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阿弥陀经导读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001.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它到底有什么特色?
002.我们在学佛,到底什么是佛呢?
003.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因果的相续!
004.在生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
005.我们看佛陀是在什么情况会欢喜呢?
006.无量光、无量寿代表什么意思呢?
007.佛陀所宣说的道理,是不随时空改变的!
008.整部经简单的讲,就是信、愿、持名 !
009.弥陀的加持是随时存在的,这个我们要有信心!
010. 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
011.你在娑婆世界打滚得愈久,你要出去就愈困难!
013. 我们应该要发愿,来引导我们的生命!
016.信愿具足是不是有判定的标准?
017.同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功德是不同的!
018.有这五种的交待,就能够证明《本经》的真实性!
019.他们为什么叫大阿罗汉?
020. 舍利弗尊者身为一个阿罗汉,他的智慧辩才特别高
022.是迦叶尊者,把佛陀一生所说的经典跟律典加以结集
023. 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
024.为什么在秽土的时候声闻众要排前面呢?
025.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026.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
027. 益大师用信、愿、持名来统摄一部《阿弥陀经》
028.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
029.是什么样的因缘,有资格安立极乐这个名称呢?
030.娑婆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完全是痛苦的,没有快乐的感受!
031.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它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032.修行的共同相貌,就是身安则道隆!
033.你心中的归依处──莲华庄严!
034. 莲华跟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有互动的力量!
035.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
036.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037.你可以不求生净土,但是你不能毁谤净土!
038.净土法门的道次第,第一个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信心
039.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040.这个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真实义了!
041.整个修行的理论就是要你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042.为什么念佛,就可以把弥陀的功德转成我的功德呢?
043.极乐国土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尘,构成了三种庄严!
044.你的神足通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045.在极乐国土,你跟十方诸佛,乃至娑婆世界是隔而不隔!
046. 我那个果报体能够造什么业?
047. 这是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048. 极乐世界的众生,他能够经常的听闻佛法!
050.很多让你栽跟斗的重大过失,都跟金钱有关系!
051.你要知道你嫉妒他是伤害了你自己!
052.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
053.弥勒净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054.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你没办法改变自己!
055. 我们很难克服自己的烦恼!
056.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057.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058. 有情、无情同宣妙法的真实义!
059.修行人有什么事情,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060.没有善根你会坐在这里?
061. 发一个脾气,善根全部消失掉!
062.我们能够蒙弥陀的光明所照射,使令我们身心调柔!
63. 这些往生的众生,他的寿命有多少呢?
64.你要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65.《阿弥陀经》主要的修行特色,就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的名号
66.你不了解佛号,你能够归依它吗?
67.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声闻弟子?
68.极乐国土总相跟别相的差异
69.能念所念性空寂,你就正式的跟弥感应道交!
70.阿 跋致,这个不退转的内涵,由浅入深有三个
71.有情无情同宣妙法,就产生了不退转!
72.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
73.只要有上师因为这个法而成就,这个法就是清净的
74.这句佛号具足三种功德力,你要深信不疑!
75.你要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来生你到底要去哪里?
76.你应该在心中,许下你生命的誓愿!
77.我们很难跟光明长时间在一起!
78. 善知识的方便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增上缘
79. 你真正要注意的是分段生死这一关
80.诸位知道在娑婆世界什么叫做安乐的果报吗?
81.不是说你想修行,你就可以修行!
82.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一)
83. 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二)
84.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三)
85. 只有听到你自己的声音,你的心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
86.你知道如何拜佛念佛吗?
87.他念佛数目念得不多,但是他强调一心不乱
88. 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有三种状态
89. 这 句 话 太 重 要 了 !!!
90. 在执持名号的时候,我们有三种念佛
91.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就好,为什么要调伏烦恼呢?
92. 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93.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94.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否还会遇到恶因缘现前?
95.这就是自永明延寿大师以后所强调的法门!
96. 念佛法门的殊胜,在于它能够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97. 六方诸佛以欢喜心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
98. 汝等众生要相信《本经》所说的一切功德
99. 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100. 每一尊佛度化众生,是选择性的度化
101. 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能够往生到观世音菩萨的国土吗?
102.念佛真正的功德是什么?
103.释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当生、已发愿则已生【一】
104. 释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当生、已发愿则已生【二】
105. 释今发愿则今生、当发愿当生、已发愿则已生【三】
106.为什么你要产生决定的信愿?
107.佛陀所说的甚难希有之事,指的是二件事
108.娑婆国土的特色,叫五浊恶世
109.很少有一个菩萨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精进的
110.如果执持名号不是唯一的方法?
111.佛陀说甚难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死尽偷心!
112.一定要有静中修的基础,才能够历缘对境的历练
113.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114.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115.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能不能往生?
116.初学者经论的学习,我建议大家要偏重断恶!
117.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否就是佛性?
118. 净土法门最怕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001】
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它到底有什么特色?
净界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第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家请放掌。
我们这次结夏安居,要跟大家研究的课程是《净土学概要》。
在讲这个课程之前,我们先作二点的说明。
第一点,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程?说明研究的目的。
这个净土的念佛法门,在我们中国佛教历代祖师的赞叹、弘传之下,可以说弘传得非常的广泛。我相信几乎每一个佛弟子,多多少少都有念佛的经验,所以古人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就可知道这个念佛法门,普遍在整个大众当中,是很多人修学的。
但是我们仔细的去了解,在这么多念佛人当中,真正对净土的教义,有真实了解的人非常的少。大部分的人虽然嘴巴念佛,但是对净土的教义、对名号的功德,都只是片断式的粗浅认识。
我们对于所归依的境,就是你念佛,虽然你心中对佛号是真实的归依,但是你对于所归依的佛号了解得不够透彻,这个时候,佛号在你心中运转,产生调伏感应的力量,就相对的薄弱。
所以 益大师说:信既不深,行亦无力,悠悠泛泛,一事无成。
就是说,我们虽然很认真的念佛,但是我们对于所归依的佛号,它的真实相是什么不了解,所以产生的力量就很薄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们的确有需要很认真的──我们不要作片断的了解,我们要很真实的去探讨净土宗的教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念阿弥陀佛的这句佛号,它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真实义?我们应该好好的了解清楚。
这就是我们这三个月的时间,希望透过这样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这个就是我们开净土学的目的,就是让你了解什么是阿弥陀佛。
第二点,我们说明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它到底有什么特色?
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内心的本性是想要离苦得乐。虽然有时候我们颠倒,造了很多罪业让自己痛苦,但是我们想要离苦得乐的本性是没有改变的。
我们想离苦得乐,我们要知道一个生死的问题:因为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我们在三界当中受生,只要你三界的受生不停止,你的痛苦是不会停止的,因为你每一次的受生,都累积很多老病死折磨的痛苦。
所以,当我们开始思惟生命的离苦得乐,我们开始思惟三界的轮回应该如何来出离?
出离三界,我们有二个选择:
一个是用圣道门,就是仰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靠你内心的戒定慧,来断烦恼而出离三界。
但是这样的方式,是要经过多生多劫的,所以古德说这是难行道。
另外一个,就是你仰仗佛力的加被而往生净土,这个法门是一生可以成办的,所以我们叫易行道。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的选择:你可以持〈大悲咒〉、你可以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你可以念嗡玛尼贝美 ,都可以。在这么多佛菩萨的法门当中,你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特色呢?
如果站在消业障、增福报的角度,阿弥陀佛是没有特色的,是一样的,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要消业障、增福报,那你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都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如果你是站在了生脱死、要出离三界的角度,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有不共的特色。
就是说,今天你对来生的抉择是要远离三界的话,这句佛号对你的意义就重大了,因为它提供你一个很特别的捷径,是其他法门所没有的──就是有弥陀本愿的摄受。
所以我们在修这个法门之前,你要知道有什么样的特色?
它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这个是你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找不到的地方,这是它特别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了解阿弥陀佛之前,先了解他的特色。所以我们在讲这个课之前,先让大家先了解一下这二点。
我们这一次的净土学有三个主题:第一个是《阿弥陀经》,第二个是《净土十疑论》,第三个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阿弥陀经》跟《净土十疑论》,是偏重在教义的研究;这个《念佛圆通章》是偏重在修行的方法。我们希望透过这三个课程,让大家能够全盘的了解净土宗的教义跟修行。
好,我们先看第一个主题,请打开《讲义》第一页: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这以下的《讲义》,是学人根据 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摘录出来的,把它汇编成导读。我们看《讲义》第一页:
○将释此经,大分为四 ┌壹、解释经题
├贰、经文大意
├参、随文解释
└肆、结示劝修 今初
我们研究这一部经有四个主题:
第一个解释经题。这个经题就是解释一部经的要义,所以我们应该先了解;
第二个经文大意。我们在正式进入经文之前,先扼要的说明《本经》的修学纲要;
第三个随文解释。正式的就着经文来解释其中的义理;
第四个结示劝修。我们讲完经文以后,引用古德的二个偈颂,把经文作一个总结。
弥陀经导读--001
【002】
我们在学佛,到底什么是佛呢?
净界法师
我们先看第一科:
壹、解释经题
佛说阿弥陀经
这个经题,在 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是分二部分:第一个是别名,第二个是通名。
这个别就是各别,每一部经的各别名称。
《本经》的经题有六个字,前面五个字是别名,这五个字我们分成三段:第一个是佛,第二个是说,第三个是阿弥陀。
我们先解释这个佛:
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经常说我们在学佛,到底什么是佛呢?简单的讲,就是你心中觉悟的智慧。
也就是说,你在没有学佛之前,虽然你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你学佛之前做慈善事业,跟你学佛以后做慈善事业,有什么差别呢?就是你学佛以后,你在造作善法的时候,心中有一道光明的智慧来引导你,就是这个地方有差别,就是你心中是依止觉悟来断恶修善。
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佛的特色就在于觉悟。
觉悟在大乘佛法有三个涵义:
第一个是自觉。就是你自己内心智慧的观照,你透过闻思的智慧所产生的观照力,这个叫自觉。
第二个是觉他。前面的自觉是约着智慧,这个觉他是约大悲。你心中的黑暗点起了一道光明,你看清楚了生命的真相──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你很清楚。但是一切众生还在颠倒当中,这个时候你用你的大悲心跟善巧方便,把众生心中的光明点亮起来,这个叫觉他,这个是大悲跟善巧。
第三个觉行圆满,当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自身的觉悟跟对众生的帮助都圆满了,这个叫觉行圆满,也叫作佛。
弥陀经导读--002
【003】
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因果的相续!
净界法师
这个觉的意思,我们再作一个说明。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状态是跟着感觉走,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你想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完全是活在直觉当中的,就是心随妄转。
你今天遇到什么人事、你突然间有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就带着你去做什么事,你是没有办法作主的,你心随妄转,由妄想来作主。
我们学佛以后,开始明白道理,这个佛法道理的观照有三层:
第一个是因果的道理。
就是每一个人生命当中,他的果报体是有差别的:你看这个人他看起来很有福报、财富很多,但是他多病;这个人身体很健康,但是贫穷: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果报是各式各样。
这个差别,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以佛法来说是有它的因缘──诸法因缘生。
什么是因缘呢?简单的讲就是业力,所以我们讲:万般都是业,半点不由人。
这个因果道理的意思就是说,它是一个隔世的招感,不是今生的。你今生的果报,是前生造作的业所创造的;那你得到这个果报,你又造一个业,这个业又创造你来生的果报。
所以,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创造来生的你,这个就是佛法说的三世因果。
那这个三世因果,就构成一个无量生命的水流,也就是说,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因果的相续。
所以我们刚开始观照生命的真相,第一个就是看到因果的道理,这因果的道理告诉我们应该要避免造恶,因为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而且你喜欢有安乐、希望有安乐的资具出现,你就应该修善。
所以对因果道理的了解,强迫我们去反省自己、去断恶修善,而这断恶修善的动力,来自于对真理的理解,所以我们刚开始的觉悟是觉悟因果。
弥陀经导读--003
【004】
在生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
净界法师
第二个是觉悟空性。
如果我们的了解只是在因果的有相分别,我们会感到心是非常躁动不安的,因为你都是在善恶的对立、得失当中打转;所以我们了解因果以后,开始修习我空观,观察生命的本质是无常生灭的,在生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所谓的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比如说:你前生是一只蚂蚁,今生变成一个人。你前生做蚂蚁的时候,你前生有蚂蚁的色身外表、有蚂蚁的心态;由于这个业力的熏习,你今生变成一个人的色身、人的心态:这二个果报体,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完全改变了,因为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是完全不同的。
你前生做蚂蚁的时候,是很卑贱的,整天就是工作;你今生做人的时候,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不应该在生命的流动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这是我们心中的妄想,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透过无常、无我智慧的观察,知道生命的本质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在整个生灭变化当中,没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没有。
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我空真理的时候,我们内心开始产生一种寂静的力量,这个时候就慢慢趋向于涅 的境界。
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二层真理,就是空性的真理。
因果的道理是有相的,空性的道理是无相的,在大乘佛法来说都是偏一边的,所以我们第三个要了解的是真如的道理──
中道的实相。
我们开始了解到,其实整个法界的缘起,是我们一念心所创造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内心的本性是空性的,但是它一动就是十法界的因缘,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整个生命,在我们内心当中,是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到整个生命的流动,每一个点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时候,你就同时观照到有相的因果跟无相的空性,这样子我们就开始趋向于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菩萨道。
这个就是在整个佛法当中,我们必须觉悟的三层道理:
业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这个就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
外道也做慈善事业、佛弟子也做慈善事业,外道做慈善事业只是仰仗一分的信心,我们在信心当中,还多一层智慧,这个就是觉。
这个觉悟是佛的总相。
这个地方的佛有他的别相,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本经》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
这个地方是说明能说之人。
弥陀经导读--004
【005】
我们看佛陀是在什么情况会欢喜呢?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说字:
这个说,我们一般的理解叫宣说;但是在 益大师的注解,这个说是悦所怀也,这个地方有欢喜的意思,就是佛陀当时的心情是用欢喜的心情来宣说的。
我们如果看经典,你会知道佛陀的情绪是非常稳定的,佛陀的喜怒哀乐几乎是完全脱离的;所以佛陀会起欢喜心,一定有他的特殊因缘。
我们看佛陀是在什么情况会欢喜呢?
因为佛以度生为怀,现在众生成佛的因缘成熟了,佛陀宣说净土难信之法,使令众生依止法门而解脱,所以佛陀欢喜。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众生成佛机熟。
我们都知道,成佛的因缘是很难成就的,我们一般人修学佛法,顶多成就人天果报、成就偏空涅 ,要成就佛果是很难的。
但这个地方的意思,在古德的注解上说:这个众生指的是谁呢?
就是我们在研究净土以后,你全盘的了解净土法门的整个缘起,你也了解阿弥陀佛圣号所代表的意义,然后你对这一句佛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那表示你的成佛因缘成熟了,也表示你无量劫生死轮回的痛苦即将结束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佛陀是代众生而欢喜,就是你得度的因缘成熟了,这个就是佛陀在宣说的时候,当时的心情。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005
【006】
无量光、无量寿代表什么意思呢?
净界法师
那释迦牟尼佛到底宣说什么道理呢?
这个阿弥陀,所说之人。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当中,他所宣说的就是阿弥陀。
这个阿弥陀是印度话,阿翻成中文叫做无,弥陀翻成中文叫做量,所以这个阿弥陀等于是一种无量的功德。
这无量的功德,在《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把它解释成二个重点:一个是无量光,一个是无量寿。
这无量光、无量寿,在 益大师的解释:这等于是整个阿弥陀佛法身的功德。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整部《阿弥陀经》,就是介绍无量光、无量寿二个主题。
无量光代表什么意思呢?
无量光代表空间的无量,从净土宗的角度,代表的是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七宝池、八功德水、种种的依报庄严,都是无量光而生的;
这个无量寿代表的是一个长远的正报寿命。
也就是说我现在这个明了的心识,是非常的躁动不安、非常的苦恼;但是我们的心跟弥陀的圣号一接触的时候,哦!产生了二种力量:
第一个是无量光。也就是说你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圣号一接触的时候,你对未来的生命,创造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七宝池、八功德水就在你念佛当中,念念的成就。
第二个,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成就一个长远的正报寿命──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 劫,就是你未来的生命是无量的生命。
所以你在极乐世界所成就的依正庄严,其实是由这一句无量光、无量寿所成就的,这个我们到经文的时候会详细的说明,为什么整段经文都是在解释无量光、无量寿,那这个是整个阿弥陀佛功德一个核心的价值,就是无量光、无量寿。
那这个道理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到经文再详细说明。
阿弥陀我们前面介绍他的意义,这个地方是说明他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净土的导师,他因地的时候发四十八愿,接引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而永阶不退者也。
这个地方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永阶不退。
很多人对净土的了解,是非常粗浅的,他以为说:极乐世界跟诸天是一样的,你看诸天也是很多宫殿、黄金铺地、很多的鸟在那个地方唱歌。
但是他忽略了──极乐世界的特色在于不退转,这是诸天做不到的。
你到天上去,你把天福享尽的时候,你会掉下来;你到极乐世界去,你享受安乐的时候,你是往上升的:这是一个不同的力量。
我们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心中很清楚,成佛之道不是一生一世可以完成的,我相信大家都有心里准备,这是要长期抗战的,如果你有志于成佛的话,那你要下定决心面对无量的生死。
当然你说生死会有很多老病死的痛苦,我相信很多人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对我们产生遮障的就是退转的问题,你今生的正念不能相续到来生,这是一个最大的困扰。
你看宋朝的秦桧,诸位读过历史都知道,秦桧因为个人的私欲,杀了很多的众生,这个人在世间上是大坏人。但是印光大师说:秦桧的前生,是一个雁荡山的苦行僧,他前生是修习持戒苦行的。
所以我们很难想像他前生是这么一个有正念的修行者,来生遇到富贵果报刺激的时候,是如此的放逸。
所以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就是……,比如说:在诸位心中,你现在的念头,多分来说是正念比较多、妄想比较少。
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个真相:你现在的心念,在你内心的深处,只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你现在的心,是第六意识的生灭心,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大的仓库叫阿赖耶识。
你今生因为持戒的关系、因为听闻佛法的关系,把阿赖耶识当中的善根刺激表现出来;但是你的阿赖耶识当中,还有很多很多杂染的种子潜伏在那里。也就是说你现在的心态,只是你内心的一部分而已,不是全部。
那你现在的生命死亡以后,你来生又换另外一个环境的刺激,他会带动另外一个心识,这就是为什么你前生跟今生的心态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因为你的阿赖耶识、你的心有很多很多的功能,有杂染的种子、有清净的种子:你现在现出来的是你最好的这部分,就是你阿赖耶识最好的这一部分;但并不表示你每一生都是这样子的,这个就是为什么在资粮位的菩萨很容易退转的理由。
当我们在逆境的时候,我们启发善根、生起惭愧心、努力的修学,在修学当中,积集了善恶,来生福报会变得很大;福报一大,就刺激了烦恼,又开始把善业给花掉,在花掉善业的时候,同时造了很多罪业到三恶道去;到了三恶道,又开始起惭愧心、开始积集善业,如是的展转: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资粮位的菩萨一直在流转的原因。
就是死亡把我们的生命中断了。你二十岁出家,活到八十岁,修了六十年;死掉以后,来生重新开始。
你来生要是没有遇到三宝,又开始放逸,又完蛋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当我们在思惟净土的时候,你要知道净土在你生命当中所代表的意义是不退转,它给你一个很长的寿命,你不用因为死亡的因素而中断你的修行。
我们现在一个最大的困扰,就是每一生的生命没有办法把它加起来,就像煮开水一样,煮一煮,听到声音把它关掉,然后水冷却了;再把它打开,煮一煮,还没煮滚,又把它关掉:你一辈子没有办法把这个水煮滚!这个分段生死对我们来说,障碍太大,我们没有足够的生命,把整个修行一次完成!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研究净土的时候,要知道净土的特色,来自于你在那个地方有无量的寿命,而且可以见佛闻法。
这个意方是讲到阿弥陀的无量光、无量寿,他的一个特色在于不退转。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006
【007】
佛陀所宣说的道理,是不随时空改变的!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经字,经是通名通于一切经典:
一切金口通名为经。此有五义:一、结蔓; 释通名 二、显示;三、绳墨;四、出生;五、涌泉
──糅合《弥陀要解》──
这个【经】,就是佛陀的金口,这个黄金是不变的意思,佛陀所宣说的道理,是不随时空改变的。
这个【经】在《阿毗达磨杂集论》提出五层意思,这五层意思我们可以配天台智者大师的教行理三经。
这个结蔓跟显示是教经。
这个教法为什么叫结蔓呢?
就是这一棵树长了很多花,但是这个花是散落满地的,我们用线把这个花串起来,变成一个有用的花蔓。
也就是说,佛陀宣说经典的时候,可能是在不同的地方宣说的,佛灭度以后,佛弟子把它结集起来,就好像把这个花蔓串起来一样,叫做结蔓,这个地方是说明教法生起的因缘。
第二个显示,这个显示是说明教法的功用。
这个语言文字的教法,我们内心当中不断的听闻思惟,就会显示很多很多的真理。
我们经常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你不断的去思惟,哦!你的心中就会出现一道我空、法空的光明的真理出现。
这个经、这个语言文字,跟你读报章杂志不同,显示真理,这个是约着教经。
这个行经叫绳墨,这个绳墨就是修行的一个标准,在经典当中,佛陀很明确的告诉你: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绳墨,行为的标准,叫行经。
这个理经有二个:一个是出生,一个是涌泉。
我们依止佛陀的言教去修行,就能够出生种种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第五个涌泉,我们在读诵经典的时候,它所产生的福德、智慧,就像泉水一样,白天、晚上不断的涌出,是没有止尽的。
所以这个经,我们一般说是无量义,你读一次跟读二次、三次、四次,每一次遍遍不同,他这个心就像涌泉一样,每一次有每一次的体会。这是讲到经的意思。
这个就是《佛说阿弥陀经》。
我们简单作一个总结:释迦牟尼佛以欢喜心,来介绍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净土因果。
弥陀经导读--007
【008】
整部经简单的讲,就是信、愿、持名 !
净界法师
解释《本经》有四个主题,我们前面已经解释经题;现在正式说明经文大意。经文大意我们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总标,第二科是别释。首先我们把《本经》的修学纲要作一个总说,我们看 益大师《要解》的一段文:
甲一、总标
这个地方分成三段,我先看第一段。
这个信、愿、持名是本经的修学纲要,一个人能够往生净土,其实是有三种资粮:第一个是信,你对阿弥陀佛的加持力要有信心;第二个你要有愿,你要有往生的愿力;第三个你要有一定的时间来持名忆念弥陀的圣号:整部经简单的讲,就是信、愿、持名。
这个信愿跟持名的相互关系,到底是什么呢?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这个信愿它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所以 益大师说:真实的信愿,来自于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是依赖你对经典透彻的了解以后,来断除你心中的疑根。
比如说:你这个人对净土法门完全不了解,你就直接去念佛,你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是不相信的。你对于你所归依的境,完全不了解,你能够信愿具足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修净土,不是一种盲目的冲动,而是很真实的把生命的真相掏开来,这个净土法门它所扮演的特色是什么?你很清楚的,然后你开始发起信心、发起愿力。
所以这个信愿,它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力。这个持名它是一个行行,其实这个持名就是一种禅定力、专注力,你对佛号专注的力量: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专注力。那这二种力量,在整个净土当中,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
我们往下看: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
如果我今天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有资格往生,主要的因素就看他的信愿,就是你对这句佛号、对净土强烈的归依心是不是具足,所以你对弥陀功德的归依,是决定你是不是往生的因素。至于你往生以后,你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靠你念佛的浅深,你这个佛号是由专注到成片、到一心不乱,一心以后有很多种,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就是说明信愿跟持名,一个是决定你是不是能够往生,一个是决定你的品位高下。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一贯道的信徒,一贯道的人他也是念佛,后来我跟他们谈:你念阿弥陀佛,你相不相信阿弥陀佛这句话,他对你有救拔的力量?他完全不相信。那你念阿弥陀佛干什么?他说:我一天忙碌下来,心里很散乱,我觉得念佛可以马上把心静下来。(呵呵)他念佛是把这个心静下来。那你念佛、念大悲咒是一样的。如果你只是要把心静下来,那你念桌子也是一样的(众笑),你只是摄心而已,你忽略那个佛力本愿的摄受!
那我问大家:像他这种人,他对弥陀的归依根本不够,他可以往生吗?不可能的!印光大师说:这种人念佛,就是得到人天的果报,把这个摩尼宝珠变成糖果吃掉。他念佛也是有功德的,但是跟往生是扯不上关系的。
我们讲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弥陀对你释放出一种加持力,那你也要把手伸出来。你把这个佛号拿来当作摄心的方便,你怎么能够往生呢?你根本信愿不具足!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佛号了解,你的心境才能够真实的通身靠倒。就像那个小孩子,你看三岁小孩子,他根本站不起来,他就整个身体倒在父母的身上。一个人会把整个生命交给一句佛号上,他对佛号要彻底了解,否则做不到的。
我曾经听一位老和尚说,这位老和尚是一个净土宗的大德,他现在还在,他一生打过四十八次的佛七。我去参访他,我说:老和尚啊!你老人家打了这么多佛七、念这么多佛,你有什么心得?他说:念佛容易,信愿难。内行人讲内行话。
诸位每一个人在晚课的时候,嘴巴也是念佛;但是你内心当中,真实能够放下万缘,一心归命?不多!这是说这个信愿理观是很难的,但是事修是容易的。
诸位要知道,信愿是一个根本,它决定你是不是能够往生;这个持名是一个枝末,它是决定你的品位而已。这句话是 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的,印光大师在文章也讲到这句话,他说:这句话是三世不疑的铁证。所以这句话是很重要的。
我们看第三段: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所以这个信愿的观照,是一个生命的指导,你很清楚你来生要去哪里;而且你心中对你现前的佛号,产生真实的归依,这是一种方向的指导。那你在念佛的时候,那种专注力是一个实际的行动,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跟脚一样,一个是看清楚方向,一个是实际的行动,这二个是缺一不可的。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本经》的纲要──信愿跟持名的关系作一个说明。
弥陀经导读--008
【009】
弥陀的加持是随时存在的,这个我们要有信心!
净界法师
前面的信愿跟持名,是偏重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以下我们把信愿跟持名三资粮的意思,各别展开来说明:什么是信?什么是愿?什么是持名?我们先看信的部分:
乙一、信
每一个法门的修行,都是以信心作根本,而且每一个法门所信的是有一点差异的。站在往生净土的角度,你要生起三种信心:
第一个弥陀大愿力,就是佛力不可思议,你对弥陀本愿的摄受,要完全有信心,你相信他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你,你要相信这件事;
第二个自性功德力,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你那个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
第三个是名号功德力,你所念的这个佛号,法力不可思议。
这个弥陀的力量是能应,那我们心中念佛的是能感,好像月亮高挂在空中,我们把水准备好的时候,这个月亮的光明就会映在我们的水中,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感应道交。这三种力量,到经文的时候,是很多很多次的说明,说是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三种力量所成就的功德。
这个地方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
修净土的人,第一个你要对弥陀的救拔力有信心,就是弥陀的本愿力。我们平常也发很多愿,我希望怎么怎么地──我希望我一生都不要生病、我希望我怎么怎么地。但是我们发了愿以后,其实我们很难实践,因为我们这个愿没有资粮,没有福德智慧的资粮来加持这个愿,所以我们平常发的愿叫空愿。
在整个佛法当中,一个咒愿力要产生力量,要有二种力量的加持:一个是三昧力,一个是法身力。
我们先讲三昧力。在经论当中讲到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森林里面,有一个修道的仙人,这位仙人他成就了四禅,他入定的时候,内心有殊胜的三昧乐,他不用睡觉、也不用饮食;但是他从禅定出来的时候,跟我们完全一样,也要吃饭、也要睡觉,所以他就去吃一些山中的水果。有一天他从禅定出来,去采水果的时候,因为这一天下雨,结果不小心跌倒,把脚摔伤了。有禅定的人在禅定的时候,他是不会起烦恼的,他有所谓的定共戒;但是他从禅定出来以后,他的烦恼是继续活动的,所以他起了嗔心,就咒愿说:从今以后,这个国家十二年不准下雨。那不得了,他这个咒愿力的背后,有四禅的加持力,果然龙王就不敢下雨了。
没有下雨是很严重的,这个国家的国王就紧张了:这几个月都没有下雨,怎么办呢?就把大臣找过来:是不是寡人的德行有亏啊?我是不是要向上天来忏悔?就请巫师来卜卦。结果卜卦出来说:不是国王你德行有亏,是森林当中有一个修道仙人,他出来采水果的时候,跌倒了,生气了,就咒愿十二年不准下雨。这个国王很紧张了说:这十二年不能下雨,那国家的人民怎么生存呢?就请大臣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这时候有一个智慧大臣说:国王!你不要紧张,他的咒愿之所以有力量,是来自他禅定的加持;只要我们破坏他的禅定,他这个咒愿的力量就会消失。
所以国王就派一个淫女,到山中破坏他的梵行。梵行被破坏以后,禅定失掉,天空就开始下雨。
这个公案的意思就是说:一个成就四禅的人,他产生的咒愿──十二年不准下雨,就有这种加持力。当然禅定是生灭法,它所产生的加持力,有时间、空间的限制。
但是佛陀法身产生的咒愿,能够遍十方众生。我们阿弥陀佛所发的愿,他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是弥陀的大愿当中,最重要的第十八愿。身为一个佛陀,在他的清净法身当中,对十方的众生宣布:哪一个众生临终忆念我的圣号十念,我一定会现前来救拔你。当他宣布的时候,这个力量就开始存在法界当中,随时跟我们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经常说:深信诸佛皆充满,也就是说弥陀的加持是随时存在的,这个我们要有信心。我们相信在这个宇宙当中,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就是弥陀的本愿力。
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能应的。
弥陀经导读--009
【010】
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
净界法师
第二个,我们要建立名号的功德力。
法身的加持,必须要有因缘的引导,就是弥陀的法身是遍一切处,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是有所得的心,怎么跟法身接触呢?这当中要有个桥梁,好像有一个仓库装了很多珍宝,你要有钥匙才打得开。我们众生的心是苦恼的心,弥陀的大愿力是清净的愿,这中间必须有一个桥梁来作引导,而这个桥梁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所以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如果没有这个名号,比如说我不念阿弥陀佛,这个法界的加持力你根本进不去,所以我们要相信我们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
这个佛号,印光大师说:它有什么功能呢?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它能够引导众生的心,投入阿弥陀佛广大的功德海当中,所以第二个我们要相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第三个,我们要相信自信功德不可思议,就是我能念的现前一念心性不可思议。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自性功德力,它是一种清净的心。就是我们的心有二种:一种是妄想心,这个妄想心当然不能讲自性,这个性就是不能改变。就是我们的心,有很多很多生灭的得失,要用这个我空观、法空观,把这个得失的心拨开来以后,显出那一念清净明了的心性,这个叫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
这三种力量,其实你实际修行的时候,只有二种力量,因为这个弥陀大愿力跟名号功德力,二个是在一起的,到最后的时候,名号功德就代表本愿功德。
所以你刚开始在念佛的时候,你等于是建立二种信心:第一个,你相信能念的心不可思议;第二个,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这二种力量。
在净土宗的传承当中,有二派的说法:善导大师、印光大师这一系,他们在修归依的时候,比较偏重在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但是永明延寿大师、六祖延寿大师、莲池大师、 益大师,他们所偏重的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议。这二个地方怎么会通呢?
如果你是一个信行人,或者你以后弘扬净土法门的时候,你看到的都是一些对教理不了解的,那我觉得你要先强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对这句佛号通身靠倒;但是如果你遇到的是法行人,那你要强调自性功德,因为你这个心是根本,其实弥陀的加被是增上缘:所以这二个是根机的不同。
但是从大乘的究竟义来说,应该是以自性功德力为根本,以名号功德的加被当增上缘。
天台的幽溪大师讲一句话值得我们思惟,他说: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号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他说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
这句话你要是把它参透了,你就知道它的关系。现前一念心性虽然具足无量的功德,但是要托彼名号来当做增上缘。所以这这个地方我们要相信,我们这一念心本身也是不可思议,有成就弥陀功德的可能性;但是要假藉名号的加持,来当增上缘。
这个就是我们在念佛之前,你要具足的信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所以念念之间成就无量光、无量寿。
弥陀经导读--010
【011】
你在娑婆世界打滚得愈久,你要出去就愈困难!
净界法师
乙二、愿
有了信心以后要发愿,净土的愿是二个: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
我们相信佛法以后,我们就相信有来生的观念,相信生命是无止尽的水流。如果你不相信有来生,那你就不需要什么发愿不发愿,你就即时行乐;但是你相信有来生以后,你应该为来生作一个规划跟布局,因为你要面对。我们还未到涅 之前,我们来生事实上只有二种选择:
第一个,你继续在娑婆世界受生,继续行你的菩萨道;
第二个,你选择到极乐世界去。
那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呢?我们应该观察观察。假设你今天选择娑婆世界,我把今生布施、持戒的善业,全部投生到娑婆世界,成就一个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地方你要注意,这个地方有三种障碍,任何人不能避免。
第一个烦恼障:
即使你今生是修习善业,来生成就一个安乐的果报──你身体健康、眷属如意、福报很大;但是你很难避免生起贪嗔的烦恼,安乐果报的刺激,很容易启发我们的贪欲。贪欲是没有止尽的;当我们的贪欲碰到障碍,当我贪不到的时候就起嗔恚;而贪嗔的本身就是愚痴。贪嗔痴的烦恼是一种躁动相,它障碍安乐、障碍圣道,而所有的安乐都必须以寂静作基础,你一个人躁动不安,谈什么安乐呢?所以烦恼障碍我们的安乐,这第一个,当然也障碍我们的圣道。
第二个业障:
我们过去造了善业、也造了恶业,这个罪业的力量,使令我们感到不安稳。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平常有事没事的时候,就是觉得内心不安稳,这种人就应该修忏,有罪业。
第三个报障:
你今天得到这个果报体,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它有老病死的问题。
衰老的时候身体虚弱,不要说拜佛,你连走路都会有问题;第二个病痛,这个是最可怕的,这个老死还不是很严重,这个病痛是遍于年轻人、遍于老年人;最后死亡。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个娑婆世界得这个果报体,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任何人所不能避免的,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种恶梦,是一个痛苦的梦;而最可怕的是这个梦还是一种添梦,你在娑婆世界每一次的流转,产生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缘行,你每走一次,这十二因缘的等流力量就加强一分。
所以你在娑婆世界打滚得愈久,你要出去就愈困难,因为你每一次受生,又产生很多的执取,虽然你也修空观化解一部分,但是你执取的部分也是很多。
所以我必须提醒大家,你今天不跳出三界,你拖得愈久,对你是愈不利,因为添梦这个梦愈做是愈糊涂,要醒过来更困难。
弥陀经导读--011
【012】
极乐世界整个安乐的果报,具足三种功德
净界法师
娑婆安乐的果报,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
我们也承认娑婆世界有一些安乐的果报,当然要承认,你说没有安乐的果报,那佛陀怎么说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呢?如果娑婆世界没有安乐的果报,那你修善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娑婆世界安乐果报,这个甜美的食物,有三种毒药:
第一个烦恼障,你在受用安乐的时候你会起烦恼;
第二个业障,烦恼活动久了以后就会造罪业;
第三个报障,就会有老病死的问题。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其实娑婆世界是一个充满障碍的世界。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欣求极乐!
极乐世界整个安乐的果报,具足三种功德。
第一个法身德:
这个法身德是对远离报障来说,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没有老病死的问题,它提供你无量的寿命,在你一生当中,你不会衰老、你也不会有病痛。你在极乐世界,你一百岁的时候可以拜佛,你一千岁、一万岁照样可以拜佛,你可以到十方世界供养十方诸佛,你要修福修慧,你的色身不会障碍你,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我们年轻人可能感觉不到,你要是到了大概六十岁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做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这个果报体的障碍是很严重的。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没有报障。
第二个般若德:
这个很重要,极乐世界的安乐果报当中,跟诸天最大差别──他能够见佛闻法。我们在娑婆世界可以闻法,但是你见不到佛。在整个善知识当中,佛是最殊胜圆满的善知识,一个人能够亲自亲近佛陀,那是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以你能够见到佛陀,你就很容易有出离的因缘,他知道你的根机、知道怎么教化你。所以我们心中能够远离烦恼障,这个般若德你能够没有生起烦恼的因缘。
第三个解脱德:
你不会有造作罪业的因缘,这个是远离业障。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 益大师的思惟:
极乐世界好梦者也,极乐世界醒梦者也。
极乐世界它提供你身心安乐的果报,而在这个安乐当中,你又能够渐渐的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增长你大乘的善根,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的果报体,的确是我们来生非常好的归依处。
弥陀经导读--012
【013】
我们应该要发愿,来引导我们的生命!
净界法师
我们到了经文的时候,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当中,三次劝我们应当要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劝我们三次。
我们看佛陀在经典上,他讲一件事情,大部分都只讲一次。你要听,听;你要不听,也没办法。很严重很严重的,再重复一次,讲二次;要讲三次,那是最严重的──事不过三。
但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众生发愿求生净土,在《本经》短短的经文里面劝了三次!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思惟。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整个净土成败的关键,就在这个发愿。
一棵树平常是往东边倾倒,你把它砍断,它就往东边倒下去;它是往西边倾倒,你把它砍断,它就往西边倒下去。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愿望,其实有时候你自己不知道,而这个愿望对你来说,会产生引导的力量。
就是你今生不要只知道修资粮,你要知道你这个资粮的方向在哪里?
一个人,如果你从来不知道你心中所发的愿,那你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资粮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你布施、持戒、忍辱,这是一个强大的资粮,但是你可知道这个资粮的去处在哪里?
你说:我这个人是无所求,我也不发愿。其实你嘴巴说不发愿,你心中还是有愿望的,没有人是没有愿望的,除了阿罗汉在涅 当中以外。
所以我们应该要发愿,来引导我们的生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弥陀经导读--013
【014】
他总是在想:到临终的时候有人开示就够了
净界法师
在古德的开示上说:修习净土的愿力,一般人有二个毛病。
第一种人,他执着在有相的因缘,这种人大部分是人天种姓的,他修了很多的福报,又布施、持戒;但是他修福报的时候,对安乐的果报产生执着:这种人你要他厌离娑婆是很困难的。因为他对娑婆世界有所期待,他看到了这个甜美的食物,但是没看到甜美食物的背后有毒药。
所以一般来说,喜欢修福报的人,你要注意厌离娑婆,这个地方是一个问题。
第二种人是偏重在无相的空性,有些人一天到晚没事的时候一静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就从这个因缘当中,脱离了因缘法,进入到无相的平等法界去,他不是一天,他是长时间的没事就进入到这种平等的法界,在他心中:娑婆世界不可得、极乐世界也不可得,所谓的痛苦不可得、安乐也不可得。这种人你要他欣求极乐有困难,因为他没有想要追求什么的欲望。
但是古德说:一个经常修空观的人,会忽略一个现实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业力的问题,你这个空观的下面,有很多很多生死的业力在那个地方活动。
所以我们一个人修空观以后,就忽略了生死业力的可怕。
所以我们应该要好好的去思惟:虽然一切法空,但是在空中,有它的即空、即假,这个假有它因缘的灵动。
其实这个净土法门,我们讲真的,这个净土宗是偏重在假观。它要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都是要有相分别,那你要产生一个强烈的厌离、强烈的欣求。但是 益大师提醒大家:这样的取舍是随顺于无上菩提,是正确的。 益大师说:你执着不取不舍,这也是一种执着。这个净土是取舍以后,慢慢慢慢的,由取舍慢慢趋向于不取舍。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在未来生命当中,你要思惟‘你来生要去哪里?’这件事情是你在生前就要注意的。
我发觉我们修净土的人,很多人做法是令人遗憾的,他念佛念了很久,但是他从来没有思惟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关系,他总是想:到临终的时候有人开示就够了。
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要知道:我们心中的妄想是如此的坚固,不可能三言两语就可以改变的,这一定是你在静坐的时候,每天的思惟,然后你整个生命的方向,每天微调一点微调一点,把这整个生命的树,慢慢慢慢的往西方倾倒,这样子就对了;而这样倾倒的方向,来自于你在静中对娑婆世界、极乐世界的思惟。
弥陀经导读--014
【015】
执持名号: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
净界法师
前面的信愿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好,我们看持名:
乙三、持名
一、执持名号─一句弥陀念诵听─专注力
二、一心不乱─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续力
──糅合《弥陀要解》──
这个持名叫做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当然是从执持名号下手。
这个执持,就是把东西抓住了,比如说我把这个扶持给抓住;但是这个地方的抓住,是要抓住佛号,你的心要抓住佛号。怎么抓呢?
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佛号是我们的归依境。
那这个归依境,我们怎么跟佛号接触呢?怎么把它执持住呢?印光大师说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念,念从心起。
很多人念佛的时候,是念从嘴巴起,嘴巴念佛,心里不念佛,那你这个佛号从嘴巴生起──是不对的。你的佛号要从心生起,你心中的归依、心中的如理作意,来创造佛号。
第二个诵,当你心中生起佛号的时候,还没有声相,要靠嘴巴的震动,那么声从口出,创造一个因相。
有些人念佛的时候,他不出声音的,其实这样子话,你就没有办法去忆念佛号了。你不出声,这个佛号是法尘;你出声变成声尘。而我要提醒大家:念佛法门它的所缘境是声尘,不是一个法尘,它是用声音来当所缘境的。那你自己不创造声音,你这个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没有地方安住!所以你不管大声、小声,你多少要出声,这叫诵。
第三个听,你自己创造的声音,自己把它听回去,你这样子构成一个专注力。
简单的讲,执持名号就是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然后把你自己创造的声音听回去。这样的一个专注,慢慢的达到一心不乱,而十句成片三三四,我们可以把十句佛号当一片,然后分成三段──三三四、三三四,这样子构成一个韵调,这个韵调的运转,能够把心摄住,妄想插不进来。
比如说:你念佛的时候追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无头无尾的,没有韵调,你这个佛号就跑掉了。
所以这个执持名号,就是要有一个韵调,使令这个点状的力量变成片状的力量。
这个就是持名。
弥陀经导读--015
【016】
信愿具足是不是有判定的标准?
净界法师
这个信愿是理观,持名是一种事修;但是你实际在操作的时候,你真的在念佛的时候,这三个是一体的,一句佛号信愿具足。
一句佛号信愿具足这句话,我们说明一下。
一个初学者,你刚开始要重视信愿。
讲实在话,你对这个净土法门不了解,你是没有资格念佛的,因为你这个佛号没有方向,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佛号它的方向在哪里?
所以你刚开始在修净土,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你要先培养信愿,对名号功德的信心、对净土法门的发愿,这二个资粮要先准备起来。
就像你要走路,你要先把眼睛打开来,你要知道你要去哪里,你才有资格走路。
所以初学者,先成就信愿;等到你信愿成就以后再念佛,你会发现信愿跟持名是分不开的。你因为有信愿、有归依的心,所以你愿意念佛,诶,佛号念久了以后,你发觉又加强你的信愿,这二个是相辅相成的。
念佛的这个信愿我们讲一下,我们刚刚讲这个愿,这个愿是一个生命的方向,就是说,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信愿具足呢?
比如我讲我信愿具足,你也讲你信愿具足,这个是不是有判定的标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你明了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如果你的生命很重视结果──事情成败得失的这个结果你还是很重视,那你的信愿还没有具足。如果你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的时候,你不在乎结果,你在乎过程,重点是我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开始回光返照你的起心动念,而不是去看外境的成败,那表示你信愿具足。
为什么这样判断呢?
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你对娑婆世界的成败得失还看得很重,那表示你的心还有所住;你的心有所住,娑婆世界对你就产生一定的牵动力量,你的心跟娑婆世界还是绑得紧紧的,你怎么说是厌离娑婆呢?一个人发了愿以后,他的心是往极乐世界倾倒的时候,他开始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所以我们不要忽略心的信愿问题。
所以古德说为什么要重视信愿?
因为:自性若迷,佛何可救?佛救不了你的。
说净土法门为什么重视信愿呢?因为你这个观照力颠倒了,你这个佛号就没有方向了。我讲实在话,佛号有再大的加持力,你一个人颠颠倒倒、贪恋娑婆,佛是救不了你的,这个佛号只是人天福报。这句佛号只有在觉悟的心中,才能产生大的感应力量。
所以我一再强调托彼名号,显我自性,你自性颠倒的时候,佛号对你没有用。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研究《本经》之前,你看《阿弥陀经》这么多,为什么它信愿讲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篇幅?‘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信愿讲了整部经文的三分之二?就是因为你的观照力是往生的重点。
所以 益大师说:信愿具足,临终只要十念就可以往生。
每一句佛号,念念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每一句佛号都是真实的。你信愿不具足,你心中颠颠倒倒的,就算你把佛号念得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也。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要注意你的方向在哪里,这个是关键。
弥陀经导读--016
【017】
同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功德是不同的!
净界法师
我们这次讲解《阿弥陀经》,总共有四大科,现在是第三大科随顺经文来解释其中的义理。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净土宗,它在整个大乘八宗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种佛力加被的法门,要按照密宗的说法,它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身为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它一个修行的特点,简单的说就是要你能够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在净土宗当中,不管你是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观想,你的所观境都是弥陀的功德,因为这个法门的重点是要你跟弥陀感应道交。
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弥陀的功德甚深广大,谁能够代表阿弥陀佛的功德呢?
如果从《本经》的开示,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名以召德,以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来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
所以印光大师讲得好:我们在忆念佛号的时候,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就是一种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所以我们古德说:阿弥陀佛的圣号叫万德洪名,但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在念佛的时候,他的功德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同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功德是不同的。
我们大致上可以把念佛分成二种功德。
第一种就是信愿不具足,有些人念佛他只是追求一种离苦得乐的心情,他现在有痛苦;或者他追求健康、长寿、富贵的安乐:他以离苦得乐的心情来念佛,他不想求往生的。这样子佛号对他产生的力量,是一种灭恶生善的力量,但是不能产生往生不退的力量。如果是这样的心情,你念阿弥陀佛跟念持〈大悲咒〉、念观世音菩萨,效果是完全一样的,这万德洪名它的特质、它一个特殊本愿加持的力量,就表现不出来了,所以这样的念佛叫做成就世间的福报。
第二种人念佛的心情,他是对来生有所期望的,他是为了要成就往生、成就佛道而念佛。这样一个信愿具足的心情,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就启动了弥陀的加持力,不但能够现生业障消除,更重要是能够往生不退,它能够刺激弥陀本愿的摄受,产生一种救拔的力量,你这样的念佛,就变成出世间的一种功德。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讲,同样一个月亮映在不同的水中,这个月亮的光明是不一样的。同一个道理,同样是万德洪名,每一个人在念佛的时候,它对你的加持力,是世间的福报、还是出世间的圣道,那就因人而异了。
所以我们前面讲到,这个关键点在于信愿具足。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这个佛号对我们的加持力,是一种能够带业往生的、能够超越三界的力量,那我们在念佛之前,要好好的培养我们心中的信愿,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你没有把心理准备好,你突然间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很难把佛号的功德全部开启出来。
所以我们的确有需要好好的来了解一下,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净土法门是怎么样的一个解释。
我们常说:‘闻经达理,断疑生信。’真实的信心,来自于对经文的了解,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抉择,而断除心中的疑惑;而不是说人云亦云,你叫我往生我就往生,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的确有需要心平气和的来了解经文──到底净土法门是怎么一回事?
弥陀经导读--017
【018】
有这五种的交待,就能够证明《本经》的真实性!
净界法师
我们先解释《弥陀经》法会说法的时间跟处所,这个地方先标出五种成就,先说明前面的五种成就。
我们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 树给孤独园。】
这段经文是先说明《本经》的五种成就,
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一页。这以下的《补充讲表》是学人完全恭录 益大师的《弥陀要解》。首先我们先看:
○附表一─六种成就
如是──标信顺。
我闻──标师承。
一时──标机感。
佛───标教主。
舍卫等─标说经处也。
六种当中,我们先讲五种。
第一个,如是─标信顺:这个如就是恒常不变,就是这个道理是不会随时空改变的;这个是就是真实不虚,它是随顺真实相的,不是我们凡夫的妄想捏造出来的。
在经典之首标如是,是说明这以下的经文是真实不虚的、是恒常不变的,值得我们弟子来相信随顺。
佛灭度以后,佛陀要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的时候标如是,主要的目的,是要简别佛法跟世间道理的差别。因为世间的道理是随时空改变的,所以你看现代的人去买科技电脑的书,他一定要看出版的时间,超过五年的书就不能买了,因为这个理论已经不适用了。但是我们对经典的研究,你今生的了解是这样,你来生还是照这样的道理来学习的,它是生生世世不会改变,所以只有佛法有资格称为如跟是。
所以佛陀就教敕阿难尊者,以后在结集我经典的时候,前面要贯上如是,来简别它不是世间的学问。这个地方是属于信成就,信心的信。
第二个,我们看我闻:我闻是标出它的师承,这个地方的我是标出阿难尊者,就是佛灭度以后,阿难尊者是负责结集的上座。为什么要标我闻呢?因为阿难尊者多闻强记,佛陀灭度以后,他升座以后,能够把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在座的五百位阿罗汉,就产生很多的疑惑:阿难尊者是不是已经成佛了?有人以为说: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又重新生起了?产生这么多的疑惑,也就会产生很多的争执。所以阿难尊者在讲经之前,尊重佛陀的教敕,就是我闻,就是这以下所说的道理,不是我觉悟的,是我如是闻,而我如是宣说的,是我亲自亲从佛闻,而我如是的把它宣说出来,不是我阿难尊者有这种智慧、有这个道理能够觉悟真理的。
所以这个如是我闻,等于是破除了众生的疑惑跟争执,那这个地方是说明闻成就。
第三个,一时─标机感: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法会的时间,这个法会的时间就是众生的根机去招感佛陀的说法,那个机感相应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经典上不明显的说出时间呢?因为参加法会的众生是不同类的,你看有天人、阿修罗、鬼神、蟒蛇,众生的业力是不同,他的时间相也是不同。你看四天王一昼夜,人间就五十年;四天王过二天,我们一个人就死亡了。所以在这么多参加的众生当中,我们实在不知道时间该怎么确定,所以就用一时,就是说在这么一个机感相应的时候,去招感佛陀的说法。
第四个,佛是标教主,就是以下的经文,不是菩萨宣说的、也不是阿罗汉宣说、也不是天人宣说的,是智慧圆满的佛陀所宣说的,这个地方讲主成就。
第五个,舍卫等标说经也,这个舍卫国 树给孤独园是标出法会的处所。
所以我们在讲经、研究经典之前,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诶,这部经是怎么来的呢?
如是我闻。是在什么时候讲的呢?是在一时的时候讲的。是在什么地方讲的呢?是舍卫国 树给孤独园讲的。是谁说的呢?是佛说的。有这五种的交待,就能够证明《本经》的真实性,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以这五种法门来成就信心,这叫做五种成就。
弥陀经导读--018
【019】
他们为什么叫大阿罗汉?
净界法师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
戊一、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在声闻众当中,我们先看第一科明类标数,说明声闻的类别跟他的数目。
与大比丘僧是说参加法会的类别都是比丘僧,这个比丘僧简单的说,就是剃发染衣,现出清净的幢相。为什么加一个大呢?佛法的大都是一种赞叹,就是质胜量广,名之为大。就是它有广大殊胜的戒定慧功德,他不是外表现出僧相,他的内心有这种广大殊胜的戒定慧,所以叫做大。
这个比丘僧有多少呢?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千二百个比丘,是佛陀成道以后,最初的僧团。这个僧团的结构,主要有三类:
第一个是佛陀度的三迦叶,三个兄弟,还有他的眷属;
第二个是舍利弗尊者,还有他的徒弟;
第三个是目犍连尊者,还有他的徒弟。
这三个团体加起来,就构成了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僧,也就是佛成道以后最初的僧团。这个僧团经常的跟随在佛陀的身边,到处去游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常随众。现在佛陀讲《弥陀经》的时候,这些大比丘的常随众,就跟随在旁边听闻。这个地方是先标出他的类别跟数目。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前面的经文是着重在外表的描述,他是现出僧相,他的数目是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以下是正式说明他内心的功德。这些大比丘僧有什么功德呢?皆是大阿罗汉,这是第一个功德。
阿罗汉翻成中文,简单的说就是无生。
这个比丘僧在观察五蕴身心的时候,他观察无常、无我的道理,就证得我空真如,从我空当中,就趣入无生的真理。也就是说,他整个三界生死的力量,这十二因缘的力量被破坏了,所以他在来生当中,不再招感三界的果报,这叫无生。
这个无生为什么加一个大呢?就是说,他不但证得我空的真理,他还成就种种的禅定,所以他能够在禅定当中,成就三明、六通、八解脱,这是简别他不是慧解脱,他是俱解脱的阿罗汉,所以叫大阿罗汉。
这个地方是形容前面的大比丘僧,他内心有无生跟禅定二种功德,所以叫做大阿罗汉,这是赞叹他们第一种功德。
第二个功德,众所知识。这个知识,闻名叫知,见面叫做识:你听过这个法师的名称叫做知,你亲自跟他见过面叫识。
一般的阿罗汉的心情,他在我空的真理当中,是不想跟人群接触的:很多阿罗汉去托钵以后,回到僧团,他脚洗一洗就入灭尽定了。入灭尽定以后,他七天出来(因为他七天不出来,他身体就破坏,所以他昼夜七天出来),他出来以后再去托钵,吃完饭再入定七天,他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等待涅 的到来,那这个地方就不能说是众所知识了。
这个地方众所知识是说:从佛转轮,广利人天,名称普闻。也就是说这些大阿罗汉,经常帮助佛陀到处宣化真理,所以在整个印度当中,很多的国王、大臣,乃至诸天,对这些阿罗汉都是有所知、有所识的,这些人可以说是名称普闻。像我们知道的忏公师父一样,是众所知识。这个地方是赞叹阿罗汉的大悲心,他们在等待涅 之余,也做了一些帮助众生的事情。
这个地方是表位叹德,赞叹这些阿罗汉的智慧、禅定跟大悲的功德。
弥陀经导读--019
【020】
舍利弗尊者身为一个阿罗汉,他的智慧辩才特别高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三段列上首名:
戊三、列上首名
这一千二百五十人众太多了,也不能全部列出来,所以就只列出十六个代表,我们把它念一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 罗、离婆多、周利 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 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在《本经》当中,结集经典的人,先列出十六位代表性的大弟子,这些大弟子们的通称叫做长老,这个长老是贯穿下面十六个弟子。
什么叫长老呢?德腊俱尊,故名长老。他的戒腊高,而且他有戒定慧的功德,德腊俱尊。
在这十六个大弟子当中,值得我们了解的有三位,在佛世的僧团当中,有三位大弟子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舍利弗尊者、摩诃目犍连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所以我们简单的介绍这三位尊者平常一些特殊的行为就好。
首先我们介绍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尊者身为一个阿罗汉,他在僧团当中的特色,就是他的智慧辩才特别高。在经论上说舍利弗尊者对于法义,能够善知开合,他能够把一个法义作广泛的宣说、也可以作一个简单扼要的宣说,他有这样一个智慧的辩才,因为他有这样的智慧辩才,经常能够破除外道的邪见。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佛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佛没有出世之前它就存在了,在这个婆罗门教当中有一个教授师,他对古代整个《吠陀》跟《奥义》的经典非常通达,而且能够善巧说法,所以在整个婆罗门教当中,对这位教授师非常的尊重。
有一次一位弟子跟教授师说:老师啊!您在我们僧团能够讲这么微妙的法义,非常的值得赞叹;但是你今天如果向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挑战,能够把他们调伏而信我们的婆罗门教,那就更好了。
这位教授师说:这个没有什么困难,我可以跟佛陀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辩论,把他折伏。婆罗门的弟子说:老师,我们不要这样子做,凡事有一个渐次的,我们不要一下子找舍利弗,我们先找佛陀弟子最笨的周利 陀伽,你把他辩嬴了,我们再慢慢的往上慢慢的调伏。这位教授师说:说得有道理。
这位教授师就到僧团:我要找周利 陀伽辩论。身为一个阿罗汉,他的内心是跟我空的真理相应,他心中无所畏惧,你要跟我辩论,我就跟你辩论。
周利 陀伽就出来跟外道的教授师辩论。周利 陀伽虽然能够通达四谛,但是他很多因缘的假观是不清楚的,所以这个教授师用《奥义》的经典来问难很多因缘法的时候,周利 陀伽就回答不出来。
回答不出来怎么办呢?阿罗汉这时候就显神通,周利 陀伽就飞到虚空当中,结跏趺坐、放大光明,现出广大的身相。这个时候外道一看:唉呀,这是一个圣人!内心生起恭敬心。但是你让我生起恭敬心,你道理没有讲清楚,我还是不能够解除疑惑,他就静待周利 陀伽的开示。但是周利 陀伽一直回答不出来(众笑),就僵在那个地方。
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在寮房里面打坐,天耳遥闻,知道这个外道的得度因缘成熟了,就用神通跟周利 陀伽的身体对调,住在周利 陀伽的身体,以善知开合的辩才回答他的问题。结果这位教授师就非常欢喜说:佛陀的弟子周利 陀伽尚且有这种智慧,那其他人还得了!于是就归依了佛陀,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舍利弗尊者在僧团当中,他的定位就是经常能够教化外道。
我们出家众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你自己的定位。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舍利弗尊者。
弥陀经导读--020
【021】
目犍连尊者在僧团的特色,就是他的神通特别的巧妙
净界法师
好,我们介绍第二个──摩诃目犍连。
目犍连尊者在僧团的特色,就是他的神通特别的巧妙。每一个有禅定的阿罗汉当然都有神通,但是目犍连尊者的神通在经典上说:他能够随心自在。这个是不容易的。他心中怎么想,那个相貌马上能够变出来。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有一些喜庆的事情,所以就办了一个无遮的供僧大会。这个地方的僧众,不单是佛弟子,连外道的出家众也全部的被邀请来应供。
这个时候,外道听到这个消息,就议论纷纷说:我们现在信徒愈来愈少,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宣扬真理,我们这些王宫大臣的信徒,都跑到释迦牟尼佛那边去了,现在是我们争回面子的大好机会。他们说:如果今天在国王应供的时候,我们能够早一点去,因为佛弟子有戒律,明相未出之前不能外出,我们早一点到应供的地方,我们坐在前面,佛陀就坐在后面,应供的时候,我们代表大众为国王回向,这样子我们是何等的光荣!
外道在议论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在禅定当中知道这件事情,他就如是的思惟:这世间上有凡夫跟圣人的差别,凡圣是应该有所区别的。万一那个时候这些凡夫外道都坐在上座,佛陀坐在下座,乃至阿罗汉坐在更下座,这件事情非常不庄严,我必须阻止。
所以目犍连尊者就显神通,当外道在天黑的时候摸黑赶去应供,但是在应供的路途当中,有一条很大的河,那是要坐船才能过去的。目犍连尊者就用神通,使令这条大河波涛汹涌,任何的船只都过不去。所以外道虽然提前到,但是过不去。等到明相现了以后,佛陀带着这些阿罗汉,威仪具足的慢慢走到河边,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就现出一条像彩虹一样的桥,引导佛陀跟诸大阿罗汉慢慢的走过去,所以应供的时候就坐在上座。
等到结斋以后,伟大的佛陀就代表大众为国王回向,就现出非常庄严的凡圣差别。所以目犍连尊者的神通,他的特色是折伏外道的慢心。
在这个僧团当中,我们研究佛弟子要分成二部分:佛在世的时候,僧团的代表是舍利弗、目犍连,一个是智慧第一、一个是神通第一。弟子们有些欢喜道理的,你显神通对他没有什么帮助,那这个只是怪力乱神而已,所以讲道理的就跟随舍利弗;有些人喜欢神通的,就跟随目犍连尊者。
所以这二位大弟子在佛世的时候,不管是领众修行、或者是对外弘化,可以说是整个僧团的二大代表。
弥陀经导读--021
【022】
是迦叶尊者,把佛陀一生所说的经典跟律典加以结集
净界法师
但是诸佛常法,所有的大弟子都必须要先佛陀灭度,所谓的泰山将崩,大石先坠,你看一座山要崩下来之前,上面的石头会先掉下来。所以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灭度之前就灭度了。这样子讲,当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整个弟子几乎是群龙无首,这个地方值得我注意的是迦叶尊者。
迦叶尊者在佛在世的时候是非常低调的,他是修苦行,他一人就独住在坟墓旁边、或山边、篱下,思惟无常、无我的道理。
但是佛陀灭度以后,整个僧团陷入混乱状态,这个时候诸阿罗汉把迦叶尊者请回僧团,由迦叶尊者统领整个僧团的纲纪。
迦叶尊者回到僧团之前,因为在回到僧团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六群比丘,他问六群比丘说:现在僧团的情况怎么样?六群比丘说:我们现在很高兴,佛陀在世的时候告诉我们这件事情不能做、那件事情不能做,对我们产生很多的约束;现在可好了,没有人管我们了。
这句话刺激了迦叶尊者,他知道有重要的事情要办,所以他回到僧团以后,提出二点的说明:
第一点,佛陀的舍利子,这个是居士的事情,我们出家众不要去干预,由王宫大臣、龙王去承办佛陀的舍利子就好。
第二点,他击 椎把所有的阿罗汉集合起来说:我们现在不要急着入灭,因为佛陀灭度以后,很多阿罗汉都跟着灭度,对人生没有任何期待,一个月亮走了以后,旁边的星星已经没有存在价值。
迦叶尊者在 椎集众的时候说:我们现在有重要的事情做,要把佛陀一生所说的经典跟律典加以结集,才能够灭度。
这个时候就结集了五百位阿罗汉,在佛灭度的第一个结夏安居,在历史上成立第一个结集叫‘五百结集’,这对整个正法的住世,作出一个伟大的贡献,这是值得我们一提的──摩诃迦叶尊者。
弥陀经导读--022
【023】
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
净界法师
丁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前面是讲到声闻,是小乘的修学者;以下讲大乘的菩萨。
菩萨翻成中文叫觉有情,摩诃萨是质胜量广的意思。
我们一般人可以称为菩萨,但是我们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
这个菩萨贯上摩诃萨,表示他是一个圣位的菩萨、或者说是法身以上的菩萨,所以才有资格称为菩萨摩诃萨。
这以下列出四个代表:
第一个是文殊师利法王子:这大家容易理解,就是文殊菩萨。
第二个是阿逸多菩萨:阿逸多翻成中文叫慈氏,就是弥勒菩萨的意思。
弥勒菩萨在这个地方听法,有他特殊的意义。我们看经典,弥勒菩萨是悲心很重,他也是一位出家菩萨,但是他跟居士的互动很频繁。
我们看经典上,佛陀在讲经的时候,弥勒菩萨在座的不多;但是讲《弥陀经》的时候,弥勒菩萨他到了现场。莲池大师跟 益大师对于弥勒菩萨莅临《弥陀经》法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说:这个地方有一层深义。怎么说呢?
莲池大师说: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说弥勒菩萨在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的时候,他为什么突然莅临了?因为他要得到这个传承,他以后的龙华三会一定会讲这部经的。
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是讲经三百余会,所以我们身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觉得很光荣,他是一位很精进的佛陀。
弥勒菩萨是三会,讲三次经:你要能觉悟,觉悟;你要不觉悟,那也没办法。但是他讲龙华三会的时候,他一定会讲《弥陀经》的。
所以你看这个经题,我们前面讲《佛说阿弥陀经》,这是玄奘大师的翻译;其实在《本经》的流通分里面,释迦牟尼佛已经对《本经》安立了一个经题,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赞叹弥陀本愿的功德,是一切诸佛所弘传、护念的法门,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等于是十方诸佛所共同流通的法门。
你看有些佛出世,讲《法华经》《楞严经》;但是有些佛不讲;但是净土法门他们一定会讲。所以弥勒菩萨的莅临,这个地方有法门流通后世的一个真实义。
第三个乾陀诃提菩萨:乾陀诃提翻成中文叫不休息,这个地方指的是大悲心,他的大悲心特别重,他舍不得休息。
第四个常精进菩萨:前面的乾陀诃提是约大悲,这个地方是约自利。
什么叫‘常精进’呢?安住法性,勤修方便。他一方面摄用归体,安住在一念的清净心;一方面依体起用,依止一念心性,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来庄严一念的法性:所以叫做常精进菩萨。
弥陀经导读--023
【024】
为什么在秽土的时候声闻众要排前面呢?
净界法师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这个地方是说明与会的菩萨众,莲池大师在这个地方开示说:佛陀的说法有二种处所,一个是在秽土,一个是在净土。
如果是在秽土的话,他参加的大众,声闻众是排前面,菩萨是排后面的。
但是如果佛陀是在净土说法,像《华严经》,他的法会很多的处所都是在净土,如果在净土说法的时候,菩萨是排前面,声闻是排后面。
因为《本经》的说法是在娑婆世界,所以它把声闻众排前面。
那为什么在秽土的时候声闻众要排前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