力量,一句佛号三力具足──

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所以你能够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你对这件事情要深信不疑。

这个信心,窥基大师说:信心就像一个人的双手,你到一个有宝物的地方,你没有双手,你空手而回,你一定要有双手,才能够取宝。

这个意思就是说,虽然同一句佛号,但是在不同的心中运转,每一个人产生的功德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个人的双手是不同的──有些人的双手非常有力量、有些人的双手非常薄弱、有些人是完全没有双手,所以这句佛号,它到底能够对你产生多大的灭恶生善的功能,决定在每一个人心中的信心。

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释迦牟尼佛非常详细的说明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就是要你相信你所持的这句佛号,是具足三种功德力,你要深信不疑。

弥陀经导读--074

【75】

你要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来生你到底要去哪里?

净界法师

当我们对名号的功德生起信心以后,第二个要做什么呢?就是发愿。

为什么要发愿呢?

我们能够真实的相信就好,为什么要发愿呢?

省庵大师说:一个人不发愿啊,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纵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就是说你对阿弥陀佛的功德很有信心,每天念很多佛号,也做了很多的加行;但是你的生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所以你的功德完全都分散掉了。

就像大地虽然下了很多雨,但是这个雨你没有把它汇归起来,所以就流失掉了。

虽然你的定课能够让你产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但是不能产生解脱生死的力量,因为你对来生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引导,你修行的功德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

所以说,设定你来生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把你所有修行的资粮,引导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所以佛陀在讲完信心以后,第二个‘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你要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来生你到底要去哪里?你要在这个时候──身体健康、精神很清楚的时候,就知道你来生的去处,把所有修行的资粮,往那个方向去会归,这样才能够成功的,所以第二个佛陀要我们立定誓愿。

弥陀经导读--075

【76】

你应该在心中,许下你生命的誓愿!

净界法师

当然佛陀的意思,从《本经》来说,它一个设定的目标,是要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当中有二个原因:

第一个是说明不退转的原因,就是极乐世界能够成就修行非常好的亲因缘,你有一种不退转的正念;

第二个讲到增上缘,就是外在大众僧团的力量,所谓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第一个是亲因缘殊胜,第二个是增上缘殊胜。

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佛陀招呼舍利弗说:众生闻者,这个地方,益大师解释说:这个所谓的闻者就是你在前面的经文听闻以后,生起了真实的信心,叫做众生闻者。如果你还是没有信心,那你跟没有听闻是一样的。它这个地方的闻是指闻持的功德。

你建立对名号一种强烈归依的心,这个时候你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呢?

你应该在心中,许下你生命的誓愿:

就是你来生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以下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因为你能够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个诸上善人,指的是这些法身的大菩萨。所谓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对我们一个修行人所代表的真实义,我们看益大师的说明:

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简单的讲,就是凡夫跟圣人能够共同的居住在一起。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我们感觉到娑婆世界往生的人,大部分都是凡夫比较多;但其他的佛世界往生到西方净土的,有很多都是圣人。这个时候我们就质疑:一个往生的凡夫,跟十方世界的大菩萨、圣人,到极乐世界是怎么相处的呢?

我想我们在研究极乐国土的时候,你要知道极乐世界其中的一个特色,它是一个横向的四土,所谓的横生四土;我们娑婆世界的四土是一个竖的,是直式的,所以它的法界──声闻法界、菩萨法界跟众生法界是直立的,就算有阿罗汉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是看不到阿罗汉的,因为那个法界是直式的法界。

极乐世界四土的特色,它是横向式的,你是一个等觉菩萨,文殊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你也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每天可以看到文殊菩萨,极乐世界的四土它是横向的,所以讲凡圣同居,它的凡夫跟圣人是共同居住在一起的。

弥陀经导读--076

【77】

我们很难跟光明长时间在一起!

净界法师

极乐世界四土的特色,它是横向式的,他是一个等觉菩萨,文殊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你也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每天可以看到文殊菩萨,极乐世界的四土它是横向的,所以讲凡圣同居,它的凡夫跟圣人是共同居住在一起的。

这样子的内涵,我们把它作一个比较,我们先看娑婆世界:

假设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继续流转,我们要跟圣人在一起,要亲蒙圣人的教化,有二种情况:

第一个是实圣的过去有漏业,这个实圣的实就是一种真实的情况,也就是说圣人在三界的流转是真实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圣人他过去生一直都是凡夫,到了今生,哦,他成就圣道,他是今生才成就圣道的。他的内心已经证得我空、法空的真理,已经跟无生的真理相应了,整个三界的业力完全息灭了;但是他的心中,还有一些剩余的业力,就好像转动的轮盘,你把电源关掉了,它还有一些剩余的势力。这个时候由于圣人剩余的有漏业力,所以我们可以跟圣人在一起,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个是权圣的大慈悲愿力,这个人早就成就圣道,他是用大慈悲愿力来到世间。

你看释迦牟尼佛,他来到人世间,这个就是大慈悲愿力来的,就是权圣。所以我们身为一个黑暗的凡夫,可以跟一个光明的圣人暂时的在一起,能够蒙受圣人光明的照耀。

但是到了‘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了。这个实圣他的业力结束了,身心就消灭了;这个示现的菩萨,他的因缘成熟了,他也离开了:这时候大家各走各的路,彼此就很难再见闻觉知了。

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我们一种黑暗的心情,我们希望──谁能给我光明?

这个圣人的光明,在娑婆世界是非常短暂的、非常短暂的。

非常短暂是什么意思?你跟圣人接触的时间,长跟短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你看很多观世音菩萨的灵感,有些人他很苦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现前,或者放光、或者显神通、业障消除。

我们很少看到你跟圣人短暂的相应,能够产生真实的智慧解脱生死,很少,大部分都是你有遮障了,圣人现前,好,消业障,如此而已。为什么呢?

因为你跟圣人接触的时间太短,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教化你,使令你能够生起真实的智慧,时间不够;他顶多是显显神通,让你消消业障,如此而已。

这个就是我们在娑婆世界流转,最大的困扰,因为我们很难跟光明长时间在一起。

那这怎么办呢?

假设我们今生是真实的发愿到净土去,我们能以无漏的不思议业,大家同生到净土去,我们跟这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智者大师、益大师‘感生俱会一处’,这个‘无漏不思议业’是信、愿、持名。‘为师为友’,表面上他是我们的师长,私底下大家是同参道友,有深厚的感情;‘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这个‘埙、篪’二个是互相配合的乐器,有‘埙’就有‘篪’、有‘篪’就有‘埙’。

表示说你在极乐世界,你这么长的无量阿僧劫的寿命,你经常不会离开这种大光明的善知识。

弥陀经导读--077

【78】

善知识的方便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增上缘

净界法师

有时候我们听古德说:修行是依法不依人。其实这句话我认为对了一半。就是说你在修一个法门,如果你只是想生起善根,依法就可以了;但是你要破恶,你要对治你心中的遮障,那一个有明了性的善知识就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你说:我听听录音带、看看书,我也能够修行。是的,你也可以在黑暗的心中,生起一道的光明;但是你能够生起善根,并不表示你能够破除遮障。为什么呢?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善知识他能够引导你破除遮障,所以要依法也要依人,这才对。我讲一个公案,大家体会一下什么叫依法又依人的重要性。

佛灭度以后一百年,有一个善知识叫优婆 多尊者,他是一个阿罗汉,他的特色是善于教化。他其中有一个弟子,本来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后来在感情上受了挫折,就放弃了世俗,跟优婆 多尊者出家,出家以后就随众修四念处,虽然他很用功的把四念处的功德在心中现出来,但是他一直没有办法成就圣道,就产生很大的挫折感。

他为什么不能成就圣道呢?因为他的身见太重,他一直对这个色身的执着很重,所以他戒定慧的光明出现的时候,被他的身见的烦恼所遮障,所以见不到真理。这个时候,他觉得很挫折,就想要还俗回去,就跟优婆 多尊者告假。优婆 多尊者听他说完以后说:你要还俗是可以的,但是今天天色已暗,你不要急着回去,你明天再走,我的寮房隔壁有一间空房子,你先在那个地方住一个晚上,明天早上再回去。那个年轻人说:好吧!反正还俗也不差这一天,是不是。这个徒弟就在师父隔壁的寮房住下来。

到了晚上的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晚上睡到一半的时候,他的门就‘啪──’一声被撞开来,有一个小鬼背着一个刚刚死亡的老人进来了,把这个尸体一甩,就要吃这个尸体。他正要吃这个尸体的时候,外面又来了一个大的鬼,大鬼就跟小鬼说:慢!你先别吃,这个尸体是我先找到的,你不可以吃的,是我的。这个小鬼说:诶,你这个鬼怎么不讲道理呢?这个尸体明明是我先发现,怎么说是你先发现的呢?二个就吵起来。吵起来以后,这个小鬼说:那这样子好了,旁边有一个比丘在那边睡觉,我们去问这个比丘,看看这个尸体是谁先发现的!

那这个比丘从头到尾看得一清二楚,他心里就如是思惟:我如果讲真话,说这个尸体是小鬼发现的,我的生命会有危险;但是我要是打妄语,违背我的戒体,我现在还没有还俗,我应该要保护我的戒体。

他就说:这个尸体是小鬼先发现的。这个大鬼一听非常生气,恼羞成怒,过去就把比丘的右手臂抓下来吃掉。那没有手臂了,这个小鬼怜愍他,就把尸体上的右臂拿起来把它装上去(众笑)。大鬼看到以后,再过去把他的左手臂抓下来,又吃掉了;这个小鬼又把尸体上的左臂抓下来装上去。如是的展转,他的身体完全被吃掉,换成一个老人家的尸体。

二个鬼把他的身体共同吃掉以后,很欢喜的走了。这个时候,这个比丘产生一个非常大的疑惑:现在的我跟昨天的我是一、是异呢?好不容易等到天亮,就跟他师父报告这件事情,说:我现在是谁?我是谁?这时候优婆 多尊者跟他讲三句话:色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讲三次,就证得初果。

这句话他以前在静中修的时候,他不晓得串习过几百次几千次了,因为他心中在生起观照的时候,他那个遮障一直没有去掉,身见的遮障。后来他的身见消灭以后,这句话出现的时候,在没有遮障的情况下,马上就见到我空的真如,就证得初果。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自己的努力,是能够生起善根,所谓的成就不退转;但是善知识的方便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增上缘。所以在这个地方,《本经》说‘得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往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缘。

弥陀经导读--078

【79】

你真正要注意的是分段生死这一关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三段,这个地方是总结:

所以在成佛之道的因缘当中,三界的生死最难透脱。

我们的成佛之道,当然有很多很多的阶位,但是诸位要知道:从凡夫到分段生死这一段是最严重的,因为这个地方的退转太厉害了、充满了变数也太厉害了。

就是说,你今生是一个非常老实修行的、充满戒定慧的出家众,你来生可能是一个造五逆十恶的凡夫,你就知道这个可怕性到什么程度。

你只要分段生死这一段走过去了,后面的路就会一帆风顺,到了位不退完全是一帆风顺,那成佛只是迟早的问题。

所以在成佛之道,你真正要注意的是分段生死这一关,这一关过去以后,后面的障碍就非常少了。

所以说,你真正能够了解到成佛之道分段生死的重要性,你才知道极乐世界在你的成佛之道的生命当中,扮演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所以极乐世界,是超出十方同居之外,因为它提供一个不退转的功德,也成就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横生四土的因缘,这二点是十方世界的同居土所没有的。

所以你从果地功德的深信,你才知道因地的佛号所具足的三力──佛力、法力、心力真是不可思议,居然能够创造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土。

弥陀经导读--079

【80】

诸位知道在娑婆世界什么叫做安乐的果报吗?

净界法师

好,我们回到经文。

这二段经文,大意来说,就是要我们设定生命的目标。当然,佛法的发愿,它不是盲目冲动的,它是一个智慧的抉择。

这二段的经文:‘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窥基大师的注解当中,他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值得我们思惟。

他说:娑婆世界多诸欲牵、多诸恶障。

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五欲的境界会牵引我们,也有很多很多邪恶的障碍来障碍我们。

也就是说,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业力所感的世界。

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你不要以为这就没事了,你说:我布施、持戒,造了很多善业!

造了善业,招感一个安乐的果报。

诸位知道在娑婆世界什么叫做安乐的果报吗?

就是在你生命当中,你接触到财色名食睡的因缘很多,这是安乐的果报,所以多诸欲牵,你造善业,你就会受到五欲果报的牵引。

那你说:我不造善业,我造恶业可以吧?

你造罪业,多诸恶障,你造了罪业以后,你障碍重重,你不是被欲望所牵,就是被恶因缘所障,娑婆世界就是这样,你造善业也不对,你造恶业也不对,所以你只好──保持正念。

弥陀经导读--80

【81】

不是说你想修行,你就可以修行!

净界法师

《阴骘文》,印光大师非常重视这篇文章,它讲到文昌帝君生命流转的状况。

文昌帝君的前十七世都是一个读书的士大夫,一个人能够十七世做善事,那不容易啊!十七世要按照时间来算,差不多有一千多年,一个生命体在一千多年当中,熟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这是很不容易的。

到了第十八世的时候,生命有了变化,因为诸行无常,生命的水流,你哪一个时候碰到石头你不知道,他到第十八世的时候,投生做汉高祖的爱妃戚夫人的儿子,就是赵王如意。

赵王如意累积了十七世的善业,他一出生的时候,不但相好庄严,而且从小非常的聪明,深得汉高祖的喜爱。汉高祖好几次要把吕后所生的儿子(太子)废掉,因为汉惠帝(刘盈)实在是太无能了;但是吕后的功劳很大,我们知道,楚汉相争的时候,没有吕后的帮助,汉高祖是得不了天下的,所以在吕后极力的反对之下,汉高祖好几次立赵王如意做太子都没有成功。

但是因为这样,让吕后产生嗔心,她以为是戚夫人从中挑拨,等到汉高祖往生以后,太子汉惠帝即位,汉惠帝这个人没有什么能力,当然是吕后掌权。吕后掌权以后,就开始报仇了,她把戚夫人抓过来,把她的双手、双脚砍掉,二个眼睛挖出来、鼻子削掉、嘴巴也破坏掉,然后再把她杀死,用极度残酷的方式,把戚夫人给杀死。

那个时候赵王如意已经回到他赵国的属地,吕后用计谋把赵王如意调回京城,然后把他杀死。赵王如意要死之前,就看着吕后说:我们母子跟你没有什么仇恨,当初父王要立我为太子,我是没有意见的,你因为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我们母子,我不甘心,我来生一定要报仇。

诸位学过唯识学就知道,一个人是不可以随便发愿的,他发了这个邪愿以后,当然会对他的生命产生错误的引导。

果然没错,他被杀死以后,本来他的善业力是要往上升的,可以往生四天王天或忉利天;但是生天的时候,经过一个山上,这座山上有一对老夫妇在那个地方祈导,哭得很厉害。

老夫妇说:我们二个一生没有做亏德的事情,但是膝下无子,上天对我们不公平。但是我们现在也不可能再生儿子了,祈求天神能够怜愍我们,赐给我们一个小动物,只要是生物都好,讲完以后,就把女众的头发剪下来放在碗里面,把男众的血也放在碗里面,盖起来。

我们知道这个赵王如意、这个文昌帝君,他在临死之前,起了一个嗔心,这个时候嗔心为因、邪愿为因,然后又看到老夫老妇的祈导,就动了一个念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增上缘,因缘和合以后就投胎了,就在碗里面变成一条小蛇。

变成小蛇以后,这对夫妇第二天来到山神面前,把这个碗打开:唉呀!是一条小蛇。小蛇也好,总之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动物,就把它带回去当做儿子来抚养。

诸位要知道这条小蛇,它不是业力所招感的,它没有罪业的,它是一念的邪愿所招感而堕落到三恶道,这条小蛇累积了十七世的善业,所以它长大以后是能够神通飞行的,看它的意思,那是一条大龙,不是一条小蛇。

后来,我们讲报障,文昌帝君累积了十七世的圣贤之道,一千多年的道理在他心中蕴藏;但是他变成一条蛇的时候,这个果报体就对他产生遮障,它很喜欢吃肉,它的父母亲是个穷人家,给它的肉不够。那怎么办呢?就把隔壁的鸡鸭鱼肉给吃光了。

这时候隔壁的村民,就一状告到官府去,官府就把这对夫妇抓起来,说:你家养的这条蛇,把人家的肉都吃掉了,请把这条蛇交出来?这对老夫妇说:这条蛇是我们的儿子,你要惩罚就惩罚我们吧,我们不可能把儿子交出来。这个时候,官府就把这二个人抓起来抵罪。

文昌帝君这条蛇它是有神通的,它一回去看不到父母亲,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它就变成一个年轻人的模样,来到官府找县太爷,看样子,一个人变成蛇以后,脾气也变得比较高慢,它跟县太爷说:你是不是几天前抓了一对老夫妇?县太爷说:是的。这个年轻人说:我限你三天之内放人,否则你会有大灾难。讲完之后就走了。

当然县太爷他不会理睬这件事,后来文昌帝君这条大龙,就到大海去吸了很多的水,把整个县全部淹没了,把它的父母亲救出来,死了三千多人。

当然这件事情就有问题了:

第一个,他以前只是一时愿力的糊涂变成一条蛇,是没有罪业的;它现在的生命体,有三千多条人命在它的阿赖耶识当中,这条蛇就掉下来失去神通。

第二个,它这个色身的鳞片长了很多的虫,咬它的肉。

第三个,它就感到整个环境非常的燥热,躁动不安,当然后面还有很多,我们就不讲了。

后来遇到释迦牟尼佛的出现跟它开导。因为他以前在十七世做官的时候,有一次做周昭王的大臣,周昭王有一天夜梦金人的时候,他跟周昭王说:这个金人就是西方的佛陀,你赶快造一个佛像供养起来。周昭王听了他的话,就盖一个佛塔供养佛陀。他就是在那一生跟释迦牟尼佛结了善缘,后来招感释迦牟尼佛为他说法,说法以后,他把心中那个嗔心邪愿消灭,消灭以后,心若灭时罪亦亡,他就解脱了蛇身,后来就投胎,后来慢慢慢慢跟三宝结缘,后来就解脱了。

我们看到别人的过程,当然这就是一个借镜。

就是说一个人的好坏,当然一个人的本性,他阿赖耶识的种子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环境的重要。

你看文昌帝君如果没有遇到吕后这样恶劣的行为,他会起嗔心吗?他要不起嗔心,他怎么会变成一条蛇呢?他不变成一条蛇,他怎么会去吃人家的肉呢?他不去吃人家的肉,他怎么会去造这个杀业呢?这个世间上的事情,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所以说,我们在三界流转,你要有心理准备:

不是说你想修行,你就可以修行!

这个世间上不是只有你的存在,还有很多人在一起,人跟人之间都不是善人,你也不是诸上善人、我也不是诸上善人,你有烦恼、我也有烦恼。

那怎么办呢?今生你刺激我,来生就我障碍你,就这样子──今生你修行的时,他来刺激你;当然他刺激你,你就产生恨;产生恨,你嘴巴没讲,这个就是因缘法,除非你能够原谅他,把心中的恨化解掉,不然,只要你产生恨,好了,来生的时候该你报仇了,你去障碍他;第三生他又开始回报你,那你们二个就没完没了。

这个地方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看我们娑婆世界修行,真正环境的因素产生的障碍非常少,说这个道场没有饭吃、这个道场没有寮房住了,很少。

修行人都是跟人有关系,十件事情有八件事跟人有关系!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他告诉我们‘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非常重要,避免人跟人之间的障碍。

弥陀经导读--81

【82】

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一)

净界法师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二 丙一、正示无上因果

前面我们立定了誓愿──求生净土,接下来我们要开始修行,就是以执持名号当做我们的正行。我们看第一段的丙一、正示无上因果,看经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经文是正式说明极乐世界的无上因跟无上果,经文分成二段:第一段是总标,第二段是别释。

先看总标:舍利弗!前面所说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所能够成就的。也就是说,往生的正因是多善根、多福德,这二个缺一不可。

你要往生净土,智慧、福德二个都要。你这人福报很大,但是没有智慧,你不可能往生,你也不会往生,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他不会抉择净土的;你光是有智慧没有福德,你也不可能往生。

所以说往生净土要多智慧、多福德,这是因,得生彼国是果。这一段是总标。

那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

这以下说明。舍利弗,假设在娑婆世界,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修行人不简别男众、女众。这当中有二个重点要注意:

第一个闻说阿弥陀佛。这个闻说,益大师解释:就是对弥陀的功德信愿具足;闻说阿弥陀佛等于是说出修行归依的所缘境,一种归依的所缘境。

就是说你修行的归依境是什么呢?阿弥陀佛,你要能够听闻,然后产生信愿,接下来执持名号。你要不断的忆念弥陀的圣号,若一日或者若七日,保持一心不乱。

这个地方的一日到七日,益大师说是一种平时的功夫。

诸位在研究净土,如果讲一日到七日,那是平时的功夫,你看我们打佛七,为什么要定七天呢?就是从《本经》来的──若一日……若七日;但是如果讲十念往生,那是约临终,临终的十念。

这个是讲无上因,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保持一心不乱。

什么是无上果呢?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修净土的人,他的重点不是在消业障,是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海会众菩萨,在临终的时候能够现在其前,这个地方很重要。

修净土的人,最大最大的功德,就是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这个时候修行人保持心不颠倒,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成就三不退。

这个地方讲到多善根、多福德,首先我们把善根跟福德作一个解释:

善根就是菩提正道,这个菩提就是一种智慧,这个地方的智慧特别指的是我空、法空的智慧,这个是一种正道,通往涅的一个道路。

这个地方的善根,益大师解释说:这个多善根就是闻说阿弥陀佛,简单的讲就是信愿具足。就是你闻说阿弥陀佛以后,对于弥陀的圣号,产生真实的信心,乃至立定你的誓愿,这样子表示你成就多善根。

当然有善根还是不够的,你还要多福德,按圣道门来说,就是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叫做‘福德’。

这个地方,从净土的角度,执持名号是多福德,无量光、无量寿是多福德。益大师解释多善根、多福德,是按照圣道门解释,到后面的时候他说:什么叫多善根?闻说阿弥陀佛,多善根;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叫多福德。就是说你刚开始,要先确定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

弥陀经导读--82

【83】

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二)

净界法师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十一页,附表第十二─往生正因。

在我们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首先我们先建立一个真实不可破坏的信心;接下来你要设定来生的目标──愿生彼国;第三个,你就开始关心──我来生想到净土去,我应该积集什么样的资粮,才能够招感一个这么殊胜的净土?

从《本经》上的说明,往生净土有二个条件:第一个,你要积集多善根;第二个,你要成就多福德。什么叫做多善根、多福德呢?以下我们加以说明。

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他先解释什么叫做少善根、少福德,再解释什么叫做多善根、多福德。

我们先看看什么情况是少善根、少福德?

声闻、缘觉他们的智慧所观察的生命现象,是四谛、十二因缘,简单的说就是修无常、无我观,而趋向我空的真如。

所以声闻人的智慧,他在观察生命的时候,基本上只观察到生命的总相,他不管看到什么事情,都是用无常、无我的智慧来观察,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你看娑婆世界是无常、无我、毕竟空的;极乐世界也是无常、无我、毕竟空的:这二个结果是一样的。

声闻人看事情是这样的看法,这叫做少善根,这个人的所知太有限了,因为他看到了空观,但是没有看到缘起、没有看到假观、没有看到的十法界广泛的因果,他只看到因果的总相。

这种人不可能往生,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修空观,你果地的时候得到的果报叫偏空的涅。

你因地没有修假观,你不可能成就依正庄严,因果不符的。所以一个一路修空观的人,叫做少善根。

第二个,人天有漏福业是福德少。

说:诶,我应广泛的来布施、持戒,乃至修习忍辱、精进、禅定。但是身为生死凡夫,你在布施、持戒的时候,你心中有一个自我意识──我在布施、我在持戒。

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你不能以我空、法空的真如平等的心性来修善,你以自我来修善,你的善法就有空间跟时间的障碍:第一个,你不可能经常的持戒;第二个,你持戒的对象不能普遍到所有的法界。

所以我们在布施、持戒的时候,时空是有限量的。

所以你看我们一般布施、持戒,招感的果报,最多最多到天上,你看天上的环境不错吧,但是天上的空间,你敢说你生到忉利天,你可以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不可能的!你活动的范围就是在天上活动,那天上的时间顶多几劫,怎么能够说无量无边阿僧劫呢?因为你因地的善业是时空有尽,所以你不可能招感这种广大无尽的依报国土、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一个有限量的福德,不可能招感广大时空的国土,因果不符。

所以说,你只是靠布施、持戒,这个叫少福德。

少善根、少福德,当然都是没有资格招感这种净土。

那这怎么办呢?

弥陀经导读--83

【84】

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三)

净界法师

这以下益大师解释什么叫做多善根呢?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信愿具足;第二个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在这样的信愿具足当中,每一句佛号都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所以叫多善根、多福德,平常的念佛所成就的福善亦不可量,何况临命终的一心不乱!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你当然可以布施、你当然可以持戒、你也可以持〈大悲咒〉,都没有障碍;但是你不要忘了,你的根本法门是什么,你要清楚。

净土法门能够万善庄严净土,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你临终的时候,能够招感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唯一的因素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你说我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希望我以这样的善业回向:阿弥陀佛我拜托你,我临终的时候你现在其前!不可能。

因为你这个善业没有办法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善导大师讲得好:一个人不念佛,与佛本愿不相应嘛!这不是阿弥陀佛要不要救你,一切因缘生,你这个因缘跟那个因缘是不对的。

所以诸位要知道,念佛的人,你一生的努力,你一生念佛你知道为什么?

你说:我身体有病痛,念佛,诶,不错。念佛让你福报增长也不错,但是这个都不是真正的果。

念佛人真正的功德,是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这个是你最终的目标,这是修净土成败最后的判定标准。

你一生念佛,你临终阿弥陀佛没有现前,就是失败了。

所以这个地方讲往生的因果,你要清楚。

往生的因──闻说阿弥陀佛;往生的果──阿弥陀佛现前。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

前面讲到无上因──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临终的时候,你的佛号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的现前,不来而来,亲垂接引,我们的心识终于往生,这是就说明往生的因跟果。

弥陀经导读--84

【85】

只有听到你自己的声音,你的心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

净界法师

附表十三──持执名号、一心不乱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当然是多善根、多福德非常重要的因;那怎么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呢?

我们看下面的说明。以下我们根据印光大师的开示:

执持名号简单的讲,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

修净土的人,你要知道你心中的根本所依──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

这个圣号你要怎么跟它相应呢?

一念相应一念佛。

什么叫做你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圣号相应呢?

以下印光大师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他说:你在念佛的时候,有三个重点要注意:

第一个念,念从心起。

很多人念佛的时候,这个佛号不是从心里生起,是从嘴巴生起。

你怎么知道呢?

嘴巴念佛,心打妄想。

这个佛号是从哪里生起呢?

从嘴巴生起来,这个不能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应。

你整个佛号的根源,是从你内心深处那个归依的心,产生一种作意,从那个地方生起,这个叫做念,成就一个念的功德。

所以你念佛的时候,你要注意,你的佛号要从你的内心生起,不能从嘴巴生起。

第二个诵,声从口出。

你从念中生起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你当然不能当所缘境。

我们净土宗的所缘境,诸位要知道:净土宗念佛的所缘境,它不是法尘,它是声尘。

很多人念佛,它不出声的,不出声,你的所缘境是法尘,根本就不对。

你不一定要念很大声,但是你多少要创造声音,因为你没有创造声音,你根本不能去取所缘境的相貌,所以第二个,你要靠嘴巴的振动,创造一点声音出来,当做你的所缘境。

第三个听,音从耳入。

你把自己所创造的声音,再把它听回去。

这个听大家要注意。

很多人说:我打佛七的时候,一二百人打佛七,这个佛堂每一个人都创造出一个声音,这个佛堂有一百多声佛号,哪一个是你的所缘境呢?

诸位要知道,你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当然并不表示我们要排斥别人的声音。

比如说这个念佛的声音是一百句佛号的和合,但是这个和合又有非和合,和合当中又有别相,别相当中又有和合。

这个时候,你只能够听你自己所创造的声音,你听到别人的声音,这个叫做心随境转,你只有听到你自己的声音,你的心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你的所缘境,是你自己创造的声音。

所以当这个佛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诶,你跟佛号相应了,这样的相应叫做点状的相应;然后我们在把这个点状的相应,扩大变成一种相续,那么三三四,产生一个韵调,这个前面说过了。你念佛没有一个韵调,你很难摄心的。这个韵调三三四运转的时候,它能够带动你的心,不容易使妄想生起。

弥陀经导读--85

【86】

你知道如何拜佛念佛吗?

净界法师

接下来我们看五点记数法。

◎「五点记数法」:

(一)安置地轮,令必下沉。

(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记数,再求圆满。

静坐五点记数: 一、安置地轮,令心下沉。 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记数,再求圆融。

这个五点记数法,是过去我们在佛学院,法师念佛的心得,提供给大家作参考。

首先这个五点记数法,每一个点是十句佛号,由右到下、到左、到上、到中间总共五点,所以一遍佛号是五十声。

在念这个五点记数的时候,第一个注意安置地轮,令心下沉。

所有的修行人,你的心都要往下沉。很多人打佛七,打完佛七以后上火,整个人不是头痛、就是发烧,因为他的所缘境太高了。你为什么所缘境那么高呢?因为印光大师叫我们听自己的声音,我就注意耳朵。声音它不是在耳朵,声音是没有形相的,它是遍满在十法界的。所以你必须把你这个所缘境,往地下放。

我们不要说念佛,你拜佛也是这样。你看有些人拜佛,特别是初学者,你看刚来的居士,道心都很强,因为他苦恼很重,他把福报都花光了(哈哈),开始修行了。

开始修行的时候,他特别的精进,拜佛拜得满身是汗。当然这个是不会拜佛的(哈哈)。你看一个人拜佛拜得满头是汗,表示这个人拜佛功夫不够。

真正的拜佛,他上半身不能流汗的,下半身流汗──下实上虚。你拜完佛的时候满头大汗,我不用去看你刚刚的过程,就知道你刚刚是心浮气燥。

所以拜佛的人,他是愈拜心愈寂静,他是怎么样呢?忏公师父说:脚掌用力,上半身放松。愈拜愈轻松,然后那个佛号听得愈清楚、愈寂静,虽然动作是在拜,但是在动中心是寂静的。

这个地方有问题了:你拜佛的时候,可以用脚掌用力来调你的四大,让火大下去、水大上来;但是你静坐的时候怎么办呢?

静坐的时候身体都不能用力,全身要放松,所以你只好靠观想,你靠心中的观想,把这个佛号放在地上,这个时候你的火就下去、水就上来了,调和四大。

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注意,当然第一个主要是调身,你的心血要往下沉。

第二个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这五点记数法,虽然是一个记数的方便,但是你的所缘境还是佛号、你的归依境还是佛号,这是第二个要注意的。

第三个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这个很重要。

我经常告诉所有的同参:你有多少时间,你就念多少佛号;你不要说时间不够,然后佛号念得很多,结果佛号念得含糊笼统,其实那个都没有用。

诸位学过唯识知道:业力的强弱,是跟你心力的强弱有关系,心强业重,所以你要把佛号听得清清楚楚。

我希望大家念佛的时候,不要养成含糊笼统念佛的习惯,每一句佛号都念得含糊笼统,到临命终的时候现起的佛号,也是含糊笼统──等流性。

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心中本尊的功德,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念得清楚、听得清楚,每一句佛号都强而有力,这个是你要自我要求的。

第四个先依记数,再求圆融。

你应该给自己一个目标,比如说我一天要念六片、十片。我过去经常大概都念二十片,现在念得比较少,那个时候念二十片的佛号四十分钟,一次做下来四十分钟,每一句、每一片佛号都清清楚楚。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可以这样来自我要求。

这个地方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是一个功德相,执持名号是一个下手方便。

这个意思是说,你念佛的时候不在于数目的多少,而是你要产生一种正念的力量,不是产生数目的力量。

弥陀经导读--86

【87】

他念佛数目念得不多,但是他强调一心不乱

净界法师

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讲到一个公案:

宋朝有一个人叫马圩,这个马圩居士是杭州的一个地方官,他的父亲也是做官,他的父亲是拜慈云遵式大师做师父,就是慈云忏主,就是创造十念法门的。

他父亲首先学佛以后,就鼓励大家学佛。但是他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并没有了解到净土的殊胜,后来马圩居士遇到广初法师讲《净土十疑论》,他听了以后对净土生起信愿,就专修十念法──早上起床的时候,拜三拜、做功课,做完以后就念十念,也就是说你不管做了什么功课,一口气把佛号全部念完,再吸一口气把佛号念完,就念十口气,然后再回向。

看文的意思,他一天也没有修几次,大概一天二次至三次;后来他临终的时候,在大家助念之下安详往生。往生以后的第二天,全家都梦到他现前、在梦境现前,他跟家人说:我已得生净土,来作一个印证。

这个诸位在《净土圣贤录》可以找得到,宋朝的马圩居士。你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居士,他数目念得不多,但是他强调一心不乱,就是这个佛号在他心中念的时候,产生一个强大的正念力。

我希望我们在修本尊相应法的时候,一些基本观念要了解,你一念心中归依的法门当然不可能一个:你心中可能有〈大悲咒〉的功德、你有时候也念地藏王菩萨、有时候也执持什么咒,都可以的。

如果你有志于往生,你必须把你心中的法宝,要有一个主跟伴的差别,也就是说你心中要认定──心中的佛号是你的根本所依,这个非常重要。

一个净土的人,最怕的是到临终的时候,三心两意,念几句佛号没有感应,改念观世音菩萨;念念观世音菩萨也不对,改念地藏王菩萨:完蛋了,就表示你心中根本没有栽培一个根本所归依的境。

虽然你佛号可以念的不多,但是佛号在你心中的地位,是所有法门不可以取代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叫做信愿具足。

好,这个叫做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我们回到经文。这段经文等于是把净土的因果加以说明:净土的因,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净土的果,就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弥陀经导读--87

【88】

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有三种状态

净界法师

丙二、重劝

佛陀第二次的劝我们: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这个我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见到极乐国土的功德利益,所以才会劝我们,也就是佛陀劝我们,是以他的证量作基础的,他看到极乐世界的功德,所以劝我们往生。

释迦牟尼佛到底是看到极乐世界什么功德而劝我们往生呢?乃至三次劝我们呢?

我们看‘附表’第‘十四’,益大师的说明:

○附表十四──释‘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利’

身为佛陀、身为大善知识,他要引导我们弟子做一件事,他一定是有他的理由。

我见是利当中,有二种利益,佛陀是亲眼看到的:第一个是往生以后所成的功德,这是约来生;第二个是约临终所成就的正念,这是讲今生的利益。我们先看来生的利益:

约往生所成功德释

这个我指的是佛的大智慧光明眼所见的,当然是没有错谬。是利就是横出五浊、圆证三不退,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就是说,往生净土,就是你能够在这一期生命成就等觉菩萨,叫做直至不退位尽,这个地方我们前面说过了。

这个地方的我见是利看益大师的意思,他不想在这一段发挥,他是再下一段。另外一个是就著临终来解释。

假设我们在娑婆世界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我们修行,平常很难分出高下;但临命终的时候,这个高下就非常清楚,因为临命终你不可以作假。

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叫做明利心,你可能前段时间病得很严重,完全在昏昧状态,你到临终的时候,一定会省过来,我们讲回光返照,头脑非常清楚,比以前还清楚。这时候你一生中所作的善恶业全部现前,就像看电影一样,你说:诶,小时候做的事情我都忘掉了,到临终的时候会全部现前,这个在唯识学上说叫做乱心位,你极度的散乱。

我们可以这样说,你一生当中,你经历过多少散乱的事情,都比不上临命终的时候──哪有人在那么短暂的时间,把一生的事情都看到?所以在临命终的时候,刚好是看一个人修行最重要的关键,因为你能够修行就是在这个明利心,你要求生净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提起佛号、感应道交。这个时候叫乱心位,极度的散乱。

第二个叫昏昧心,如果你在明利心没有用功,那你就没有机会了,你的心识开始昏昧,就像蜡烛开始慢慢熄灭了,明了性开始消失。

到第三个梦觉,就完全进入死亡状态,梦觉再下一刹那就中阴身,就死亡了。

所以你在临终极度散乱的时候,你的修行功夫很难得力。

怎么说呢?无论顽修狂慧,无功,平常盲修瞎练、或者是有解无行,这种人平常就是含糊笼统的,平常也没有栽培正念,临终的时候妄想生起,只好是心随妄转,因为你根本是没有办法对治妄想。

即使是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即使你平常的止观力很强、你持戒的功德也很殊胜,但是只要你阿赖耶识当中烦恼习气的种子没有除,临终的时候,你难免是要随业流转──业力不可思议。因为你临终的时候,叫做腊月三十算总帐,就是说它算帐不是算今生的,是算无量劫的帐;那你今生的止观、今生的持戒、布施,是今生才做的:所以你这个时候,只要有一点点没有达到业尽情空,你就难免随业流转。这以下我们提出一个例子:

永明祖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为什么呢?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临命终的时候,你心中会出现很多影像。

在《楞严经》上说:这个的人业力现前,将往火烧地狱的时候,你想,哪一个人愿意到火烧地狱去呢?他就是看到阴境。就是说他在临终的时候,全身感到冰冷,盖绵被都盖不暖,临终的时候看到火烧地狱温暖的相状,就投胎了。如果这个人要到寒冰地狱,刚好相反,他在临命终的时候,全身非常的燥热,你就是拿冰块给他也没用,这个时候看到寒冰很凉快,他动了爱取就投胎了。

所以,这个瞥尔随他去,你一念的妄动,你就得果报了。这件事情实在是诚可寒心,感到恐怖。也就是说我们在自力修行,你根本没有办法去抗拒无始的业力。

所以我们讲临终的时候,有二种情况:第一个随业往生,第二个随念往生。

你不修净土的人,你心中没有一个归依境,那当然是随业流转,除非你业尽情空。

弥陀经导读--88

【89】

这 句 话 太 重 要 了 !!!

净界法师

那我们再看,念佛人就不同了,他能够随念往生:

念佛的人,他平常心中有一个归依境,他能够信、愿、持名,心中有佛,有佛本愿的摄受,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佛陀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乃至于招感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开示慰导,所以能够无倒自在往生。

所以这个随业跟随念的确有差别。

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我遇到二位老法师,他们往生我都在旁边。一位老法师是参禅,这位参禅的老和尚,他是得到妙果老和尚的真传,他参禅的功力很强。

他说他们早期在禅宗的时候,一天坐禅是十二个小时。当然参禅的意思不是只修禅定,在禅定当中要修我空观、法空观这个般若波罗蜜,参究什么是你本来面目,所以你看他空性的智慧很强,他这个人生命很随缘,生活也很淡薄。

后来他得到癌症,就面临了临命终,当然他也不念佛、他也不希望我们念佛。

他在临命终的时候,身体上有病痛是可以理解,他本来是让弟子们安排要坐着往生;但是坐了一段时间以后,实在不行,只好躺下来。躺下来的时候,我看他身体的相貌,有一点痛苦的相貌,那个眉头有点皱皱的。

所以我们讲,今生的修行,跟无始劫的业力相比,的确是有点麻烦,因为你一个参禅的人,平常没有保持对名号的归依,所以完全是随业流转。

另外一个老法师是念佛的,他是在参禅老和尚的第二年往生,我们也在旁边帮他助念。

当然念佛人不同了,这个念佛的老和尚也是得癌症,他临终的时候当然也有病痛,你看他脸上的表情就知道他身体有病痛;但是我们念佛人,临终的时候要助念的,我们一助念的时候,诶,他的嘴巴也跟着我们念,就带动他心中以前的归依境。

念了一段时间以后,不可思议,他嘴巴跟我们这样动动动,他的相貌本来是有点痛苦,慢慢慢慢变成安详,而且脸色本来苍白转成红润。念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还手上动一动,告诉我们他要吉祥卧,就搬过来吉祥卧,再念一段时间,然后就在佛号当中安详往生。

这二个老和尚的往生,我们都在旁边看。当然如果从自力的角度,我认为这个参禅老和尚戒定慧的功德高过念佛的法师,因为我们平常都生活在一起;但是为什么念佛的法师临终的时候,能够这样的安详呢?

因为他的生命当中,多了一个佛的力量在里面──仗他力故,佛力不可思议。

我们这样讲好了,阿弥陀佛的心是平等,像太阳普遍照耀大地;但是佛陀要照耀你,不是单方面的,你心中对佛陀没有归依的心,你不忆念他,他怎么跟你感应道交呢?

所以我们这样讲:这个念佛的老和尚在临终的时候,之所以能够跳过去,我认为佛的力量因素太大了,就是这个随念往生。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临终的时候,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这句话太重要了。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 ─以愿能导行故也

所以释迦牟尼佛看到我们生死凡夫修行,平常的时候都修得不错,临终的时候遇到业力现前,大家都是颠倒散乱。

这怎么办呢?佛陀告诉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你一定要在你的生命当中设定目标,你才能够产生随念的力量。

这个地方讲到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弥陀经导读--89

【90】

在执持名号的时候,我们有三种念佛

净界法师

前面这一段的我见是利,是释迦牟尼佛的重劝。

最后,我们再看今天发的《补充讲表》念佛理观与事修之应用:

念佛理观与事修之应用

一、惟念他佛──专注佛境──净土法门

二、惟念自佛──返观自心──圣道法门

三、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禅净双修

一、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达妄本空

二、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知真本有

我们讲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在执持名号的时候,我们根据益大师的开示,有三种念佛:

第一个惟念他佛,专注佛境,这个叫净土法门。

他佛这个他是指心外的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所以一般来说,专修事修的,他的所观境就是观察弥陀的相好、或者是弥陀的名号,来感应道交。

在净土宗的传承当中,以善导大师提倡专念他佛最为得力,善导大师强调三业专修:身业,所有佛都不拜,只专拜阿弥陀佛;口业,只称叹阿弥陀佛;意业,只观想阿弥陀佛:三业专修,能够万修万人去。这当然是有它的特色。

第二个惟念自佛,返观自心,圣道法门,这个就不是净土了,这个自就是自性弥陀。

他修行的时候,他可能念佛,但是他的重点在念佛是谁,所以他的所观境,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或者说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所以他的整个修行,是在恢复他的本来面目,所谓的返妄归真。

所以他的所观境不是佛的功德,他的所观境是一念心,这个是完全的自力法门。

第三个是末期祖师所强调的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禅净双修。

这个自指的是我们的心,他指的是佛的心──自他不二,简单的讲,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这样同体的现前一念心性,来修习所谓的禅净双修。

这个禅净双修的理论,我看净土宗的祖师当中,最早的是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他在《宗镜录》有很多禅净双修的观念。

到了第八祖莲池大师,你看《阿弥陀经疏钞》就有很多这种思想;到了第九祖的益大师,就把禅净双修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看过历代的祖师,很少说一句佛号,三力具足──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本愿功德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

特别是,你看以前的时候,善导大师在念佛,他所强调的是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他很少在乎能念的心是什么,反正你就是一句佛号通身靠倒就对了,可能那个时候的人烦恼淡薄。

但是到了宋朝六祖以后,可能这个法门有问题了,众生在归依阿弥陀佛的时候,没有一些破障法门,可能会有困难。

所以在六祖的时候,净土宗就开始调整了,开始在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之外,又加一个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开始注意到调伏现行烦恼的问题,你不是归依就行了,你心中要有一定的觉悟的力量在,你心中要是颠倒,你归依也没有用。

当然,这个思想是有传承的,为什么?

《无量寿经》就是这个观念,《无量寿经》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甚至有一些古德,把发菩提心当往生的正因,他认为念佛是助缘:这二个是有争议。

总而言之,到了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以后,已经知道你心中的觉悟,对往生来说是扮演一半的角色,就是佛力的加被,还有你自身的觉悟,这二个要加强。

所以到了益大师,他讲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他就讲到事一心跟理一心。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强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达妄本空,这个见思就是贪嗔的烦恼,枝末无明。

你刚开始要有无常、无我的智慧,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要有一些不随妄转的力量。

你的心被妄想牵动,你要归依阿弥陀佛是没有用的,所以第二个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知真本有,这更难了。

前面是达妄本空,这个是消除人我的对立。

我们讲有所得心,你要能够正念真如,真实的体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才能够消灭人跟人之间对立的思考。

弥陀经导读--90

【91】

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就好,为什么要调伏烦恼呢?

净界法师

这个妄想是比较表面的东西,心中的对立是比较深层的东西。

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刚开始修行的人,很容易随妄想而转,因为我们的心都活在表层的心态。

什么叫妄想?诸位知道吗?

就是你过去生所累积的一些习惯性的想法、等流习性;慢慢慢慢你观察它是无常、无我的,妄想无性的,你就开始不动。

所以一个老修行者,你看他做什么事,他不会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他不动。

有人说即知即行,其实这句话也有问题,知道了马上去做!

修行人你知道什么事,你不能马上去做,你要等一等;因为你的心跟所缘境接触的时候,你第一个概念往往是妄想,是习惯性的想法;你要等待你下一个真心的出现。

所以你会发觉,修行人修久了以后,他的心好像比较迟钝?

不是的,他开始跟妄想脱离了。

我过去亲近忏公师父,忏公师父以前要我做北斋教育的设计,我给他呈上一份报告书,他看一看以后,他说:这件事情我们再看看,放着。结果放在桌上,放了三个月都没有动。就是说,忏公师父在等待内心的声音出来。

我慢慢觉得,做什么事情再看看这句话,有很深层的意思。

刚开始你这个达妄本空,你不要跟妄想纠缠在一起,你要慢慢脱离妄.

就是说妄想起来的时候,你不要管它,你会发觉它自然消失掉;然后它在起一个念头,你不管它,它又消失掉,它自然消失掉,就像水泡一样自然消失掉。那你要管它,那这件事情就没完没了。

所以到了末期的念佛,除了念佛以外,开始调伏自己的烦恼,所以到了彻悟禅师的时候,就说明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

那大家会质疑:不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就好,为什么要调伏烦恼呢?

因为临终的时候,有二个力量会引导你:第一个是你的佛号,第二个是你的妄想,而妄想是熟境界,佛号是生疏的境界,所以调伏烦恼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讲到一心不乱,就是说,你在末法时代修行,你要想办法将圣道止观跟净土对佛号的归依,把它合在一起,你才有百分之百成功的希望,就是自力跟他力要合在一起,就是自他和合。

好,这个大家再体会一下。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弥陀经导读--91

【92】

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净界法师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阿世王因为杀父而身受毒疮,痛苦不堪;但是他前生为他的父亲所杀,所以今生为子而来报仇。在因果上是一命抵一命的,在理论上是如此,为何还要受毒疮之报?

答:这个因跟果是交互作用,就频婆娑罗王来说,他是在得果报;但对阿世王来说,他是在造业。

也就是说,虽然频婆娑罗王欠阿世王一命,但是阿世王把这个命要回来的时候,除非他不起嗔心、除非他不造新业,他只是在无意中,比如说他刚好弄一个东西,不小心撞到父亲,死掉了,这样因果就消失了。

如果他刻意的去杀生,有杀心的话,那这个果报受完以后,这个阿世王也有罪业。

这个诸位知道吗?就是说,虽然他的父亲欠他一命,但是他还命的时候,他(阿世王)起了嗔心,他不是无意间的。

所以你不要以为因跟果这么简单,因跟果二个是交互在一起的,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你看频婆娑罗王也是,我欠你一命,我本来应该还;但是你把我杀死的时候,我也起嗔心,那也不得了了,那以后还是有问题。

所以说,在得果报的时候,同时又有一个因地在里面,这就是为什么生生世世很难还清楚的道理。

阿世王在要回一命的时候,他起了嗔心、又造了杀业,所以他本身又有这个杀业的力量在。

弥陀经导读--92

【93】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净界法师

问:在科技发达的传媒时代,佛教的杂志五花八门,身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如何选择,才不会被误导?或者应该不要看杂志,先看祖师的语录比较妥当?

答: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在没办法判断真伪之前,我建议你先看祖师大德的话,因为它都是牛奶。

等到你有判断能力了,现代人的著作可以参考,他有他的优点,他资料整理的很好;但是他的邪见,你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你能够把他的问题点过滤掉,然后吸取他的优点。

如果你是初学者,你百花丛里过,可能会沾满了身体:所以就是看你的功力。

你刚开始的时候,是要培养你的宗教情操、对三宝的归依,我觉得直接看祖师的著作,是最好的方法;那你要是有一段功夫以后,你再看现在的学者怎么说,他们有他们的见地。

弥陀经导读--93

【94】

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否还会遇到恶因缘现前?

净界法师

问:法师曾提到说:我们八识田中,今生是最好的种子起现行,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遇到恶因缘,还会起恶种子。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否还会遇到恶因缘现前?

答:一心不乱是否会退失?

如果你今天的烦恼只是调伏的话,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事一心,那是一个调伏的话,还可能会退失;如果你是断烦恼,那就不会退失。

所以你没有临命终之前,都要谨慎小心。

问:得到一心不乱,是否还会遭到怨亲债主、天魔的障碍?

答:一般念佛人比较不会有这种障碍,因为他有佛力加被。

不过是这样子,平常的时候有可能;但是一般有魔障的人,我在看──不管是印光大师《文钞》也好、现在的一些现实的情况,一个人念佛会有魔障,这个多数都是心外求法,他的心往外,他很少做理观,那个有所得心太强,就会有问题,这是约平常,有可能。

但是临终的时候,决定不可能。

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你去查查看,他说:临命终的时候,魔障不可能现前,不可能。

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念佛的时候见到的佛,那是真的佛,临命终的时候,魔不可能变成佛,不可能,平常有可能,但是临命终不可能。

所以益大师说:临终的时候,不可能招感魔境,不可能,这个地方是有差别的。

好,大家体会看看,我们先回答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弥陀经导读--94

【95】

这就是自永明延寿大师以后所强调的法门!

净界法师

我们前面介绍过,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我们根据所观境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的修行。

第一个叫做自力的法门:这个自力的法门,它的所观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的现前一念心性,在观心的时候,不管我们的心跟各种的人事因缘接触,我们先不管谁对谁错,总而言之,我们就是回光返照我们当下一念明了分别的心性。要怎么观照呢?

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王三昧。

首楞严王三昧讲到观心,说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我们跟人事接触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达妄本空,用无常、无我的智慧,来消灭心中的妄想;第二个用法空的真如,来发明我们的清净本性。

所以在整个自力的修学当中,他在观心的时候,基本上是有所消灭、有所发明,消灭的是心中的妄想,发明的是我们内心清净的本性。

因为他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都是向内观照、莫向外求,所以我们叫做自力的法门。

第二种叫做他力的法门:这个他指的是佛菩萨的加持力,这当中最具有代表的,就是善导大师所强调的三业专修的法门。

既然他整个断恶修善是仰仗他力,所以他的所观境就不是一念心性了,他的所观境就是本尊的功德。

所以善导大师说:在净土当中,你要三业专修──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也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所以他整个身口意的修学,都是以本尊的功德来当做所缘境。所以他整个修行,可以说是向外祈求佛菩萨的救拔,这个我们叫做他力法门。

第三种叫自他不二的法门:他的修行当中,具足了前面的观照现前一念心性,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来调伏内心种种的遮障;一方面他能够从空出假,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祈求佛力的加被:所以在整个自他不二当中,他是有理观跟事修的。

所以益大师讲一句话说:整个自他不二的修学,他内心的相貌,叫做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当我们观心的时候,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但是当我们依体起用的时候,那是弥陀的功德历历现前,这个就是《本经》所说的。

这个地方,就是宋朝的永明延寿大师以后所强调的禅净双修、自他不二的法门。

在整个修学的内涵当中,我们前面的正宗分都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讲到三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那是一种自我的回光返照;名号功德力,是向外的祈求归依。

所以在三力的修学当中,有自力、他力双方的加持。

弥陀经导读--95

【96】

念佛法门的殊胜,在于它能够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净界法师

流通分分成二段:一、普劝;二、结劝。

这个普劝是普遍的劝勉我们,要修学信、愿、持名。

前面正宗分的信、愿、持名,那是偏重在整个修学的内涵;这个地方,是偏重在赞叹信、愿、行三资粮所成就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讲它的功德。

普劝当中有三段,有劝信、劝愿、劝行。

我们先看信,说明我们在净土当中,修行信心所成就的功德,这个地方有二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略引标题,略引标题有六小段,先看‘东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 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段经文有东、南、西、北、下、上六段的经文,它的结构是很类似的。这样的经文,它的结构有二个重点:第一个,释迦牟尼佛引出六方诸佛弘传阿弥陀佛法门的真实性;第二个是标出《本经》的经题。

我们先看第一个重点。

舍利弗,如我今者释迦牟尼佛,我在前面的经文,如是的赞叹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功德。

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功德,我们前面讲得很清楚了,就是因跟果,无上因,成就无上果。净土的因,在《本经》来说,是信、愿、持名为因,往生不退为果。

为什么这净土的因果特别的殊胜呢?

这个地方,益大师说:念佛法门的殊胜,在于它能够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透过忆念弥陀的名号,能够摄受阿弥陀佛广大的功德,而转变成我自己的功德,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印光大师就把这个道理,讲得更加详细了,他说:这个念佛的因果是怎么一回事呢?

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身为一个众生,我们哪有什么功德!我们心中都是妄想。但是我们妄想的心跟名号一接触的时候,诶,投大觉海。这个名号能够引导我们,趋向弥陀广大的本愿功德海,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可以这样讲:因小果大。因地只是一个名号的忆念,但是这个果地的功德是广大的依正庄严,这个的确是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在前面的时候,广泛的赞叹净土法门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因果,释迦牟尼佛讲完说:其实不是只有我在赞叹,他引出东方的诸佛,比如说阿 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总而言之,在东方有像恒河沙这么多的诸佛,他们在什么地方呢?各于其国。这个各于其国就是本所住国,每一尊佛陀都有他安住的国土。东方的诸佛在他们自己的国土,以广长舌相弘扬这部《阿弥陀经》的功德。

弥陀经导读--96

【97】

六方诸佛以欢喜心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

净界法师

这个各于其国来弘传弥陀的功德,历代的祖师有二种不同的说法,我们简单的说一下。

窥基大师说:各于其国,这些六方诸佛都在自己的国土,为自己的弟子讲述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是站在弘传的角度,每一尊佛都在自己的国土,为自己的弟子讲述阿弥陀佛的功德;

第二个,各于其国是指证明来说,不是弘传。就是释迦牟尼佛讲完《阿弥陀经》以后,诶,六方诸佛在六方现前,这个时候,六方诸佛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是对的。

第一个是讲到他们在自己的国土,弘扬净土法门;第二个是讲释迦牟尼佛在弘扬净土的时候,这个时候六方诸佛现前,为释迦牟尼佛证明:这个叫做各于其国。

莲池大师说:这二种说法都可以采用,可以把它合并,而不会相违背。

这个六方诸佛在弘传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时候,他有什么特殊的相貌呢?

这以下说明:他们是现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相貌来弘传。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相貌在印度,不管是佛弟子、非佛弟子所共许的相貌:一个人只要三生不妄语,他的舌头伸出来,就可以把整个头部盖住。

佛陀他今天弘传的是阿弥陀佛的功德,说是:你今天是一个业障凡夫,你很真诚的去忆念弥陀的圣号,你的生命就产生很巨大的改变──你未来本来是要到三恶道去的,结果你能够转三恶道的果报,成就一个清净的国土,这个法门不可思议,既然是不可思议,就是一个难信之法。

身为佛陀,他今天要讲这个难信之法,他必须现出他不妄语的功德,来证明他说的话是真实的。

所以六方诸佛在弘传也好、证明也好,都必须要证明自己在口业上是清净的。

他怎么表达他是清净呢?

他现出能够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的一个舌相。现出一个舌相以后,当然这只是证明他讲的话,他说汝等众生,你们应该要相信《本经》的功德。

这个《本经》,在这个地方讲出经的标题,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这部《阿弥陀经》,它经文的标题就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我们现在用的版本是鸠摩罗什大师的,他知道我们中国人畏繁好简,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标为《佛说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以欢喜心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叫做《佛说阿弥陀经》。

这段经文主要的一个内涵,讲到六方诸佛的弘传跟证明。

这段经文的意思,身为一个流通分,主要就是启信。

弥陀经导读--97

【98】

汝等众生要相信《本经》所说的一切功德

净界法师

我们看《本经》的结构,会发觉《本经》的结构叫做无问自说。

一般的经典,都是由弟子来请问,佛陀回答,回答以后,弟子又有问题,展转的请问、展转的回答,把这样的一个主题表达出来。

但是我们看《本经》,没有一个人能够发问,你看:佛告舍利弗、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又舍利弗,舍利弗其实都没有讲话。

事实上不但舍利弗没有讲话,在座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也都没有人敢讲话,也可说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唱独角戏,从头讲到尾。

身为一个圣位的菩萨,对佛陀的话是生起信心的,但是在座有很多声闻人、凡夫、凡位的菩萨,自然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所谓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本尊相应的功德,心中有疑惑是在所难免的。

所以光是一尊佛来弘传、证明是不够的,就必须有其他佛的帮助,就是人多势众。你一尊佛讲没有人要听,六方诸佛现前,这样就能够启信于后人。

这种经文的结构,是由诸佛来证明的,在其他的经典也是有看到的,比如说《法华经》。

《法华经》在圣道门也是不可思议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开三乘之方便,会归到一心之真实。

释迦牟尼佛在年轻的时候弘法,都是讲三乘的因果:你修四谛法门,成就声闻;修十二因缘,成就缘觉;修六波罗蜜,成就菩萨:因果是有差别的。

但是佛陀到晚年临灭度的时候,开始把这个差别相全部打开,所谓的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佛陀告诉大家:佛陀所施设的三乘因果是方便说,其实它的根本就是一念的平等心性,把这三乘的区隔全部打开。

也就是说,你只要依止一念心性来启修,你修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都是成佛的资粮,这个因果、这个法是没有决定性的。佛陀前面这样讲,到后面又把前面的因缘,重新的讲出不同的说法,这个时候在座的声闻人就没办法适应了。

在《法华经》的〈见宝塔品〉有一个过去佛叫多宝佛,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非常欢喜诵《法华经》,所以他就发愿:成佛以后,他绝对不要入灭,哪一尊佛讲《法华经》,他一定要到这个地方证明这尊佛所说的是对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多宝佛就乘着他的宝塔现前,释迦牟尼佛亲自把这个宝塔打开,多宝佛为娑婆世界的弟子,证明释迦牟尼佛开权显实的这个观念是正确的,不应该怀疑。

在《法华经》是一尊佛来证明,这个净土法门、他力法门,这个地方就启动六方诸佛来证明,六方诸佛在证明之前,先证明自己是清净的,现出广长舌相,告诉在座的这些娑婆世界的弟子们说:汝等众生要相信《本经》前面所说的一切功德,这是诸佛来相互证明这个难思议的法门。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如此的,后面的经文都很类似,我们就把它念一遍。

过去我们在念这段经文的时候,感觉上都是重复的,好像很枯燥,但是我们资粮位的菩萨,我们能够以恭敬心,来忆念诸佛的名号,跟十方诸佛结缘,这件事情非常吉祥。

所以我们大家合掌,我念一遍,大家心中默念就可以了。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讲到净土的修学,说是执持名号,以这个执持名号就能够成就广大的功德,来证明念佛法门的殊胜。

弥陀经导读--98

【99】

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净界法师

丁二、征释经题

前面是把经题标出来──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但是前面并没有解释经题的涵义,这个地方就解释为什么叫做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就详细的说明这个经题安立的理由。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身为劝信流通,其实真正的劝信是在这一段,是说明这个信心的功德。

这一段的经文结构有二段:第一个是征问,第二个是回答。

我们先看征问。

舍利弗,你的意思怎么样?是什么样的原因,《本经》能够安立做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我们都知道这个经题,是整部经修学的宗要。

这部经有什么理由安立做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提出这个问。

当然这个问题舍利弗是不能回答的,所以佛陀就代替回答。

佛陀说舍利弗,假设在十方世界当中,或者是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修行人是不简别男女的,但是重点是你要做其中的二件事:

第一件闻是经受持者。

闻是经受持者,这个地方益大师说:就是依止信心,来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这个叫闻是经受持者,因为《本经》的重点就是要你执持名号。

第二个及闻诸佛名者。

或者你今天还不能念阿弥陀佛,那你愿意去忆念前面所说的六方诸佛、甚至于十方诸佛,只要有一尊佛的名称都可以。

你在因地的时候忆念诸佛的名称,在果地上有什么好处呢?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忆念诸佛的名号,就能够得到三世诸佛大悲愿力的加持,在这个加持之下,在整个菩提道当中,就能够成就一种不可破坏的善根。

所以佛陀劝我们:在奉持十方诸佛名号的时候,一定要生起一种真实的信心。

比如有些人喜欢拜万佛,对每一尊佛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意业的观想赞叹,这个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跟十方诸佛结缘。你跟十方诸佛结缘表示什么意思呢?十方诸佛都有他的愿力,那你跟十方诸佛结缘,他的大悲愿力就能够加持你。

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就是十方诸佛的清净法身是平等的,但是他的法身不能对我们产生太大的作用,因为法身是自受用,他没有形相的;真正对我们产生加持力量的,是法身当中摄受的一种愿力。既然讲愿力,那就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不能讲平等了。

法身当然平等,你有没有忆念他、你有没有礼拜他,他完全一样的;但是你要讲佛陀的愿力对每一人的加持,那肯定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我们现实生活看到,有些人跟观世音菩萨特别有缘,他稍微有一些障碍,观世音菩萨对他就会产生加持;有些人跟地藏王菩萨特别有缘,地藏王菩萨对他特别的摄受。

那大家就会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诸佛菩萨对众生的摄受,最大的因素就是你要跟他有深刻的因缘;你跟他没有因缘,他的愿力没有办法摄受你。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跟十方诸佛结缘的方式很多,你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供养也是一个方式;但是忆念名号是最简单的。

你看《本经》在跟十方诸佛结缘,它是讲执持名号的,就是说你忆念诸佛的名号、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而能够在你的成佛之道当中,你就有这样的因缘能够成就不可破坏的善根。

弥陀经导读--99

【100】

每一尊佛度化众生,是选择性的度化

净界法师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居士,他已经退休了,他在家里面养老,养老的时候,他的生活也不是很顺利,因为子女对他不是很孝顺,所以他感到非常的痛苦,一生的辛劳,最后得不到子女的孝顺,他就想要出家,后来他就来到精舍。

来到精舍,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不在,舍利弗在,舍利弗以阿罗汉的神通力来观察他的善根,结果看了一下以后,发觉这个人八万大劫都没有善根。所以舍利弗说:你不要出家,你出家只是空过光阴,你没有善根,你在佛门根本就不可能成就圣道。这个时候,老居士很伤心,家里面不要他、三宝也不要他,他就要离开精舍。

诶,他离开精舍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刚好回来。你看,有些人离开精舍的时候,佛陀也没有回来;这个老居士要离开精舍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现前了!

佛陀就明知故问的说:诶,你干什么呢?他就如是如是的报告。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弗是一个阿罗汉不跟你剃度,我佛陀亲自为你剃度。他跟这个老居士剃度以后,这个老居士后来也成就圣道。

这些阿罗汉弟子就质疑说:佛陀啊!你老人家不是说成就圣道要内因外缘吗,他没有善根怎么能够成就圣道呢?

释迦牟尼佛说:你们阿罗汉是看八万大劫,他在八万大劫之前是一个樵夫,到山中砍材的时候,被老虎所逼迫,跑到树上去。这只老虎它不放弃,它在地上一吼,他一紧张,就很虔诚的念一句‘南无佛’。当然那个时候是很专注、很虔诚的归依,这个时候,他这个忆念佛陀名号的善根,就落到他的八识田中,他现在这个善根成熟了。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诸佛跟众生的互动,他不是单方面的。

我们看到佛陀在因地的时候,都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的;但是真正在行动的时候,绝对不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每一尊佛都有他度化的眷属。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一个理想化的愿力,诸位在受菩萨戒的时候,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这二句话是对;誓度一切众生,这一句话只是一个愿望。没有一尊佛可以度尽一切众生,不可能。

也就是说,每一尊佛度化众生,是选择性的度化,这个选择性的主动权不在佛陀本身,是这个众生怎么去忆念他、去供养他、去赞叹他。

所以佛陀要度化你,重点不在佛陀,是你自己的造业是不是具足了被佛陀度化的因缘,所以为什么我们要经常念阿弥陀佛?难道我念得少,佛陀就没有办法救拔我吗?是的,因为你跟他的缘结得不够深。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要得到诸佛的救拔,那你这个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很重要,这个地方讲到信心的功德。

因为你要有信心来忆念诸佛的名号,这个诸佛才能够对你产生一定的加持力量。

这个地方讲到信心的功德,能够成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弥陀经导读--100

【101】

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能够往生到观世音菩萨的国土吗?

净界法师

不过这个地方也值得我们注意,有人就问:

闻是经受持者跟闻诸佛名者有什么差别呢?

比如说我念阿弥陀佛跟念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这样子有什么差别呢?

我们要知道,你念观世音菩萨,你的心跟观世音菩萨名号一接触的时候,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它引导你到观世音菩萨的愿力,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

你念地藏王菩萨,你得到地藏王菩萨本愿的加持:每一尊佛菩萨有他的愿力,所以他的加持是有所不同的。

阿弥陀佛加持的特点,在于带业往生,横超三界。

你说你念观世音菩萨能够消业障,这个大家都同意的;但是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能够往生到观世音菩萨的国土吗?

不能的,因为他没有临终十念救拔的愿。

我们在修习大乘佛法的时候,要把理观跟事修分清楚:

你要是观理观,缘起性空,每一个法都一样;

要讲事修,那每一个法的因缘是完全不一样。

你不要说佛法,你看扫地有扫地的功德、擦桌子有擦桌子的功德,完全是不一样的。

你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跟念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也绝对不一样,因为你跟二尊不同的佛菩萨结缘,怎么会完全一样呢?

这二尊佛菩萨因地所发的愿是不同的,这个愿产生救拔的力量自然也不同,他圣号的成就来自他的愿力,他的业力不同,他圣号的功德怎么会完全一样呢?

所以我希望我们不要把理观跟事修混为一谈。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能够在因地的时候忆念诸佛的名号,诸佛对你就能够产生加持的力量,这个是事实。

所以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你们要相信这个十方诸佛在因地所发的愿力是不可思议的。

弥陀经导读--101

【102】

念佛真正的功德是什么?

净界法师

好,我们在看二、劝愿流通:

丙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前面是讲到信心,这个地方更进一步,在我们信心之外,又加上发愿,那这个功德又更大了。

我们看发愿有什么功德?舍利弗,假设有人是已发愿,他以前就发愿要求生净土了,他来听这部《阿弥陀经》,只是加强他的愿望;或者说今发愿,他现在正式要发愿;当发愿,他现在还没有往生净土,他已经准备要发愿求生净土了。

发愿干什么呢?欲生阿弥陀佛国者,这样子,这些人都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于彼国土这个地方很重要,这个彼国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前面说你没已发愿,但是你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很好,你一直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但是你还没有决定要愿生西方净土中,你对娑婆世界还是有所贪恋的,但是你对阿弥陀佛的圣号是信心具足的,这样子你在娑婆世界打滚的时候,起码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摄受,但不保证往生,因为你没有愿力。

但是当你有信心又有愿力的时候,你看它这个不退转又加一个于彼国土,那就是一种受生的力量,一种往生的力量出现,因为你有这个愿力嘛。

所以佛陀说:诸善男子、善女人,假设你已经具足了信心,接下来你要干什么呢?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你应该开始要去设定你来生的目标,开始真实的立下你的愿望。

关于这一点,发愿的功德,我们看附表第十五,看益大师对这个发愿有什么开示。前面讲信心的功德,这个地方讲发愿的功德:

○附表十五──结劝发愿往生

这个地方有二段,先看第一段: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这个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说:我现在发愿求生净土,但是我的寿命还在,所以我应该说是临命终才往生,怎么说是今生呢?这个问题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净土法门的因地,当然是信、愿、持名,它的果地功德,诸位知道是什么吗?有人问说:念佛真正的功德是什么?你说:我念佛的时候,本来身体有病痛,现在病痛好了──消业障,增福报,这个都不是真正的功德。

诸位要知道,这个只是一个枝末的功德。念佛真正的功德是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是真正的功德。

弥陀经导读--102

【103】

释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当生、已发愿则已生【一】

净界法师

附表第十五─结劝 发愿往生。

我们前面的经文讲到发愿的功德,在经文当中讲到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当生、已发愿则已生,这个地方,益大师提出一个问答,解释这当中的差异。

也就是说,一般我的理解:你现在发愿,是临终才往生,所以你发愿的时间跟往生的时间是不同时的。

不同时怎么说今发愿今生呢?

所以他对今发愿今生这句话产生了质疑,我们看益大师怎么回答:

这个今发愿则今生,今这今字有二层意思:

第一个,这个今指的是一期的生命叫今,那这样子的话,这个今的范围就很大了。

也就是说,你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你不管发愿、不管往生,都在今生的范围,所以这样子讲也合理。

约着因果来说,这个地方的解释是约着异熟果,异熟果就是异时而熟,就是你造业的时候跟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时间是有差异的。

比如说诸位现在专精持戒,持戒是成就人天尊贵身的果报,但是你现在这个业没有现前,你现在的果报还是感到很多的病痛、很多很多的障碍。

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现在持戒的业力被保存下来,你现在的果报是前生的业,那个势力还在。

所以我们一般讲因果,都是讲异熟的因果,但下一段就讲到因果同时。

弥陀经导读--103

【104】

释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当生、已发愿则已生【二】

净界法师

也就是说,大乘的因果有二种不同:第一个是渐教的,唯识学的因果观,这个叫异熟果;第二个是顿教的,这个因果是同时的,造业得果是一念心,现前的造业,现前的就是一个因果,这种思想我们看下一段约刹那名今,这刹那简单的说就是当下,就是说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那这样讲因果的话就是同时的。

就是说你现在对极乐世界生起一个发愿的心情,你已经产生一种受生的力量,乃至于你这种心情,念念的相续无有间断,这样子的受生力量,也就念念的增长,这种思想叫做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因果同时,举出一个例子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这个秤子的两头,一头低下去,另一头同时高起来。

看这个地方,益大师要强调的是第二个思想,就是约刹那,就是因果同时。

诸位如果经常读顿教的经典,你就会发觉因果同时的观念是很多的,不但是在《本经》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则当生,这个思想在《法华经》也是有,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法华经》它的当机众是声闻,主要是要刺激声闻人回小向大,所以佛陀开始三周说法:法说、因缘说、譬喻说,这三周说法,度尽了上根的声闻、中根的声闻、下根的声闻,使令在座的声闻人,全部回小向大,重新的修正他的愿望。

正当佛陀三周说法,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以后,这些声闻人开始放弃了偏空涅,开始追求诸佛法身的功德、依正庄严的时候,佛陀开始一一授记:为舍利弗授记,说你的国土是怎么样、你以后的众生是怎么样;为目犍连尊者授记;为迦叶尊者授记。

诸位,我们都知道佛陀的内心,他的表达方式是现量的;我们凡夫的表达,有时候是现量、有时候是比量,比如说我们看到烟,见烟知火,我们看到烟,我们会说我们看到火,当然这是合理的推断。佛陀看到烟,佛陀会说烟,佛陀不会说火,佛陀的身口意是不做比量的。

那这个地方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舍利弗尊者他来到佛前的时候、他还没有回小向大的时候,为什么佛陀没有为他授记?一定要等他回小向大以后,佛陀再为舍利弗授记呢?因为他的内心变化了,一念相应一念生。

也就是说,舍利弗尊者还没有听《法华经》之前,他未来的果报是一个偏空涅,佛陀当然不可能授记,他那个因缘业力根本没有成就。但是当舍利弗尊者想法开始改变以后,心生则种种法生,他一念的菩提心生起,他以前所缘的境只是空性,他开始缘空性以外,开始缘法界众生,他的所缘境不但是上求佛道,他开始缘众生的法界、开始发大悲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在他的阿赖耶识,已经有一个清净国土的力量出现,所以佛陀才会授记,佛陀不会做任何的臆测,佛陀的话全部都是现量的,没有比量的。

那你说这个是不是因果同时?舍利弗尊者现在发愿,他的国土就成就了。

你看《楞严经》的思想,当然《法华经》是偏重在庄严这部分,《楞严经》是偏重在众生法界。

《楞严经》上说:一个生死凡夫,你起一念嗔心、你发一个脾气,你可能发完脾气你还是这样一个相貌、还是吃你的饭睡你的觉,好像没有变化,其实你的生命已经有变化了。就是你的烦恼火生起的时候,你那个地狱的火在你的心中,那个力量已经生起了,除非你忏悔,否则那个力量就跟着你了。

那你说我地狱的果报是来生,那是来生才出现的;但是生起的时候,是你嗔心的时候就生起了,所以这个叫做因果同时。

弥陀经导读--104

【105】

释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当生、已发愿则已生【三】

净界法师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看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讲一个事实,他说:在杭州有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有很大一亩田,后来被旁边的地主非理霸占。这个农夫就一状告到官府去,但是官府因为接受地主的贿赂,就作出一个不正确的判断,把这个土地全部判给地主。

这个农夫很生气,但是他也没有办法,他财大势大!这个农夫就发愿说:我今生被你欺负,我来生要变成一条蛇来咬你报仇。一个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这个愿发了以后,它就是一种受生的力量。他发愿以后,本来身体很健康,后来就开始生病了,他今生的业力开始慢慢的消退,可能是因为他的愿力很强。

后来他临终的时候,跟他的儿子说:你为我准备棺材的时候,不要把我的棺材封死。儿子说:这个棺材都是要封死的,怎么不封死呢?他说:我要变成一条蛇,你把我封死了,我怎么出来?儿子听了以后,就交待那个做棺材的:你不要把它封死,要留一个洞。

做棺材的就把这件事讲出去,后来地主知道了,古代的人比较善良、也有惭愧心,他知道了以后起惭愧心,就来跟他道歉,把地契还给他。农夫因为这件事,一高兴,病就好一半,就跟地主一起喝酒,喝酒的时候就吐,从嘴巴吐出一条蛇来。

诸位知道这条蛇是怎么产生的呢?诸位会说:那是业力产生的。

是的,但是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很多三恶道的业力,为什么它会马上出现呢?业力必须有愿力的引导,这个业力才能够成形,就是他发愿的时候,这条蛇就出现了,所以可以知道,这个已发愿则已生、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则当生。

也就是说,你现在真实的发愿:我来生不要在三界流转,即使我有善业,我也放弃在三界受用,我把所有的善业,全部回归到净土去。

这个时候,你生命当中的方向、你生命的灵动,就产生变化,就是今发愿则今生,其实你的生命已经往净土的方向在驱动了,这个就是发愿的功德。

弥陀经导读--105

【106】

为什么你要产生决定的信愿?

净界法师

这段经文的劝愿流通,重点在今发愿则今生、已发愿则已生、当发愿则当生,能够成就不退转,于彼国土。这个是第十五页。

我想我们修净土的人,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对发愿好像很忽略,但是他信心倒是具足。

每一个人都觉得净土很好,净土法门实在非常好,净土的功德──依报、正报的功德,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亲近十方诸佛,非常的美好。

但是每一个人的心中,很少有人决定要往生的,很少!大家只知道好,但是没有真正的去发愿,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我曾经遇到一位法师,这位法师出家很久,我问他说:你要求生净土?他告诉我说:他多分来说是要求生净土(笑)。

我心中想:他不可能求生净土的。因为多分的意思,就是三心两意。

印光大师说:为什么你要产生决定的信愿?

因为你临终的时候,那不是平常的时候,那是业力现前──腊月三十算总帐,你无始的业力现前,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愿力,你抵抗不了你无始的业力。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人往生是怎么回事?

叫随念往生。

少数的祖师大德可以成就随业往生,那是真正的净业成就,他这棵树是往西方倒的。你看智者大师、益大师,即使他临终的时候是发生了车祸死掉,都照样往生,因为他不用靠念力往生,他是已经净业成就的人,他怎么弄都会往生。

但是我们这些人是净业没有成就,那怎么办呢?

只好靠随念往生,靠临终那个念力来引导。

我们不能靠业力,因为我们的业力是到三界的,我们现在是用念力来引导业力,那你说临终的念力是不是要很坚定!

如果你在平常的时候,没有做好往生充分的准备,你临终不可能往生。

有一个居士告诉我:他以前读高中的时候,他到高三,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先刷牙,先坐在床上,他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考上台大。念三遍(呵──)。结果一年后,果然考上台大。当然,除了他的努力以外,我们不要忽略愿力对我们生命产生主导的作用。

你造的业,只是一个资粮,它没有方向,比如说你造善业,那是往上升的力量,但是升到哪里去是不决定;你造罪业是往下堕,但是往哪一个地方堕也不决定:由你的愿力来决定。

后来这个居士告诉我说:他现在修习净土以后,他开始发愿,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我一定要往生。这个我一定要往生很重要,如果你现在的发愿,是停留在我很想要往生,那你可能还没有办法往生。你那个愿不能有任何的疑惑,因为你既然是随念往生,那这个愿要很坚定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把我希望往生的力量,要转成我一定要往生,就是不能让自己有退路,背水一战。

这个地方,就是佛陀劝愿的意思,佛陀又说是故舍利弗,佛陀第三次的劝勉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佛陀讲第三次的发愿。

弥陀经导读--106

【107】

佛陀所说的甚难希有之事,指的是二件事

净界法师

丙三、劝行流通二

丁一、诸佛转赞

前面是讲信跟愿;这个地方讲行,《本经》的行当然是执持名号。

这个地方是赞叹持名的功德,这当中有二段:第一段诸佛转赞,第二段教主结叹。我们先看诸佛转赞: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十方诸佛在他们的弟子当中,经常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够成办甚难希有之事,就是十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

我们看经文:舍利弗,正如我释迦牟尼佛经常的称赞诸佛,佛佛是互相赞叹,释迦牟尼佛有时候为弟子开示的时候,也会赞叹普光佛、普明佛、普净佛,十方诸佛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在这个同时,十方诸佛在告诫他们弟子的时候,也经常赞叹我释迦牟尼佛,也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诸位弟子你要知道,在娑婆世界有一个释迦牟尼佛,他能够成办甚难希有之事。这个甚难希有不是我们一般的,比如你说这个人一天拜三千拜,哦,甚难希有;他能够打坐四个小时,甚难希有;但是以佛来说,这个都是小事情,

佛陀所说的甚难希有之事,指的是二件事:

第一个,他能够在娑婆国土五浊恶世,成就无上菩提,这件事情甚难希有,完成自利的功德;

第二个,他能够在,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弘传这个净土的难信之法,成就利他的功德,这件事情也甚难希有。

为什么甚难希有呢?因为娑婆国土的特色,是遮障特别多,所以你要成办自利利他的遮障特别的厉害。

弥陀经导读--107

【108】

娑婆国土的特色,叫五浊恶世

净界法师

娑婆国土的特色,这个地方讲出一个相貌叫五浊恶世,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世界当然有十方的世界,娑婆世界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常讲五浊的情况。

这个浊,古德的解释有二层意思:第一个是杂染义,第二个障碍义。

这个障碍,莲池大师讲出二个例子,其实是出自《楞严经》:第一个,有一杯干净的水,你丢进很多很多的泥沙,再把这个水跟泥沙搅拌一下,这样子叫做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水本来很干净,是可以喝;你丢进泥沙以后,不能喝了,因为它从清净转成杂染。

第二个,这个水本来流动率很大,结果泥土丢进去以后,产生遮障,没有办法流动。

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五个法,对我们的身心世界,产生了杂染、产生修道的障碍。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劫浊叫做众浊交凑,三灾具足,它是整个五浊的总相,众浊指的是后面四浊都具足,在劫浊当中也出现了小三灾。这个劫就是时间的意思,就是人寿从八万岁,不断的递减到了二万岁,众生就进入到五浊恶世。

这个五浊恶世在二万岁以内,开始有三种灾难:

第一个刀兵,人跟人之间开始发生战争,以前的众生是没有战争的;

第二个产生疾病,开始有病痛;

第三个产生饥馑,在二万岁之前衣食自然,根本就没有饥饿的情况,到二万岁以内,农作物开始欠收了:

所以这个劫浊就是众浊交凑,三灾具足。

见浊,大家开始邪知邪见,拨无因果,人们开始重视果报,不重视因地了。

烦恼浊,贪嗔炽盛,不得安稳,到五浊的时候,大家的心开始躁动了,因为欲望变得比较强。

众生浊,果报卑劣,备受众苦,大家的果报变成卑劣了。

命浊,寿命短暂,死于非命,很多很多的因缘,大家没有到达应该有的寿命。

释迦牟尼佛能够在这样一种五浊恶世的状态之下,能够走难行道而成就佛道,而且在娑婆世界弘扬佛法,这个是甚难希有的。

弥陀经导读--108

【109】

很少有一个菩萨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精进的

净界法师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的特色,在六度当中,他的精进波罗蜜特别的殊胜,很少有一个菩萨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精进的。

你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经论上说:他生生世世做弥勒菩萨的弟子,按照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弥勒菩萨先成佛的;因为释迦牟尼佛特别的精进,所以他早弥勒菩萨先成就佛道。你看弥勒菩萨,他的特色是什么?慈悲,所以你看弥勒菩萨的福德特别大。

诸位要知道,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人寿是很长的,而且那个时候是衣食自然,不用耕种的。弥勒菩萨在龙华三会的时候,讲经只有三会;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不过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每次讲经都度化很多人。

所以释迦牟尼佛的特点在精进,他敢在娑婆世界成佛、敢在娑婆世界弘扬难信的法门。

你看《法华经》的流通分,有一品叫〈从地踊出品〉,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这些小乘的声闻人回小向大是菩萨了,佛陀跟他们说:你们这些声闻人都是依《法华经》而得度、回小向大的,我灭度以后,你们是不是愿意来弘传《法华经》?

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不敢说在娑婆世界,他们说:我宁可在他方国土弘扬《法华经》(呵──)。

为什么呢?因为娑婆世界众生的个性太刚强了,你跟他讲他也不听,是不是!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从地踊出大菩萨,跪在佛前说:这个声闻人习气没有断,他不敢承当这件事,娑婆世界由我们来承当。

所以这个地方,是十方诸佛经常提到释迦牟尼佛修行的一个特质,就是他特别的精进,他经常能够完成别人不能完成的甚难希有之事,这个是十方诸佛对本师的一个赞叹。

弥陀经导读--109

【110】

如果执持名号不是唯一的方法?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二段:

丁二、教主结叹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前面的经文,是十方诸佛对弟子开示的时候,讲到释迦牟尼佛个人的特质;这个地方,是释迦牟尼佛对这样的特质,自己表示同意,他说他们讲的这个是事实。

好,我们看经文。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这个当知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所有弟子说:你身为我的弟子,你要知道一件事,我过去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在这样一个五浊这么多身心内外障碍的情况之下,来成就无上菩提,来弘传这个难信法门,这件事情的确是甚难希有,十方诸佛讲的并不夸张,这是事实。

当然佛陀为什么经常讲到这件事情是这么的困难?释迦牟尼佛讲这件事情,当然不是标出自己很厉害,这当中有它的深义,我们看益大师的解释: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强调修行的困难?我们看最后一个附表:

○附表十六──结叹持名功德

在《本经》快要讲完之前,释迦牟尼佛一再强调五浊恶世自利利他的困难,这当中到底有什么深义呢?益大师把这个秘密意开显出来:

┌若不深知其甚难───┐ ┌┤ ├[火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 │└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

我们身为一个弟子,假设我们被一时的顺境蒙蔽,也可能我们一时善业起现行,就忽略了我们阿赖耶识当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业力,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深刻的了解到五浊恶世修行障碍的困难,这个时候我们想:还有其他的法门可以离开五浊恶世。

换句话说,执持名号不是唯一的方法,这样子的结果是[火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就是在整个三界──烦恼火、业火、果报火,三种火燃烧炽然的房间当中,其实这种想法是一种戏论,纷然就是很多很多的戏论,戏论就是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言说是可以啦,但是要成就实义是没有办法。

弥陀经导读--110

【111】

佛陀说甚难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死尽偷心!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二段:

│ ┌死尽偷心┐ └唯深知其甚难,方肯┤ ├此本师所以极口 └宝此一行┘ 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 ──

之所以强调甚难,主要是让我们末世的弟子,真实的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这个就是佛陀在经典的最后讲甚难希有的主要用意,是这个意思。

我看益大师的传记,益大师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开悟。他这个人善根很强、观照力很强,他不但观照力强,他修行的行动力也很强,你看他经常闭关,一闭关就是〈往生咒〉〈大悲咒〉几万遍、几十万遍,甚至于几百万遍。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讲过一句非常豪气的话,他说:‘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

益大师刚开始不是天台宗的学者,他是参禅的,宗乘自负。参禅的人,他是观照现前一念,所谓的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他只是观照当下这一念:你们这些学教的,还要依教起观,这太麻烦了,这些都是如来禅。他不但是看不起修止观的,他也看不起念佛的,认为是中下根所修的。

他当初对整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的法宝,充满了自信;直到他四十几岁的时候,他的自信产生动摇,他四十几岁生了一场大病,诸位看传记就知道。在这个传记上说,他这个病痛到什么情况?这个病痛折磨一代大师到什么情况?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唯有含泪念佛而已。一个有刚骨的祖师,会折磨到他含泪念佛,你就知道这个业力不可思议。

后来他说:从今以后,对净土法门,宝此一行,万牛莫挽,这个时候对佛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开始著作《弥陀要解》,所以我们有这个机会读到这样一个法宝。

诸位要知道,持名,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对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讲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什么叫做一心归命?什么叫做通身靠倒?

你念佛的时候,要有二种心情:第一个,你相信你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相信你自己没有出离的因缘。也就是说你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设──我从现在开始,我不管修空观也好、不管拜佛也好、不管是持咒也好,我现在开始到临命终,我不吃饭也不睡觉,整天用功,也没有办法了生脱死,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这是现实问题。

如果你认为说,你除了佛号以外,你还有其他的出路,这个就不能叫做一心归命了,这个佛号只是你很多法宝当中的其中一个法宝而已,那你这个叫做三心两意了。

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强调佛号念得很多,但是对佛号的那种情感是要建立的,就是你相信:我离开了佛号,我就没有出离的因缘。

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力,决定能够救拔你。第一个相信自己无能,第二个相信佛力不可思议,这个时候,佛号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才正式明确的安立下来。这个就是身为《本经》的最后,佛陀说甚难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死尽偷心。

我想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念佛法门绝对不排斥其他法门,你念观世音菩萨可以、念地藏王菩萨也可以、你修其他的善法通通可以,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你要知道你这个法宝当中,什么是你的本命元辰。一个对法完全没有分别,什么法门对你来说都是一样,你不可能往生,净土法门是须要有一点分别心的,就是佛号在你心中有一些不共的特色。

我希望大家把印光大师的话体会一下,什么叫做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把它体会一下,就知道怎么修归依了。

好,我们看经文。这个地方,等于是讲到我们在执持名号的心情,就是你必须要了解到了生脱死的困难,你才能够真实的、很踏实的对佛号生起归依,这个是在经文当中所说的劝行,这个地方的行指的是执持名号。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释迦牟尼佛讲完《本经》所谓的本尊相应法,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样的一个信、愿、持名的三资粮,这些大比丘、大菩萨,还有天人、阿修罗听了以后,都非常的欢喜,作礼而去。

弥陀经导读--111

【112】

一定要有静中修的基础,才能够历缘对境的历练

净界法师

肆、结示劝修二

分二:初、结示法要;二、举颂劝修。 今初

我们把前面学习的经文以简单的方式作一个总结,这当中,我们先看结示法要,再看举颂劝修。

甲一、结示法要

一句弥陀,信愿具足。

净土宗的修学,简单的讲,就是一句弥陀,信愿具足,有信心、有愿望来忆念弥陀的圣号。当然,你在念佛之前,要把佛号当作本命元辰,通身靠倒,这是印祖的开示,在念当中,有静中修跟动中修。静中修包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一句弥陀念诵听,栽培专注力;十句成片三三四,成就相续力。

这个地方是成就一心,就是先在你妄想当中,建立佛号的力量,这是一个止,修止静的力量。慢慢的这个修止静的力量成熟以后,开始在动中去历练,遇境逢缘,妄念生起,我们开始修观照,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再跟佛号配合,转念念佛,妄想消灭,佛号独存,这样子就开始修不乱了。

这个净土法门,它的修行,先生善再破恶,先成就佛号,再用佛号来调伏烦恼。

有很多居士问我说:我们念佛人,刚开始是在静中修好,还是在环境中修,历练一下比较好?

其实一个初学者,你不应该去历练的。

印光大师讲一句话说:念佛的人,重点在于──你要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你刚开始的时候,扫地的时候念佛、工作的时候念佛,你不可能清清楚楚的,你不可能一心两用的;老参可以,如果你佛号已经非常熟练了,扫地可以念佛、工作可以念佛。但是如果你是初学者,你这样子念佛,那力量太薄弱了,不可以。

那刚开始怎么念佛呢?刚开始的时候,找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也没有起烦恼的时候,在寂静的心中,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嘴巴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一句一句的,在你的妄想当中,把这个莲华的根,在你的心中深深的种下去,等到你佛号熟练了,历缘对境的时候,你这个佛号是熟练,那就是可以了。

如果你的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在佛堂静修的经验,你的佛号都在动中修,我保证你的佛号不可能听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含糊笼统,那你跟弥陀感应的那个讯号就薄弱了,因为你没有好好的执持。

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一定要有静中修的基础,才能够历缘对境的历练。

弥陀经导读--112

【113】

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净界法师

甲二、举颂劝修

这当中二个偈颂:第一个是先讲信愿,第二个是讲持名。

先看信愿:

颂一: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

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这个偈颂我们分二段:第一个是示相,指示生命的真相;第二个是劝修,正式的劝勉我们修行。

示相当中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先看过去的生命相貌。

我们过去是怎么样呢?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我们从经论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过去,因为死亡的尸体,像须弥山这么多;因为生死离别所流下的眼泪,像四海澜这么的大。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因为一念的糊涂,投胎以后,在这一期生命,因为一念的受生,而受很多很多的痛苦,而这些痛苦完全是不值得的,对觉悟一点都没有帮助,这个是我们过去的相貌。

我们白白的付出痛苦,这个跟修行的痛苦是没有关系的,这个是我们一念的颠倒,我们不知道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在生命当中,因为我们的愚痴,其实我们过去已经付出惨痛的代价。现在怎么回事呢?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诶,你好不容易熬出了头、你好不容易前生的布施、持戒的善业现在起现行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提醒大家,你现在的风平浪静,是无常败坏之相。为什么呢?

人生弹指有何欢,因为你在修善业的时候是生灭法,你不是经常修善业,你也造了罪业,所以得果报的时候,这个业也是有穷尽的时候。

所以不管你今生多么的如意,你长得很庄严、身体健康、眷属美满,这些都是暂时的。那来生又是怎么事呢?

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各走各的,有善业到人天去、有罪业到三恶道去,换句话说,假设我们不求生净土,来生还有很多很多三恶道等着我们。

所以,我们虽然活在现在,我们也要回顾过去,也要规划未来,我们透过对过去、现在、未来生命水流彻底的了解以后,我们心中应该可以作出一个结论:

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遇到净土法门的住世,假设我们这一次因缘错过了,你来生不一定这么幸运:你不一定得到人身;你要是到天上去,你也没有办法修学净土;那你是不是能够得到净土法门这个传承的住世,都很难讲。

所以说,真正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这个古德的偈颂是告诉我们发愿的重要。

弥陀经导读--113

【114】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净界法师

第二个,你有发愿以后开始持名:

颂二: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竟──

我现在正式的发愿求生净土,我应该怎么做呢?

你要有一个方便,你既然要跟弥陀感应道交,最好的就是佛号,它是你所有法门当中的王,你心中要有这样的心里建设。为什么呢?

因为这句佛号,是无边妙义,它是无量光、无量寿,整个依报庄严都在里面,所以我们临命终只要保持十念,就能够往生,乃至于成就等觉菩萨,事实上是不在人世间去论高下。

修净土的人,他生命的重点是来生,我们可以这样讲,修净土的人他的生命是活在未来,他不活在现在,他的生命是期待他的果报出现。

那果报是什么?就是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所以他把这个世间看得很淡。

《阿弥陀经》我们这样一路学来,我们可以分成二个重点,它告诉我们二个重点:

第一个,你要设定你今生的目标。

我们未来的生命只有二个选择:第一个是在三界当中流转,第二个是求生净土。

我希望我们的发愿不是冲动:诶,我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度众生。这句话听起来令人非常感动,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业力的因素、退转的因素。

所以第一个就是说,你将往哪里而去?

这个绝对不能等到临命终的时候才来决定,不可以的,你临命终的时候不可能。

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会影响现在、未来也会影响到现在,一个人没有未来也就失掉了现在,所以第一个你要设定你今生的目标。

第二个,你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方法,你达到目标要有方法,你念阿弥陀佛跟念〈大悲咒〉、观世音菩萨,从往生的角度来说,因缘是不一样的,你选择一个跟弥陀最直接感应道交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你没有选对方法,你是事倍功半的。

每一个法门有它的传承、有它生起的因缘,阿弥陀佛发了愿以后,他这个愿你要跟它接触,有它接触的方法,你不遵守这个轨则,那你就是事倍功半。

佛法讲一切法因缘生,就是一切法有它活动的轨则,你掌握这个轨则,你就能够得到这个果报;你没有掌握这个轨则,你这个果报就不能出现,就是这样子。

所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方法,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本经》的时候,强调二种方法:第一个持名,名号功德力;第二个,自性功德力,就是对内心的观照调伏,自他不二。一个是真如三昧,一个是念佛三昧,这二个都有需要,一个是调伏烦恼,一个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

这个传承是从永明延寿大师以后,莲池大师、益大师一再强调的禅净双修的法门。

好,我们这个课程就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弥陀经导读--114

【115】

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能不能往生?

净界法师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辅佐阿弥陀佛普渡十方众生离苦得乐,为何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不能往生?

答:我们没有说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不能往生,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往生,而是直接跟间接的问题。

在整个净土宗的传承当中,最强调持名的是善导大师。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强调持名呢?

善导大师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他说:你执持名号,与佛的本愿相应。你念佛直接跟佛的本愿相应,而他提出这个答案以后,历代祖师没有人敢反对,与佛本愿相应。

诸位你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不要用圣道的思考,你要知道净土法门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他不是自力的法门。自力的法门,我们不要说是哪一个法门高下,因为很难讲,每个人有他适合的法门:有些人适合修唯识止观、有些人适合修天台止观,我们在圣道门的时候,尽量避免说哪一个法门比较殊胜,因为这会引起争执──宗派争执。

但是净土法门就不一样,净土法门的好坏是很明显要区分出来。

你修自力法门,你观察的是你的内心,你内心的妄想是无自性的,因为你生起妄想的因缘不同,这个是《大乘起信论》说的,不是我有这个智慧观照,它说:你生起妄想的因缘不同,所以对治的方法也不同:你有贪烦恼、他也有贪烦恼,但是他贪的生起是在逆境中生起,你是在顺境中生起,你们二个对治贪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佛陀讲八万四千法门,各走各的,彼此互相尊重。为什么?

因为你对治的妄想因缘是不同。所以我们在圣道门的时候,避免说哪一个法门好,所以我们在圣道的时候──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但是净土法门的思考就完全不一样,净土法门,你今天的往生,不是对治你的妄想,是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不是你说就算。那你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有它的轨则,你才能够触动弥陀的本愿。

你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是直捷了当,你念观世音菩萨要志心回向。所以我们说,你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也可以往生,叫做回向往生;你念阿弥陀佛是一心归命,直接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不要回向。

所以我们要知道,你念观世音菩萨也可以往生,但是间接。

当然,有的人说:我念观世音菩萨已经念得很熟了,那你不改也没有关系。不要改,你实在是跟观世音菩萨情深义重,我没有办法放弃观世音菩萨圣号,那我建议你:观世音菩萨念完以后,念十句佛号作收尾,至少要十念的收尾。如果你现在心中还没有决定要念哪一尊菩萨,那是最好,是一张白纸,你念阿弥陀佛最好、最直捷。所以这个是直接跟间接的差别。

弥陀经导读--115

【116】

初学者经论的学习,我建议大家要偏重断恶!

净界法师

问:我们在拜《八十八佛》忏悔文的时候,如是四法广无边的四法?

答:这四法前面有说到,它不是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

乃至虚空、世界、众生、业四种。

虚空跟世界叫依报,虚空上面有世界,有房子这些世界,这个叫做依报;众生就是正报,五蕴身心嘛:依正二报叫做果报;业就是因地了,就是众生的因果结束之前,我的愿力是不会结束的。众生的有漏因跟有漏果,这个苦集流转的力量没有停止之前,我的愿力是不会止尽的,当然这个愿是无穷的愿。

问:初学者应该六年专精戒律,又想研读经法,请问师父这二者应该如何拿捏?

答:其实研究戒律跟研究经论,这二个是相辅相成的。

专精戒律这件事情,每一个人对戒律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不过从益大师的角度:持戒的目的是断有漏因。

这个意思就是调伏烦恼,这不是身口二业而已。

如果你今天的持戒是断身口二业,你不要看经论是可以的,但是不容易,如果你烦恼没有调伏,你只是身口照着做,那你不要忽略烦恼的势力太大了,你压不住的,你只是靠着信心、靠着愿力──我曾经在佛前发愿,我要誓断一切恶,我不能违背我的誓愿,我因为我戒体愿力的支持而不犯戒,这种人不容易,这个出家生涯很难长久的。

那你一定要有止观,特别是空观,你要看到这个妄想是不真实的、如梦如幻的,所以这个烦恼不是压它,而是用智慧来照它。如果你的持戒不完全只是身口,还有意业的话,那你这个经论要学习。

不过我的建议是这样:初学者经论的学习,我建议大家要偏重断恶。

我们讲三聚净戒──断恶、修善、度众生,所以初学者要偏修空观是对的。

净土法门除外,因为净土假观是清净的庄严。

你刚开始可以学习持戒跟有关调伏烦恼的经论这一部分;修善,怎么布施、怎么修习善法,这一部分你先不要学没关系。先把心中的垃圾处理,先断恶;度化众生这一部分方便的,很多度众生的善巧,这个你也可以不要马上学习;先学习断恶的部分,然后再跟持戒配合,内心的观照力,还有身口的行动力,二个可以互相的配合。这个是讲到持戒跟止观的配合。

弥陀经导读--116

【117】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否就是佛性?

净界法师

问:为何临命终的时候,所见到的佛一定是真佛,不可能是魔所化?

答:益大师说:临命终是一个果报相。

我们平常的时候念佛打妄想,那么也可能因为妄想,招感鬼神的现身,但是这个不是果报,这是烦恼所变现的。

临命终不可能这样,临命终你念佛的人,念佛、见佛,因果相符──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临命终不可能有烦恼现出相貌,那一定是果报,临命终的时候,中阴身他不是烦恼变现的,他是业力变现的,所以不可能魔所化,平常就有可能。

问: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否就是佛性?

答: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讲法空,我们讲《般若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我空观,五蕴无我;它讲到法空的时候,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法空观,法空观是比较困难,讲生跟灭。

你说你现在的生命是生还是灭?你说:我现在是生啊!但是你现在已经有灭的势力了。

比如说你的寿命是八十岁,假设你现在活到五十岁,表示你还有三十岁的生,你已经有五十岁灭的力量在。

法空,就是说法没有决定性的,生中有灭、灭中有生,生跟灭是不决定的;垢净也是这样。

这个阿罗汉很难理解,因为阿罗汉对每一个法的定义是很明确的;菩萨认为一切法是存乎一心,一切法是心所变现的。

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说,你要远离对生的执取、对灭的执取、对垢的执取、对净的执取,乃至于增减。生命当然是强调存在,存在以后它的本质是垢净、量是增减,这三个法,你要知道都是由一心所安立的,这个地方诠释的是法空观。

弥陀经导读--117

【118】

净土法门最怕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净界法师

问: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要证得一心不乱,并说:假若未得一心不乱,临终的时候是否会往生,就是碰运气,没有保障?这种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对往生有保障?

答:这个一心不乱,我们看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讲得很清楚,益大师《弥陀要解》的一心不乱,它的范围是很大的,包括调伏烦恼、包括断除烦恼,乃至伏除见思惑。伏,调伏;断,断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讲一心不乱就断烦恼,但起码是伏。

一个人要调伏烦恼,第一个你先不动,不为妄想所动,比如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妄想还在,但是我不动,我不跟你动。我们的内心跟人事的因缘接触的时候,第一个百分之百是妄想,第一个念头,就直接性的、等流性的就是妄想,你跟它动,那当然不知道怎么调伏。

一个人要调伏妄想,有二个次第:第一个,你先跟妄想脱离,你动你的,我不动,然后我再来调伏你。当然你要脱离,那是观,所以我们修行是先观后止,妄想起来的时候,先知道它是妄想,然后你动你的,我不动,然后我再用念佛来消灭,先保持不动,然后再调伏它。

这个于诸妄想,内心不动,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妄想起来的时候,你就跟着它动,你没有办法修行的。

所以我们说不乱,不为烦恼所乱,简单的讲就是不为烦恼所动,烦恼不能马上消灭,但是我不为你所乱,你乱你的,我心中安住在空性,我观察你是因缘法;然后慢慢的,你再用佛号、持咒对治它,让它慢慢的消灭。

所以说这个一心不乱的范围很大,但是起码的标准,彻悟禅师讲一句话非常深刻: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你要有调伏它的力量。

你每一次烦恼起来,你都随顺它,起来都随顺它,你这个就是为烦恼所乱,那你就没有把握了。

我有烦恼,但是我不为烦恼所动、不为烦恼所乱,那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不要要求断烦恼,断烦恼就不是带业往生了。身为一个凡夫,他一定会有情绪,但是净土法门最怕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净土法门它不怕你有烦恼、它也不怕你有罪业,它最怕的是你起颠倒。

烦恼起来的时候,你认为它是真实的,你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相貌,你一定要随顺它,那就完了,你起颠倒了。所以我们讲随念往生这个正念,第一个就是你不颠倒。我不颠倒,我清楚知道这个妄想是不真实的;虽然这个妄想没有断,但是它不能影响我,这个就是一心不乱,因为我第一个佛号很清楚,第二个我不为你所乱,虽然我没有断烦恼,但是我不为你所乱。

所以修净土的人,他这个不颠倒的标准是很重要的,要保持不颠倒。当然你临命终要不颠倒,你平时就要不颠倒。所以我们在讲的时候,讲到念佛三昧,还有一个真如三昧,这二个都很重要,事修、理观。

好,我们《阿弥陀经》就讲到这个地方。

我们这一次夏安居,奉和尚尼的慈命,要我跟大家报告净土的教义,我就选三个课程:一个《阿弥陀经》,下一个是《净土十疑论》,第三个是《念佛圆通章》。

《阿弥陀经》它的重点,在开显正义,诸位一路走过来,大概也知道净土法门重要修行的传承,怎么样设定目标、怎么样选择方法,选择佛号以后,你怎么修归依,怎么对佛号来建立你的感情,这个叫做开显正义。

但是在净土当中,你在修归依的时候、在念佛的时候,还有一些微细的邪执,这在所难免,所以《净土十疑论》叫破除邪执。就是你有净土的了解以后,但是有一些微细的障碍,我们怎么对治呢?

智者大师摘录了修行当中有十种的问题,我们下一堂课有三次的讲次,研究《净土十疑论》,破除微细的邪执,建立了佛号的功德、破除了疑惑的遮障;第三个我们就开始实修了,怎么样能够真实的忆佛、念佛,跟弥陀感应道交,就是《念佛圆通章》,有二次。

好,我们回向。

【圆满】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净界法师!

弥陀经导读

下一篇:海涛法师:真正的道场,是建在心里面的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