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 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此降伏妄心;对所有一切众生,不同生命形态的卵生、湿生、化生;有色身、无色身;有心思想念的、无心思想念的、不是有想不是无想的众生等,都要使他们进入无余涅的境界,了断一切苦报、烦恼,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之地。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其实并不见有一个众生为我所度。
这是什么缘故?须菩提!若菩萨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对待别分,以为有个我能化度众生,又见有所谓的众生为我所度,这样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讲话:
第三分进入到探讨大乘菩萨发心的问题。要发什么样的心?度化的对象是什么?度化众生的目的为何?菩萨行者如何检验自己的发心是合乎正知正见?这几项疑问,在第三分佛陀有周详的解答,并且提出四点观念,令发心菩萨者有修学的次第。
这四点全面地指出,菩萨发心必须具备四种正观、四种次第、四种正见,以及四种成就。
一、广大心平等观
经文中的「诸菩萨摩诃萨”的「诸”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泛指一切初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狭义,专指已登地的五十二位阶次的菩萨。前者是凡夫菩萨,后者是圣贤菩萨。不论是广义或狭义,佛陀教导付嘱本无圣凡的差别。
摩诃萨,是具有大心的菩萨。摩诃曰大,其义有七:
第一、具有大根机。
第二、具有大智慧。
第三、信仰大乘法。
第四、悟解大乘理。
第五、修持大乘行。
第六、生逢大乘时。
第七、证得大乘果。
欲成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须是具有大心的摩诃萨,这大心即菩提心。如《华严经》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十方三世诸佛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佛藏经》亦云:「菩萨为因,佛为果。”从经典中可以印证,发菩提心是三世诸佛成就的根本。发菩提心者慈爱护念的对象是什么?《金刚经》的经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所有一切众生之类,都是我们拔苦予乐的对象,这就是菩萨发心要具备广大心平等观。这一切众生之类,横为三界,竖为九地,是一切众生依存的所在。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仍属「迷界”,系难免生生死死轮回之苦,为圣者所厌弃的。因《法华经.化城喻品》云:「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亦即令三界众生勿以三界为安乐,当勤求真正的解脱。
对于发广大心平等观,慈爱一切众生之类,我们在佛陀本生故事中,看到佛陀因地修行时,不论身为人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悲怀,纵使为鹿王、鱼王身,遇众生有难或有所求,都能广大平等的布施。欲发起「广大心”,必须具有平等的正观,才能不分怨亲、人我一切喜舍。
只劫园有座大树林,树林里住着许多的鸟兽。有一天树林三面都着火,只剩下一面还没燃起火苗,却又偏偏给一条河截断了出路。林中的野兽恐慌的逃生到此,望着河,束手无策。眼看着火舌不断的蔓延过来,正当千钧一发之时,一只身强力壮的大鹿,用的前脚和后脚跨踞河的两岸,野兽们踏着大鹿用身体架成的「桥梁”,纷纷逃过河去,到达平安的彼岸。大鹿的背脊都被踩得血肉稀烂,眼看着群兽都过河了,突然又跑来一双兔子。这时鹿的气力微弱,但仍拼命忍耐着,让兔子度河到彼岸。所有的野兽都渡到彼岸,鹿的背脊也应声而断,最后落入水中身亡。
鹿王救渡群兽到达彼岸,没有大小、亲疏的差别,不就是菩萨的广大心平等观的示现吗?
二、灭度无住涅
经文中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依傅畹大师之注解,涅之义有四:
凡夫性净涅--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
声闻有余涅--烦恼虽断,但业报之身尚存,仍未解脱饥寒老病之苦。
缘觉无余涅--谓无学罗汉舍身悟入法性,不再有自他、物我、身心等质碍。
佛菩萨无住涅--了知生死涅,体本如一,没有烦恼的生死相可断除,也没有菩提涅处可证入。因此不住生死涅二边。
经文云:「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这无余涅实乃佛菩萨方便之用,先设有无余涅之乐,令众生生起欣羡慕求之心,再摄化众生入大般无住涅。据《方等般泥洹经》卷二载,涅是大灭度之义。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涅之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纵令驴腹马胎,涂炭吞火亦不减损半分。涅在经典上具有八种法味:
一、常住:通彻三世而常存,圆遍十方而常在。
二、寂灭:生死永灭。
三、不老:不迁不变,无增无灭。
四、不死:原本不生,然亦不灭。
五、清净:诸障永除。
六、虚通:虚彻灵通,圆融无碍。
七、不动:寂然无为。
八、快乐:无生死逼迫之苦,而有真常寂灭之乐。
经典里把涅喻有八种法味,然而涅的真貌到底是什么?这则「不在别处”的禅门公案,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意会。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次问雪岩禅师道:「老师,如果您百年后,有人问起您的道貌风姿,我要怎么回答?”
雪岩禅师答道:「我不在别处!”
洞山禅师闻言,沈吟许久。
雪岩禅师喝道:「你以此恩量心忖度,可要慎重小心!”
洞山不解老师的真意,难道慎思明辨也错吗?
直到有一天,洞山禅师在渡河时,看见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才廓然省悟,作了首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涅如影相随,不在别处,更无须他觅。
三、众生本性寂灭
从发广大心平等观,灭度十类众生入于无住涅后,菩萨继而要有最胜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大乘起信论》云:「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又《大般若经》云:「以一切众生本性寂灭,无灭可灭,本来是佛,无佛新成。”
由此知菩萨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也不执着有一切众生为我所度,自己是能度之人。菩萨应发最胜心,泯除妄想的对待,没有所度的众生,更没有能度的菩萨之名。菩萨修行的事业,有事理的分别:
一、事相:觉悟发心,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
二、理体:生佛平等,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
菩萨欲圆满菩提,着重发心要广大,要具备生佛平等观,更须别具慧眼,了透胜劣假名,能度所度随顺世谛的真相。
南阳慧忠国师,感念服务他三十年的侍者,想帮助他开悟。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国师唤道:「侍者!”
侍者立刻回答:「国师,做什么?”
国师莫可奈何的道:「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国师又叫:「侍者!”
侍者又回答:「国师,做什么?”
国师又无可奈何的道:「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国师对侍者改口道:「佛祖!佛祖!”
侍者更茫然不解的反问:「国师,您叫谁呀!”
国师不得已,就明白开示:「我在叫你!”
侍者不明所以:「国师,我是侍者,不叫佛祖呀!”
国师此时慨叹道:「你将来不要怪我辜负你,其实是你辜负了我!”
「国师三唤”的公案,无非要吾人直下承担「我就是佛!”而众生不知自己和三世诸佛寂灭本性是一如的,只痴心认可自己只是个侍者,辜负了诸佛的一片真心。
四、菩萨心无四相
经文中:「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四相即:
一、我相:执着有个我,能度众生。
二、人相:执有彼为我所度。
三、众生相:执有能度所度,历然相对。
四、寿者相:执有法授受,恋着不舍,犹如命根。
菩萨如果有此四相的执取,于此就会生起颠倒之心。要怎样远离四相的颠倒梦想呢?先以「我相”的我来说,我的身体是五蕴和合,没有主宰性;是缘生幻有,没有常住性;是业报所感,没有自在性;是处处有障碍,没有普遍性。所以五蕴假聚法的我,实在是缘生缘灭的,如此,我相即除,也就没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结缚。
扫荡四相,要有般若的大雄大力,就如同《般若心经》所言:「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因此,菩萨行者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必先借助般若力,空去五蕴相,才能降伏执取「四相”的妄心。「我相”不除,嗅不到般若花开的幽香,自然也听闻不到诸佛潺潺的八万四千偈,不舍昼夜的吟唱。
有一个人请教一位禅师,问道:「禅师,经典上说,无情说法,我要怎么能听到呢?”
禅师回答道:「有个我,当然听不到。”
那个人反问道:「那么请问禅师,你听得到?”
禅师哈哈大笑:「有一个我,再加上有一个你,当然更听不到了!”
有你有我的相对,怎么彻听三千法界的只手之声?怎能识见青竹黄花的般若法身?在菩萨耕耘的田地里,要广大遍布菩提种,平等护念一切众生的慧苗,以无有四相的真心为枝干,获证空花佛果。
此分以菩萨发广大心平等观,真心供养一切众生,大菩萨的心量,令我们心生向往,凡夫虽不易做到,但可以在生活中,从少分的发心累积成菩萨满分的成绩。比如,一瓣心香,给人信心的祝福;一脸微笑,给人温暖、欢喜;一句好话,给人亲切、赞叹。用善心、微笑、好话等来供养身边有缘无缘、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把佛法的真善美实践于人间的生活。万德庄严的菩萨,是不会轻视这随手、随口、随喜、随心的点滴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