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金刚经 无得无说分第七(下)
金刚经第7品下
无得无说分第七(下)白话文
三、真理实相色空一如
经文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性离一切相状取着,真理实相非言语声色可以涵容。离觉悟烦恼二边,更非色有空无能所分隔的,真理实相,菩提法性是净秽一如,色空一如。《大方广宝箧经》说:
须菩提问:「文殊师利!佛法和烦恼,有什么差别?”
文殊师利答:「须菩提!如须弥山王光所照处,悉同一色,所谓金色,以般若慧观,等无差别。”
我们于根尘识和合的世界,一心希求快乐幸福,但是快乐的指标不仅是物欲的满足和感官的快乐,我们努力耕耘世间金钱、爱情、势力、地位的田地,却任由我们内在的心田荒芜干涸。
有一天,佛陀来到拘萨罗国的那罗村落。一位名叫婆遮的婆罗门正用犁具在田里作务,他遥见佛陀安详走来,暂时放下工作,迎向佛陀说:
「佛陀!我努力耕耘种植,来换取生活所需,不必向人乞食,佛陀也应该耕种下田,自给自活。”
佛陀含笑回答:「我时时刻刻都不忘辛勤的耕种。”
婆罗门讽刺的问佛陀:「我怎么没有看见你使用犁、轭、 、铲等农具呢?”
佛陀柔和的回答:「婆遮!我用信心做种子,以善法净行为良田。使用智慧的犁轭,配上惭愧的车辕。持戒是我的马鞅,用苦行做灌溉的河水。我的正念是勤于耕耘的农夫,昼夜守护每一寸土地。调和身、口、意三业,肥沃正观法喜的稻穗。我努力铲除烦恼的秽草,收获丰盛的粮食。
我精进不废的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令正法良田长成硕大饱满的稻穗。如此耕耘的人,能收获清净三业的道果!如此精进守护良田的人,能够熄灭三界之火,到达清凉安稳的境界。
婆遮!世间的人只看到五欲的田地,却不知五欲是苦、空、无常。辛勤一生满足欲望,却忘失了耕耘心田的重要。善于耕田的人,是耘除三毒秽草,得到涅 的收获呀!”
世俗人避苦求乐,却不知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求神问卜,举心动乱不已,离真心更远,意念纷纷总是魔!什么是人间无上的吉祥和幸福,佛陀在《大吉祥经》提出十修法门。
一、不要亲近愚痴的朋友。
二、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养成规律有序的作息。
四、避免饮酒逸乐的应酬。
五、对上恭谨对下要慈爱。
六、处事忍耐柔和并谦虚。
七、不为毁誉褒损而动心。
八、亲近寺庙及听闻佛法。
九、思惟五欲之乐不久长。
十、时时正念及修习十善。
如果人人奉行十修法,不论身在何处,内心都会感觉丰盈喜乐,生活于无愁、无恼、无病、无害的安稳中,这才是人间无上的幸福和吉祥!
吾人欲觅无上法门,就像六祖惠能大师所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一切反求诸己,成佛作祖谁也无法代替你自己。《金刚经》先破后立,先铲平我们习气妄相的高墙,向我们裸露光华四射的摩尼心珠。
我们遭逢的境相,无论是事业的盛衰起落,人情的荣枯冷暖,乃至生死的离合来去等等,如何不被「黑风”吹堕至罗刹鬼国,先得觑破世间虚妄的假相,才能建立冷暖一如、色空一如、生灭一如、荣枯一如的「金刚悉坛”。
药山禅师在庭园中打坐,身边坐了两位弟子,一位叫云岩,一位叫道吾。禅师忽然睁开眼,指着一枯一荣的两棵树,先对道吾问道:
「那两棵树,你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
道吾回答:「荣的好。”
药山禅师再问云岩:「你说,枯的好,荣的好?”
云岩答道:「枯的好。”
这时,恰好一位侍者经过,药山禅师又以同样的问题问:「侍者,你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
侍者答道:「枯者任他枯,荣者任他荣!”
勘破红尘俗事的荣枯色空的对待,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忘却思惟比拟的较量,大道全体现前!文偃禅师有首诗: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参禅悟道须是个明眼人,不被金屑、衣珠所遮蔽,不被佛魔所诳惑,离色有空无二边。就像弦月、半月、满月的圆缺阴晴诸相,月的本体如如不动,未有明暗增减一分。法、非法、非非法犹如月的阴晴之相,只是月亮少分的显露,不应取着这生灭诸相,打失了有个如如的菩提明月。
四、无为法摄三贤十圣
经文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什么是「一切贤圣”?指的是大乘三贤十圣菩萨。三贤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十圣者指十地阶位的菩萨。三贤还未臻至十圣位,十圣者未到达究竟佛位,亦即大乘菩萨者不能执着这阶次地位之相,一着相就不能称做菩萨。(如第三分经文:「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何谓「无为法”?溥畹大师说:
以无所作者,故名无为;
但有一法,即属有为;
非无作为,正显一切俱空之理。
溥畹大师所说的也就是经文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无得无说,破除事理二障及语言文字的葛藤,佛陀无论是显说密谈,无非要吾人离思惟作用,不要陷入空有的泥沼,引众生会归中道,彰显本性。
一切贤圣都依无为而修,事相上有三贤十圣前后阶次的差别相,但在每个人究竟圆满的法性上平等无有差别的。如《维摩诘经.佛国品》:「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陀的一音即是究竟的「无为法”,因众生贤愚利钝差别,而产生不同悟解的深浅。在《优婆塞戒经》卷一,以三兽渡河,来解说一乘的无为法。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和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三兽渡河,迹分深浅,而水无深浅。三鸟飞空(雀、鸽、雁)因为形体力量不同,飞行有远近差异,但是虚空并无远近的分际。菩萨贤圣的阶位尽然不同,却依此无为法而修而证,理性上没有差别,只因众生妄想习气不同,而有阶次的差别。佛陀方便设立「三贤十圣”,我们不可取着什么果位,应了彻佛陀无有定法可说。因为「无为法”不落语言文字,不可取、不可说,如此,方能真正「解佛所说义”。
有一天,白居易向惟宽禅师请益。
「禅师,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身口意皆名心也。你为什么要妄自分别?”
「既然都没有分别,那又要怎么修行?”
禅师答道:「心本无损伤,为什么要修行?要明白垢和净都不可取着动念。”
白居易疑惑说:「禅师,尘垢必须拂拭,不可起念,又增无明,难道也不能有清净修行的念头吗?”
禅师回答:「如人眼睛,物不可住,金屑虽然珍贵,落眼亦成病;乌云遮住万里晴空,白云也会遮蔽晴空呀!”
白居易更加不解:「那么无修无念和凡夫又有什么不同呢?”
「凡夫长无明,二乘长执着,离此无明和执着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者近执着,忘即落无明,此为禅的心要,无修而修的无上密教。”
禅心即无为法,事相有身口意之修为;有三贤十圣地位的证得,如同百川归于大海,咸同一味。我们心不昧着经义文字,体会佛陀「有得有说”慈悲假名的安立,从中成就清净的信心,打开一扇不见不闻,无得无说,处处啼鸟花香的缤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