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 妙行无住分第四

2018-10-06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 妙行无住分第四

[金刚经] 发表时间:2015-07-23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关闭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再者,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其性本空,为因缘聚灭会合,所以于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所执着,以此无住法中,修行布施,利益众生。也就是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

这是什么缘故?若菩萨修行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

「不可思量的,佛陀!」

「须菩提!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

「不可思量的,佛陀!」

「须菩提!菩萨因体悟三轮体空,不执着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只要依着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讲话:

在第三分佛陀先以行广大心平等观灭度一切众生之类,令其降伏凡圣九流的分别心,尔后于第四分再开示修持菩萨道的行者,在止息躁动纷扰的尘劳心以后,详明如何安住其心。对于安住其心,应把握四项住心的标的。

在菩萨修行的法门,虽然佛陀广开八万四千之繁多,但各各法门皆融摄于六度波罗蜜。这六种法门,涵容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功德。《金刚经》所谈论的「般若空性”不是偏枯死寂,而是了彻妄相,不被六尘困惑,一念净信而能起庄严佛事;一心虚灵而能融通妙用。

经文中:「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此法,即是众生心,它能统合世出世间染净因果,有为无为等色心诸法。经文中指的「应无所住”又有什么意特别含意呢?

一、布施不住六尘

《金刚经》于文字义理上,一再申论布施是不住相、不住心为主题,但是真正的不住相、无所住的深意,是要我们不废事相的善业资粮,于不住心,大作空花佛事。因此在第四分佛陀提出布施的观点「应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度以布施为首,而布施实际是会通六度的。在《金刚经宗通》提到布施有三义:

一、资生施:施予财物,资给众生生存的条件。

二、无畏施:由于己身奉行净戒、忍辱无害故,设有冤家亦不仇报,慈爱一切有情,令不生布畏恐惧。

三、法施:由于精进故,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由禅定故,如鉴止水,知众生心;由智慧故,能事理无碍,不颠倒而说法。

资生施是给予众生色身的安养,令其饱足;无畏施是给予众生精神上的鼓舞,令其安稳;法施则是演说法谛,令众生开悟觉性。此三施呈现六波罗蜜之用,亦是横贯身口意三业净施。弥勒菩萨偈曰:

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

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

布施不住六尘,才能泯除人我分别,打破有无界限,才是修行者逍遥的住处。

佛陀在世的时候,末利夫人虔信三宝,奉守净戒,深获百姓的爱戴。有一天,波斯匿王因为细故要杀御厨,当时正在持守八关斋戒的末利王后闻讯,把自己穿戴得光鲜华丽,并请求大王一起饮酒作乐,指定那位御厨亲自料理。波斯匿王感到十分纳闷,问她:「你平时滴酒不沾,而且今天又是你持守八关斋戒的日子,为什么身上配戴珍宝缨络,为什么你要破斋犯戒,和我饮酒作乐呢?

「我听说这名御厨触怒了大王,即将要被杀头,如果今天不请他调理美膳,恐怕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从这段故事,我们看到末利夫人,不被戒相所惑,深明持戒原是以止恶行善为真谛,因此不顾已身犯破戒之过,以涂香饮酒之相,行慈救人!

布施立于六度之首,足见它是菩萨行持的筑基,菩萨度化的资粮。生活里,处处可见拿着几根香蕉,几颗苹果,来到庙里求福禄求功名,求平安求财利,这住于世间六尘的布施,绝非是真心的布施,而是一种对神只的贿赂。

我们在布施时,应做到四点:

(一)不贪求胜境,应随缘布施。

(二)不吝惜所有,应随力布施。

(三)不分别怨亲爱憎,应随喜布施。

(四)不妄想未来果报,应随心布施。

如果,我们能做到不住六尘布施,妄心即伏;能念念清净行施,何患真心不住?

二、福德喻如虚空

布施的福德有多大呢?在布施的性德上,「布”即是普遍,「施”即是散尽,以外相种种施为,藉此普能散尽心中的妄念习气,灭绝烦恼蕴集。佛陀为什么要用虚空譬喻福德?窥基大师在《金刚经赞述》说明以虚空喻有三种因缘。 (一)虚空遍一切处:福量圆满,长久不绝。

(二)虚空高大殊胜:无物伦比,毕竟常住。

(三)虚空物所不坏:风所不飘,水所不溺,火所不烧,物所不坏。

虚空因为具有遍一切处、高大殊胜,物所不坏等性德,因此佛陀以此譬喻布施之福德如虚空是无能限齐的。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信徒都挤得水泻不通,因此就有人提议,要再扩建更宽敞的讲堂。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一百两黄金,送到寺庙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建筑讲堂之用。禅师收下黄金,就忙着处理别的事,信徒对此态度十分不满,心想:一百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怎么这个禅师拿到这笔钜款,连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尾随禅师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口袋子装的是一百两黄金呀!”

禅师淡然的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信徒更是生气,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是一百两黄金呀!难道你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嘛?”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就停下:「你捐钱给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布施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从此你和佛祖银货两讫!”这虽是一则禅门趣谭,但是也警醒我们布施时要能不住相,不可以把布施当成银货买卖。佛陀把布施福德的果喻为虚空,果亦是从因中来,在布施时心如虚空坦荡无为,没有亲疏好恶的拣择,果报就能像虚空广大殊胜。要如何做到视一切众生如赤子,能内破悭吝心,外行利益事,有三种妙观可以培养我们如虚空廓然的平等心。

(一)厌离观:观生死业趣,众苦逼迫身心,谛观思惟,身聚如沫,命非久长,以此厌离观,能对身外财物不起贪着,而行大施。

(二)菩提观:观佛果相好殊胜,法性本具净戒,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知菩提本性平等,故能尊重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三)慈悲观:念众生不逢佛时,不明法时,不敬僧时,不知三宝,不信因果,造种种恶业,如迷醉人行走暗路,如无足人渡河流。由此念众生如己身脓疮,必悉心护念救渡。

厌离观像一面镜子,照见世间所有身内身外诸物,悉皆败坏无常,由此厌离,发大心行大布施。菩提观像一把慧剑,截断心、佛、众生的妄想众流。慈悲观像通明的灯塔,接引迷航的众生安全上岸。

三、无相施福难量

布施要心不住六尘而行布施,但布施于事相的福德,如种一得百,历历宛然,丝毫寸缕都功不唐捐。如《金刚经宗通》云:修福不修慧,则法身不圆;修慧不修福,则报化不圆。

行者于因地修行,欲圆满三身,福慧如车乘之双轮,如飞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必须福慧二严,才能三身具足圆满。点滴善业,于资粮位,都不可轻心慢心视之!

有一次,佛陀和阿难入城乞食时,看见一群孩童在路旁嬉戏。他们聚集沙土造成房屋和仓库,并以土做米,储藏于沙土造成的仓库里。

这时候,有一个小孩,遥见佛来,生起布施的心,天真捧着沙土做的米供养给佛陀,佛陀微笑的接受。阿难很疑惑,为什么佛陀要接受这沙做的米?回到精舍,阿难合掌恭敬问佛:「佛陀,这小儿布施一点沙土,又有什么功德呢?这沙土做成的米,为什么您要接受呢?”「阿难,你忘记了吗?佛法贵于发心的真伪,不在事相的美丑贵贱,这小儿发无分别心行大布施,不可轻视!小儿的泥土供养,于我涅后一百年间,将得到作大国王的福报,名叫阿育,而且其他小儿,都做他的侍臣拥护他。这小儿会兴隆三宝,于阎浮提遍布我的舍利,广建八万四千塔,令已信者增进善根,未信者有得度因缘。”

小儿布施一掬之土,因无恶浊染污心,以一念澄净清明,得做大王的福报。我们岂能轻忽一粒芥籽的因缘,这细微如芥的种籽,他日将是华枝春满,庇荫天下苍生傲岸挺立的大树。四、心应无住而住

我们的一颗心,每天纷纷扰扰不已,如经典上所说:「念念如瀑流。”凡夫心住在五欲声色的追逐中;四果圣贤住在寂灭的法乐里;菩萨则以游行教化众生为事业。经文中,佛陀教诲菩萨要明白不住六尘的布施,福德如虚空不可思量。最后并且要菩萨「应如所教住”,如虚空无住而住安住其心。

心住在哪里呢?千古圣贤都在觅求这个无头无尾的「无位真人”。禅门中,二祖慧可立于大雪中,献臂求法,希求达摩祖师能开甘露法门,为其安心。达磨祖师一句:「觅心了不可得,我已经为你安心了。”心,虽然瞬息幻化多变,但佛性不论入驴腹马胎亦不减损半分!心既是生灭迁流,当然觅心了不可得,就像我们被波涛汹涌的外相所蒙骗,见不着海里其实是平静无痕的。心如虚空无住而住,不应住凡圣两边,不应住迷悟两边,不应住真妄两边,不应住有无两边。念头一落偏颇,就如同灰尘落目,必须楷拭,即使是金屑,眼中也不容收留半分。

侍者文远在大雄宝殿礼佛,赵州禅师看到,就趋前用拄杖打他:「你在干什么?”文远不明白老师为何要捧打他,大声答道:「我在礼佛,没做错什么呀!”

赵州禅师再追问:「你礼佛是干什么呢?”文远回答说:「礼佛也是好事呀!”赵州禅师拿起拄杖又打了他一下:「好事不如无事。”第四分以无相、无住布施,打破我们执取有限福德的迷翳,彻见吾人法性的虚空。佛陀藉由福德如虚空不可思量的比喻,让我们返观到自己也有一个天然佛性,如虚空一般,风、火、水劫所不能坏。

心无所住,需要用时间来修炼完成,但是时时警醒自觉,检查自己的发心是染净是正伪,如同经典所言:「发心正,果必圆。”

在心如虚空,应如所教住。这心不住而住,从调伏柔顺到安住如虚空,我有几点安心之道,可以在生活中慢慢熟练和我们这颗心相处。

(一)酷暑寒冬都美。(二)南北东西都好。

(三)高低上下都妙。(四)人我界限都无。

从欣赏自然寒暑,继而恬适世情的浓淡;不去分别地理方位,明白处处都是好风好水;从不轻高低上下,就能尊重一切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等;人我既然没有界限,即是互存互依的生命共同体,当然不会有伤害侵犯众生的言行。如此,人人安住其心,即是和乐爱敬的人间净土

下一篇:仁清法师:佛说十二因缘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