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主要针对哪些人说的大乘经典?
大乘经典是佛对哪些人说的?
耳熟能详的《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在读诵的时候,不知是否有人会与我一样存在疑点:声闻人以学修小乘佛法为主要,但佛讲说大乘经典时,明明有那么多的菩萨在场,为什么当机众也就是第一听众不是菩萨而是声闻?还有,大乘经典中的听法众的顺序排列,声闻第一,菩萨第二,天龙八部等第三。按照修行证位的高低,应该是菩萨先,声闻后,但无一例外的,每部大乘经中均是声闻先,菩萨后。这个疑团困扰许多年,一直无解。
这阵子读智者大师的《维摩罗诘经文疏》,在著作中读到一段解释,顿时解开疑团。心中欢喜,于是写文与众分享。
佛说大乘经典,为何是声闻人作当机众,而不是菩萨?且看大师的解答:他说,第一,声闻是佛常侍众,以证信。菩萨是他方来,比如文殊、普贤菩萨等诸菩萨,并没有常在佛身边,他们来去自如,有时在说法场,有时不在,还有其他菩萨的也是时来时不来。
有时候,他们的出现,是为了印证某部大乘经典的殊胜,来说几句赞叹偈语就走了,有时候,虽然没走,但也并没有将自己作为第一听众,他们只是来捧场。再者,诸菩萨的生平往事,并没有像声闻众那样为人所详知,经典中有对诸大声闻的出生、身世、修行等一一说明,但并没有菩萨们的生平介绍,因此,相对于后代的人们,以声闻作当机众比以菩萨为当机众更具真实性。佛是我们熟知的,第一听众也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么,他们的对话就更令人感到亲切,更令人信服,因此说能证信。
第二,明声闻才是佛所教化的主要众生,佛开示大乘,即是为声闻说。佛的一生说法,主要是为了度化声闻众生而来,更确切的说应是为度化一切普通众生而来。声闻是由闻佛说法后证得无学位,在他们修道前,一如我们,是凡夫。由声闻再进而学习大乘,证入菩提,这是佛陀说法的本愿。眼见声闻人悟入大乘,最后得以授记成佛,也能给予一切众生信心,成佛是人人可行。
第三,声闻是方便示现,为助佛宣扬大乘。这一点,应当是从理上而说,佛陀的十大弟子,外现声闻,内秘菩萨行,他们的示现,一方面是与佛陀进行对话、说法,以此为契机,能将大乘的法会开展,以此助佛宣扬大乘,另一方面,也是现身说法,疑众生所疑,代众生请教,以此为众生谋取更多法益。
以上是声闻人能作大乘当机众的理由,其次佛说法,听众的顺序以先声闻,次菩萨,后天龙八部排列的原因,也以两方面说明:
第一,声闻常侍佛左右,物所归信,能证经义亲;菩萨外化无方,不常在佛侧,世人但睹其迹,不知其本,证信义疏。声闻常在佛侧,身家清明,值得信任,是亲;菩萨外化无方,来无踪去无影,对大众来说,他们证位虽殊胜,但不能得以常亲近,因此在信任度上对众生的利益劣于声闻,因此,菩萨位居第二。天龙八部结惑未尽,依然位居凡地,虽略有福报、神通,但内在没有得道的功德,外在也不能教化众生,哪怕是证明经的殊胜,也处于劣位,所以,他们就被排列在最后。
第二,二乘声闻主修空观,观一切皆空而证悟,是滞空;天龙八部等属凡位,未达空性,认为事事皆实有,是滞有;菩萨入于生死而不住生死,是不滞空也不滞有,常行不二正道,所以他位居中间,表达的就是中道之意。声闻、菩萨、天龙八部,各有所专,各有所代表,他们的排列,也是无形的说法。
智者大师曾感叹说,当时代的诸师往往错误的认为经贫而论富,也即是经典义理浅,论著义理深,然而,浅之所以浅,只是人们不懂得去理解罢了。佛陀说法,处处显露智慧,又怎是轻易都能全部理会的。读经是否得益实在是在于细节,在于观照。
文:然妙法师来源:腾讯佛学