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形式上受了菩萨戒,你没有菩提心,白受
所以各位,所谓发无上心,你必须要保持菩萨戒体。我对什么事情,都以佛的心,菩提心,来看每一个事情。你今天开商店,隔壁生意比你差,你很难过,跟客人说,去隔壁买。隔壁比较便宜。因为不能让隔壁倒店,知道吗?因为,我生意很好,隔壁不好买。只要我这里发财,隔壁让他破产,那你破菩萨戒,你虽然外表、形式上受了菩萨戒,你没有菩提心,白受。很多菩萨来跟我讲,师父,我受菩萨戒了,很有钱。我说,你很有钱,很不慈悲。因为你开最好的车来,我们那些贫穷的菩萨看到你的跑车会很难过。做个菩萨要低调,有钱人要躲在那里吃便当,不要让人家知道你有钱,了解吗?怕伤害别人。
你有钱是要默默的去做,乃至你为了要做成绩示范给别人看,那可以。而不是骄慢的表现自己有钱,自己漂亮,自己健康,自己聪明。那个都是害别人的心。一个人,我很有钱,让贫穷人都看到,这个人慈不慈悲?不慈悲。就像别人在肚子饿,你在吃大餐,让别人那些穷人看到你,好羡慕你,流口水,你就很骄傲。所以我想,如果今天你是一个菩萨,叫你去做市长,县长,总统。你会吃素,你会每天骑个脚踏车,我是服务大众的。我不需要有薪水,你们愿意让我做这个工作,我高兴,谢谢。他不会凸显自己的。所以各位,你要知道,菩提心是什么,所以因为我们受了菩萨戒,不知道怎么做菩萨,所以佛要我们受戒。重戒、轻戒是什么。菩萨经典写的是什么。你要去研究。《华严经》整部,就是菩萨戒的戒经。从发菩提心到成佛的过程。
《法华经》是菩萨的善巧方便,怎么度众生。《楞严经》、《般若经》是菩萨的本质,要如何有空性,要消除烦恼,对治魔障的。这些,如果你不去研究,不去看,你菩萨戒就不圆满。不懂怎么做。《地藏经》就是菩萨的行为。孝顺所有众生都是母亲,普贤菩萨是菩萨道的实践。所以这些每一个大菩萨,都在示现。弥勒菩萨,乃至菩萨道的这种慈悲的表现,如何大慈普度众生。所以为了要做菩萨,所有的佛,都故意示现成菩萨的样子,让我们学,来配合释迦牟尼佛,所以我想,今天我们受菩萨戒,就要做人间的模范,众生的表率。你的行住坐卧,你开车也要小心。做菩萨开车要守交通规矩,走路、穿衣服、做事,都要示现给别人看,不然这个就违背菩萨戒了。所以我想,就像观音菩萨,地藏王示现很庄严,行住坐卧要做给人看,给众生看。
菩萨所缘所有众生,我不是做给某一个人看的,更不能舍弃他们。假如你舍弃了,你就违背菩萨戒。菩萨是做给每一个人,都了解行为怎么去示范。甚至组成菩萨家庭,都可以,让这个家庭成为社会学习的对象,让这个学校成为其他学校模仿的对象,让你的道场成为其他道场影响的对象,而不是显现有钱,是显现有道,有慈悲。别人也会跟着做。虽然一开始是假假的,后来变真的。所以各位,你要看,你到道场也好,你来亲近出家人也好,老师也好,你要看看,他有没有发菩提心,在知见上有问题,在行为上,欲望上,金钱的对待上,符不符合菩萨戒,要认真的对待和观察。所以我这一点最担心,是因为很多菩萨,虽然天天来道场,搞不清楚正见是什么。师父,别人说的又不对了……,钱被骗光了……。
因为他不懂得分辨,以为是寺庙有师父就是对,不一定。因为你自己都模模糊糊了,愚痴了,你怎么度众生,那不可能。所以我想,各位,我坐在这里很不好意思,唠唠叨叨。我都没觉得我唠唠叨叨。然后你们做在我下面,然后年纪又比我大,妈妈,跟你念那么久(讲这么多),因为我不得不这样做,不然的话,大家不了解,修行的意义在哪里。修行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发菩提心,才能够利益众生,才能够自己断烦恼,而利益众生,我们就要认真,而来受戒。
假设你供养整个世界的阿罗汉,还不如一只大鹏鸟的功德。为什么?这只鸟,佛陀在受戒的时候,它先来受戒。所以受菩萨戒,鬼都可以受戒,鸟也可以受戒,狗可以,天神都可以,只要你听得懂,因为菩萨戒是心戒,知道吗?心。如果像鬼道也可以受,但鬼道不能受五戒,解脱戒。为什么?因为鬼道,有些戒是针对有身体的,鬼道的身体不这么自在。今天我们受菩萨戒,有一只蚯蚓来受戒。你供养这一只蚯蚓,超过供养所有阿罗汉的功德。所以各位,这一点要知道。所以今天泰国、缅甸这么多比丘,你去供养一个人一万台币,还不如供养一个在家菩萨。如果他发菩提心了。供养他一杯水的功德,都超过所有比丘的功德。所以大乘佛教,目的要求你要有比丘的资格,又要受菩萨戒。所以叫菩萨比丘,那功德更大。所以,但是这种要出家就不多了。
一个人要发菩提心,真实的要出家,又要能够圆满戒律,这真难得。如果有人这样发菩提心出家,你相信他功德大不大?太大了。没有不超度的道理。他的加持力,你供养他一碗饭菜,你的病会好一半。所以谁去供养入定七天的阿罗汉,石头都会变黄金。穷人都变富贵者。你供养阿罗汉就有这个功德。何况供养菩萨呢?但是,如果你供养一个坏心的,有是非之心的,一百块你会剩下十块。刚供养完,走路下去就跌倒。为什么?你供养到非福田,不行。各位,所以这一点我要告诉各位,今天有一位法师、上师要来修法、超度,这位法师、上师的动机是为了金钱,他自己有贪、 、痴,还在吃肉,他不念没事,念了整间都是鬼了,真的,不要随便。今天有人家里有一点点闹鬼,然后找随便找位法师来锵锵锵(指做法事),然后念完你家就变鬼住宅。
为什么?因为他身上都是鬼,他是为钱来的,怎么会有神力呢?他邪知邪见,哪有力量呢?所以各位,不要随便,千万记住。这个孩子睡不着,你带去给人家一个符咒,帮他念一念,作个法,这个孩子好像两天好了,接着每天生重病。原来他身上有一个鬼。所以各位,千万不要随便。并不是看他外表是出家人就可以请来念经,不一定,不一定。要好好观察他有没有菩萨的行止、威仪、发心。有才念,否则不要,千万不要。这一位菩萨,像我非常相信喇嘛滇巴,他发不发心?他很认真,很发心。所以他来跟我们口传仪轨,有时候超过无量的上师的功德。因为他有发心,发心最重要。像我的师父如虚长老,虽然中风了,谁能够去供养他一碗饭,照顾他一个钟头,你就生天了。因为我师父是大菩萨示现来的,大菩萨示现就算生病躺在那边,你拜一下都超度。所以各位,因为有发菩提心,所以菩萨道的功德殊胜,在这边。
所以我们自己要去护持菩萨、要学习菩萨。所以第六就写了处胎胜。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来投胎的时候,天龙八部就守护着他。妈妈觉得精神很好,所以各位,你回去要问你妈妈(假如你妈妈如果还活着),妈妈,我怀孕到生出来,你有没有痛苦?很痛苦,你很难生,那代表你是来报仇的,你菩萨戒不圆满。你妈妈说,还没到医院,啵,跑出来了,都没有痛到,你很好生。怀你的时候身体很好,爬楼梯跑来跑去,去菜市场买菜都没事,那你是来报恩的。所以各位,做菩萨是孝顺,会让妈妈受苦吗?不可能。然后妈妈怀你的时候,你爸爸就变有钱了。做善事都赚大钱,赌博就输。因为你是菩萨,你不会发邪财。所以菩萨绝对不会让别人发邪财。一定都要让他发善财。
因为他有一个正气的力量,它说受菩萨戒有这五种的利益:第一个,十方一切佛,怜悯你,很疼你。想着你,二十四小时守护着你。各位,你有没有那个感觉?一定要有。一个人真发菩提心,他随时不寂寞。时时刻刻都有佛菩萨、护法神在为他,在帮助他。有人疼惜。一个没有母亲爱的人,这个人人格会缺陷的。很可怜,你要同情他。因为所有的菩萨心,利益众生。这个人格发展是因为有母爱,有母爱他才会懂得爱别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就有佛的爱,佛光的加持。各位,我现在告诉你,噶玛巴每天都在想你。你高兴得跳起来了。噶玛巴每天都在念你。说你有没有健康。你就算死了也在那里笑。是如此。你发菩提心,不是光噶玛巴,是所有的佛都在念你。都在保护你。你要有那个感受。你受菩萨戒,你要相信真是如此。如果你没有如此。那时因为你动机、发心有问题。
你没有得到戒体。第二,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你要真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就算你现在要死了,死对你来讲,是快乐还是痛苦?快乐。你知道你要去极乐世界了,你下辈子你计划到美国,去做大富翁,去做大慈善家。你准备投胎在什么家庭,你都知道。因为你心想事成。正见,就是这了解空性,了解因果轮回。内心很欢喜。我现在,就像一个人,我发愿要盖十个寺庙,盖好了,他已经要死了,他快不快乐?我圆满我的愿了。我现在要嘛去生天,要嘛乘愿再来,这辈子盖庙,下辈子做出家人。来这边守护这间庙,所以内心很平静,很快乐。因为功德圆满了。所以各位,你如果要临命终,快乐又欢喜要怎么样?受菩萨戒。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很高兴。你如果超度,我在这边跟老菩萨讲,你一定要超度,你如果不超度,你儿女真的会很败。得癌症、生病。因为你也会把痛苦传给他,了解吗?请记住这句话,真的。我现在看大部分的病,都是父母祖先没超度,儿女得癌症。哪里怎么样。。。
都是这些。事业败坏,家庭离婚。因为父母没超度。所以各位,这一点你一定要抓得很紧。你一定要守护你自己。所以你今天往生了,各位,你现在死了,然后你去极乐世界,你子孙会不会好?好得不得了,你就是他们的阿弥陀佛了。阿嬷(指奶奶)如果念到他们,大家都发达了。你如果做天神,他们也会发达。为什么?因为你受菩萨戒。你往生善处,往生净土,子孙得你庇阴,就这个意思。第三,生生处,为诸菩萨友。所以你发菩提心的人,不管你投胎到哪里,你的朋友都是菩萨。都是发菩提心的人,跟你在一起。没有人找你去喝酒、跳舞、赌博。没有人会找你做坏事。第四,功德聚。你所有功德都会圆满。特别持戒波罗蜜,会圆满成就。因为菩萨就要守菩萨戒。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所以从今天到尽未来际,什么叫性戒?
你自然不会去杀生、偷盗。你自然认为不会害人。不会害人。性戒,所以福慧满。你会去修功德,你会去追求智慧。所以,就像我们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叫性戒。不喝酒叫遮戒。你不要喝酒,因为喝酒,你就会去杀、盗、淫、妄,所以你如果受菩萨戒,你下辈子会不会骗人?不会。会不会偷人家钱?不会。你自然有那个戒体。所以大家了解受菩萨戒的不可思议。今天就不全部念完,但是各位回去多念,然后等一下,我们就要开始按照菩萨戒的仪轨来受戒。
下一篇:虚云老和尚禅七开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