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一招 解决信仰与家庭关系的四字真言
解决信仰与家庭关系的四字真言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
一、信
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是多数,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是少数,约占百分之十。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于专业,这种专业比较单纯化,没有一切累赘,所以僧众是住持正法,居士是护持正法。
作为僧众,应该住持正法;居士作为广大的群众,具有各种能力,很多事情僧众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居士作为护法是很恰当,而且很实际、很有力量。
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作为护法,来护持正法。正法是人天眼目,你们护持正法,也就是使众生的法身慧命得到保护,这个功德是很大的。那么作为这一群力量,比较特殊,是在家修行者。
从信仰方面来讲,信仰三宝、信仰因果、信仰业报,有因必有果,有功就有德,要坚定这个信仰。这个信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而是智慧的信仰、理智的信仰。这样的话,太虚大师讲过,梁启超讲过,欧洲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讲过,所以首先要确立这个观点,建立这个信仰,养成正信,巩固正信。
二、解
从解上来讲,有信必须要有解,从解之中了解基本教理,从而就能够认识到为什么要信,认识到为什么要学,巩固正信,这是解的重要。
我以《维摩诘经》来讲,对于处在家庭来说,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维摩诘经》上讲:“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虽然住在家里面,但是在内心来讲,不要有所贪恋,要认识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并不安乐的,三界如是,家也如是,所以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有妻子有儿女,但是要晓得与家人的聚合都是缘分,缘聚则合,缘尽则散。内心要保持清净,要依照佛法修清净之行,梵行就是清净之行,也就是说不要留恋、不要沾染,要看得清楚。一切都是因缘会合,因缘是有生有灭、有聚有散,要有个正确的观察,这是《维摩诘经》里讲的。
《维摩诘经》中就讲到对于出家的四种鉴别:第一种身出家心也出家;第二种身在家而心出家,等于说我身在尘世、心在山林,那心胸就很清高、很淡泊;第三种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第四种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这是一般人。
所以说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真正意义上的出家应该是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世俗家只能说是形式上离开家庭,穿了一件僧衣,但实际上他心里面没有修养、贪恋红尘,那么就等于没出家。因此,作为在家居士,你只要心里边清净淡泊,看问题清楚明白,有个正确的人生观,也就等于出家。
另外《华严经净行品》里智首菩萨向文殊菩萨提问,他提问的内容有十一个总类,每一个内容里面又有十种问题,实际上是一百一十个问题。这个提问主要就是说做人怎样才殊胜,怎样才有功德?
文殊菩萨就进行了一百四十一个解答,其中就包括从在家到出家、日常生活的语言和行动,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微。禅宗讲,生活就是道,平常心就是道,现实就是道。文殊菩萨的解答,就体现了这个真义。
对于智首菩萨的提问,文殊菩萨有一句总的解答:“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你学佛走正道,你要想获得一切功德,就看你的心,要善用其心。这个善字很重要,等于儒家讲的要正心诚意。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致、诚、正是一种修养功夫,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共同的,不过浅深不同、宽窄不同而已。
文殊菩萨在这里说要善用其心,为什么众生有烦恼痛苦?世界上有争斗?这是什么原因?就是这些人不能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就恰恰能招来烦恼痛苦,一定要找出这个原因。
文殊菩萨在解答里讲,不管你出家在家,你的行住坐卧、言语说话、动作走路,存心要善,要一切想到别人,想到一切众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当愿众生如何,只想到众生,不是说愿我怎么样,这就是无我精神了。
一百四十一个“当愿”中,开头几首是关于家庭的。
(一)第一首:“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你处在家,就要善对家庭,要认识到家的组合都是缘,有善缘有恶缘,顺心一点就是善缘,不顺心的就是恶缘,都是因缘组合,有聚有散,有分有离,都是性空的,这个要搞清楚,那么这样子就不会受逼迫,不会走投无路。
(二)第二首:“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把父母当成佛想,一切众生在孝养父母时,要把父母当成佛想。这样子的话,你家中有佛,你要恭敬供养,这是彻底的大孝,希望众生都如是,那就可以普度众生,报众生恩。
(三)第三首:“妻子聚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妻子儿女聚会,其中有怨有亲,怨亲之中你不要有分别执著,亲固然可贵,怨你也要容忍,这就是缘嘛。佛法讲怨亲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结怨,结了怨世世生生都解不了,那才不得了。怨亲平等,化冤为亲,这样子就免得贪著,从中受痛苦,受缠绕。
(四)第四首:“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你在五欲境界“财色名食睡”之中,就要正确面对这个境界。众生就是留恋于五欲,于五欲之中贪恋不舍就造业受苦。你看现在这个社会,歌舞厅、娱乐厅、卡拉OK厅等很多,吃的、穿的、听的无不是欲,使人贪恋,但是作为学佛的在家菩萨、居家的居士,你就必须要正确对待。就像那个莲花一样,生在污泥之中,保持微妙香洁的品质,不为污泥所染。
要有真正的菩萨行,才可以超脱。我如是,希望众生都如是。“拔除欲箭,究竟安稳”,欲就等于箭一样,箭一射出来到身上,就要致命,丧失法身慧命,就使你不得解脱。能够看清楚欲箭而不沾染,就可以究竟安稳,永远的、彻底的得到安乐稳定,这才是真正的安乐稳定。
这四首诗都是说明在家居士应该建立正确的观点和行动,我们学佛后就必须以正法来解决与家庭和工作的问题,平心静气地平等对待一切,才处得好各种关系。只有这样,在家庭中才能够使一家人欢欢喜喜,在单位里才能与职工、群众和睦相处。
正确处理信仰与家庭关系
三、行
最重要的就是以因果思想,明因识果,修五戒十善之行,结合五戒十善发菩提心,以四无量心,修四摄之行。般若宗的第一代祖师龙树菩萨在《菩提资粮论》里提出菩萨四种真实行,哪四种呢?(1)知性空而求业报;(2)知无我而生慈悲;(3)乐涅槃而行生死;(4)广布施而不求报。
第一,知性空而求业报。
菩萨四真实行是很重要的,修学菩萨行要以这个为标准,我们要相信空的道理,但是不要否定因果业报的道理。由真空而妙有,由妙有而真空,这是辩证的统一,不能说“空”是什么都没得了,业报都没得了,那是错误的。因此,在因果方面,我们就不能违背,处处要从因上着想,有好因必有好果。
第二,知无我而生慈悲。
能够达到了解空的道理,就可以证无我的道理。无我就能达到身心广大、境界广大,视众生平等,他中有我,我中有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平等,相资相助。那么众生在苦痛中,我们就要有慈悲心去救拔,要修四无量心,不能只顾我不顾众生。所以知无我而生慈悲,一方面无我,另一方面要生慈悲。
第三,乐涅槃而行生死。
这也是菩萨行,我作为菩萨,希望清净解脱,涅槃就是清净解脱的境界,但是乐住于涅槃、耽住于涅槃那是小乘思想,大乘菩萨他就不乐住涅槃。在生死之中度脱众生,这是一种无住涅槃。什么叫无住?由于大智慧不染生死、大悲心不住涅槃,这是莲花精神。度众生成佛,求菩提,证菩提,就在生死中求证,不是在生死之外另外找个菩提、找个涅槃,这种莲花精神是最现实的,不能忽略这个现实。
第四,广布施而不求报。
在行动上要修六度行,六度以布施为首,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虽然行布施,但是不要执著,能施、所施、施果三轮体空,不求报,这是真正的布施。《金刚经》上讲:“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施。”行布施,你不要执著布施,有执著就不是真布施,没有执著,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布施。
四、证
证就是果了,有了上面的解和行,能得到什么果呢?身心得到受用,心胸就广大、安静,智慧高,看得远,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脱,与平常人不同,犹如脱胎换骨。进入因位菩萨境界以后,就与果位菩提相应。
彻悟禅师讲:“以佛果地之觉彻我因地之心,以我因地之心证佛果地之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念佛都是种这个因,念一声佛号,这个佛就是果觉的佛,我们念就是因位的念,果觉的佛与因位的佛心相应,因果相应,就可以走入佛位,走入成佛的因位。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就佛教修行次第的“信解行证”简单讲了一下,希望大家听到以后得到法喜、开启智慧,能很好地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悟到法性,证得涅槃,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